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瑪儷雅頓是什麼檔次
摘要 哈嘍哈嘍
㈡ 大家推薦幾本名著及大概內容
(一) 《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像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像,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力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像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印第安傳說、東方神話以及《聖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寫普羅登肖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地亞一家,便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說法;有關飛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絲抓住床單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伸;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挪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採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們作為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塔在長廊里綉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後居然能離地12厘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簽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二) 《飄》 米切爾·瑪格麗特
《飄》(據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被中文譯名為「亂世佳人」,而本書部分中文譯本亦書名為「亂世佳人」)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說。主人公斯佳麗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精神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讀者為之傾心。
(註:本書英文名為Gone with the wind,直譯為「隨風而逝」)
內容簡介
1861年4月,美國南北兩方的關系已經非常緊張。喬治亞州的男人們都在議論這場無法避免的戰爭。但是,16歲的郝思嘉對此毫無興趣。她心裡想的除舞會、郊遊之外,還有那群圍著她轉的崇拜者。當她聽說第二天的野外宴會上,衛希禮·威爾克斯將宣布與媚蘭訂婚時,她心裡不覺一震。她一直喜歡衛希禮的紳士風度,而且認為自己無論哪方面都比媚蘭要強得多,以自己的魅力,肯定能說服衛希禮和她一起私奔。
但在第二天的宴會上,郝思嘉始終沒有找到和衛希禮單獨交談的機會,因為衛希禮一直同媚蘭在一起。出於一種報復心理,郝思嘉輕而易舉地把媚蘭的弟弟查爾斯吸引到了她的身邊,幾句話就使這個在情場上毫無經驗的、靦腆的小夥子神魂顛倒了,宴會結束後,男客們就當前的局勢在激烈地爭論。傑拉爾德和一位名叫雷特·巴特勒的陌生人爭論得尤為激烈。雷特認為,南方沒有工業資源,打起仗來肯定會失利;而傑拉爾德和他的朋友們卻認為北方佬不經打,只要一兩個戰役就能使他們繳槍投降。
下午,郝思嘉終於抓住一個機會和衛希禮談了她的主意,但被衛希禮婉言拒絕。郝思嘉覺得自己被衛希禮」拋棄」了。她氣急敗壞地打了衛希禮一記耳光。
戰爭的消息傳來,當天晚上的舞會也隨之取消。郝思嘉突然決定和查爾斯結婚,因為這樣可以挽回自己的面子,也可以刺激一下衛希禮和自己的追求者。就這樣,任性的郝思嘉在兩周之後就作了查爾斯的妻子。
兩個月後,查爾斯病死在前方,郝思嘉突然變成了寡婦。更糟糕的是,她發現自己已經懷孕。幾個月以後,她的兒子韋德出生了。
寡婦的生活使生性活潑的郝思嘉難以忍受。這時,衛希禮也上了前線,其妻媚蘭從亞特蘭大來信,邀請她來查爾斯的姑姑家暫住一時,郝思嘉便帶著韋德離開了陶樂庄園,來到亞特蘭大。
環境的改變使郝思嘉的心境稍稍有好轉。值得欣慰的是,亡夫查爾斯給她留下了一個庄園和城裡幾家店鋪的遺產。
隨著戰事越來吃越緊,亞特蘭大的婦女們都被動員起來,到當地醫院護理從前方運回來的傷病員,還要為南方邦聯的軍隊縫制軍需品。但是,由於郝思嘉新寡,所以不能參加為出征軍人舉辦的舞會和晚會。
一次,醫院舉行募捐舞會。由於人手不夠,郝思嘉被叫去幫忙。在舞會上,郝思嘉又一次見到曾在塔羅庄園與她父親辯論過的白瑞德。現在,白瑞德已成了亞特蘭大頂頂有名的偷越北方封鎖線為南方軍隊提供物資的商人。每次從北方回來,他還給亞特蘭大的上層婦女帶來她們所喜歡的時裝和布料。因此,白瑞德很受貴婦們的歡迎。舞會開始的時候,白瑞德邀請斯佳麗作他的舞伴。郝思嘉終於忍不住這種誘惑,穿著喪服就步入了舞池。
隨著戰局不斷惡化,生活中的清規戒律在人們的心目中逐漸淡化。郝思嘉又恢復了她原來的面目,頻繁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和軍官們調情說笑。但是,她仍無法忘懷衛希禮。
有一段時間,白瑞德成了亞特蘭大許多人家的座上客。但是,由於他總是嘲笑和挖苦南方邦聯,很快就使人覺得討厭。只有媚蘭同意白瑞德對戰爭的分析,因為,她丈夫衛希禮在來信中也認為南方邦聯根本無法打贏這場戰爭。
63年7月,南方邦聯的羅伯特·李將軍指揮的部隊在北方的賓夕法尼亞州失利。許多和郝思嘉一起長大的男孩都在那場惡戰中陣亡。聖誕節前夕,衛希禮從前線回來,在家休息數日。在他們獨處的時候,郝思嘉把自己和查爾斯結婚的真正原因告訴了衛希禮,並承認她依然愛著他。但是,經過戰爭磨難的衛希禮已經喪失了過去的激情。第二年年初,媚蘭得到前線來的通知書,說衛希禮失蹤了.後來通過白瑞德的北方關系,才弄清楚:衛希禮並沒有死。他受傷被俘後關在北方的岩島集中營。
64年夏天,北軍直逼亞特蘭大——南方邦聯的首府。城市被圍,查爾斯的姑姑和城裡許多人家都逃離了亞特蘭大。但因媚蘭即將臨盆,郝思嘉只好留下來守在她的身邊。其間,白瑞德曾登門拜訪,並要郝思嘉做他的情婦,遭到了郝思嘉的拒絕。
八月底,攻城的炮聲突然沉寂下來。傳說邦聯軍己決定放棄這座城市。正在這個時候,媚蘭的兒子降生了。此時,亞特蘭大城一片混亂,根本找不到醫生。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郝思嘉自己接生,保住了媚蘭母子的生命。當天夜裡,最後一批邦聯軍撤出了亞特蘭大,北方軍很快就要進城了,絕望中,郝思嘉只好求助於白瑞德。白瑞德用偷來的一輛破馬車,設法把她和媚蘭母子送出了城,趁夜趕往陶樂庄園。
