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藏服裙子前面有塊條紋布叫什麼
擴展閱讀
穿睡衣能做什麼生意 2024-09-28 19:03:02
開睡衣店需要什麼日用品 2024-09-28 18:51:25

藏服裙子前面有塊條紋布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9-28 17:03:25

A. 哪些民族穿長袍

1、漢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類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2、壯族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布結紐扣。壯族服飾,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

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

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3、藏族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

「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差異並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族服裝的基本特點是肥大、長袖、寬腰、右襟,是一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袖長等身,袍長過體,無需鈕扣。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

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

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4、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二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採的機會。

5、苗族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

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水族鄉擺貝村苗族百鳥衣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綉」刺綉而成。其用苗族土布和紅、黃、綠、藍等顏色的錦緞絲綢進行拼合,胸兜、圍腰等部件綉上各種花、鳥、蟲、魚、蝴蝶、太陽等自然符號,裙擺由若干塊刺綉品和蠟染組成,最下面一圈是一排美麗的百鳥羽毛。

(1)藏服裙子前面有塊條紋布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56個民族分別是:

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 維吾爾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朝鮮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東鄉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納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

景頗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溫克族、怒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孜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珞巴族。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佔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漢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B.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漢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阿巴嘎蒙古族服飾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錫林郭勒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綉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 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飾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傣族女子服飾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僳僳族:身著民族盛裝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飾典雅、美觀、大方。不同地區的僳僳族婦女因服飾顏色的差異而被稱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婦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長褲,腰系小圍腰,纏黑布包頭,戴小珊瑚之類的耳飾;花僳僳婦女喜穿鑲彩邊的對襟坎肩,搭配綴有彩色貝殼的及地長裙,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搖曳多姿,風情萬種。男子服飾最早模擬喜鵲的顏色與樣式,稱喜鵲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褲,纏黑布包頭。僳僳族男子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羊毛綵帶,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藏族: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壯族: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壯族服飾,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朝鮮族:白色是朝鮮族最喜歡的服裝顏色,象徵著純潔、善良、高尚、神聖,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如今婦女們穿用的衣料顏色更是絢麗多彩、不拘一格,但短衣長裙這一傳統民族風格久久不變,因為它符合朝鮮族婦女的審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們溫順、善良和勤勞淳樸的美德。朝鮮民族服裝的結構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頭的筆直線條同領子、下擺、袖肚的曲線,構成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沒有多餘的裝飾,體現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點。朝鮮族民族服裝根據穿著者的年齡和場合,選用各種質地、顏色的面料製作。女子婚前穿鮮紅的裙子和黃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繽紛的條紋 ;婚後則穿紅裙子和綠上衣。年齡較大的婦女,可在很多顏色鮮明、花樣不同的面料中選擇。朝鮮族婦女的短衣長裙,是朝鮮族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短衣在朝鮮語中叫"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以直線構成肩、袖、袖頭,以曲線構成領條領子,下擺與袖籠呈弧形,斜領、無扣、用布帶打結,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只遮蓋到胸部,顏色以黃、白、粉紅等淺顏色為主,女性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朝鮮語也叫做"契瑪",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腰間有長皺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褶筒裙,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於勞動。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擺、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擺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穿時纏腰一圈後系結在右腰一側,穿這種裙子時,裡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 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而且白色居多。"巴基"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其褲襠、褲腿肥大。由於朝鮮族傳統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統,人們常常是坐卧在地面的墊子或席子上,穿這種褲子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隨便輕松,褲腿系有絲帶,外出時可以防寒保暖。 朝鮮族兒童服裝主要是七綵衣,是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朝鮮族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或出於審美心理,或出於避邪的目的,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使孩子們顯得更加聰慧、活潑可愛。還有的認為是過去朝鮮婦女善於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高山族:台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綉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製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因為在台灣高山族看來,飾物不但美觀,而且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也是我國古代百越族的傳統,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納西族: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各地的服飾也有著差異: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婦女上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著長褲,腰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制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損傷。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志。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綉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徵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布朗族:布朗族穿著簡朴,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吸煙。布朗族有一獨特的風俗「染齒」。他們認為只有染黑的牙齒才最堅固、最美觀。經過染齒的男女青年才有權談戀愛。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習俗,四肢、胸部、腹部皆刺以各種幾何圖形和飛禽走獸,然後塗上碳灰和蛇膽汁,使其不消失。布朗族穿著簡朴,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女子上著左右兩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小褂為圓領、緊腰、寬擺,短及臀部,在左肋下拴線打結,已婚婦女用黑色布料,未婚姑娘喜淺藍色或白色。里衫為無袖貼身夾衫,下穿兩條筒裙,內裙為白色,外裙有兩色,臀部以上為紅色橫條,腿下為綠色或黑色,用布條或花邊鑲飾。未婚婦女用黑或藍布包頭;已婚婦女梳發髻,插銀簪,頂端鑲3顆棱形玻璃珠,下系銀鏈,纏包頭。婦女戴銀耳環、項圈、手鐲等飾品。 阿昌族:世居雲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飾從現有文獻看,多與狩獵和游牧活動及高寒山區的自然生態相適應,「衣皮服氈」,「織皮冠之」。從頭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獵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後,阿昌族服飾有了新的特點。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五說:雲龍州「境內多峨昌蠻,即尋傳蠻……散居山壑間。男子頂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飾之,上以豬牙雞毛羽為頂飾。其衣無領袖,兵不離身。」這些明顯帶有游獵特色的服飾,構了古代阿昌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怒族: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怒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外面綉著各種花紋,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 鄂倫春族: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綉、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男子出獵時,穿狍皮衣、皮褲,戴狍頭皮帽,穿烏拉。現今日常已普遍著布衣、膠鞋,但出獵時仍多著皮衣。 赫哲族:赫哲族男女喜歡穿大襟長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褲子多用懷頭或哲羅、狗魚皮製成,腰上端為斜口。婦女的褲子多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各種花邊。男女都穿魚皮靰鞡,以適應狩獵或捕魚。赫哲族的魚皮服飾不僅面料為魚皮,連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線。 門巴族: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氌氆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氌氆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 白族: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主色。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保安族: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布依族:其服飾大體上都保留著古老的特點,《舊唐書·西南蠻》載:「男子左衽、露發、徒跣。婦女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為通裙」。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綉圖案裝飾。因為布依族居住在熱帶地區,氣候炎熱溫暖,這種寬松的衣裙符合氣候特點。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獵時,既防寒又護身。靴子多選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質服裝外,達斡爾族還穿布制的袍子和褲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時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婦女早期著皮衣,清朝以後以布衣為主。服裝的顏色多為藍、黑、灰,老年婦女還喜歡在長袍外套上坎肩。 德昂族: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剃光頭後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環,銀項圈,穿藍、 黑色對襟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下擺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飾。不同支系的婦女,多用裙邊橫織的線條顏色加以區別。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褲短而寬,頭裹黑白色布,包頭兩端飾以各色絨球,也戴大耳環和銀項圈。德昂族有紋身的習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鳥、花、草等自己喜愛的圖案。 東鄉族: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婦女多穿圓領、大襟、寬袖的綉花上裝。下穿套褲,褲筒後面開小衩,褲筒、褲腳有鑲或綉的花邊。喜慶節日則穿綉花裙,綉花鞋。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頭發的絲綢蓋頭。少女和新婚者戴綠色,婚後及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婦女的首飾以銀制耳環及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侗族: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侗族傳統男裝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動作傳統男裝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獨龍族: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後披齊肩,左右蓋耳,剪發系用兩把刀相截。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為衣,夜間做被。哈尼族: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婦女)服飾上穿左大襟青藍色上衣,衣服長及膝部,衣裙一體。腰帶是一根綉滿月亮花、狗牙花的藍布帶,或是銀腰帶。正面從胸部到腹部輟有數十甚至上百顆銀泡,衣角四周綉滿花草圖案;下穿窄管青藍長褲,小腿纏綁腿布。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京族: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婦女喜歡染黑齒、結"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景頗族: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景頗族男女老少均喜歡嚼煙草、蘆子、檳榔和飲酒,熟人相見則從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拉祜族: 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襟長衣,衫長到腳面,開岔至腰部,衣領和開岔處都鑲 銹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剃光頭, 包黑包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銀牌)。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綵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的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穿黑色圓領貫頭衣,配以諸多飾物,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花紋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有些身著黑、藍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綉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珞巴族: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鏈,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滿族:滿族的服飾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等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傳統上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徵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服飾中常在紅色、藍色等其他顏色的旗裝上鑲白色的花邊。瑤族: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服飾不僅花樣較多,而且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的更亮,綠的更翠。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土家族: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擺到衣裙腳綉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綉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顯示出土家婦女的心靈手巧。

