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女生有拉鏈的半身短裙怎麼穿拉鏈在前還是在後
當然是後面,白痴問題
⑵ 裙子分不清前後怎麼辦
那哪一面都可以穿,這種裙子不是沒有,很多半身長裙就是這樣。但一般裙子還是會有一條縱向的縫合線,把有線位置放在腰部左或者右側即可。
⑶ 苗族服飾歷史背景
重建女性文化的呼聲--本書研究的背景--苗族女性文化的內涵與外延--苗族服飾之為女性文化的依據--苗族服飾的現實概況--苗族服飾的學術資料價值--神話史詩是苗族服飾的靈魂--苗族服飾文化的研究方法--苗族服飾的物態·民俗·精神三重結構--苗族服飾是一個有機的文化系統--苗族服飾系統的「器道」一體化特徵--「紋化」乃文字源頭的力證
有學者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父權制、家長制為核心的男權文化,它造就的女人不是人而是供男人尋歡作樂和傳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傳統文化中沒有女性文化;並因此而發出了重建中國女性文化的呼籲與倡儀。(參見(光明日報1989年4月27日第三版)1995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更是將建設全球女性文化提到了議事日程。
其實,在中國范圍內,女性文化作為獨立的主體存在,古來有之。它主要表現在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圈中。如果我們承認中國文化的大廈為各民族所共同構築,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去注意和研究女性文化。
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苗族總人數為730多萬,是僅次於壯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數民族;其中貴州省最多,共有 3686900人,佔全國苗族總人數的一半以上。苗族女性文化,作為苗家女性生存活動的方式及其創造的積淀,不僅在苗族傳統的鄉村社會中始終存在,而且在整個中國社會邁入現代化的進程和背景中,亦以人類的自然全面發展為終極價值追求而不斷吐故納新……
苗族女性文化做為苗族大文化圈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當然會滲透在其大文化的每一層面里,但它本身具有的層次性,是建立在鮮明的主體性、群體性和開放性基礎上的。與儒家文化規范下,漢民族傳統的女性文化表現出來的那種依附性、封閉性、非個性等畸形層面形成明顯對照。這是由於漢民族傳統的男權文化,封建宗法思想抹煞了其女性的主體資格,而苗族女性長期生活在一個真正男女平等的平權社會的結果。
按照我的理解和認識,苗族女性文化包含著兩個方面的互補內容:一是以苗族女性為主體的文化,其前提是苗族女性角色作為主體資格的存在;另一是苗族女性角色的社會化和女性創造力的結果,以及社會對它們的評價。概而言之,苗族女性文化就是苗族女性創造的文化和有關女性的文化。而苗族服飾,就是典型的女性文化瑰寶,是苗族女性智慧和情感的創造結晶,苗族女性則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載體。同時,它又是一種符號與象徵,是一種規則和符號的系統化狀態,是處於純粹狀態中的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藝術不僅有年齡、盛裝和便裝的不同,而且還有較大的地區差別。盡管如此,它往往保持著苗族獨特的傳統款式,即苗族婦女穿長短不一的百褶裙,圖案花紋不盡一致,但母題內容和製作方法大體相同。多刺綉、織錦、蠟染裝飾,衣裙的顏色主要是紅、黑、白、黃;藍五種,基本保持著其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見《後漢書·南蠻傳》)的傳統,用料則隨著居住環境的差異而有棉、麻、毛料之分;上衣多為開襟,有左衽、右衽和對襟的區別。頭飾多種多樣,發型也有所不同,保留的古風頗多,上古三苗椎發髻首(見《淮南子》)、麻發合髻的流韻猶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與其他民族的雜居交往,苗族女性服飾在傳統的基礎上發生了許多變化,但較多地區仍保持著傳統的款式和特色。