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裙子是什麼時期的人
擴展閱讀
旗袍正版該什麼樣 2024-11-26 05:50:55
童裝衣領怎麼做 2024-11-26 05:47:34

裙子是什麼時期的人

發布時間: 2024-08-22 09:49:35

① 在沒有發明內褲之前,古代女人下身穿什麼衣服呢

中華民族是最早進行服飾創新的民族,在古代中國人的服裝樣式是非常豐富多彩,我們在明清文物展上經常會看到女性服裝,其中女子上身多穿著肚兜。關於肚兜,歷史早有記載,從兩漢就有,可以看出肚兜是古代女子一種內衣。


既然在古代服裝中沒有內褲傳統,也就沒有所謂的內褲之說了。真正的內褲流行起來是近代西方文明興起後,服裝業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內褲在清代開始傳入中國,慢慢地我們的服裝已經更加的傾向於西方化,這也是時代的發展選擇吧。

② 古代人穿內褲嗎

對於現代人來說,內褲必然是一件必不可少的衣服,但在我國古代,內褲的歷史卻並不長,在內褲流行起來之前,古代大部分朝代的人,他們所穿的都是類似於現在小孩穿的開襠褲樣子的褲子,但會在這條褲子外面再另外穿一些別的衣服遮擋起來。那麼古代的褲子究竟又是什麼樣子的,為什沒有發明出合襠褲呢?下面就讓吾愛詩經網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古代人穿內褲嗎

嚴格來說:現代意義上的內褲,是上世紀40年代從國外引入的,在此之前,中國古人是否穿內褲,存在一定的爭議。

先從最早說是,商周時期,中國人是不穿內褲的,確切的說,是不穿褲子,男女都穿裙子,衣裳這個詞的意思就是上身為衣,下身為裳,裳就是裙子的意思。

也許有人會說,穿裙子不穿內褲,不怕著涼?要是騎馬怎麼辦?不怕磨破了?刮大風不怕走光?

這個的確是個問題,所以說:古人講究: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就是為了防止走光!至於著涼,那不要緊,肚子著涼,其他部位不怕,至於磨破了,你找個東西墊著嘛!

2、古代的褲子是什麼樣的

到了漢代,褲子出現了,不過當時的褲子和現代意義上的褲子存在一定差別,只有褲管,沒有褲腰,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但當時就是這么地,史書記載漢朝皇宮里女性都穿開襠褲,大家據此說漢朝皇帝流氓,這是誤會了,當時褲子就是這個款式,男女都沒有檔,至於內褲,不好意思,還沒有發明。

但這種褲子不能單獨穿,沒有檔意味著沒有地方放鳥,為了防止鳥兒飛走,外邊還是要套一層裙子。

但是一些特殊工種,因為工作需要,出現了內褲的雛形,犢鼻褌,因形似牛鼻而得名。犢鼻褌是下層勞動者的常服,多是農夫、漁夫、船夫、泥瓦匠等。

這種款式的內褲直到近代還在許多地方出現,看過老電影紅高粱的朋友應該印象深刻,酒坊工作的伙計因為高溫,衣服脫光,就拿這圍住下身。

唐宋之後,開襠褲和合襠褲成為男子的主流服飾。南宋周瑾墓出土的11條褲子中,有7條開襠褲,4條合襠褲。此時進入了混搭時期,如果是合襠褲,那就不用套裙子,如果是開檔的,依然要套裙子,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合襠褲才一統天下,但是內褲依舊沒有被廣泛採用。一直到民國時期,隨著西方文明的進入和傳播,現代意義上的褲子以及內褲才逐漸普及開來。

3、古代褲子的發展史

先秦,已經有了「內衣」——一是「袍」;一是「襗(zé)」《詩.秦風.無衣》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是說,秦國士兵在天寒地凍的夜裡,只穿著「袍」這種「通體」的「內衣」,靠相互擁摟著「抱團取暖」。又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襗。」

