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代後宮嬪妃服飾全套,包括護甲、旗頭,按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皇後的順序排列,
1、清朝的後妃分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根據她們不同的身份,「旗頭」的裝飾也不同。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
2、清代後妃服飾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3、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
4、朝珠:清代皇後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
5、氅衣:是清代內廷後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後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綉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著多層講究的內衣。氅衣在兩側腋下的開裾頂端都有用絛帶、綉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
② 武則天的紅裙子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長安城。
唐高宗李治來到距離皇宮並不遠的皇家寺院感業寺,為去世的父親李世民敬香。這一天,是李世民去世一周年的忌日,他必須來。
辦完敬香這件正事,他還幹了件私事。去見了一個人,准確地說,一個女人。
這位光頭緇衣的女人一見到他就哭,說了好些「死鬼你怎麼才來啊」之類的怨懟情話之後,還獻上一首詩: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詩叫《如意娘》。作者嘛,大家應該也猜到了,現在的身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以後是唐高宗李治的大老婆,以前叫「武約」,進宮後叫「武媚」,未來叫「武曌」,史上叫「武則天」。
史上大名鼎鼎的人,雖然詩名一般,排不上號。
為了方便,我們還是叫她最有名的名字「武則天」算了,雖然她生前並不知道自己還叫這個名字。
武則天在《全唐詩》中一共有47首詩留存。公認的是,這一首《如意娘》,既是她藝術水平最高的一首詩,也是她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首詩。
因為,這首詩改變了她的命運。
整整一年前,李世民去世。武則天作為李世民生前的侍妾之一,同時也作為李治的庶母之一,按照唐朝皇室的制度,被迫來到感業寺出家。
當上尼姑,無疑是武則天一生,最深的低谷。
在這一段時期,如果沒有意外,她作為死去皇帝的棄婦,作為皇權時代的一介弱女子,99%的可能性,是像過了季節的花朵一樣,枯萎、凋落,「零落成泥碾作塵」,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尼姑期間的生活如何?史無明載。可以想像,自然是油燈共佛經一色,思念與眼淚齊飛。那是相當的寂寞。
寂寞,是因為思念誰。
身處低谷的武尼姑在思念誰?
就是她這次獻詩的對象,從輩份上算是庶子的唐高宗李治。
「看朱成碧思紛紛」:首句是說,這一年來,我由於對你相思過度,以至魂不守舍,在恍惚迷離中竟將紅色看成了綠色。從詩詞看,這里的「看朱成碧」,似乎是唐宋時人常用的習語。李白曾有詩:「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也可以說「看碧成朱」,如辛棄疾詞:「倚欄看碧成朱,等閑褪了香袍粉。」
「憔悴支離為憶君」:因為思念你,我變得瘦弱不支、心力交瘁。還是緊扣一個相思之苦。
「不信比來長下淚」:第三句是一個假設,「如果你不相信我這一年來一直是以淚洗面的話」。
「開箱驗取石榴裙」:第四句則是出示證據:那就請開箱看看我滴在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吧。
詩是好詩,但如果真要驗取石榴裙,未必那裙上的淚痕竟然一年也沒有干?也太誇張了。
可見,武則天這最後一句的真實意圖,是提醒李治憶起她身穿石榴裙的美麗舊時光,頗有勾引之意。
詩意的含蓄的勾引,當然會成功。
會寫詩,才能愉快地談戀愛。古今皆然。
武則天這句詩的勾引,相當成功。
正是這首詩,再度燃起了李治對武則天的愛戀。
有證據表明,兩人此次見面,武則天在獻詩一首之後,還獻了身。兩人小別勝新婚,武則天就在佛門凈地感業寺,光著腦袋和李治又滾了床單。有分教:
闍黎房裡,翻為快活道場;感業寺中,反作極樂世界。
也難怪武則天,本就是被迫入的佛門,也難守這些個清規戒律。要不然,箱里還放著石榴裙干什麼?