沿途的情景使郝思嘉恐慌萬分。許多熟悉的庄園都被燒成了廢墟,只有一些斷垣殘壁矗立在那裡。經過一天的顛簸,她們終於來到了陶樂庄園。出乎意料,塔羅的白色樓房卻依然完好無損。但出來迎接她們的卻只有老父傑拉爾德和一個黑奴管家;郝思嘉的兩個妹妹重病在床,而她的母親己在昨天離開了人世。年老的傑拉爾德幾乎連自己的女兒都認不出來了。
整個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郝思嘉這個只有19歲的寡婦主肩上。全家除了自己和孩子外,還有老父、兩個妹妹、媚蘭和她的新生兒,以及庄園上僅有的三個黑奴,總共需要維持10口人的生計。這時她想起了那些孩提時期從父親那裡聽到的故事,那些全憑自己的一雙手開創家業的愛爾蘭父輩們。
擺在眼前的首要問題就是要找到吃的東西。於是郝思嘉天天提著籃子到地里去挖,到廢墟里去撿。她的兩個妹妹都是五穀不分的嬌小姐,是指望不上的,連三個黑奴也強調說他們從來只幹家務而不會乾田裡的活。苦難的生活磨煉著郝思嘉,但也使她變得冷酷無情,家裡的人都有些怕她。從這時候起,郝思嘉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決心恢復塔羅庄園昔日的風采:餐桌上擺滿銀質餐具、透亮的酒杯和豐盛的食品,馬廄里拴著一匹匹駿馬,車房裡放著豪華的四輪馬車,成群的黑奴在塔羅的田間採摘棉花……
一天,一個北軍士兵騎馬闖進了庄園,郝思嘉用手槍幹掉了他,得到了一匹馬和從這個士兵口袋裡搜出來的一筆錢。這給她解了燃眉之急。
聖誕節前夕,妹妹蘇埃倫的未婚夫弗蘭克·肯尼迪帶著一個南方邦聯的征糧小組來到庄園。郝思嘉當然不會把她們好不容易得來的糧食白送給他們。
65年4月,南方邦聯軍投降,戰爭終於結束了。許多南方人都在為他們的失敗而痛哭流涕。而在郝思嘉的腦海里,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保住陶樂庄園。
戰爭結束後,每天都有一些士兵路過陶樂庄園返回他們的故鄉。有一天,郝思嘉發現門口躺著一個昏迷不醒的年輕人,便把他救起。在大家的照料下,這個名叫威爾的年輕人逐漸恢復了健康。威爾無家可歸,便在塔羅住下來,並慢慢地擔負起了庄園的許多管理事務。
衛希禮終於活著回來了。他衣衫襤褸,形容憔悴,原有的那種氣質己消失殆盡。第二年春天,新政府命令塔羅庄園限期交納新附加稅,否則就要拍賣庄園來抵稅。原來,幾年前因過失而被陶樂庄園趕走的管家喬納斯當上了新成立的解放黑奴委員會的頭頭。現在,他企圖侵吞陶樂庄園,故而想出了迫繳附加稅的主意。郝思嘉和威爾一籌莫展,希望衛希禮能幫他們想點辦法,但衛希禮的膽小無能使他們失望。
絕望中,郝思嘉突然想起了白瑞德。如果白瑞德肯拿出錢來保住陶樂庄園,郝思嘉情願嫁給他,或作他的情婦。第二天,郝思嘉就來到了亞特蘭大尋找白瑞德,這時才知道,白瑞德因涉嫌侵吞南方邦聯的大筆資金已鋃鐺入獄。情緒沮喪的郝思嘉無意中遇見了妹妹蘇埃倫的未婚夫弗蘭克。他現在已是一家商店的老闆,手頭有一筆錢,郝思嘉突然心生一計,謊稱蘇埃倫已經嫁人,然後輕而易舉地使弗蘭克投入了自己的懷抱。兩周後,他倆便結了婚。陶樂庄園得救了!但不久發現,弗蘭克並沒有什麼商業頭腦,而且對別人的勸告充耳不聞,因此生意經營得很不好。這時,雷特通過各種私人關系,得以獲釋。他借給郝思嘉一筆錢,郝思嘉便背著弗蘭克買下了一個倒閉了的木材加工廠,自己獨自經營起來。一個女人經商,而且也象男人一樣賺錢,這在亞特蘭大是前所未有的。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郝思嘉懷孕了。她想在生產前多賺一些錢,以備急需,於是買下了第二個木材廠。在這段時間里,郝思嘉每天自己駕車往返於木材廠之間,除白瑞德外沒有任何朋友。一天,白瑞德勸她路上要小心一些,暗示如果遭到黑人襲擊,三K黨將會為她進行報復。而當時亞特蘭大執行」重建法案」的軍管政府則正在盤算著如何把三K黨和所有涉嫌的南方人一網打盡。
六月,郝思嘉趕回陶樂庄園參加她父親的葬禮。葬禮之後,郝思嘉全家,包括衛希禮、媚蘭、威爾等搬到了亞特蘭大,買了一幢破舊的房子住了下來。媚蘭很快在婦女界贏得了信任,成了一位受尊重的人物。而衛希禮雖然受郝思嘉之託,管理一個木材廠,但經營得很糟糕。 167
郝思嘉生了一個女兒,幾周後,她就又開始奔波於兩個木材廠之間。此時亞特蘭大的治安狀況不斷惡化。1867年3月的一個晚上,郝思嘉在駕車回家的路上受到了一個白人和一個黑人的襲擊。由於一個黑奴的保護,她並沒有受到什麼傷害。當天夜裡,三K黨出擊了,但他們卻陷入了軍隊設下的圈套。在交火中,弗蘭克被打死,衛希禮受了傷。由於白瑞德的出謀劃策,才救了其他一批參加三K黨行動的白人。幾個月之後,不顧親友的勸阻和反對,郝思嘉和白瑞德結了婚。他們的蜜月是在新奧爾良度過的,而由郝思嘉自己設計的新居很快也告落成,這是亞特蘭大最豪華的住宅。對於郝思嘉來說,此時她似乎實現了她在陶樂庄園時的理想。她在物質上的任何要求,白瑞德都給予極大的滿足,她真是應有盡有了。不久,他們的女兒邦妮出生了。在邦妮身上白瑞德幾乎傾注了全部心血。白瑞德之所以努力改變自己在亞特蘭大居民眼中的形象,完全是為了樹立邦妮今後在亞特蘭大的地位。
郝思嘉對衛希禮仍然舊情不忘。一天晚上,在木材廠,郝思嘉和衛希禮談得很投機。他們一起回憶了10年前的那個野外宴會。衛希禮承認他自己和白瑞德其實很相象,只不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選擇了不同的方向而已。回憶過去使郝思嘉突然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她不由自主地倒在了衛希禮的懷里。這件事很快被白瑞德和媚蘭知道了。幾天以後,白瑞德帶上邦妮出遠門去了。他走後,郝思嘉馬上去找媚蘭,想向她坦露自己的過錯。但媚蘭止住了她,她再三強調只有郝思嘉才是她最親的親人。
不久,郝思嘉發現自己又懷孕了。這時她開始想念白瑞德,盼望他早點回來。白瑞德到家的那一天,郝思嘉特意在樓梯口迎接。本想把懷孕的消息告訴他,但一看到他那副冷嘲熱諷的神氣,郝思嘉就氣不過來。結果失足,跌下樓梯,折斷了肋骨。白瑞德悔恨不已,在媚蘭面前,象孩子一樣痛哭流涕,懺悔自己的過失。
自此之後,白瑞德似乎變了。他和過去軍管政府中的「老朋友」徹底斷了交,而且加入了民主黨,准備和亞特蘭大的一批南北戰爭時期的老戰士一起把聯邦政府任命的州長趕下台。1871年聖誕節,州政府的大權終於又回到了南方人的手裡。
黑人姆媽建議給四歲的邦妮買一匹小馬,這樣,她就不需要再和白瑞德同騎一匹馬了。沒想到好動的邦妮在騎馬跨越籬笆牆時遇到不測。邦妮死後,白瑞德整日酗酒,對待郝思嘉如同路人。
媚蘭不聽醫生的勸告又一次懷孕。懷孕後她的身體迅速惡化。臨終前,她把照看衛希禮的重擔交給了郝思嘉。這時,郝思嘉突然意識到,一向瘦弱的媚蘭實際上是保護她的寶劍和盾牌。
媚蘭去世了,衛希禮就好像失去了主心骨,他比郝思嘉更感到害怕。也只有這時,郝思嘉方才相信了白瑞德多年來一直對她講的話,衛希禮確實不值得愛。而她自己其實也並不愛現實生活中的衛希禮,從此她生活中的兩大精神支柱消失了。
在濃霧中,郝思嘉拚命往家裡跑,霧中的她好像又重溫著多年前一直困擾著她的一個噩夢。終於,她看見自己住宅的燈光,霎那間她覺得自己看到了希望,因為世界上還有白瑞德,而她真心愛的就是白瑞德!
