㈠ 達衣岩和江南布衣哪個好
女兒的衣服有不少是這兩個品牌,我發現達衣岩的衣服比較小眾,它只適合很少的人群,它對穿衣人的氣質身材有著更高的要求,而江南布衣在這方面能有更多大眾的接納,它不僅在款式上走在 時尚 的前沿,更迎合了市場的需求,讓更多的人能駕馭它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氣質,在這方面,達衣岩和江南布衣的商業價值就有了不同的效果。
達衣岩的形象店總給人朦朧天然的色彩感——不驚艷,但是渾然天成的暈染在一個空間里。所以真的很喜歡逛!
從09年開始就被這色調和設計師營造的味道所吸引,每年每季的荷葉擺襯衫都買一件,風衣和羊毛大衣也要買的,穿著很舒服壓風。
買多了以後才發現,我的服裝審美建構中漸漸融入了丁勇的視角和其對色彩搭配的敏銳。有人說,達衣岩太黯淡了。我卻認為,暗,是因為色調太有層次感。透過表面你能看到另一種底色,隨後詩意的味道就來了。所以,懂達衣岩,見了那些衣服,就彷彿心弦被溫暖的撥動。不懂,它就是你周圍稀鬆平常的風景,不打眼也不礙眼。
達衣岩買得多了,最大的好處是穿搭容易,能夠營造出整體的達衣岩味道。
如果身材矮小,天貓相伴旗艦店的馬蹄仙桃跟鞋子很配達衣岩,個人認為堪比達衣岩的鞋子,甚至勝過!有次在街邊小店淘到一雙黃靴子也很配達衣岩!酷似「林羚黃」。
江南布衣呢,設計用心,用料中規中矩,有時候做工有驚喜,有時候也會闖禍,但是價格確實還算對得起。不過最近幾年從冷色慢慢轉變成多色了。
關於面料再回答一次,任何什麼有機棉,人造棉,高支棉,安全棉各種奇怪棉都是賣布的胡亂唬人的。棉的價格劃分主要是產地,秘魯,埃及,新疆這樣劃分。還有針織,梭織這樣的區別,棉的差價非常的大,江南布衣在面料上無功無過,算不上最好,但是也都是實打實的好料子。
《歌手》中的吳青峰,衣品超級在線!穿得既有設計感又符合他青澀小王子的氣質,手癢扒了一下,發現竟然好幾套都出自江南布衣…
我是達衣岩的忠實粉絲,從三十多歲穿到現在四十多歲了,一直喜歡,每個季節都要去淘幾件,達衣岩的面料大部分偏向絲,棉,麻,質感好,親膚,再加上設計師獨特的設計風格,能穿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就是價格親民點更好[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達衣岩首先是設計師品牌,每款所包含的藝術氣息是其他品牌無法可比擬的,風格相對田園,休閑;達衣岩使用的面料很上檔次,好多品牌都去復制,但是都達不到效果,達衣岩服飾也不是很貴,估計是服裝印綉花比較多,造成成本會高些,大家可以去其他品牌含有綉花元素比較豐富的單價比下,達衣岩還是值得去購買。
江南布衣屬於中端檔次。
江南布衣比較中國古風,每件衣服的設計上都會有點中國元素,而且剪裁會比較隨意,所以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每個人適合的衣服款式都不一樣,只能說江南布衣的衣服樣式不適合你而已,江南布衣的價格比較高,但是款式質感都非常不錯,穿上很有檔次,有點偏文藝范,比較有大牌的氣質,高挑的人穿會更好看。
我喜歡江南布衣。面料很舒服,款式很獨特。設計師很棒
這兩個品牌都不錯,衣服款式比較文藝,其實主要看你自己穿那個款式比較好看就選擇那個
達衣岩和江南布衣都是女裝。都很 時尚 ,達衣岩面料輕薄,江南布衣棉質居多。江南布衣出品於杭州常常有水鄉靈氣,達衣岩出品於廣州吸收了外來文化很 時尚 。達衣岩尺碼小些,江南布衣尺碼大些。兩個品牌都好,完全根據個人的氣質和喜歡來定。
達衣岩和江南布衣的風格相似,但是比江南布衣的要好看很多,如果MM個子高的話,建議買達衣岩。
都過時了
兩個都有自己的特點
㈡ 八仙都有誰還有他們成仙之前都要過哪些劫我只知道呂洞兵要過情劫,那其他的呢
漢鍾離,鐵拐李,韓湘子,何仙姑,呂洞賓,曹國舅,蘭彩荷,張國老。 概述 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即《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李洪水}、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何曉雲)、呂洞賓(呂岩)、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俗稱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劍、葫蘆、拂塵、花籃等八物為「八寶」,代表八仙之品。文藝作品中以八仙過海、八仙獻壽最為有名。 【八仙簡介】 鐵拐李 先說鐵拐李,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於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於一個跛乞丐。