那麼,我說他們在佛門凈地滾床單的證據是什麼?要有證據才行,否則豈不是憑空污人清白?
證據其實就在史書裡面躲藏著,我們是可以找出來的。
證據就是武則天和李治的長子李弘的出生時間。查一查李弘的出生時間,再對比一下武則天的入宮時間,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首先,我們可以確認,武則天再次返回皇宮的時間,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五月二十六日之後。她重新入宮後不久,官兒也升了,當上了正二品的昭儀。
再看李弘的出生時間。
《資治通鑒》卷200有記錄,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春,正月,辛未……立皇後子代王弘為皇太子,生四年矣。」《舊唐書·孝敬皇帝傳》記載,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弘薨,年二十四。綜合起來,可以推出,李弘生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冬季。
說白一點,武則天是大著肚子,再次返回皇宮的。而返回皇宮後不久,就生下了李弘。
652年冬季生子,倒推十個月,就基本是651年了。這一年,武則天本人可還在感業寺,並未進宮。
所以,龍種是在感業寺種下的。說武則天是光著頭,和李治滾的床單,一點也沒冤枉她。
這首詩之後,武則天和李治舊情復熾。在後者的幫助下,武則天由感業寺再入皇宮,由昭儀而皇後,由皇後而天後,由天後而大周皇帝,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上第一個女皇帝。
就是這首詩,抓住了李治的心。當然,還有那條石榴裙。
「裙」,原寫作「帬」。最開始並非女性單獨享用的衣服,而是男女共用的衣服。這是有道理的。蘇格蘭方格裙至今仍有男性在正式場合穿著,可見此言不虛。
「裙」的起源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有了害羞觀念,覺得應該遮蔽身體的隱私部位時,就找了一些東西將身體的隱私部位遮蔽起來,於是產生了圍裙。圍裙裙幅不大,面料質地多為獸皮和樹葉。
「裙」到了先秦時期,被稱為「衰」,往往穿在腰以下的部位,故也稱「下裳」。
真正現在意義上的裙裝出現在漢代。女性穿著裙子,上身搭配以孺襖等短衣款式,在進入漢代以後逐漸成為風尚。
到了唐朝,裙子成為了女性服裝的標配之一。唐朝女裝標配三件寶,裙、襦衫、帔。也就是說,她們下身穿裙子,上身穿襦衫和帔。
在史料中,這樣的證據很多。
唐朝宰相、「牛李黨爭」的領袖牛僧孺,閑著沒事搞創作,留下來一部傳奇小說集《玄怪錄》。雖然是傳奇小說,但其中記錄的服飾器物,仍然是有史料意義的。
牛僧孺《玄怪錄》曾這樣記錄一位平民女性的穿著:「小童摔箱,內有故青裙、白衫子、綠帔子。」三件寶出來了:裙、衫、帔。
有錢的女性也這么穿。唐人小說《許志翁傳》記載益州士曹柳某的妻子李氏穿著「益都之盛服」——「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紅地銀泥帔子」。雖然裝飾更為豪華,顏色更為豐富,但仍然是三件寶:裙、衫、帔。
雖然是三件寶,這里只說唐朝女人們的裙子。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長。
其長度與前代女性相比,有明顯的增加,裙裾曳地在當時是常見的現象。為了顯示裙子的修長,女人們在穿裙子時,束腰很高,多將裙腰提到腋下,裙子的上限常常到達胸部,裙子的下擺則蓋住腳面,有時在地下還拖曳一截。孟浩然就在《春情》詩中描述過這種長裙子,「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其實,哪裡是「掃落梅」,簡直就是在掃地。
唐朝的女人們穿這樣的長裙子,上身呢,則往往罩以很薄的紗衣,且領口很低,完全就是現代低胸晚禮服的感覺。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鞏俐們在胸前擠出來的「大饅頭」,頗有寫實之效。所以唐朝詩人們很幸福,他們將女性們的此類美景掃入眼裡,也寫入了詩里。如「慢束羅裙半露胸」「胸前瑞雪燈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等等,總之,就是那看得見的一片白啊。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寬。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一般用六幅布帛製成,也有用七幅或八幅做的。按照當時步幅寬度計算的話,相當於3米以上的寬度,這就相當寬了。這樣寬度的裙子,不僅會影響女人們的行動靈敏度,而且會造成布料上的極大浪費。
