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拜祖先紙裙子怎麼剪
擴展閱讀
軍人斜背皮帶叫什麼名字 2024-11-23 12:31:33
皮帶數字8是什麼品牌 2024-11-23 12:27:15

拜祖先紙裙子怎麼剪

發布時間: 2024-11-08 03:28:20

㈠ 一般清明節掃墓時掛的物品是什麼

除了祭拜用品,鐵油,彩條紙,鋤頭等之外,還得准備一些其它東西。

足夠的礦泉水---幾個小時在山上跑來跑去,沒有水喝怎麼行,還可以洗洗手,走之前淋滅火種。

雨傘或帽子---這個要看天氣,有備無患,好過尷尬的被雨追著跑或者被太陽曬得頭暈眼花。

拐杖---這個很多人會忽略,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山坡很陡峭,根本很難走,這時候拐杖就是你的第三支腳。

一次性手套--上鐵油戴上手套,比回家清理油污方便多了,還可以拔去墓角草而不傷手。

防滑鞋--千萬不要穿你那漂亮的平底小皮鞋,濕滑的山草會讓你常常跌坐在地下。

通訊手機--一般都會帶上,要充足電哦!

褲子--牛仔褲最好,女同志千萬不要穿裙子,山草會劃破你漂亮的裙子甚至皮膚。

幾個蘋果--當你肚子餓得咕咕叫,體力下降的時候,一個蘋果可以讓你精神百倍,繼續出發。

垃圾袋--不要滿山扔垃圾了,舉手之勞,不要讓祖先身邊都是垃圾好不好

清明節來了
又要去掃墓了
我們會帶青團子、粽子
素菜還有水果香、燭去給祖先掃墓

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祖先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時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一般清明節掃墓時掛的物品是:白紙或彩條,有的地方掛紅紙、柳條·····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里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簡介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pre>

「春分後十五日,都指定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節氣當中,民間特別重視農歷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後普及民間,歷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區家門上要插柳枝。

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祭祖掃墓、立碑壘墳、墳頭壓錢紙,或在墓地進餐,或返回祭牌位後在家進餐。

近世,孝子賢孫對於清明掃墓,已未必一定遵守於清明節這一日。有的會在節日以前數天拜祭,也有的會在節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過籠統地說是清明上墳拜祭罷了。

踏青是陪襯清明的副節目,掃墓之餘,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間游樂一番,順手摺支柳枝戴在頭上,等到入暮回家。

㈡ 如何在家裡正確的祭祖呢

如何在家裡正確的祭祖呢

如何在家裡正確的祭祖呢,千百年來,我們選擇了在這一天與先祖進行心靈對話,對於這個特殊的節日,在既不宜外出祭祖,不少人都是會選擇在家裡面祭祖的,下面看看如何在家裡正確的祭祖呢。

如何在家裡正確的祭祖呢1

供養

至於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正信的佛弟子,不應以順應民俗的理由而去殺生,若由此造作殺業,使祖先受殃累,冥陽兩損,對先人對自身都有害無益。祭祖時,我們理應准備如香、燈燭、水果、鮮花、糕餅等供品,勿用葷食、煙酒等減損福德。

禮拜

感恩祖先的福蔭,感恩父母的養育;向祖宗匯報自己過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績,懺悔自己的過錯;斷惡修善,精進修行,光宗耀祖。

誦經

依靠三寶的加持利益祖先,若時間允許可以誦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等經本。

祈願

祈願身心安樂、事業昌盛、家道興盛,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惟願諸佛菩薩、天地眾神、歷代祖先慈悲護佑。

迴向

天下父母,亡者業障消除,往生極樂;生者問法明理,健康長壽。迴向包括先祖在內的的六道所有一切有情眾生,能夠早日脫離輪回苦海,成就無上菩提佛果。

庚子清明,祭祖的方式雖和以往不同,但所表達的心願是一樣的,那就是讓我們對祖先升起感恩心與恭敬心,對一切亡者都升起慈悲心。同時,也承接了諸佛菩薩的功德與祖先的福蔭,為亡者做善業,並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祈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

如何在家裡正確的祭祖呢2

第一步、為了避免出門扎堆,我么可以在家設一個案幾,然後靜靜的點上三根

第二步、把點好的三根香,插在香爐上,把心裡想說的話跟故人說說

第三步、第三步、也可以在案幾前奉上一束鮮花,表示對故人的思念

第四步、可以在案幾前供上一盤香果,和家人一起講講家族的故事,緬懷追思,相信已逝親人的在天之靈,也能夠理解我們今天面臨的艱難和處境,感受到我們虔誠的心

在家燒香的正確方法應該如下:

一、燒香拜神還是拜佛,這個香品都需要注意,切勿使用化學香或者劣質香;這樣的香燒了,反而造業,帶來不好的運氣的。一般是燒香燒天然香才是正確如法的。這個建議到無相銅爐官網定好點的天然香燒更好些。

二、燒香時,要自己點燃香,而且所有香都要燒著了。香的明火不能用嘴吹滅的。

三、無論是請什麼願,願望成真後記得一定要還願哦。

如何在家裡燒香祭祖要擺碗筷嗎?