大致可概括為古代與近代兩種形制。傳統的古老樣式,比較華麗,內容豐富多彩,是苗族服飾最具特色的部分。僅頭飾就有幾十種,在頭飾上以挽發髻盤扎於頭頂,上插木梳及其他妝飾物,以類似雲髻者較多見;衣飾方面,其共同特點是上身穿滿綉花紋的窄袖、大領、左右衽或大領對襟短衫;下著長短不一的花百褶裙。近代樣式為頭包帕,上身穿大襟短衣,下身穿長褲。衣緣、衣袖、褲腳都鑲「花邊」。衣服兩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綉「花邊」。胸前再系綉花圍腰一幅,服飾多為青色或藍色,也有的用深灰色和黑色。近代樣式比傳統樣式素靜,用料少,費工小,可當便裝用。它是清代中葉改裝後逐漸興起的樣式,是一種經過改造的具有苗族特點的滿人服。現有的苗族服飾,可按方言區和次方言區分為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特區型5種(據1984年4月北京(中國苗族服飾展覽》之分類)。
黔東南型服飾,主要流傳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6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貞豐、安龍、興仁,以及廣西融水、三江等地。除男子服裝基本相同外,婦女服飾差異較大。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有的長達腳背,有的長及膝蓋,有的短至腿根,還佩戴各式各樣的圍腰和綁腿。發髻亦有較大差別。由於這一地區支系繁雜,故黔東南型服飾款式多達30餘種。
黔中南型服飾,主要流行於貴州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紫雲、羅甸、望謨和雲南丘北、文山、麻栗坡以及廣西隆林等地。黔中南型服飾的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織衣裙或蠟染,其他則與黔東南型大同小異。婦女穿大領對襟衣、百褶裙,系包頭帕或頭巾,髻發,但各式之間又有明顯區別。黔中南型的5種服飾,實際就是5個支系的標志。
川黔滇型服飾,主要流行於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楚雄、彝良、威信,貴州畢節、仁懷、金沙等地。川黔滇型服飾又分川南古藺式,黔西北威寧式,雲南昭通楚雄式3種。這一地區服飾的特色是以麻布為主要衣料,服裝色調較淺,蠟染工藝的使用更為普遍。因居住地區比較分散,服裝及發式差異相當大,但與原居住地的服飾區別甚微。威寧與安順有些苗族語言相同,但穿著卻不同。大方一帶的「鴉雀苗」與附近高山「白苗」過去的他稱不同,而穿著相同。穿川黔滇型飾的苗族服飾和發型多樣,也可說是支系的具體反映。
湘西型服飾,主要流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縣,四川秀山、酉陽,湖北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現都穿改裝式服飾。除有多種多樣頭帕花色和式樣外,服裝差異較小,但也有7、8種之多。可說是湘西地區苗族大支系中若干次支系的反映。
海南省型服飾,受當地黎族服飾影響比較大,婦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有一個鈕扣,無領,著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色,花紋較少。束發,包一塊綉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上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這種裝束與苗族其他地區不大相同,十分獨特,是海南省苗族支系的明顯標志,
總之,苗族(女性)服飾藝術的類型實在紛繁復雜,每大類型中又有若干亞類型,如包括次支系服飾在內,不下兩百來種;據初步調查,僅貴州就有100多種款式花色。(以上引自拙文《穿在身上的史詩圖騰--論苗族女性藝術》,雲南《民族藝術研》)1992年4期。)
