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女孩古代裙子叫什麼
擴展閱讀
重慶哪裡還在賣夏裝童裝 2025-01-17 03:38:44
棉睡衣在什麼情況下穿 2025-01-17 03:29:39
和田籽料皮帶扣怎麼打 2025-01-17 03:23:47

女孩古代裙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2-21 05:33:17

A. 古代女子的裙子一般有多少種穿裙不怕弄臟裙子嗎

從我國目前所拍的一些有關於古裝的影視劇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的一個景象就是,古代的女子喜歡穿著十分飄逸的長裙,在古代的時候基礎硬體設施並不是很完善,所以不可能將所有的地方都鋪上地板,並且洗托的乾乾凈凈。

總之,"留仙裙"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場合之下才會偶爾穿一次,比如表演,或者說是參加某種聚會,不過要是公主王後的話那麼就另說了,畢竟她們的生活條件更為優越,天天穿著也沒事。

唐朝時期的“石榴裙”普及性相對“留仙裙”來講要高一點,首先唐朝時期的社會生產力已經有所提高,而且“石榴裙”個群相對於“留仙裙”來說,製作難度還是相對更低了一點,材料的用量還有質量的要求相對低一點,所以在民間的普及度也就相對高了一點。

尤其是在服務行業還有演藝行業,女子所穿“石榴裙”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就比如琵琶行中就有這一段描寫:“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血色羅裙正是指的石榴裙。

而且在很多古代在的詩詞中中也反映出了“石榴裙”群的普及度,比如“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

不過可惜的是無論“留仙裙”“石榴裙”還是“襦裙”在剃發衣服過程中全部都被廢除了。


普遍性與歷史性兼具的“襦裙”(平民專用)

根據目前所現存的史學資料得知,“襦裙”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相對普遍了,當時女子所穿的衣服稱之為“上衣下裳”。

從目前所出土的文物以及相關記載性的史學資料得知,“襦裙”就是指上身穿一個大概到膝蓋的上衣,而下身則是穿一個從腰間開始一直到腳踝處的裙子,在裙子裡面則是穿一層褲子,在古裝劇中普通的百姓村婦所穿的衣著大多都是如此打扮。

尤其在《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中,劉備帶著諸多百姓向南逃跑,跟隨劉備向南逃跑的難民女群演穿的都是這種服飾,這一點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


“襦裙”的特點就是穿著相對方便,而且防風性也比較好。“襦裙”歷史發展中也不斷的改進,等到漢朝時期入群,“襦裙”的上衣已經不斷的縮短,從之前到膝蓋處變到了到腰處,下衣的裙子或褲子也變得相對的精煉,穿起來也特別的方便,因此也就不影響百姓們的日常勞作。

“襦裙”製造起來使用的布料也相對較少實用性較高,所以一直是基層百姓們的主要衣服形式。同時也是王公貴族女家中女眷的生活服飾,畢竟誰也不可能沒事都穿個大裙子生活,穿著那麼長的裙子上廁所吃飯都不方便。

“襦裙”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了明末清初,清朝建立之後推行剃發衣服的時候,“襦裙”被強制廢止,所以“襦裙”也就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台。有學者認為現在的”朝鮮服”,還有韓國所謂的“民族服”,就是參考當年中國“襦裙”所創造的一種服飾,或者直接就是搬運的中國“襦裙”。

總結

我們上面有提及“襦裙”因為是方便平民工作,修的比較短,自然不容易踩著。

而至於其他兩類裙子,因為普遍性不高,都是貴族在穿,他們一般出行都有傭人拉裙擺也不用擔心。而且退一步講,她們也只是在特定的場合穿一下,日常生活中並不是這樣的。


B. 古代女子的裙子,為什麼叫做「石榴裙」

【石榴裙簡介】
[編輯本段]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韋庄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贈姬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寫了那位彈琵琶的女子色藝驚人:「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這「血色羅裙」即是石榴裙。

石榴裙流傳的時間很久遠,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道:「梅花香滿石榴裙」。雖寫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當時現實生活中,此種款式的裙子仍為年輕女子所珍愛。

由於石榴裙經久不衰,於是俗語中說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鮮活地用著。
唐代的婦女,對裙子特別鍾情。除石榴裙外,還有許多別致的款式。初時,裙子窄而瘦長,穿者將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齊到胸乳,故唐詩中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句子。到盛唐時,裙子的製作精美華麗,有的價格昂貴,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等。間裙,即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間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諸種。百鳥裙,用多種飛禽的羽毛捻成線織成的裙子,因做工考究,

故立體感強,「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目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穿上它「百鳥之狀皆見」(《新唐書》)。花籠裙,是用輕軟細薄而又半透明的「單絲羅」織綉而成,上面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綉出花鳥等圖案。百鳥裙和花籠裙,都是穿在一般裙子外的套裙。此外,還有百疊裙、畫裙(在裙子上直接作畫)等。