此外,想要家宅吉祥安康,除了燒香祈福,你還可以同時擺放吉祥物的。這個可同時到無相銅爐官網定適合的無相吉祥擺件擺放即可。

如何在家裡正確的祭祖呢3

如何正確祭祖

一、物品准備

第一,備香。香如同我們拿手機撥出的信號,香一點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孫來祭祀了。

第二,備水果。墳地既然能管我們五代,最好拿五種水果。實在不方便,拿一種也行,千萬不要偷懶。

第三,備糕點。水果代表陰,糕點代表陽。祭祖,一般要備水果和糕點這兩樣。給祖先上墳祭肉,只是個別地方的習俗。過去祭天、祭地需要三牲五畜,比較神聖。我們的祖先沒有達到天地的功德,也沒有天地那麼大的福報,所以除本地特有的習俗外,建議不要供肉及供血性的東西。

第四,備紙錢。燒什麼樣的紙呢?當然是麻錢紙。這是非常正統的。諸如冥幣、天地通銀行等都是騙子所為,跟假鈔一樣,拿這種錢到墳地燒,還玷污祖先。想一想,如果你拿了假錢多生氣?!這樣不能招福,反而招禍。包括燒手機、電話、汽車、樓房,都是無用的。這些都是商家斂財行為,我們不要上當,不要以為燒這些就叫盡孝。最近興什麼蘋果手機、樓房,沒有用,浪費。

第五,備一根蠟燭。最好點一根蠟燭,蠟燭叫燈,這個為陽,可以讓子孫走任何路都不會偏,不會走到黑道上去,這叫明道(通常習俗還是一對)。

二、紙和香

紙不是燒得越多越好。除非什麼情況?家族特別不幸,子孫在外面禍端多,如果覺得諸事不順。那這個時候就要想了,陽上是不是有缺?是不是虧孝?做事是不是不仁不義?

所以,陽上有虧,子孫受過。要先從這方面找原因,如果不是,再看祭祀上是不是做得不太好。如果是,這個時候就要多燒香,燒365根。整個家族來祭祀的話,就按男丁來分,男丁有10個分10把,12個分12把,5個就分5把。在墳地前面,要把香全部點起來。香點起來,這叫做補陽。

三、注意事項

1、燒紙不能用棍把紙挑碎,最好念念經。紙這個時候,就可以越多越好。可是燒紙時一定不要拿棍挑,一挑碎,就像我們人殘缺了。你燒那麼急干什麼?一年才來上一次墳!祭祖的時候要緩慢、端莊。這才叫續火、添香。很多人燒紙,恨不得給它挑散,燒完趕緊走。來了就待會兒,跟老人聊聊天,也挺好的。要是有信仰的話,燒紙時可以念念經文。信佛的話,最簡單的就是念阿彌陀佛。要是信道教,也可以念道教的一些經典。在墳地念念經,對活著的子孫會有幫助,讓家庭更加和睦,做事更加順心如意。

2、穿著要素雅端莊。我們去墳地最好穿黑色或者白色的衣服,顯得端莊,千萬不要穿艷麗的衣服,也不要穿短褲、裙子,這就是對祖先的不尊敬,那麼子女就會有漏,損家族的面子。

3、表情要嚴肅。祭祀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如法祭祖,子孫興旺,後代興旺。進入墳地,表情就要沉重,就不要再笑了。為什麼?墳地是人家的家,你在那裡嬉皮笑臉,這對人家是非常不尊敬的。嬉皮笑臉,祖先會認為看我們死了,看我們笑話來了,他一起這念,就要倒霉了。

4、不要拍照。在墓地不要拍照,不管怎麼樣,墳地都屬陰。

四、上墳步驟

(一)上香

1、首先要上三炷香。很多人老祖宗的墳可能找不到,比如太爺爺的墳,那香怎麼燒?