就上裝看,目前叫得出名稱的有:貫首服、無領服、高領服、矮領服、短領服、長領服、大袖服、左衽服、右衽服、滿襟服、對襟服、有扣服、無扣服、方擺服、圓擺服等。而裙子則有:飄帶裙、迷你裙(超短裙)、半邊裙、羽毛裙、圓桶裙、長裙、中短裙、百褶裙、片裙諸種。至於頭飾,有明顯區別的不下百種;其中較著名的有圓椎髻、鳳凰髻、盤龍髻、頂子髻、牛角髻、粽子髻、歪梳髻、菊花髻、田螺髻、倒「∞」字髻等。中國有史以來的歷代服飾款式在此幾乎都能找到其對應物;在現代流行時裝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和蹤跡(如超短裙、緊身褲、蝙蝠衫等),特別是曾被著名苗族作家兼學者沈從文先生在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譽為「中國服裝歷史上的活標本」的桶裙貫首服,甚是珍貴。桶裙貫首服早在《後漢書·南蠻傳》和《唐書·南蠻傳》中就有記載,「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為通裙」,是一種不挖袖,不上領,由方形布料製成的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服飾之一--「深衣」雛形。深衣者,上衣下裳相連接也。這種服飾源於商周,興於戰國秦漢,不分男女,不論尊卑,都可穿著。而今天,這在中原大地已消失了很久的服飾,卻在大山深處的貴州苗族中(尤以長順縣代化和平塘縣通州、西關一帶苗族最為典型)得以完整保存,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又如「百鳥衣」與「鳳尾裙」,曾一度分別在唐代和宋代風行,現今大概只有在都柳江流域的「花衣苗」和雷公山麓的部分苗族中才能見到其遺制了。它不但成為研究中國服飾的起源、發展極有價值的活標本,也為證明中華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有共同淵源提供了佐證。從製作技藝上看,服飾發展史上的5種型制--編制型、織制型、逢制型、拼合型、剪裁型(編制型:其特徵是有編無織,披而服之;織制型:其主要特徵是織造成片,加以綴合而服之;縫制型:其特徵是構成服裝剪裁的布片全是標準的幾何形--正方矩形、三角形;剪裁型:即構成服裝的布片已嚴密縫合,且是非標準的幾何形--弧形、斜四邊型。參見1985貴州《民族志資料匯編·苗族》第五集第428頁楊采芳文)--系列,在苗族服飾製作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累關系鮮明,堪稱服飾製作史的「陳列館」。……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各民族中可謂絕無僅有,充分地層示了苗族服飾藝術神奇王國中無比旖旎的藝術風貌。因此,我們可以自信地斷言,無論在中國各民族服飾藝術史上還是在世界服飾藝術史上,苗族服飾藝術都佔有重要地位。(參見抽文(穿在身上的史詩圖騰》(同前)。)
服飾之於苗族,是作為一種生活模式和文化傳統而存在的。服飾在民間流傳是生活的使然,服飾的內容和形式也要服從其生活和情感。苗族特殊的生活使得其服飾的形式中沉積豐富的歷史的、社會的、習俗的內涵。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一般認為,現居於黔滇桂湘鄂川等省區的苗族同屬一源,就是在先秦古書中被稱為「九黎」、「荊蠻」,在漢以後的史籍中被叫做「五溪蠻」、「武陵蠻」等名的古老民族的後裔。歷史賦予這個古老民族的命運是苦難而悲慘的。正如澳大利亞民族學家格迪斯在他的《山地民族》中所說:「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數千年來,苗族在求生存的征途中歷盡艱辛,從傳說的「九黎」、「三苗」的黃帝時代到有史以後的夏商、秦漢;從古代的歷代王朝的到現代,苗族經歷了若干次巨大的戰亂,在被剝奪、被切割、受擠壓、受控制的不幸中掙扎。為了躲避頻頻的禍亂,他們不得不一次次背井離鄉,放棄辛勤建造起來的村寨,從黃河中下游南涉江淮流域,又從江淮西遷西南山地;從北向南,從東向西,遷徙跋涉;從廣闊的中原大地來到丘陵水鄉,最後避居在大西南連綿逶迤的莽荒野嶺。他們頑強地生存下來,在強大的封建王朝勢力的空隙中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自控體系,用自己政教合一的手段--鼓社制--把本民族團結為一個緊密的文化整體。然而,歷代封建統治者對苗族所施行的追剿、征伐、壓迫、歧視政策嚴重地阻礙了苗族社會的進步,由此造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遲緩和不平衡狀況。生活於西南腹地的苗族,到明清之際,才開始清除具有封建領主性質的土司割據局面,形成雛形的地主封建制,生產發展畸形。一些地區,如黔東南、黔西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才基本改變了刀耕火種、狩獵採集的原始生產方式。特殊的政治經濟狀況使苗族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原始巫教活動,以及由此演化而來的節日集會和神話傳說、民間藝術。因而,整體處在人類文化發展序列上宗教文化階段的苗族傳統服飾,就像一張滿是社會基本需要互相聯系的網,由特殊的政治,經濟、宗教、習俗等「經緯線」共同織成,互相影響滲透。