要知道,在唐朝,布匹是非常珍貴的物品,有時甚至可以直接當作貨幣使用。在一條裙子上浪費這么多布料,實在有點不上算。所以,女人們的裙子問題,曾經一度引起了官方干涉,受到了皇帝們的親自關注。唐高宗李治就曾經指出:「其異色綾錦,並花間裙衣等,糜費既廣,俱害女工」,唐文宗李昂直接要求:「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過三寸」。
看看,看看,一條裙子,還驚動政府了。
按照李昂的要求,五幅的裙子,周長約合現在的2.65米,好象還是比較浪費布料。而且,上述的規定,唐朝的女人們,似乎並未認真執行。也是,誰這么無聊,看到一個女人穿著裙子,還非要人家脫下來,看看寬度是幾幅,曳地是幾寸?
凡是以執法為目的的脫人裙子,都是耍流氓。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貴。
唐朝貴婦的裙子,一般比較貴。因為,除了大量使用上等布料以外,還在裙子上面做各種裝飾,包括花紋、金銀、珍珠等等。
比如條紋裙,裙子上就有三五種顏色的豎條紋;比如「畫裙」,就是在裙子布料上作畫進行裝飾;再比如暈襇裙,其色彩變化更多,布料顏色按照由深至淺、再由淺至深的色階順序排列,猶如濃色向兩邊擴散出暈影,故稱「暈襇」。
還有更貴重的裙子,是在裙子上裝飾金銀。為了在裙子上裝飾金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泥金泥銀,即將金粉或銀粉,加入粘合劑製成金泥、銀泥,再塗刷在印花板上,最後拍印到織物上;另一種是蹙金蹙銀,就是將捶打至極薄的金箔、銀箔,切成細縷,再將其纏繞於塗有粘合劑的絲線上,製成捻金錢、捻銀線,用這種金線和銀線在織物上製作花紋,最後用針線進行固定。著名的詩句「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說的就是用金線做這種蹙金裙子。
也有在裙上鑲嵌珍珠的,稱為「真珠裙」。
唐朝最為名貴的一條裙子,叫作「百鳥毛裙」,屬於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所有。而且,製作的創意,也來自於這位驕奢淫逸的安樂公主。傳說她的這條裙子「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白鳥之狀,並見裙中」。雖然有點吹牛,但裙子的色彩變幻莫測,可能是真的。
安樂公主這一創意不打緊,鳥兒們可遭了殃,史稱「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滿谷,掃地無遺」。鳥兒們雖然沒有生命之憂,但毛都被拔光了,身上冷啊。
以上這些穿金戴銀的裙子,那是有錢的女人們穿的。唐朝的農家女以及城市中的平民婦女,是沒有這個經濟實力這樣穿裙子的。她們的穿著相對樸素天然,一般只穿著紵、麻、葛一類質地較粗的布料所做成的衫裙,而且往往也沒有什麼印染裝飾。所以她們的裙子,一般都是布料本身的顏色,比如白色裙子,就像劉禹錫在《插田歌》中說的「農婦白紵裙」。當然,也可以用靛藍將裙子染成青色,以至於「青衣」一詞,長期成為年輕侍婢們的代名詞。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花。
她們的花裙子,一般有紅色、綠色、黃色、紫色、白色等幾種主要的顏色。通過對吐魯番出土唐代絲織物所做的色譜分析,發現唐朝女人們的裙子顏色非常豐富多彩,紅色有銀紅、絳紅、水紅、猩紅、絳紫等五色,綠色有碧綠、翠綠、湖綠等二十四色,黃色有鵝黃、金黃、菊黃、杏黃、土黃、茶褐等六色。
「蔓草見羅裙」「荷葉羅裙一色裁」,這是說綠裙,又叫「翠裙」「翡翠裙」。
「血色羅裙翻酒污」「裙紅妒殺石榴花」「窣破羅裙紅似火」,這是說紅裙,也叫石榴裙。武則天的石榴裙,就是這種紅裙子。
紅裙是唐朝女人們的最愛。唐朝女人們偏愛這種鮮艷的帶有強烈視覺刺激的色彩,表明她們不甘於平淡,想引起人的注意,成為男性目光甚至是社會的焦點,也體現出她們熱情洋溢、積極主動的性格。
根據色彩學原理,紅色在可見光譜中波長最長,是積極的、擴張的、外向的暖調區域的顏色。而紅色對人眼刺激效用最顯著,最容易引人注目,同時也最能夠使人產生情感共鳴。實驗表明,看見紅色,人的代謝速度會提高,並且紅色還能引起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生理反應。
我就說嘛,武則天為什麼要李治「開箱驗取石榴裙」呢?原來,她是想讓李治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此處省略1500字。
那麼,唐人為什麼要用「石榴裙」來命名紅裙子?
第一種說法:紅裙子系用石榴花提煉出來的染料染成。
石榴花中的確含有紅色素,但從相關典籍的記載來看,以石榴花作為植物染料的染色技術,顯然在我國古代並未被廣泛運用到生產實際中,這表明此種染料一定存在著某些不足。
既然石榴花染不了紅色,唐朝的工匠們是怎麼整出來的紅色呢?原來,他們是用紅花、茜草等傳統染料染成紅色的,這才是當時染色行業締造紅色的主流手段。因此,唐代風靡一時的石榴裙其實主要是由紅花、茜草等植物染料染成的。