第一炷香,你要姓王,就說王氏歷代宗親,廣受香煙,前來享祭。歷代就把整個姓氏表完了。

第二炷香,就是主香了。如果祭祀的是爺爺奶奶,你就說爺爺奶奶,今天是你們的節日,恭請你們前來享祭。

第三炷香,代家人起頭。如果孫子、兒子很多都在外面,沒有回來,就要說他們工作忙得很,確實來不了,你們也不要見怪,我代替他們。可以把該來祭祀的人的名字提一下,祈求祖先護佑他們工作順利,行走路路暢通,四季平安。

2、香的插法。三根香,可別一起插,要一根一根插。插香的時候用左手,從右向左插。我們在世的人是以左為上,去世的人是以右為上。我們用左手插代表對他們非常尊敬,他們是我們的.長輩;從右向左插是順應人家的理。

3、跪著報恩。供完香以後,一定要跪著,你不跪不足以報恩,因為你的來處是這兒。不要怕把褲子跪臟了,這里要告誡諸位:褲子臟了好洗,心臟了,就是忘恩負義了,是洗不幹凈的。

(二)供水果糕點

(三)燒紙。非常恭敬地開始燒紙,心裡想著祖宗所有的恩德。

(四)整潔環境。把墳地周邊的雜草、污穢的東西打掃清理干凈。拿去的塑料袋之類的東西,走的時候全部帶走。要知道,我們在祖墳上行為不當,會招禍。

(五)處理祭品。供完了水果、糕點,只需用指頭捏一點渣子撒在墳前就行,切不可隨意將其扔在墓地,這叫浪費折福。水果、糕點供完祖先以後,最好是分著吃,人多的話大家都分一點帶回去。當然各地風俗也有很大差異。

五、上墳時間

要是經常在外地,不一定非要逢清明、逢節氣去墳地,你比較親近的爺爺奶奶,或者是爸爸媽媽,你有空都可以去。拿著水果,拿三炷香,一點,一插,一放,跟他們聊聊天,跟活著時一樣。

父母一生,祖先一生,都非常正派,給子孫存德修福。可是現在的有些人,想父輩生活之艱,在生之年沒有好好給他們盡孝,覺得內心有愧,他都死了,於是去買個美女給燒了。現在告訴大家這不叫盡孝,這叫玷污祖先,損害自己祖先的品德。

六、祭祀祖先要敬

總結了一下,共有七敬:

第一,行為有敬。舉止要敬,包括磕頭。給去世的人磕頭,是連磕三個。給活人拜壽,只能磕一個頭,這叫獨一無二。他是你的父母,沒人能代替,這叫獨一無二。我們不要神鬼不分,給在世的也磕三個頭。這是磕頭的禮節。跪的時候,要先下右腿,後下左腿。

第二,言語有敬。言語只能贊揚去世人的功德和對你的幫助,切不可揭人傷疤,說人短處。

第三,音聲有敬。聲音不要高低不勻,不然孩子對你說話會沒大沒小的,會直呼其名。聲音要非常柔和,平靜。跟祖先說話,眼睛不能朝上看,要朝下,好像非常恭敬地聽祖先教誨一樣。

第四,先後有敬。符合理法。五倫要順應。很多地方女人不上墳,媳婦不上墳,這是錯的。古時候常講,活著是人家的人,死了是人家的鬼,難道你死了以後不讓子孫敬你?

男孩娶媳婦之前,最好讓他領著女朋友去墳地給祖先報喜,家要添人了。生了孩子以後,也盡快去祖墳,報告祖先,家裡添丁了,這叫報喜。女孩出嫁也是,跟祖先說,女大當嫁,您老保佑她在婆家別受氣,讓她懂賢惠,孝敬家人。

第五,進退有敬。進墳地的時候要非常肅靜,不要再抬頭了,要有一種悲哀的心,現在自己過得這么好,父母到底沒有享到福,這是進的時候。退的時候,不要轉過身給祖先一個屁股,應該往後退三步,看著祖先的陵墓,依依不捨地退三步以後再轉身。