苗族服飾獨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得無論就其藝術樣式還是它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內蘊而言,都使人強烈地感受到苗族服飾那十分獨特的魅力。在民間,其中的各種花紋承載著諸多的史跡,完全可以當一部卷帙浩繁的史書來讀。那裙裾上極其簡單的道道抽象線條,被看成是一條條河流,有人竟能指出哪一條是長江,哪一條是黃河,哪一條是洞庭湖,哪一條是嘉陵江,哪一條是清水江,哪一條是通往西南的山路;那背牌上的回環式方形紋,被看作曾經擁有的城市,也有人能指出哪是城牆,哪是街道,哪是蚩尤祖先的指揮所,哪是角樓,還有兵把守;那披肩上的雲紋、水紋、棱形紋,被看成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田沃土;那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被看成是遷徙時萬馬奔騰飛渡長江黃河;那圍腰上的刀槍劍戟弓弩圖紋,被看作蚩尤發明的「五兵」……這些被篤信無疑地視為本民族生息發展和遷徙漂泊的歷史路線的形象記錄。如今居住在黔西北、滇東北一帶的苗族同胞,幾乎沒有什麼稻田,但他們 製作使用的蠟染刺綉品上卻有田連阡陌的圖案,這與史書記載的秦漢時期其先民生息在江淮濱湖地區相吻合,是穿在身上的史書(參見《貴州文化》1990年3期第41頁吳正光先生的文章)。苗族服飾藝術既表現和反映史詩,又表現和演繹神話傳說,呈現出濃烈的圖騰意味。它大量選用水中游的魚、蝦、青蛙、泥鰍、鴨、鵝……空中飛的野鳥、蝴蝶、蜜蜂、蚱蜢、飛蛾……地上跑的田鼠、雞、貓、羊、豬、馬、獅、虎、象、鹿,以及想像中的動物龍、鳳、麒麟、獨腳獸和花卉植物作為題材,並且還有較復雜情節的人神鬼怪和人獸連體的多種祖神等等原始巫術宗教內容。每當欣賞苗族服飾時,常常會讓人感受到巫教觀念中靈魂不死的神秘力量,將我們與廣袤無垠的自然連接成一個整體,人、動植物、無生物均處在同一層次,不受種或類的時空局限,在超越時空中互滲關聯。至於巫師騎馭的龍、鳥、虎、鹿、獅、牛、象、蛇、魚等動物,無疑就是神人交通時的工具,象徵著神人無界。因此,「無字文化」、「巫教文化」(參見拙著《苗族舞蹈與巫文化》第3至9頁,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當成為我們認識苗族服飾藝術的一個重要參照背景。
說苗族服飾藝術類型眾多,作為一種表象大家都有目共睹,但它的成因似乎還沒有人去探究過。應當看到,除了文化歷史學意義上的民族大遷徙等原因造成的群落斷裂之外,山地的自然阻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苗族共同體的文化表層特徵,其相互間的眾多差異(包括服飾)和心理上的自我封閉皆可視為對山地文化這種自然景觀的無意識認同產物。山地文化與平原文化、航海文化形成區別,其顯著特徵是整體認同前提下的若干群落式斷裂。撇開其遠古的發源地疑問不論,就苗族共同體成員的現狀分布而言,至少在2000多年時間內,其絕大部分基本居住在以貴州為中心的中國西南、華南崇山峻嶺中。綿延的山地交通閉塞,加上農耕文化的自給自足方式,各群落之間除特定的婚姻聯系和節日需要外,往往是山寨對峙,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於是形成了文化地理上的錯落分布:支系繁雜、服飾紛呈;溝壑之隔,語言難通;方圓百里,風俗頗異。並且,苗族服飾藝術型式不僅與其語言分布有著密切對應關系--講同一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的苗族服飾類型款式基本相同;而且與其神話、傳說、故事、古歌、習俗等關系密切--同一服飾型式的支系,他們的神話、傳說、故事、古歌、習俗亦大體相同。而漢民族服飾的長期一統化(區別惟宮廷與民間的質料不同,裝飾圖案有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說與平原文化、有字文化有較大關系。山地文化應成為我們探討苗族服飾藝術的一個有效座標。