直到今天,裙子仍是女性常用的服飾,只是品類更加繁多、款式更為新奇了。

【關於石榴】
[編輯本段]

石榴(punica grantum L.)在百果之中,不算是最香最甜的,但造型別致、口味獨特逗人喜愛。

石榴是百子同包,金房玉隔,果皮一旦綻開,裡面通常分為六個子室,每一子室都藏有許多種子,所以在吃時就會生出聯想,想到子孫後代繁衍興旺,想到自己的事業後繼有人,石榴自古稱為吉祥之果。

【關於石榴裙的傳說】
[編輯本段]

在我國,有關石榴裙的傳說,比石榴果還要豐富生動,紅得似火的石榴花,易於想到男子對異性的熱烈追求和嚮往。

南北朝詩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詩中就寫過兩句:「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比心中美女。

元代的劉鉉《烏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楊影里殘,甚 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霞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到了明代,石榴裙的說話就固定下來,如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

石榴籽象徵子孫興旺,石榴花喻示女性之美,所以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理所當然。

紅裙。梁元帝《烏棲曲》:「芙蓉這帶石榴裙。」 石榴裙在唐時,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著。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唐詩中亦有許多描寫,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五詩:「紅裙妒殺石榴花」武則天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等。石榴裙一直流傳至明清,仍然受到婦女歡迎。《紅樓夢》里亦有大段描寫,可相印證。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來歷】
[編輯本段]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對風流女性崇拜傾倒的俗語。這句俗語的產生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
傳說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綉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每當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即設酒宴於「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

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唐明皇愛欣賞寵妃的嫵媚醉態,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雲與石榴花相比,誰紅得艷麗?因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皇上,則遷怒於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

楊玉環無奈,依然愛賞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綉滿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設宴召群臣共飲,並邀楊玉環獻舞助興。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眾臣無奈,凡見到楊玉環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使禮。於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語。

C. 古代為什麼叫石榴裙

石榴裙的名字來源於梁元朝皇帝孝義的一首詩,「荷花是石榴裙」。上面說跳舞的女孩旋轉,優雅的裙子就像石榴花一樣美麗。但真正讓石榴裙出名的是楊玉環。據說楊玉環很喜歡石榴花,所以唐玄宗在華清池西邊的秀嶺、望謨寺等地種了石榴。當石榴花盛開時,人們會設宴款待官員。楊玉環將穿著石榴裙表演歌舞。

唐代婦女對裙子鍾愛有加,除了石榴裙,還有很多別致的款式,而裙子在唐代也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初時,裙子窄而瘦長,故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詩句。盛唐時期,裙子製作得精美華麗,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間裙,就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排列做成的裙子,每一個間隔叫作「破」,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等等。

D. 「石榴裙」是什麼裙

石榴裙是古代女子最常穿的一種紅色裙子,為何叫石榴裙,是因為古代的紅色染料,大多是從石榴花中提取的。

石榴的由來有個美麗的傳說

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到達安石國的時候,發現此處常年大旱,於是將大漢朝先進的水利灌溉技術傳授給了安石國,隨著水利工程的建成,張騫解決了安石國吃水難的問題。

安石國國王非常感動,於是給了張騫的大量的金銀財寶,但張騫都拒絕了,畢竟我大漢使臣,助你一國解決用水問題也是舉手之勞。

安石國國王看張騫不為金銀所動,於是想起了一件寶物,並講了一個安石國的傳說。

相傳有一任安石國國王外出打獵,忽然發現野地躺著一隻金色大鳥,於是國王將它救治,金色大鳥感念國王的救命之恩,於是將女媧補天時剩下的一塊紅色寶石叼了回來,國王將寶石放在了地上,就在這里長出了一棵樹,結出了果實便是石榴,因為是在安石國,所以最初的石榴叫「安石榴」。

張騫聽了傳說也很好奇,於是去看了那棵樹,這次他接受國王的禮物,因為他得到了這棵「安石榴」的種子。

回到了長安,張騫將石榴種子種在了長安的上林苑和驪山腳下,從此中原便有了石榴樹。

「石榴裙」之說來自一首詩

石榴樹到了中土,聰明的漢朝人開發了另一種用途。

原來石榴果實能吃,石榴花更是一種非常好的染料,被這種燃料染成的布匹是一種鮮艷的紅色,很快成了愛美的女性競相購買的暢銷品,美女們拿回家中,將其製成了裙子。

梁元帝寫了一首《烏棲曲》,其中有一句叫「芙蓉為帶石榴裙」用來形容嬌媚動人的美女,從此後,「石榴裙」成了形容年輕女人的代名詞。

「拜倒在石榴裙下」和楊貴妃有關

時間到了唐朝,楊貴妃也很喜歡石榴,不僅愛吃石榴,更喜歡石榴花,還喜歡穿石榴裙,唐玄宗對待愛妃的這種愛好當然是非常支持,種了滿園的石榴樹,楊貴妃在其中翩翩起舞,皇帝看著喜歡。