《歷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於碭山岩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日後回歸,發現其肉身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後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並且還跛了一隻右腳的醜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傳說 又稱鐵拐李,相傳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陽、李洪水、李孔目。據說他本來長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碭山洞中修行。因為約定要參加老君的華山仙會,臨走時對弟子說,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則將屍殼焚化。於是留下屍殼,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來人報信母親病危,弟子們無奈就燒了屍殼。當弟子回家後,不久李鐵拐的元神回歸,無處可托。忽見林中有一餓死的人屍,則從他的前額腦門進入,站起來之後,才覺不行,趕忙從葫蘆里倒出老君所贈的仙丹,葫蘆忽然閃出金光,映出一個醜陋的形象,黑臉蓬頭,卷須巨眼,右腳還是瘸的,正在驚訝,身後忽然有人鼓掌,回頭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心想把元神跳出。就在這時,老君制止說:「道行不在於外表,你這副模樣,只須功夫充滿,便是異象真仙。」於是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亂發,授予鐵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鐵拐還常背一葫蘆,據說裡面裝有仙葯,降到人間時,專門用來治病救人。 漢鍾離 八仙中名氣僅次於鐵拐李的是鍾離權。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於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後來訛為漢鍾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鑒》、《續文獻通考》等書稱,鍾離權,復姓鍾離,字寂道,號雲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咸陽人,其父鍾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鍾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確實有位叫鍾離權的人,《全唐詩》錄有他的三首絕句,並附有小傳雲:「咸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後仙去。」他留世的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卧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等句,還頗有一些「仙味」,當是一位好道之人。 傳說 他姓鍾離,名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咸陽(今陝西)人,據說是東漢時期人。有關他的出生非常生動,說有一天,一個巨人大踏步的走進他母親的內室,大聲說道:「我是上古黃神氏,當托兒於此。」頓時,只見異光數丈如烈火,隨之漢鍾離降生。他一出生就像3歲的小孩一樣大,天生一副福相,頂圓額寬,耳厚眉長,口方頰大,唇練如丹,乳圓臂長,更為奇怪的是他晝夜不聲不響,不哭不吃。一直到了第七天,他突然說了一句話:「身游紫府,名書玉京。」這一句驚動了他的父母。因為紫府、玉京是天上玉帝的宮城,所以,以為他是神仙轉世,父母希望他長大成人多掌大權,因此起名「權」。據說鍾離長大以後,任朝廷的諫議大夫,後來奉召出征吐蕃,戰敗,隱居終南山。遇到東華帝君王玄甫,得到長生真訣、金丹火候及青龍劍法。後來又遇到華陽真人,教他太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終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峰得到玉匣秘訣,成了一位仙人。傳說他在唐朝的時候度化了呂洞賓,是道教北五祖之一。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搖棕扇,大眼睛,紅臉膛,頭上扎了兩個丫髻,神態自若。是個閑散的漢子。 