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傣族人上衣的顏色是什麼
傣族人上衣的服飾顏色,因地區而異,各種各樣顏色的都有。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
而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
(1)去寮國穿什麼顏色裙子好看擴展閱讀: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Ⅱ 寮國旅遊服飾寮國服飾文化
1. 寮國的服飾文化及旅遊禁忌:
- 寮國人認為頭部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不要觸摸別人的頭部。
- 腳被認為是低級的部位,用腳指人或物是不禮貌的。
- 不要觸摸佛像,這被視為不尊重。
- 不要從別人面前走過,這被視為不尊重。
- 左手被視為不幹凈,給寮國人送東西時應使用右手。
- 在公共場合避免過於親密的行為,如擁抱和親吻。
- 避免穿白色衣服,寮國人認為白色不吉利。
- 拜訪寮國人時,應准備精美的禮物。
- 參加婚宴或喜慶活動時,習慣送現金作為禮物。
- 訪問寮國時,喝團結酒很流行。
- 牽線儀式是老龍人的一種祈福儀式,常在節日、迎賓、婚禮慶典時舉行。
2. 寮國的服飾文化特色:
- 農村和偏遠山區的民族都穿自己縫制的衣服,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服飾已經商品化、國際化。
- 老龍的民族服裝與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相似。
- 男士通常穿無領雙排扣夾克、沙籠褲或長袖闊腿褲,女士穿無領雙排扣夾克和裙子。
- 在慶祝中國新年或有重要活動時,婦女會穿民族服裝,紮上發髻,而男子則多穿西裝。
3. 寮國的民族服裝非常流行,質量好,時尚復古。
4. 寮國的老聽族服飾文化:
- 苗族服飾分為兒童服裝、休閑服和盛裝。
- 盛裝的衣服叫做歐錢嘎吉西安,穿著一件前後有腰的百褶裙。
- 苗族服飾是中國各民族服飾中最絢麗的一種,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5. 寮國的服裝樣式:
- 農村和偏遠山區的民族都穿自己縫制的衣服,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服飾已經商品化、國際化。
- 老龍的民族服裝與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相似。
- 男士通常穿無領雙排扣夾克、沙籠褲或長袖闊腿褲,女士穿無領雙排扣夾克和裙子。
- 在慶祝中國新年或有重要活動時,婦女會穿民族服裝,紮上發髻,而男子則多穿西裝。
6. 寮國的服飾文化特徵:
- 泰國人民的衣服一般比較樸素,大多是農村的民族服裝。
- 泰國男人的傳統民族服裝叫做跳閘尾幕紗籠和帕農紗籠。
- 泰國女人的裙是泰國女性的下裝,流行於曼谷王朝拉瑪六世時期。
7. 寮國的民族服飾服裝鞋帽日用品百貨。
8. 寮國的服飾文化特點:
- 寮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是經濟的支柱產業。
- 水稻是寮國的主要作物,種植面積超過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0%。
- 寮國的水稻年產量受氣候變化影響很大。
- 寮國的大米加工技術落後,碎米較多,容易受潮變黃。
9. 寮國的服裝文化:
- 寮國語是一種孤立語,文字類似泰文,由梵文和巴利文逐漸演變而來。
- 寮國語有29個母音,49個輔音,以及6個聲調。
- 寮國語有兩種不同的表音文字:一種較老的,叫多談(經文),另一種叫做多大了(舊散文)。
- 基本詞彙多為單音節詞,佛教傳入後,吸收了大量的巴利語、梵語和孟高棉語借詞。
Ⅲ 寮國的民族風貌是怎樣的
據2013年統計,寮國人口為677.6萬人。寮國人口分為49個民族,分屬老泰語族系、孟—高棉語族系、漢—藏語族系、苗—瑤語族系。居民多信奉佛教。華僑華人約3萬多人。寮國的民族有:老族、泰諾族、泰岱族、泰丹族(黑泰)、泰登族(紅泰)、泰考族(白泰)、老丹族、老和族、普聽族、達萊族、達努族、達里族、瑤族、梭羅族、賀族(漢)、木先族、普諾族、桂族、賀丹族、木生族等。