但大臣們卻不喜歡,認為皇帝沉迷於貴妃不理朝政,但皇帝聽不進勸,所以大臣們便遷怒於楊貴妃,見到她時不打招呼,所以楊貴妃被冷落,心裡自然是相當不爽的。

結果有一次,玄宗大宴群臣, 酒至半酣便想要楊貴妃舞一曲助興,但和平時不同的是,楊貴妃很不高興,拒絕出場,然後跑到皇帝耳邊打起小報告,說平日了這些人見我愛答不理,更別說行禮了。

皇帝當即就生氣了,馬上下令,從此以後見了貴妃娘娘必須行禮,行大禮!

從此以後,大臣們只好被迫的對楊貴妃行禮了,於是有人偷偷的便說了句:今後算是要拜倒在這石榴裙下咯!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拜倒在石榴裙下」演變成了男子被女人魅力征服的描述語言。

石榴裙是古代的一種非常特別的裙子,象徵著「多子多福」的石榴, 歷史 上第一次與裙子聯系在一起,出現在漢成帝時代的《黃門倡歌》,歌中寫道「點黛方初月,縫裙學石榴」。

至於, 歷史 上最早提到石榴裙這個名字的,是南朝梁時期的《南苑逢美人》,其中寫道「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

石榴原產於西南亞,在漢朝時期,因張騫通西域而傳入中原進行種植,無論是在西南亞地區還是在中原,嬌艷欲滴的石榴花都是一種美麗的象徵。

石榴裙在南朝興起後,在唐朝盛極一時。

唐朝現存詩歌之中,直接提及石榴裙的共有32首,其中涉及貴族的有14首,另外還有12首描寫的是風月女子,其他6首所描述的對象不明。

也由此可以看得出,古代的石榴裙,一般都是貴族與青樓里的女子穿得更多些。

據說,穿上石榴裙,可以讓年輕的女子顯得更加俏麗動人,而成熟女子穿了之後會顯得更叫嬌柔媚態。

當年太宗駕崩後,在感業寺出家的武則天,還是整天想著讓李治「開箱驗取石榴裙」。

玄宗的貴妃楊玉環,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她尤其喜歡石榴花,玄宗因此命人在華清池大面積種植,每到石榴花開,貴妃與玄宗就在花叢中嬉戲,而楊貴妃醉酒之後,雙腮緋紅,玄宗將其與石榴花相比,覺得更加艷麗動人,而「拜倒在石榴裙下」也出自楊貴妃。

據說玄宗曾設宴群臣,邀楊貴妃起舞助興,貴妃端起酒杯在玄宗耳邊呢喃:「這些人對臣妾側目而視,很不恭敬,臣妾不願為他們跳舞。」

玄宗聽了之後心疼貴妃,因此下旨,要求文臣武將見到貴妃一律要行禮,拒絕行禮的都要論處大罪,眾臣無奈,紛紛跪在楊貴妃的石榴裙之下,因而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這句話。

那麼,石榴裙到底長什麼樣呢?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這里的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而石榴裙是殷紅如血的。

在沒有化學染劑的古代,殷紅如血的石榴裙到底是用什麼染成的一直是個謎,雖然日本人在《草木染料織物圖鑒》中記載著用石榴的樹皮、根莖、果皮等染色的記錄,但並沒有用石榴花染色的證據。

古代倒是有用紅花菜給衣服染色的記載,也就是紅藍花,不僅用於染色,而且還用來製作胭脂,當時主流的紅色就來自於紅花菜的種子,加酸沉澱後就可以用於染色。

不過紅花菜染色的布匹非常怕鹼,一旦遇到就會立刻脫色,所以石榴裙不能用鹼性的水清洗甚至觸碰。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低頭一瞧,便哎呀一聲道:「怎麼就拖在泥里了,可惜這石榴紅綾最不經染。」

如今市場上大多數的洗衣粉、洗衣液等都是鹼性合成的,根本不能用來清洗石榴裙。

而關於石榴裙的形制,石榴裙的面料並非棉布,也不是麻布,而是綾羅綢緞里的「綾」,這是一種非常輕薄透氣的絲質面料,穿著之後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感覺。

石榴裙的裙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是襦裙的一種,而短襦、披帛與裙,是襦裙的三個主要構成部分。

短襦: 短衣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制,襦的長度通常只是到腰間,領子分成交領與直領,袖子有長也有窄,玄宗在位時期達到鼎盛,袖子寬度能夠達到四尺,晚唐詩琪,這種寬大達到了一種近乎誇張的地步,甚至能夠拖到地上,近乎是唐初的十倍。