C. 請問能否提供藏服的資料,比如藏服的種類,圖案,做工,歷史,發展史之類的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後,作為藏族前身的有關部族就已經形成現代藏人的服飾特徵了。

服飾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居住環境、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西藏地域遼闊、地理環境迥異、氣候條件復雜,具有鮮明的服飾區域性特色,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西藏服飾藝術。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幾個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服飾及其文化,這是民族傳統文化與審美意識、經濟生活的具體表現。

一、西藏服飾歷史考證

關於西藏服飾藝術資料最久遠的歷史考證,並現存實物資料是「1978年8月到1979年8月在西藏昌都,發掘的一個距今四千六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卡若遺址,卡若遺址出土的大量的骨錐、骨針,衣服原料,除獸皮外,還有利用野生纖維或獸毛紡線織成的布,出土的陶紡綸、線墜等器物證明毛紡織物的生產已經開始,還有少量簡單的裝飾品有垂飾、骨筍、鐲、項飾、貝飾、石環、石珠等其質地有石、玉、骨、貝數種,而且這些裝飾品多數都經過精心磨製光滑美觀,說明早在幾千年前藏民族祖先不但掌握了縫制衣服的技術,還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意識①。」卡若遺址的發掘,填補了西藏遠古文化一個空白,為西藏服飾發展史指出了一個遠古的界限。

到吐蕃時期,藏族服飾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藏史記載,公元三世紀的拉脫脫日年贊時,吐蕃贊普的服飾已與眾不同。出現了服飾等級的差異,藏王與官吏武將從頭飾、帽、胸前的掛飾衣袍的式樣各有不同,並以此區別職價的高低②。」同時服飾也受到中亞,如伊朗風格的影響,從松贊干布的服裝上能看出這個影響。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了各種衣料和紡織技術,大大促進了吐蕃服飾技藝的發展,遺留下來的服飾資料,主要有布達拉宮藏王洞中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雕像,《步葷圖》中祿東贊服飾等。

