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和服的分類介紹
1. 現代和服(女裝)的分類:
- 日常便裝:浴衣
- 日常正裝:織布小紋、色無地
- 搏鄭:付次
- 次禮服:訪問著、色留袖
- 第一禮服:振袖、黑留袖
- 婚禮禮服:白無垢、打掛、掛下
2. 浴衣:
- 夏季穿著的便服,布料輕薄、色彩多樣。
- 外形、剪裁與正裝和服基本一致,但不需要穿著「襦袢」。
- 現代日本年輕人夏天參加祭典活動時穿著。
- 溫泉旅館也提供簡便、式樣統一的浴衣給客人。
3. 織布和服:
- 過去農家婦女用自家織造的布匹製作的和服,結實、樸素。
- 現在指先在線上染色、再織布、最後縫制的和服。
- 適合旅行、購物、吃便餐時穿著。
4. 小紋:
- 日常正裝和服之一,價格親民,花紋小巧。
- 適合日常穿著,但不可作為禮服。
- 穿著時需穿襦袢,選擇身丈不宜過短。
5. 色無地:
- 沒有圖案的和服,色彩單一,應用廣泛。
- 沒有家紋的色無地給人便裝感,帶有一紋的色無地可作為次級禮服。
6. 付下:
- 介於小紋和訪問著之間的和服,花紋華麗。
- 適合未婚已婚女性在非正式場合穿著。
7. 訪問著:
- 全身帶有連續繪羽花紋的禮服,適合正式場合。
- 腰帶以上和腰帶以下都有圖案,與付下區別在於圖案連續性。
8. 留袖:
- 僅在下半身帶有花紋的和服,包括黑留袖和色留袖。
- 結婚後女性最高級別禮服,未婚女性也可作為禮服。
9. 振袖:
- 未婚女性最高級別禮服,袖子長,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
- 適合隆重的儀式,如新年參拜、成人式、婚禮等。
10. 振袖與留袖的區別:
- 留袖是已婚女性的禮服,振袖是未婚女性的禮服。
- 留袖的袖子較短,振袖的袖子較長。
- 留袖通常有家紋,振袖沒有。
2. 誰能告訴我和服圖和日本禮儀的知識
http://..com/q?word=%C8%D5%B1%BE%BA%CD%B7%FE&ct=17&pn=0&tn=ikaslist&rn=10&lm=0&fr=search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我國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我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島田」式發型(日本式發型之一,呈缽狀),穿紅領襯衣的是姑娘,梳圓發髻,穿素色襯衣的是主婦。和服不用鈕扣,只用一條打結的腰帶。腰帶的種類很多,其打結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後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後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
和服」,是日本人的傳統民族服裝,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誇耀的文化資產.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隨著時代的風俗背景,琢磨考驗,蘊育而生.高雅而優美的圖案,源自於日本民族對於山水的欣賞及對於風土的眷戀,乃至於對人本精神與情境的細膩感受.
和服不僅融合了優雅氣度與深層內斂之本質,更反應了穿著之人的「心」與「動」.每一套優美的和服,都經精心裁製,講究穿著時的每一個細節及步驟.因此,不論是坐姿或站姿,都需經由完整的學習訓練,而成為內外在兼具的完美禮儀.和服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叫「賞花幕」,因為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當人們穿著和服走動時,會因為晃動而使得和服如同一塊動態的畫布
和服的製作方式,須先決定布料所需的寬度,再以一標准化的單元,決定各部份的長度,男性與女性的和服寬度是不一樣的.做好布料的裁製分配之後,以直線裁成一塊塊直條的布,再一片一片加以組合,製作過程中不會有多餘的布料.
孩童的和服,則是在丈量布料時,便事先預留一部份縫份,以便隨著成長過程,適時地加長放寬,而修正成合適的尺寸.和服之所以採取這種設計與製作方式,其精神也符合日本民族「不浪費,代代相傳,多人能穿」的傳統風俗.
過去有人認為,腰間纏著寬寬的,厚厚的一層帶子,是對身體進行束縛,是不科學,不衛生的,但是,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和服的腰帶不僅能平均地壓迫身體,使人體的血壓下降,可以將胃往上托,更是一種科學和衛生的方做法.
一, 和服的傳統
和服是以中國唐代的服裝為基礎,亦有其悠久的發展史的服裝.
西元8世紀,中國唐代的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今日日本人所穿的和服,大約是在600年前基本定型的.
時代和服
1: 和服女裝最早被稱為」貫頭衣〃,男裝被稱為」橫幅〃.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再用帶子系住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裙子的下裝,原始而實用.所謂」橫幅〃就是將未經裁減的布圍在身上,如同和尚的袈裟般露出右肩.