披帛: 這種服飾類似於如今的絲質圍巾,不過披帛不是圍繞在脖子上的,而是纏繞在胳膊上的,就類似於一種飄帶。

除此之外,石榴裙最顯得媚態的就是敞開的巨大袒領,領口非常低也非常淺,由於穿石榴裙的時候不穿內襯,所以會露出半個胸,加上石榴裙的絲織感,若隱若現更顯迷人。

一般認為,「石榴裙」就是「紅裙」。

或曰,最早南朝梁元帝在《烏棲曲》詩中,說到了「石榴裙」 ——「交龍成錦斗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

這詩句講的,應該是絹、紗、葛、羅製成的「紅裙」。

但是有個問題,這首詩,收於梁時徐陵的《玉台新詠》卷九,署名為「太子」,這個太子,當為梁簡文;後來的梁元帝,此書中稱為「湘東王」。

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說:「梁簡文為太子,好作艷詩,境內化之,晚年欲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為《玉台集》以大其體。」

還有另一個問題,假設此詩為元帝所作,也還有人比他更早用到「石榴裙」一語。

也在《玉台新詠》中,卷六, 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詩曰:「洛浦疑回雪,巫山似旦雲。傾城今始見,傾國昔曾聞。(媚)眼隨羞合,丹唇逐笑分。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自有狂夫在,空持勞使君。」

何思澄,約齊高帝建元中至梁武帝中之時人,要比梁元帝早約幾十年。

《玉台新詠》,是一部南朝梁以前的詩歌總集。收詩769篇,共為10卷。除《越人歌》等篇之外,余皆自漢迄梁作品。徐陵《玉台新詠序》說,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艷歌」,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

所以,收錄上面兩詩並不意外。

(西魏壁畫)

當時的「石榴裙」除了為「紅色」,何等樣式?

南朝服飾文化遺存十分稀少,不妨參考本文第一幅題圖。

此圖為莫高窟285窟的北魏貴婦圖。年代或稍早於南朝梁。

從此圖可以看出,先秦至漢的「深衣」風格已基本不再。

(西漢墓出土深衣女俑)

古時的「衣裳」,為「上襦下裳」。

《詩經.綠衣》曰:「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就是綠色上襦黃色下裳。

「下裳」,不是褲而是「裙」。

《說文》雲:「常(裳),下帬(裙)也。」男人所穿,亦稱「裙」。

如果「上襦下裳」連在一起,就叫「深衣」。

「深衣」直到漢代,都是「主流」服裝。《禮記》中,專門有《深衣》一章。

(唐侍女圖)

到南北朝時期,「深衣」已基本分開,絕大部分是「上襦下裳」或曰「上襦下裙」了,尤其是女人。

這個時候,南朝貴族奢華享樂,很被北朝貴族所羨慕,服飾上也明顯體現了出來。

《玉台新詠》中收錄了漢代古樂府《陌上桑》。其雲:「湘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

這是說,漢代,「上襦」和「下裳」開始分離;不過,一般來說是「上豐」而「下簡」。

南北朝時期,貴族婦女在服裝上,則演變為「上簡下豐」了。

襦,大多是短衣。但此時,可長至膝部。單衣稱「襌(dan)襦」,夾衣稱「裌(jia)襦」,內絮絲絮的稱「復襦」。

當時之襦,大多對襟交領或直領,衣袖分寬窄兩式。亦有長襦大衣,當為貴族婦女的禮服。

此時的「下裳」,即裙,已分長裙、短裙。短則至膝,配短襦;長則曳地,配長襦。

裙多用紗、葛、白練、絹、羅等製作。

從敦煌壁畫看,魏晉時,流行間色裙,即以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縫成,色彩變換,以增美感。

(都督夫人與女眷盛裝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襦裙的特色是「蜚襳(xian)垂髾(shao)」。

「襳」是「上襦」 的絲綢長飄帶;「髾」是固定於長裙下擺的燕尾狀絲綢裝飾。《漢書.司馬相如傳》已用到這個詞。女子行走時,長長「襳」的飄帶牽動「髾」的尖角,搖曳飄揚,隨風起舞,甚是好看。

此時的女子襦裙,腰間常常配有束帶。 帶下有圍腰,長約尺余,不僅可把「上襦」「下裙」更好連接固定,還可用花錦或彩綉各種圖案,作為一種腰部裝飾。

南北朝庾信《夜聽搗衣詩》雲:「圓(圍)腰運織成」,即指此。

由以上可知,「交龍成錦斗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所描寫的,是身著「絹、紗、葛、羅」一類材質製成,紅色,「蜚襳垂髾」,束有腰帶,飄飄如仙模樣的美女。

(王後與宮女圖)