張果老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新、舊《唐書》有傳,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次裝死以避徵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借民間傳聞,誇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傳說 據史書上記載確有其人,原來是唐朝的道士,這個人擅長法術,經常隱居在恆州中條山,往來於汾晉之間,民間傳說他活了數百歲,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張果老。據說唐太宗、唐高宗知道以後,就派使者召見他入宮,他都不願意去。到了武則天時期,不得已奉召出山,走到半路假裝死去又為去成。到了唐玄宗時期,玄宗派遣使者終於將他請到了宮內,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後來,玄宗准備將他女兒許配給他,他唱道:「媳婦得公平,平地生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最終也沒同意這門親事,懇辭還山,走到半路,死於衡山蒲武縣。弟子說他羽化成仙,唐玄宗下令在當地建棲霞觀以奉祀。民間傳說他常背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雲游四方,宣唱道情,勸化度人。後來民間的名言「騎驢看唱本」就源於此。他所乘的白驢,日行萬里,夜間折疊如紙,放在箱子里。白天騎得時候,用水含在嘴裡噴灑一下,就又還原成一天驢。後人題詩:「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張果老這故事啟示我們做任何事情,盡量要考慮全面,思前想後,不能只是一味的瞻前顧後。 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歷來大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岩,唐末人。《金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均有記載。有說他是京兆人(今陝西、西安一帶),唐咸通中及第,曾當過兩任縣令。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後之禍,易姓為呂。他始名紹光,二十餘年科場不第,遂罷舉而縱游天下,後被鍾離權點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還好酒好色,世間流傳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他的傳說既多且雜,但從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後被人們神化成仙。 [1]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後因嫌家居太悶,游於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常採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一次,遠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採摘楊梅果子,經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她也藉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續通考》說何仙姑為唐武則天時廣東增城縣人,出生時頭頂出現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歲時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隻仙桃,從此不飢不渴,身輕如飛,並可預見人生禍福。後來她應召進京,途中離去。一說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多稱她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稱她幼遇異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稱她放牧於郊野,遇異人送仙棗,食後而成仙,宋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何仙姑一些為人占卜休咎,預測禍福的事跡,一時士大夫及好奇者爭先前往彼處占卜,可見她不過是一位精於占卜的民間女巫。 