紅花,又名紅藍、黃藍,屬菊科植物,是唐朝主要的紅色染料。事實上,據史料記載,唐朝的關內道、河南道、山南道、劍南道等地均已有紅花種植。
第二種說法:這種紅裙子上裝飾有石榴花的花紋,以示吉祥。石榴和石榴花為什麼是吉祥的圖案?因為石榴的多子。古代多用裂開的石榴果實圖案,來表示多子多孫的良好祝願。
第三種說法:紅裙子的裙形像石榴或石榴花。
綜合三種說法,雖然唐朝並不是用石榴花來將裙子布料染紅的,但紅裙子之所以被稱為石榴裙,主要是由於其顏色、形制上的相近,再加以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因此紅裙子被詩人們、女人們賦予了一個浪漫的名字——石榴裙。
很明顯,進取型人格的武則天,在積極主動、熱情洋溢、不拘禮法、崇尚自由、思想開放的性格驅使下,一定覺得紅裙子最合自己的心意,自己也最喜歡石榴裙。可以想像,在武則天的人生步步成功之時,她的衣箱里,肯定會多出很多條做工精製的石榴裙。
但是,我一直相信,武則天最愛穿的石榴裙,一定還是當年李治開箱驗取的那一條。
③ 古代皇後嫁衣的都有什麼款式
中國古代婚服制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爵弁(bian)玄端——純衣」、「梁冠禮服——釵鈿禮衣」和人們較為熟知的「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古代婚服的發現脈絡是這樣的
周制上衣下裳式婚服→漢制深衣式婚服→唐制紅男綠女式婚服→明制婚服。漢制到唐制中的南北朝曾有白色婚服,唐時因為外交,所以日韓婚服是效仿唐制婚服的
下面是周制婚服
婚禮古稱「昏禮」,由於舉行於黃昏而來,「婚」字乃後所造。透過《儀禮》士昏禮篇等文獻記載,一個屬於士階層的婚禮可見一斑,基調庄嚴肅穆而全無現在的喜慶、熱鬧和喧鬧。《儀禮》所述的整個過程其實包含兩個不同的階段。在昏禮舉行之日前,新夫家當以媒拜會新婦父親。媒著玄端衣。婚禮當日,新夫著爵弁服迎娶新婦,新婦由姆(即教導新婦的年長婦女)陪同,並兩名隨嫁女子到達夫家,新夫頭戴爵弁形似無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徵天,下裳纁色(淺紅)象徵地,有黑色緣邊,喻陰陽調和。蔽膝隨裳,棕紅色。大帶黑色。鞋履為赤舄,即紅色復底鞋。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
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帶黑
隨嫁者亦為黑絲衣裳,披綉(披肩)有黑白相間的黼紋
新婦上車時由姆為其披上由黑色素紗罩衣以防風塵,此衣名「景」
昏禮中使者、侍者均著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黃色裳、黑舄
在周代尚無深衣,而以上衣下裳分開的服裝類型為宜。紅色衣緣應僅施於裳下緣,而非全部衣緣
總的來說
新郎服飾是由爵弁,玄端禮服,緇衤也(我打不出來就分開打了)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韓,赤色的舄組成的。
新娘的禮服在正婚時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是宵衣。頭戴「次」以「繼」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在華夏禮儀中,昏禮祭禮等大禮場合,可以向上越一級,就是說,士正婚禮,可以假越大夫級別,用纁色帷裳(一般士級別不用纁色)
漢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禮,玄黑色和黃色的婚禮服,象徵著天地的神秘色彩
婚禮當日,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看到這里你們應該看出來了,周制禮服就是三大類中的「爵弁玄端——純衣纁袡」————周制禮服到這里就算完了,現在是唐制婚服————
「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唐代是士假絳公服親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公服又稱「從省服」,是指在一般場合穿著但又並非燕居家中所著的日常服裝。公服具有一定的禮制功能例如在昏禮中穿著,但又不及朝服(又稱「具服」)所服用的場合來得正式。公服包括冠、幘和簪導、絳紗中單、白裙衫、革帶、方心、襪鞶囊、雙佩和烏皮履等