但是,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白瑞德已經決定棄家出走,永遠地離開郝思嘉。此時此刻,對於郝思嘉來說,生活中的一切光亮都消失了。她只有回到陶樂庄園去這一條出路。她感到太疲勞了,腦子再也承受不了這些壓力。她自言自語地說:「還是留給明天去想吧……不管怎麼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編輯本段]在線閱讀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m/miqieer/p/index.html
作者介紹
生平簡介
1900年11月8日,瑪格麗特-米切爾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一個律師家庭。
她的父親曾經是亞特蘭大市的歷史學會主席。在南北戰爭期間,亞特蘭大曾於1864年落入北方軍將領舒爾曼之手。後來,這便成了亞特蘭大居民熱衷的話題。自孩提時起,瑪格麗特就時時聽到她父親與朋友們,甚至居民之間談論南北戰爭。當26歲的瑪格麗特決定創作一部有關南北戰爭的小說時,亞特蘭大自然就成了小說的背景。
瑪格麗特曾就讀於馬薩諸塞州的史密斯學院。後因母親病逝,家中需要她來主持家務,於是不得不中途退學。從1922年起,她開始用自己的昵稱"佩吉"為《亞特蘭大日報》撰稿。在以後的四年中,就有129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見諸報端。這些稿件中有一組便是瑪格麗特為過去南方邦聯將領寫的專題報道。
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之後,瑪格麗特於1925年與喬治亞熱力公司的廣告部主任約翰·馬施結婚。1926年,由於腿部負傷,瑪格麗特不得不辭去報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勵下,她開始致力於創作。
(三)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簡介
作者塞林格全名傑羅姆·大衛·塞林格,一九一九年生於美國紐約城,父親是做乳酪和火腿進口生意的猶太商人,家境相當富裕。塞林格十五歲的時候,被父母送到賓夕法尼亞州一個軍事學校里住讀,據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中關於寄宿學校的描寫,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學校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軍事學校畢業,取得了他畢生唯一的一張文憑。
從一九四○年在《小說》雜志上發表他的頭一個短篇小說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長篇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止,在十餘年中他共發表了二十多個短篇,有些短篇還在《老爺》、《紐約人》等著名刊物上發表,從而使他在文學界有了一點點名氣。成名後他隱居到鄉下,特地為自己造了一個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書房,每天早晨八點半就帶了飯盒入內寫作,直到下午五點半才出來,家裡任何人都不準進去打擾他;如有要事,只能用電話聯系。他寫作的過程據說還十分艱苦,從《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後,他寫作的進度越來越慢,十年只出版三個中篇和一個短篇,後來甚至不再發表作品。偶爾有幸見過他的人透露說,他臉上已「顯出衰老的痕跡」。他業已完成的作品據說數量也很可觀,只是他不肯拿出來發表。不少出版家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在計劃如何等他死後去取得他全部著作的出版權,但至今除本書外,作者只出版過一個短篇集《九故事》(195)和兩個中篇集《弗蘭尼與卓埃》(1961)及《木匠們,把屋樑升高;西摩;一個介紹》(1963)。
[編輯本段]內容提要
本書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中學生,出身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雖只有16歲,但比常人高出一頭,整日穿著風雨衣,戴著鴨舌帽,游游盪盪,不願讀書。他對學校里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後,他深夜離開學校,回到紐約城,但他不敢貿然回家。當天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他在旅館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裝的男人,有相互噴水、噴酒的男女,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使霍爾頓感到惡心和驚訝。他無聊之極,便去夜總會廝混了一陣。回旅館時,心裡仍覺得十分煩悶,糊里糊塗答應電梯工毛里斯,讓他叫來了一個妓女。妓女一到他又緊張害怕,最後按講定的價格給了五塊錢,把她打發走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爾頓上街游盪,遇見兩個修女,捐了10塊錢。後來他的女友薩麗去看了場戲,又去溜冰。看到薩麗那假情假義的樣子,霍爾頓很不痛快,兩人吵了一場,分了手。接著霍爾頓獨自去看了場電影,又到酒吧里和一個老同學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進廁所,把頭伸進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陣,才清醒過來。可是走出酒吧後,被冷風一吹,他的頭發都結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許會因此患肺炎死去,永遠見不著妹妹菲芘了,決定冒險回家和她訣別。
霍爾頓偷偷回到家裡,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芘,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和理想。他對妹妹說,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後來父母回來了,霍爾頓嚇得躲進壁櫥。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門,到一個他尊敬的老師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發覺這個老師有可能是個同性戀者,於是只好偷偷逃出來,到車站候車室過夜。
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他想在臨走前再見妹妹一面,於是託人給她帶去一張便條,約她到博物館的藝術館門邊見面。過了約定時間好一陣,菲芘終於來了,可是拖著一隻裝滿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後,因對妹妹勸說無效,霍爾頓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帶她去動物園和公園玩了一陣,然後一起回家。回家後不久,霍爾頓就生了一場大病。整部小說是以回憶的方式寫的。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作者塞林格全名傑羅姆·大衛·塞林格,一九一九年生於美國紐約城,父親是做乳酪和火腿進口生意的猶太商人,家境相當富裕。塞林格十五歲的時候,被父母送到賓夕法尼亞州一個軍事學校里住讀,據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中關於寄宿學校的描寫,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學校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軍事學校畢業,取得了他畢生唯一的一張文憑。
文字借鑒多處
㈢ 四百多年前的法國瑪格麗特公主
瑪格麗特公主編輯
瑪格麗特公主於1930年生於蘇格蘭,是家中的幼女,父親約克公爵的掌上明珠。聰明、漂亮的她在幼時是如此可愛,以至她的父親曾無比自豪地對別人說:「就連樹上的鳥兒也會被這小傢伙吸引下來,圍繞著她歌唱的。」然而,瑪格麗特的生活在她的伯父,有名的「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愛德華八世於1936年宣布讓位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在這一年,她的父親即位,成為國王,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六世。
