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兒子女裝媽媽怎麼看
擴展閱讀
沙河的童裝在哪裡 2025-02-20 04:06:11
為什麼內馬爾踢球戴手套 2025-02-20 03:56:46
雅馬哈女裝車怎麼開 2025-02-20 03:55:11

兒子女裝媽媽怎麼看

發布時間: 2025-02-16 14:51:51

1. 男扮女裝被媽媽發現了怎麼辦

為什麼要男扮女裝?
是為了開玩笑還是為了惡作劇?
既然媽媽發現了,你就承認錯誤。
做人要實實在在的。
如果是為了玩兒無所謂。
如果是其他原因,要和媽媽坦誠地談一談。
無論是什麼原因,
不要背著媽媽做事情。
媽媽是你最愛的人。
媽媽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如果你還年齡尚且小的話。
一定要和媽媽吐露心聲。
別走錯了路。

2. 「我兒子愛女裝,還說以後想變成女孩子,怎麼辦!」

前幾天,我讀到了一則新聞,深感痛心。

徐某,一個被認為「天才」的少年,因其學習成績優秀,初中曾獲得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高中就讀於當地名校,前途光明。然而,他內心卻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疑似有著跨性別傾向,導致長期抑鬱,最終選擇了自我了斷。

最令人心疼的是,他生前可能遭受了校園暴力和性侵,且在成長過程中,他的父母未能充分理解和接納他的不同,提供的支持有限。

沒有譴責這對父母,我理解他們失去孩子後痛苦至極的心情。每個家庭面臨這樣的問題,都難以承受。他們努力想接受孩子的獨特性,只是這份努力在孩子心中並未完全得到回應,悲劇便發生了。

性教育並非易事

記得我第一次接受性教育是在初中時的生理衛生課。那時課程男女分班,第一堂課講的是月經,內容已記不清,但記憶中最深刻的是班上女生羞紅臉不敢抬頭的情景。

現在看來,與我們這一代相比,當代家長更注重孩子的性教育。大約從兩三歲開始,就有家長開始給孩子進行性教育。此外,近年來,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性教育繪本和視頻,藉助這些工具,家長可以更輕松地引導孩子正確理解性知識。

多年前,一部受歡迎的性教育電視劇展示了這一過程。然而,大部分性教育課程主要關注身體認識、性別角色和隱私保護,鮮少深入討論性取向、性別差異和性別表達。

中國的性教育教材也缺乏這方面內容。2017年,北師大出版了一套名為《珍愛生命》的小學生性健康教育教材,其中涉及了相關話題,引發了廣泛好評,被視為引導兒童性健康意識的重要教材。

然而,這套教材也因被指內容「過於暴露」而遭撤出學校。坦白說,書雖被撤回,但這不代表LGBTQ群體不存在。

LGBTQ(Lesbians Gays Bisexuals Transgender Queer)是一個包含了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和酷兒等非異性戀群體的統稱。據相關數據估計,國內有約7000萬人屬於這個群體,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5人。

這意味著,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或將來成為LGBTQ群體的一員。如果孩子心中產生疑問,僅靠「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是不足以解釋的。

LGBTQ群體雖然規模龐大,但與主流價值觀仍有較大差異,導致不少家長直接將其視為「變態」。

無法改變的事實

面對孩子的LGBTQ傾向,很多人無法接受,我也不例外。我無法回答為什麼一個孩子會是LGBTQ,原因復雜多樣,可能包括遺傳、環境影響,或是多種因素交織而成。

我不是專家,對LGBTQ群體了解不多。然而,在我幫助心理學老師進行課題研究時,我查閱了一些專業資料。

LGBTQ不是心理障礙,從1994年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標准第四版開始,就不再將LGBTQ視為病態。曾經試圖治療糾正LGBTQ傾向的醫生也向公眾道歉。

徐某可能屬於LGBTQ中的跨性別者,其形成原因更加復雜,目前尚無確切解釋。

簡單來說,跨性別者指的是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堅信自己屬於另一種性別。例如,生理上為男性,心理上卻認為自己是女性,反之亦然。跨性別者傾向於在穿著打扮上模仿異性,部分人還可能通過手術或葯物等方式嘗試改變生理性別。

我認為,每一位選擇付諸行動的跨性別者都是勇敢的,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還得應對來自周圍人的壓力。

