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塞德娜絲女裝怎麼樣
擴展閱讀

塞德娜絲女裝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4-22 08:50:21

1. 太陽系的半徑是多少光年

0.474-0.949光年

太陽系(Solar System),是質量很大的太陽,以其巨大的引力維持著周邊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繞其運轉的天體系統。

太陽位於距銀河系中心(銀心)約2.7萬光年、距邊緣2.3萬光年的地方。而銀河系直徑約有10萬光年,包含1500億顆恆星,太陽只是其中之一。太陽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運動,大約2.5億年繞行一周,地球氣候及整體自然界也因此發生2.5億年的周期性變化。

截至2019年10月,太陽系包括太陽、8個行星、205個衛星和至少50萬顆小行星,還有矮行星和少量彗星。若以海王星作為太陽系邊界,則太陽系直徑為60個天文單位,即約90億千米。若將彗星軌道(奧爾特雲)計算在內,則太陽系的直徑可達6-12萬個天文單位,即9-18萬億千米。


本數據採用四捨五入保留三位小數(太陽系半徑數值)

2. 穀神星的資料

穀神星(1 Ceres)是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義大利人皮亞齊於1801年1月1日發現。其平均直徑為952公里,是小行星帶中最大最重的天體。

(發現):

1766年,德國有一位名叫提丟斯的中學數學教師,把下面的數列:

3,6,12,24,48,96,192……的前面加上0,即:

0,3,6,12,24,48,96,192……然後再把每個數字都加上4,就得到了下面的數列:

4,7,10,16,28,52,100,196……再把每個數都除以10,最後得到:

0.4,0.7,1,1.6,2.8,5.2,10,19.6……

令提丟斯驚奇的是,他發現這個數列的每一項與當時已知的六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到太陽的距離比例(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定為1個單位)有著一定的聯系。

提丟斯的朋友,天文學家波得深知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就於1772年公布了提丟斯的這一發現,這串數從此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重視;並被稱為提丟斯——波得定則,即:

當時,人們還沒有發現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為土星就是距太陽最遠的行星。

1781年,英籍德國人赫歇爾在接近19.6的位置上(即數列中的第八項)發現了天王星,從此,人們就對這一定則深信不疑了。根據這一定則,在數列的第五項即2.8的位置上也應該對應一顆行星,只是現在還沒有被發現。於是,許多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便以極大的熱情,踏上了尋找這顆新行星的征程。

1801年新年的晚上,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還在聚精會神地觀察著星空。突然,他從望遠鏡里發現了一顆非常小的星星,正好在提丟斯——波得定則中2.8的位置上。可是,當皮亞齊再想進一步觀察這顆小行星時,他卻病倒了。等到他恢復健康,再想尋找這顆小行星時,它卻不知去向了。皮亞齊沒有放棄這一偶然的機會,他認為這可能就是人們一直沒有發現的那顆行星,並把它命名為「穀神星」。

天文學家對皮亞齊的這一發現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皮亞齊是正確的;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一顆慧星,不然的話,為什麼它只露了一面就不見了呢?

幾個月過去了,人們的爭論也沒見分曉。可是,這場爭論卻引起了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注意。高斯想,既然天文學家通過觀察找不到穀神星,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數學方法找到它呢?許多天文學家對高斯的這一提法不以為然。天文學家都找不到穀神星,難道高斯還能把它算出來嗎?朋友們也勸他不要把自己的時間和才智浪費在這一毫無希望的問題上。

年輕的高斯卻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天文學是離不開數學的。如果沒有雄厚的數學知識,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天文學家的。在天文學發展史上,情況也正是如此。開普勒正是憑借著自己的數學才能,才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牛頓也是憑著淵博的數學知識,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在高斯之前,著名數學家歐拉曾經研究出了一種計算行星軌道的方法。可是,這個方法太麻煩。高斯決心去尋找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在前人的基礎上,高斯經過艱苦的運算,以其卓越的數學才能創立了一種嶄新的行星軌道計算理論。他根據皮亞齊的觀測資料,利用這種方法,只用了一個小時就算出了穀神星的軌道形狀,並指出它將於何時出現在哪一片天空里。

1801年12月31日夜,德國天文愛好者奧伯斯,在高斯預言的時間里,用望遠鏡對准了這片天空。果然不出所料,穀神星出現了!