傳說 八仙唯一的女仙,據說原名何秀姑,生於唐武則天時期,出生時紫雲繞室,頭頂上有六道毫光。從小智慧敏捷,聰敏過人。15歲時,夢見神人教她食雲母粉,於是輕身如飛,往來於山頂之間,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孝敬母親。後來辟穀,言語異常,武則天聽說後,派使者召請,中途不知方向,有人說在唐中宗時八月初八飛天。還有一種說法是,何仙姑13歲時入山,遇仙人呂洞賓,呂賜其一桃,吃了以後不飢不餓,並能預知禍福之事,頗為靈驗。村裡的人奉為神明,專門建樓供其居住,後來呂洞賓度其成仙。 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的事跡。是唐末至五代時人。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隻腳穿只靴子,另一隻則光著腳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卻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熱氣(《續仙傳》)。平時他手持三尺有餘的大拍板,一邊打著竹板,一邊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觸景而生,不僅令世人覺得高深莫測,而且頗具仙意。其一雲:「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波,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他行為癲狂,有人施錢給他,他大都送給貧苦人,藍采和居無定處,四海為家。這個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漢,僅由於他的行為癲狂,又好周濟窮人,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而被神化成仙。 傳說 本為男子,但在造像中或戲曲中常常女裝打扮,手提花籃,據說他本是赤腳大仙降生,原來是一名遊方的道士,常穿破爛的藍衣裳,系著一條3寸多寬的木腰帶,一腳穿靴子,一腳赤行。夏天穿的是棉衣服,冬天卧於雪地中,氣出如蒸。經常手持3尺多長的大拍唱板,在城市裡邊走邊唱,帶醉踏歌,似狂非狂,男女老少都跟隨看他,人家把銅錢給他,他卻用長繩穿起來,拖地而行,散失了也不回頭看一看。有時見到窮人,就把銅錢送給他們。他不停的周遊天下。有人在童年和老年時看到他,他容貌依舊。後來他踏歌於濠梁酒樓乘醉,有雲鶴笙簫聲,忽然輕升雲中,拋下靴衫腰帶板拍,冉冉而去。他最有名的踏歌是: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日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工嵯峨! 韓湘子 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有說侄孫),《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於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侄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大理丞。韓愈曾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侄,為人輕狂不羈,不喜讀書,韓愈曾責怪他,他卻能在七日之內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變顏色,並且每朵上邊還有「雲橫秦嶺家何在……」的詩句,韓愈驚奇萬分。還有說韓湘子是韓愈外甥,其事跡和《酉陽雜俎》所言大同小異,韓湘子其人物原型為韓愈的族侄,五代時即被仙化。 傳說 八仙中的斯文公子,形象是一位手持長笛的英俊少年。韓湘子,本名韓湘,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侍郎韓愈的侄子。傳說,漢丞相安撫有一女兒,名叫靈靈,才貌雙全。已許配韓湘。但是漢帝想把她婚配與皇侄,安撫堅決不同意。漢帝大怒,將韓湘罷官發配。靈靈悲鬱而死,韓湘投生為白鶴,白鶴受鍾離權和呂洞賓的點化,又投生為昌黎縣韓會之子,乳名湘子,幼年喪父,由叔父韓愈撫養。長大後又得鍾、呂二仙傳授修行之術。韓愈極力反對,訓斥他。韓湘子因此而出家,隱居於終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為八仙之列。後來,韓湘子屢次化形,度化他的叔叔韓愈,但韓愈多次不悟。後來,韓愈被降官到了潮陽,路經藍關,雪擁不前,凍埋雪中。湘子趕來相救,並指點度化。韓愈最終感悟,也修道成仙。 