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制漢服發展歷史
明朝時期的服飾體系被稱為明制漢服,明制漢服是當代漢服復興運動中重要的漢服形制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 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明朝服飾制度。其中朝服(官服)、賜服、男性服飾、女性服飾,作為最重要的四類服飾。
從明朝服飾特點,看女裝明制漢服穿搭
穿搭款式一:襦裙
池夏 侖靈:風鈴 交領褶裙
襦裙作為明朝常見的女裝,是從先秦至明末一直保留的重要款式,穿搭一般為「上交領下褶裙」。
穿搭款式二:襖裙(衫裙)
重回漢唐 淺吟 琵琶袖交領襖裙
襖裙,是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又稱衫裙。漢服中"襖裙」-般指「明制襖裙」。
1、明代襖子,按領型、袖口、長短又可分為多種形制。
①按領型不同可分為:交領大襟、對襟交領、圓領大襟、圓領對襟、豎領大襟、豎領對襟、方領對襟七類。
②按袖口不同可分琵琶袖、直袖、垂胡袖、箭袖(窄袖)等。
③按長短可分為短襖、長襖兩類。不過膝蓋為短襖,過膝為長襖。
2、襖裙,下身通常搭配有馬面裙或褶裙。
穿搭款式三:半臂
十三餘 柿柿如意 方領半袖
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從魏晉上襦發展而來」,至明代半臂演變為褡護,文名背心。
穿搭款式四:比甲
蘭若庭 長比甲
比甲又稱「背心」,源於宋朝漢服款式,無袖長罩衫。可分為圓領、直領、對襟,無袖或短袖,衣身兩側開衩。比甲-般穿在大袖衫、襖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與衫、襖、裙的色彩搭配能顯出層次感來。
穿搭款式五:披風
漢尚華蓮 生蓮說 明制披風
披風,穿在身上的對襟大袖的外衣。披風流行於明代,-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內穿著。女用披風常會配上金屬花扣,通常穿於道袍或長襖之外,常作為-般百姓之常禮服(正裝)使用。
穿搭款式六:大袖衫
池夏 金陵往事:郁芙蓉 明制立領大袖
明立領最早出現於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後期的中原和江南已經廣泛流行。當時明朝正經歷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時期,氣候異常寒冷,立領應運而生。明立領的盤扣材質多採用金屬或者布制。所以立領對襟大袖衫也是作為明制漢服典型服飾。大袖衫(明後期)。松鬢扁髻,發際高卷,穿豎領對襟大袖衫
穿搭款式七:紗衫
花朝記 鶴望蘭 明制立領對襟紗衫
明制紗衫因料子較薄,天時作為傳統女性在閨房內所穿衣物,並不用來會客或外出。明制紗衫在穿著上,內穿主腰、馬面裙。
注:主腰舊時婦女束胸的一種緊身。即抹胸。
穿搭款式八:婚嫁服
芥子記 春日宴 明制婚服霞帔高端定製
作為女性婚嫁服,搭配的服飾有:大衫(罩袍)、圓領袍、褙子/長襖(內袍)、馬面裙與玉(革)帶。在形制上遵循襖裙特點。明初期時,內穿褙子外罩大衫,明晚期時,流行內穿豎領長襖外罩織綉華麗的圓領袍(通袖袍)
② 明代服飾有哪些特點
明代的男裝大多沿襲宋元風格。平民常穿窄袖雜色盤領衣,頭戴六片拼縫的疙瘩帽。一般文人服為禹衫,頭戴瓦式布巾。仕官貴族服飾仍以寬衣大袖為主。衙門皂隸雜役,戴漆布冠,冠上插孔雀翎,身穿青色布衣,下截打密褶,腰間還束有紅布織帶。地位更低的捕快,則頭戴小帽,身穿青衣,外罩紅布背甲,腰系青絲織帶。至於市井富民,雖穿紗䌷綾羅,但顏色只有青、黑二色,只在領上用白綾或白絹護之,以示與仆隸有別。婦女的服裝主要有窄袖短衫、比甲、長裙、襖、背子及霞帔等。貴族婦女戴飾滿金銀珠翠的高冠,上著大袖衫,對襟合領衫,長至膝下;下著長裙,一般綉有纏枝花紋。普通婦女的禮服按規定只能穿紫色粗布,不許用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等淺色,不許用大紅、鴉青及黃色。至於鞋履,官員穿朝鞋或靴儒士生員多穿黑色雙臉鞋;士庶百姓以穿鞋者為多,尤其是江南地區,春夏秋三季多穿蒲鞋。北方地區寒冷,一般多穿牛皮直縫靴。婦女大多纏足,鞋子彎曲尖小,俗渭「弓鞋」。
③ 明朝服飾和宋朝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
區別如下:
1、上衣不同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
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
2、裙衫不同
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
宋朝的衫是一種以羅、紗、綾、縑為原料輕便服飾,主要有圓領、交領、直領、對襟幾個款式,是宋朝最為普通的一種女裝服飾,它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十分輕柔。
3、襦不同
宋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襦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
明代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