高斯的計算方法成功了。高斯從筆尖上尋找到的這顆行星,在隱藏了整整一年後,卻又成為人類的最好的新年禮物。這一禮物向人們顯示了數學在科學研究中的巨大作用。

在發現小行星之前,皮亞齊原是找尋Francis Wollaston的恆星列表中所記載的Mayer 87星,但他在表中所述的位置找不到該星。及後他找到一顆會移動的星,最初他認為這是顆彗星。

皮亞齊持續觀測至2月11日,但他的發現卻未受注意,之後該小行星已公轉至太陽背面而無法觀測。及後德國數學家高斯憑著皮亞齊的三次觀測結果去估計其軌道,並於翌年由Franz Xaver, Baron von Zach和奧伯斯成功尋回該天體。另一位天文學家波得認為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位置理應有行星,而穀神星正是該顆他認為的未知行星,但它的體積比起其他大行星要小得多,因此威廉·赫歇爾後來把這類天體稱為「小行星」(asteroid)。

特徵:

穀神星是迄今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但隨著凱柏帶及其天體的發現,比穀神星大的天體也隨之被找到,包括(28978)小行星(Ixion)、(50000)誇奧爾星(Quaoar)、(90482)小行星(Orcus)以及最近發現的2003 UB313等,而新發現的最遠天體(90377)塞德娜星(Sedna)也可能比穀神星大,它可能來自奧特雲內層。冥王星有時也會被認為是凱柏帶天體。

2003年底及2004年初,哈勃太空望遠鏡首度攝得穀神星的外貌,發現它相當接近球形,而且表面具有不同的反照率,相信擁有復雜的地形,有天文學家甚至推測穀神星的具有冰質的幔及金屬的核心。

2006年6月,美國太空總署將發射Dawn探測器前往穀神星,預計於2015年8月到達。

物理資料

直徑 959.2×932.6 km

質量 9.445×1020 千克

密度 2.05 克/立方厘米

表面重力 0.26 米/秒²

逃逸速度 0.51 km/s

自轉周期 0.3781天

光譜分類 G型小行星

絕對星等 3.34

反照率 0.113

表面平均溫度 ~230 K

太陽系中已知體積最大的小行星,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也是他是由巴勒莫天文台的G·皮亞齊於1801年元旦發現的。隨後觀察中斷了,直到1801年的最後一天,有人用高斯的軌道計演算法才又發現了它。穀神星每4.6個地球年才繞太陽公轉一周,直徑約1000公里。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長期以來,穀神星一直被看作構成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幾萬顆小行星之一。但是科學家最近發現,穀神星所含淡水可能比地球還多。這顆小行星在其他方面也很像地球。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為穀神星拍攝了267幅圖像。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學者彼得•托馬斯領導的小組發現,穀神星幾乎為球狀。這表明它的形狀受到重力控制。此外,這顆小行星的物質並非均勻地分布在其內部。電腦模型表明,穀神星的內部分為不同層次:稠密物質在核心,比較輕的物質靠近表層。它可能包括一個富含冰水的表層,裡面是一個多岩石的核心。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如果穀神星表層25%由水構成,那麼其淡水含量就比地球還多。

英文名:Ceres
中文名:色列絲
象徵:收獲
季節:秋天
心理層面:懷孕,食物,家庭,祖國,勞動與工作及養育,被視為母親的象徵
占星意義:用來判斷母性傾向的特徵

