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古代裙子短袖兒童是什麼樣子
擴展閱讀
寇緋女裝是什麼牌子價位 2024-11-20 17:27:45

古代裙子短袖兒童是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 2023-09-20 03:26:40

① 古代兒童服飾大全:六一兒童節,古風寶寶大作戰!

古代兒童服飾大全:六一兒童節,古風寶寶大作戰!下面我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全世界兒童的節日,孩子們都會穿新衣來慶祝,那麼古代兒童所穿衣服除了與大人衣服相似的 衣服外,又有哪些獨特的童裝,爛柯人君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宋 蘇漢臣 冬日嬰戲圖

一、帽子

古代的嬰兒多戴「虎頭帽」,唐代的壁畫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物件,據學者考證,虎頭帽是模彷彿教中護法天王頭戴虎頭帽的形象,用來鎮邪祛惡,從而保證小孩子的健康成長。時至今日,戴虎頭帽這一傳統在中華大地上依然十分流行。

風帽,這種帽子因為設計的特別像觀音頭上的裝飾物,所以,又名觀音兜。 這種帽子最早出現於漢代,至明清時期,這種帽子一直風行於兒童之間。風帽裡面也可以加棉或者加動物皮毛,用作冬天戴。

到遼金元時期,由於北方少數民族在中原也建立了統治,少數民族的習慣大大影響了漢族的穿衣習慣,我們從傳世圖像中山仔神可以清楚看到許多兒童這一時期也開始帶皮帽、貂帽,這種皮帽一般是絲綢或布所製作,但是在周圍會加上一圈毛邊,顯得十分雍容華貴。

元 佚名 同胞一氣圖

古代兒童頸部有一個經常用的東西,稱為「圍涎」,在唐代敦煌壁畫「化生童子」中就可以看到這一物品,圍涎一般為圓形或者方形,戴在脖子上,後部開口可以系住,它的實際用處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圍帕,兒童多口水、吃飯容易粘在衣服上,用這一東西可以有效防止。圍涎一般以六片或者八片布塊縫制而成。大家都知道。「六」諧音「祿」,象徵著人們陞官的心願;「八」諧音「發」,象徵著人們發財的心願。每一片的形狀也是多式多樣的,「壽桃」形的即是長命百歲的寓意,「瓜」形的寄託著家庭想像瓜類一樣多子(籽)多福的美好期盼。

敦煌壁畫,隱約還能看到右側兒童頸間的圍涎

在給兒童做裝飾品或者衣服上綉紋彩時,我們還經常能看到這些形象。老虎,一般是代表著祛除災禍,鎮壓邪魅的作用。鯉魚,「鯉魚躍龍門」、「連年有餘」、「多財多福」都是古代家長的美好祝願。蓮花,一是取蓮花純潔、逗虧聖潔之性,表達對孩子的美好祝願,此外,就是「連(蓮)生貴子」之意了。還有的,就是麒麟、福綠壽三星、二十四孝等神話歷史等相關的形象,每一樣背後都有深厚的寓意。

二、上衣

從秦到清,有一種衣服十分流行,稱為「裲[liǎng]襠」,跟我們的背心差不多,兵馬俑中的武士俑便著這種衣服。裲襠一般是前胸與後背各一塊布片,冬天穿可以在兩塊布中間縫上棉花。在肩部與腰部用布片或者絲線連接起來,這種衣服是男女老幼皆穿的,在影視劇,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這一件衣服。到清代,馬甲開始流行,民間又稱「坎肩」,也是清代男女老戚祥幼都喜歡穿的衣服。

裲襠鎧

此外,我們對於古代小孩一個衣服很熟悉,即肚兜。兒童肚兜形象最早見於唐代的瓷器上面,肚兜主要的用處是用來保護小孩的肚子不受涼風影響,它在脖子處設計一個繩子來固定,腰部也用布帶或者絲繩來固定。在夏季,肚兜可以直接外穿,我們經常所見童子戲水、童子采蓮的古代兒童形象往往都是只著一件肚兜。