2 :繩紋時代和彌生時代
日本出現了兩種的服裝樣式.一種是套肩式圓領衫,類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采右衽,領尖至腰間,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蓋以上.
與上衣配套的還有領巾,於須比,袴.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形式不限,通常依個人喜好而定.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由肩垂至腰間〈古代日本妃女忌諱被男子看到,所以用於須比蒙面〉.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布,此只由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
3:日本的奈良時代
正值中國的盛唐時代,日本派出大批的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把唐代的文化,藝術,服飾,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故此時期的日本服裝受中國影響深遠,但服裝色彩還是較簡單.
4:平安時代
國風盛行,和服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奢華與精緻的特色,服裝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發展.女性的服裝主要是」十二單衣〃和」唐衣〃,男性的服裝主要是」束帶〃,」直衣〃和」狩衣〃.
貴族社會的服裝是以絹為主,平民則是以麻為主,不可使用絹.
5:鐮倉時代
政府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衰退.此時期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服裝上也反映出此時期的特徵.當時中國正值元朝,元朝大軍連續數次侵犯日本,日本人為了便於戰爭,服裝再度恢復樸素,寬袖又變回窄袖.
6:室町時代
此期開始在衣服上印上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女裝則是朝簡單化發展.
7:江戸時代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的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如女裝小袖形狀變的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代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今天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續了江戶時代的服裝特色.
8:明治,大正,昭和時代
現代日本的服飾雖為和洋並存,但在明治時期,女性仍著和服.男性方面,雖有一部份穿著洋服,但視和服為正式服裝.
進入大正時期,男子流行穿著西裝,女性亦開始穿著西式服裝.而在和服方面,女性流行華麗的羽織.
大正以後,因為戰爭,使得和服演進中斷,戰後才又繼續發展.
二, 和服分類
1: 浴衣
浴衣也是和服的一種,洗完澡後或夏天較熱季節時,.所穿的簡易和服,材質大多為綿織品.明治時代 (十九世紀後半)之後,引進洋服,西服所以穿和服的人就相對變少了.近年來,在夏天的廟會,煙火大會中等熱鬧場所,浴衣就成了年輕女性夏季流行的新寵兒!
2: 振袖
振袖為未婚女性的禮裝,依袖子的長短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因為未婚女性專用衣裝,婚後須將袖子剪短.
大振袖:花嫁新娘裝...等.中振袖:參加結婚喜宴,成人式,畢業式,謝師宴,茶會...等場合.小振袖:正式,非正式等各種場合都可穿.
3: 留袖
留袖為已婚女性的正式禮裝,多半穿著在結婚喜宴等正式場合.顏色為黑色,裙擺及袖口織有圖案,再搭配鑲有金,銀線的腰帶留袖又分黑留袖和色留袖.
4: 訪問著
訪問著有稱"色留袖" ( 色彩留袖 ),因下擺多半是較花俏的圖案,故並無婚之規定,穿著場合較廣.
5: 花嫁衣裳
花嫁新娘裝是女性一生中最美的時候.日本人結婚形態可分為兩種:傳統的神前結婚,西洋教堂結婚;傳統在神前結婚,花嫁裝是不可缺的.一般常見花嫁裝有三種:白無垢,打掛,振袖.頭上配戴及衣裳種類,會因家族規定及個人風格有所不同.
6: 普段著
種類諸多,依衣料的材質,織法,花紋,顏色...等,其稱呼不同.所謂普段著為日常衣裳,從居家休閑,逛街,購物,茶會,同學會...等場合,均可穿著.
7: 畢業服
專科以上的畢業典禮或學位受與儀式中,所穿著的衣裳.鞋子可分和服夾腳鞋和馬靴兩種.
三, 和服款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喪,禮,春,夏,秋,冬皆不同.按和服花紋和質地也有貴賤之分.
今天,和服不僅是人們婚,宴,喪,禮時喜愛的服裝,和服及其飾物還成了布置的裝飾品.例如新娘的結婚禮服,以同樣的圖案設計不同顏色來強調它的變化,一般正式新娘禮服要穿三層,此三層完全相同圖案的設計,惟以不同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如在夫家宴客穿著的顏色和在娘家宴客時的穿著,以不同的顏色為之.也有以代表長壽的松,鶴等吉祥圖案設計的結婚禮服.少女在正式場合的穿著,強調及地的長袖(振袖),其意義類似我國早期的三寸金蓮,意味著出身名門,不是勞動階級;而一般結過婚婦女的衣袖則是短的,已表示已婚的身份.
春季:櫻花盛開或以春天的西洋花圖案為主題的設計,以粉色系較多.
