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漢服為什麼大多是以女裝為主
擴展閱讀
狗毛皮衣服怎麼洗滌 2025-01-25 07:30:56
lv皮帶怎麼調節長短 2025-01-25 07:30:53
野獸派睡衣怎麼選 2025-01-25 07:25:09

漢服為什麼大多是以女裝為主

發布時間: 2022-03-14 14:20:03

A. 漢服女裝正確穿法是什麼

1、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 交領 」;

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2、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3、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 ,一般情況下是 不顯露在外面 , 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 。 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 , 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徵性意義,象徵著權力。多用於宮廷男士權利高低。

(1)漢服為什麼大多是以女裝為主擴展閱讀:

漢服採用幅寬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然後再 縫合後背 ,成為一條中縫線。 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 , 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

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 膝上, 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 襦 、 裋 、 深衣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 ,袖口稱為祛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 內衣 )、 中衣 、大衣。

B. 漢服為啥越來越火

漢服代表了咱們中華四千年的文化,漢服也是比較好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服飾,現代人穿起來也覺得非常好看呀,所以就流行起來了。

C. 漢服為什麼叫漢服

漢服

恢復華夏風尚應先從漢服入手,方可直顯漢心漢韻!

華夏正氣正韻,現於漢網。若想漢服漢韻短期內恢復,我有幾點看法,如下:

漢網上的有些「漢友」把漢服定位得太狹隘,會明顯阻礙漢服的恢復與發展,實不可取。漢服應以恢復保持傳統與發展創新實用兩條路線發展

(一)恢復、保持傳統(包容漢服旁支)

1.傳統漢服

包括 漢族(/漢地)漢服和少數民族漢服(蒙族於滿清前即著漢服 有左衽也有右衽 應算漢服傳播的旁支;其他少數民族亦然)。

禮服

用於祭祖、大典等國事時,尺寸可依舊制 如:袖長過手尺余;也可最長至掌,袖寬最寬只可至尺,以便活動。

常服

傳統「常服」袖長不應強迫「過手尺余」,應僅限過掌,或最長僅限至半掌及腕部;袖寬最窄如現代裝、最寬只可至尺,以便日常勞作。

2.國外漢服

日韓自古皆效法華夏一切禮儀風尚,屬中華旁支,韓服、和服(也稱吳服、唐服)應屬漢服一類。

註:傳統漢服與和服、韓服因剪裁做法不同,致使形制略異:

漢服前身左片為整幅布(前後身同寬)、右片(前、中期多為整幅;中、後期多為半幅。服裝史上,有些明朝交領衣略顯向右斜傾交領(有稱斜領衣,京劇明服多為此類),是右片半幅之故,且因某些右領口垂直向下裁剪所致)。成衣後,直接呈現交領;下擺比腰寬,呈現梯形。現代正規影視劇漢服顯示,因現代布幅寬,袖多從上臂近肘處接余袖,前後身多為一整片,右衣片從「y」字型被剪開處接余片;出土漢服顯示,因古代布幅窄,多從肩處接余袖,前後身多由左右兩片向接。

和服前身左、右片為半幅布,左右領向下合於腰臀處而收尾;直身裁剪;腋下袖根縱向多出的袖寬常留開口不縫合,及與此開口橫向同寬的衣片也留開口不縫合。成衣後,呈現如同直領衣中的半長領式的合領衣(即:不直接呈現交領形制)。穿時,左搭右相掩,呈現正交領形制。因直身裁剪,故下擺自然收攏顯窄(其做法,保持了先秦古漢服的源本理念:交領本為前身直領,穿時左搭右相掩,呈現正交領;當然也有前身左、右片在半幅布基礎上各加10多厘米寬的衣片而直接呈現交領者。)

韓服前身左、右片約為3/5幅布(多為半幅加縫10多厘米寬的衣片),成衣後直接呈現交領,領尾布帶與右胸處布帶相系。腰部界限多提升至胸部以下。

(二)發展、創新實用

現代漢禮服、常服還可適當開放,以窄袖短衣為先,以更加適應當代日常生活,完全替代西服,但樣式仍應保傳統風韻。不如此,恐難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難使眾人常穿。(當然,我個人更愛傳統長衣大袖。)

(三)漢服製作工藝

我主張用傳統做法,不用現代工藝,如:鎖邊機、顆粒膠、金屬/塑料扣子等材料, 只用布和線即可。 如此 會更舒適,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因現代工藝的那類產物很不耐用,如松緊帶不久即壞,不如布帶結識且易調節松緊。