宋 李嵩 端陽戲嬰圖

古代還流行百家衣這一衣服,古代由於醫療衛生條件不好,且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僧人的袈裟一般是拼湊許多碎布塊做成的衣服,稱百衲衣),為了保佑兒童健康成長,古代的家長便問諸家來討求布塊,為兒童做成特定的百家衣。

右下孩童穿的百家衣

三、褲子

中國古人一般著裝為「上衣下裳」,兒童也不例外,但是受胡風影響,褲子這一衣服在漢地也慢慢流行開,古代兒童的褲子一般包括:長褲、短褲、開襠褲。其中最有特色的開襠褲。

早在漢代,便出現一種褲子叫「穹褲」,後世根據胡服改造後,稱之為「背帶裙」,這種衣服的構成是長長的背帶加一長裙,從服裝的實用功能角度講,兩條長背帶可以防止長裙脫落,對於身體塑形沒完成的兒童,這一衣服可以防止裙子脫落,且腰部也不必系腰帶,對於兒童身體的發育也沒有影響與限制。這一衣服從漢至明,在婦女中間也十分流行。

隋朝背帶裙

漢晉時期,有幸流傳至今的壁畫顯示這一時期的兒童穿著一種叫「犢鼻褌」的褲子,這是一種三角褲。這種褲子一直沿用到清代,江南人十分喜愛它,稱之為「牛頭庫」,因為這種褲子十分方便江南人在水田裡勞動,一方面貼身穿著行動方便,另一方又可以遮羞。但這一褲子穿著者大多為下層勞動人民。

開襠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因為漢族自古以來習慣傳長袍大褂,所以對於袍子裡面的衣服要求比較隨意。尤其開襠褲對於缺乏自理能力的對於幼童來說,也是極其方便的。

四、鞋子、其他裝飾品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兒童鞋子的圖像,大多為布鞋。中國古人是穿鞋 *** 靴,靴子被認為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衣服,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不許著靴」。但是到了明朝晚期,穿靴子的風氣已經十分流行,也出現了許多兒童穿的靴子,靴子一般為軟底,鞋面上綉有花紋。

此外,古代兒童也有一些特殊的裝飾品與用具,例如長命鎖。

《百子圖》中的布鞋和長命鎖

長命鎖,從清代開始,有了給兒童佩帶長命鎖的習俗,一般為玉制或者金、銀制,用來壓抑邪穢,祈求長壽。這一習俗最早來自於滿族,滿族有個傳統,在孩子剛出生時,一般都會向親戚家索要線來織成鎖狀的裝飾物,線用藍、白、紅、黃等顏色,將線聚成一根粗線做成圈狀,然後在線頭處打一個結,此處縫三塊絲綢布,俗稱「百家索」,在孩子大概四五歲的時候,舉行掛索儀式。「索」與「鎖」諧音,所以到後來,慢慢演變成為掛長命鎖的習俗,但不變的是「祈求健康長壽」的祝福。

② 古代(清朝)大人、小孩、男女、老幼,分別都穿什麼衣服戴什麼裝飾比如頭巾啊,謝謝

清朝服飾概述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 當代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就是當時現實生活和真實的民族思緒的寫照,在清朝時,此劇一度著重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描寫,刻意減弱民族沖突。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異族陌生的服制。因此,從化妝到衣著,滿漢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由外力強制促使而產生的民族意識層面上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的一種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產物。當然無可否認,有壓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國時期,人們依舊使用異服的手段以區別於清朝。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內涵,其隱藏重點展示誘惑的作風,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成為了某些自然主義小說里女性服飾的最愛。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清代女裝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 ,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

