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梅蘭芳為什麼要男扮女裝
不是男辦女壯,而是他在京劇里演的是旦角,在民國那時候,旦角都是要男辦女裝演的
㈡ 京劇當中的旦角從來都是男扮女裝反串表演,這是為什麼
《京劇舞台上的性別反串藝術》
當年,曾有媒體采訪梅蘭芳大師,問男旦是不是封建時代的產物?梅大師僅僅回答了四個字:「這是藝術」。
1840年京劇形成的初期,京劇舞台上只有男演員,沒有女演員,所以早期劇目多以生行戲為主,旦角戲很少。作為梨園現象,「男旦」是歷史的產物。
導致這種並非常態的「男扮女」現象的原因之一,跟舊時代禁止女演員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不無關系。盡管女伶演戲在元明舞台上曾一度活躍(尤其是元代),但到了清代,隨著禮教意識強化,由於朝廷明令禁止女子演戲、禁止養家班,京城等地梨園竟成為清一色男演員的天下。康熙以來,幾乎每朝都有相關禁令,甚至連女子看戲也嚴加禁止,如:「道光時,京師戲園演劇,婦女皆可往觀,惟須在樓上耳。某御史巡視中城,謂有傷風化,旋奉嚴旨禁止。」「咸豐時,張觀准夙以道學自名,嘗官河南知府,甫下車,即禁止婦女入廟觀劇。」(《清稗類鈔》第5065—5066頁,中華書局 1984年版)。在此背景下,早期京劇界「全男班」盛行,從編劇、演員到樂師、化妝師,台前幕後,各色人等無不由男性擔當,而劇中人物無論男女老幼,也均由男子來扮演,至於女性則被排斥在大門之外。
後來,風氣漸開、坤角初起時期,女演員登台仍難免遭受冷眼。如:江上行《六十年京劇見聞》所述:「從前京劇演員只有男性沒有女性,這就是男扮女的由來。光緒中葉有了女演員,但受到歧視,被稱為髦兒戲。進不了大班,男角稱為名伶,女角則以坤角呼之,以示區別。一方面是受重男輕女封建舊觀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坤角的藝術難與男性名角比擬,大都演些減頭去尾的唱工戲。」
㈢ 男扮女裝的經典角色有哪些
男扮女裝的經典角色:
一、《小女花不棄》——莫若菲
說到女扮男裝的角色,我心中的一位絕對是林青霞,首先想到就是《刀馬旦》,女人帥起來真的不關男人什麼事了。光影中,林青霞的臉白得幾乎透明,白襯衣更顯出她的纖弱,紅色的血讓人憐惜起她來。她一身軍服的時刻,也是俊美得無人能及。
㈣ 戲劇中,男扮女的角色叫什麼
戲劇中,男扮女的角色叫反串。
反串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出中的一種演出方式,主要是指演出與自身本工的行當不同的戲的情形。在其原本的意義中,是與演員以及劇中人的性別無關的。舉例而言,男性的梅蘭芳作為一個旦行演員,演出女性角色是正常,他曾在《轅門射戟》一劇中演生角的呂布則反而是反串。除了如上述的旦串生之外,生串旦、生串凈、生串丑等情形也都很常見。現在,反串一詞的本來意思已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現在通常所說的反串就是指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扮裝表演,即扮演與自己性別不一致的角色,在戲曲和影視劇中都經常出現。
㈤ 京劇里男扮女裝的角色叫什麼
旦,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女角色之統稱。
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種類型。
1、正旦
原為北雜劇行當名,泛指旦中正角,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徵。
2、花旦
與正旦相對照,花旦扮演性格活潑明快或潑辣放盪的青年或中年女性,並常帶喜劇色彩。
3、貼旦
簡稱貼,有時簡寫成占。南戲和北雜劇皆有此名,為旦中副角,意為旦之外再貼一旦,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徵。
4、閨門旦
扮演少女。北雜劇有「閨怨雜劇」一類,是表現青春少女閨怨戀情的劇目,劇中的少女當為閨門旦的最初形態。
5、武旦
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身分和技術特點,又分刀馬旦和武旦兩種類型。
6、老旦
扮演老年婦女。
7、彩旦
一作丑旦、丑婆子,秦腔里也稱之為媒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丑,故常由醜行兼扮。
(5)男伴女裝是什麼角擴展閱讀
旦角名人
一、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二、尚小雲(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綺霞。出生於河北邢台市南宮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三、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旦
㈥ 請問:京劇為啥要男扮女角,女扮男角,本色出演不好嗎
男旦藝術簡單地說就是男扮女裝、男唱女腔,早期是因為不允許女性登台而產生,隨著四大名旦的崛起,登峰造極.
