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男扮女裝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的

男扮女裝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的

發布時間: 2023-10-31 03:57:34

1. 男扮女裝叫什麼呢

男扮女裝叫反串。

反串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出中的一種演出方式,主要是指演出與自身本工的行當不同的戲的情形。在其原本的意義中,是與演員以及劇中人的性別無關的。

舉例而言,男性的梅蘭芳作為一個旦行演員,演出女性角色是正常,他曾在《轅門射戟》一劇中演生角的呂布則反而是反串。除了如上述的旦串生之外,生串旦、生串凈、生串丑等情形也都很常見。

現在,反串一詞的本來意思已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現在通常所說的反串就是指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扮裝表演,即扮演與自己性別不一致的角色,在戲曲和影視劇中都經常出現。

男扮女裝,意思是男人打扮成女人。出自金敬邁《歐陽海之歌》。

中國反串第一人第一次反串登台演出是1986年在四川達縣。胡文閣在各大電視節目訪談中也都是這么說的。所以"反串藝術"的起源定應定在1986年。

反串,是當今娛樂圈流行用語。原意是演員不是扮演本行當的客串角色,而是演其他行當。人們習慣將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進行表演理解為反串。

而當今的反串藝人,通常是男扮女裝。大陸美男鄒開雲、蘭鴿-玉蘭花、馨妃,中國反串第一人東方奇奇,反串黛玉張揚、小燦、反串秋葉子秋葉子等;女扮男裝的也不少。

2.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男扮女裝

記載中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寵妃末喜。末喜,不同記載或叫「穏嬉」、「末嬉」、「妹喜」、「未喜」。《晉書·五行志》說:「末喜冠男子之冠。」明確說明末喜戴男人的官帽。《漢書·外戚傳》師古注說末喜「美於色,薄於德,女兒行,丈夫心。桀常置末喜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於是湯伐之,遂放桀,與末喜死於南巢」。古人把桀、紂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的壞皇帝的典型,他們之所以無道和亡國,是由於末喜和妲己,這兩人又是壞女人的代表。從師古的話可知,末喜像男子一樣,願意過問政治,夏桀還聽了她的話。她應該是一個政治人物了,盡管是失敗者。為此她不安心於後宮生活,既要從事政治活動,就要像男人一樣裝束。應該說她是女子男裝的先行者。春秋時齊靈公喜見身邊的婦女作男子裝扮,於是媵妾侍婢穿男人服裝,戴男人裝飾。國中婦女紛紛效法,都城滿目皆是男裝女子,於是他又看不順眼,下令民間女子穿著男服,惟獨宮女照常是男子打扮。民間女子對靈公的做法不滿,仍然喜穿男裝,靈公生氣,下令凡見男裝女子就撕裂她的衣服,剪斷衣帶,給人難堪。但是還有少數女子不怕凌侮,照舊穿男裝。晏嬰深知強迫改裝行不通,向靈公建議:若要禁令通行,最好先從宮內做起,如果宮中婦人都穿女子的服裝,民間女子的男子打扮會不禁自絕了。靈公照晏嬰的主意辦,女子愛好男子裝束的風潮就過去了(《晏子春秋》卷六)。