註:如實需扣固定,我倒建議可用原布盤扣,但形制決不同於滿清扣,即:圓布扣兩邊決不留支條,用原衣料編扣,其形色越隱蔽越好,只起固定作用、不作裝飾,形制大體為一小圓布球和一小布圈,縫接於衿尾、側擺處(為更隱蔽還可縫於衣片邊沿內部作暗扣)。此制,可更多用於發展、創新實用類漢服中,更顯儉約便捷。當然不會以此而廢布帶,全可依己而定、配合使用。(因我看過大明圓領官服像中,右頸根處用布盤扣固定圓領尾端,正身顯示與衣料同色的小暗布扣無支條;韓劇《長巾》中,宮廷、官民穿的圓領衣皆於右頸根處用衣料同色的布盤扣固定圓領尾端,正身布扣無支條,但後身布圈有支條)。
總之,在完全恢復傳統的同時 把新式漢服發展好,其潛力會更大。

D. 為什麼漢服男子禮服大上衣下裳,而女裝禮服大多是一體的

漢服總共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型制,我們說到漢服的時候,通常會提漢服的常服和禮服,其實,漢服總共有4等,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這是古代的分類,我們通常會說的常服和禮服的概念,實際上是現代提出的。

禮服其實就是相對於常服來講的,如果真的算禮服來談的話,祭服和朝服都可以算得上禮服了。但縱觀漢服的歷史,有個地方特別有趣,就是漢服男子的禮服大多是上下分的,也就是「衣裳制」,漢服女士服裝則相反,漢服的女士禮服確實一體式的居多。

比如襦裙,作為女士常服就是上衣下裳制:

此處是對襟襦裙,還有齊胸襦裙等也就不多說了。

曲裾深衣,作為古代漢服女性的禮服傳統禮服。

男士深衣,有好多人說可以當做常禮服穿的,可其實古代是沒有常禮服的概念的,男士深衣肯定是比上衣下裳制低一個檔次的。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漢服男子禮服大多上下分開的,而女裝禮服大多是一體的?

這個可以說是無法解釋了,因為我暫時沒有找到相關的文獻資料說明。只是有一些直覺的猜測:男子的禮服直接循周制,以上衣下裳制為貴,而女性的禮服深衣,可能是隱喻女子需要「專一」了。

E. 求關於男裝華麗漢服的特點以及女裝。

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現代,華夏民族所著的、具有華夏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在民族和國家概念沒有明確的古代,一般作 為與中華文明周邊地區的「胡服」相對的詞使用。漢服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紀中葉)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前身華夏族)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裝體系。如果以服裝體系而言,漢服是上溯炎黃,下至明朝,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1]
目錄
[隱藏]

* 1 歷史和發展
* 2 名稱由來
* 3 特點與樣式
o 3.1 歷代基本樣式
+ 3.1.1 春秋戰國時期
+ 3.1.2 秦漢時期
+ 3.1.3 魏晉南北朝時期
+ 3.1.4 隋唐五代時期
+ 3.1.5 宋元時期
+ 3.1.6 明朝
+ 3.1.7 配飾
* 4 各種漢服
* 5 漢服與文化
o 5.1 漢服和易經
o 5.2 漢服和舞蹈
o 5.3 漢服和詩歌
* 6 對周邊民族服飾的影響
o 6.1 中國北魏鮮卑族改穿漢服
o 6.2 日本的和服
o 6.3 朝鮮的韓服
o 6.4 越南的越服
o 6.5 琉球的琉裝
* 7 參考文獻
* 8 相關條目
* 9 外部鏈接

[編輯] 歷史和發展
身著漢服的軒轅黃帝(山東濟寧東漢武梁祠的石刻像)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2]。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制,詳見《禮記·深衣》。最要者為「續衽,鉤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3]「 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4]

直到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被迫中止。1644年明朝滅亡後,滿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勒令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留發不留頭」,推行了血腥殘暴的政策(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為此遭到中國各地民眾的反抗,使暫時平穩下來的中國到處狼煙四起,發生了江陰大屠殺等一系列屠殺行為,超過千萬平民百姓死在屠刀之下,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並因而實行了極其野蠻的剃發易服(史稱「剃發令」,「剃發」也作「剃發」),其執行口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對此多數漢族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反抗,他們以各種方式試圖阻止清朝政府的民族壓迫,例如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清朝統治期間爆發的多次農民起義,如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等都身著漢族風格的衣服,並要求其統治區的人們恢復漢族式樣的衣服,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已久,雖然農民軍衣服也已經很大程度清朝化了,但其頭巾衣服等還是恢復了明顯的漢族風格。太平天國的一部分將領拒絕清朝式樣的戰服,寧願穿戲服作戰。 又例如明鄭東寧王朝國王鄭經也曾以拒絕剃發易服令作為投降的政治條件之一,這種反抗抗爭在清朝政府執政時期此起彼落,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民國建立後,強令民眾剪去辮子時,方才徹底結束滿族歷經250餘年以上的殖民文化,不過慘遭滿族毀滅的漢族服飾以及一些與服飾相關的漢族傳統生活文化,就此斷絕,並且自此以後,漢人逐漸完全改穿旗裝,部分漢人也主觀的認為旗袍馬褂就是漢族的傳統服飾。