夏季:以清涼色系為考量,圖案常以浪花,水中嬉戲的魚兒,甚至水邊水草,花鳥為主題.
秋季:以秋天的菊花為主題,添上一些蕭瑟的秋意,暗色系較多.
冬季:以冬天的北國雪景意境為考量.
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代表服飾,好比中國唐代的胡漢相融,清代的旗袍,荷蘭的木鞋等等…也都有他各自的起源與歷史.而大多影響服飾發展的是地形,氣候,即獨有的歷史文化.
這些傳統的文化同時帶動出新的時尚潮流.(資料搜集by一台灣中學生)
3. 和服是什麼
什麼是和服
和服(わふく,wafuku) ,日文原意是「服裝總稱」,但後來專指其傳統服裝。因日本人是大和民族。這個詞的對義詞是洋服。
和服分男用、女用、兒童用和單衣、夾衣,有「表著」(外袍)、「下著」(內袍)等種類。和服長度一般齊踝,交領,右大襟,寬袖,留身八口,上下無扣無襻,系腰帶,衣上印有家族徽記。
著物(きもの):在英語等歐洲語言中,和服稱為Kimono,在日文中是著物。著物廣義上指所有的衣服。狹義的著物指和服與日本傳統服裝。
和服(わふく): 日本的傳統服裝,現在穿著慧耐於正式場合。新年慶典、成人儀式、日本婚禮時需要指定穿著服飾。(根據我理解中國人錯誤理解和服,熟知的基本是浴服)由於穿著繁瑣,被譴責為不切實際的服裝式樣,但它的優點是賦予衣著者以優雅的風度。
吳服:布匹的意思。中國古代三國時期吳國紡織技術和縫制方法流傳至日本後世紀念語,通常吳服專指以絲綢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棉布做的和服被稱為太物(ふともの)。
和服是怎樣來?的有什麼淵源?
和服分男用、女用、兒童用和單衣、夾衣,有「表著」(外袍)、「下著」(內袍)等種類。和服長度一般齊踝,交領,右大襟,寬袖,留身八口,上下無扣無襻,系銀陸腰帶,衣上印有家族徽記。
日本的傳統服裝,現在穿著於正式場合。新年慶典、成人儀式、日本婚禮時需要指定穿著服飾。(根據我理解中國人錯誤理解和服,熟知的基本是浴服)由於穿著繁瑣,被譴責為不切實際的服裝式樣,但它的優點是賦予衣著者以優雅的風度。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
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這種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從價格上來說它和真正出席宴會的和服相差很大,一般在10萬日幣左右,而一般的和服則至少要100萬。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國「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於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相當實用。
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前搏春,就是以此為基礎逐漸演經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紀的古墓的人偶埴輪上,已經有了各種和服的形象資料。
公元8世紀,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和服的名稱,如"唐草"、"唐花"、"唐錦"等。"貫頭衣"、"橫幅"以及後來的"和服",受到了東南亞的中國唐代服裝的影響。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日本和服後面那個是什麼東西?
其實那不是包包,是腰帶的打結。桃山時代(1582-1600),豐臣秀吉積極倡導海外貿易,招引許多傳教士遠渡重洋到這個東方極地島國。當時日本人見傳教士的外袍是用繩子狀的帶子系住的,很感興趣,紛紛模仿,日後又受朝鮮傳統服的寬腰帶影向,才逐漸演變成今日和服那種包包結腰帶。
最初只是將編成繩子狀的帶子,層層纏在身上而已。這是名古屋繩帶與博多繩帶的起源。江戶時代才改為寬腰帶。本來也只是三、四公分寬的腰帶,後來漸漸加寬,成為今日需折兩半纏在腰上的腰帶。但是這種纏法會隱沒女性的三圍,變成上下一般粗的圓柱形身材,於是女人們便想出在腰帶上打結的方法,並且盡量讓打結靠近胸部,以強調曲線。
和服腰帶的打結,起初也跟全球所有男性皮帶一樣,結在正面,打結也很小。不過腰帶本來的目的就是想引人注目,只好越打越大,最後大到看不到腳趾,走起路來像挺個啤酒肚子。又因這樣一來行動反而不方便,江戶時代初期,日本女人乾脆來個史無前例的服飾造反,將腰帶的打結搬到背後。並將西方婦女不可欠缺的項鏈、胸針等裝飾品,全改頭換面成為繩帶或是其他,統統裝飾在前面或背後的腰帶上。所以請別小看那個包包,那個包包其實很有學問的,細看之下,能看出你出身良好或是貧賤。穿和服時,也通常不能戴其他閃閃發光的首飾。