在希臘神話中,豐收女神是得墨忒耳(Demeter)。而在羅馬神話中,色列斯(Ceres)是主管農業和豐收的女神,象徵著養育人類文明的肥沃的土壤,她被作為滋養眾生的母親來被人們祭拜。在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色列斯的女兒珀爾塞福涅突然被冥神普路托綁架。聞此噩耗,色列斯萬分悲痛,無心本職之工作,於是世間萬千植物,皆慢慢枯萎。直到她的女兒返回,她才恢復過來。於是一瞬間,世間的種子開始發芽,鮮花開始盛開,農田裡又布滿了綠油油的莊稼。
色列絲女神在神話中穀神是農業之神,其養活萬物,被視為母親的象徵,是除了月亮之外,第二個關於母親(性)的指標。代表了懷孕,食物,家庭,祖國,勞動與工作及養育。
穀神星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這顆叫穀神星的小行星,是1801年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的,直徑約933公里,等於月球直徑的1/4,質量約為月球的1/50,又被稱為1號小行星。初發現時被列為八大行星之一。
據統計,太陽系中約有50萬顆小行星和九大行星一樣繞著太陽公轉,目前已登記在冊的超過8000顆。它們大多體積很小,最早發現的四大小行星(穀神星(Ceres)、智神星(Pallas)、婚神星(Juno)和灶神星(Vesta))中,穀神星是最大的一顆,通常被稱作『偉大的母親』。這種稱呼,就是來自那些遙遠的羅馬神話。
每年5月11日前後,將會發生穀神星沖日,屆時,穀神星、地球與太陽將呈一條直線,地球位於兩者之間,穀神星的亮度會達到最高值。此後十多天時間里,天文愛好者通過雙筒野外望遠鏡即可看到其倩影。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長期以來,穀神星一直被看作構成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幾萬顆小行星之一。但是科學家最近發現,穀神星所含淡水可能比地球還多。這顆小行星在其他方面也很像地球。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為穀神星拍攝了267幅圖像。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學者彼得•托馬斯領導的小組發現,穀神星幾乎為球狀。這表明它的形狀受到重力控制。此外,這顆小行星的物質並非均勻地分布在其內部。電腦模型表明,穀神星的內部分為不同層次:稠密物質在核心,比較輕的物質靠近表層。它可能包括一個富含冰水的表層,裡面是一個多岩石的核心。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如果穀神星表層25%由水構成,那麼其淡水含量就比地球還多。
有趣的事,很多國際上的環保主題網站,都採用穀神星的標志來表示自己環保的決心。這也許不僅僅是一種巧合吧。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52089.htm
回答者:冰之虹 - 魔法學徒 一級 9-4 18:05

穀神星
穀神星(1 Ceres)是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義大利人皮亞齊於1801年1月1日發現。其平均直徑為952公里,是小行星帶中最大最重的天體。

(發現):

1766年,德國有一位名叫提丟斯的中學數學教師,把下面的數列:

3,6,12,24,48,96,192……的前面加上0,即:

0,3,6,12,24,48,96,192……然後再把每個數字都加上4,就得到了下面的數列:

4,7,10,16,28,52,100,196……再把每個數都除以10,最後得到:

0.4,0.7,1,1.6,2.8,5.2,10,19.6……

令提丟斯驚奇的是,他發現這個數列的每一項與當時已知的六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到太陽的距離比例(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定為1個單位)有著一定的聯系。

提丟斯的朋友,天文學家波得深知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就於1772年公布了提丟斯的這一發現,這串數從此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重視;並被稱為提丟斯——波得定則,即:

當時,人們還沒有發現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為土星就是距太陽最遠的行星。

1781年,英籍德國人赫歇爾在接近19.6的位置上(即數列中的第八項)發現了天王星,從此,人們就對這一定則深信不疑了。根據這一定則,在數列的第五項即2.8的位置上也應該對應一顆行星,只是現在還沒有被發現。於是,許多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便以極大的熱情,踏上了尋找這顆新行星的征程。

1801年新年的晚上,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還在聚精會神地觀察著星空。突然,他從望遠鏡里發現了一顆非常小的星星,正好在提丟斯——波得定則中2.8的位置上。可是,當皮亞齊再想進一步觀察這顆小行星時,他卻病倒了。等到他恢復健康,再想尋找這顆小行星時,它卻不知去向了。皮亞齊沒有放棄這一偶然的機會,他認為這可能就是人們一直沒有發現的那顆行星,並把它命名為「穀神星」。

天文學家對皮亞齊的這一發現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皮亞齊是正確的;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一顆慧星,不然的話,為什麼它只露了一面就不見了呢?

幾個月過去了,人們的爭論也沒見分曉。可是,這場爭論卻引起了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注意。高斯想,既然天文學家通過觀察找不到穀神星,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數學方法找到它呢?許多天文學家對高斯的這一提法不以為然。天文學家都找不到穀神星,難道高斯還能把它算出來嗎?朋友們也勸他不要把自己的時間和才智浪費在這一毫無希望的問題上。

年輕的高斯卻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天文學是離不開數學的。如果沒有雄厚的數學知識,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天文學家的。在天文學發展史上,情況也正是如此。開普勒正是憑借著自己的數學才能,才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牛頓也是憑著淵博的數學知識,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在高斯之前,著名數學家歐拉曾經研究出了一種計算行星軌道的方法。可是,這個方法太麻煩。高斯決心去尋找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在前人的基礎上,高斯經過艱苦的運算,以其卓越的數學才能創立了一種嶄新的行星軌道計算理論。他根據皮亞齊的觀測資料,利用這種方法,只用了一個小時就算出了穀神星的軌道形狀,並指出它將於何時出現在哪一片天空里。

1801年12月31日夜,德國天文愛好者奧伯斯,在高斯預言的時間里,用望遠鏡對准了這片天空。果然不出所料,穀神星出現了!