隋唐時期,襦裙又有變化。

前期,比較簡約素雅,然而是窄小型緊身短襦和高裙束腰在腋下。

盛唐時期,則變為以豐腴體態為美的 時尚 追求。上襦低胸下裙「寬袍大袖」。

白居易《時世妝》詩雲:「風流薄梳妝,時世寬梳妝。」

色彩上,實行紅、粉紅、黃、白、綠等等。

還是白居易,《琵琶行》曰:「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他在詩中,也多次說到「石榴裙」,如,「銀燭忍拋楊柳曲,金鞍遣送石榴裙。」但在這里,「石榴裙」一詞,「用典」的成分更多。

石榴裙就是一種顏色酷似石榴花的大紅裙子。款式很多,都以嬌艷的顏色深得歷朝歷代喜愛。

最早出現石榴裙名字的是南朝梁元帝的《烏棲曲》:

描寫宮廷女子在華美的宮殿里等待心上人的情景,「芙蓉為帶石榴裙」,女子穿著猩紅色長裙,神態飄逸,亭亭玉立。

後來詩人何思澄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媚眼隨羞合,丹唇逐笑分。

風卷蒲萄帶 ,日照石榴裙 。

也是描寫服飾,但漸漸作為美人的代稱了。

到唐朝,石榴裙逐漸成為女子的服飾 時尚 。

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唐代保留了北方少數民族的血統和風俗,所以,女子們更喜歡熱烈而張揚的色澤,石榴裙的大紅色澤十分符合當時的審美理念。

石榴裙是唐代的流行服飾,許多詩人都曾描寫過它:

如李白寫過「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

白居易寫過「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

杜審言寫過:「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五詩:「紅裙妒殺石榴花」。

最值得一提的武則天的這首《秋娘子》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是武則天被下放感業寺時寫的一封信,體現了這個鐵腕女人的別樣柔情。她這首詩感動了後代許多人,也感動了年輕時代的唐高宗,從而扭轉了自己沉淪的命運。

到這里,石榴裙已經成為女子的標配服飾。

那麼,「拜倒在石榴裙下」這個俗語又掩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這還得從唐明皇的這段忘年戀說起。

且說唐明皇自從將兒媳婦納入後宮佳麗之後,便百般寵愛。但是,官員們卻並不買賬,他們陰奉陽違,對年紀輕輕的楊貴妃並不尊重。

一天,皇帝在後宮大宴賓客,召集百官,大宴賓客。席間,他叫楊玉環獻舞。

楊玉環不好拒絕,只好告訴唐明皇大臣們的態度。唐明皇十分心疼,忙下令文武百官要尊守規則,遇見楊貴妃要行禮。

於是,奇怪的一幕出來了,在楊貴妃的石榴裙下,黑壓壓地跪了一地。

這就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原先典故,仔細品味,帶有許多無奈的成份。

至於後來為何成了風流男女的專稱,那大概是在發展中產生的變異吧。

01石榴裙

石榴裙,其實就是指朱紅色的裙子(一說綉石榴花的大紅裙)。純色的紅裙艷麗明媚,襯托得人艷若桃李,故有「紅裙妒殺石榴花」之類的詩句傳唱。

「石榴裙」出自梁元帝蕭繹所著《烏棲曲》中「交龍成錦斗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一句,以紅裙指代女性的萬種風情。

時至今日,緋紅的石榴裙依然廣受歡迎。在它流行的千年間,產生了無數與之有關的動人詩詞和典故。其中,最出名的典故就是「拜倒在石榴裙下」。


02拜倒在石榴裙下

相傳唐明皇為楊貴妃種了許多石榴樹,在石榴花競相開放之時,他們一起在花叢中飲樂。

貴妃喝酒易上臉,雙腮緋紅,猶如枝頭盛放的石榴花,美得不可方物。唐玄宗喜歡欣賞她醉後的媚態,醉卧美人懷,不理天下事。

大臣們對此頗有怨言,卻不敢明言,便遷怒於貴妃,不肯尊敬她。

玄宗聽後,心疼寵妃所受的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必須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之後,眾臣見到楊貴妃,不得不恭恭敬敬地跪拜,不敢直視她,只能看見她的石榴裙擺。

在權勢面前,大臣們不得不屈膝,「拜倒在石榴裙下」,即拜倒在女性的權勢下。當時,眾臣拜倒因權勢逼人,情非得已。

如今, 「拜倒在石榴裙下」,則表達對女性的崇拜,崇拜可能由於品行、能力、素養等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權勢。有時候,也指男子沉迷於某人的美色無法自拔。

說完石榴裙的名典故,再來看看名詩詞。三葉草以為,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武則天筆下的「開箱驗取石榴裙」。

03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如意娘》,是武則天在感業寺寫給唐高宗的情詩。短短四局,寫出無窮無盡的相思愁苦。

