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清人的穿衣習俗有哪些
明、清時代,福清男女分別上著對襟和大襟的粗布衣,袖寬,衣長到膝蓋;下穿至腳面的褲子,褲腳口寬大。富室男子穿長衫、馬褂,頭戴珠帽。冬夏衣著變化鮮明,而春秋只在冬夏裝中減增。布料織工細密,顏色有藍、青、紅、綠、黃、白等。衣褲顏色的搭配,相互交錯,對比色顯明,多為藍衣、青褲。一般未婚女子穿褲子,不穿裙子,已婚婦女均穿紅裙。龍高半島至今,還可見丈夫健在的老年婦女穿紅裙。女人婚後喪偶,則終身不穿紅衣、紅裙,前三年守孝,須著青衣、白裙,後三年改為青衣、青裙,裙子須遮住腳面。沿海多風沙,婦女出門耕種或討海,常用毛巾包頭,圍脖子;男子所穿褲子的褲筒比較寬大,利於討海作業。少女留單辮或雙辮,並插上一二朵花或在辮梢扎紅絨繩,已婚婦女留長發髻,還以金銀首飾點綴。
民國時期,中山裝在城鎮和知識界中開始流行,婦女穿棉布長衫的也不少。大、中學生中,男有穿西裝,女有著旗袍的。
共和國成立初期,崇尚蘇聯生活方式,女理短發,男理「一邊倒」發型。農村中,老年農民多穿布扣對折便衣和不帶褲袋的便褲,顏色以藍、青為主;中、老年婦女多穿大襟衣服,下穿便褲。隨著農民生活的改善,50年代末期起,中山裝、青年服、軍式便服流行。
「文化大革命」期間,草綠、黃、灰軍式便服風靡全縣。
1978年後,特別是進入80年代,時裝不斷更新。福清作為僑鄉,受國外時裝的影響,尤為明顯。春、秋、夏、冬在福清流行的主要時裝有春秋裝、夏季和冬季時裝。女春秋裝外上衣的衣領多為小立領或圓西裝領,直腰、墊肩,衣長至大腿膝部,褲子為直筒長褲。裙服多在夏天流行,80年代後期,有的年輕姑娘,穿連衣裙,外套一件毛背心。男春秋裝上衣多為直領、寬肩、排扣式,或拉鏈式,褲子為直筒褲。
夏季時裝,女的喜穿連衣裙,1985年後出現大對比度,即黑、灰、白互相搭配。裙服中還有西裝裙、背心裙、吊帶裙、牛仔裙和三角裙等。此外各種西裝短褲、牛仔短褲、百慕大褲、毛巾衫、幸子衫等亦甚流行。男性流行服仍為立領襯衫配以西裝短褲。
冬季時裝,女性多喜歡顏色各異的風衣、長短呢大衣、蝙蝠衫和滑雪衫。此外還有花樣繁多的棒針織品。毛衣外衣化是一個新趨勢。男性一般穿西裝、獵裝、騎裝、旅行衫、滑雪衫或運動衣褲,還有長短呢大衣。農民多穿中山服和軍式便服。
② 利橋古街的作文怎麼寫
利橋古街的作文範文如下:
人人都說:利橋古街是一個古香古色,熱鬧非凡的地方,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今天,我們就出發去一探究竟吧。
一下車,我就驚得目瞪口呆,這里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古街兩旁是紅磚白牆的房子,杯古的屋檐,設計得清閑秀麗。一個個小攤整整齊齊地擺在那裡,有肉包子,冰淇淋,烤串……應有盡有,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抬頭仰望,一個個燈籠穿著紅紅的衣服,在空中連成一串,發出點點微光,隨風搖曳生姿,點綴著古街,宛若九天上散落在人間的星星。一頂頂油紙傘也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項目介紹:
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將打造成具有福清人文歷史特色的城市會客廳、文旅新地標、城市新名片,以「一江、一街、一塔」為依託,利用利橋街兩端核心節點,打造「兩核、兩軸、一帶、六片、多點」的歷史文化特色街區。
其中,「兩核」為歷史文化精華核心——瑞雲塔,城市級開放空間活力核心——龍江門市民文化廣場;「兩軸」為老福清傳統味道文化軸——利橋街,休閑生活情調活力軸——東門河水街;「一帶」為濱江貫通休閑景觀帶——龍江濱江帶。
「六片」為僑鄉文化體驗院落群、濱江活力商業街區、傳統文化展示區、老字型大小利橋街、精品商務辦公街區、創意產業區;「多點」為天後宮、人民公園、荷園、下沉龍津倉廣場、基督堂、天主堂、閩劇院、景觀水系、天寶渠、碼頭、硯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