元代西藏正式隸屬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與元王朝發生密切的交往,服飾上所受的影響也較大,尤其是藏族上層人士的服飾,如官員的頂冠「江達」(即圓冠),管家戴的「索夏」(即平頂圍穗蒙古帽)等等。

明清兩代中央與西藏地方的聯系進一步加強紡織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大量的貿易往來,促進了服飾的發展。

二、西藏服飾特點

藏族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飾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裝即要有很強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熱的方便,使臂膀伸縮自如,並適應露宿的生活,當成卧具,並隨身可以攜帶生活用品。服飾主要以袍狀為主。
1、服飾基本結構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衫、長靴、編發、飾品。

2、基本特徵表現為品類繁多,可分為袍、短衣、坎肩、腰帶、帽、靴、邦典、發飾
,首 飾、佩飾等。

3、式樣上分為:長袖袍、無袖袍。

4、質地上分為:錦花袍、綢緞袍、光板羊皮袍、氆氆、毛呢夾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點表現為對比強烈,如紅與綠、白與黑、黃與紫,並運用復色,金銀線搭配使服飾色調明快而又和諧。

6、紋樣方面主要以遞增和排比的規律。

7、裝飾品的廣泛運用,裝飾材料主要以金銀、珠寶、象牙、珊瑚、松石等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綢緞、光板 羊皮、毛料、呢子等。

9、圍裙:藏語稱為「幫典」,是藏族婦女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狀有短、有長、梯形(藏北),有的以較寬的強烈對比色條相配,有的以纖細同類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色彩,並與金銀線搭配,每個地區婦女對「邦典」色彩及條紋的選擇都有不同的觀點。也有地區間的差別。

10、腰帶:腰帶是藏族服飾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的以毛織物編織而成,有的則 以金屬等貴重的飾件作為裝飾。

11、藏靴:藏靴是藏族傳統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靴子上的花紋也有一定的習俗 和規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內的,其特點是長袖。

13、坎肩:一些地區有穿坎肩的習慣,其款式也有地區風格。

14、項鏈:藏語稱為「噶烏」,式樣有兩正方形交叉重疊,材料主要以金銀兩種,上面鑲有綠松石和寶石,鏈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三、西藏各地區服飾簡要

「服飾,是一種物質文化,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③」。服飾具有性別表象,年齡表象,季節表象節日表象。

西藏地區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適應自然環境,生活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地區,必然穿著也不同,各地區都具有鮮明特色的服飾區域性,並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西藏服飾藝術。

西藏自治區的行政區域包括:首府拉薩市、日喀則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昌都地區等,下轄七十多個縣,各地區服飾雖具有共同的特點,但也有一定的差異,在服飾式樣、色彩、材料、製作、穿戴、佩帶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服飾都具有豐富的造型和絢麗多彩的色彩以及獨具匠心的裝飾成為西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瑰寶,並為世人感嘆不已。

(一)、拉薩地區。

拉薩服飾,搭配非常講究,色彩運用高雅的色調、裝飾不求堆砌,婦女穿無袖長袍,藏語稱為「曲巴普米」斜領衫,腰間系五彩細條紋「邦典」,佩帶耳環、項鏈、手鐲、戒指,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面料、色彩的選用要求較高,面料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垂感性較好的面料,並使襯衣、無袖袍邦典的色彩達到整體統一,協調美觀大方,每逢藏歷新年或各種慶典時,穿長袖藏袍,里子為羊皮毛,外罩純毛面料,藏語稱為「巴扎」,戴織錦緞皮帽,藏語稱為「次仁金鍋」帽。婦女盛裝則是內穿絲綢襯衣,外套無袖綢緞藏袍,腰系彩色綢緞或虹紋「邦典」,背披一條彩色氆氌的小方單,頭發梳成翅膀式樣戴三角形珠冠,藏語叫「巴珠」或「姆弟巴珠」,耳朵兩旁佩戴「埃果」,胸飾為「噶烏」,男子穿毛料或織錦緞料長袍,夏季內穿藏式高領襯衣,頭戴禮帽,藏語稱為,「甲噶夏莫」,腳穿牛皮靴子,喜戴戒指、手鏈。藏歷新年、冬季穿「巴扎」,戴金花皮帽,藏語稱為「甲色夏莫」。

(二)日喀則地區服飾。

日喀則地區史稱「藏」,屬後藏,服飾基本式樣與拉薩地區相同,但在裝飾上有著自己的特點,男子藏裝以黑白氆氌為主,在領子、袖口、衣襟和長袍底邊內沿鑲有七、八厘米寬的花氆氌,主要以十字紋圖為主,頭戴金絲帽或禮帽,婦女著無神藏袍,系五彩寬條紋「邦典」,外套由「邦典」料製成的坎肩稱為「當扎」,著盛裝時頭戴「巴廓」,形狀似弓。江孜地區婦女戴「巴龍」繞著頭型一圈,用珍珠、珊瑚、瑪瑙、松石等組成胸前佩帶「噶烏」。另外,腰鉤是後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飾物之一,多為銅質和銀質。 定結縣婦女胸前戴有銀幣製成的項鏈,頭戴小圓帽,帽上插有孔雀毛。吉隆縣婦女則穿有袖藏袍、腰間從後向前圍雙層條紋圍裙,圖案以條紋為主。