和服一般是什麼料子
和服的面料是《詩經》裡面的用料。《詩》曰:「蒙彼縐絺。」縐絺就是縮緬和縞。正裝冬天採用縮緬,夏天用紗羅,浴衣則用木棉。和服正裝傳統上使用的材料為並幅(小幅)反物,通常禮服服地為御召縮緬,以延續德鹿子柄絞染振袖和服川幕府大奧女中禮制。也有傳統織布機織造的夏布以及其他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工藝品,如小千谷縮、結城綢、八丈絹等等。反物通常有染織綉多種工藝,包括江戶小紋、友禪染、草木染、正藍染、紅型染、型繪染、絞纈、刺綉、金彩等。反物沿用唐代傳統布料的尺寸,幅寬唐大尺尺二寸(36厘米),長半匹(二丈八尺左右,12米)為一反,故稱反物,一匹為一衣,故稱匹夫匹婦。
和服依照四季的不同,從種類、材質、花紋乃至飾品小物有其搭配的規則,特別是修習茶道、花道、舞踴等日本傳統技藝者,更是注重時服的傳統。時服的形式分為單衣、袷、綿入。袷是有襯里的和服。綿入是絲綿夾層的。端午節以後更換夏裝。10月到次年5月初則著袷。日本女人的和服喜歡以四季為主題隨季節更換服裝。在和服於繪紋樣中, 春天的梅、夏天的菖蒲、秋天的楓、冬天的松與日本人的季節感直接相關。
和服腰帶多採用西陣織物,佐賀錦以及獻上博多織。博多織 有760年歷史,作為優美的「獻上帶」(和服用的腰帶)而有名,據傳博多商人滿田彌三右衛門從宋朝學回的技法是其始源。「獻上圖紋」是彌三右衛門把佛教用具獨鈷和華碟圖案化的圖紋,因被指定為上貢給幕府的上獻品而被稱為「獻上」。採用獨特的技法,豎線使用大量細線,強力織進橫線用粗線的同時使豎線浮現出來形成圖案。
和服是什麼樣子的,好看嗎
和服的種類
和服的種類很多,不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禮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較單調,多深色,腰帶細,穿戴也方便。 女性和服款式多樣, 色彩艷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發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據拜訪、遊玩和購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圖樣、顏色、樣式等也有所差異。
1.留袖和服
女性參加親戚的婚禮和正式的儀式,典禮等時穿的禮服。以黑為底色,染有五個花紋,在和服前身下擺兩端印有圖案表示已婚婦女使用叫"黑留袖"和服。另外其它顏色的面料上印有三個或一個花紋且下擺有圖案的叫"色留袖"和服。
色留袖 黑留袖
2.振袖和服
未婚小姐的第一禮服,根據袖子長度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例如:成人儀式,畢業典禮,宴會,晚會,訪友等場合。 因為這種和服給人一種時尚的感覺,所以已婚婦女穿"中振袖"的時候也越來越多。
3.訪問和服
整體上染上圖案的和服從下擺,左前袖,左肩到領子展開後是一幅圖畫,近年來作為最流行的簡易禮裝而大受歡迎。開學儀式,朋友的宴會,晚會,茶會等場合都可以穿,並且沒有年齡和婚否的限制。
4.小紋和服
一般作為日常的時髦服裝,整體上染有碎小花紋,很適合用於練習穿著,約會和外出購物的場合。如果是年輕的女性,也可以用於半正式的晚會。
5.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為正式禮裝。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為簡易禮裝,可以隨便進行服裝搭配。
4. 日本人民族服裝是什麼樣的
日本的民族服裝是和服。
什麼是和服:
和服(江戶時代以前通常指吳服)是日本人的傳統民族服裝,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誇耀的文化資產。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隨著時代的風俗背景,琢磨考驗,蘊育而生。高雅而優美的圖案,源自於日本民族對於山水的欣賞及對於風土的眷戀,乃至於對人本精神與情境的細膩感受。
和服特徵:
和服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事實上,和服的穿著有著如此之多的講究,以至在日本有著專門教人如何穿著和服的"教室"。1964年日本專門成立了「裝道禮法著物學院」,培養出了大量的裝道和服專家,普及和服著裝、禮法、和裁、創意、美容以及出版圖書。1966年全日本著物振興會成立,提倡11月15日為和服日,並號召大眾在七五三節穿和服。
5. 日本和服,的分類!