③ 兒童古代裙子怎麼畫

兒童古代裙子畫法如下:埋卜慶

1、首先要畫出裙子的基本輪廓線條,彎握裙子是齊胸樣式,上衣外衫是短袖款式,內衫的長袖補充畫出來。

2、接著補充完整裙子的輪廓後,畫出裙子上的束胸和束帶,並畫出一些裙子的褶皺線條。

3、將裙子內衫露出的長袖還有束帶也塗成紅顏色,下身長裙則塗上青綠色。

它是人類最早的服裝。因其通風散熱性能好,穿著方便,行動自如,美觀,樣式變化多端諸多優點而為人們所廣泛接受,日常生活中以女性穿著較為多見,但依然有男款設計。

按裙腰在腰節線的位置區分,有中腰裙、低腰裙、高腰裙;按裙長區分,有長裙(裙擺至脛中以下)、中裙(裙擺至膝以下、脛中以上)、短裙(裙擺至膝以上)和超短裙(裙擺僅及大腿中部);按裙體外形輪廓弊喚區分,大致可分為統裙、斜裙、纏繞裙三大類。

④ 你了解古代衣裙嗎華服重現,3款帶你了解中國古代連衣裙之美

如何穿衣打扮,看似是個人的事,卻又從來都不是。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衣冠服飾,直接成為“華夏”定義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妝容,往往是一個時代,一段歷史文化的表現。

我特別喜歡穿長裙,特別是帶有復古元素設計的長裙,我都是無法抗拒的。總認為只有復古連衣裙才能體現女性的端莊柔美。喜愛之至,以至於選擇看古裝劇的時候,劇中服飾是我判斷該劇是否值得繼續追的標准。

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帶大家一起了解中國古代連衣裙演變的美。

中國最早的服飾,也是漢服體系的第一款式,叫“衣裳”。上衣下裝,周正莊重,雍容典雅,這是傳統中國的主流審美觀。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服裝,名叫“深衣”其實就是將上衣及下裝合並一起,如同連身服,但是它在裁剪時,依舊先裁出上衣和下裳來,縫制時再將上下相連。古人這么費事,相傳是對衣裳的繼承,也就是遵從祖制。這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連衣裙,它體現了漢服的端莊大氣。

旗袍式袍子

如果您也和我一樣喜歡復古元素,那麼,為自己選一身優雅旗袍吧!

⑤ 什麼是娃娃裙,夏天的「娃娃裙」有多美呢

娃娃裙也就是蓬蓬裙是歐洲古代貴婦穿的那一類的裙子,裡面一般是有金屬或者是很多層內襯撐起來的;夏天的娃娃裙是非常美麗的,給人一種清新又古典的感覺。

⑥ 古代的裙子怎麼畫

古代的裙子畫法如下:

古代服飾有著獨特的設計和美感,充滿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古代漂亮獨特的服裝嗎?下面我們就來還有一個漂亮的古代服飾的簡筆畫吧。

1、首先把古裝裙的上半身畫出來,疊加的層次感要畫一下,特別是肩部彎曲的部分要畫得勻稱。

上面就是漂亮古代裙子簡筆畫的繪畫教程了,我們才對古代裙子進行繪畫時,重點畫出裙子獨特的造型,難點是對裙子上花紋和飄帶的刻畫,這樣畫出來的古代裙子簡筆畫既好看又生動。

⑦ 古人夏天穿什麼樣的衣服,為何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性感

現代人夏天一般都會穿各種各樣涼爽的衣服。例如短袖、裙子等等。而一向穿衣比較保守的古人在夏天他們穿得一點也不保守,甚至還可以說得上有點性感。古人夏天的時候,有些人會穿一些由薄紗製作而成的衣服,有些人會穿素紗禪衣。