女服「花釵青制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則從其夫之品服)」,頭上的配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著品級的含義自漢代以來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因上衣下裳屬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質連裳」指的是青色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大盛,以沈從文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持「唐代士女嫁衣系分裁製」的觀點。制同翟衣,加雙佩、一品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鈿」有人認為翟衣系深衣制,既然「制同翟衣」則鈿釵禮衣也是深衣制,目前主流觀點認同沈從文先生的觀點。唐制婚禮服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唐制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是也
「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現在要講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明制婚服。明朝皇後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同。其中一項為六龍三鳳,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艷麗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一般來說這是貴族所擁有的特權: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綉雲霞翟紋(翟意為長尾山雉);三品四品為金綉雲霞孔雀紋;五品綉雲霞鴛鴦紋;六品七品綉雲霞練鵲紋;八品九品綉纏校花紋
以下是各個朝代的穿法
在漢朝,姑娘們出嫁之時,身穿紅色深衣,足著翹頭履,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
與開放大膽的唐朝服飾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唐朝時期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又顯得典雅大方。宋代貴婦禮服--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宋代婚服則是花釵大袖禮服。宋代婚服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一般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由於蒙古人崇尚騎射,因此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綉,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此禮服可追溯至清代,皇帝賜梁儲貴的女兒絲線綉的龍鳳褂裙為禮服。
清朝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同時,清朝也是在滿人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到了晚清,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倡導下社會掀起了移風易俗思潮,男子反滿要求恢復漢裝,而辛亥革命以後女子反以穿旗袍為時尚。特別是到晚清末期,婚禮中新娘常常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凡鳳冠霞帔紅鞋綠襪一概不用,在往後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婚禮了。
④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裙子,它們都是如何製作的
裙子一直是女性非常青睞的服飾,尤其是夏天,大街上都是各色的裙子,有連衣裙、襯裙、短裙、褲裙、腰裙等等。當然還可以按照材料、長度、造型、裙擺等進行分類,我們經常說的長裙、短裙、超短裙其實就是按照長度來分的。
《唐宮燕》安樂公主劇照
這件裙子好是好,但是帶了災難,為了打造這兩條裙子,唐中宗動用了官兵去嶺南捕殺鳥類,許多鳥類因此滅絕,簡直就是一場生態災難。
三條裙子各有各的故事,百鳥裙無疑代價最大,而石榴裙最讓人遐想,留仙裙引領時尚啊。
⑤ 歐洲古典裙子是怎麼做的,為什麼會蓬蓬起來
歐洲古典裙子一般分為兩截,上面為束胸,下面則為你說的會蓬起來的下擺,會篷起來,是因為其內部結構是由一圈一圈類似鋼架的結構支撐起來的!希望能幫到你!