按照大眾的認識,現代和服(女裝)一般可以分為:
(順序從日常裝到禮服)
日常便裝: 浴衣
日常正裝: 織布
小紋、色無地
介於禮服和日常服之間: 付下
次禮服: 訪問著、色留袖
第一禮服: 振袖、黑留袖
婚禮禮服: 白無垢、打掛、掛下
浴衣是一種夏季穿著的和服便服,特點是布料輕薄、色彩繽紛多樣。它的外形、剪裁和正裝和服基本一致。但是和正裝和服不同的是,穿著它的時候並不需要穿著「襦袢」(和服用內衣),加上使用的布料輕薄,因此十分涼爽和輕便。
在現代的日本、浴衣一般是年輕人夏天參加祭典活動(煙火大會、盂蘭盆節)的時候穿。到溫泉旅館泡溫泉的時候,旅館也多數會提供更為簡便、式樣統一的浴衣給客人穿著。
*************************************
浴衣的原型來自平安時代的「湯帷子」,根據平安時期的《倭名類聚抄》記述,當時有一種用內衣布製作的沐浴用的衣服。那個時代經常會有幾個人同時入浴的狀況,估計湯帷子的出現是以吸汗以及遮掩身體為目的。有說法說當時的湯帷子一般是用吸水力好的麻布作為製作材料。
到了桃山時代之後,這種用於吸掉沐浴之後身上水分的衣服開始廣泛流傳,直到江戶時代,已經變成了庶民喜愛的一類服裝。
浴衣「ゆかた」這個名字,便是從湯帷子「ゆかたびら」裡面省略得來的。
*************************************
浴衣是和服中結構中最為單純的一種,它只有一層布料,而且由於製作浴衣的布料(棉布、麻棉布)不太受限制而且比較好買到,現代很多家庭都可以自己縫制浴衣。
穿著浴衣的時候,可以直接貼身穿著,頂多隻需要在裡面多穿一件肌襦袢。其穿著方法和普通和服一樣。
浴衣一般使用帶幅15-18厘米的「半幅帶」作為腰帶,同時也可以使用「兵兒帶」作為裝飾。此外,今年來因為日本年輕人越來越不懂得如何穿和服,於是用法簡單的「定型帶」也應運而生,現在浴衣搭配定型帶已經非常常見。
至於鞋子,和浴衣相稱的穿法是赤腳穿木屐,不過最近幾年,搭配草履、草鞋、甚至人字拖和西式涼鞋的人也出現了。
由於浴衣算是和服中最便裝的一種,如果穿著它出席比較正式的場合(茶會、相親、婚禮等等)都是不太合禮貌的喲。
織布和服是正裝中最為便裝的一類。這種和服是過去農家婦女用自家織造的布匹製作的和服,因此這種和服一般十分結實,洋溢著樸素之美。到了現在,織布和服是指先在線上染色、然後再進行布匹織造,最後縫制的和服,有紬、御召、木綿這幾種。
其中最高級的是紬,雖說它是最為便裝的一種和服,卻經常售價高昂。可能是因為它在這個手工製品更有價值的年代,作為全手工製作的東西非常值錢吧。這種風格優雅有韻味的和服一般適合旅行、購物、吃便餐的時候穿著。
*************************************
直到昭和中期,農村大部分的家庭依然有織布機。那些養蠶的農家將品級比較差的蠶繭抽死,然後一根一根地用手指紡成線,經過用藍科植物染色之後,織成帶格子紋呀條紋的布料,這就是紬。
江戶時代對於服裝的規制非常嚴格,盡管如此,紬雖然身為絹(真絲)的一種卻沒有絹的形態,可能是為此也允許百姓穿著使用。如此,在日本各地便誕生了傳統而獨特的紬制和服。在各種紬中,大島紬、結城紬、塩沢紬可並稱為日本的三大紬。
*************************************
穿著織造和服的時候,一般可以搭配一些手工味濃重、風格古樸的飾物。原木色的發簪和樸素的手袋。
小紋是日常正裝和服之一,比起雖然樸素但是價格高昂的紬,小紋無論從價格還是花樣上都可算是十分的親民。
「衣服上布滿小型花紋圖案」是這種和服的名稱來源。小紋對比起其他例如說「付下」「訪問著」之類的和服,由於它上面的花紋圖案放在什麼位置什麼方向都沒有關系,看起來格調不高,所以並不能作為禮服使用。(除了江戶小紋)
而現在,只要衣服上分布的花紋重復、沒有方向性,這樣的和服便統稱為「小紋」。要注意的是,在製作技法上,小紋既有印染的,也有手繪的。雖然小紋一般是指碎花的留袖(袖丈在50厘米左右)和服,但是也有應用小紋花樣的振袖(袖丈較長)和服。
