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為什麼京劇的旦角都是男扮女裝
擴展閱讀
買童裝的尺碼怎麼看 2025-04-29 03:21:51
婚禮穿旗袍配什麼外衣 2025-04-29 03:21:46
宿舍旗袍怎麼拍照 2025-04-29 03:20:22

為什麼京劇的旦角都是男扮女裝

發布時間: 2023-07-04 18:25:51

Ⅰ 京劇里為什麼是男人演旦角而不是女人演

因為在古代,旦角就是男扮女裝的,女性一般飾演青衣這個角色。花旦,是中國戲曲旦行中的一支,區別於正旦(北方劇種多稱「青衣」)、武旦和老旦。

扮演的多為天真爛漫、性格開朗的妙齡女子。《春草闖堂》中的春草。也有的是屬於潑辣,放盪的中、青年女性稱做潑辣旦。影視界所稱的「當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這樣角色的演員,想來是從戲曲中借用的稱謂。

花旦其他情況簡介。

花旦,興起於元雜劇。多扮演熱情、機智的女性,如關漢卿《救風塵》中的趙盼兒。其後的「崑山腔」中,稱為「貼旦」。崑曲(劇)中,至今還有「一、二、三、四、五、六、貼」之說。即為老旦、正旦、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閨門旦與貼旦。

貼旦還兼演娃娃生,如《認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清代,秦腔演員魏長生到北京,引進蹺功(即腳上綁木質小腳,模擬纏足行走),更成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

Ⅱ 京劇中的旦角為什麼要由男人來反串

京劇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確實如你所言,因為當

時不允許男女同台演出,所以女性角色多由男人扮演。另外在後來的

演唱實踐中發現,其實男人演女人在一些方面是更有優勢的,尤其是

男人的聲音條件,調門高,舞台生命長等,所以男旦雖然在解放後不

如以前,但仍然得到了一些發展。

Ⅲ 為什麼古代的旦角都是男的扮的

20世紀上半葉,京劇「四大名旦」的出現把男旦藝術推向了一個頂峰。這之中所呈現的卓越技藝除了給人以美的享受之外,也傳達著這背後所蘊藏的深刻文化內涵。而封建時代女子無權登台演出則成為了京劇男旦產生的主要原因。

「男旦」由來已久,從戲曲發展史上來看,漢初叔孫通定郊祀,制偽女伎,此為旦色濫觴之始。古代宮廷宴樂女子(歌姬)歌舞,直到唐代有梨園戲時,女子也僅僅是參加歌舞,從不粉墨登場參加演戲。

宋代以後,元曲、明代雜劇、傳奇劇……等,粉墨登場者,皆由男演員扮演女角色,此後產生出來的各種地方戲,亦皆由男演員扮演旦角。

在中國傳統藝術流傳中,有男子扮作女子的傳統,自此也就有「捧男旦」的傳統,甚至有時男旦比女旦都要紅,比如京劇藝術大師、梅派唱腔創始人——梅蘭芳先生,當然此外還有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並稱「四大名旦」。

(3)為什麼京劇的旦角都是男扮女裝擴展閱讀:

生存狀態:

在歷史悠長的封建社會里,婦女被壓迫、被奴役是事實 ,但從事技藝表演的男人也同樣受到凌辱和歧視。在舞台上,通過男扮女裝,女性可以成為男性創造的對象,可以逾越性別的藩籬,但這並不意味著男旦在社會生活中可以逸出等級的規范。

「倡優不分」和「伶人」向來是和娼妓、流寇、盜賊相提並論並被世俗所默認的。在封建社會,演員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戲子」,這明顯帶有十分濃厚的世俗意味 。

在中國戲曲的發展史上,戲曲一直被視為有傷風化,君子不為的「末技」。元代南戲有「宦官子弟集錯立身」一說,譴責宦門子弟當戲子。曹雪芹的《紅樓夢》中,賈寶玉因結交了一個叫棋官的戲子而被視為不長進,盡學壞。

京劇傳統中的「男旦」早期被稱為「相公」,男旦匯集的地方被稱為「相公堂子」。社會與心理的隔離將伶人的地位不容辯解地擺在了社會最底層。而男扮女角則更是被看作是「不入流」的人而被人鄙視。

自明迄清,男旦已成為一個群體,但社會對於他們的接受只在於玩物的層面,他們常常被男人包養。乾隆年間涌現出以蜀伶魏長生為代表的男旦群,演出的劇目多半是遺留著色情成分的「粉戲」。以色事居多,以技從藝少。

而倡優地位的低下,使眾多名伶為勢所迫成為仕宦商賈所狎的對象。正如清代詩中所雲:「朝為俳優暮狎客,行酒鐙筵逞顏色……酒闌客散壺簽促,笑伴官人花底宿」的狎優之風冠絕天下。