中文名
瑪格麗特公主
外文名
The Princess Margaret
國 籍
英國
民 族
英格蘭
出生地
英國
出生日期
1930年8月21日
逝世日期
2002年2月9日
職 業
公主,皇後
信 仰
天主教
主要成就
1966年訪問香港
姐 姐
伊麗莎白二世
父 親
喬治六世
伯 父
愛德華八世
目錄
1人物生平
▪ 婚姻
▪ 子女
2相關小傳
3相關逸聞
1人物生平編輯
不快樂的英國公主———瑪格麗特的一生
還記得《羅馬假日》中那個美麗的公主嗎?當她
瑪格麗特公主攝於1967年
深夜悄悄溜到羅馬城街上的時候,為我們頑皮地表演起了一段浪漫假期的序曲,而當英國白金漢宮於2002年2月9日宣告伊麗莎白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因病在清晨去世時,這位電影主人公的原型,在平靜中為自己不平坦的人生拉下了帷幕。
瑪格麗特公主,(The Princess Margaret, Countess of Snowdon),1930年8月21日-2002年2月9日),是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鮑斯-萊昂所生的小女兒,現任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之妹。
瑪格麗特公主曾經外訪多地,包括於1966年訪問香港。瑪格麗特公主於2002年2月9日6點30分在愛德華七世醫院在睡夢中安然去世。
婚姻
1953年,唐森與原配辦理離婚,向瑪格麗特求婚。男方的歲數比女方年長16,有2個小孩。女方答應了,並向長姊表達她有與唐森成婚的心願。然而在1936年,英國國教會即已作出了對王室成員與有離婚紀錄者結婚的否決結論。
瑪麗王後去世不久,瑪格麗特那已成為女王的長姊也即將舉行加冕典禮;此後女王需要巡視大英國協的各個成員國和領土,時間有6個月之久。女王因此先對瑪格麗特說,『在這種情況下,我請你再等一年也並非沒有道理。』女王的近身侍建議:將唐森外派至國外;然而女王認為,這將引發妹妹情緒失控。斟酌後,她將唐森調職進入白金漢宮。爾後,知情的英國內閣拒絕破例支持瑪格麗特與唐森的婚事。部份媒體評論:『這種婚姻是「不可想像的」,而且「有違皇家和基督教的傳統」。』首相丘吉爾向女王表示:大英國協的成員國首相們一致反對這件婚事,而且國會無從批准一個英國國教會不認可的婚姻;除非瑪格麗特放棄繼承權。不久,丘吉爾將唐森安排至比利時布魯塞爾。立場接近民眾的報社則展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教會或政府意見如何,一部份的公民支持或尊重瑪格麗特自己的選擇。2年後,瑪格麗特退讓了。
1960年5月6日,瑪格麗特在西敏寺大教堂與一位攝影師-安東尼·阿姆斯壯-瓊斯成婚了。據說,在瑪格麗特接受了阿姆斯壯-瓊斯求婚的前一日,彼得·唐森對她說:打算娶一位比利時籍女子。由於王室當時突然發表瑪格麗特的婚期,許多媒體皆感訝異。不過這項婚禮是全球第一個在電視上公開轉播的王室婚禮,當天收看電視轉播的觀眾達300萬人次。1961年,瑪格麗特之夫婿受爵為斯諾登伯爵,外人對她的尊稱也從公主殿下更為斯諾登伯爵夫人。兩人的婚姻使瑪格麗特開始為英國王室執行義務。
子女
瑪格麗特與夫婿安東尼育有一子一女。分別是兒子戴維·阿姆斯壯-
幼年瑪格麗特公主和姐姐伊麗莎白在一起(7張)
瓊斯,出生於1961年11月3日;女兒薩拉·弗朗西絲·伊麗莎白·阿姆斯特朗-瓊斯(Sarah Frances Elizabeth Armstrong-Jones,1964年5月1日-),出生於倫敦肯辛頓宮。婚後被稱為切托夫人。英國王位第16順位繼承人。1994年7月14日與丹尼爾·切托結婚,婚禮由查德·維爾拉牧師主持。二人婚後有二子:塞繆爾·戴維·本尼迪克特·切托(Samuel David Benedict Chatto,1996年7月28日-);阿瑟·羅伯特·納撒尼爾·切托(Arthur Robert Nathaniel Chatto,1999年2月5日)。
2相關小傳編輯
能將鳥兒從樹上吸引下來的人
瑪格麗特公主於1930年生於蘇格蘭格拉姆斯城堡,是家中
的幼女,父親約克公爵的掌上明珠。聰明、漂亮的她在幼時是如此可愛,以至她的父親曾無比自豪地對別人說:「就連樹上的鳥兒也會被這小傢伙吸引下來,圍繞著她歌唱的。」
然而,瑪格麗特的生活在她的伯父,有名的「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愛德華八世於1936年宣布讓位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在這一年,她的父親即位,成為國王,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六世。
如果說,當時年僅6歲的瑪格麗特對自己生活將發生什麼變化根本就什麼也不知道的話,那她慈愛的父親卻早早預見了一切。他知道,將來繼承王位的只能是長女伊麗莎白,而瑪格麗特則有可能永遠都要生活在姐姐的光環之下。為了安慰這生來只能成為「第二好」的女兒,慈愛的父親在別人都將大部分精力傾注於未來的女王伊麗莎白的時候,他卻將自己更多的愛給了瑪格麗特,以至於後來當瑪格麗特長大成人後,輿論將她叛逆的個性都歸因於喬治六世的溺愛。瑪格麗特18歲生日時,喬治六世驕傲地說:「她有天使的容貌、嬌美的身段和明星的氣質。」在公眾眼中,伊麗莎白永遠是盡心盡職的,而瑪格麗特卻始終只是一個漂亮但被寵壞了的孩子,甚至在很多年裡一直都是英國王室的麻煩。
初戀: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
年輕的瑪格麗特一直是她那個時代的黛安娜。她漂亮
、高貴,而且,比後者還要性感,是當時貴族社交圈的一顆明星,身邊不乏傾慕她的貴族青年。然而,瑪格麗特並沒有像姐姐伊麗莎白那樣,在這個圈子裡成就一段合適的婚姻,對她而言,這些人只是自己的玩伴,而她自己所中意的,卻是當時父親身邊的一名侍衛官、二戰中擊落11架敵機的戰斗英雄彼得·湯森上校。那一年,她17歲,而湯森上校則32歲了,而且,還是一個結了婚的人。
這段戀情終於在1953年曝光了———記者們在女王的加冕典禮上拍攝到了瑪格麗特給湯森撣去衣服上灰塵的親昵照片。這段戀情所引起的震動可想而知,輿論和王室開始對這對戀人施加壓力了。當時丘吉爾等人便建議女王讓這對戀人先分開兩年,等到瑪格麗特滿25歲時再說。而湯森則在這一年被打發去了布魯塞爾。
然而,兩年後,已離婚了的上校並沒有等來自己所期盼的那一天,他的公主迫於巨大的壓力於1955年發表了一份聲明,向輿論保證自己不會違背基督教的教義,不會忘記對國家的責任,去和一個離了婚的男人在一起。盡管如此,瑪格麗特並沒有贏回多少輿論的支持。繼王室的叛逆者之後,在公眾心目中她又成了感情的叛逆者。然而只有公主自己心裡知道,自己並不願這么做。
公主的第二段戀情
1958年,也就是正式離開湯森上校後的第三年,瑪格麗特公主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段戀情,那是一個只比她大5個月的男子,一個專業攝影師———安東尼·阿姆斯特朗-瓊斯(後被封為斯諾頓伯爵)。這位上層社會里的波西米亞人,身上具有一種獨特的放盪不羈的藝術家氣質。他結交的朋友大多都是演員、音樂家、舞蹈家以及室內裝潢設計師什麼的,其中有好多人還是同性戀。正是這種獨特的氣質和藝術品味,深深吸引住了瑪格麗特,她從他的身上找到了共鳴。
阿姆斯特朗-瓊斯在羅得西斯的下等住宅區里租了一間傍河的小屋,房間雖簡陋,卻是他和瑪格麗特最傾心的秘密愛巢。阿姆斯特朗-瓊斯的魅力不僅贏得了公主的芳心,更重要的,他讓太後也對自己這位未來的女婿大加贊賞,從而為日後得以和公主順利結婚打下了基礎。他們於1960年結為夫婦。
20世紀英國王室第一個離婚的人
瑪格麗特婚後不久,先後生下兒子大衛和女兒莎拉,而她
與阿姆斯特朗-瓊斯的關系卻越來越緊張。作為貴族社交界的重要人物,瑪格麗特熱衷於參加各種雞尾酒會,忙於四處交際,並自詡為當時的「Itgirl」(指性感、妖嬈的女子)。她那一手拿著雪茄煙、一手舉著酒杯的形象是大家都十分熟悉但又很不以為然的,然而瑪格麗特卻並沒有因為別人的不滿而收斂什麼,反而越發地整天陷於煙酒之中,煙癮最大時每天甚至要抽掉60支煙。酗酒、抽煙,還有總是在家中舉行無窮無盡的酒會,有時甚至會全身裸露的在沙灘上走路或穿著比基尼泳裝與他人親熱,這一切終於讓她的丈夫忍無可忍了,他們於1976年宣布分居,瑪格麗特從而成為20世紀英國王室第一位宣布分居的人,並最終於兩年後離婚。
其實,早在還與阿姆斯特朗-瓊斯保持婚姻關系的1973年,瑪格麗特便與比她年幼17歲的青年設計師羅迪·洛威林開始了一段忘年戀,他們的緋聞在1976年還一度成了各大報紙的頭條,也直接導致了公主和阿姆斯特朗-瓊斯婚姻的決裂。這段戀情一直維繫到1981年,她51歲的時候。在這之後,瑪格麗特再次跌入孤獨的一人世界,在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下安靜地度過了餘生的歲月。