*********************************
作為正裝,穿著小紋的時候,裡面一定要穿上一層襦袢(最裡面的肌襦袢可穿可不穿)。
應該注意的是,由於穿著浴衣的時候,可以把衣踞(下擺)提得高於腳踝,甚至可以穿成比膝蓋還短,所以可以選擇身丈較為短的。但是在穿著正裝的時候,由於衣踞應該貼近腳背,因此選擇購買正裝的時候,大家應該注意身丈不要過短。
配搭小紋的腰帶和正裝一樣使用「袋帶」「名古屋帶」,不過由於小紋屬於接近便服類的和服,所以使用的袋帶可以是面料樸素的袋帶,甚至可以選擇帶幅較窄的「小袋帶」、半幅帶。不過小紋可不用浴衣用的半幅帶哦。
鞋子方面,視情況偶爾會有配搭木屐的人,但是一般都應該穿上二趾襪或者足袋配搭草履
「無地」的意思就是沒有圖案,於是和字面意思一樣,「色無地」就是指在和服中,整件衣服僅有除了黑色以外單一色彩而沒有圖案的一類和服(黑色是喪服)。雖然沒有圖案,不過允許有織出來的暗紋。
如果在色無地上綴有家紋,那麼它是和「訪問著」同級的禮服;如果沒有綴上家紋,則是次級禮服,或者是日常服。而且如果使用黑色的腰帶,它又能能作為次級的喪服(參加喪禮穿的衣服);如果配上九寸帶,它甚至還能作為參加法事的服裝。因此,色無地是對穿著的TPO不太挑揀的、應用廣泛的種類。
*******************************************
沒有家紋的色無地給人一種便裝之感,帶有一紋(衣服背縫上有一個家紋)的色無地就可以用作參加茶會、祝賀會的次級禮服,如果帶有三紋(背縫、左右肩各一個家紋)的色無地,格調幾乎可以說比付下、或者是沒有上家紋的訪問更高了。
因為茶道講求洗脫鉛華,平淡寧靜,所以色無地可以說是最符合茶道旨趣的服裝。如果在法事、為熟人守夜、喪禮等場合穿著色無地,一般選用顏色樸素,帶有一紋的色無地。要注意的是,盡管顏色樸素,但是如果衣服的暗紋是吉祥意思的紋樣的話也是不太合時宜的。參加喪禮的時候,如果對方和自己關系遠,按照規定屬於輕喪的,可以穿灰色等顏色比較淺的冷色調,所用的帶也可以使用深灰色一類的帶,如果是屬於中等程度,可以穿深藍、紫、抹茶色的色無地,配合黑色的腰帶,如果是最親近的人去世,應用黑色的色無地(喪服)配合黑色的腰帶,此外,各種小物(帶揚、帶締、手包)也應該相應地選用黑色。
原本,付下的特徵是雖然花紋有特定位置(一般在左前到後方的衣踞,右肩袖)、卻沒有真正的繪羽圖案(在縫制後依然可以在縫線兩側連續的圖案),不加入家紋,以及八卦沒有做出共踞。不過最近,由於設計、縫制技術的提升,付下漸漸向訪問著靠攏,衣踞的花樣變得連續,而且也有很多付下開始加入家紋,現在兩種和服經常是難以分辨了。
「付下」格調介於小紋和訪問之間,也就是介乎於日常著和禮服之間,不論未婚已婚都可以穿。在朋友的訂婚宴、派對、到別人家串門等場合都可以穿著,在孩子的入園日(幼兒園)穿著也很合適。其中花樣華麗的款式雖然未能達到留袖(特指色留袖、黑留袖)的級別,但是也差不多可以達到和訪問著同級。
**************************************
二十世紀中前期,因為小紋製作的工藝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反物(和服用布匹)設計,這種設計使得裁剪布料之後布料上的花紋圖案會落在特定的位置上,這個技術當時已經非常發達。在這個技術基礎上出現的和服,便被稱為「付下」。
不過盡管現在的付下的花紋相當華麗,已經幾乎可以達到訪問著的等級,但是在反物狀態下已經描繪好花紋始終是付下的製作特徵。
*************************************
因為付下的花紋是事先在反物上描繪好的,所以它可以和小紋一樣,既可以做成成品賣,也可以以反物的形式進行販賣。
比起前面既可作為日常著也可作為禮服的幾類和服,「訪問著」就算是完全歸入禮服類的和服了。它的特徵是全身帶有「繪羽」花紋,也就是和服上的花紋圖樣不會因為布匹剪裁而割斷,整個衣踞直到整件衣服都呈現出連續的圖案。若是在訪問著上綴上家紋,那麼它的級別就和色留袖同級。不過雖然早期訪問著剛出現的時候習慣在衣服上加上三紋,後來卻逐漸廢棄,直到現在幾乎都沒有多少會綴家紋。