今天的旗袍(即海派旗袍)、長衫、馬褂、唐裝(即新式馬褂)初期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演化而來,不過旗袍的立領、馬褂的對襟實際都在明朝服飾中可以看到,但滿服立領與對襟與漢服差別甚大,而西洋服裝同樣有立領和對襟的形制,所以不能證明明清服裝有承接關系。清亡之前(1910年),資政院議決剪辮易服案,漢人開始群起剪辮。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之後,國民政府即下「剪辮令」,而使得深受滿族殖民教育的漢人中有不少人不能接受,特別是北方地區和移區香港的滿清遺老。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學習西方,當時中國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裝,由此忽略了漢族傳統服飾的復興。近年,一些人重新倡導恢復清朝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獲得一些年輕人以及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人認可。漢服倡導者著重倡導在傳統節慶及祭祀等等場合率先穿著漢服,此觀點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對於這個正在興起的現象,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詳見漢服運動。
[編輯] 名稱由來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並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編輯] 特點與樣式
直裾深衣
曲裾深衣
襦裙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明代後期有發展出類似於清代服飾對襟立領紐扣(但不同於滿清服飾,明代紐扣細小,以金屬製造,位於不顯眼位置;滿清服飾以顯眼的布扣為主)。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雖然是平面裁剪,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曲線,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都十分優美動人,和環境共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注重人與環境對服飾的影響。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也表現為袖子的長度超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又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袖徑寬大時可到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行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寬袍大袖、仙風道骨的感覺。
[編輯] 歷代基本樣式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 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束帶系扎。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隋唐時期流行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

雖然明太祖禁胡服,但明代吸收元代蒙古特點流行下擺大量褶皺的曳撒。
[編輯]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編輯] 秦漢時期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的漢服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編輯]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編輯] 宋元時期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編輯] 明朝
明熹宗的袞服像
張居正的官服像

[5] 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漢族男子服式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大量吸收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
[編輯]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 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劍在戰國後已逐漸由兵器變為禮器),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編輯] 各種漢服

兩位穿漢服人在廣州中華文化節活動

一位穿唐朝齊胸襦裙在廣州中華文化節活動

唐朝齊胸襦裙

明朝褙子

明朝深衣

明朝道袍

北京奧運
[編輯] 漢服與文化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 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族」的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所以,後來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F. 關於漢服的問題

基本上是以漢朝和宋明為主的,唐朝的服飾受外來民族的風格影響太大,女裝相對而言過於暴露了。長衫不是漢服,是從滿族的馬褂演變而來的,類似於旗袍。
個人而言,還是最偏愛漢朝的服飾,比較簡潔大方,而且以黑色為尊,怎麼的都比金燦燦的順眼些。

G. 漢服越來越流行,漢服元素在現代女裝設計中有什麼應用

在目前的現代女裝設計中,蓋婭傳說與楚和聽香等服裝品牌注意到中國傳統漢服元素背後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二者在現代女裝設計領域影響頗大。

楚和聽香 2019 年春夏發布會「觀唐」系列把中國傳統漢服中的結構和款式展現得淋漓盡致。如在圖 5的女裝設計中,採用交領右衽通體剪裁式,領緣、衣襟有紅、黃兩條色帶,紅與黃色的應用盡顯中國人的「崇紅」「尚黃」的觀念。腰部系的寬頻與袖口裝飾同一設計紋樣,服裝整體上呈現出靈動之美。

中國傳統漢服元素融入現代女裝設計中,這既是文化美和服裝設計美的結合,又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漢服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H. 現在的漢服挺流行的,為什麼那麼多人反而比較反感漢服圈

我覺得漢族和現代有很大的違和感,而且有些人把那些漢服弄得不倫不類的,看著是一種古裝的一種,其實不倫不類,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朝代了,這也稱不上是一種漢服文化,還有一些人喜歡男扮女裝,明明是一個漢子穿上一身漢服上大街上去走,結果一說話是一個老爺們的聲音,這個反差也是挺令人反感的。

如果日常黨罵全套黨古板、全套黨罵仙服黨浮誇、仙服黨罵假貨人群穿山甲、假貨人群罵正版黨有錢沒處花,是不是都不好?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喜好,也有自己的選擇。過好自己的日子,管好自己就完了。看見不順眼的,屏蔽掉,雙刪掉,怎麼開心怎麼來,和能說上話的人說話,頭發都能開心的長出來不少。

I. 漢服從形制上看主要有哪些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