曹國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後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後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鑒》雲: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於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鍾離權、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游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傳說 這位神仙的形象是頭戴紗帽,身穿紅袍官服,手持陰陽板(玉板),與其他仙人的打扮迥然不同。傳說他是宋朝的皇帝宋仁宗曹皇後的長弟,名景休。他天資淳善,志在清虛,不慕虛榮,不喜富貴。後來因為他的弟弟驕縱不守法,殘害人命。曹國舅深以為恥,於是隱跡山岩,穿戴平民的衣帽,但精心思考的是玄妙深奧的道理,過了10多天也不吃,有一天,他遇到了鍾離權和呂洞賓兩位仙人,他們問:「聽說你在休養,所養的是什麼呢?」答道:「養道。」仙人又問:「道在哪裡?」曹國舅舉手指天。二仙又問:「天在哪裡?」曹國舅用手指心胸。二位仙人笑著說:「心即是天,天即是道,你已經頓悟道之真義了。」於是傳授他還真秘術,點化指引他入了仙人的團隊。還有一種說法,說他出家時皇帝賜他一塊金牌,後來過黃河時沒有船費,就以此抵押,恰好遇到了呂洞賓,與他一起同游,因此悟道而名列「八仙」。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樣寶物或法器,一般稱為「暗八仙」或八寶,常出現於刺綉、民間藝術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隨場景不同而變換。其中較為通俗的暗八仙為: 芭蕉扇(鍾離權) 葫蘆(鐵拐李) 花籃(藍采和) 荷花(何仙姑) 劍(呂洞賓) 笛子(韓湘子) 魚鼓(張果老) 玉板(曹國舅) 【八仙排序】 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相沿至今,再無變動。 【神話傳說】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或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李鐵拐拋下自己另一項法器鐵拐(或說葫蘆),漢鍾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於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沖突,藍采和被帶回龍宮(亦說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或說如來佛)出面調停,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後,雙方才停戰。 除上述以外,民間中關於八仙也有一些口碑傳說,其中有則悲慘的「八仙過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餘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善游者,借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的故事。 八仙因為鬧過海,沿海人們大都有「七男一女不同船」的禁忌。理發業奉呂洞賓為祖師爺,相傳陰歷四月十四的所謂呂祖生日,各地理發業一般要熱鬧一番。民間祝壽要扮演八仙敬酒,渲染歡樂氣氛。 蘇東坡訪八仙 雖說蘇東坡是北宋人,八仙形成於元明時期,而蓬萊地兒偏偏編出個蘇東坡訪八仙的傳說出來。 傳說蘇東坡在登州做官時,想拜訪八仙,但不知道到哪兒找。打聽來打聽去,才有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告訴他,每年三月初三,八仙都要到蓬萊閣上聚會,至於能不能見著他們,就要看緣分了。 三月初三一大早,蘇東坡就上了蓬萊閣,東游西逛也沒見著八仙的影兒。百無聊賴地到了顯靈門,見倆老翁下棋,一紅臉,一黑臉,都年過八十,須發盡白。紅臉老翁見蘇東坡來就招手請他做裁判。蘇東坡才高八斗,可近前一看棋局,目瞪口呆,懵懵然看不懂棋路。為免得丟臉,借口有事推辭。紅臉老者見狀對蘇東坡說:「你要找的人今天一準來,我們在這兒也是等他們的。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你就不必客氣了。」蘇東坡一聽詫異不已:他怎麼知道我是來找人的?老翁不是尋常人,聽他的話沒錯。於是安下心來靜觀棋路,慢慢看出點兒門道,也不多想什麼了。 