盡管自明代以後,一些漢文史志和外國學者,如《大明一統志》,清田雯《黔書》、陳浩《苗圖說》和《百苗圖》,民國初年日人鳥居龍藏《苗族調查報告》等,曾對苗族服飾作過一定的記述描繪,但長期以來,苗族服飾猶如「養在深宮人未識」的大家閨秀,社會對它的關注,僅是近10多年來有關部門舉辦的幾次苗族服飾專題展覽和有關苗族服飾藝術的展覽以後的事(主要有:1982年6月貴陽《貴州苗族服飾展覽),1984年4月北京《中國苗族服飾展覽》,80年代貴州省文化廳等部門主辦的《貴州蠟染文化展覽》、《貴州民族節日文化展覽》、《貴州民族婚俗展覽》、《貴州民族刺綉展覽》、《貴州民族剪紙展覽》,以及1990年4至9月在全國部分省區巡迴並出國的《貴州民族服飾展覽》等。至於規模較小的國內外苗族服飾展覽不計其數)。它那獨特的風格樣式和還有待於深入揭示與闡釋的文化意蘊,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服飾藝術鮮為人知的一面,也為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服飾藝術研究提供了參照系統,這必然會導致服飾藝術史和服飾藝術論研究方法上的一些變化。它會使我們發現中國服飾藝術史是包容許多方面的歷史,而對其中的某些方面,我們至今還缺乏起碼的認識;我們心目中的傳統,充其量亦不過是一種破碎的或片面的傳統。我們慣用的一些解釋服飾藝術品的方法,其實並不具有普遍性。至少我們還缺乏活生生的視覺樣式史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於通過具體款式和紋樣造型的確認以發展純視覺方面的理論。近年來,有些研究民族服飾的文章,常用民族學的方法即歷史的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的款式結構和圖案上,但這樣的方法又不是真正的歷史學家的方法,因為它依據的不是有據可查的「信史」,而是對歷史的臆測或構擬。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既不能被證實,又不能被檢驗,缺乏科學性,更無實用價值。在探討苗族服飾藝術時,我們不妨引進一下自然科學中的比較方法即歸納方法,對我們的視野或許會有新拓寬;比較方法關注的不是個別事實物的「起源」、「發展」等,而是整體的「本質」、「功能」和「通則」(參見[英]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夏建中譯本第2-3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苗族服飾藝術研究的角度當然應該是「全方位」的,我們可以從歷史學、神話學、宗教學、考古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以及現象學、符號學、美學的角度一一切入。毫無疑問,苗族服飾藝術史和苗族服飾藝術論的研究,必須藉助於上述各方面研究的具體成果,將它們綜合為自己的廣角鏡頭。然而,從文化藝術史與文化藝術論的角度,也許首要的是對苗族服飾藝術視覺樣式特性的總體把握;當然,這種把握首先是在不同風格樣式的比較中形成的。因為這樣才有可能進一步探尋每件獨立服飾藝術品所賴以創造的基本原則,它的藝術追求傾向及其動因,「藝術的意願」(參見L·文杜里《西方藝術批評史》第17頁,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它的美學脈搏,它的生命之芽,文化背景,或者說它的能動的價值,它的力量。這是一方面。(以上參見拙文《穿在身上的史詩圖騰》[同前])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苗家人的世界感即該民族面對世界所形成的心理態度,包括其對世界的感受、印象以及看法等,也可以說是這個民族的一般精神狀態。然後由此精神狀態去解釋苗族服飾藝術的風格特點。
概而言之,我們在致力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研究成果來透視苗族服飾時,時刻注意站在一種綜合立場而不是囿於其中的某一家某一派的偏狹角度,以期突破傳統偏見。