孩子眼中的好媽媽
如果說婚後瑪格麗特的所作所為很難讓她成為一個好妻子的話,但她卻是極受孩子大衛和女兒莎拉愛戴的好媽媽。或許是對自己一心想融入王室外的世界卻始終未能如願的終身遺憾有著切膚之痛,瑪格麗特盡自己可能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正常的生活環境,希望他們都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和別的王室成員相比較,大衛和莎拉是和平民距離最近的兩個人。其中大衛成了一名出色的傢具設計師,而莎拉則是一名頗有建樹的藝術家。孩子們將自己的成就都歸功於酷愛藝術的母親的早年熏陶,盡管這位對藝術有著極高鑒賞能力的母親自己幾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藝術教育。
「她是一個戲劇行家,」瑪格麗特的老朋友諾曼·朗斯戴爾曾這樣說道:「我曾陪她看過許多次戲,並和她一起在演出散場後去後台探望演員,而她幾乎每次都能在這時對作品本身、對演員的演出作出獨到的評論,讓人頓生敬意。」其實,瑪格麗特在藝術上的才華並不僅限於此。她一生都熱愛芭蕾,是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主席,並曾在多年前和一班貴族朋友自導自演過一部芭蕾舞劇《蛙》,她不俗的表演據說還贏得了朋友們的一致稱贊。此外,瑪格麗特公主還酷愛音樂和讀書,並將這一習慣傳給了她的孩子們。在孩子們心中,瑪格麗特永遠是最好的媽媽,他們至今還會時常回憶童年時和母親度過的種種快樂歲月。
公主的一生
瑪格麗特公主是英王室成員中個性最自由不羈的女性,也許是因為她在王位繼承榜上只排第11位。在公眾的心目中,她的美貌和年輕時的愛情故事比她的地位和封號更具有吸引力。2002年這個尊貴、美麗、極富個性的女性走完了她的一生。
瑪格麗特公主出生於1930年8月21日,瑪格麗特出生在蘇格蘭格拉姆斯市。瑪格麗特從小就比她年長4歲的姐姐伊麗莎白一同在接受嚴格的維多利亞式教育,同時她還學會了騎馬、游泳和園藝。 7歲時她就參加了幼年童子軍訓練,不久之後,又加入了女子童子軍。她一生中一直和這兩個兒童教育機構保持著密切聯系,臨終之前,她還擔任英女子童子軍協會的主席。
瑪格麗特在英王室中應當算最早出席公眾活動的。6歲時,她參加了父親的加冕典禮,這是她第一次在公眾面前露面。當時英國媒體萬分寵愛這位小公主,稱其深色的頭發和深色的眼睛使她具有神秘的東方氣質。18歲以後瑪格麗特全面參加英王室的各項公眾活動。一生中,她是80多個組織的主席或名譽主席,這些組織涉及兒童福利、醫療護理、音樂和藝術。
瑪格麗特公主從小就展示出過人的藝術天賦,她學習芭蕾、鋼琴和聲樂。她
擔任了多個藝術團體的指揮和主席並熱衷於向普通人家的孩子推廣和介紹高雅藝術。瑪格麗特也是個小說迷,從12歲起她就不間斷地閱讀小說。瑪格麗特說,自己最愛的小說是《戰爭與和平》。瑪格麗特極其聰慧,她早年的家庭教師曾說,她總能在最短時間內背下兒歌和短詩。從青年直到老年她每天清晨都要玩《泰晤士報》上的填字游戲。瑪格麗特還是一個時裝迷,15歲起,當她還不到1·60米時,她已經開始穿迪奧的女裝。雖然個子不高,但瑪格麗特被形容為有著「沙漏形狀」的美好身材。她最喜歡收腰短裙和高跟鞋,也許是因為這種裝束可以將她襯托得更亭亭玉立。她最鍾愛的顏色是粉紅色,在父親繼位、全家搬進白金漢宮後,她就要求將自己的卧室漆成粉紅色。瑪格麗特公主的愛情生活是她一生中最亮的閃光點。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20歲出頭的她愛上了一個比自己年長16歲的一個飛機機師。其實當時有成群的優秀男子圍繞在她身邊,可是這個名叫彼得·湯森的傢伙最終捕獲了她的芳心。彼得·湯森有著精緻的五官和優雅而不失男人氣概的風度。他被喻為「格里高·派克」式的英國人,傳統保守的氣質無法掩蓋他自由灑脫的風采。瑪格麗特和湯森互相深深吸引著,他們的愛情幾乎是完美的。然而在英王室的眼中,湯森並不完美,因為他離過婚。英王室宣布如果瑪格麗特公主與一個離過婚的男人結婚,那麼她將失去所有封號和財產。1955年11月,瑪格麗特宣布她不會與湯森結婚,這段傳奇戀情以悲劇結束。後來,瑪格麗特遇上了只比她年長5個月的攝影師安東尼·阿姆斯特朗·瓊斯。阿姆斯特朗沒有湯森英俊,但有著別具一格的藝術家氣質。瑪格麗特在自傳中坦稱,她最初就是被這位攝影師身上的藝術氣質吸引的。他們於1960年5月6日在威斯敏斯特結婚。婚禮上最轟動的事莫過於瑪格麗特的密友,格倫康納送了一座建在馬斯蒂克島上的庄園給他們作為生日禮物。這座小島後來成為英王室的避暑勝地和瑪格麗特的常住地。瑪格麗特與阿姆斯特朗的婚姻只維系了18年,1978年兩人離婚。他們共生育了兩個孩子。
獨身生活離婚後,瑪格麗特成了英王室中最特立獨行的成員,這不僅因為她
中年時期(3張)
是當時核心王室成員中唯一離婚的,還因為離婚後,她過起了多姿多彩的獨身生活。年近50的瑪格麗特與英國影星和文化學者們關系密切。她幾乎每天都要出入上層社會的酒吧並總是晚歸。她並不熱衷於參加王室活動和履行王室成員的職責,反而喜歡自由和追逐享樂的個人生活。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她被英國公眾評為最不受歡迎的王室成員之一。後來,瑪格麗特還染上了吸煙的惡習,有媒體指責她每天要吸60 支煙。無論這個數字是否正確,有一點無可否認的是,尼古丁侵蝕了她的大半個肺部。1978年,瑪格麗特接受了肺切除手術,自此,她的健康走上了下坡路。
在這部名叫「流氓和公主」的紀錄片中,主要講述了瑪格麗特公主在與斯諾頓伯爵離婚後前往加勒比海上的馬斯蒂克島度假之事,在那裡她與曾因打架斗毆而名聲不濟的「混混」約翰·賓頓(John Bindon)頻頻約會發生性關系。盡管賓頓是一名演員,但是令他更出名的是1979年的一起執刀混戰血案,遇害者被刺9刀,但最終法庭判決賓頓屬於自衛,因此他被無罪釋放。賓頓已於15年前死於癌症,年僅50歲。據稱兩人的曖昧關系始於1976年,從那時起英國的八卦小報就不斷把公主與賓頓「聯系」在一起。
但是紀錄片中的說法遭到一位王室傳記作者肯尼思·羅斯的否定和批評。他說:「我可以告訴你,公主並未與粗俗的人有過關系,我並不是說她沒有過情人,但是她的伴侶都是非常有教養的人。」
美人遲暮晚景凄涼
早在1973年,瑪格麗特就曾因肺炎而險些送命,次年,又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她的健康況似乎一直都還比不上她年已101歲的太後母親。
1976年,就在瑪格麗特宣布和前夫分居的那段日子裡,她的精神達到了崩潰的邊緣,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這一精神疾病一直纏繞著她度過了餘生的日子。1958年,由於常年煙酒的影響,醫生懷疑瑪格麗特公主患上了肺癌,公主不得不於當年接受了左肺的部分切除手術。所幸的是,手術後的切片診斷證實公主患上的不是肺癌,她又一次從死神的手裡逃了出來。
常年欠佳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讓瑪格麗特不得不在晚年謝絕了大量
的公眾活動,並且拒絕了許多家人的拜訪。「她時常一個人呆著回憶以前的歲月,回憶自己的父親。在她心中,再也沒有一個人比喬治六世更完美,」公主的侍女們這樣說道。瑪格麗特深愛自己的父親,他的去世,不僅使她失去了一個摯愛的人,更重要的,讓當時年輕的她清醒而無助地意識到了自己永遠只能置身於王權邊緣的命運。
1998年,瑪格麗特公主在馬斯底克度假時突然中風,這讓她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此後她的身體部分癱瘓,行動顯得非常不便。次年,她在度假時因神情恍惚地在衛生間中被開水燙傷,那天她錯把熱水開關當成冷水開關,雙腳被二級燙傷,治療半年後才算好轉。此後她多次中風,以至最終失了大部分的視力,在公眾面前出現時,不僅要坐在輪椅上,還要戴著大太陽眼鏡,腳也因為燙傷,她只能穿一雙拖鞋。細跟高跟鞋是瑪格麗特的標志,從18歲起,她出席所有活動時都會穿一雙奪目的高跟鞋。瑪格麗特最近幾年的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致許多人都不敢將這樣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和昔日美麗驕傲的公主聯系在一起。
2002年2月8日下午,瑪格麗特中風的病情加重,她於夜裡被送往愛德華八世醫院,但終因中風引起的心臟病而於次日凌晨6點半,在兒女的陪伴下安然辭世。
她去了快樂無憂的天堂
「她確實風情萬種,有成熟女性的魅力。然而,真正讓瑪格麗特公主如此迷人和可愛的,卻是掩藏在那驕傲和自大的表象後罕見的柔弱與忠誠——若是你真正了解她的話。」
這是瑪格麗特的初戀情人湯森上校多年後對她的評價。