不知過了多久,走過來一個老叫化,老遠就招呼下棋的老翁:「老伙計,今天輪到我請客,走吧,走吧!」紅臉老翁一指蘇東坡:「這兒還有一位呢。」老叫化瞥了蘇東坡一眼,說:「那就一塊兒來吧。」蘇東坡看那老叫化,要多埋汰有多埋汰,破衣爛衫,臟得看不出顏色來,臉上的油垢厚得能揭下一層。本來不想跟著去,可一想到方才對下棋老翁的疑心,也就跟隨著去了。 上了蓬萊閣,見閣上已經先到了七位,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其中還有個女的。高腿四方桌上擺著兩個小鍋、一方年糕。老叫化對眾人說:「今天也沒有什麼好招待的,就弄了三樣小菜,諸位湊付著吃吧!」蘇東坡探頭一看,一條半生不熟的死狗,一個眼歪嘴斜的死孩子,一方長滿霉醭的年糕。這伙人誰也沒客氣,抓起就吃,吃得津津有味,還連贊「好吃」。蘇東坡只覺得惡心,特別是那死孩子,讓這伙兒人你扯胳膊我拽腿,血乎淋拉的,看得讓人心驚肉跳。他本想嘗嘗那方年糕,可一看沾上了血腥氣,又打消了念頭。那兩位白發老翁倒是直讓蘇東坡,可蘇東坡哪敢吃?眼看著人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紛紛離去,只剩下下棋的兩位老翁。 老翁把蘇東坡招到跟前,問道:「你猜我倆是誰?」蘇東坡搖搖頭。紅臉老翁說:「我是南極仙翁,他是北極星君。剛才在座的那八位,就是你要尋訪的八仙。桌上的那三樣菜我也告訴你吧:那死狗是萬年壽狗;那死孩子是千年人參;那發霉的年糕是壽糕。吃一口多活一百歲,吃兩口多活兩百歲……鐵拐李為弄這三樣東西費了不少事哩!」說完,兩個白發老翁倏地不見了。 蘇東坡後悔至極,為什麼剛才就不硬著頭皮嘗一點呢?! 九頂會仙山 蓬萊城西南三十多里處有座蔚陽山。山上有九座山峰,形態各異,有大有小。民間傳說這九座山峰也與八仙有關。 相傳,某年三月初三八仙去蓬萊閣聚會,路過蔚陽山時被秀麗的景色所吸引,紛紛按落雲頭,飽覽山光水色。呂洞賓興致勃勃地脫下道袍蒙在一方大青石頭上,施展法術變出酒席,眾仙席地而坐,一邊欣賞山景,一邊交杯換盞暢飲起來,不一會兒都有了醉意。鐵拐李倚著寶葫蘆,醉眼迷離地說:「此番過海訪友,諸位只須躺在我這寶葫蘆上,忽忽悠悠,一會兒就過去了……」張果老瞪著醉眼,不服氣地說:「誰希罕你那破葫蘆,俺倒騎著毛驢,一拍驢腚,噢的一聲就過去了。」其他幾位也紛紛誇耀自己的能耐。看看吵不出個結果來,漢鍾離腆著個大肚子說:「今日過海,大家還是各施法力,請太上老君前來評判。誰的能耐大,到時自有分曉。」於是,呂洞賓摘下道冠,恭恭敬敬盤膝而坐,雙目微合,默運神功,一縷青煙自他的頭上冉冉升起,化作一道金光,直上雲霄。 約莫一袋煙的功夫,西南天空飄來一朵祥雲,太上老君騎著青牛來了。八仙收拾起趔趄的醉態,肅立恭迎。太上老君降下雲頭,問道:「洞賓急急發金光請我,所為何事?」呂洞賓上前躬身稟道:「師祖,小徒等有一事難決,煩勞聖駕。」接著便把比試法力的事說了。太上老君聽後,略作沉吟,說道:「渡水之術乃區區小技,何足道哉!爾等修行之人,怎可輕起爭雄好勝之心?」眾仙聽後,個個面有愧色。老君又道:「隨緣行善,廣布福澤,乃修道正途。此地風光秀麗,爾等何不施展各自法術,為凡間造福?」眾仙頓時大悟,一齊上前謝恩。隨後,呂洞賓披發杖劍,步天罡踩地煞,口中念念有詞,寶劍一指,喝一聲「起」,一座陡峭山峰赫然而現。張果老抖擻精神,倒騎著毛驢兜了一圈,一座怪石橫生的山峰呈現眼前。接著,鐵拐李、漢鍾離、曹國舅、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也都相繼施展神通,各造了一座山峰。太上老君見了,心下歡喜,說道:「爾等且站在一邊,待老夫也造上一座,以不虛此行。」說罷,手中拂塵一揮,一座高峰高峰拔地而起,崢嶸崔嵬,莽莽蒼蒼,壯美遠在其他山峰之上,讓眾仙贊嘆不已。待八仙回過神來,太上老君已跨上青牛往兜率宮而去了。 這就是蔚陽山九峰的來歷。後來還形成了每年三月初三的「九頂山廟會」,山門前聳立的兩塊龍頭巨碑的碑文中,就有「九頂會仙山」的記載。 唐槐 蓬萊丹崖山天後宮院內有棵唐代的槐樹,但相傳很早以前並沒有這棵「唐槐」。八仙到了蓬萊後,鐵拐李和張果老(一說呂洞賓)在這個院內下棋,烈日當頭,無以遮蔽。鐵拐李遂從他的葫蘆里倒出一粒種子埋在地下,施展法術,念動咒語,轉眼間地面發出綠芽,很快長成一棵大槐樹,枝葉繁茂,樹冠如傘。二仙就在此樹下繼續下棋。 據稱,此樹自長成後就沒有任何變化。因是仙人施法生成,所以不再繼續長,也死不了,總是這副模樣。清道光年間天後宮失火,一夜之間燒毀廟觀三十餘間,而這棵唐槐倖免於難,不免讓人浮想聯翩:莫非這棵槐樹真是八仙所栽? 蓬萊境內關於八仙的傳說還有很多,不過大多跟風物地名來歷有關,如「銅井」、「南天門」、「太和廟」、「耍祖廟」、「仙人洞」、「扁擔石」、「四眼井」等等,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細述,倒不如深入蓬萊民間聽一聽,老百姓講述的民間故事或許遠比紙面上的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