在日喀則樟木口岸、定結縣陳塘區、定日縣絨轄居住著夏爾巴人,夏爾巴人衣著比較簡單,男子的衣服多為白色,上身穿長袖襯衣,外罩一件用黑邊幅寬八、九寸的白氆氌縫制的短袖,無領前開口上衣,當地稱 「波杜巴」,上面是用布分塊前心兩塊、後心兩塊略長於前心,且下端有碎頭兩袖子兩塊,下身穿白褲或白絨布做成的緊腿褲系腰帶,頭戴黑色無沿船形帽,腰部挎刀。婦女上身衣服基本與男子相同,襯衣多為花色,下身多穿褶彩花布長裙或藏袍,發式多梳單辮,戴耳環、項鏈、手鐲。

(三)山南地區服飾。

山南地區的服飾,含有拉薩和日喀則兩地的特點,婦女服飾最具有特色的是措美縣渣雜鄉的服飾,婦女頭戴氆氆條紋無頂小帽,外套染色印花氆氆無袖長筒外套,內穿長袖氆氆藏袍,腳穿綉花「松巴,(氆氆靴),佩戴松石鑲嵌的「噶烏」,臉上貼白膠布也是一種裝飾,山南婦女常戴平頂小圓帽「加霞」有兩個三角形翅扇象徵鳥的翅膀,兩翅向後,表示已婚,翅扇向一側表示未婚,而老年人則是戴圓形帽,稱為「加霞」是用黑色氆氆和金絲緞縫制。

男子服飾較為典型的是頭戴金花帽,上身穿黑色上衣,外罩用「加路」彩條氆氆鑲邊的白色氆氆藏袍。

山南地區婦女還著一種叫「背夏」的坎肩多用「邦典」呢或「加路」呢和黑氆氆製成,各縣之間也不同,譬如:用「加路」呢與黑氆氆相同做成的坎肩是山南窮結縣的,而黑氆氆上面飾以成排的白線結是山南隆子縣的。

(四)林芝地區。

林芝地區界於藏南河谷區和橫斷山區,布滿了原始森林,為了便於勞動和適應自然條件,除了穿藏袍外,男女還穿寬肩無袖的套頭長坎肩稱「古體」。「古體」一般由氆氆製成以黑色為主,鑲以織錦緞花邊,也有用猴皮、熊皮製成的「古體」。婦女不系 「邦典」,戴銀制腰帶和項鏈,頭戴錦緞圓形小帽,帽角在側表示未婚,帽角向後表示已婚,男子頭戴圓形飾彩緞邊尖頂氈帽。

在林芝地區的措那、墨脫等縣,還居住著門巴族、路巴族。而門巴族還分為墨脫門巴和門隅門巴服飾也不相同。

墨脫門巴,男子穿紅色氆氆藏袍,下著長褲,腰間挎刀,女子外罩長坎肩,兩側無扣攀,內著長條花色裙子、腰帶,男女都戴小帽稱為「撥爾甲』,深色帽項,配橙黃色帽檐,帽檐前留有缺口多自然暢開,婦女頸間掛幾串大小不同的彩珠鏈。

門隅地區的門巴人,男女都穿氆氆長袍,男子外套「古體」,下穿褲子,足蹬用紅黑兩種氆氆鑲配縫制的牛皮軟底筒靴,婦女則在腰間束本白色氆氆圍裙,並鑲有細條滾邊,喜歡戴多串彩珠項鏈和銀飾,頭戴 「撥爾甲」小帽。

路巴族:男子穿長袖袍,袖子有彩條,外罩皮製或氈制的坎肩,腰間有腰帶,腰帶上鑲圓形凸狀銀飾、貝殼和成串的銀鏈,帶下分兩側墜幾串銀珠,項間、耳垂處都戴有銀飾,腳登靴,頭戴熊皮帽,其長度披於後背似黑色長發披在肩上,腰間佩挎長劍、腰刀,顯出路巴男子的粗獷和豪放。婦女上穿麻織圓領窄袖短衫,下穿條紋過膝筒裙,發式多為披發,裝飾較多,頸間圍十餘串珠飾,耳戴大耳環,腰間有銅飾、銀飾及貝殼、玉石等物,大小不同,長短不一,色彩絢爛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林芝地區察隅縣還居住著僜人族,婦女上穿黑色長袖短衣,下著自織的彩條紋短裙,發式為盤發,頭頂戴有孤形銀片和銀鏈,頸部佩帶銀鏈和銀幣串起的項鏈,肩部斜掛銀幣鏈子,耳環是銀質較大的喇叭形狀,手鐲是銀質較粗雕有花紋。男子頭裹白布,上身穿黑碴毽,雞心領無袖背心,下穿白麻織褲子,腰至膝蓋裹一條紅色氆氆,頸上佩戴銀鏈及珍珠,肩部斜掛銀幣串成的鏈飾和挎刀,雙手佩戴銀質手鐲。