有的民族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的若干支系,如泰諾族、泰丹族、泰登族、泰考族、泰岱族、泰潘族和泰永族等13個民族,實際上是泰族的13個支系;有的只是部族或部落,如老瓦、老努、老埂、巴拉、西達、老畢、老桑坦等,這些部族或部落的大部分都以農耕或游牧為生,在長期的遷徙和演變中,有的已被其他民族融合或同化,有的已經解體或消亡。寮國的民族舞蹈很多都有相同之處,這與民族融合和同化有著密切關聯,除幾個主體民族外,其餘民族的舞蹈也各具特色。
老族是寮國的主體民族,老族使用的語言為寮國的官方語言寮國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泰語支。老族主要居住在寮國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平壩、江河沿線和城鎮地區,以萬象平原、沙灣納吉平原、巴色平原和湄公河沿岸居多。
寮國人民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原始拜物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全國有寺廟2000多座。過去,佛寺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而且也是傳播文化教育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在農村和邊遠地區,廣大農民主要通過寺廟接受知識。寮國的寺廟大多集中在萬象和琅勃拉邦。琅勃拉邦過去是寮國國王和僧王所在地,即寮國的王都和佛教中心,那裡的寺廟古老、精緻,其中最著名的是華通寺,已有500年歷史。
佛教從14世紀傳入寮國之後,由於得到歷代王朝的扶植和大力提倡,因此發展很快,始終保持興旺不衰的勢頭,而且對寮國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寮國王國時期,憲法規定佛教為國教,國王是佛教徒和僧侶的最高維護者。寮國人民認為剃度為僧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歷,受人尊敬。寮國的舞蹈大都與佛教有關,受佛教影響頗深。寮國的舞蹈普及率很高,幾乎人人都能歌善舞,這與寮國的少數民族風情和佛教的傳承是分不開的。
寮國是一個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全國90%以上的居民是佛教徒,佛教的影響滲透到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風俗禮儀多與佛教有關。由於佛教的興盛,因此寮國的宗教音樂和宮廷舞蹈都有明顯的佛教特點,表現神靈的幽靜、典雅和莊重。
除佛教外,寮國人民還信仰原始拜物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有15%的老族人和老聽、老松兩大族系的諸多民族以及不少泰族人信仰原始拜物教。泰族人信奉的鬼神可分為家神「秕享」、山神「秕巴」、村神「秕班」三大類。瑤族人則崇拜祖先,迷信各種鬼神,此外,還將天災人禍、生老病死視為「巫害」所為,因此被認為是「巫害」的人將被趕出村寨或被處死。在原始拜物教的族群里,保留和傳承了一些祭祀舞蹈,每逢祭祀和天災,人們會與首領共同祭祀而舞,以求上蒼庇佑。
寮國的氣候炎熱潮濕,人們的衣著具有明顯的熱帶風格,各民族的服飾各具特色。寮國人民在跳舞時會穿上傳統服飾,老龍族的民族服裝與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相似,男人著無領對襟上衣,下身穿「紗籠」式褲子,或穿長筒寬腿褲,女人穿無領斜襟上衣,下身穿筒裙。每當過年過節或有重大活動時,女人要穿起民族服裝,盤起發髻,男人穿「紗籠」、戴頭巾,共同歌舞歡慶。有些老聽族部落的婦女穿藍色裙子和短上衣,腿上裹一條罩布,男人穿深藍色的褲子和上衣。還有一些老聽族的婦女則喜歡穿條紋布做的黑色花裙,男人不穿上衣,下身只是在腰間圍一條薄薄的紅色布巾。寮國婦女跳舞慶祝節日時,都拿得出一兩套「撐門面」的行頭,面料主要是棉花和紗混紡的粗布,色彩斑斕,並配以做工考究的民俗圖案和珠璉佩飾。在進行舞蹈表演時,年輕婦女的服裝顏色較為豐富,並以艷麗的鵝黃、橘黃、粉色、淡紫為主,而年紀較大的婦女的服裝則以深紫、咖啡、墨綠、深藍等顏色為主,盡管色彩多樣,但總體款式還是較為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