苗族每種服飾款式作為支系標志的事實,使得我們能為支系這種苗族亞文化聚落中的服飾進行界定找到一個統一的標准,進而弄清問題的關聯域。通常,許多受西方人類學影響的學者把少數民族服飾作「原始藝術」觀,這無疑地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及其背後的科學家共同體中存在著文化觀與歷史觀的謬誤,存在著歐洲中心論和進化論的痕跡。在進行研究之初,他們腦子里總是習慣性地通過聯想產生一個框架,把研究對象安放在該框架所顯示出來的歷史發展模式之中,並用一種標志加在對象身上,以幫助其識別對象所應歸屬的時間段落和風格類型。因此,即便我們在苗民族服飾藝術中發現了一些似乎能與西方古典藝術或現代藝術相合的共性,也決不能證明這種藝術是朝著文藝復興時期或工業化社會的藝術單線進化過程的一部分。事實上,每個苗族支系亞文化聚落所擁有的服飾藝術表現的傳統,都要遠遠超過該文化中已經存在過的復雜經驗,把一個亞文化聚落已經獲得的物質謀生手段作為衡量該社會的精神、心理活動與服飾藝術創作、體驗的發展程度的唯一尺度,肯定是不客觀的,因此,不論我們是否情願,我們只有把自己與所在文化體系有極其不同內涵的研究對象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才能真正與之對話,並在對話中而不是在想當然的幻覺中理解談話對象。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發生的,因此,任何文化變異的前因後果,都是在一個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得到體現和說明的。苗族服飾,作為一種存在於其文化傳統和生活模式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其歷史來源與文化因子在傳遞、衍化過程中綻開的物質和精神花朵。同時,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傳統,苗族服飾是通過本身的系統將象徵符號與意義結合起來並使意義符號化的。因此,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而且是含義寬泛的文化,一個自足的開放的系統。對苗族服飾文化的自身特殊結構來說,我們權且從形態和功能方面作如下總體的把握與劃分:
一
服 ┏表層→物態形式 種
飾 ┃ <=>媒價<=>文化內涵 ┓ 文
系 ┃中層→民俗活動 ┃ 化
統 ┃ <=>主體<=>文化心理 ┛ 形
┗深層→精神心態 態
本書就擬循著這個系統的構成劃分來展開對苗族服飾的研究與論述。其中服飾的物態形式,是我們進行研究所需要的直觀的外在的依據,構成了苗服飾系統的表層。從這個表層我們見到的是質料款式結構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美的因素,諸如構圖的疏密、虛實;韻律之流動感;節奏、形象的具象與抽象,寫實與誇張;空間體積感、厚重感、明暗、比例、大小;色調的冷暖;統一與分離,色彩的淡雅與濃重、協調與對比;造型之各種技法如刺綉、挑花、蠟染、鑲貼等等。
苗族服飾與民間歲時節令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甚至可說,沒有民間節令習俗就沒有大量苗族盛裝的存在。換句話講,苗族服飾是藉各式各樣的節令民俗活動來展示的,民俗是苗族服飾的載體。長期以來,苗族服飾一直伴隨著各種節令民俗活動,它處在苗族民間文化、社會心理、宗教信仰等精神形態的深層和外在的物化形式中間,成為勾通兩者的橋梁;民俗活動成了匯集、應用、展示苗族服飾的文化場所,構成了苗族服飾系統的中層次,是聯系主體和媒介的紐帶。
風俗做為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常常與精神心態互為表裡;風俗常常藉助苗族服飾的物態形式來表現民俗文化中的諸多精神實質。苗族服飾的深層次內容是精神的、觀念的、心理的、情感的、意志的、審美的,單憑其款式特點之類型式因素是不能全看出來的。因而,要全面認識苗族服飾,必須通過它的外在形式,考察其在民俗活動中的應用情況,研討其內在價值,歷史成因;分析其藝術表現的傳統怎樣才能在社會互動的中心為自己提供一個系統的、有組織的表達方式。這樣,才不致失之膚淺和空泛。
⑷ 包臀短裙的拉鏈和開叉怎麼分前後
包臀短裙的拉鏈是後面的,開叉的是前面的。
如果裙子的商標在裙子的後腰上。這個小開縫肯定是在前面的,它剛好在一側的大腿上。
如果是後開縫,肯定是開在正中間才對。試著將小開縫穿在前面,那麼商標一定是在後腰上的。