作為一個讓英國王室多年來都頭痛不已的麻煩公主,瑪格麗特的去世不僅沒有讓王室成員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相反卻引發了人們對她的深深懷念。查爾斯王儲在2月9日的電視講話中動情地說:「姨母晚年疾病纏身,我們誰都不願讓她獨自承受病痛的折磨,不願讓這樣一個有著自由靈魂的人受到如此殘酷的束縛。她熱愛生命並勇敢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姨母的美麗固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想,許多人並不了解,她更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我們將永遠懷念她。」 正在非洲訪問的英國首相布萊爾為瑪格麗特公主的逝世發表悼詞,他在悼詞中說:「她為這個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全國都會因失去她而悲痛。」
19歲生日照(2張)
瑪格麗特公主在世時,盡管以聰慧幽默而聞名,但她在一件事情上卻是毫不含糊的。朋友們都說,倘若有誰在公主面前稱喬治六世為「你父親」,而不是「國王陛下」,她通常都會立刻拂袖而去。同樣,如果有誰稱伊麗莎白為「你姐姐」,她也會立即糾正說「你指的是女王陛下?」 瑪格麗特公主對於家庭成員的愛戴可見一斑。
如果說,瑪格麗特公主一生的不快樂其實都起源於王室,起源於這個古老而規矩重重的王室與一個自由靈魂的摩擦的話,公主自身卻從未對王室有過任何抱怨之辭。相反,她還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在這個世界上是如此獨一無二,我有一個國王父親,還有一個女王姐姐。」然而,這恰恰也就是王室所能帶給她的全部。
「我將永遠記得姨母坐在鋼琴前為我們表演時的情景,她的歌聲是如此美妙,宛如天籟之音。」這是查爾斯王儲對瑪格麗特公主的回憶,而就在這一天的清晨,他的姨母在天使們的陪伴下去了另外一個世界。那裡,應該是一個鮮花盛開、快樂無憂的天堂。
3相關逸聞編輯
1966年3月1日,瑪格麗特公主訪問香港,於啟德機場乘搭慕蓮夫人號往皇
後碼頭,而海軍則鳴放禮炮21響以示歡迎。
瑪格麗特公主為醫學貢獻。
研究發現造血幹細胞更新受特定基因影響加拿大多倫多瑪格麗特公主癌症研究中心、多倫多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發現,一種叫作GATA-3的基因在血液幹細胞的自我更新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有助於人們理解血液幹細胞自我更新的機制,並促進幹細胞從實驗室到臨床骨髓移植的轉化應用。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免疫學》網站上。
「人們早就知道,體內幹細胞數量會通過自我更新而增加,但要在實驗室建立幹細胞的自我更新環境卻非常困難。」該研究負責人、瑪格麗特公主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員、多倫多大學教授諾曼·伊斯克伍說。在移植手術中,可用於移植的
瑪格特麗公主(2張)
幹細胞的數量決定了手術效率、安全和有效性,這一發現有助於在骨髓移植、基因治療中提高血液幹細胞的數量。
以瑪格麗特命名的事物
·九龍公主道(Princess Margaret Road);
·瑪嘉烈醫院(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油畫——八歲的小公主瑪格麗特肖像
1659年,《八歲的小公主瑪格麗特肖像》(Infanta Margareta),畫布、油彩,127厘米×107厘米,17世紀西班牙馬德里宮廷畫師迭戈·德·席爾瓦-委拉斯開茲(Diego Rodriguez de Silvay Velazquez,1599-1660)繪。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這是為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之女瑪格麗特小公主相親而繪制的名畫。
《八歲的小公主瑪格麗特肖像》簡介:
小公主瑪格麗特五歲時,是《宮女》一畫中的主要人物,在這幅畫里她已經八歲了。三年的時間,讓瑪格麗特原本無憂無慮的天真神態,轉而散發出成熟尊貴的氣息,臉上還多了一股憂郁氣質。小公主披著一頭金發,身著藍色系禮服,頭戴綠色的發結,畫中的皮手套、紡織品、長裙褶邊和飾帶等,都有助於加強小公主的整體效果。小公主細致、吹彈可破的肌膚,也是委拉斯貴支精心刻畫的傑作。
就像委拉斯貴支所有的皇室肖像畫一樣,這幅畫里的人物表情深具個性,局部描繪細膩、華麗,向我們展示了貴族雍容華貴、高尚優雅的姿態。
㈣ 女裝品牌帶(格)字的有哪些
7格格、艾格、格調、格林世家、格格巫女、格木木、格格
㈤ escada是什麼品牌
創立於1976年的Escada(艾斯卡達)品牌以為高收入職業女性設計及經營高品質女裝著稱。簡潔、洗練、精明、個性是埃斯卡達刻意創造的形象,服裝風格明快,造型優雅,機能性強,實用性高,可系列搭配或單品組合,注重新型織物及獨到的色彩體系的運用也是其特色之一。
ESCADA(艾斯卡達),這一來自德國的全球頂級時裝品牌,由出生於德國的瑪格麗特雷創立於 1974年。作為時裝模特的瑪格麗特雷曾以一頭美麗的金發和姣好的身材風靡於歐美的T型舞台。更為重要的是,瑪格麗特雷對時裝有著強烈的領悟能力,她總能盡善盡美地將設計師的意願表現並傳達給觀眾。在多年的模特生涯中,她形成了對時裝的獨特見解,終於抑制不住內心對創造美的追求,她決定獨自設計時裝,體味將心中噴涌的靈感展現於靈動舞台的創造激情。她以當時的一匹純種愛爾蘭賽馬的名字將自己設計的時裝命名為ESCADA。
憑著對時裝的了解和對時尚非常敏銳的觸覺,瑪格麗特雷總能將設計的理念傳達給每一位時裝的穿著者。很快,ESCADA伴隨著瑪格麗特雷的設計靈感,成為風靡全球68個國家的世界頂級女裝品牌。ESCADA除了時裝外,亦與歐洲名設計師致力開拓世界頂級香水產品,1990年,ESCADA推出了它的第一瓶香水:一顆象徵著男女之愛的心。時裝系列也增添了包袋、太陽鏡和眼鏡架、鞋、圍巾。
92年以後,Michael Stolzenberg邁克爾.斯托爾岑貝格接任為首席設計師,為愛斯卡達品牌注入更年輕、時髦的活力,其設計更多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將實驗性的設計及新的想法與思路融貫成一體。邁克爾成功的背後,是由一批主要來自英、德等國時裝院校的年青設計師組成的埃斯卡品牌實力強大的設計組。他們的奮斗目標是以最好品質為標准步入時尚商品市場的最高層。
在2000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影星章子怡身著ESCADA出現在頒獎現場,引起輿論一片嘩然。ESCADA演繹了一個東方神話,章子怡也因此留給全世界一個嫵媚端莊的東方美女形象。
㈥ 瑪儷琳女裝上班怎麼樣
很合適的。
瑪儷琳(中國)商貿有限公司(MARYLING(CHINA)TRADINGCO.,LTD)負責義大利高級成衣品牌MARYLING在中國市場的銷售。
MARYLING品牌自2010年進入中國市場,已強勢進駐太古匯,萬象城,恆隆港匯地產等國內一線高端商場,形成並引領新的精品女裝消費風潮。行走於世界各個角落間,你將看到更多自信、獨立、自然的MARYLING女性。
㈦ maryling是什麼牌子
MARYLING是義大利高級女裝成衣品牌,中文為瑪儷琳。
MARYLIN是2010年引入中國市場的,在國內很大高端商場里可以看到瑪麗琳的專賣店,主要產品為服飾,此外還有配飾、手袋、圍巾、鞋履、眼鏡等等產品。
MARYLING適合年齡在23-45歲之間的女性。
(7)瑪格麗女裝什麼檔次擴展閱讀
前衛的創造性與無盡的想像力是MARYLING 21-22秋冬系列的關鍵詞。這一季的全新系列,靈感來源於20世紀的圖案與符號藝術,MARYLING 將當代前衛藝術、更先進的科技於治融合。
MARYLING向來以流暢的剪裁著稱,本季更是將其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運用於外套、披風、大衣、超大斗篷上,靈感來源於手工幾何圖案針織衫的時髦運動衫也能夠完美體現,同時還呈現在色彩大膽炫目的針織衫上。
MARYLING全新系列同時從暢銷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改變的電影中提取了靈感元素。由伊麗莎白·泰勒主演的《尼羅河上的慘案》和《借鏡殺人》中所呈現英式文化,早已傳揚至世界各地。
㈧ 瑪格麗特公主的人物生平
不快樂的英國公主———瑪格麗特的一生
還記得《羅馬假日》中那個美麗的公主嗎?當她深夜悄悄溜到羅馬城街上的時候,為我們頑皮地表演起了一段浪漫假期的序曲,而當英國白金漢宮於2002年2月9日宣告伊麗莎白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因病在清晨去世時,這位電影主人公的原型,在平靜中為自己不平坦的人生拉下了帷幕。