(五)那曲地區服飾。

那曲地區地處藏北,氣候寒冷,一年之中冰雪期較長,當地男女服裝主要以光板羊皮毛藏袍為主,既保暖又防水。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講究服飾的美觀和價值的體現,袍邊多鑲寬幅水獺皮或虎皮男子上身穿立領長袖衫和織錦緞馬甲,外罩藏袍,頭發與紅色、黑色絲紅編在一起結成粗大的發辮盤在頭頂,在發辮上套上銀鏤板指或珊瑚珠,顯的特別氣派,佩有藏刀、子彈、火石、火鐮、錢包等飾物,腳穿靴。婦女的藏袍在衣襟和下擺也有用黑絨鑲邊的紅、綠、藍三道寬10厘米左右的平絨裝飾,頭飾多梳成小辮,發辮上裝飾有松石、珊瑚、貝殼、銀幣等,喜歡圍色彩艷麗的頭巾將臉部遮掩,戴禮帽或羊羔皮帽,腰間掛奶鉤、奶勺、針盒、火鐮、小刀等。奶鉤藏語稱「學紀」是婦女擠奶時的一種用具,擠奶時用它掛住奶桶,鉤上端用皮帶系在腰間,由於在它上面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雕花以及瑪瑙、松石之類高貴的鑲嵌它也成了一種藏北婦女必不可缺少的裝飾品,佩戴在身上非常漂亮獨特。系「邦典,除了虹彩條紋「邦典」外,還有用手工刺經帶有民族特色圖案的「邦典」。

(六)昌都地區服飾。

昌都地區地處西藏東部,歷史上稱為「康區」,這里的藏族也被稱為康巴人。服飾特點厚重、華貴,裝飾喜歡繁多堆砌,男女服飾同那曲地區較相似,男子藏袍鑲較寬的織錦緞和水獺皮、虎皮、豹皮,頭戴狐狸皮帽,頭發與黑、紅絲線紮成辮盤在頭頂,胸前佩有多串珊瑚珠、佛盒,腰布斜挎腰刀,腳穿皮靴、白布褲。婦女襯衣袖子較長,發式也是無數的細辮,綴滿珊瑚松石頭頂戴有大顆密蠟珊瑚項珠。

(七)阿里地區服飾。

阿里地區地處西藏西部,其最具特色的服飾,還保留著吐蕃時期的特點。服飾以普蘭縣代表性最強,婦女著藏袍、氆氆面料,身後披錦緞披風,內里為白色羊皮,邊緣鑲較窄的水獺皮,頭戴珠冠,其形狀為月牙形垂於腦後,額前垂掛一排銀鏈,將面部遮住,並在右肩上垂掛與頭飾珠冠相同的月牙形飾物上面綴有松石和珍珠,胸前掛滿了珊瑚、松石、密蠟、琉拍等項鏈,有的長至膝部,頸處圍一圈較寬的用珊瑚排列而成的項圈,服飾非常別具一格。尤其是頭飾造型與其它地區皆然不同,更具富麗、華貴的特點。

四、西藏服飾的未來發展

藏族服飾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勞動中產生、發展、變化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文化交流的增多,藏族人民不僅僅以著傳統服裝為主,服飾也趨向於體閑裝、西裝、牛仔、裙子等,也非常注重品牌。與此同時,民族服裝無論在款式上和色彩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比如:女裝從傳統穿著較為繁鎖改成了穿著方便,講究曲線、腰身美的特點。面料不僅僅趨向於氆氆而是大量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國內外上好的料子。色彩跳出的華美和獨特的造型,給來藏旅遊的國內外遊客展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許多國內外時裝設計師將藏族服裝的一些特點視為創作的靈感,並在自己的作品上予以發揮。西藏服飾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點,是祖國民族服飾藝苑中一支瑰麗的花朵,隨著社會發展,民族文化的弘揚,藏民族服飾定會更好的發展下去,將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它那獨特的魅力會更放光彩!

民主改革以來,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西藏民族服飾的款式、顏色和質量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趨向於簡便、舒適、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種類豐富、選擇性強的現代西藏服飾正裝扮著自治區各族人民群眾今天的幸福生活。

希望能幫助到你。。。

D.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

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

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拓展資料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

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包括製作原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綉工藝、圖案紋樣、色彩表現、飾品工藝、文化價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個民族的民族服飾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內蒙古發布中國首個民族傳統服飾地方標准——《蒙古族部落服飾》地方標准。

2014年,由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承擔的財政部專項「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與技術保護工程第八期少數民族服飾」項目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編織、印染、鞋帽、衣服、飾品等製作的獨特性工藝進行調研。

例如,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發明,西周起漢服已具基本性質,到了漢朝已經全面完善並普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人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歷史。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古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既有交領右祍又有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

漢服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清朝初年,滿族統治者執行「剃發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

從此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於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古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們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古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鑒傳承了古代各個時期漢服的特徵。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徵不變。而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E. 求各民族服飾特點