⑥ 古代衣服怎麼做
古代衣服(漢服)製作方法——轉自漢網論壇
襦裙簡易裁法
(聲明:用這種方法確實能做出一套襦裙,我一直是這樣做的,但是……未必就是正確答案。所以,也希望有經驗的前輩對其中的錯誤能加以指正。)
這里貼的是襦裙的基本型裁法,其中襦為合身型的交領短襦,寬度以人的胸圍大小為基準,長度僅過腰部而未及臀(如果是長度到臀部或超過臀部的,下擺需加寬而成圓弧形,就不是圖(1)中的方形下擺了。當然也可以繼續採用這種剪裁法,但寬度須以臀圍大小為基準,這樣當襦束在裙內後,上身就會有太多多餘的布量),裙為圍合式半截長裙。
一、襦的裁法
交領襦的常見裁法有兩種。因為交領的緣故,前襟會重疊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難滿足
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這兩種常見的裁法都是由兩片布來組成一件襦。一種是後中破開法(如圖(1)所示),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後背正中。古畫中常見人的衣服後背正中有一道明顯的線,當是採用了這種裁剪方法;另一種是前襟補量法,即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右前襟,這種剪裁法的優點是縫合部位被左襟所掩蓋,衣服表面看不出來。這兩種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是通過調整肩袖部斜度來滿足前襟重疊部位所需布量的剪裁方法,只需要一片布即夠,不需要另外再裁開來,但因為我不是很了解這種方法,也就不詳說了。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01889.jpg[/img]
下面要介紹的是後中補量法(這是我經常用的方法,因為我覺得這種方法要更傳統一些)。
步驟一:開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幾個數據:胸圍、肩袖長、背長、衣長、袖緣寬、領邊寬、袖口止口、衣服下擺止口等。
胸圍:指衣服的胸圍而非人體的胸圍。它等於人體的凈胸圍+衣服松量。把軟尺水平狀通過乳峰點的位置測得人體的凈胸圍(注意軟尺要松緊適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決定,一般來說,松量4CM~6CM為緊身型(適合要求比較緊身的中衣或單穿的襦),8-10CM為合體型(可單穿或裡面再加一兩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寬松型,但這是對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裡面准備做夾棉,還要在各型的基礎上視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參考現代成人女子的凈胸圍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長:從脖子後隆起的那塊頸椎(也稱後頸點)量至手臂上你所想要做到的袖子位置上。肩袖長裡面還包含了袖緣的寬度。長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慮到漢服袖長回肘的說法,可以做得更長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則建議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為漢女服的講究是不露手,現代雖然可放寬些標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觀。現代參考尺寸(只到小臂與手掌的交界處):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長:從後頸點量到腰部最細處。現代參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長:可以直接量,是從後頸點量到腰部以下你所想要的位置上,但不要到臀部最寬的地方(因為這是短襦)。如果不想量,也可以用背長加,一般背長加上5~14CM都可以。
袖緣寬:隨個人喜好自定。至於是否要袖緣,一般來說,窄袖可無緣,大袖須有緣,中袖則有無緣自定。
領邊寬:隨個人喜好自定。但注意其寬窄比例要與人的臉型與身材配合,不可太誇張。如瘦小的人則不宜做太寬的領邊。
袖口止口:止口(又叫縫份)是用於接合布料的量。如果有袖緣,止口1CM即可,如果無袖緣,那麼要留2~3CM。
下擺止口:2~3CM。