訪問著可以作為比較正式的場合上的禮服,並沒有限制只能未婚或者只能已婚女子穿。另外在社交場合(宴會、上門拜訪),也算是一種較為正規的禮服。多數用於出席婚宴(非親屬的)、茶會、派對。
***********************************
訪問著的歷史意外地相當的短,它是在明治時期,為了和外國的社交禮服裙相匹配對應而被發明出來的和服種類。
這種和服先是根據和服的比例尺寸裁剪布匹,然後進行假縫(用線簡單拼合布塊)出基本形狀,之後再在這個基本成型的狀態下在布料上繪制出製作成成品之後也能剛好連接上的圖樣,然後進行染色、刺綉等工序。訪問著在腰帶以上和腰帶以下都有圖案,而且都可以在縫線兩側連續,這是它和付下的最大區別。(不過就像之前付下的資料所說那樣,近年因為設計和縫制技術提高,付下已經越來越像訪問了)
***********************************
一般年輕的女孩穿訪問著的時候,會選擇顏色明艷,華麗花俏的繪羽花紋布滿整件和服的訪問著,而年長的女性穿著時,則會選擇只在左前衣踞和右側肩袖處有利落清爽圖案的訪問著。
在腰帶搭配上,如果是和樣式講求韻味,不太過分華麗莊重的訪問著搭配,可以選擇織造的名古屋帶啊,花紋獨特而清爽的袋帶,如果是和華麗的訪問搭配,可以選擇帶有古典紋樣,帶有金銀箔呀刺綉的豪華袋帶。
此外,在戰後為了振興和服銷售,發明出了一種紬質地的訪問著,這種訪問著的布料和普通的訪問著主要是布料不太一樣。紬本身畢竟是一種便服系的材質,因此不管多麼昂貴的紬訪問著,也是不能用於出席婚禮、或者是公事的慶祝儀式上的喲。
留袖和服,是指僅僅在下半身帶有花紋的和服,其中包括黑留袖(以黑色為底色)和色留袖(以除了黑色以外其他顏色為底色),是庶民和服中(公家/貴族和服指十二單類)已婚女性最高級別的禮服,可相當於西方的晚禮服。其中一般用黑留袖級別又比色留袖要高。
女子結婚之後,出席自己親人、友人的婚禮,還有作為某場合地位高重的人物出場的時候,都適合穿用黑留袖,由於黑留袖是級別最高的禮服,一般會綴有五個家紋(背縫、左右後肩、左右前肩)。而穿著色留袖的場合比穿黑留袖的場合一般要輕松隨意一些,例如訂婚宴或者入伙酒什麼的,而相應的色留袖也一般多數只會綴上三紋。
***********************************************
最初在江戶時代那會兒有個習慣,就是女性會在結婚之後,把年輕時候穿的振袖和服截短袖子,縫起身八口。這樣修改過後的和服——和它的花紋圖案分布無關——就被稱為「留袖」。漸漸地,留袖這個詞的含義就演變成了「已婚女性的禮服」。
現在說到「留袖」,其實指的是化政文化興盛的那段時期,由江戶活動的藝人那裡流行開來的的一種叫做「江戸褄」的只有下半身帶花紋圖案的和服。因為當時流行製成表裡均為同色同料的「無垢」式樣,因此八卦部分不僅和和服外層用同樣的布料,而且即便看不見,也會繪制刺綉上同樣的花紋。(也就是現在稱為「比翼」的部分)
此外,在皇宮中因為忌諱穿黑,因此不穿黑留袖,當出現需要穿留袖的場合都會穿色留袖,而且襦袢、帶、小物等等都是用白的。
**********************************************
婚禮上穿的黑留袖,一般會採用沒有暗紋的黑色縮緬作為布料,綴有五紋。而黑色以外的色留袖則是視其使用目的,不僅有五紋,三紋、一紋也很常見,甚至沒有紋的也有。而色留袖的布料也可以採用有暗紋的其他布料來製作。雖然留袖是已婚女性的禮服,不過今年來未婚女性拿來作為禮服的也開始多見了。最初是因為比較高齡的未婚女性在公開場合依然穿著振袖略感尷尬,覺得還是穿著留袖感覺和年齡更合襯而逐漸把這習慣蔓延開來的。
出席姐妹的婚禮的時候,考慮到新娘的情緒,一般要選比年齡更老成一點的黑留來穿;而當身為新郎的母親出席兒媳婦的婚禮的時候,則要選用帶有很多吉祥寓意圖案的黑留;出席朋友的婚禮的時候,可以穿適合自己年齡的黑留。穿色留的話,因為婚後穿的機會挺多的,所以最好選擇一些花紋古典,格調高雅耐看的款式。