漢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阿巴嘎蒙古族服飾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錫林郭勒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綉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 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飾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傣族女子服飾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
僳僳族:身著民族盛裝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飾典雅、美觀、大方。不同地區的僳僳族婦女因服飾顏色的差異而被稱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婦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長褲,腰系小圍腰,纏黑布包頭,戴小珊瑚之類的耳飾;花僳僳婦女喜穿鑲彩邊的對襟坎肩,搭配綴有彩色貝殼的及地長裙,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搖曳多姿,風情萬種。男子服飾最早模擬喜鵲的顏色與樣式,稱喜鵲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褲,纏黑布包頭。僳僳族男子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羊毛綵帶,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藏族: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壯族: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壯族服飾,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朝鮮族:白色是朝鮮族最喜歡的服裝顏色,象徵著純潔、善良、高尚、神聖,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如今婦女們穿用的衣料顏色更是絢麗多彩、不拘一格,但短衣長裙這一傳統民族風格久久不變,因為它符合朝鮮族婦女的審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們溫順、善良和勤勞淳樸的美德。朝鮮民族服裝的結構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頭的筆直線條同領子、下擺、袖肚的曲線,構成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沒有多餘的裝飾,體現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點。朝鮮族民族服裝根據穿著者的年齡和場合,選用各種質地、顏色的面料製作。女子婚前穿鮮紅的裙子和黃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繽紛的條紋 ;婚後則穿紅裙子和綠上衣。年齡較大的婦女,可在很多顏色鮮明、花樣不同的面料中選擇。朝鮮族婦女的短衣長裙,是朝鮮族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短衣在朝鮮語中叫"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以直線構成肩、袖、袖頭,以曲線構成領條領子,下擺與袖籠呈弧形,斜領、無扣、用布帶打結,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只遮蓋到胸部,顏色以黃、白、粉紅等淺顏色為主,女性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朝鮮語也叫做"契瑪",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腰間有長皺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褶筒裙,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於勞動。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擺、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擺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穿時纏腰一圈後系結在右腰一側,穿這種裙子時,裡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 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而且白色居多。"巴基"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其褲襠、褲腿肥大。由於朝鮮族傳統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統,人們常常是坐卧在地面的墊子或席子上,穿這種褲子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隨便輕松,褲腿系有絲帶,外出時可以防寒保暖。 朝鮮族兒童服裝主要是七綵衣,是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朝鮮族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或出於審美心理,或出於避邪的目的,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使孩子們顯得更加聰慧、活潑可愛。還有的認為是過去朝鮮婦女善於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綉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製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因為在台灣高山族看來,飾物不但美觀,而且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也是我國古代百越族的傳統,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納西族: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各地的服飾也有著差異: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婦女上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著長褲,腰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制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損傷。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志。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綉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徵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布朗族:布朗族穿著簡朴,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吸煙。布朗族有一獨特的風俗「染齒」。他們認為只有染黑的牙齒才最堅固、最美觀。經過染齒的男女青年才有權談戀愛。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習俗,四肢、胸部、腹部皆刺以各種幾何圖形和飛禽走獸,然後塗上碳灰和蛇膽汁,使其不消失。布朗族穿著簡朴,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女子上著左右兩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小褂為圓領、緊腰、寬擺,短及臀部,在左肋下拴線打結,已婚婦女用黑色布料,未婚姑娘喜淺藍色或白色。里衫為無袖貼身夾衫,下穿兩條筒裙,內裙為白色,外裙有兩色,臀部以上為紅色橫條,腿下為綠色或黑色,用布條或花邊鑲飾。未婚婦女用黑或藍布包頭;已婚婦女梳發髻,插銀簪,頂端鑲3顆棱形玻璃珠,下系銀鏈,纏包頭。婦女戴銀耳環、項圈、手鐲等飾品。 阿昌族:世居雲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飾從現有文獻看,多與狩獵和游牧活動及高寒山區的自然生態相適應,「衣皮服氈」,「織皮冠之」。從頭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獵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後,阿昌族服飾有了新的特點。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五說:雲龍州「境內多峨昌蠻,即尋傳蠻……散居山壑間。男子頂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飾之,上以豬牙雞毛羽為頂飾。其衣無領袖,兵不離身。」這些明顯帶有游獵特色的服飾,構了古代阿昌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怒族: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怒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
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外面綉著各種花紋,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 鄂倫春族: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綉、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男子出獵時,穿狍皮衣、皮褲,戴狍頭皮帽,穿烏拉。現今日常已普遍著布衣、膠鞋,但出獵時仍多著皮衣。 赫哲族:赫哲族男女喜歡穿大襟長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褲子多用懷頭或哲羅、狗魚皮製成,腰上端為斜口。婦女的褲子多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各種花邊。男女都穿魚皮靰鞡,以適應狩獵或捕魚。赫哲族的魚皮服飾不僅面料為魚皮,連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線。 門巴族: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氌氆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氌氆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 白族: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主色。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保安族: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布依族:其服飾大體上都保留著古老的特點,《舊唐書·西南蠻》載:「男子左衽、露發、徒跣。婦女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為通裙」。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綉圖案裝飾。因為布依族居住在熱帶地區,氣候炎熱溫暖,這種寬松的衣裙符合氣候特點。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獵時,既防寒又護身。靴子多選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質服裝外,達斡爾族還穿布制的袍子和褲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時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婦女早期著皮衣,清朝以後以布衣為主。服裝的顏色多為藍、黑、灰,老年婦女還喜歡在長袍外套上坎肩。 德昂族: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剃光頭後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環,銀項圈,穿藍、 黑色對襟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下擺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飾。不同支系的婦女,多用裙邊橫織的線條顏色加以區別。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褲短而寬,頭裹黑白色布,包頭兩端飾以各色絨球,也戴大耳環和銀項圈。德昂族有紋身的習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鳥、花、草等自己喜愛的圖案。 東鄉族: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婦女多穿圓領、大襟、寬袖的綉花上裝。下穿套褲,褲筒後面開小衩,褲筒、褲腳有鑲或綉的花邊。喜慶節日則穿綉花裙,綉花鞋。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頭發的絲綢蓋頭。少女和新婚者戴綠色,婚後及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婦女的首飾以銀制耳環及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侗族: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侗族傳統男裝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動作傳統男裝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獨龍族: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後披齊肩,左右蓋耳,剪發系用兩把刀相截。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為衣,夜間做被。
哈尼族: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婦女)服飾上穿左大襟青藍色上衣,衣服長及膝部,衣裙一體。腰帶是一根綉滿月亮花、狗牙花的藍布帶,或是銀腰帶。正面從胸部到腹部輟有數十甚至上百顆銀泡,衣角四周綉滿花草圖案;下穿窄管青藍長褲,小腿纏綁腿布。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
京族: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婦女喜歡染黑齒、結"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景頗族: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景頗族男女老少均喜歡嚼煙草、蘆子、檳榔和飲酒,熟人相見則從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拉祜族: 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襟長衣,衫長到腳面,開岔至腰部,衣領和開岔處都鑲 銹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剃光頭, 包黑包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銀牌)。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綵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的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穿黑色圓領貫頭衣,配以諸多飾物,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花紋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有些身著黑、藍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綉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
珞巴族: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鏈,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
滿族:滿族的服飾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等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傳統上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徵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服飾中常在紅色、藍色等其他顏色的旗裝上鑲白色的花邊。
瑤族: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服飾不僅花樣較多,而且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的更亮,綠的更翠。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
土家族: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擺到衣裙腳綉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綉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顯示出土家婦女的心靈手巧。