瑪格麗特公主,(The Princess Margaret, Countess of Snowdon),1930年8月21日-2002年2月9日),是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鮑斯-萊昂所生的小女兒,現任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之妹。
瑪格麗特公主曾經外訪多地,包括於1966年訪問香港。瑪格麗特公主於2002年2月9日6點30分在愛德華七世醫院在睡夢中安然去世。 1953年,唐森與原配辦理離婚,向瑪格麗特求婚。男方的歲數比女方年長16,有2個小孩。女方答應了,並向長姊表達她有與唐森成婚的心願。然而在1936年,英國國教會即已作出了對王室成員與有離婚紀錄者結婚的否決結論。
瑪麗王後去世不久,瑪格麗特那已成為女王的長姊也即將舉行加冕典禮;此後女王需要巡視大英國協的各個成員國和領土,時間有6個月之久。女王因此先對瑪格麗特說,『在這種情況下,我請你再等一年也並非沒有道理。』女王的近身侍建議:將唐森外派至國外;然而女王認為,這將引發妹妹情緒失控。斟酌後,她將唐森調職進入白金漢宮。爾後,知情的英國內閣拒絕破例支持瑪格麗特與唐森的婚事。部份媒體評論:『這種婚姻是「不可想像的」,而且「有違皇家和基督教的傳統」。』首相丘吉爾向女王表示:大英國協的成員國首相們一致反對這件婚事,而且國會無從批准一個英國國教會不認可的婚姻;除非瑪格麗特放棄繼承權。不久,丘吉爾將唐森安排至比利時布魯塞爾。立場接近民眾的報社則展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教會或政府意見如何,一部份的公民支持或尊重瑪格麗特自己的選擇。2年後,瑪格麗特退讓了。
1960年5月6日,瑪格麗特在西敏寺大教堂與一位攝影師-安東尼·阿姆斯壯-瓊斯成婚了。據說,在瑪格麗特接受了阿姆斯壯-瓊斯求婚的前一日,彼得·唐森對她說:打算娶一位比利時籍女子。由於王室當時突然發表瑪格麗特的婚期,許多媒體皆感訝異。不過這項婚禮是全球第一個在電視上公開轉播的王室婚禮,當天收看電視轉播的觀眾達300萬人次。1961年,瑪格麗特之夫婿受爵為斯諾登伯爵,外人對她的尊稱也從公主殿下更為斯諾登伯爵夫人。兩人的婚姻使瑪格麗特開始為英國王室執行義務。 瑪格麗特公主於1930年生於蘇格蘭格拉姆斯城堡,是家中的幼女,父親約克公爵的掌上明珠。聰明、漂亮的她在幼時是如此可愛,以至她的父親曾無比自豪地對別人說:「就連樹上的鳥兒也會被這小傢伙吸引下來,圍繞著她歌唱的。」
然而,瑪格麗特的生活在她的伯父,有名的「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愛德華八世於1936年宣布讓位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在這一年,她的父親即位,成為國王,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六世。
如果說,當時年僅6歲的瑪格麗特對自己生活將發生什麼變化根本就什麼也不知道的話,那她慈愛的父親卻早早預見了一切。他知道,將來繼承王位的只能是長女伊麗莎白,而瑪格麗特則有可能永遠都要生活在姐姐的光環之下。為了安慰這生來只能成為「第二好」的女兒,慈愛的父親在別人都將大部分精力傾注於未來的女王伊麗莎白的時候,他卻將自己更多的愛給了瑪格麗特,以至於後來當瑪格麗特長大成人後,輿論將她叛逆的個性都歸因於喬治六世的溺愛。瑪格麗特18歲生日時,喬治六世驕傲地說:「她有天使的容貌、嬌美的身段和明星的氣質。」在公眾眼中,伊麗莎白永遠是盡心盡職的,而瑪格麗特卻始終只是一個漂亮但被寵壞了的孩子,甚至在很多年裡一直都是英國王室的麻煩。 年輕的瑪格麗特一直是她那個時代的黛安娜。她漂亮、高貴,而且,比後者還要性感,是當時貴族社交圈的一顆明星,身邊不乏傾慕她的貴族青年。然而,瑪格麗特並沒有像姐姐伊麗莎白那樣,在這個圈子裡成就一段合適的婚姻,對她而言,這些人只是自己的玩伴,而她自己所中意的,卻是當時父親身邊的一名侍衛官、二戰中擊落11架敵機的戰斗英雄彼得·湯森上校。那一年,她17歲,而湯森上校則32歲了,而且,還是一個結了婚的人。
這段戀情終於在1953年曝光了———記者們在女王的加冕典禮上拍攝到了瑪格麗特給湯森撣去衣服上灰塵的親昵照片。這段戀情所引起的震動可想而知,輿論和王室開始對這對戀人施加壓力了。當時丘吉爾等人便建議女王讓這對戀人先分開兩年,等到瑪格麗特滿25歲時再說。而湯森則在這一年被打發去了布魯塞爾。
然而,兩年後,已離婚了的上校並沒有等來自己所期盼的那一天,他的公主迫於巨大的壓力於1955年發表了一份聲明,向輿論保證自己不會違背基督教的教義,不會忘記對國家的責任,去和一個離了婚的男人在一起。盡管如此,瑪格麗特並沒有贏回多少輿論的支持。繼王室的叛逆者之後,在公眾心目中她又成了感情的叛逆者。然而只有公主自己心裡知道,自己並不願這么做。 1958年,也就是正式離開湯森上校後的第三年,瑪格麗特公主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段戀情,那是一個只比她大5個月的男子,一個專業攝影師———安東尼·阿姆斯特朗-瓊斯(後被封為斯諾頓伯爵)。這位上層社會里的波西米亞人,身上具有一種獨特的放盪不羈的藝術家氣質。他結交的朋友大多都是演員、音樂家、舞蹈家以及室內裝潢設計師什麼的,其中有好多人還是同性戀。正是這種獨特的氣質和藝術品味,深深吸引住了瑪格麗特,她從他的身上找到了共鳴。
阿姆斯特朗-瓊斯在羅得西斯的下等住宅區里租了一間傍河的小屋,房間雖簡陋,卻是他和瑪格麗特最傾心的秘密愛巢。阿姆斯特朗-瓊斯的魅力不僅贏得了公主的芳心,更重要的,他讓太後也對自己這位未來的女婿大加贊賞,從而為日後得以和公主順利結婚打下了基礎。他們於1960年結為夫婦。 瑪格麗特婚後不久,先後生下兒子大衛和女兒莎拉,而她與阿姆斯特朗-瓊斯的關系卻越來越緊張。作為貴族社交界的重要人物,瑪格麗特熱衷於參加各種雞尾酒會,忙於四處交際,並自詡為當時的「Itgirl」(指性感、妖嬈的女子)。她那一手拿著雪茄煙、一手舉著酒杯的形象是大家都十分熟悉但又很不以為然的,然而瑪格麗特卻並沒有因為別人的不滿而收斂什麼,反而越發地整天陷於煙酒之中,煙癮最大時每天甚至要抽掉60支煙。酗酒、抽煙,還有總是在家中舉行無窮無盡的酒會,有時甚至會全身裸露的在沙灘上走路或穿著比基尼泳裝與他人親熱,這一切終於讓她的丈夫忍無可忍了,他們於1976年宣布分居,瑪格麗特從而成為20世紀英國王室第一位宣布分居的人,並最終於兩年後離婚。
其實,早在還與阿姆斯特朗-瓊斯保持婚姻關系的1973年,瑪格麗特便與比她年幼17歲的青年設計師羅迪·洛威林開始了一段忘年戀,他們的緋聞在1976年還一度成了各大報紙的頭條,也直接導致了公主和阿姆斯特朗-瓊斯婚姻的決裂。這段戀情一直維繫到1981年,她51歲的時候。在這之後,瑪格麗特再次跌入孤獨的一人世界,在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下安靜地度過了餘生的歲月。 如果說婚後瑪格麗特的所作所為很難讓她成為一個好妻子的話,但她卻是極受孩子大衛和女兒莎拉愛戴的好媽媽。或許是對自己一心想融入王室外的世界卻始終未能如願的終身遺憾有著切膚之痛,瑪格麗特盡自己可能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正常的生活環境,希望他們都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和別的王室成員相比較,大衛和莎拉是和平民距離最近的兩個人。其中大衛成了一名出色的傢具設計師,而莎拉則是一名頗有建樹的藝術家。孩子們將自己的成就都歸功於酷愛藝術的母親的早年熏陶,盡管這位對藝術有著極高鑒賞能力的母親自己幾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藝術教育。
「她是一個戲劇行家,」瑪格麗特的老朋友諾曼·朗斯戴爾曾這樣說道:「我曾陪她看過許多次戲,並和她一起在演出散場後去後台探望演員,而她幾乎每次都能在這時對作品本身、對演員的演出作出獨到的評論,讓人頓生敬意。」其實,瑪格麗特在藝術上的才華並不僅限於此。她一生都熱愛芭蕾,是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主席,並曾在多年前和一班貴族朋友自導自演過一部芭蕾舞劇《蛙》,她不俗的表演據說還贏得了朋友們的一致稱贊。此外,瑪格麗特公主還酷愛音樂和讀書,並將這一習慣傳給了她的孩子們。在孩子們心中,瑪格麗特永遠是最好的媽媽,他們至今還會時常回憶童年時和母親度過的種種快樂歲月。 瑪格麗特公主是英王室成員中個性最自由不羈的女性,也許是因為她在王位繼承榜上只排第11位。在公眾的心目中,她的美貌和年輕時的愛情故事比她的地位和封號更具有吸引力。2002年這個尊貴、美麗、極富個性的女性走完了她的一生。