第六,臨近墓地有敬。墓地可能是一個大型的公墓,我們臨近墓地的時候,不光要尊敬我們家的人,對別人家也要尊敬。進到墓地就不要大聲喧嘩了。

第七,祭祀行禮有敬。人在墓地,不要邊燒著香邊想著孩子回來了沒有?想著逛街要買什麼東西?心跑了,就麻煩了。進到墓地以後,衣服也都要整理得整整齊齊。

㈢ 掃墓穿什麼顏色衣服合適,上墳忌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我們中國是非常重視孝道的,尤其是在一些傳統重要的節日,都需要去掃墓,那麼我們去上墳穿什麼顏色衣服合適,有什麼禁忌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掃墓穿什麼顏色衣服合適
掃墓是一件比較嚴肅的事情,在穿著方面應當注意。首先應選擇顏色較為樸素的衣服,因為樸素會帶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這也是對已逝去人的尊重,更能表達出對於逝者的哀思。常見的衣服顏色有黑白灰等。
所以這么嚴肅的場合也最好不要穿五顏六色的衣服,祭祖的時候是比較忌諱這樣穿的。一方面,很容易對祖先產生極大的不尊重,這可能很容易導致一些運氣不好。導致自己目前什麼方面更重要,什麼方面就更不順利。
上墳忌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上墳忌穿紅色的衣服
上墳是一件非常嚴肅悲哀的事情,畢竟是與親人陰陽兩隔,因此去上墳的時候,千萬不要穿得過於鮮艷,這樣會褻瀆到逝去的親人,還會影響到整個家族的氣運,可能會惹來很多可怕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上墳當然不能穿紅色的衣服,不管是大紅色、粉紅色,還是玫紅色,總之只要是紅色,都不可以考量。其實還有一種說法,紅色是大吉大利的顏色,在很多喜慶的場合,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這種顏色與陰間之物是非常犯沖的,尤其是在墳地這種陰氣特別重的地方,穿紅色的衣服,必將沖撞到逝去的親人,他們會感到很懼怕,還會與整個家族的人,變得越來越疏遠。
上墳忌穿紫色的衣服
上墳的時候,千萬不要穿紫色的衣服,這個顏色的衣服,看起來不是特別正式,也不夠肅穆,還過於炸眼,在墳地這種令人感到傷心的場合,當然不適合穿。一般來說,大家去上墳的時候,都會穿白色或者是深色系的衣服,黑色和灰色是最常見的,這樣才是對親人表達尊重的表現。上完墳回來之後,要立刻對身上的衣物進行清洗,還要在陽光下暴曬一個星期,千萬不要上完墳回來之後,繼續像往常一樣若無其事掛在衣櫃里,或者是欄桿上,等到第2天接著穿,這樣是很不吉利的。
上墳忌穿綠色的衣服
上墳的時候,千萬不要穿綠色的衣服,這樣是對逝者的不尊重,而且墳地的色彩,基本上是特別暗淡的,此時穿綠色的衣服,會讓自己看起來特立獨行、格格不入,還會非常顯眼,容易成為邪祟之物攻擊的目標,還有可能讓自己在上完墳回來之後一病不起,甚至還有可能出現死亡威脅。去上墳之前,要保證個人衣物簡單得體,不要戴有亂七八糟的配飾,也沒有必要過於華麗,不過一定要確保干凈整潔,千萬不要穿著臟衣服過去,也盡量不要穿破洞的衣服。
上墳忌穿黃色的衣服
上墳的時候,千萬不要穿黃色的衣服,這個顏色與墳地氣場是犯沖的,會影響到自身的運勢,可能在上墳回來的路上,容易遇到意料之外的流血事故,還有可能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天天遇到煩心的事情。舉例來說,學習的時候精力無法集中,還會看到很多可怕的東西,學習成績將一落千丈,工作的時候心態不夠平穩,公司內部會出現很大的人事變動,有可能會莫名其妙就成為失業下崗員工。所以如果不想給自己招惹麻煩,想要讓日子變得更加平穩,那麼在上墳的時候,就不要穿黃色的衣服。
上墳祭拜祖先的意義
祭祀祖先的風俗是很久之前就有的,並且傳承了上千年。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神二類。祭祀乃起源於商朝,商人認為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神。他們把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並且保留下來了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
掃墓能穿裙子嗎
穿裙不太便捷,一些行動乃至會怪怪的,所以掃墓的時候最好是不要穿裙子的。掃墓是一件比較嚴肅的事情,穿裙子的話會給人一種不怎麼莊重的感覺。另外掃墓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體力活動,例如打掃墳墓周圍,除草等等,而要是穿裙子的話肯定是會讓你自己感到行動不方便的,因此不建議大家在掃墓的時候穿裙子。
而且,清明節掃墓的情況下通常必須修繕墓葬,做一些辛勤勞動,並且墓葬的部位一般都較為偏遠,道上也有一些綠色植物,非常容易割破肌膚。
上墳注意時間
在過年這樣喜慶的節日上墳祭拜祖先有幾個注意點。提前准備好供品,香燭、紙錢、水果、點心、素酒等一些祭祀用品。最好在上午9點至下午15點之間進行,去墳地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上午9到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段,會加強自身陽氣,因而最好選擇在這個時間段上墳。
上墳能不能穿紅內衣
最好是不要穿紅內衣,畢竟是白事,穿紅色是對逝者是不尊重的,最好是多數要穿黑色或者灰色,比較暗沉一點的顏色,以示莊重和嚴肅,而且穿紅色的衣服上墳,會招來不利的磁場,容易發生各種倒霉的事情,得不償失,本命年運勢不好,葬禮能避則避,以免加重不順的運勢。需要注意一般三年守孝期內,內外衣忌紅色,三年之後就不忌紅色了。但不論多長時間,上墳時外衣還是以清淡或莊重之色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