唐朝前期是婦女著男裝的盛行時代。一次唐高宗和武則天舉行家宴,他們的愛女太平公主一身男性裝束,身穿紫衫,腰圍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身上佩戴著邊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七件飾物,有紛(拭器之巾)、(拭手之巾)、礪石(磨石)、佩刀、刀子、火石等,以赳赳男子的儀態歌舞到高宗面前,高宗、武後笑著對她說:女子不能做武官,你為什麼作這樣的打扮(《新唐書·五行志》)?太平公主男裝,就其個人來講也不是偶然的,她是一個「多權略」的女子,是唐初在武後、韋後之下的第三個有權干預政治的女人,而韋後自知智謀不及她,因而對她有所畏懼。她參與武則天的謀議,武則天也最喜歡她。武則天末年,她與唐中宗、張柬之誅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等,使中宗繼位,以後又與唐玄宗清除韋後勢力。玄宗初年有七個宰相,其中五位是她的人,因此「軍國大事,事必參決,如不朝謁,則宰臣就第議其可否」。這種情況為玄宗所不能容忍,乃誅其黨,賜死公主(《舊唐書·太平公主傳》)。太平公主的男裝,一是她的性格像男人,故喜著男服;一是干預政治,不願脂粉氣太重,以男裝具其威儀,助其施展政治才能。《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玄宗時宮中婦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即宮內宮外,貴族民間,多有女子身穿男式衣衫,足蹬男人皮靴,女子服裝男性化了。唐武宗時也有女子身著男裝。武宗妃子王氏,善於歌舞,又曾幫助武宗獲得帝位,是以深得君王的寵愛。王妃體長纖瘦,與武宗的身段很相似,當武宗畋獵時,她穿著男子的袍服陪同,並騎而行,她與武宗的形象差不多,人們分不出來哪個是皇帝,哪個是妃子。武宗還想把王妃立為皇後,宰相李德裕以妃子娘家寒素和本人無子為理由,反對冊立,遂使王妃失去執掌後宮的機會(《新唐書·後妃傳》)。王妃的男裝顯然是武宗所欣賞的,至少是被武宗所接受的。元人繪女性化男子像男人女人生理不同,服飾式樣有差別也是自然的事情。但古人的傳統觀念,把男女服裝絕對分開,不得摻雜、逾越,否則將要遭到譴責。如男子穿婦人服,三國時以清談著名的思想家何晏「好服婦人之衣」,被另一思想家傅玄指斥為穿「妖服」。女子穿的男裝,也被視為妖服,所以正史《五行志》里往往設有「服妖」一目,責備女子的男裝,如《新唐書·五行志·服妖》在寫出太平公主男裝事實後,接著說「近服妖也」,加以貶責。男女裝混穿,在正統的觀念里是嚴重的政治問題,而不是生活小事,更不是個人興趣的事情。傅玄說:「夫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殊內外也。」原來統治者認為男子主於外,女子主於內,故有男女的服飾制度,使男女各守本分,不得僭越,若女子男裝,會出現牝雞司晨的事,是家庭的不幸,國家的不幸。傅玄還舉例子,說夏桀因寵末喜戴男子冠亡國,又說何晏本身遭到殺身之禍,而且三族皆被夷滅(《晉書》)。所以封建時代,男女服制的不同,是男尊女卑的反映,不許女子著男裝是統治女子的一種手段。因此那些敢於著男裝的女子,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反抗的行動,絕不能以「服妖」視之。指責人家裝束「男不男,女不女」的傳統觀念,並不是天經地義的,不可改變的,那種服制上的尊卑貴賤男女的等級制度和觀念應當徹底清除。再從審美角度觀察,巾幗而著男裝有的頗有須眉之氣,有何不好!為何要搞服裝的一統天下,清一色豈不令人厭煩!再說女子男裝,也是徒勞之舉,且看歷史上輿論反對,朝廷,到頭來還是不時出現,禁又何益?何必去辦這種蠢事,還是聽從民便為好。

3. 都知道泰國「人妖」,中國的人妖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關於泰國“人妖”的產生,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從印度的“閹人”演變而來。印度閹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初時期在印度北方形成的莫卧兒伊斯蘭教國家。現今,“人妖”越來越被人們接受了。那麼,中國古代是否也有“人妖”?如果有,中國的“人妖”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我們就可以在荀況的著作中看到“人妖”一詞了。在那個時候,“人妖”一般用來指一些反常的事物。到了後來,人們逐漸用“人妖”和“妖人”來代指那些女扮男裝、男扮女裝或者心理變態之人。接下來,我們分別舉兩個例子,說明古代那些女扮男裝和男扮女裝的“人妖”。

4. 66歲拾荒老人男扮女裝16年,背後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

早在很久的時候就有著性別轉換的這種意識,當年花木蘭寧願舍棄女兒身扮作男人代替自己的父親從軍中就體現了這一點,雖然過去了很多年這些意識卻沒有消失。我們今天要講的也是這樣一個轉換性別的故事有一個男子他男扮女裝16年,當他被發現之後引起了社會很大的輿論。



有一些媒體就對劉佩林進行了采訪,在采訪過程中有很多的網友對劉佩琳的服裝以及他的外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對他更加的關注起來。也因為這種方式讓他成為了一個網路紅人,在2013年的時候他通過這種形式完成了他之前的欠債。

