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長安穿什麼裙子好看
擴展閱讀
結婚拉裙子的小孩叫什麼 2024-12-05 09:43:33
怎麼做思思的娃娃的裙子 2024-12-05 09:37:49

長安穿什麼裙子好看

發布時間: 2024-12-05 01:56:31

❶ 簡述唐代女裝特點

1、慢束羅裙半露胸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

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佣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3、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

「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

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1)長安穿什麼裙子好看擴展閱讀: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

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

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

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❷ 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

唐代女子裙子的名稱:

一、羅裙:

絲羅制的裙子

二、百褶裙:

古時又稱「留仙裙」,褶皺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褶。

三、月華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

據傳為一種淺色畫裙,裙幅共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

四、花間裙:

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花紋的衣料,裁破成一條條細長的帛條。

然後把這些不同紋色的長帛條彼此相間地排列起來,密密地縫連在一起。

用這種拼縫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會呈現出一道道豎向的多彩條紋,因此又叫「襇色衣」。

製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

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

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五、鳳尾裙:

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上綉以花鳥圖紋,在兩畔鑲以金線,拼綴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蘇,稱為「鳳尾裙」。

六、花籠裙:

用一種輕軟細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即「單絲羅」製成的一種花裙。

七、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

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

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

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

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

是以魏晉以來由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通常袖長及肘,衣長及腰,對襟則胸前結帶。

這種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披帛:繼承六朝的帔紫,由輕薄紗羅製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最初短闊,後變狹長,是利用絲帛輕盈飄逸之態進行裝飾。

胡帽、冪籬、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數民族所戴帽子的總稱。

初為男子頭衣,女子在武則天時期興穿胡裝戴胡帽。

到開元初年,女子即使騎馬外出,也著胡帽而不掩面。冪籬、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顏之物,冪籬在先、帷帽在後。

妝容:唐近三百年來,女子的發髻式樣和插戴是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前期女子發髻承隋,後漸多樣。

武則天時期興起著胡裝配胡帽,成為當時世風,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時社會的開明、女子的相對自由。

❸ 石榴裙是什麼意思,石榴裙的來歷

石榴裙,是唐代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

石榴裙的來歷:張騫從安石國帶回石榴種子的經歷。但當時並未出現「石榴裙」一說。到了唐朝時期開始出現石榴裙。石榴裙作為唐代女性最時髦的服裝,不僅迷倒了眾多文人墨客。而且他們也借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對穿著石榴裙女子的愛慕之情。

石榴裙的服飾特點

1、成熟

讓人能夠快速成為氣質美女,提高成熟度。

2、清新自然

看起來清新脫俗,還你最自然的形態。

3、女人味

穿上石榴裙能夠讓人更加具有女人味,更有魅力,更吸引人。

❹ 唐朝女性時興穿什麼服飾

1. 在唐朝,女性追求時尚的風氣盛行,這一點在當時的政治、法律、道德和禮儀都無法束縛。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女性們都熱衷於追求美和時尚。她們不受傳統界限的限制,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民族差異,都在時尚的追求上融為一體。宮廷、貴婦以及以色藝娛樂業的女性在當時社會時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男性服裝受到胡人文化的影響,男女同裝的現象並不罕見。這種現象背後,是唐朝經濟繁榮、國家昌盛所帶來的寬容與開放社會氛圍。
2. 唐代女性偏愛紅色和綠色,這兩種顏色的搭配在當時十分流行。從古代繪畫中可以看出,女性要麼穿著紅色的衣服,搭配綠色的裙子;要麼穿著綠色的衣服,搭配紅色的裙子。《虢國夫人游春圖》和《調琴啜茗圖》中就描繪了這樣的裝束。實際上,唐朝的布帛顏色遠不止紅綠兩種,包括大紅、正紅、粉紅、水紅等十幾種紅色調,以及官綠、碧綠、明綠等多樣綠色調,還有品藍、寶藍、深藍等不同藍色系,以及蟹青、蛋清等青色系,種類繁多,色彩斑斕。
3. 唐代服飾的圖案設計回歸自然,不再是傳統的天賦神授形式,而是對自然界的花草、魚蟲等進行寫生。盡管如此,傳統的龍和鳳圖案依舊被保留,這部分是因為皇權神授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圖案風格趨向自由、豐滿、肥壯,而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是精巧美觀,如花鶴服飾圖、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等,都在輕柔的服裝上展現出豐富的藝術風格。這些華貴的服飾圖案,是通過敦煌石窟中工匠們的辛勤勞動保留下來的珍貴資料,展現了唐代服飾的整體發展水平。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等方面,都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點。
服裝不僅是社會政治和經濟基礎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媒介。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氣候寬松,人民安居樂業。當時的京師長安,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還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的藝術,如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都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得唐代服飾更加豐富多彩。至今,東亞地區的某些國家仍將唐代服飾視為正式禮服,其影響之深遠可見一斑。而現代所稱的「唐裝」並非真正的唐代服飾,而是清朝以後形成的服裝風格。

