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裙子有什麼別名,優美點的
裙,俗稱裙子,為覆蓋腰身以下,筒形或圓錐形的衣服。與褲不同,襯裙並不開叉,雙腿不用分別穿套(然而,有人把在胯下分開的馬褲套進裙子)。許多文化中,基於線條搭配審美觀念,以至後來普遍男性認為穿裙對行動和工作不甚方便,裙因此常被視為女性的衣著,但也有例外。例如蘇格蘭裙(kilt)被視為蘇格蘭的傳統男性衣著,並逐漸成為世界各地的時尚。
比如中國古代 就把裙子這一類似的衣物稱作是「霓裳」
B. 裙子文言文
1. 古文中「裙」的意思
裙
古為下裳,男女同用,今專指婦女的裙子。攔世我國婦女穿裙,歷史悠久。兩漢以來,婦女穿裙,就有文字記載。西漢時流行簡扮肢一種折疊成許多褶紋的「留仙裙」。晉代時興絳紅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等;唐朝婦女一般穿紅色裙子,白居易有「血色羅裙翻酒污」(《琵琶行》)之句;元朝後期,婦女興素淡色的裙子;明代又流行百褶長裙,以紅色為主;清代的裙子,名目繁多,曹雪芹《紅樓夢》提到有大紅灰鼠皮裙、蔥黃綾子棉裙、翡翠撒花洋皺裙等;現代裙式樣款式更為繁多。裙長短的區別,會帶來感覺上的變化。如:短裙能使人感到輕松活潑,長裙使人產生文靜、穩重。以裙的式樣而論,環口喇叭裙可短些,因坐下來時環口裙會自然下垂,能蓋住大腿。而緊身裙要長些,坐下來,裙子會往上縮。
2. 譯古文舞裙香暖金風,畫梁語燕驚殘夢門外柳花飛,玉郎猶未歸愁君
牛嶠 (850?~920?) 五代詞人。
字松卿,一字延峰。隴西(今甘肅)人。
唐文宗宰相牛僧孺之孫。僖宗乾符五年(878)進士,歷官 拾遺、補闕、尚書郎。
王建以節度使鎮蜀,召授為判官。 哀帝天□四年(907),王建稱帝,拜給事中。
牛嶠博學能文,以歌詩著名當時,自稱慕李賀長歌, 作詩常加仿效。 善制小令,其詞瑩艷縟麗,如〔女冠子〕 「錦江煙水」、〔應天長〕「玉樓春望晴煙滅」、〔菩 薩蠻〕「玉釵風動春幡急」等,內容與風格均與溫庭筠 相近。
也有少數作品如〔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江城子〕「□□飛起郡城東」等,具有清俊之致。 牛 嶠又是最早寫詠物詞的詞人。
他的〔夢江南〕二首「銜 泥燕」、「紅綉被」,一詠燕,一詠鴛鴦,對後世詠物 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詞存32首,收於《花間集》、《唐五代詞》。
事跡 見《十國春秋·前蜀》 牛嶠——《菩薩蠻》 【年代】:唐 【作者】:牛嶠——《菩薩蠻》 【內容】: 舞裙香暖金泥鳳,畫梁語燕驚殘夢。 門外柳花飛,玉郎猶未歸。
愁勻紅粉淚,眉剪春山翠。 何處是遼陽,錦屏春晝長。
柳花飛處鶯聲急,晴街春色香車立。 金鳳小簾開,臉波和恨來。
今宵求夢想,難到青樓上。 贏得一場愁,鴛衾誰並頭。
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 樓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
熏爐蒙翠被,綉帳鴛鴦睡。 何處有相知,羨他初畫眉。
畫屏重疊巫陽翠,楚神尚有行雲意。 朝暮幾般心,向他情謾深。
風流今古隔,虛作瞿塘客。 山月照山花,夢回燈影斜。
風簾燕舞鶯啼柳,妝台約鬢低纖手。 釵重髻盤珊,一枝紅牡丹。
門前行樂客缺塵,白馬嘶春色。 故故墜金鞭,回頭應眼穿。
綠雲鬢上飛金雀,愁眉斂翠春煙薄。 香閣掩芙蓉,畫屏山幾重。
窗寒天欲曙,猶結同心苣。 啼粉?鷳摶攏世珊穩展欏? 玉爐冰簟鴛鴦錦,粉融香汗流山枕。
簾外轆轤聲,斂眉含笑驚。 柳陰煙漠漠,低鬢蟬釵落。
須作一生拌,盡君今日歡。 【作者】: 牛嶠(生卒年不詳),字松卿,一字延峰,隴西(今甘肅西部)人,唐宰相牛僧孺之孫。
唐僖宗乾符元年進士,歷任拾遺,補尚書郎。王建立後蜀,牛嶠任判官、給事中等職,故後人又稱「牛給事」。
牛嶠博學有文才,詩學李賀,尤其以詞聞於世,原有《歌詩集》三卷,不傳。 【注釋】: 玉郎:對男子的愛稱。
翠:青綠色曰翠。指眉修飾得很美。
【賞析】 落花滿徑,柳絮隨風,呢喃雙燕,驚擾殘夢。這惱人的春色,撩人愁思。
這首詞描景寫人,細膩柔和,宛轉多姿,表現了晚唐五代的詞風。 張惠言《張惠言詞選》:牛嶠《菩薩蠻》詞,章法絕妙。
「驚殘夢」一句以下,純 是夢境,章法似《西洲曲》。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晚唐五代之際,神州雲擾,憂時之彥,陸沉其間,既讜論之不客,藉俳語以自晦,其心良苦。
此詞哀思綺恨,殆與溫飛卿《菩薩蠻》詞略同。乃感士之不遇,兼懷君國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首句形容服飾之盛,次句言燕語夢。以下言夢醒凝望,柳花亂飛,遂憶及遠人未歸。