高斯的計算方法成功了。高斯從筆尖上尋找到的這顆行星,在隱藏了整整一年後,卻又成為人類的最好的新年禮物。這一禮物向人們顯示了數學在科學研究中的巨大作用。

在發現小行星之前,皮亞齊原是找尋Francis Wollaston的恆星列表中所記載的Mayer 87星,但他在表中所述的位置找不到該星。及後他找到一顆會移動的星,最初他認為這是顆彗星。

皮亞齊持續觀測至2月11日,但他的發現卻未受注意,之後該小行星已公轉至太陽背面而無法觀測。及後德國數學家高斯憑著皮亞齊的三次觀測結果去估計其軌道,並於翌年由Franz Xaver, Baron von Zach和奧伯斯成功尋回該天體。另一位天文學家波得認為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位置理應有行星,而穀神星正是該顆他認為的未知行星,但它的體積比起其他大行星要小得多,因此威廉·赫歇爾後來把這類天體稱為「小行星」(asteroid)。

特徵:

穀神星是迄今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但隨著凱柏帶及其天體的發現,比穀神星大的天體也隨之被找到,包括(28978)小行星(Ixion)、(50000)誇奧爾星(Quaoar)、(90482)小行星(Orcus)以及最近發現的2003 UB313等,而新發現的最遠天體(90377)塞德娜星(Sedna)也可能比穀神星大,它可能來自奧特雲內層。冥王星有時也會被認為是凱柏帶天體。

2003年底及2004年初,哈勃太空望遠鏡首度攝得穀神星的外貌,發現它相當接近球形,而且表面具有不同的反照率,相信擁有復雜的地形,有天文學家甚至推測穀神星的具有冰質的幔及金屬的核心。

2006年6月,美國太空總署將發射Dawn探測器前往穀神星,預計於2015年8月到達。

物理資料

直徑 959.2×932.6 km

質量 9.445×1020 千克

密度 2.05 克/立方厘米

表面重力 0.26 米/秒²

逃逸速度 0.51 km/s

自轉周期 0.3781天

光譜分類 G型小行星

絕對星等 3.34

反照率 0.113

表面平均溫度 ~230 K

太陽系中已知體積最大的小行星,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也是他是由巴勒莫天文台的G·皮亞齊於1801年元旦發現的。隨後觀察中斷了,直到1801年的最後一天,有人用高斯的軌道計演算法才又發現了它。穀神星每4.6個地球年才繞太陽公轉一周,直徑約1000公里。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長期以來,穀神星一直被看作構成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幾萬顆小行星之一。但是科學家最近發現,穀神星所含淡水可能比地球還多。這顆小行星在其他方面也很像地球。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為穀神星拍攝了267幅圖像。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學者彼得•托馬斯領導的小組發現,穀神星幾乎為球狀。這表明它的形狀受到重力控制。此外,這顆小行星的物質並非均勻地分布在其內部。電腦模型表明,穀神星的內部分為不同層次:稠密物質在核心,比較輕的物質靠近表層。它可能包括一個富含冰水的表層,裡面是一個多岩石的核心。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如果穀神星表層25%由水構成,那麼其淡水含量就比地球還多。

英文名:Ceres
中文名:色列絲
象徵:收獲
季節:秋天
心理層面:懷孕,食物,家庭,祖國,勞動與工作及養育,被視為母親的象徵
占星意義:用來判斷母性傾向的特徵