❺ 長安女子時尚圖鑒:娘man男裝風、中西混搭、內衣外穿

提起史上最繁華的年代,當屬大唐,萬國來朝,盛世氣象。

鼎盛時期的大唐首都——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這里常住人口超過百萬,外來人口就有五萬。

長安城有兩大商業CBD,東市和西市,我們現在常說的「買東西」就是由此而來的。

作為最具東方美感想像的朝代,大唐 社會 風氣開放,對各種文化非常包容。

這里出現了女性搞事業的巔峰領袖, 歷史 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她將唐代女性地位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長安城不但 美食 眾多,而且以「豐滿」為美,簡直就是吃貨少女們的天堂,想怎麼吃,就怎麼吃,畢竟大家都只看你胖不胖,太瘦是會被嘲笑的。

接下來我們為你打開唐朝頂尖 時尚 雜志——《大唐VOGUE》

為你全面展現長安女子 時尚 日常,跟大唐美人們學習穿搭小技巧。

胡服混搭 時尚 、娘man帥氣男裝、顯胖小裙裙、性感內衣外穿。

學會這些,等你穿越回長安城,一定能成為整條街最靚的崽。

什麼是長安女子的日常——增肥、長肉。

增肥是大唐女人一生都在奮斗的事業。

在大唐,好女體重可是不下百哦。

增肥更是大唐女子的 時尚 話題,分分鍾登上微博熱搜。

如果唐代有微博,那熱搜可能是這樣

1、楊貴妃公布增肥小秘訣

2、上官婉兒發布夏季新款香水

3、跟太平公主學穿搭

4、get女王同款妝容

作為追趕潮流的豬豬女孩,增肥是上至貴族女子,下至平民女子都會聊的話題。

可是長胖也不容易啊,就算暴飲暴食,多吃多睡少動。

天天各種高熱量的 美食 ,大碗寬面、肉夾饃、新疆 美食 ,但是也不能立竿見影啊。

那麼易瘦體質的姑娘們,以及怎麼也吃不胖的姑娘們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你需要一款顯胖小利器——訶子。

什麼是訶子呢?

其實就是大唐女性的無肩帶內衣,主要用來搭配唐代女性喜歡穿的襦裙服。

這種襦裙服一般上身穿著偏窄的袖衫或襦,套上齊胸長裙,腰系長帶,肩披帔帛,腳穿高頭鞋,

這個裙子加上訶子,就類似現在的內衣外穿。

一穿上,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可以很好的展現身體曲線和性感,整個身形會變得豐滿不少。

為什麼唐朝女性會喜歡穿男裝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當時武則天當皇帝之後,女子地位有了大幅提升,能夠參與 社會 活動多了很多,以及騎馬出行成為普遍方式,而裙裝騎馬不方便,不便於騎馬。』

二是受到當時外來服飾文化的影響,也就是胡文化的影響。

第一個穿男裝的,據說便是武則天最寵愛的女兒——太平公主。

愛穿男裝的流行趨勢,也正是由宮中女官流行到高門大戶人家侍女,之後再廣泛傳播到民間。

唐代女子最常穿的男裝是半臂和戎裝

什麼是半臂呢?就是是一種中袖短上衣,戎裝就是指頭戴軟腳襆帽,身穿翻領或圓領直腰過膝外套,腰間系著蹀蹼帶,下身穿著一種收口小腳褲,腳穿皮靴或錦靿履。

這種緊身貼身,女性穿起來格外帥氣,完美詮釋娘man風。

當你行走在長安的大街上,便會發現,唐代女子也喜歡穿胡服。

她們穿緊腰胡裝,足登小皮靴,朱唇赭頰,這是 時尚 和潮流的表現。

這與當時長安與西域來往密切有關,外來文化與大唐文化融合,影響當時的服裝風格。

當時唐代的貴族女性,格外喜歡胡文化,她們施胡妝、著胡服、用胡器、進胡食、好胡樂、喜胡舞,從上至下,胡風在長安流行開來。

唐代詩人元稹詩《法曲》中寫道: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胡服從唐初便開始傳入,但是直到盛唐開元、天寶年間,才成為一種服飾潮流。

沈括在《夢溪筆談》:「至開元、天寶之際,崇尚胡服之風最盛,女子穿胡服者甚多。」「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