5. 偽娘這個稱呼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偽娘偽娘是一個ACG界名詞,通常指的是男扮女裝的男性角色,變裝後常常帶有很強的萌屬性,有的可能更勝過一般女性角色。隨著偽娘角色的增多,越來越多的男性動漫愛好者開始喜歡偽娘,而女性向BL漫畫中亦常有偽娘出現。 藤咲撫子 什麼是偽娘?編輯本段相貌、身材接近於(幾乎是)女性,心理、性格介於男性與女性之間,同時擁有男性與女性魅力(在女性眼中擁有男性魅力,在男性眼中擁有女性魅力,至少在ACG故事中是如此)的非女性人物。
——來自《偽娘白皮書》 偽娘白皮書(Version 1.10)編輯本段不是長了○○,外表像女性的人就可以稱為偽娘的!!
既然一種事物成為一種文化元素以上(至少在某些人群范圍中形成了),關於它的詮釋就是有必要的了。許多對偽娘不了解的人,把「偽娘」這一概念無限地擴大化,導致偽娘的概念模糊不清,《偽娘白皮書》即是以對「偽娘」的完美解釋為目標而製作的網路全書條目,請稱呼我為偽娘文化的偉大先驅吧. 偽娘的基本含義編輯本段相貌形態呈女性化,具有很強的萌屬性,生理性別為男,大多給人以錯覺,被誤認為是女生,有的甚至能夠以假亂真,萌過一般女生。
該生物又分為2個亞種,他們是御姐亞種、蘿莉亞種,御姐亞種的代表人物就是宮小路瑞穗.
(渡良瀨准:在游戲官方的介紹中就說明了她是人妖) 偽娘的形態編輯本段偽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的
基本上來說,所謂分2個類型
大家經常弄混,在此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 偽娘的類型分別是
偽娘類:公主 瑞穗
近似偽娘:蘿太
非偽娘(容易混淆的):人妖 內在型
★非偽娘★
★人妖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扮的
即量產型--------------沒什麼殺傷性 但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這里內在型單獨作為一個種群
內在型可能因為心理的強烈的偽娘慾望,但相貌往往不盡人意,在網路世界中擁有幾乎無法找出破綻的強大力量,但現實中往往因為身體和心理的不一致承受很大的壓力.
初級階段 蘿太
這個類型是有先天(比如天生就比較漂亮)或早期培養(從小就被當成MM養或者家裡女性佔主導地位)形成的。
★蘿太即是年紀小(12歲以下)、沒有鬍子、長相漂亮可愛的小男生;但個別例外。
★蘿太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部分就有可能會繼續進化為公主,大部分變回一般人。
★公主即裝扮型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異常的華麗 他們可能已經懂得一些女性的心理了 所以比較容易扮MM,破綻比較小 但是他們的理解還比較表面化 因此還是經常被老道的色狼們揭穿 這一階段的人扮MM多是因為某種目的 大部分人也就留在這一水平了--------------
這個是中級形態
殺傷力有限
★公主有極小可能進化為最終形態瑞穗
這個階段就返樸歸真了 他們對於女性的心理非常了解 因此扮MM幾乎沒有破綻 會有大批色狼栽在這個階段
部分瑞穗是由蘿太直接突變而來 特點是即使自己反對別人依然會將他認為MM
瑞穗是偽娘一種形態
★再接下來就是偽娘
與公主進化成瑞穗的偶然性不同 偽娘是完美形態
這個階段扮MM就沒有什麼目的性了 多半是以扮MM本身就有興趣
基本偽娘看上的獵物是很難跑掉的 即使已經知道了偽娘的性別
而且偽娘一般男女通吃 這是因為偽娘不僅非常了解女性心理 對男性心理也了如指掌
這個形態是需要天分和長時間的培養 是非常大殺傷性的類型--------------
偽娘最後2個形態也是高級形態
殺傷力極大
偽娘的類型:
單純偽娘:
對這種類型的偽娘來說,他們擁有著女性美麗的外表。並且他們對異性(女滴)有好感,擁有男性的氣概。其中單純偽娘中又分一種:
偽裝型,這類就是偽裝/泛COS型,一般為COSPLAY愛好或特殊任務/目的需要等而偽娘的,屬於試作型偽娘,但長期偽裝也可能會進化,(高級階段太難)心理和各個方面往往都是正常的(因人而異)。
例:公主公主中的三位男公主基本可以算為偽裝型。
完美偽娘(如神一般):
這類偽娘心理正常,對異性(女滴)有好感,擁有男性的氣概。但他們天生擁有如女人般的美麗容貌,並擁有可完美的再現女性美麗的外表、氣質等的才華,但本身並不希望成為女性。也會喜歡鏡子中的自己,但只是對美貌的欣賞。

6. 為什麼古代就有了男扮女裝的潮流以前讀到過一段史書好像是記載晉朝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很流行年輕男子化妝

這就是所謂「魏晉風骨」
談到魏晉風度,不能不與當時興起的士族階層相聯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東漢末年興起的世家大族,他們壟斷做官的權力,有著自己的政治特權與庄園經濟,可以與皇權平分秋色,比如東晉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可以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就是魏晉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階層。魏晉風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謝家族,他們既是政治與經濟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謝氏是詩歌家族,王氏是書法大族。所以魏晉風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貴族的產物,也是憑借經濟與政治上的特權而形成的。東漢末年,社會陷入了空前的戰亂之中,南北分裂,生靈塗炭,老莊人生無常,企求解脫的學說走進人們的心靈之中。這些士族,高傲而軟弱,痛苦而無法解脫,又與下層鴻溝很深,不知疾苦
魏晉風度作為當時的士族意識形態的一種人格表現,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晉朝屢以吏部尚書請官王右軍,但遭屢拒絕。我想,正是因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勝,遠詠庄老」、「以清淡為經濟」,喜好飲酒,不務世事,以隱逸為高等這樣的人事哲學觀,才能造就那傳奇的《蘭亭序》。
然而,魏晉風度為什麼在歷代每每遭貶,究其原因,大略是這幫名士們飲酒過度,醉生夢死;再就是放達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談誤國。據傳說「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縱酒佯狂,經常是抬棺狂飲,且身上一絲不掛於屋中,人見均嗤之,他卻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干嗎要鑽到我褲襠里來呢?」這些名士們為求長生而煉丹服葯,穿衣喜寬袍大袖且經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捫虱而談」,在當時是件很高雅的舉動。
其實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影響的相當深遠。可是,魏晉風度的所及,也帶來了弊端,許多人趕時髦,心情也並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卻也學他們的放達。其實如今年輕人作為對人生的愛戀,自我的發現與肯定,與東漢末以魏晉風度的價值觀念是一脈相承的。而如今年輕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個性上,又和魏晉風度的美學觀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