以舞蹈家金星為例,她勇敢地從男性轉變為女性。

性別認同、性取向這類問題一旦形成,幾乎無法改變,不是靠理智和情感就能剋制的。如果能改變,LGBTQ群體早已不存在了。因為沒有人願意因為與主流價值觀沖突而受到排斥、孤立和歧視。

我一直認為,群體再小,也有作為人的權利。性別認同、性取向是個人的自由,不應被視為病態。既然無法改變,我們就應學會尊重。

如果我的孩子是「變態」

我應該如何應對呢?在我還沒成為母親時,我就擔心過孩子的未來。我知道,如果孩子與眾不同,可能會遭受欺凌、不被理解,甚至可能抑鬱自殺。

這則新聞讓我感到不安。我不禁思考:如果我的孩子屬於LGBTQ群體,成為「變態」,我該如何處理?

在美國,我和幾位朋友討論過類似問題,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自己是否能夠接受。開始時,大家覺得難以接受,因為同性戀群體與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不同,孩子可能會遭受不理解,甚至受到傷害。

但隨著討論的深入,我們這些父母逐漸表示能夠接受。

首先,我很高興孩子願意向我們坦白,這表明孩子相信我們,沒有將我們排斥在外。

其次,同性戀、其他性向包括跨性別,是很難改變的,不是決定改變就能做到的。如果他們與喜歡的人真心相愛,作為父母,最終還是會接受。

當然,如果有一天我真正面對這種情況,即使我已經學習了一些心理學知識,可能有機會了解得更多,知道這也是正常現象。但如果真的需要面對,我的心情依然會非常復雜。

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當前的環境中,我需要給予更多的保護。

如果真的面對這種情況,最初階段,我可能會感到憤怒、傷心,糾結、焦慮不安,反復與孩子交流確認想法,甚至可能尋找方法試圖讓她改變決定。

我害怕她將來後悔自己的選擇,害怕她受到歧視和嘲笑。我不求孩子將來能大富大貴,只要她平安健康,我就滿足了。一想到她可能遭受痛苦,我的內心就無比難受。

然而,如果孩子堅持自己的選擇,最終我會接受。

因為這是她深思熟慮的結果,我願意尊重她的選擇;因為這不是道德品質問題,只是與他人不同;因為她是我孩子,我願意接納她的全部。

當父母的不接納自己的孩子,誰還會接納呢?不管孩子與他人有何不同,重要的是能夠一生幸福快樂。

我會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是多元的,媽媽能接受,但別人未必能。這是別人的權利。

我會告訴她,這條路不容易走,盡管社會越來越寬容,但離真正接納LGBTQ群體,還需要更多時間。最重要的是,我會教她如何保護自己,在尚未強大之前,隱藏真實身份,才能減少傷害,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

一碼歸一碼

「性別不安」不容忽視

我與心理咨詢師南瓜討論了這則新聞,南瓜提供了新的視角。她說,在心理學界,即使一個人表現出LGBTQ特徵,也不會直接將其歸為LGBTQ群體,而是首先評估是否存在「性別不安」。

「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指的是性別認知障礙。雖然LGBTQ群體不是病態,但「性別不安」是一種心理障礙,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准確評估。

普通人無法做出判斷,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自然成長,不做過多干涉。若發現「性別不安」的跡象,如不喜歡自身性別,偏好異性打扮和玩具等,應自行觀察,然後找可靠的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判斷具體情況。

早期預防、干預,對幫助孩子至關重要。

更多的思考

這則新聞引發了我對與孩子關系的深入思考。暖暖已經8歲,很快就要進入青春期,我捨不得她長大,想要永遠守護她,讓她免受外界傷害。但終有一天,她需要學會如何與世界相處。

她將越來越獨立,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考,以及獨立的生活。暖暖不是我的附庸,但我願意成為她的守護者,理解她、陪伴她、支持她、保護她。

有句話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我深以為然。

這則新聞讓我思考了我和暖暖之間的關系,以及她即將面臨的未來。她將越來越獨立,需要學會與世界相處,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考,以及獨立的生活。

暖暖不是我的附庸,但我願意成為她的守護者,理解她、陪伴她、支持她、保護她。在這個過程中,理解、陪伴、支持和保護將是我作為母親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