在希臘神話中,豐收女神是得墨忒耳(Demeter)。而在羅馬神話中,色列斯(Ceres)是主管農業和豐收的女神,象徵著養育人類文明的肥沃的土壤,她被作為滋養眾生的母親來被人們祭拜。在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色列斯的女兒珀爾塞福涅突然被冥神普路托綁架。聞此噩耗,色列斯萬分悲痛,無心本職之工作,於是世間萬千植物,皆慢慢枯萎。直到她的女兒返回,她才恢復過來。於是一瞬間,世間的種子開始發芽,鮮花開始盛開,農田裡又布滿了綠油油的莊稼。
色列絲女神在神話中穀神是農業之神,其養活萬物,被視為母親的象徵,是除了月亮之外,第二個關於母親(性)的指標。代表了懷孕,食物,家庭,祖國,勞動與工作及養育。
穀神星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這顆叫穀神星的小行星,是1801年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的,直徑約933公里,等於月球直徑的1/4,質量約為月球的1/50,又被稱為1號小行星。初發現時被列為八大行星之一。
據統計,太陽系中約有50萬顆小行星和九大行星一樣繞著太陽公轉,目前已登記在冊的超過8000顆。它們大多體積很小,最早發現的四大小行星(穀神星(Ceres)、智神星(Pallas)、婚神星(Juno)和灶神星(Vesta))中,穀神星是最大的一顆,通常被稱作『偉大的母親』。這種稱呼,就是來自那些遙遠的羅馬神話。
每年5月11日前後,將會發生穀神星沖日,屆時,穀神星、地球與太陽將呈一條直線,地球位於兩者之間,穀神星的亮度會達到最高值。此後十多天時間里,天文愛好者通過雙筒野外望遠鏡即可看到其倩影。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長期以來,穀神星一直被看作構成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幾萬顆小行星之一。但是科學家最近發現,穀神星所含淡水可能比地球還多。這顆小行星在其他方面也很像地球。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為穀神星拍攝了267幅圖像。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學者彼得•托馬斯領導的小組發現,穀神星幾乎為球狀。這表明它的形狀受到重力控制。此外,這顆小行星的物質並非均勻地分布在其內部。電腦模型表明,穀神星的內部分為不同層次:稠密物質在核心,比較輕的物質靠近表層。它可能包括一個富含冰水的表層,裡面是一個多岩石的核心。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如果穀神星表層25%由水構成,那麼其淡水含量就比地球還多。
有趣的事,很多國際上的環保主題網站,都採用穀神星的標志來表示自己環保的決心。這也許不僅僅是一種巧合吧。
回答者:wjblast2004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9-4 18:05

請看以下網頁:
http://ke..com/view/152089.htm
回答者:mycb - 秀才 二級 9-4 18:07

(發現):

1766年,德國有一位名叫提丟斯的中學數學教師,把下面的數列:

3,6,12,24,48,96,192……的前面加上0,即:

0,3,6,12,24,48,96,192……然後再把每個數字都加上4,就得到了下面的數列:

4,7,10,16,28,52,100,196……再把每個數都除以10,最後得到:

0.4,0.7,1,1.6,2.8,5.2,10,19.6……

令提丟斯驚奇的是,他發現這個數列的每一項與當時已知的六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到太陽的距離比例(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定為1個單位)有著一定的聯系。

提丟斯的朋友,天文學家波得深知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就於1772年公布了提丟斯的這一發現,這串數從此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重視;並被稱為提丟斯——波得定則,即:

當時,人們還沒有發現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為土星就是距太陽最遠的行星。

1781年,英籍德國人赫歇爾在接近19.6的位置上(即數列中的第八項)發現了天王星,從此,人們就對這一定則深信不疑了。根據這一定則,在數列的第五項即2.8的位置上也應該對應一顆行星,只是現在還沒有被發現。於是,許多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便以極大的熱情,踏上了尋找這顆新行星的征程。

1801年新年的晚上,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還在聚精會神地觀察著星空。突然,他從望遠鏡里發現了一顆非常小的星星,正好在提丟斯——波得定則中2.8的位置上。可是,當皮亞齊再想進一步觀察這顆小行星時,他卻病倒了。等到他恢復健康,再想尋找這顆小行星時,它卻不知去向了。皮亞齊沒有放棄這一偶然的機會,他認為這可能就是人們一直沒有發現的那顆行星,並把它命名為「穀神星」。

天文學家對皮亞齊的這一發現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皮亞齊是正確的;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一顆慧星,不然的話,為什麼它只露了一面就不見了呢?