換頭,言勉強梳洗,愁終難釋。「何處」兩句,更念及遠人所在之處,愈增相思;相思無已,故倍覺春晝之長。
寫來聲情頓挫,自臻妙境。 陳廷焯《大雅集》卷一:溫麗芊綿,飛卿流亞。
栩庄《栩庄漫記》:全詞流麗動人。 。
3. 裙子有哪些四字詞語
【霓裳羽衣】:
霓裳羽衣指下著霓裳,上著羽衣,形容女子裝束美麗,姿態悠颺。古代裳指下裙,霓為青赤色彩虹,霓裳則是指下著青赤若虹之裙。傳說楊貴妃常以霓裳羽衣舞娛玄宗,舞姿曼妙。
【花枝招展】:
比喻女孩子穿著艷麗,或事物姿態優美、艷麗,像花枝那樣迎風招展的樣子。
【布裙荊釵】:
粗布做的裙,荊條做的釵。形容舊時貧家女子服飾儉朴。
【錦衣綉襖】:
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指華麗的衣服。
【衣香鬢影】:
形容婦女的衣著穿戴十分華麗(多指人多的場合)。借指婦女
4. 第七條白裙子 閱讀答案
第七條白裙子
和婉同宿舍的六個女生都來自城市。不用說,婉來自鄉下。進入初夏的一天,同室的雅文從街上買回一條潔白的連衣裙。幾個女孩子一下圍過去,又捏又揉,爭著試穿,贊嘆之聲不絕。最後,大家商定,她們宿舍的每個人都買一條這樣的裙子。想想看,七個清純漂亮的大一女生,身著一色的白裙在校園里魚貫而行,怕是要掀起一場不小的風波呢!她們徵求婉的意見,婉從書上抬起眼睛,極不自然地笑笑,未置可否。兩周後宿舍里便有了六條那樣白裙子。只有婉出入還是那身土裡土氣的衣服。她們催婉快些往家寫信要錢。寫,還是不寫?婉心裡非常矛盾。她清楚家裡的情況,父母能供她上大學已是債台高築。180元一條的裙子也許算不上高檔,而對於一個貧困的家庭,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一想到父母疲憊的身影,婉怎麼也不忍再開口向他們要錢。可婉真的很想擁有一條那樣的白裙子,上天賜給她嬌美的容顏和亭亭的身材,只要稍作打扮,她馬上就能脫穎而出。
信還沒來得及發出,卻收到了家裡的信。父親說,為了能讓婉念完大學,打算讓她弟弟輟學,外出打工以貼補家用。婉將剛寫好的信撕得粉碎,然後重寫了一封,告訴父親無論如何要讓小弟繼續上學,她這兒花不了多少錢,況且期未能拿到獎學金。
信"咚"的一聲進了郵筒,關於一條白裙子的夢想也"咚"的一聲沉入海底。
那晚婉失眠了。上鋪的雅文睡夢中翻了個身,她的白裙子飄然滑落下來。婉輕輕撿起來,那柔軟的布料絲一般爽滑,她把它貼在臉上摩挲著。她突然想穿上它試試,哪怕只是一小會兒她也會滿足的。這種慾望驅使著她悄悄起床,將那條裙子罩在了身上。她對著月光左看右看,心裡不勝驚喜又萬分緊張,想在屋裡走動走動,又怕驚醒了她們,於是躡手躡腳出了寢室。
校園里寂靜無人,月華如水傾瀉在草坪上,月季花羞澀地打著朵兒。婉穿過紅漆長廊,又繞著花壇轉了一圈,荷葉邊的裙裾在她腳下飛揚。今夜,婉是月宮里出巡的嫦娥。 婉想,她該回去了,她不敢奢望太多的幸福,只這一會兒就夠了。婉提著裙裾輕輕上樓,又輕輕開門……
突然"啪"的一聲電燈亮了,"這么晚了你……"雅文的話只說了一半。所有的人都已醒來,傻子一樣看著婉。婉只覺得腦子"嗡"的一聲,接著便是一片空白。雅文反應快,伸手拉滅了電燈,她們又都不聲不響地睡下了。屋裡恢復了死一般的寂靜,婉呆立中央,兩眼一閉,那一刻知道了什麼叫入地無縫。好一陣子,婉才走到床邊,很平靜地脫下裙子,疊好放在雅文枕邊,之後她鑽進被子,蒙上頭,這才任淚水恣意流淌。
第二天,雅文她們像是商量好似的,都把白裙子悄悄藏匿了起來,換上了平時穿的衣服.那以後,原本就孤獨的婉更加形單影只。她每天早出晚歸,一個人低著頭來去匆匆,白天泡在圖書館里,晚上熄燈以後才偷偷溜回宿舍,一整天也難說上一句話,對任何人都抱著一種敵對情緒,總感到她們都在嘲笑自己。婉想:也許我不該到這里來,我就像花園里拱出的一株玉米,孤零零地立在那兒,渾身上下透著自卑自憐。婉甚至想到過退學。不過,有一點令婉很感動:這段時間以來,宿舍里誰也沒有再穿過一次白裙子。
一個多月後的那個星期天,雅文她們都到街上玩去了,婉像往常一樣在圖書館呆了一整天。晚上她獨坐在花壇旁邊,雙手捧腮,任思緒與月光一起流淌。這一天是她19歲的生日。回去的時候宿舍里已沒了燈光,想必她們都睡下了。悄悄開門進屋,突然一道火光點亮了一支紅燭,六個身著一色白裙的女孩圍坐在桌旁,望著婉眯眯地笑。桌子上擺著一小盒精緻的蛋糕。雅文走過來,將一個包裝精美的紙盒遞給她說:"生日快樂!" 婉愣了好一陣子,然後用顫抖的手解開紅絲帶,打開,是一條和她們身上一模一樣的白裙子。
原來這一個多月里,她們犧牲了所有的課余時間,兩個到食堂打掃衛生,三個到校門口的餐館打雜,雅文則找了一份家教。這樣辛苦一個月,居然掙到了三百多塊。婉能說什麼呢?她什麼也說不出口。一切的苦惱都不過是她的自卑罷了。婉將那條白裙子捂在臉上,任淚水把它浸濕……