三、總結

古人夏天穿衣依然是能夠根據實際天氣來製作一些涼爽的衣服。他們在夏天的時候也會讓自己穿得十分舒適。

⑧ 中國古代服裝是什麼樣子

【歷史流變】
華梅著《服飾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有這么一句話:「人無衣即無文化,中國人不製作服飾,即無中國文化。」誠然,人類尚在原始時期的時候,出於最原始的本能、需求,都會剝下動物的皮毛,以及剝離樹皮、編織草葉作為禦寒物穿著。這時候的「服飾」,是沒有民族之分的,更無「圖騰」、「花紋」、「用色」的差別,只存在炎熱與寒冷地區的材料差別。
當陝西的半坡、浙江的河姆渡出現了紡輪,當江蘇的草鞋山出現了葛布,浙江的錢山漾出現了蠶絲紡織品,而這些遠古布料出現花紋與染色上的差別,顯現出相同的技藝(代代相傳)以及不同的紋飾偏好,那些如獸皮、草葉等最原始的「禦寒服飾」便已被中國先民舍棄,中國原始文明物質文化就此開始產生萌芽,並獨立發展、傳承。
【商周時期】
商朝時服飾在冠帽、式樣、顏色、紋飾中已產生了等級差別,「衣服所以表貴賤」,「施章乃服明上下」的觀念已成型。但由於資料缺失,只知商朝尚白,多上衣下裳(褲),貴族有長袍,其他服制等級詳細則不知。不過出土的商朝織物中,黑紅白黃四色皆有,紅黑居多。

交領、對襟、圓領的衣服早在商朝已出現,圓領不同於後世圓領袍,可以理解為貫頭衫,在布料上剪一個圓洞套頭的穿法並不獨特。取一塊布料,兩邊相交於胸前,也是遠古最簡單的穿法。但是運用裁剪做出領子、斜襟,並且重視右衽(出土皆右衽,甲骨文「衣」字或左或右),說明中國在服飾文化上已產生了獨特的審美以及意念。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並「兼收六國車旗服御」,重整了戰國以來混亂的衣冠制度。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使我們只能由兵馬俑一窺當時士兵、武官的著裝。秦兵多著短直裾袍,搭配長褲,穿方頭鞋,束發包頭,或戴小冠,外系罩甲。在官位者袍衫稍長。

而漢朝「承秦後,多因其舊」,在西漢前期大量保留了秦朝的制度。另一方面,《周禮》的發現,《禮記》的編寫,使得漢朝在禮制上又比戰國、秦朝更加完善。華夏衣冠服制,可以說是始鬧晌於黃帝,奠定於商周,發展於戰國,大成於漢朝。漢族之族名,也始於漢朝。

漢朝所定《禮記》,以及重現的《周禮》,在往後數千年,各朝各代《輿服志》所記雖有所增減、流變,但大抵還是在漢所制定的范圍內。往後漢族服飾經千年自然演變,明朝與漢朝差別顯然,但《禮記》、《周禮》以及另一本儒家經典《儀禮》所規定的禮服制度,如喪服、深衣、玄端、冕服、褘衣……等等,式樣大抵還是一脈相承的。是以歷朝歷代漢族(漢化)皇帝的冕服都是一個樣式,只在色彩與紋章運用上略有差別。
【隋唐時代】

隋朝一統,至唐朝,華夏服制衣冠制度總算重歸「漢制」,但是由於混亂已久,除去冕服等重大禮服,其餘平民常服、時世裝已與漢朝相去甚遠。在頭衣上,出現襆頭,最初只是軟布包頭,往後漸漸發展成帽式,也就是後世俗稱的烏紗帽,並有軟腳、展腳等各種式樣。

原用於西部遮風沙所用的幕離、幃帽也被大唐女子普遍採用,用作出行時遮蔽路人視線的道具,至宋朝仍有使用。據記載,明朝時一些地方女子出行仍有頭紗蒙面的習慣。

圓領袍也在這時由西域傳來的胡服,逐漸改制為漢服中的一種主要服飾。圓領袍不是貫頭衫,而是恪守交領右衽,只不過是圓領的披穿式衣服。

襕衫在唐朝出現,為了恪守古深衣制,襕衫下擺只到膝蓋,再續接布料至腳背,又加衣衣緣,以象徵上衣下裳縫合一體的深衣。襕衫至宋明仍常被學子穿著。
【宋元時期】
宋朝商業發展迅速,市井文化繁榮,市民可反過來影響貴族潮流。在宋朝,大禮服依然不變,後妃之翟衣、鳳冠也發展完善。宋朝公服也在經過五代十國後,確定為襆頭、圓領袍,一直影響到明朝。但是平民服飾對比唐朝,又不一樣。