適合留袖的,基本都是一些金銀色光華燦爛的帶,黑留袖和泥金箔袋帶、金色布料的袋帶、唐織袋帶最為合襯,而色留袖則可以選用帶金銀箔的花紋精細的袋帶。而適合留袖的帶結則是二重太鼓。半襟、帶揚帶締一般選用白色,總絞帶揚和帶白色紋的帶締就最適合不過了。穿留袖一定不能忘記扇子喲,最好是黑骨金/銀面的扇子。
現在,「振袖」是未婚的女子最高級別的禮服。
我們前面介紹的幾種和服都是按照和服上面的花紋、顏色作為分類的,然而這次我們說到的這種「振袖」卻不一樣,它是以袖子的長度作為分類。「振袖」名字的來由就是袖子的袖丈很長,有的甚至可長達3尺(約114cm)。根據袖丈的長度,振袖又可以分成大振袖(本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袖子越長則越是華麗,越是正式。
但是具體哪種長度為大振袖,哪種長度為中振袖、小振袖,現在即便是日本似乎也沒有定論。有說大振袖的長度在114上下、中振袖長度在100上下而小振袖在85左右;也有的說法是大振袖是袖子拖到地上只能作為婚禮和服的種類,而中振袖是現在常用於成人式的款式;還有說法是大振袖的長度是到腳踝,中振袖的是到膝蓋到小腿之間也就是2尺3寸到2尺8寸(87~106cm),而小振袖則是2尺也就是76cm。不過較為一致的認識是,現代大振袖和中振袖之間的區別已經比較模糊,它們兩者都統稱振袖。
而導致這種模糊的原因,大約是因為現在的女孩子身高增加了,例如原本中振袖就能垂到小腿中部,而按照現在女孩們的身高要大振袖的長度才能辦到了,所以兩者之間便變得難以釐清。
振袖的用途廣泛,未婚少女在隆重的儀式,例如新年參拜、成人式、畢業式入學式上都可以使用,而振袖最為奢華的使用時刻就是婚禮~
****************************************************
最古早的時候,振袖是為了讓體溫比大人要高的16、7歲以下的小孩子能夠散熱通風、保持體溫而設計的一種袖子寬大、袖子的背後全部打開的小袖和服種類(小袖的意思是手腕那邊的開口比較小,是相對於十二單那類手腕那側開口很大的和服而言),也就是說當時只有振袖有「振八口」。而當時已婚女子所穿的和服是沒有「振八口」的。可見,振袖是年輕人穿的衣服是早有由來的,當時振袖的大袖子並非用於裝飾,而這種長袖子的衣服也是男孩女孩都可穿的。
而真正演化出現代振袖的,則是江戶時期。江戶時代以前,年輕女子的正裝和服的袖丈就已經漸漸延長,到了元祿時代(1688年-1703年),袖丈大概去到了55到95cm,到了江戸末期(1867年前)袖丈的長度已經去到了95到122cm。明治時代以後,這種和服便確立了作為未婚女性華美的禮服的身份地位。不過因為這么長的袖子畢竟會妨礙人的各種動作,所以除了作為禮服之外,平常年輕女孩也不會穿到這么長袖子的衣服。
關於振袖在年輕女子之間流行有這么一段小來由,在江戶初期的舞子常常用搖曳舞動袖子來表現愛情,而以卷著袖子表示流露哀傷之類,此類表演被未婚女子競相模仿,因此使得長袖和服大為流行。此外,據說舞動袖子也表示除災、凈身,所以在結婚、成人之日穿著振袖,也表示清洗身心而邁入人生另一道門。
***********************************************
現在的振袖一般僅限女孩兒和未婚女子穿著,不過也有例外,就是男孩過七五三的慶祝禮服也是做成振袖的式樣。
小振袖一般搭配袴穿著,常用於畢業式和入學式。
中振袖一般用於成人式、新年參拜。
大振袖一般用於婚禮。
大振袖(本振袖)和中振袖的區別~?
由於現在中振袖(成人式使用的振袖和服)袖丈有大振袖的袖丈那麼長,於是導致很多人無法分辨中振袖和大振袖。其實無論中振袖的袖子有多麼長,它依然是中振袖。
這是因為,大振袖(本振袖)的特徵除了袖子的長度至少達到3尺(114cm)以上以外,還有就是衣服上會綴有五紋,而且袖口和衣擺都有棉條。
PS:話說留袖的介紹裡面是說「結婚之後縫起身八口」,但振袖那邊又說「留袖類沒有振八口」……那到底……是不是結婚之後身八口振八口全封了?話說這里我真的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