若論男扮女,漢代已有「弄假婦人」的記載,但真正戲曲中的男旦始於何時?元明兩代都是有女演員的,女演員的地位與娼妓彷彿。明代的教坊,實如官妓,犯官、罪人的妻女往往發往教坊,成了「淫賤材兒」,既要供人蹂躪,又要供人取樂。男演員從明初起就規定要戴綠頭巾以示辱,他們的妻女大抵也是演員。後世稱妻子有外遇者為戴「綠帽子」或「綠頭巾」。其源蓋出於此。到了大清朝的順治年間,皇上禁止男女同台演出,旦角便都由男優擔任,而女旦所遭的蹂躪也就同樣落到了男旦的頭上——他們演出前要在戲院兩廂「站台」,為來看戲的大爺們遞水、陪坐;演出時要與台下捧場的豪客「眼色相勾」;演出之餘還要到闊佬兒處陪酒、賣笑,甚至還要同他們做些不伶不俐的勾當。他們雖是演員,同男妓的身份相去也不遠了。泰國的人妖演出後到劇場外站在高台上同看客拍照,那情形同站台相類。
在清末封建社會時期.婦女被禁錮在家中,因此男旦的產牛是合乎歷史潮流,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即使到了民國初年,新思想有所抬頭,但社會風氣依然比較閉塞,連話劇舞台上的女角旦.也是由男人扮演的。象我國著名作家、戲劇評論家李健吾,他早年就是以扮演女角蜚聲劇壇。所以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男扮女角,決不能稱為怪現象,而只能說是藝術創造。如日本的歌舞伎。在其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通行男扮女角。不過,雙方的歷史背景不同的。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也是各不相同。毫無疑問,前輩男旦演員在發展京劇旦角藝術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有的如梅蘭芳,還在國際舞台上獲得了聲譽,成為世界三大藝術表演體系之一。其次,京劇男旦在表演女性角色方面所取得的藝術心就也是不可忽視的。就以四大名旦為例,他們在舞台上創造了各不相同的角色,在唱腔方面根據各自的嗓音條件,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唱腔,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流派.為京劇旦角藝術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他如王瑤卿、王蕙芳、趙桐珊、於連泉、閻嵐秋、馮子和、趙君玉、歐陽予倩、張君秋、黃桂秋等,他們的功績也不小,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這些著名男旦演員創造女性角色的最大特點是力求神似。如果一味在模仿女性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上下功夫,必然會造成矯揉造作的「娘娘腔」,也就會大大減弱觀眾的審美情趣。在這方面梅蘭芳的成就最突出,他唱腔甜美,表演細膩,所以愛梅的觀眾特別多,觀眾愛梅不是愛梅的女性化,而是愛他在藝術上所創造的女性角色。應該承認,國際上對京劇男旦演員有個認識過程,據說梅蘭芳訪美初期,有人懷疑他是個有異性模仿欲的人。後來報刊不得不發表專欄,強調梅蘭芳在各方面都很正常,是個有妻子兒女的人。以後美國戲劇界才逐漸認識梅派的藝術價值。如美國戲劇界、藝術評論的權威司徒克·揚說:「梅蘭芳沒有企圖摹仿女子,他旨在發現和再創造婦女的動作,情感的節奏、優雅、意志的力量、魅力、活潑或溫柔的某些本質上的特徵……他扮演旦角只是力求傳達女性特徵的精髓連帶所有的優美、深刻的感情、溫柔和力量的節奏。「 (參見梅紹武著《我的父親梅蘭芳》一書)我以為他的評論是十分中肯的。
第三,這些著名男旦演員為培養下一代男旦演員和坤旦演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健在的張君秋、趙榮琛、梅葆玖、楊榮環、孫榮蕙、王吟秋、宋長榮、沈福存、李瑛、溫如華等男旦演員,都受到過前輩男旦演員的指導和影響。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坤旦演員逐漸登上了京劇舞台,她們當中不少著名演員是四大名旦的入室弟子或私淑弟子。如梅派坤旦演員言慧珠、顧正秋、吳素秋、李慧芳、李麗芳、羅惠蘭、杜近芳、王玉蓉、沈小梅等,程派坤旦演員李嗇華、李世濟、張曼玲等,荀派坤旦演員童芷苓、張正芳、孫毓敏、劉長瑜等,尚派坤旦演員馬博敏等,其他還有名躁一時的四大坤伶新艷秋、雪艷琴、章遏雲、杜麗芸,等等,這些坤旦演員既學流派,又為旦角藝術的發展闖開了一條新路.受到了廣大京劇觀眾的贊賞
㈦ 京劇旦角為什麼要男扮女裝
京劇旦角要男扮女裝,這是因為
古代女子在台上只准許彈唱歌舞,不能粉墨登場演戲文,因為古代封建思想嚴重、男尊女卑,在戲文中常有身份高貴的神佛仙聖與帝王的出現,加之宮廷民間經常演唱神戲、廟會戲、慶祝戲,決不容許女子登場褻瀆「神靈」,所以戲曲中角色皆由男演員扮演旦角。
京劇旦角的聲腔和表演體系本是為男性演員而設的,幾代京劇人創制了一整套男旦人才培養及舞台表演程式技藝法則。男旦藝術是用典型化、象徵化的方法重塑和表現女性的藝術形象,是對女性本質的再創造,具有古典藝術的典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