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世紀歐洲宮廷的那種大裙子 就什麼名字
就叫宮廷禮服--
Ⅱ 誰知道中世紀歐洲等地那些女人穿的裙子叫什麼呀
你說的是維多利亞時期的服飾吧。歐洲中世紀的服飾並不華麗,因為有教會掌控,當時教會權利很大,大多數人穿著很樸素,皇室貴族還好點。維多利亞時期不是歐洲中世紀。
Ⅲ 大概是歐洲中世紀吧,女子穿的那種大裙子叫什麼啊,裙擺裡面有支架的那種······電影里常常看到
蓬裙是歐洲古代貴婦穿的那類裙子。裡面一般是有金屬撐或是用很多層內襯稱起來。
關於【名稱】
現在的膨裙也叫公主裙,泡泡裙,蛋糕裙,南瓜裙,娃娃裙。這些叫法指帶略有不同。本身這類衣服是由歐洲小洋裝演化來的,最開始大陸地區就叫他小洋裝。這些叫法多半是從台灣和日本過來的。
關於【代表】
蓬蓬裙代表著一種懷舊的記憶,是過去歐洲的淑女們參加宴會時的必備行頭。後來,DIOR和Chanel的小禮服、小洋裝等,打破了當時女裝保守古板的線條和款式,令蓬蓬裙一時被眾人所遺忘。 關於【風靡】
而到了2005年,懷舊風尚被一一發掘,蓬蓬裙終於等到了出頭之日,大舉反攻。在2005紐約時裝周中,蓬蓬裙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各大設計品牌中。無論是搭配西裝式外套、連身可愛小洋裝、或是簡單輕松的運動外套,都將女人的嫵媚與風情滲透在層層襯裙間,成為一股新街頭浪潮。
腰間打細褶,呈現圓裙型態的圓蓬裙發展至今,已變成了「實穿版」的現代蓬蓬裙———A字造型展開的大圓裙,短則及膝,長及小腿肚。蓬蓬裙以各種小圓、大圓、中圓的裙幅表現,風格不一,浪漫有如芭蕾女伶,搖曳生姿。
要說把蓬蓬裙推向高峰的,不得不提Alexander McQueen,這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的強烈風格有種戲劇性的張力。在2005年春夏秀上,以收腰上裝,襯托下截突然向外延展的蓬蓬裙,十分可愛。Marc by Marc Jacobs以俏麗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風格為創作靈感,大量運用蓬蓬裙,將頹廢雜亂的街頭風,轉化為干凈細致的甜美時尚;而Luella則以沉穩低調的設計,將高腰的娃娃裝大圓裙呈現兼具端莊隆重和復古俏麗感;DKNY也添入了異國風情的農村女孩可愛蓬蓬裙,帶來了不同風格的俏麗繽紛。
Ⅳ 西方古代婦女以及少女的穿著打扮是怎樣的懂西方文化的朋友還請解答一下,復制的都可以,解決疑惑就可以
在宗教文化的背景下,西方古代的服飾有著超越肉體需要的神學指向。
1370年前後,西方流行一種袖口上裝飾有各種皮革的女裝,因為它的袖窿開得很寬大,露出了過多的肌膚,因而被指責為是「地獄之門」。4而14~15世紀流行的安尼帽和兩個角的高帽子,則被教會稱作是「魔鬼的創造物」。盡管這種帽子模仿的是哥特式教堂建築,但由於它們的造型與生殖器頗為相似,因而必須加以唾棄。5這個漫長而黑暗的時代里,一方面,禁慾主義思想讓男人和女人都穿上能夠嚴密遮蓋身體的寬大保守的服裝。一般基督徒們穿著色彩單調呆板的土布麻衣;女人們則一度戴上了長可及肩的面罩或者從頭上垂下遮掩全身的面紗。另一方面,在「榮耀主」的旗號下,又出現了各種誇張華麗的奇裝異服。
拜占庭貴族們穿著錦緞製成的叫做「達爾馬提亞」(dalmatica)的寬松連衣裙式的服裝,上面飾有華麗繁復的刺綉,還綴著五光十色的珠寶或貴金屬。而在哥特式時期(公元12——15世紀)的西歐,貴族男子們則穿著綉有自己族徽或爵徽的「柯達弟亞」(cotardir)。這是一種色彩鮮艷的分色服,衣身、垂袖和褲襪的顏色往往左右不對稱,如有時左邊褲腿為紅色,右邊褲腿則為綠色,這種服裝「不禁使人想到教堂里那些色彩對比強烈、風格華麗的彩色玻璃窗」。
基督教的禁慾主義理念對西方服飾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服飾形制的直接規定上。首先,是《聖經》中對服飾直接做出的規定。如《新約•哥林多前書》中說,女人在做禮拜時,必須要蒙著頭巾。「凡男人禱告或是講道,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神的形像和榮耀」,「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女人乃是為男人造成的。因此,女人為天使的緣故,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3其次,是基督教教義對服飾樣式的影響。上文提到的古希臘的「基同」,在古羅馬時期,演變成一種叫做「丘尼卡」(tunica)的連袖筒形衣;到了古羅馬帝國末期,「丘尼卡」進一步發展,不再將一塊寬大的布料製成筒形再套到身上,而是將一塊布料裁成十字狀,在十字中間開孔,作為領口,在袖下和體側分別縫合,然後從肩膀到下擺裝飾著兩條紫紅色的條飾。