F. 藏服的正確穿法

藏民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長袍,系腰帶。男士們在長袍後擺打褶,女士們在長袍後擺左右兩邊打褶。也有不分男女一樣在長袍後擺的兩邊打褶的裝束習慣。但過去官吏的服飾,以官職的高低有特殊性的象徵意義。民間也有稱貴人、普通人和平民的詳略和優劣等各類型的服飾。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三種;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較大,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

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認定海南州文化館、門源回族自治縣文化館、普蘭縣文化和旅遊局、"西藏措美縣文化局、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文化和旅遊局、西藏那曲市安多縣文化和旅遊(文物)局、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申扎縣文化和旅遊局、玉樹藏族自治州文化館"獲得「藏族服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服飾介紹:

勒規

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勒規也隨之變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繭綢鑲錦緞齊腰短襯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縫制的圓領寬袖長袍,藏語叫楚巴。

一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帶子,用紅、綠、青、紫等七色條紋裝飾毛料長帶,長約2米,寬約20厘米)將楚巴圍系在腰間,兩袖交叉經前腹圍系在腰後,長跑下垂的部分邊沿齊於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囊帶,用來裝隨身攜帶的物品。

褲子腰圍、開擋和褲腳都很寬廣,腳穿短統藏鞋,頭戴氈禮帽。秋冬季衣褲均為牛羊皮革製品,或用人造裁絨逢制的,楚巴亦為毛料或羊皮,頭戴有護耳的皮帽,腳穿長統皮鞋或皮底絨幫的自製藏鞋。

贅規

贅規為節慶盛裝和禮儀服飾,選料昂貴,做工精緻,是藏族服飾的精品。男性贅規上衣內外衫。

內衫,藏語稱囊規或對搪,多選用絲綢和螢綢布料,顏色普遍為白色、紫色、淺黃色,對襟高領,襟邊和領口均用金邊或銀邊鑲嵌,也有選各種顏色紋花的綢緞作布料的,內衫均為齊腕長袖;

外衫,藏語稱交規或崩冬,選印有圓壽、妙蓮及其他花卉圖案的錦緞為料,樣式與內衫相同,只是無袖。

楚巴領子、袖口、下擺或以水獺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裝飾鑲邊,鑲邊寬度尺許,最窄也有五寸,有的還要在鑲邊上用白皮毛拼成「 (藏語稱庸仲仁姆,象徵堅固不摧、永恆常在)的圖案,沿鑲邊內用窄於鑲邊的傳統花色錦緞壓邊,再用金銀扁線鑲飾,有的鑲三層邊,最底層為水獺皮、水獺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幾乎楚巴的整個下擺都是被鑲邊覆蓋。

褲子均為白螢綢縫制,腳穿皮底絨幫的藏式長統鞋子。男性的首飾主要有嘎烏,斜插腰刀,楚巴後擺做好漂亮的波狀尾褶,佩掛嵌龍銀刀,足蹬藏靴時,一幅康巴男兒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氣質便會令人為之傾倒。

扎規

頭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鑲邊的氆氌或毛呢楚巴,腰插長刀,身佩掛護身符和長短槍,倍顯武士英姿勃發的陽剛之美。

婦女服飾

藏族的服飾還主要表現在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上。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

這一點眾所周知,而成人儀禮和結婚前後婦女的服飾有較大差別卻是藏族服飾制度的一大特色。

青海農區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歲時,要把童年型的辮套改為成年型辮套。並要選擇吉日進行,稱"戴天頭"(即姑娘成人禮),要請僧侶先舉行宗教儀式,再由成年婦女為姑娘更新裝,拜佛、祖先和父母,這時女眷們唱《跪拜天·祖歌》。