步驟二:開格,剪出一塊方形的布料或紙樣(圖(2))。如果是比較不容易變形的布料如棉、呢等,可以直接在布料上操作,如果是容易變形的布料如雪紡真絲之類,最好先做紙樣。開格的大小為:長=1/4胸圍+肩袖長-袖緣寬+袖口止口;寬=(衣長+下擺止口)×2
開格後在布料(紙樣)上畫出以下幾條輔助線,輔助線的位置如圖(2),說明如下:
肩袖線:是襦前後部分的中分線(或者說對折線)
1/4胸圍線:這條線可確定後背正中的位置
1/2胸圍線:這條線確定衣服的寬度
背長線:確定腰的位置
胸圍線:這條線通過胸部但並非通過乳峰點,可表示袖窿(袖子與衣身的交界線)深度的位置,距肩袖線的垂直距離為:凈胸圍/6+7CM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38607.jpg[/img]
步驟三:畫出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後中線、領口線、左前襟線(圖(3))。
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如圖所示。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處宜在胸圍線與背長線之間,如果在胸圍線之上,則袖窿過窄,如在背長線之下,則袖窿過寬。這條線決定袖子的形狀,圖中僅為示範,至於是窄袖還是大袖、琵琶袖、直袖之類的,由個人選取的款式決定這條線的畫法。須注意的是袖口下方最好是直角,以方便袖子前後片的拼接。
後中線:後背正中的線。把圖2中的輔助線變為實線即可。
領口線:畫法如圖。AB長度=後領橫+(領邊寬-N)+M,其中後領橫=1/4頸圍=凈胸圍/20+2.9CM;M為領邊離脖子的寬度,M越大領口越大;N的大小為0CM~領緣的寬度,在M為0的前提下,它決定著領邊的角度,理論上,當N為0時,領邊剛好到頸側,當N等於領邊的寬度時,領邊則立起來包住頸部。但是,AB長度<1/2大肩寬(大肩寬是左右肩峰點的長度,測量時要通過後頸點)。後領深=1/3後領橫。
領口線與後中線的交界處須為直角,然後畫圓順的弧線經B點到C點。圖中C點為胸圍線到背長線間的左邊線上的任一點,但最高不能超過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點,最低不宜低於背長線。B點到C點的弧線弧度不能太大,弧度最大處離BC的直線最好不要超過1~1.5CM。注意一整條線都要圓順流暢。
左前襟線:在BC弧線上作垂直線到下擺線上,垂直線離最左邊線的距離約為2~6CM(如果距離太大,兩側的衣縫會被拉得變形,如果太小,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帶來調節領口的大小與衣身的松緊)。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413799.jpg[/img]
步驟四:把布料(紙樣)沿肩袖線對折,畫出袖子下方與衣身的止口(1CM)(如圖(4)),然後把袖子下方線與衣身線剪出來(圖中陰影部分的外側線)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527603.jpg[/img]
步驟五:剪出衣片。把對折的布料(紙樣)打開,畫出後中線、領口線與左前襟線的止口(1CM),然後沿止口線外側剪開(如圖(5)。圖中箭頭表示與布料邊沿平行的經紗方向。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69242.jpg[/img]
步驟六:畫出第二塊衣片。把圖(5)中的布料(紙樣)反過來,覆在另一塊布料上,照這塊衣片的形狀剪出第二塊衣片。
步驟七:剪出領邊與袖緣(圖略)。領邊的長=圖(3)中領口線的長度×2,領邊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袖緣的長=袖口長度+止口2CM,袖緣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二、裙的裁法
漢服傳統的裙是圍合式的裙子,裙由數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兩側有系帶(如圖(6)。裙片的數目不固定,因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數目越多,裙圍與裙擺的幅度才會越大。漢代裙式僅四幅,唐代一般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現代的布幅寬,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積而減少裙片的數目,現代圍合式裙子的裙片數一般為3~4片,但從傳統的繼承上來說,做漢式裙最好還是採用傳統的裙片數,如6、8、10、12片等。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716350.jpg[/img]