這種十字形套頭衫深受基督教徒的喜愛,其原因除了在於它的簡單實用外,還在於十字形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符號。這種形制的衣服,也就是被稱作主教法衣的「達爾馬提亞袍」(dalmatic),後來成為基督教專門的祭服。又如,中世紀流行的一種叫做「蘇爾考特」(Surcot)的女式罩袍,是將多餘的長裙在腹前掖入腰帶,「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凸起好像孕婦,據說這是因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樣式。因瑪利亞在未婚嫁時就從聖靈受孕而懷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時的形象也被看作是聖潔美好的。」 1此外,基督教對各種顏色寓意的規定,對服飾也產生了影響。
此外,宗教理念對西方古代服飾所產生的影響,往往還是通過宗教建築的影響而間接實現的。
例如,古希臘時代的「基同」也像神廟的柱子一樣分成「多利克式」和「愛奧尼式」。前者有縱向的凹槽,後者有肥大的褶縐。前者與多力克式的柱身相類似,後者與愛奧尼式的柱頭相彷彿。哥特式時期的服裝,喜歡將人體的外形有意拉長,以追求一種苗條纖細、挺拔向上的視覺效果。尖尖的皮鞋和高高的帽子極盡誇張之能事,與直刺蒼穹的教堂和鍾樓相映成趣。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以後,「過去那種又長又尖的鞋不復存在,鞋的造型有了根本改變,鞋頭變成寬肥的方形比後跟還要寬大,尤其在西班牙最盛行方頭鞋。也有按腳形做得比較瘦窄的鞋,但鞋頭是圓尖形的或小方形的」。2這又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圓頂教堂的流行有關。到了巴洛克建築盛行的時代,服飾也變得華麗而雕琢,其曲折多變的線條頗似教堂上漩渦形的裝飾品。
作為巴洛克藝術的極端性發展,羅可可式的服裝更為繁瑣,女裝從胸衣到裙擺都裝飾著層層的花邊、緞帶及蝴蝶結,裙子上更是飾滿了緞帶和鮮花,和教堂上的飾物一樣不厭其煩……。
從古希臘身體作為服飾的主人,到中世紀之後服飾把人體塑造成統一樣式的造型;從古希臘時期建築對人體比例的推崇(如根據人體的比例來設定柱子的粗細)及服飾對人體自然美的烘托;到中世紀之後服裝忽視人體的自然美,反倒以建築為模型硬要對自然體型進行改造……。這其中服飾與肉體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肯定到否定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要義,就是在服飾自身的使用功能之外去追求一種形而上的宗教理念。
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初葉,歐洲大地上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運動,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與中心,其國家的手工業尤其是毛紡織生產十分興旺。新生產力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和都市生活的富庶。在此經濟基礎上,文藝復興新思潮活躍在社會各領域,宣揚人生價值和人性自由解放,大肆鼓吹現世的享樂和現實的幸福,追求美飾美物、追求奢華富有的風氣日益昌熾。應運而生的義大利花樣絲絨,以其高雅的質感和高昂的價格被視作富貴和奢侈的象徵,而受到社會特別是貴族和富有者的狂熱青睞,成為許多重要人物的服飾穿戴。竟然還有許多著名畫家參與了絲絨服飾的設計與普及,他們的作品在許多重要人物穿戴的絲絨服裝上得到印證。
服裝的象徵價值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巔峰。一個人的服裝可以標明其特殊的社會階層,並決定其在那一階層中的地位、作用及權利。例如,人們可以輕松地從著裝上辨認出皇室家族成員。婦女的曳地長裙通過其顏色及使用的材料表明其特殊意義。服裝同時可以在進入宮殿走廊時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時期的正式宮廷服裝當然就是西方文化史中最奢華的部分。
服裝是一種衣著方式,它不僅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以及當時社會風尚的不同特徵,而且能夠折射出人類文明的發展變化。從強調自然之美的古典樣式到紛繁多變的現代主義服裝,每一種風格的服裝總能帶給後人更多的啟發,在西方服裝的發展過程中,有一種模式的服裝一直影響著現代服裝的設計,即功能主義服裝。