因為思念過度,我五色不辨,將紅色認成綠色。春光漸逝去,落紅融入春泥,枝頭只剩綠葉。可只有綠葉又有什麼意思?沒有紅花相配,終究沒有光彩。

逝去的春天如同我們遠去的甜蜜時光,已成為心口的傷痕,想一次,痛一次,淚如雨下。如果你不信我如此思念你,可以看看我箱子里的裙子,那上面還有點點淚痕。

一個女子,將原本含蓄的相思之情表達得如此真切熱烈,首句含蓄,後三句皆直白,女子向男子這般表達入骨的相思,許多男子都會心動吧。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描繪出一位執著不造作而且果敢決然的女子形象。相思斷腸,不容置疑。這兩句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

所以,不論技巧,只談名氣,這首詩可當石榴裙詩詞中的第一。

石榴裙本來只是女子追捧的漂亮衣物,因為文人的筆而成為富有美感與內涵的詩詞意向,還因為名人效應在中國文化中紮根立足。

這也驗證了一個道理: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文化皆有根,起源於日常,在 歷史 長河中不斷沉澱,最終香遠益清。

可以說,石榴裙是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有關「石榴裙」的傳說,甚至比石榴果還要生動誘人,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他顏色,因此顧名思義,將紅得似火的石榴花比喻成裙子,那種不可言表的美麗與香艷,是極易撩起男子對異性的熱烈追求和嚮往滴。

於是石榴裙在我國由來已久,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的詩句,可見那時候已經石榴裙看作漂亮的衣服,而發展至唐代的時候,石榴裙美麗得更更迷人了,因為唐代的詩們人曾經寫了諸多關於石榴裙的詩作:

萬楚在《五日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那麼這位色藝驚人的彈琵琶女子所穿的「血色羅裙」,即是石榴裙。

梁鮑泉《奉和湘東王春日詩》:「新落連珠淚,新點石榴裙。」

韋庄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

明代大才子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道:「梅花香滿石榴裙」。

南北朝詩人何思澄在《南苑逢美人》詩中,也曾用石榴花來暗比心中美女——「媚眼隨嬌合,丹唇逐笑兮。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

由此可見,在唐代石榴裙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服飾,為年輕女子所珍愛,而且不光時大姑娘小媳婦將它當作自己最漂亮的衣物,就連了那些有著高檔審美眼光的文化人,也將它看成最能迷人的服飾。

那麼,由於石榴裙的魅力一直經久不衰,於是便有了這句「拜倒在石榴裙下」暗喻風流男人被美色所征服崇拜傾倒於漂亮女人的俗語,其實,這句話是頗來來歷的:

傳說傾國傾城的楊貴妃,從小就非常喜愛石榴花,也非常愛穿石榴裙。風流天子唐明皇為了博得美人一笑,便在楊貴妃經常遊玩的華清池西綉嶺、王母祠等地方,栽種了大量的石榴樹,每當夏天石榴花盛開的時候,唐明皇便設酒宴於「五月榴花紅勝火」的石榴花叢中,與身穿石榴裙的楊貴妃開懷盡興。酒後,楊貴妃雙腮緋紅,猶如火紅的榴花紅,這令唐明皇非常陶醉,終沉湎於美色之中,從而忘了朝政。對此,大臣們非常不滿,但又不敢指責皇上,便遷怒於楊貴妃,從而對她拒不使禮。唐明皇知道後,感到楊貴妃受了委屈,便立即下令:文官武將所有之人,見了貴妃,一律使禮跪拜!否則,便以欺君之罪嚴懲。於是,眾大臣們,只要一見到楊貴妃,便紛紛下跪使禮。那麼,從此「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俗語便流傳下來了。

那麼,石榴裙為何如此受到人們的鍾愛呢?原來它有四個別的服飾所沒有的特點:

一、打造熟女

火紅的石榴裙,一旦穿上,能瞬間提高你的成熟度,再青澀的女子,也能成為熟女。

二、雍容華貴

石榴裙本身就是一種高貴華麗的體現,話說「五月榴花紅勝火」,穿上它再普通的女孩也能顯示出優雅不凡的氣質,從而成為最有氣質的明星級人物。

三、清新脫俗

石榴裙雖然紅的艷麗,便由於其與眾不同,所以看起來清新脫俗,給人一種自然美的形態。

四、女人味

石榴裙的紅艷俏麗與雍容華貴,使女子穿上之後,更加具有女人味,更有魅力,更吸引眼球。

一般,常見的石榴裙有三種類型:

一、「蓬蓬石榴裙」

「蓬蓬石榴裙」,是上世紀20年代最流行的服飾,因為女人的小蠻腰會讓男人情不自禁地去攬住。這款長及人的小腿部,像藕蓮蓬似的蓬蓬裙擺,穿上後顯得腰肢特別的纖細,加上可愛甜美的蓬裙,往往會令異性們情不禁地拜倒在裙下。