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歲要佩掛"馬爾頓"(發套)它用布或綢緞製成,上面飾以許多銀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華麗的背心,大褂袖口鑲有一圈彩虹式貼邊。

同樣,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發套比已婚婦女發套短得多,而阿壩州藏族女子十六歲後才開始蓄發結辮。甘肅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辮梳編起來,已婚婦女則中間編,兩邊不編,但從腰以下又都編串起來。

有些成年服飾還保留有古風,如阿壩州松藩農區藏族婦女成婚後,頭上要盤鑲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這類頭飾據說是西藏阿里地區古代婦女才有的頭飾,在今天整個藏區已少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藏族服飾

G. 藏族服飾的服飾文化

西藏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氣候條件,各地區都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
藏族服裝以藏袍最為常見。城鎮居民喜歡用高級毛料製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腰帶,除了腰帶之外,西藏藏族婦女的邦典也極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歡戴帽,多為氈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稱之為藏靴。藏族人的飾品以發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
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哈達是藏族服飾中最重要的一種裝飾品,也是西藏最常見的一種禮儀用品,主要功能在於表達祈福、尊敬、友誼、真誠。哈達的質地、規格、顏色、長短有所不同,織造哈達的用料,以往多為生絲或麻,近些年來用人造纖維織造的漸多。哈達的折疊方式,因檔次、用項的不同,也有多種,蘊含不同意義。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徵聖潔、真摯、坦誠,所以常見的哈達多為白色。此外,還有以藍、白、黃、綠、紅五色分別織就的五彩哈達,各有寓意,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分別表示藍天、白雲、江河、神靈、大地。
藏區服裝飾品的款式、種類數不勝數,千姿百態。最能表現藏族服裝特色的款式是藏袍。這種袍服男女老少都穿,長身,皮筒包面鑲邊,既無口袋,也無紐扣。平日里男袍多為素色,鑲以寬大黑邊,節日盛裝則要穿有彩色鑲邊的;女袍邊飾更為艷麗。最有代表性的鑲邊所採用的質料是一種毛織物,色彩和圖案很講究,特別是牧民的藏袍鑲邊,常用藍、綠、紫、青、橙、黃、米等色豎條紋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黃、紅、綠、紫色條紋,而且常常大膽使用紅配綠、白配黑、紅配藍、黃配紫等互補色,有時候還要在強烈的對比中夾以金銀線,那種明快、和諧的藝術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藏族女子的首飾非常豐富,她們用珠寶、金銀、象牙、玉器作首飾,比較有特色的是頭頂上的「巴珠」,發辮上裝飾的銀幣,胸前掛的護身佛盒「嘎烏」,以及腰上佩的長串金屬幣、腰刀、火鐮盒子等。年青女子梳兩條辮子,並用鮮艷的毛線摻辮盤頭;牧區的女子會梳很多的小辮子披在背部,有的辮梢互相交織成辮網,有的在辮子上加掛10厘米寬的綴有瑪瑙、珠寶、玉器的飾帶。不同地區的女裝形式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區的藏女穿著各種顏色的長衫,外套鑲邊的黑色坎肩,配長褲;有些地區的女子穿對襟無扣長坎肩;有些地區的女袍用寬布條、豹皮,氆氌等裝飾袍裾,其邊飾有寬有窄,顏色也各不相同;有些地區的女子穿短衣和長裙。藏女通常還會在前面圍一塊色彩對比強烈的氆氌圍裙,稱為「幫墊」。
已發現的藏族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但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大都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這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作棉被抵禦風寒;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所以,脫掉一隻袖子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每逢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各式色彩明艷的藏族服飾都會成為焦點;而藏族民眾日常的服裝則以藍色、白色為主,配之以艷麗的腰帶或花邊。在牧區,藏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給人以「慈善」、「愛撫」的聯想。此外,藏族服飾還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強烈的顏色,配色大膽而精巧。
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有銀、金、珍珠、瑪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廣泛運用於頭飾、發飾、耳環、項鏈、腰飾和戒指。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可以說是藏族服飾中的點睛之筆。
「藏彝走廊」上存在一條裙子文化帶,從岷江流域的白馬藏族、大渡河畔的嘉絨藏族、雅礱江支流鮮水河邊的藏族走婚部落扎壩人、金沙江河谷的納西族、怒江邊上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以及生活在大渡河和雅礱江下游的涼山彝族婦女都喜歡穿裙子,百變靈動的霓裳裙影,一年四季都不會缺少,加上巧妙的搭配方法,裙之美、人之美、女性之美、生活之美全部展現。隨著現代紡織工業產品的發展與普及,「藏彝走廊」里的裙子越來越艷麗,款式也日趨豐富。
藏族服飾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具魅力。女子帶一種華貴的頭飾,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個形似「人」字的飾物,將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頭頂,當中是珠瓔頂髻,披散在身後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這在古代,是只有貴族才能夠配戴的頭飾。藏族所有的女性都要做頭部的裝飾,使自己顯得更加美麗、氣派、有福氣。這在多、衛、康三地是共同的特點。由於頭飾復雜,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女性的前胸或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