談起功能主義,就不得不提到現代設計的母校——包豪斯(Das Staatliches Bauhaus,1919-1933),它是由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於1919年4月1日在德國魏瑪創立的。包豪斯的理論原則是,廢棄歷史的傳統形式和產品的附加裝飾,主張形式依隨功能,尊重結構的自身邏輯,強調幾何造型的單純明快之感,使產品具有簡單的輪廓、簡潔的外表,重視機械技術,促進標准化並考慮商業因素。這些原則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理論,即要求最大程度地達到產品的使用目的.主張使產品的審美特徵寓於技術的形式中,做到實用、經濟、美觀。功能主義設計理論的實踐在現代設計的理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
雖然功能主義成為理論最初表現在建築設計上,但在西方服裝發展史上早就有功能主義的影子,當時的功能性服裝,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但有一點與現代設計中的功能主義不謀而合,就是對穿著者舒適性、便利性的充分重視。之後,功能主義便一直貫穿在西方服裝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17世紀騎士裝
西方服飾
17世紀的歐洲戰爭頻繁,歷時半個世紀的荷蘭民族獨立戰爭和歐洲各國新舊教派之爭,使得大部分男子走上戰場,因此騎士的服裝普遍流行,並成為這個時代男子的日常服。這種名為justaucorpo的騎士裝是一種帶軟折襞的服裝,採用天鵝絨和緞料,帶有精美的花邊領與袖口,配以大而卷褶並插有鴕鳥毛的帽子。騎士的服裝因為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大范圍活動而方便實用,男裝較女裝更趨向時代化發展。
19世紀功能性女裝的出現
19世紀的服裝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工業的進步和裁剪技術的發展,使服裝的面料和款式更為多樣化,18世紀末以來開始使用特殊面料,設計也比較簡潔、新潮、大膽,從中可以窺見現代服飾的影子。技術的進步為功能性服裝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生活方式的改變,則是功能性服裝發展的原動力。在上流社會,年輕女子參加體育活動成為時髦。雖然當時的婦女為了強調所謂的教養,總是隨身帶著葯丸,用手帕掩面,作嬌羞狀,但她們也熱衷運動,早上騎馬,下午打網球或高爾夫球。隨之而來的就是適應各種體育活動輕便而實用的服裝款式的出現,如旅行外套、乘車服、打獵服、遊艇服
西方服飾
等。19世紀30年代,女士風行像男士那樣騎馬兜風,騎馬服飾開始出現。女士在寬敞的長裙里穿用細棉布做的緊身馬褲和長統靴,戴高統禮帽和鹿皮手套。社會風氣的改變,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權主義者也開始活動,他們倡導女子也應和男子一樣穿長褲,美國的女權運動先驅Amelia Jenks Bloomer夫人首先把東方風格的阿拉伯式寬松燈籠褲引入女裝,進行大膽嘗試,雖然在美國遭到非難,但是卻在英國得到贊同, 1887年英國的史密斯子爵夫人就穿上燈籠褲,倫敦一家啤酒館還把這種褲裝用於女服務員的制服,強調自由舒適。女式褲裝、短上衣和短套裝的出現,成為當時的大膽革新,是女裝擺脫束縛,追求功能的進一步體現。
20世紀功能性服裝的發展
進入20世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性服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0世紀20年代的女裝:女裝功能化、男性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發生了新的改變。婦女直接參加生產和戰爭,獲得了經濟上的自由和民主權利,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年代的服裝適應著新生活的方方面面。婦女們有了更自由的生活,除了工作外,她們還熱衷運動和跳舞,因此服裝的功能化上升為設計的首要因素。摒棄傳統的緊身胸衣,上衣變短,腰帶也開始使用,女性在生活中更加舒適和隨意。這對於傳統的服裝是一個直接的沖擊,服裝的觀念、形式、剪裁、生產、面料都與前10年大相徑庭。
西方服飾