二、「拖尾石榴裙」

「拖尾石榴裙」的款式穿上之後,不但勾勒出女性完美的曲線,更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因為它是抹胸拽地長裙款的設計,而且還是用國寶級的面料「雲錦」,以及絲和孔雀羽線等手工精製而成的。若再配上的相應的項鏈,其高貴的氣質往往就是紅毯上的焦點。

三、「超短石榴裙」

「超短石榴裙」有一種強勢之美,然而這種強勢的美麗,只可遠觀不可近享,因為它是青年女孩子與強勢女子的最愛,它沒有繁瑣的裝飾,其款式是梯字型的,極簡的線條,自信而直接地展示性感模樣,從而以硬挺的質感來表現大女人的強勢。於是,只有那些有足夠的勇氣和實力的男子才能靠近它。

在 歷史 的長河中泛舟而行,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古代婦女著裙,多喜歡石榴紅色,而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為「石榴裙」。

石榴與中國的服飾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梁元帝的《烏棲曲》其三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之詞,「石榴裙」的典故,因而可能由此而來。

石榴裙在唐時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穿著它的女子也顯得格外俏麗動人。如唐傳奇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

唐詩中亦有許多描寫

李 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

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

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

萬 楚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武則天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韋 庄——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

石榴裙一直流傳至明清,仍然受到婦女歡迎。

「媚眼隨嬌合,丹唇逐笑兮。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讀這首詩是不是感覺眼前站著一位穿著紅色裙子的美女。石榴裙就是石榴紅顏色的裙子。

說起石榴裙,大家或許都能想起武則天這位鐵血女皇所寫的那首哀婉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那麼,石榴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所謂的「石榴裙」自然是與石榴有關。

石榴是原產波斯的水果,在漢朝時傳入中國。根據張華《博物志》載:

隨著石榴的引入,人們對這種水果的喜愛,也從果實發展到石榴花上。

由於石榴花的顏色極其鮮艷奪目,所以古代往往會以石榴裙來形容像石榴花一樣朱紅色的裙子。這就是石榴裙的 歷史 由來。

石榴裙在文獻中的出現是從齊梁開始的。

詩人何思澄《南苑逢美人》有雲: 風卷蒲桃帶,日照石榴裙。

再比如梁元帝的《烏棲曲》: 交龍成錦斗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

等到唐朝時,石榴裙已經是一種風靡於所有年輕女性的服飾了。

由於顏色鮮艷,能夠襯托出少女的美麗,所以很得當時的女孩子們的喜歡。

因此,最後出現「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說法,這不是沒有根源的。

E. 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女子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大多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類似現在的女生連衣裙。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參加祭祀重要活動等的正式禮服,類似現在的女性職業套裙裝。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一般用於常服,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咱可以類比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

大多數漢服由布和帛所製作形成,從上到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古代人講求對稱,追求規整與圓滿,因此服飾的前後具有對稱性,在製作的過程中,前襟後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須大小相同。

其實漢服並不只是一套服飾,它還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在這里筆者著重為大家介紹服裝,古代漢服雖然沒有現代漢服顏色這么鮮艷,但上面也有著各色各樣逼真細膩的花紋。

漢朝對於服裝極其有研究,而漢朝服裝的簡稱「漢服」卻與現如今流行的「漢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漢朝服裝與漢服的不同。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

F.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稱,簡單一些,像羅裙,襦裙之類的,最好還有描述,謝謝

褶襇裙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襇裙」。

留仙裙

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

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無緣裙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

間色裙

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

石榴裙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染的黃色最為高貴(此處鬱金,所指應為中葯里姜科鬱金,而非現代所說的鬱金香花);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

褶襇長裙

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

馬尾裙

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這裙據說始於朝鮮國。裙式蓬大,舒適美觀。

彈墨裙

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

百襇裙

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

朝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

(6)女孩古代裙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裙子從形態、長度、製作、著裝和用途等各個角度被加以分類,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按腰圍分:低腰裙、無腰裙、帶腰裙、寬腰裙、高腰裙、連衣裙

按形狀分:緊身裙、圓首裙、鍾型裙、包裙、半緊身裙、暗襇裙、三角襟裙、軟襟裙、褲裙、抽摺裙、箱型摺裙、百摺裙、羅傘摺裙、圓形喇叭裙、魚尾裙、塔裙、散襇裙、漩裙(蝸牛裙)

G. 古代女子衣服名稱

古代女子衣服名稱:襦裙套裝、胡服、無緣裙、半袖裙襦、褻衣。

1、襦裙套裝

宋代女性的褲子,穿在裙子裡面,作為夾褲、襯褲,形制多用開襠。黃升墓也出土了一種開襠褲,是系於裙內的褲子,貼身而穿。下有收口,上有分襠,兩袴腳也不是左右分離不連屬的,而是由袴腰連為一個整體。