不難看出,當時的胡服流行程度,在唐開元、天寶年間非常流行,當然唐代 時尚 girl也會將胡服和當季流行的服飾混搭,創造出新的穿衣風格。。

可見每個時代,中西混搭都是不過時。

本期好書推薦:

1、馬伯庸著:《長安十二時辰》

簡介:唐天寶三年,元月十四日,長安。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節輝煌燈火亮起之時,等待他們的,將是場吞噬一切的劫難。突厥、狼衛、綁架、暗殺、烈焰、焚城,毀滅長安城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而拯救長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個即將被斬首的獨眼死囚和短短的十二個時辰。

❻ 石榴裙、千褶裙、羊腸裙、百鳥裙引領時尚,唐代霓裳如何美得不出錯

裙子色彩豐富,石榴裙、色間裙風靡

《風起霓裳》取材於藍雲舒小說集《大唐明月》,講述了天才制衣少女庫狄琉璃(娜扎 飾)與文武雙全、心懷天下卻蹉跎不遇的才俊裴行儉(許魏洲 飾)在動盪時局中,書寫出一段動人佳話。劇中娜扎、麥迪娜等高顏值演員著唐代華服,十分養眼。

南京服飾專家黃強研究中國服飾史三十多年,其作《綉羅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飾與 時尚 》就專門說及唐代的女裙、胡服。所謂霓裳,其實這是一個多音字。作「cháng」音時,古代指遮蔽下體的衣裙,也有「光明」之意;讀作「shang」(輕音)時,則是衣服之意。其釋義可指,神仙的衣裳,飄拂輕柔的舞衣,也可作為漢服的美稱。說大唐服飾,後世習慣用「霓裳」一詞。

此外,以石榴花練染而成的大紅色的石榴裙,最受歡迎,顏色也最為鮮艷。唐詩中有「紅粉青蛾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鬱金香汗裛歌中,山石榴花染舞裙。」

你看唐代裙長、褶多,誇張到什麼程度

「六幅羅裙窣,微行曳碧波。」唐代流行的長裙有湘裙,長可曳地,因以六幅布帛為之,又稱六幅羅裙。還有襇裙,就是多褶之裙。裙幅的褶子稱為「襇」,襇裙即褶裙,「裙兒細襇如眉皺」,百褶裙,通常以數幅布帛為之,周身施襇,多則逾百,少則數十。百褶裙現代女子也穿過,似乎不足為奇,但唐代女子更為誇張的是,還穿過千褶裙,言其裙褶之多,並非以千幅布帛為之。再就是羊襇裙,以其裙孿縮成羊腸狀,俗稱羊腸裙。

捕鳥取毛織裙,以致鳥成瀕危物種

令人稱奇的是,唐中宗與韋後之女安樂公主喜歡穿以鳥毛織成的裙子,名為百鳥裙,又稱百鳥毛裙。安樂公主穿的這條種裙子的奇異之處在於變色,在陽光下變換色彩,令人嘆為觀止。《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朝野僉載》記載:「安樂公主造百鳥毛裙,以後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滿谷,掃地無遺。」安樂公主的喜好,引領了唐代貴族婦人的 時尚 追求,官宦家屬紛紛以鳥獸毛織造獸毛服,雀毛裙,以致南方奇禽異獸被捕獲一空,幾乎絕種。

黃強表示,其實用雀鳥毛製作裙子,顯然鳥雀毛不如紡織品那麼服帖,但是唐代的工匠硬是將凌亂的鳥毛梳理平整,「百鳥之狀,盡在其中」,並且織成了裙子,體現唐代工匠高超的織造技術。

卓錦娘襦裙用土黃色

官員穿黃袍夜行被毆打後,禁用黃色

只有皇帝才能穿黃色?黃強介紹,唐初因襲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但唐初並不禁用黃色,常服官員五品以上穿紫袍,以下穿緋或綠袍,胥吏穿青袍,庶民穿白袍,屠夫商人穿黑袍,士兵穿黃袍。因為發生洛陽尉穿黃袍夜間行走,被毆打,此後,就不允許士卒穿黃袍了。《隋書·禮儀志》載:「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服細、絁、布,色用黃、白,庶人服白,但不禁黃,後以洛陽尉柳延服黃衣夜行,為部人所毆,故一律不得用黃。」尤其是到了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軍次陳橋驛,以黃袍加身而稱帝,至宋代以降,除帝王外,禁臣民服用赤黃之色。

大唐服飾華美,但服飾制度嚴格,服色不可為所欲為。大唐的服飾已有制度,上至皇帝、親王,中至百官,下至士農工商都當執行。「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緋綠。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