「襗」,鄭玄說是「褻衣」,就是「內衣」;許慎說,是「袴」,那就是半截兒的「內衣」,應該也是「兩半兒」的或「開檔」的。

為了保護「隱私」,所以,戰國至東漢,「深衣」曾很盛行。除了這個辦法外,就是從先秦開始,就很講究「坐姿」,叫「跽坐」,就是席地而坐時,以兩膝著地,兩股貼於兩個腳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其實,公元前300年前後,趙武靈王曾大力推行「胡服騎射」。

中原很早就使用馬匹打仗,但全部是戰車,兵士站在車上作戰。「胡服騎射」是騎馬作戰,因此必須穿適合騎馬的「袴子」。有學者認為,從戰國開始,中國已經有了不是「兩半兒」或「開檔」的「袴子」。

沒有爭議的是,漢代,有了「袴褶(xí)」這種服裝。「袴褶」,即上穿褶而下著「袴」,其外不再套裘裳,是從西域傳入的「騎服」。《三國志.吳.呂笵傳》:「笵出,便釋褠,著袴褶,執鞭,詣閣下啟事,自稱領都督。」王國維有《胡服考》。

從漢開始,有了不分「兩半兒」或「開檔」的「袴子」,毫無問題。此種「袴褶」,魏晉曾主要為軍服,後擴展到官場和民間,北朝最盛,唐宋漸廢,只剩餘儀仗衛軍中。

先秦,大約是沒有現代意義的「內袴」。但在漢代,有了兩種「褌(kūn)」——「犢鼻褌」和「纏帶褌」。「犢鼻褌」,顧名思義,像是「牛鼻子」。這是一塊三角巾,上面有穿帶子或繩子的孔,用帶子或繩子穿上捆綁在身上,十分接近現代的「三角內褲」。河南鄭州密縣打虎亭漢墓壁畫《相撲圖》中,畫有兩個正在格鬥的大力士,穿的就是這種「犢鼻褌」。

「纏帶褌」,則就是用一條約六尺長的的布帶,很復雜的纏繞若干圈。現在日本相撲運動員腰間,纏繞的就是這類「褌」。日語中,仍然寫作「褌」。漢代的這種「褌」,寬於唐代。日本相撲所使用的,當更接近於唐代「褌」。《晉書.阮籍傳》雲:「獨不見群虱之處褌中,……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這是「指桑罵槐」,以虱諷人。但可知,當時,即著「褌」,又穿有「襠」而不「開襠」的「袴子」。

唐代,有了「衩」字。李商隱《無題》詩雲:「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那個時候,「衩」,不讀現在的「chǎ」,而讀「chà」。這個「衩」,無疑指的是「短袴」「袴衩」,是否作「內衣」呢,也未可知。

但可以肯定,「犢鼻褌」和「纏帶褌」,唐代仍然在用。這很正常。按照羅素的說法,17世紀的笛卡爾,是光著身子躺在床上琢磨出「我思故我在」的。各國的服飾,都是在近現代才逐漸發展完善的。

③ 古代人都是只穿裙子,她們為什麼不愛穿褲子

第一、清朝末期,穿裙子和穿褲子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在古代,普通有錢有勢人家的太太、小姐們,穿裙子,裙子裡面穿褲子。姨奶奶和丫頭們則穿著褲子。

《京華煙雲》里,從清朝末年八國聯軍進北京開始,故事中的事實,也反映了清朝末期的生活,以及規矩禮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清朝中期以前的古代女人不穿裙子,是不符合禮儀規矩的,女人不穿裙子是不守婦道。

那時候,無論是貴婦,還是村姑一律穿裙子。

白骨精變的村姑邁著三寸金蓮,穿著湘裙去給丈夫送飯,「翠袖輕搖籠玉筍,湘裙斜拽顯金蓮」。那時候的人們無論貴賤都必須穿裙子。

《搗練圖》里的女子在勞動時也穿著裙子。

當然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封建禮教的逐漸加強,穿裙子,成了貴婦和貴小姐的專利。妾室是沒資格穿裙子的。這也是《京華煙雲》里,貴姐不穿裙子,穿褲子的原因。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發展到現代社會,對於女人的服裝已經沒有規定和限制了,自己喜歡穿裙子就穿裙子,喜歡穿褲子就穿褲子。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