下面介紹裙片的裁法。這里介紹的裙片裁法為剪開法(借鑒現代裁剪法,非傳統方法,個人覺得這種方法比較方便),須做紙樣,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步驟一:開剪前先掌握以下數據: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裙圍、裙長。
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需要哪一個數據視基本款式而定。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應根據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圍、下胸圍、腰圍的數據。
裙圍:=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1.5~2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其中倍數根據個人的行走習慣和布料的重量決定,走路時步伐越大,裙圍的倍數就要越大,布料的垂感越好,手感越重,裙圍的倍數則可略小些,但不能小於1.5倍,否則有會有走光的危險。褶量大小決定裙子褶襇的數量與大小,褶襇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這里不詳述。但要注意褶的數量與大小要根據布料的厚薄與人的體型來決定,因為褶襇會增加裙上部的體積感,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體型比較豐滿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適量的褶襇(適量的褶襇可以起到掩飾體形的作用,不過若布料較硬並且裙下擺較大能形成較多的波浪,也可不要褶襇)。
裙長:由款式決定。但裙長下方須到腳踝處,若裙長過短,露出襪口或小腿都是不雅觀的。
步驟二:開格並剪好。開格大小如圖(7)。開格後在紙樣上畫出垂直的輔助線,數量2、4條不限,最好以格子中線為准兩邊對稱距離畫輔助線(如圖(8))。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23174.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39716.jpg[/img]
步驟三: 放擺(如圖(9))。沿格中的輔助線剪開,最上方留一絲連著不要剪斷,然後覆在另一張較大的紙上,用大頭針之類定住中間的一片,把其餘幾片按相同的距離展開,展開的距離越大,裙片上方的彎曲度就越大,做成的裙子裙下擺也就越大,同時下擺起的波浪度也越大。這里也要根據布料的厚度、硬度來決定擺量的大小,布料越厚越硬,放的擺量就要適量,否則做出來裙下部的體積會過於龐大。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27182.jpg[/img]
步驟四: 沿上層放好的紙樣外沿,在下層的紙上畫出裙片的輪廓線(如圖(10)。注意裙片上方與下方的弧線都要畫得圓順,同時四個角要保持直角。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52448.jpg[/img]
步驟五:畫好裙片的止口,裙片上方、兩邊都是1CM,下擺處為2~3CM,打好經紗方向線(如圖(11)),剪出來(圖(12)),裙片紙樣的做法完成。一般來說裙片的經線方向是與地面垂直的,也有經紗方向與地面成斜角的做法,這種做法可以形成比較柔和的波浪,但不宜用於太容易變形的布料以及會破壞花紋的布料。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671.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944.jpg[/img]
步驟六:用紙樣在布料上裁出所需的裙片數。裁完後注意再用紙樣對照一下,因為裙片的邊是斜線,容易拉長變形,所以需要再對照一下原樣,把因拉伸而長出來的部份剪掉。
步驟七:裁出裙腰。裙腰長度=裙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止口量(2CM)。裙腰的寬度自定。注意當裙腰的寬度增加到一定量時,裙腰也可像寬腰帶一樣,起到修正腰形的作用(最好裙腰採用比襦和裙片顏色略淺的布料)。但裙腰的寬度不宜大於腰與人體胸前肋骨最下方之間的距離(除非特別設計的款式)。
完成。
參考資料: http://www.shitouji.org/archiver/?tid-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