H. 「石榴裙」是什麼裙為什麼在古代那麼多人拜倒在它之下

“石榴裙”就是普通的紅色裙子,因為楊貴妃就是憑借這條裙子,才令無數人拜倒在她之下,所以才會有這句俗語。石榴裙是唐代年輕女性非常喜歡的一種服裝,這種裙子只擁有著石榴的紅色。並沒有包含其他顏色,通常會讓穿著它的女人看起來漂亮動人。所以這種服裝在那個時候對男人來說就是非常賞心悅目的一件衣服,想像一下一個男人怎麼能冷漠地面對如此美麗的女人。所以當他們看到一個女人穿著石榴裙,他們便會無意識地聚集在這個女人身邊,願意為這個女人做任何事。因此,當時人們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這意味著男的為此萬分著迷。


有一天,唐玄宗設宴款待眾位大臣,還特意請了楊貴妃前來跳舞助興。楊貴妃撒嬌地告訴唐玄宗,大臣們平日里都不和我打招呼,我才不要去給他們跳舞。唐玄宗這才知道楊貴妃受了委屈,之後便命令大臣們見到楊貴妃時必須行禮。如果拒絕行禮,那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大臣們別無選擇,只能看到楊貴妃穿著石榴裙,一個接一個地行禮。從那時起,跪拜在石榴裙下,便成為一種崇拜女性的說法。

I. 為何稱女人的裙子為石榴裙

石榴花有「紅、黃、白」三色,它與中國的服飾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特別欣賞紅花。古代的女子穿裙,多喜歡紅色,而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出來的,因此人們把紅裙稱為「石榴裙」。

石榴裙是唐代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 由於石榴裙經久不衰,於是俗語中說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

(9)女孩古代裙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對風流女性崇拜傾倒的俗語。這句俗語的產生,與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楊玉環有關。

據說楊貴妃很喜歡石榴,為此,唐明皇在華清宮附近西綉嶺、王母祠等地種了不少石榴供她觀賞。唐明皇愛看楊貴妃酒後的醉態,常把貴妃灌醉,以觀賞她那嫵媚之態。

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觀賞之後,唐明皇常剝石榴喂到楊貴妃口中;朝中大臣對此很是看不過去,對楊貴妃怨言日生,楊貴妃為此很不高興。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會,請楊貴妃彈曲助興。楊貴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動聽之時,故意把一根弦弄斷,使曲子不能彈奏下去。唐明皇忙問是什麼原因。楊貴妃乘機說,因為聽曲的臣子對她不恭敬,司曲之神為她鳴不平,故把弦弄斷了。

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話,於是降下旨意:以後無論將相大臣,凡見貴妃均須行跪拜禮,否則格殺不赦。從此,大臣們見到楊貴妃,都誠惶誠恐地拜倒在地。

因為楊貴妃平日總喜歡穿綉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話來開玩笑。

J. 古代女子衣著的名稱

梅花紋紗袍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
菊紋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雲錦宮裝
金銀絲鸞鳥朝鳳綉紋朝服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
素絨綉花襖
捻金銀絲線滑絲錦被
刺綉妝花裙
薄羅長袍
勾勒寶相花紋服
縷金百蝶穿花雲緞裙
宮緞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琵琶襟上衣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妝緞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暈春錦長衣
對襟羽紗衣裳
八團喜相逢厚錦鑲銀鼠皮披風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織錦皮毛斗篷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暗花細絲褶緞裙
金絲織錦禮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四喜如意雲紋錦鍛
挑絲雙窠雲雁裝
碧霞雲紋霞帔
翡翠撒花洋縐裙
鏤金百蝶穿花雲錦襖
烏金雲綉衫
蝶戲水仙裙衫
軟銀輕羅百合裙
漩渦紋紗綉裙
如意雲紋衫
流彩飛花蹙金翚翟褘衣
十二破留仙長裙
乳雲紗對襟衣衫
綉刻絲瑞草雲雁廣袖雙絲綾鸞衣
緞地綉花百蝶裙
如意緞綉五彩祥雲朝服
緞綉氅衣
五彩緙絲衫
立式水紋八寶立水裙
緞織掐花對襟外裳
盤金彩綉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鳳尾裙
金絲白紋曇花雨絲錦裙
牡丹鳳凰紋浣花錦衫
散花百褶裙
古紋雙蝶雲形千水裙
白玉蘭散花紗衣
牡丹薄水煙逶迤拖地長裙
古煙紋碧霞羅衣
散花如意雲煙裙
煙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嬌紗裙
桃花雲霧煙羅衫
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紗露水百合裙
團蝶百花煙霧鳳尾裙
雲絲披風
柔絹曳地長裙
團錦琢花衣衫
金邊琵琶襟外襖
粉霞錦綬藕絲緞裙
窄衣領花綿長袍
細紋羅紗
錦綉雙蝶鈿花衫
月牙鳳尾羅裙
翡翠煙羅綺雲裙
綉衫羅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