宿舍里有了第七條白裙子,校園里也從此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那以後,她們七個一起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一起到校外掙一些微薄的收入。大學四年,除了那件白裙子,婉的確沒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但她再也沒有因此而自卑過。她曾穿著土裡土氣的衣服參加過學校的演講比賽,並取得了名次;也曾穿著母親手工做的布鞋和系裡最瀟灑俊朗的男生跳過舞。從來沒有誰因為她的衣衫而忽略了她的美。
5. 形容女子丑態的古文
頭挽一窩絲,鴉鬢濃鋪煤黑;臉堆三寸粉,桃吞闊抹指紅。烏叢叢兩道濃眉,光溜溜一雙怪眼,耳墜珠鑲,手圈金鐲。穿一領魚肚白生絹衫兒,胸前突掛兩枚壯乳;系一條出爐銀軟紗裙子,腳下橫拖一對劃船。柳眉倒豎,猶如羅剎下西天;星眼圓睜,卻是夜叉離北海。
臉似荔枝生就,眼如圓眼妝成。腳如山葯帶毛根,手像建州筍。頭若有須芋艿,耳如帶殼風菱。口如吐蚨藎如唇,鼻涕還如海粉。
頭發蓬鬆緊合眼,插著一條針和線。頸上黑漆厚三分,腳下蒲鞋長尺半。啞喉嚨,歪嘴臉,披一條,掛一片,渾身餓虱如牽鑽。破布衫,油里染,褲腳長,裙腰短,走向人前頭便顫。遠看好似三寸釘,近看好似黑桴炭。年紀足有六十多,從來不見男人面。
麵皮靛樣,抹上粉猶是烏青。嘴唇鐵般,塗盡脂還同深紫。稀稀疏疏,兩邊蟬翼鬢,半黑半黃;歪歪踹踹,雙只牽蒲腳,不男不女。圓睜星眼,掃帚星天半高懸;倒豎柳眉,水楊柳堤邊斜掛。更有一腔如斗膽,再饒一片破鑼聲。人人盡道鳩盤茶,個個皆稱鬼子母。
。。。。
C. 古代服裝的稱呼
1、「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發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2、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3、「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負小兒的背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發的裝飾。
4、「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5、「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6、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7、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
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穿著,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 2,000年。盡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
(3)裙子在古代又可以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D. 褲子和裙子統稱什麼
褲子和裙子統稱為衣服。衣服指的是褲子、上衣、裙子等服飾,衣服的本意是指防寒保暖、護身的介質。在現代社會衣服成為人體的裝飾物品,更多是象徵著一個人的生活水準、消費層次和社會地位身份的參考品,但同時也起到了原始不變的基本功能,只是質地上的區別而已。
衣服:
古代禦寒之衣有裘、袍、繭等。裘是皮衣,毛朝外。《說文》:「古者衣裘以毛為表」,獸毛外露,不好看,貴族在朝拜、祭禮或待客時要罩上一件衣服,稱為裼衣。裼衣根據不同身份,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形制和顏色。
E. 古代服裝稱謂
以漢服為例,古代服裝稱謂有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
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2、深衣
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范。按《禮記·玉藻》記載為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廣義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