與此同時,由於婦女們不斷提高的社會地位,年輕女性積極地主張性別平等,為反抗男權社會,女性們一整天都穿上長褲,褲裝的舒適方便使褲裝一直流行,女性的褲子第一次成為正式服裝部分。保羅•波列特(Paul Poiret1879-1944)設計的正式場合的女長褲,在服裝設計上的影響就更加長久。法國女設計師可可•夏奈爾(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對於女性的性的欣賞立場不應該作為女性服裝設計的考慮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裝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裝上, 為女裝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並設計生產了自己的運動裝,這種服裝以寬松內衣的基本結構為根據演化而成,寬松、簡單,並且採用松軟的棉質面料,這種寬松服裝的設計方式,其實原來是用做女性內衣的,而夏奈爾把它變成外衣,是一個重大突破。
這個時期在時裝史上被古怪地稱為「女男孩」時期,裙子從腳踝升到膝蓋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短裙。1922年小說《女小子》里描述了當時的女孩形象———剪短頭發,穿男性服裝,節食消瘦,便是這一時期的寫照。
20世紀40年代的軍服和牛仔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們在一段時間內無暇顧及穿衣打扮,卻促進了對實用性的考慮,許多婦女穿上了軍服,讓女裝更加功能化。兩個曾在巴黎獲得成功的英國設計師在戰爭期間回到英國,為英國軍隊中的女性官兵設計制服。在戰爭背景下,軍隊制服也成為時尚,裙子短而緊身,這些緊身、合體、頗具戰時嚴肅感和紀律感的制服既被權
西方服飾
貴穿用,百姓們也趨之若鶩。牛仔褲因為耐穿耐磨,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流行,開始還僅是一種工作服,後來則發展成經久不衰的日常服裝。軍服和牛仔成為功能主義服裝的代表。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功能主義、實用主義、極簡主義
二戰後,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主義服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當時人們極重視產品的機能,所以有句口號是「唯有機能的是美的」,雖然聽上去有些偏頗,但說明人們已把功能性明確地注入自己的審美觀念中。這一時期,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從各個方面探索女性服裝新的可能性,並且認為新的服裝必須是舒適的、功能性好的。六十年代,他設計了一系列功能主義服裝,包括長褲裝、具有非洲探險時期英國風格的上衣、女性褲裝禮服,其中最具革命精神的是由男性晚禮服套裝(Tuxedo Suit)為靈感來源設計的女性褲裝禮服,都體現了這一時代他對新服裝的功能性、舒適性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後,人們的視角從關注物質轉移到關注自我,講究服裝實用、舒適成為新的風氣。顏色鮮艷的夾克裝、連褲裝、套頭裝等成為流行和普及的服裝。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生活節奏的加快,講究舒適和功能成為服裝設計的首要因素。「功能隨形」的時代成為過去式。如今,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中,功能性服裝一直追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服裝也根據其功能的不同而日益細化。近年來,功能主義服裝的代表——工裝、軍裝一直是流行的熱點。不難看出,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對自我的肯定、對自我的認識進一步促成了功能主義服裝的流行。
Ⅳ 誰知道中世紀歐洲等地那些女人穿的裙子叫什麼呀
是有束腰有裙撐得大裙子嗎?那是克里諾林裙,洛可可時期的服裝吧。。具體的你可以網路一下
Ⅵ 圖片上這種裙子叫什麼就是英國貴族女性穿的那種像撐開的傘一樣的裙子
張愛玲在《連環套》里說:「西洋女人的腰是用鋼條跟鯨魚骨硬束出來的。細雖細,像鐵打的一般。」跟中國女人裹腳差不多,自從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的發明了「鯨骨裙」後,外國女人便流行束腰。貴族女子為了參加社交活動,從十幾歲開始就穿這種束腰衣,把腰勒得小小的,所以流行這種裙子的年代,歐洲貴婦很容易暈倒,因為緊身衣讓他們根本喘不過氣來,再加上食量也小,稍稍刺激一下就暈了。