唐高祖武德年間,規定天子常服,「唯以黃袍及衫,後漸用赤黃,遂禁止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色。」雖點名赤黃(赭黃),實際上黃色已漸漸專屬皇帝、皇室。唐太宗貞觀四年(630)規定官服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以青。」唐高宗上元元年(760)八月又制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並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黃強說,這是因為民間仍然有僭用黃色的,詔令被執行雖然有一個時間過程。但是詔令在宮中卻是執行最為嚴格的,宮中的織造機構自然不會服飾僭越,尤其是皇家的服色、服飾,那是絕對不允許他人染指的,違者就是大罪。比如劇中尚服局的主事卓錦娘的襦裙就不能使用土黃色,屬於僭越。

白衣雖瀟灑,但裴行儉為官後不適合

另外,許魏洲飾演的男主裴行儉常一身白衣,十分瀟灑帥氣,但用白色也有講究。古代 社會 艷麗服色指允許官家使用,白色、黑色、褐色才是百姓服色。劇中裴行儉第一次出場,追隨蘇定安將軍時,尚未參加科舉,只是一個士人,一介白丁,穿白色袍服符合身份。等到了第四集在醉香樓題詩,此時的裴行儉已經是四門學官員,就不能再穿白衣。

黃強說,士人古代指讀書人,士這個階層介於官與民之間,沒有顯達時是民,顯達時是官。按照慣例,士人還沒有進入仕途時,只能穿白袍(衣)。因此,通常稱尚未有功名的士人為白衣公卿,科場高中,授予官職,轉身成為公卿。《唐六典》記載:「四門博士三人,正七品上。助教三人,從八品上。四門博士掌國子博士之法。助教以下,掌同國子。」四門學博士是正七品上的官職,官職相當於縣令,教職相當於今天大學講師。按照唐代服色制度,應該著淺綠色官服。「身為四門學官員的裴行儉來酒樓喝酒,並無規定必須穿官服,但是也不會穿士子、百姓的白色服飾,拉低自己的身份。因為白色服飾早不適合已進入仕途的裴行儉。」

庫狄琉璃究竟該穿襦裙,還是胡服?

再來說說女主庫狄琉璃,她本為定居在長安的胡人第二代,胡人穿胡服屬於民族服飾,漢女著胡服,是效仿扮美,因為胡服、胡舞、胡樂在大唐長安是流行元素, 時尚 的標榜。走在長安街市,感受最深的就是胡風胡俗,見到絡腮鬍子、金發碧眼的胡人,身著胡服的漢族女子,都很正常。

帷帽、羃䍦、渾脫帽都是胡帽,回鶻(紇)裝、翻領窄袖袍、小口條紋褲、透空軟錦靴都是胡服。因此,黃強認為,在胡服盛行的大唐,在漢族女子都以穿胡服為 時尚 的長安,一位胡人後裔庫狄琉璃,穿著其民族的服飾胡服,應該更合適。

劇情設計了如意夾纈店新畫師身份,以掩飾女主真實身份,但是其民族仍為胡人,裴行儉等文人士子稱之為胡姬、胡女。劇中人物服飾對照鮮明,琉璃舅舅胡人安四郎穿翻領胡服,太子李治穿翻領胡服,胡人庫狄著漢人服飾,胡人後裔庫狄琉璃、庫狄珊瑚穿漢人的襦裙、披帛,這樣的人物服飾設計,有些隨意。

黃強說,服飾表現時代的是審美傾向, 時尚 潮流,具有 社會 的普遍性。胡服不僅對唐代 社會 風尚有影響,還影響到唐代官服,初、盛唐時期流行窄緊直袖式樣,中晚唐以來胡風漸弱,流行中式寬衣大袖。《風起霓裳》一方面要突出庫狄琉璃的胡人身份,另一方面又要表現唐代襦裙的代表性,於是就讓胡人琉璃錯位穿戴漢人襦裙,而不是 時尚 流行的胡服。也還有穿襦裙(漢服),戴帷帽(胡帽)的混搭穿戴。而像裴都尉府斗花大會,都是漢族貴胄家眷與請來的良家女子,著襦裙、披帛,就符合身份與環境。庫狄琉璃作為服裝設計師入鄉隨俗,著漢家襦裙也可以理解。

隋唐翻領對襟胡服展示圖

此外,以龍袍為皇帝以一貫之的服裝,不分場合都穿,也不妥。按照《舊唐書》記載:唐代皇帝「其常服,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於戎事。自貞觀以後,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龍袍是大祭祀、受朝等祭祀、慶典時所穿,換言之,很多時候,皇帝不穿龍袍。至於太子李治微服穿翻領胡服也不嚴謹,因為作為國家儲君,衣著也是有規定的。

唐代翻領胡服泥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