瑪格麗特公主出生於1930年8月21日,瑪格麗特出生在蘇格蘭格拉姆斯市。瑪格麗特從小就比她年長4歲的姐姐伊麗莎白一同在接受嚴格的維多利亞式教育,同時她還學會了騎馬、游泳和園藝。 7歲時她就參加了幼年童子軍訓練,不久之後,又加入了女子童子軍。她一生中一直和這兩個兒童教育機構保持著密切聯系,臨終之前,她還擔任英女子童子軍協會的主席。
瑪格麗特在英王室中應當算最早出席公眾活動的。6歲時,她參加了父親的加冕典禮,這是她第一次在公眾面前露面。當時英國媒體萬分寵愛這位小公主,稱其深色的頭發和深色的眼睛使她具有神秘的東方氣質。18歲以後瑪格麗特全面參加英王室的各項公眾活動。一生中,她是80多個組織的主席或名譽主席,這些組織涉及兒童福利、醫療護理、音樂和藝術。
瑪格麗特公主從小就展示出過人的藝術天賦,她學習芭蕾、鋼琴和聲樂。她擔任了多個藝術團體的指揮和主席並熱衷於向普通人家的孩子推廣和介紹高雅藝術。瑪格麗特也是個小說迷,從12歲起她就不間斷地閱讀小說。瑪格麗特說,自己最愛的小說是《戰爭與和平》。瑪格麗特極其聰慧,她早年的家庭教師曾說,她總能在最短時間內背下兒歌和短詩。從青年直到老年她每天清晨都要玩《泰晤士報》上的填字游戲。瑪格麗特還是一個時裝迷,15歲起,當她還不到1·60米時,她已經開始穿迪奧的女裝。雖然個子不高,但瑪格麗特被形容為有著「沙漏形狀」的美好身材。她最喜歡收腰短裙和高跟鞋,也許是因為這種裝束可以將她襯托得更亭亭玉立。她最鍾愛的顏色是粉紅色,在父親繼位、全家搬進白金漢宮後,她就要求將自己的卧室漆成粉紅色。瑪格麗特公主的愛情生活是她一生中最亮的閃光點。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20歲出頭的她愛上了一個比自己年長16歲的一個飛機機師。其實當時有成群的優秀男子圍繞在她身邊,可是這個名叫彼得·湯森的傢伙最終捕獲了她的芳心。彼得·湯森有著精緻的五官和優雅而不失男人氣概的風度。他被喻為「格里高·派克」式的英國人,傳統保守的氣質無法掩蓋他自由灑脫的風采。瑪格麗特和湯森互相深深吸引著,他們的愛情幾乎是完美的。然而在英王室的眼中,湯森並不完美,因為他離過婚。英王室宣布如果瑪格麗特公主與一個離過婚的男人結婚,那麼她將失去所有封號和財產。1955年11月,瑪格麗特宣布她不會與湯森結婚,這段傳奇戀情以悲劇結束。後來,瑪格麗特遇上了只比她年長5個月的攝影師安東尼·阿姆斯特朗·瓊斯。阿姆斯特朗沒有湯森英俊,但有著別具一格的藝術家氣質。瑪格麗特在自傳中坦稱,她最初就是被這位攝影師身上的藝術氣質吸引的。他們於1960年5月6日在威斯敏斯特結婚。婚禮上最轟動的事莫過於瑪格麗特的密友,格倫康納送了一座建在馬斯蒂克島上的庄園給他們作為生日禮物。這座小島後來成為英王室的避暑勝地和瑪格麗特的常住地。瑪格麗特與阿姆斯特朗的婚姻只維系了18年,1978年兩人離婚。他們共生育了兩個孩子。
獨身生活離婚後,瑪格麗特成了英王室中最特立獨行的成員,這不僅因為她是當時核心王室成員中唯一離婚的,還因為離婚後,她過起了多姿多彩的獨身生活。年近50的瑪格麗特與英國影星和文化學者們關系密切。她幾乎每天都要出入上層社會的酒吧並總是晚歸。她並不熱衷於參加王室活動和履行王室成員的職責,反而喜歡自由和追逐享樂的個人生活。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她被英國公眾評為最不受歡迎的王室成員之一。後來,瑪格麗特還染上了吸煙的惡習,有媒體指責她每天要吸60 支煙。無論這個數字是否正確,有一點無可否認的是,尼古丁侵蝕了她的大半個肺部。1978年,瑪格麗特接受了肺切除手術,自此,她的健康走上了下坡路。
在這部名叫「流氓和公主」的紀錄片中,主要講述了瑪格麗特公主在與斯諾頓伯爵離婚後前往加勒比海上的馬斯蒂克島度假之事,在那裡她與曾因打架斗毆而名聲不濟的「混混」約翰·賓頓(John Bindon)頻頻約會發生性關系。盡管賓頓是一名演員,但是令他更出名的是1979年的一起執刀混戰血案,遇害者被刺9刀,但最終法庭判決賓頓屬於自衛,因此他被無罪釋放。賓頓已於15年前死於癌症,年僅50歲。據稱兩人的曖昧關系始於1976年,從那時起英國的八卦小報就不斷把公主與賓頓「聯系」在一起。
但是紀錄片中的說法遭到一位王室傳記作者肯尼思·羅斯的否定和批評。他說:「我可以告訴你,公主並未與粗俗的人有過關系,我並不是說她沒有過情人,但是她的伴侶都是非常有教養的人。」 早在1973年,瑪格麗特就曾因肺炎而險些送命,次年,又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她的健康況似乎一直都還比不上她年已101歲的太後母親。
1976年,就在瑪格麗特宣布和前夫分居的那段日子裡,她的精神達到了崩潰的邊緣,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這一精神疾病一直纏繞著她度過了餘生的日子。1958年,由於常年煙酒的影響,醫生懷疑瑪格麗特公主患上了肺癌,公主不得不於當年接受了左肺的部分切除手術。所幸的是,手術後的切片診斷證實公主患上的不是肺癌,她又一次從死神的手裡逃了出來。
常年欠佳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讓瑪格麗特不得不在晚年謝絕了大量的公眾活動,並且拒絕了許多家人的拜訪。「她時常一個人呆著回憶以前的歲月,回憶自己的父親。在她心中,再也沒有一個人比喬治六世更完美,」公主的侍女們這樣說道。瑪格麗特深愛自己的父親,他的去世,不僅使她失去了一個摯愛的人,更重要的,讓當時年輕的她清醒而無助地意識到了自己永遠只能置身於王權邊緣的命運。
1998年,瑪格麗特公主在馬斯底克度假時突然中風,這讓她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此後她的身體部分癱瘓,行動顯得非常不便。次年,她在度假時因神情恍惚地在衛生間中被開水燙傷,那天她錯把熱水開關當成冷水開關,雙腳被二級燙傷,治療半年後才算好轉。此後她多次中風,以至最終失了大部分的視力,在公眾面前出現時,不僅要坐在輪椅上,還要戴著大太陽眼鏡,腳也因為燙傷,她只能穿一雙拖鞋。細跟高跟鞋是瑪格麗特的標志,從18歲起,她出席所有活動時都會穿一雙奪目的高跟鞋。瑪格麗特最近幾年的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致許多人都不敢將這樣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和昔日美麗驕傲的公主聯系在一起。
2002年2月8日下午,瑪格麗特中風的病情加重,她於夜裡被送往愛德華七世醫院,但終因中風引起的心臟病而於次日凌晨6點半,在兒女的陪伴下安然辭世。 「她確實風情萬種,有成熟女性的魅力。然而,真正讓瑪格麗特公主如此迷人和可愛的,卻是掩藏在那驕傲和自大的表象後罕見的柔弱與忠誠——若是你真正了解她的話。」
這是瑪格麗特的初戀情人湯森上校多年後對她的評價。
作為一個讓英國王室多年來都頭痛不已的麻煩公主,瑪格麗特的去世不僅沒有讓王室成員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相反卻引發了人們對她的深深懷念。查爾斯王儲在2月9日的電視講話中動情地說:「姨母晚年疾病纏身,我們誰都不願讓她獨自承受病痛的折磨,不願讓這樣一個有著自由靈魂的人受到如此殘酷的束縛。她熱愛生命並勇敢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姨母的美麗固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想,許多人並不了解,她更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我們將永遠懷念她。」 正在非洲訪問的英國首相布萊爾為瑪格麗特公主的逝世發表悼詞,他在悼詞中說:「她為這個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全國都會因失去她而悲痛。」
瑪格麗特公主在世時,盡管以聰慧幽默而聞名,但她在一件事情上卻是毫不含糊的。朋友們都說,倘若有誰在公主面前稱喬治六世為「你父親」,而不是「國王陛下」,她通常都會立刻拂袖而去。同樣,如果有誰稱伊麗莎白為「你姐姐」,她也會立即糾正說「你指的是女王陛下?」 瑪格麗特公主對於家庭成員的愛戴可見一斑。
如果說,瑪格麗特公主一生的不快樂其實都起源於王室,起源於這個古老而規矩重重的王室與一個自由靈魂的摩擦的話,公主自身卻從未對王室有過任何抱怨之辭。相反,她還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在這個世界上是如此獨一無二,我有一個國王父親,還有一個女王姐姐。」然而,這恰恰也就是王室所能帶給她的全部。
「我將永遠記得姨母坐在鋼琴前為我們表演時的情景,她的歌聲是如此美妙,宛如天籟之音。」這是查爾斯王儲對瑪格麗特公主的回憶,而就在這一天的清晨,他的姨母在天使們的陪伴下去了另外一個世界。那裡,應該是一個鮮花盛開、快樂無憂的天堂。
㈨ 皮卡堂天使區瑪格麗女裝值多少錢
35卡的哦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