.「鯨骨裙」是用緊身衣把身體箍成一個「S」型後,外面要再穿一個裙撐,形成一個優美而誇張的弧線。這個裙撐曾經用鐵絲、木架做過,後來便採用鯨魚骨,確切地說是鯨魚胡須。鯨魚須其實就是鯨魚食道里長長的,柔軟但是有韌性的東西,因為鯨魚沒有牙齒,它靠吃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為生,就靠這些鯨魚須把海水和食物過濾開,所以這個須是做裙撐的最好材料,非常柔軟有彈性又不容易壞,女士們穿著它也便於坐立。但是鯨魚須實在是太稀少了,一頭成年長須鯨的鯨須做不了幾條裙子的裙撐,所以那時候人們大量屠殺鯨魚,而很多歐洲商人也靠從生活在北極圈周圍的愛斯基摩人手裡倒賣鯨魚須發財。
但是長期穿著這種「鯨骨裙」,會導致血脈不通,內臟受壓迫,導致便秘、痔瘡等一系列疾病,還有不少婦女因此骨骼變形,生孩子時候盆骨過窄而導致難產死亡。
Ⅶ 英國傳統的貴族小姐夫人們穿的那種裙子叫什麼就像黑執事裡面的貴族小姐服裝那種。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同時代人類的智慧與思想。美國哲學家皮爾士認為,符號是某種對人來說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種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東西,而服飾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那麼,在某種意義上,它就是一種符號。本文通過對服飾的交流功能、價值實現功能、印象操作功能的分析,以此揭示英國貴族階層對服飾的追求是如何影響其它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
一、交流的功能
服飾作為非語言溝通的類型,又稱為「無聲的語言」。人們溝通交流中,絕大多數是在著裝情況下進行的,所以無論是發出信息的一方,還是接收信息的一方,總會從對方的衣著打扮獲取一定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對方所展示的社會身份和地位、興趣愛好、經濟能力及一些個人內在的東西。「服飾本身是沒有思想的,但是服飾作為人的創造物與穿著物,勢必帶有人的意識、情感與情感結。」 因此,服飾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暗示的作用,它是由一定的社會背景、文化因素所約定的。
撐裙的出現是在18世紀的第20個年頭前後。「1719年,英國的傳統舞蹈表演團在巴黎公演,演員身穿一種內裝輪形撐架的連衣襯裙,給巴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年輕的女性卻很快的效仿起來,隨後普遍流行開來,成為社會普遍的時尚。」 這是服飾在人們非語言交流的過程中給他人帶來了愉悅的心情、嚮往的神情。在那個時代,一位女士穿著寬大的撐裙,再配上緊身胸衣,她把自己衣著信息傳遞給了別人,那就是性感。服飾在這一過程中不自覺的扮演了一種交流媒介的作用。正因為服飾具有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社會群體的非語言的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靠服飾來完成的。
「鄉村住宅是英國貴族活動的重要高級場所。它一方面是顯示主人的好客與權威,另一方面也是建立政治聯姻或給兒女提親的大好時機。」 在這樣的一個盛會上,保持體面的外表是必須的。一套別致的服飾或者是華麗高貴的服飾會引來不少的人的贊許與愛慕,在政治聯姻上佔有較大的優勢。因此,一套精緻、漂亮的服飾不僅是取悅他人的工具,彰顯地位的選擇,這也是「一個人在顯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能誇耀多少就多少。」 這種「炫耀也是一種統治的手段,一種需要,其目的並非打擊地位與自己平等或比自己優越的人,而是因為每個貴族都想在社會等級結構中登上更有利的地位。從而顯得更加光彩。」 所以,華麗的服飾正是他們為了炫耀的一種需要。人是有意志,意志是自覺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鄉村住宅的貴族活動的舉行就是主人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也是主人展現自己富有與地位的象徵。這種活動也可以說是各種時髦服飾展示的盛會。貴族們穿的各種款式的服飾及不同的裝飾也必將成為他們之間評足的話題之一。