幾個月過去了,人們的爭論也沒見分曉。可是,這場爭論卻引起了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注意。高斯想,既然天文學家通過觀察找不到穀神星,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數學方法找到它呢?許多天文學家對高斯的這一提法不以為然。天文學家都找不到穀神星,難道高斯還能把它算出來嗎?朋友們也勸他不要把自己的時間和才智浪費在這一毫無希望的問題上。

年輕的高斯卻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天文學是離不開數學的。如果沒有雄厚的數學知識,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天文學家的。在天文學發展史上,情況也正是如此。開普勒正是憑借著自己的數學才能,才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牛頓也是憑著淵博的數學知識,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在高斯之前,著名數學家歐拉曾經研究出了一種計算行星軌道的方法。可是,這個方法太麻煩。高斯決心去尋找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在前人的基礎上,高斯經過艱苦的運算,以其卓越的數學才能創立了一種嶄新的行星軌道計算理論。他根據皮亞齊的觀測資料,利用這種方法,只用了一個小時就算出了穀神星的軌道形狀,並指出它將於何時出現在哪一片天空里。

1801年12月31日夜,德國天文愛好者奧伯斯,在高斯預言的時間里,用望遠鏡對准了這片天空。果然不出所料,穀神星出現了!

高斯的計算方法成功了。高斯從筆尖上尋找到的這顆行星,在隱藏了整整一年後,卻又成為人類的最好的新年禮物。這一禮物向人們顯示了數學在科學研究中的巨大作用。

在發現小行星之前,皮亞齊原是找尋Francis Wollaston的恆星列表中所記載的Mayer 87星,但他在表中所述的位置找不到該星。及後他找到一顆會移動的星,最初他認為這是顆彗星。

皮亞齊持續觀測至2月11日,但他的發現卻未受注意,之後該小行星已公轉至太陽背面而無法觀測。及後德國數學家高斯憑著皮亞齊的三次觀測結果去估計其軌道,並於翌年由Franz Xaver, Baron von Zach和奧伯斯成功尋回該天體。另一位天文學家波得認為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位置理應有行星,而穀神星正是該顆他認為的未知行星,但它的體積比起其他大行星要小得多,因此威廉·赫歇爾後來把這類天體稱為「小行星」(asteroid)。

特徵:

穀神星是迄今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但隨著凱柏帶及其天體的發現,比穀神星大的天體也隨之被找到,包括(28978)小行星(Ixion)、(50000)誇奧爾星(Quaoar)、(90482)小行星(Orcus)以及最近發現的2003 UB313等,而新發現的最遠天體(90377)塞德娜星(Sedna)也可能比穀神星大,它可能來自奧特雲內層。冥王星有時也會被認為是凱柏帶天體。

2003年底及2004年初,哈勃太空望遠鏡首度攝得穀神星的外貌,發現它相當接近球形,而且表面具有不同的反照率,相信擁有復雜的地形,有天文學家甚至推測穀神星的具有冰質的幔及金屬的核心。

2006年6月,美國太空總署將發射Dawn探測器前往穀神星,預計於2015年8月到達。

物理資料

直徑 959.2×932.6 km

質量 9.445×1020 千克

密度 2.05 克/立方厘米

表面重力 0.26 米/秒²

逃逸速度 0.51 km/s

自轉周期 0.3781天

光譜分類 G型小行星

絕對星等 3.34

反照率 0.113

表面平均溫度 ~230 K

太陽系中已知體積最大的小行星,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也是他是由巴勒莫天文台的G·皮亞齊於1801年元旦發現的。隨後觀察中斷了,直到1801年的最後一天,有人用高斯的軌道計演算法才又發現了它。穀神星每4.6個地球年才繞太陽公轉一周,直徑約1000公里。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長期以來,穀神星一直被看作構成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幾萬顆小行星之一。但是科學家最近發現,穀神星所含淡水可能比地球還多。這顆小行星在其他方面也很像地球。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為穀神星拍攝了267幅圖像。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學者彼得•托馬斯領導的小組發現,穀神星幾乎為球狀。這表明它的形狀受到重力控制。此外,這顆小行星的物質並非均勻地分布在其內部。電腦模型表明,穀神星的內部分為不同層次:稠密物質在核心,比較輕的物質靠近表層。它可能包括一個富含冰水的表層,裡面是一個多岩石的核心。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如果穀神星表層25%由水構成,那麼其淡水含量就比地球還多。

英文名:Ceres
中文名:色列絲
象徵:收獲
季節:秋天
心理層面:懷孕,食物,家庭,祖國,勞動與工作及養育,被視為母親的象徵
占星意義:用來判斷母性傾向的特徵

