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女性穿裙子在什麼年代
擴展閱讀
冬天帽衫配什麼裙子好看 2025-04-04 23:42:52
沒有帶裙子怎麼穿 2025-04-04 23:38:02
裙子前後怎麼轉移腰臀 2025-04-04 23:37:22

女性穿裙子在什麼年代

發布時間: 2025-04-04 05:19:21

1. 中國傳統的裙子是誰發明的

武則天。

回溯中國的歷史,女性從褲子到改為裙子的時代,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在唐朝以前,女子著裝除了貼身內衣外,仍然是外褲和長短衫。由於唐代崇尚豐滿的女性,所以皇帝在選宮妃彩女時,除了注重面貌的秀麗之外,體態身材則以胖為美,傳說武則天就是以相貌和身材均佳,而在唐太宗時就被選進宮里做才人。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雖然嚴刑峻法,但能夠選賢用良,精心治國,國家慢慢強盛起來,她也越發心寬體胖起來。平時,她的各種活動雖然都能出車入輦,但還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由於她的腿偏於肥胖,再穿上綾羅綢緞的褲子,走起路來,很容易擦來擦去,蹭得褲子「哧哧」直響,這讓旁人會不由自主地去尋覓出聲的地方。這種事無法怪罪別人,她覺得很難堪,此時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贅。

武則天心裡很煩,瞧著過於肥胖的雙腿,實在不想再看下去了,乾脆用一塊緞子蓋住,眼不見為凈。這一來,倒讓她想著想著開竅了,於是拿了塊緞子在鏡子前上下左右比劃起來,後來乾脆用緞子前後一裹,把雙腿全圍起來了,試著走起路來,既飄逸瀟灑又好看。她高興極了,趕忙叫人加工製作,然後讓宮女們穿上,走上一圈讓自己看看,隨後又親自加以改進,下令給自己也做條合體的穿上,感覺非常輕松自如,心裡很滿意。

但是,穿上這樣的新服裝,該叫它什麼名字呢?武則天左思右想,認為平時人們身上穿的各種衣服,都有個「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國之君,乾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叫「裙子」好了,這也可以說明「裙子」是自己這樣的女皇帝發明的。

不過事情還沒有了結。當武則天穿上自己發明的裙子,興高采烈地到興慶宮去散心,怎奈一走路,那新綢緞煩心的磨蹭聲多少又會響起來了,這讓她內心感到很掃興。於是她又認真琢磨著改進的辦法。一會兒,她正走到一座樓閣前,那樓閣四角飛檐上掛的鈴兒被風一吹,都「叮鈴鈴」地響起來,而裙子煩心的磨蹭聲卻被蓋住了。她心裡靈機一動,輕鬆了許多,不禁想出個美妙的辦法。

回宮以後,她讓人在裙子上綴了幾個小銅鈴,然後再穿上裙子,這樣走起路來就不會聽到磨蹭的聲響了。

從此以後,裙子開始由宮中傳到了民間,社會上的婦女們也相繼興起了穿裙子這種方便的服裝。

2.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2)女性穿裙子在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3. 古代女子為什麼都穿裙子原因是什麼呢

中國古代女子的穿衣服在不同時代有不一樣的特點,轉變特別大。比如,身逢亂世天下,麗人也愛軍裝,與此同時反映好用和美觀大方的必須。自魏晉至今,魏晉南北朝,女裝服飾的設計風格較前代幡然一變,弘武之風風靡。漢朝王嘉著《釋名》,在其中提及「兩當」。兩當,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兩當鎧是一種盔甲,適用戰爭中,是一種軍戎服裝。

那時候的人們把女性是否穿衣服和社會道德關聯在一起,如果女人穿衣服就代表會分腿三十而立,是有悖婦德的,女人們自然害怕穿,這類見解持續了幾千年。促使女性一直穿裙。中國古代的牛仔褲子盡管有一定的發展,但一直是個輔助作用,不適宜外穿,因此對女士來講,功效全是防寒保暖,即便穿衣服為都是穿裙子的。

4. 中國女人穿旗袍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

清代的男子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這一風尚在康熙和雍正時期尤為盛行。婦女的服飾則呈現出滿漢並存的景象,滿族婦女以長袍為常服,而漢族婦女則依舊流行上衣下裙的裝束。到了清代中期,滿族和漢族的婦女開始互相效仿對方的服飾,到了後期,滿族婦女更是一度效仿起漢族的裝束,甚至有史書記載稱「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與此同時,漢族婦女也開始仿效滿族的服飾,這一風尚在當時的達官貴婦中頗為流行。

隨著時代的變遷,清代婦女的服飾樣式和種類也日益多樣化,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等,層出不窮。1840年,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國的本土文化也開始受到影響,許多大城市尤其是上海,由於華洋雜居,西方文化的風潮率先影響了當地的服飾。

旗袍,作為風行於20世紀20年代的一種服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它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過程中吸收了西方服飾的樣式不斷改進而形成的。當時並沒有專業的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多是在千家萬戶中,受到時代風尚的影響而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旗袍在中國風靡了20多年,其款式經歷了多次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低等,徹底擺脫了舊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裹臂的傳統。旗袍的流行,使得女性的體態和曲線得以充分展示,正符合當時的風尚,也為女性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

青布旗袍尤其受到當時女學生的喜愛,一時之間,風靡全國,幾乎成為了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引領潮流的十里洋場中的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人,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旗袍的發展。比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了雲裳時裝公司,推動了旗袍的發展。

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為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無論是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還是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為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中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被其他國家的女子所效仿穿著。

5. 古代女子為什麼都穿裙子

古代女子都穿裙子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在漢朝以前,尤其是在西漢以前,中國的居民乃至貴族或者是皇家都是不穿褲子的。我們看過很多古代出土的壁畫和石畫,圖畫上的大禹治水,當時的大禹就是扎著高高的發髻,下半身就穿著裙子。

有古話曾說:「垂衣裳而天下治。」這就說明穿裙子是社會的普遍現象。

第二個原因就是封建社會為了加強對男權的強化以及對女性的壓迫。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學的興起,很多封建理學家認為女性的腿一旦分開就會擁有勞動能力,在封建社會只有男性可以創造社會價值,女人只能是男性的附庸。

並且女性的腿一旦分開,也是勾引男人不守婦德的表現,只有通過寬大的裙子與袍子可以遮蓋這一現象,從而安穩人心,已達到教化的目的,長此以往就可以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

到了漢朝以後,相傳漢成帝的皇後為爭奪皇帝的寵愛,在自己的裙子里穿了一條開襠褲,並且在開襠褲上繫上了好幾條帶子,這樣她就可以獨房專寵,據說這是女性穿褲子的由來,但沒有真憑實據的歷史考察,只能叫做一種傳說。

到了唐朝以後,很多漢人都追求胡服騎射,加之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朝代,很多女性也跟著她們的家人外出打獵,在打獵時也穿上長袍束口的褲子以及皮靴,像男人一樣高高的束起發髻,背上弓箭騎上高馬,形象十分的俏麗帥氣。唐朝以後女性開始逐漸的穿上了褲子,當然還是一樣寬大的裙子為主,很多史學家認為唐朝代表了女性政治權利和自由的解放。

漫長的封建社會結束後,直到民國以後,女性才開始正式的穿上褲子,得到了勞動力的解放。慢慢的裙子它只是作為一種修飾性的服裝繼續被女性穿著。作為幸運的新時代女性,不僅僅可以穿上漂亮的裙子,還可以穿上非常方便的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