既然服飾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而貴族在社會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那麼,著裝華麗、高貴的貴族經常會引來中下層羨慕的眼神。在無意中表達了貴族高貴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價值。貴族同時作為社會的主導階層,其「一舉一動被視為(或在理論上被規定為)其他人的楷模,而貴族也以其在精神上的優越感而高出於民眾之上,使其他人不自覺地產生某種自卑感,自認為在文化精神方面遠遠不
如。」 既然出眾的穿著可以獲得社會優勢。因此,窮人也拋擲大量的金錢去購買服飾。在18世紀30、40年代流行的寬大的裙撐讓貴婦民女爭相競穿,並以沒有裙撐為恥,似乎低人一等。這就說明了貴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以及價值理念傳給了中下層人們。
二、價值實現功能
我們穿衣服就像我們講話一樣,是有一些原因的:讓生活和工作更容易且更舒適,宣告或偽裝我們的身份和地位等。服飾作為交流的媒介,同時也是在展現自己的主張、思想、價值觀以及個性。
人都有對美的需要,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潛在欲求。美學家認為它表現為對形式、結構、秩序、規律的一種把握與感受的慾望。18世紀初,緊身胸衣與裙撐的流行是貴婦人對一種性感、高貴美的追求和需要。正是這種形式與結構帶來了他人的愉悅,以得到別人的贊許與青睞,從而實現自我的一種價值認同。
裝扮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表達,也是誇耀階層的一種手段。「在傳統上,過多布料不僅代表財富和上流階層。」 裙撐的服飾結構勢必會消耗過多的面料。1600——1900年間,有社會地位的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女性至少要穿三件襯裙:倘若小於三件,人們就覺得她很可憐,而且顯示她不檢點或貧窮。另外利用裙撐圈或臀墊來撐起裙子,以便展示更大容量的布料,因為罩裙、駝籃式撐裙和曳地裙都需要額外過多的布料。 這兩種服飾結構、裝飾都是在宣告自己優越的地位,是自身價值的彰顯。
款式、面料、妝飾都能體現穿著者的自身價值、意識形態。當這些很難使自己處於一種優越感時,著裝者總在推翻自己的歷史與現有的既定服飾形象,極力在區別於「原我」中,再造一個「新我」。因此,工業革命的進展,階級障礙有所減弱,財富可以更容易、更快速地變為上流時,用顏色和樣式來象徵社會地位的社會結構已經開始瓦解。繼而取代來劃分等級的是服飾的價格:昂貴的質料、過多的緣飾和難做的款式。
長久以來,貴族都選擇比較昂貴的面料,這樣更能提升她們自身的價值。緊身胸衣和裙撐使人穿著都不舒服,甚至嚴重影響人的健康。穿著勒緊的胸衣,呼吸困難,吃不下飯;龐大的裙子行走都極為不方便。有的裙撐甚至周長達到5.5米,落座和進門都很困難。但是,正是這樣的裝束形成了這一階段的時尚潮流。這種現象,用美國的社會學家韋伯倫(T.B Veblen)的觀點來看,她們在向人們宣告:我是一個有閑階層的人,我是一個高貴的人,與眾不同,我不用參加勞動。這些都是在暗示著她的身份與地位。而女子的發型裝飾卻更為誇張,她們崇尚高大的發型。除了利用假發外,還用金屬框架來支撐,加以各種飾帶、羽毛、假花、紗網等來裝飾。有的甚至異想天開地在上面裝飾著小型的房子、樹木、動物以及整整一條軍艦! 最大型的頭發可達30厘米左右的高度。由於假發,理發費用都比較昂貴,她們很少洗頭發以保持發型。由此可見,貴族階層的婦女們用這種病態的裝飾竭力來表現自己的價值與個性,努力使自己在社會中處於一種優勢的地位。
三、「印象操作」功能
外觀在對人認知、印象形成,特別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有著重要意義:人們在交往中有時會有意識地選擇一定的裝束、言辭、表情或動作以給他人留下一個獨特的印象。這種有意識控制別人對自己形成各種印象的過程,就叫做「印象整飾」。也叫做「印象操作」。
一個人意識到或想像到他人會如何看待或評價自己時,便利用衣著服飾、化妝美容或其他方式,使人形成一種好的印象來吸引他人注意,一般來說.一個人很難改變或無法改變自己的基本相貌、體型、性別和年齡,卻可以利用衣著服飾和巧妙的化妝對外表加以修飾以突顯出內己的持點,掩飾自身的缺點。