3. 冥外行星的發現歷程

很多人從哈雷彗星的運行周,從彗星族的存在,乃至以各種別出心裁的方法,來討論是否存在第十顆大行星的問題,答案以肯定的居多。有人甚至還描述了這顆未知行星的大小、質量、距離以及現在在天空中什麼方向等。
冥王星的發現者、美國天文學家湯博想用發現冥王星的辦法,即一片一片地檢查未知行星可能出現的天區的照相底片的辦法,來尋找冥外行星。他花費了7000小時,檢查了9000萬顆星像,獲得了許多意外收獲,就是沒有找到新行星。紐西蘭的布萊克伯奇天文台的專家們於1990年3月至5月繼續尋找這顆「第8大行星」,他們一直認為這顆未知的行星可能有地球的3~5倍那麼大,繞太陽1周約需1000年,它與太陽的距離約為冥王星與太陽距離的5倍。
到底是有沒有這顆未被發現的大行星?1991年11月各國天文學家在倫敦召開的「行星X國際研討會」上,多數人認為根本不可能形成另外的較大的行星。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時,土星是太陽系的邊界,後來隨著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發現,太陽系邊界一次次外延。然而從理論上說,太陽系的范圍應比如今的九大行星的范圍大千百倍,甚至上萬倍。太陽系中是否還存在冥外行星?對此,天文學家做了十分浩繁和艱苦的工作。湯博在發現冥王星後的14年裡,一直在用發現冥王星的方法尋找冥外行星。他用閃視比較儀仔細檢查了362對底片(這些底片所覆蓋的面積大約為全天的70%),從每張底片中尋找可能存在的新行星。他發現了大量新天體,卻沒有冥外行星。科學家認為冥外行星如果存在,勢必會使飛近它的探測器受到攝動,其影響足可以在探測器的運行軌道中反映出來。然而旅行者號探測器在飛越過海王星和冥王星軌道之後,運行正常,沒有提供一點點證明未知天體存在的蛛絲馬跡。到底有沒有冥外行星,如今還是一個待解之謎。 2003年10月,加州理工學院麥克·布朗教授領導的團隊觀測到了一顆位於太陽系外圍柯伊伯帶的天體。2005年1月,經過再次分析,布朗判斷該天體的體積比冥王星還大。
布朗原本決定直到精確地計算出它的尺寸和軌道後再將發現「第十大行星」的消息告知於大眾。但2005年7月28日,另一個西班牙天文學家小組宣布在柯伊伯帶發現了高亮度的星體,同時布朗的小組發現保存研究資料的網站被黑客侵入。
迫於無奈,布朗不得不倉促發布消息。他在電話里向新聞界宣布:「拿起你們的筆,從今天開始改寫教科書。」
至此,全世界才認識了這顆被暫時命名為2003-UB313(齊娜)的新星———它與太陽的最遠距離是冥王星的3倍,顏色灰暗,表面寒冷,軌道呈橢圓形,個頭卻比冥王星還大。 天文學家是通過2003-UB313的亮度,也就是它反射太陽光的多少,來判斷其尺寸的。天體的反射率除了與體積有關,還受星球的表面材質影響。因此在確定其真實材質之前,科學家根據不同的反射率對該天體的大小進行了推算,結論是,它必定比冥王星大。從地球上觀測,這顆新星是柯伊伯帶中亮度第三的星體。如果按照100%反射光線,它的直徑也有2210公里。如果反射率為90%,直徑就達到2330公里,同直徑約為2400公里的冥王星相當。如果反射率為60%,直徑則為2860公里。若反射率與冥衛一類似(38%),直徑就為3550公里,是冥王星大小的1.5倍。
此外,2003-UB313的橢圓軌道也比冥王星更「扁」: 其公轉周期長達560年,遠日點離太陽97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約為1.5億公里,相當於太陽到地球的距離);近日點卻只有38天文單位。軌道平面與地球等行星軌道平面的夾角達到近45度之大(冥王星與地球等十大行星的夾角為17 度)。科學家猜測,有可能是它屢次靠近海王星,運行軌道受到影響,以至於成了明顯的橢圓形。布朗說,正因為這些特性才導致2003-UB313時至今日才被人發現。
同冥王星一樣,2003-UB313也位於遙遠的柯伊伯帶(KuiperBelt)。1951年,天文學家柯伊伯提出,在太陽系外圍可能有一大群小天體繞太陽運行。1992年,天文學家在海王星以外發現了一個直徑200公里左右的暗淡天體,編號為1992-QB1,為柯伊伯的上述觀點提供了直接證據,「柯伊伯帶」從此不再只是假設,它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擁有幾萬個或可能更多天體,由冰和岩石組成。科學家相信,這些天體是早期太陽系中物質凝聚成各大行星的過程中剩下來的殘渣。
人們曾經認為,柯伊伯帶只有小行星和彗星出沒,但是被發現的大型柯伊伯帶天體(KBO)越來越多,體積的記錄也迅速被刷新。而布朗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就曾發現比冥衛一更大的「誇歐爾」(Quaoar),以及尺寸更大、曾被疑為第十行星的「塞德娜」(Sedna)。
「十大行星」
如今他們終於發現了體積超過冥王星,可能成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的2003-UB313.改寫教科書?
對於2003-UB313的行星身份,布朗信心十足,他說:「我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確認,它是太陽系外圍發現的第一個比冥王星大的天體。如果冥王星能被接受為一顆行星,那麼2003-UB313更有資格。」
而反對的聲音也在同一時間出現,有天文學家稱,如果2003-UB313算行星的話,那麼其他和它差不多大小的天體都應該被稱做行星,根據該邏輯,2003-UB313要排在一系列以前發現的「行星」——包括「賽德娜」之後,而不能稱為「第十大行星」。
美國卡耐基學院行星組成理論家阿蘭·波斯稱,2003-UB313的發現是天文界的一大盛事,但他同樣認為不應該將它稱為一顆行星。
波斯稱,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天體,包括冥王星都應該被稱「柯伊伯帶行星」。波斯對記者表示:「將它們稱做行星的話,對太陽系中的其他大傢伙來說,顯然太不公平了。」
反對者還提出,2003-UB313軌道平面與即黃道面相交成45度角,其軌道為橢圓形,不符合太陽系共面性和近圓性的普遍規律。而且,布朗等人根據亮度估大小,再據大小估質量。但是真正要確定一個天體,要有精確的質量,才能算準軌道。
對於新星的身份,資助布朗研究的美國宇航局也在其網站上稱「第十顆行星被發現」。但是宇航局的官員說,決定2003-UB313是不是太陽系「第十大行星」不是美國宇航局的工作,這該是國際天文聯盟的責任。
那麼,「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是否真的會被重寫?全世界教科書上的內容需要更改嗎?至少,我們必須對太陽系結構以及行星的概念進行重新研究。 事實上,布朗和他領導的小組已經不是第一次對天文界提出難題了。2003年底,他的小組在距地球129億公里外,找到一顆紅色小行星2003-VB12.最初,布朗也一度提出它是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並依照因紐特神話傳說中海洋女神的名字,給它起名為「塞德娜」。
不過當確定其體積比冥王星小時,「塞德娜」加入太陽系行星家族的希望也破滅了。