人們在觀賞其藝術創造的同時又侮辱他們、作踐他們,藝術的尊榮與藝術創造者的低賤在他們身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Ⅳ 為什麼京劇多是男扮女裝,越劇和黃梅戲多是女扮男裝

這就要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得美學觀了。個人認為,京劇的乾旦(男扮女裝)與越劇的坤生(女扮男裝)就是典型的同性美學代表。從技術上來講,京劇主要已金戈鐵馬、帝王將相的故事為主,看戲的人也多是男性,因此,從男人的角度來演女人自然比女人的角度演女人更加容易被認同,況且,乾旦的嗓音更具有力度,更加有穿透性,這是人體結構帶來的生理差異。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Ⅳ 為什麼京劇中要男扮女

京劇「男旦」是歷史的產物。歷史上,導致這種並非常態的「男扮女」現象的原因之一,當跟舊時代禁止女演員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有關。京劇崛起在200多年前,盡管女伶演戲在元明舞台上曾一度活躍(尤其是元代),但到了清代,隨著禮教意識的強化,由於統治者明令禁止女子演戲、禁止蓄養家班,京城等地梨園竟成為清一色男演員的天下。從康熙開始,幾乎每朝每代都有禁令,甚至連女子看戲也嚴加禁止。在此背景下,早期京劇界「全男班」盛行,從編劇、演員到樂師、化妝師,台前幕後,各色人等無不由男性擔當,而劇中人物無論男女老幼,也均由男子來扮演,至於女人則被排斥在這藝術的大門之外。標志京劇誕生的四大徽班北上之前,走紅京城舞台上的有乾隆年間二上北京、一下揚州的川籍秦腔花旦魏長生,他就是以男扮女的藝術馳譽遐邇。即便是第一個進京獻藝的三慶徽班,其領班人高朗亭也是以旦行擅名當時。在此男人主宰的天下,當然拒收女弟子也不用女藝人。及至後來,即使是在風氣漸開、坤角初起時期,女演員登台仍難免遭受冷眼,如《六十年京劇見聞》所述:「從前京劇演員只有男性沒有女性,這就是男扮女的由來。光緒中葉有了女演員,但受到歧視,被稱為髦兒戲。進不了大班,男角稱為名伶,女角則以坤角呼之,以示區別。一方面是受重男輕女封建舊觀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坤角的藝術難與男性名角比擬,大都演些減頭去尾的唱工戲。」另一方面,從社會學角度說「男扮女」或「男旦」這表演藝術在京劇舞台上自誕生起就跟性別歧視的封建社會土壤有著不解之結,想必無人異議。

Ⅵ 為什麼京劇多是男扮女裝,越劇和黃梅戲多是女扮男裝呢

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有關。從技術上講,京劇有武士,主要故事以王公為主,也有不少戲班都是男性,因此,從男人的角度演女人比從女人的角度演女人更容易讓人認同,而且,干練的聲音更有力量,更有穿透力,這就是身體結構的生物差異。

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京劇發展的過程中,女性被禁止登台表演,所以男性扮演女性角色。但現在女性佔了大多數。越劇是一種非常年輕的劇種,誕生於20世紀初,也曾有一段時期的男子越劇,但由於粗放過時,迅速衰落。當時的上海已經允許女性上舞台了,當時的上海有一個全是女性的班級(叫Jing還是Kun?忘了)因為所有的女孩都很年輕,擅長功夫。

於是也有人回到嵊州開了紹興戲全女性班,女性時代的紹興戲慢慢地開了,又撞進了一波婦女解放思想的浪潮,藝術本身極其強大,女演員又不斷改革,女性的紹興戲作為表達女性的平台在上海發展到頂峰,幾乎沒有任何戲曲能與之匹敵——看看日益流行的紹興戲皇帝尹貴芳。由於時代的因素,有過合作演員,但結果並不令人滿意,所以現在的年輕女孩還是以女性為主。

Ⅶ 在京劇中,為何會有男的去演老旦

在京劇中,會有男的去演老旦的原因是古代的時候不允許女子登台唱戲。

其實之所以需要男人去扮演老旦,完全是因為古代的時候女子地位卑微造成的。女子在古代的時候一直都是男人的附屬品,地位非常的低,男尊女卑,重男輕女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古代的時候其實大部分的演員都是男人扮演的,因為當初是不允許女人唱戲的。

因此這種差異還是因為歧視造成的,男女平等以後才慢慢的出現了女性旦角,在此之前大部分的旦角都是男人扮演的。等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會出現一批女性旦角,甚至出現了女扮男裝的老生扮相,之後在京劇中就不會受到男女性別的限制了。

畢竟在京劇中,化上妝了以後觀眾也看不出男女,只能通過這個角色的戲來判斷角色。所以只要扮演得到位,至於演員是男是女也就無關緊要了。而且有的時候男扮女裝或者女扮男裝反而會把角色刻畫得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