宋朝女子自市井小民到貴族人家,皆喜單穿抹胸、裹肚,搭配開衩外褲(裡面還有幾層中褲),或系短裙、腰裙,以及茄孫偶爾的長裙。抹胸外無上衣,只套褙子,不系結。可以說是內衣外穿的最早典範了,以至於好幾座女子宋墓無一件交領衣出土,皆是褙子、抹胸、長褲(裙)。
【明朝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首要便是禁止遼元以來遺留的胡語、胡姓、胡服,力主恢復漢族衣冠制度。詔「衣冠悉如唐制」,但因資料液納鋒缺乏,考據限制等因素,最終也只恢復到宋制,並有了自己的發展。

禮服、官服等依然一如以往朝代,不過於官服,有了補子制度。後期皇帝冠服創新出圓領袍式的袞服。

男裝依然是圓領袍、直裰、道袍、深衣、大氅,裋褐等傳統款式,新式樣的冠巾有所增加,另有元朝時流傳下來的曳撒袍。

明朝出現具有特色的護領,即衣服領子上再鑲一層異色領子,一般為白色,方便拆洗。
【清民時期】

清朝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向漢丨人強行推行「剃發易服」,斷送了華夏衣冠自黃帝始,傳承了數千年的歷史,從皇帝至官員紛紛異變,連厭惡「被發左衽」的孔子的後人也未能逃過。從新石器時代便磨製使用的發簪,沒了。交領右衽的主要特徵,沒了。延續幾千年的禮服、冠冕,都沒了。漢族的服飾在這兩百多年,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雖有「十從十不從」保留了一些,但亦不過是風中燭火,隨著清末氣數散盡,民國一味西化,所剩無幾。

清朝婦女、兒童、優伶、僧道、死者等還可以穿著漢服。如今至清朝留下來的傳世漢裝實物,戲裝、童裝、道袍僧袍佔大多數,女裝雖說有保留,但多數還是隨著男裝異化,變成結合廠字領、盤扣等等滿漢結合的產物。作為「和尚衣」「毛衫」「土棉襖」「嬰兒服」保留下來的漢服童裝,倒是一直存在,只是很少人去注意。

清末民初,漢丨人民族情緒高漲,海外許多留日學生對和服一見傾心,國內每光復一城,都有人穿著「戲服」、「古裝」迎接士兵。不少知識分子提出恢復漢服的方案,但是孫中山當時力推西化,並未接納這個意見,之後戰爭連連,雖說間或有復辟帝制鬧劇、漢式學位服等與漢服相關的事件出現,但經過了內戰、**、文革等一些系列動盪混亂後,清末遺留的最後的漢服記憶,也幾乎從漢丨人的腦海中消失完了。新中國成立後,每當各民族齊聚一堂,漢族不是穿著中西結合的旗袍,便是穿著西裝。
【現代未來】

「漢族的民族服裝是什麼?」

本世紀初,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網友們習慣在網路社區探討各類問題。終於,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或許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或許是說出了可以開啟被誤會、冷落已久的華夏文化寶盒的密碼,越來越多人參與進這個問題中,經過一陣子網路探討、爭論,2003年普通工人王樂天穿起漢服走上了街,向媒體與世人宣告漢族服飾回歸了。

漢服回歸,至今已七年,或者說已近十年,眼看著快一輪了。從一個人,到漢網、天漢網、網路漢服吧,以及各地漢服網站,各地漢服組織紛紛興起,加入的人越來越多,被考證、尋回的漢服款式越來越多,亦有不同於以往的款式創新。如成都、上海,廣州一些大城市,路人對穿著漢服逛街的人也不再抱以看稀奇的態度,更多的是理解、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