賽德娜」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岩石,其體積大小約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塞德娜」也創造了整個太陽系的最冷紀錄:估計其溫度為零下240℃,同2003-UB313不相上下。
有天文學家認為,「塞德娜」很可能是冥王星的同類,屬於起於海王星外、終結於冥王星外的冰石碎塊集中的柯伊伯帶。柯伊伯帶被認為是在太陽系誕生時遺留下來的,從1992年來人類已經發現了大約800個柯伊伯帶天體,其中有些天體的可預測軌道可以把它們帶到距太陽1500億公里處,這遠遠超過了 「塞德娜」的軌道。
由於其體積比冥王星小,「塞德娜」最終被正式歸類為「小行星」。在2003-UB313被發現之前,「塞德娜」一直是自1930年發現冥王星之後所發現的圍繞太陽運行的最大天體,比2002年發現的「誇瓦爾」(Quaoar)小行星還要大一些。布朗稱:「我們認為這只是太陽系最原始的天體之一。」他表示因為行星應當比同一區域內的其他天體體積更大,因此無法將「塞德娜」歸於行星一類,不過他堅信會在「塞德娜」附近發現更大的天體。
果然,比冥王星更大的柯伊伯帶天體2003-UB313的發現印證了他的預測。
在因紐特人傳說中,「塞德娜」是創造北極海洋生物的造物女神,生活在海底冰窟裡面,這與2003-VB12寒冷的表面很搭配。布朗說,他也已經為2003-UB313擬好了名字,正等待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但是拒絕向公眾透露。按照國際慣例,如果2003-UB313真能算作「第十大行星」 的話,它將被賦予西方神話中諸神之一的名字。外界猜測,古希臘神話中冥王的妻子珀爾塞福涅的名字應該是首選,珀爾塞福涅一年有九個月陪著冥王,另外三個月留在人間;而2003-UB313在一個公轉周期內只有一半時間在冥王星附近,另一半時間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