3、絳紗袍
絳紗袍是深紅色直領紗袍。始於周代,楚莊王絳衣博袍以治其國。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紗羅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漢唐衣冠,僅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
絳紗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
4、襕衫
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後來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至明代,圓領襕衫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多以藍色布料製作,鄉間也稱作「藍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緣代替膝襕的象徵意義。而有橫襕的襕衫並未消失。明代小說中對襕衫多有描寫,一般寫為秀才等人的裝束。
5、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
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襕的,有裝飾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漢人女子所著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襕一體。
F.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稱,簡單一些,像羅裙,襦裙之類的,最好還有描述,謝謝
褶襇裙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襇裙」。
留仙裙
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
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無緣裙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
間色裙
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
石榴裙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染的黃色最為高貴(此處鬱金,所指應為中葯里姜科鬱金,而非現代所說的鬱金香花);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
褶襇長裙
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
馬尾裙
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這裙據說始於朝鮮國。裙式蓬大,舒適美觀。
彈墨裙
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
百襇裙
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
朝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
(6)裙子在古代又可以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裙子從形態、長度、製作、著裝和用途等各個角度被加以分類,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按腰圍分:低腰裙、無腰裙、帶腰裙、寬腰裙、高腰裙、連衣裙
按形狀分:緊身裙、圓首裙、鍾型裙、包裙、半緊身裙、暗襇裙、三角襟裙、軟襟裙、褲裙、抽摺裙、箱型摺裙、百摺裙、羅傘摺裙、圓形喇叭裙、魚尾裙、塔裙、散襇裙、漩裙(蝸牛裙)
G. 古代女子衣服名稱
古代女子衣服名稱:襦裙套裝、胡服、無緣裙、半袖裙襦、褻衣。
1、襦裙套裝
宋代女性的褲子,穿在裙子裡面,作為夾褲、襯褲,形制多用開襠。黃升墓也出土了一種開襠褲,是系於裙內的褲子,貼身而穿。下有收口,上有分襠,兩袴腳也不是左右分離不連屬的,而是由袴腰連為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