如果是中線開叉,一般開叉穿在後面,就有一條在大腿正前方開叉的裙子,一般是開叉穿在前面,如果不是正中線開叉 一般是通過省道來區分的。前片省短,後片省長。
然後,對於「前開叉包臀裙」這個問題,放在後面正中間或者側面都可以。正常放在後面能好看一些。如仍看不出來。前片省短,後片省長。一般是通過省道來區分的包臀短裙的拉鏈,一般是在後面或者右側,開叉是在後面。
包臀裙上加入了開衩的設計,讓裙子立顯出與眾不同的獨特設計美感。開衩包臀半身裙分為前開衩,側開衩與後開衩,以拉鏈作為開衩的設計,獨特的設計極具彰顯獨特個性的效果。
(4)超短裙子拉鏈為什麼放後面擴展閱讀:
包臀短裙的特點:
1、時尚性感:
包臀裙可以說是最性感的淑女裙之一,性感的誘惑,可以讓你在任何地方都能夠秀出你的時尚。
2、好看優雅:
包臀裙穿起來非常優雅,而且很有知性美女的感覺,搭配上一款簡單的襯衫變成職業OL裝,一定讓個人成為公司里的台風眼。
3、百搭易穿:
百搭,包臀裙適合於不同的女性穿戴,無論是什麼年齡階段的穿起來一樣好看,年輕,無論搭配什麼衣服,都是那麼的時尚優雅。
⑸ 女人穿的短裙為什麼屁股後面有一拉鏈戀愛問題
拜託,拉鏈是在側面的,因為腰比屁股要細,沒有拉鏈一般人穿不進去
⑹ 我有一條短裙,一面是拉鏈另一面是松緊,問哪面穿到前面
拉鏈左右如果沒有隱藏設計的話就是在後面的,其實很好笑,這種裙子的拉鏈是新元素,是新流行的,很多網路模特不懂誤導了很多人,牛仔褲為了方便在前面但是有隱藏設計,裙子沒有隱藏設計你還穿前面尤其是女生你不會不好意思嗎?這種拉鏈體現的就是新式的流行元素,再解釋為什麼拉鏈的相對面有松緊設計,實際上松緊是在前面的,為了把衣服掖進去,亮點在後面呢,這才是氣質高腰裙,穿前面就是為了上廁所而囤了,在男生面前多不好意思啊
⑺ 有拉鏈的短裙,拉鏈是在前面還是在後面
職業套裝襯衣需要放在裙子裡面。
至於裙子的開叉,是根據形式設計的不通可以出現在前片、後片、側邊部位。
如果開叉位置和拉鏈是在相對的兩個裙片上,裙子2側還有前後片的拼接縫的話,那麼開叉應該穿在前面。 如果裙子2側沒有前後片的拼接縫,那麼說明拉鏈位置是在身體側邊的,所以那個對面的開叉也就應該是在另一側的身側。
⑻ 半身裙扣子穿前面還是後面
半身裙扣子穿前面不是後面,開叉半身裙怎麼分前後
1、如果裙子的商標在裙子的後腰上。這個小開縫肯定是在前面的,它剛好在一側的大腿上。
2、如果是後開縫,肯定是開在正中間才對。試著將小開縫穿在前面,那麼商標一定是在後腰上的。
開叉半身裙怎麼分前後 開叉裙區分前後方法
開叉裙區分前後技巧
如果是中線開叉,一般開叉穿在後面,小編就有一條在大腿正前方開叉的裙子,一般是開叉穿在前面,如果不是正中線開叉 一般是通過省道來區分的。前片省短,後片省長。
然後,對於「前開叉包臀裙」這個問題,放在後面正中間或者側面都可以。正常放在後面能好看一些。如仍看不出來。前片省短,後片省長。一般是通過省道來區分的包臀短裙的拉鏈,一般是在後面或者右側,開叉是在後面。
開叉半身裙怎麼分前後 開叉裙區分前後方法
開叉半身裙怎麼搭配
1.白色開叉半身裙+藍色短袖t
真的好顯小清新的一套搭配,白色開叉中長款半身裙,炒雞百搭時髦的款式,直筒的裙型,一點都不挑身材穿,胖瘦妹紙都可以駕馭,裙子長度到小腿位置,不經意就拉長雙腿比例,高腰設計,上身更能拉長整體身材比例,搭配這一件藍色短袖t,t恤都往裙子里塞,顯高挑的秘訣就在此。
2.黑色開叉半身裙+白色短袖t
今年開叉半身裙可流行了,這款經典、百搭款式的黑色開叉半身裙,看著真心不錯,開叉到大腿位置,一個不小心就露出大腿肌膚,超性感撩人的,高腰款,拉長身材比例更顯高挑,搭配白色短袖t,經典的黑白配,不僅時尚還很美!
3.牛仔綁帶開叉半身裙+一字領條紋上衣
如果你腿型比較完美,那麼不妨嘗試下這種半身短裙款式,牛仔面料搭配,帶著點帥氣感,結合了綁帶元素,更加潮流時尚了呢!裙擺前面進行了小開叉,微露小性感,上身選擇一件一字領條紋上衣搭配,春夏季這樣穿太美了!很迷人呢~
4.牛仔開叉半身裙+格子襯衫
這一身穿搭充滿了復古、文藝氣息有木有?又是一款牛仔開叉半身裙,中長款,長度到小腿位置,顯瘦遮肉效果極好的,繭型直筒的裙型,穿上一秒顯瘦!上衣選擇今年很流行的格子襯衫搭配,很美!
開叉半身裙怎麼分前後 開叉裙區分前後方法
開叉半身裙好看嗎
開叉半身裙其實是增高顯瘦的利器,很多粗腿星人都對它愛不釋手!這樣好穿又百搭的「作弊」搭配神器,一年四季都很受歡迎!
開叉裙既隱又露的裙擺設計,使雙腿線條比直接裸露更加誘人,走路時不經意的自然流露,才是展現女人性感風范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