貴族要加強對中下層的控制,印象整飾具有重要的意義。宴請賓客、購買奢侈品、參加戶外的活動、建造鄉間別墅等都是貴族炫耀權威的一種方式,也是印象整飾的途徑。購買奢華的服飾是奢侈品重要內容之一。貴族在購買服飾上往往一擲千金。加上昂貴的裝飾如珍珠、天鵝絨、絲綢,這些人就把「全部的家產穿在身上」。 而中下層階級以向「向上流社會看齊」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像貴族一樣的生活,以貴族的行為、生活方式來約束自己。但是要達到這樣的標准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既要有貴族那樣的風度,也要有貴族體面的外表。因此,中下階層也投入大量的錢到服飾之中。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他們掙錢的機會比過去多,花錢的機會也多,所以,他們往往被斥為富人的仿效者。「揮霍是當時的時髦。……。這是一個以時髦為榮、追求享樂的口味日益復雜以及人們用很大的努力來成功地滿足這些慾望的時代。」 因此,購買華麗的時髦服飾自然是他們仿效貴族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貴族對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行為方式有明確的認定,那就是自己是上等人,在言行舉止、生活方式上都要與下等人不同,以便成為民眾的「表率」。 貴族的著裝加上昂貴的裝飾,其價格自然不菲,讓一般人難以岌及。但還是會引起中、下階層的羨慕、嚮往。因此,貴族在展現的同時也影響了了中下層的思想、生活觀念、價值理念。
四、結論
英國是一個等級觀念十分強的社會,濃厚的等級觀念和對自由的嚮往共同構成了英國的傳統文化。服飾通過服飾的交流,價值實現,印象的操作,形成了非正式性的規范。實際上,這種規范是一種社會文化的「約定」。貴族階層利用服飾作為媒介,向其他階層輸入其生活觀念、價值理念。服飾作為一種符號,它在社會生活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它不僅是交流的符號,還是價值的符號。英國貴族通過服飾——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如此——的方式,輸出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從而影響中下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並且還形成了中下層向上層社會看齊的價值規范。這是當時的社會賦予服飾的時代意義。
注釋:
【1】華梅著 董克勤插圖:《服飾心理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頁
【2】鄭巨欣 著:《世界服飾史第》[M]寧波: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21頁
【3】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頁
【4】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頁
【5】姜德福著:《社會變遷中的貴族——16-18世紀英國貴族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34頁
【6】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1頁
【7】[美]Alison Lurie 著、李長青譯:《解讀服飾》[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第120頁
【8】[美]Alison Lurie 著、李長青譯:《解讀服飾》[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第121頁
【9】張乃仁 楊藹琪:《外國服飾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12頁
【10】A.l.Roese,The England of Elizabeth:The Structure of Society,p.255
【11】Asa Briggs,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Butler and Tannrt Ltd,London,p174
【12】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282頁。
Ⅷ 歐洲一層一層的裙子叫什麼
歐洲一層一層的裙子叫蛋糕裙也叫塔裙。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蛋糕裙也叫塔裙,是歐洲古代貴婦穿的那類裙子,裡面是有金屬支撐或是用很多層內襯稱起來,這類衣服是由歐洲小洋裝演化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