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清代女的穿的裙子有什麼說法
擴展閱讀
110斤適合穿什麼樣的旗袍 2024-12-27 03:58:22
高爾夫手套為什麼反戴 2024-12-27 03:57:16
童裝價位怎麼定位 2024-12-27 03:46:32

清代女的穿的裙子有什麼說法

發布時間: 2022-11-18 22:46:32

㈠ 清朝服飾有哪些,清朝服飾有哪些不同之處

第一個就是官員的服飾,清代官員們穿的服飾,主要是身上的補子不同,一品大員是仙鶴,六品官員是鴛鴦,還有一個就是頂戴花翎。這個在很多清宮戲里看到一個官員出現了問題,就將他的頂戴花翎帶走,這個人就算是被免職了。之後回家將你的朝服脫下來就好,你就可以回老家養老去吧!



清代的服飾在近代以前和以後是有變化的,近代以前就是上面的,近代以後,由於西方服飾的傳入,所以使得傳統的服飾也是發生變化的,例如男人開始穿西裝了,一開始人們都說這個事假洋鬼子,之後就慢慢接受了假洋鬼子。女子的旗袍也出現了,並且成為了時尚。你知道中山裝和旗袍是怎麼發明的嗎?

㈡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稱,簡單一些,像羅裙,襦裙之類的,最好還有描述,謝謝

褶襇裙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襇裙」。

留仙裙

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

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無緣裙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

間色裙

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

石榴裙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染的黃色最為高貴(此處鬱金,所指應為中葯里姜科鬱金,而非現代所說的鬱金香花);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

褶襇長裙

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

馬尾裙

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這裙據說始於朝鮮國。裙式蓬大,舒適美觀。

彈墨裙

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

百襇裙

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

朝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

(2)清代女的穿的裙子有什麼說法擴展閱讀

裙子從形態、長度、製作、著裝和用途等各個角度被加以分類,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按腰圍分:低腰裙、無腰裙、帶腰裙、寬腰裙、高腰裙、連衣裙

按形狀分:緊身裙、圓首裙、鍾型裙、包裙、半緊身裙、暗襇裙、三角襟裙、軟襟裙、褲裙、抽摺裙、箱型摺裙、百摺裙、羅傘摺裙、圓形喇叭裙、魚尾裙、塔裙、散襇裙、漩裙(蝸牛裙)

㈢ 清朝服飾的特點

1644年清兵入關後,滿族的服飾風俗藉助軍事與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開來。

在封建社會,服飾緊密聯系著每個人的身份與社會等級。服裝的式樣、顏色、質地必須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貴賤。清代男子的服裝,以袍、褂、襖、衫、褲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擺開衩的數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員開兩衩,百姓不開衩。

服飾的穿用時間和場合也有嚴格的規定,如五品以上官員穿貂裘,必須於每年的冬至月(農歷十一月)初一統一換穿,俗稱「翻褂子」。每年農歷三月百官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要由禮部奏請,皇帝降旨一律換戴。

長袍馬褂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飾之一,與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滿族青年女子著旗裝,其坎肩為一字式,中年婦女著旗袍。漢族婦女的服裝組配,一般是襖、褂、裙和披風。

詩書禮儀之家,小姑娘長到13歲必須穿裙子。只穿褲不穿裙者,一般是侍婢和鄉下勞動婦女,此外,妓女是不穿裙子的,只穿褲子,這是良家婦女與青樓女子在服飾上的根本區別。

(3)清代女的穿的裙子有什麼說法擴展閱讀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游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從服裝發展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變革最大,清朝服飾形式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繁縟復雜,也是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設計史上的一次大變革。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封建制度衰落。從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裝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異族服裝。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

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清代服裝盡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了歷代。

㈣ 清朝早期女真族服飾

滿族的衣著服飾,基本上是沿襲女真族。
滿族人喜歡穿「旗袍」,清朝統一全國以後,旗袍主要為婦女穿用,樣式有所發展並講究裝飾,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清代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袖裡的下半截彩綉採用多種與袖面不同顏色的花紋,然後將它挽出來,別致、美觀。滿族婦女一般都穿長度到腳的寬長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天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上下較寬, 中間細圓,類似花盆。
清代滿漢婦女多穿裙裝和套褲,裙子以長裙為主,群式多變。如早期時興「月華裙」,在裙中褶襇內有花紋圖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期流行的「鳳尾裙」用金銀線將各裙片拼和連接,宛如鳳尾。乾隆年間,婦女喜歡穿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下配綉花邊的裙子和褲子。咸豐、同治年間在鳳尾裙基礎上改革成為「魚鱗百褶裙」,即在裙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在清朝前期,男從女不從的變動政策,使清初滿漢女裝保留各自的形制和特色。隨著滿漢兩族交往的日益頻繁,女性服裝漸趨融合。
清帝服飾完全介紹(超級漂亮圖圖
袞服
型制:前後及兩肩共四團金龍,左肩日,右肩月,並飾有萬壽篆文和五色雲紋。
穿著場合:祭圜丘、祈谷、祈雨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3548266.jpg[/img]
朝服
型制:由披領和袍裙組成。馬蹄袖,中腰有襞積。列十二章,飾龍紋44條。有冬、夏之分,分明黃、紅、藍 、月白四色。
穿著場合:登基、大婚、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祭天、祭地
冬朝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4636283.jpg[/img]
夏朝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479131.jpg[/img]
日朝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4739246.jpg[/img]

月朝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486902.jpg[/img]

吉服

型制:圓領、大襟、馬蹄袖、四開裾長袍,飾龍紋9條,列十二章,有明黃、藍、福、綠等色。須戴吉服冠、掛朝珠。 規格僅次於朝服。

穿著場合:喜慶朝賀及公務活動穿著

吉黃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5144901.jpg[/img]

吉藍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5216433.jpg[/img]
吉絳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5257826.jpg[/img]
吉綠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5329206.jpg[/img]
常服
型制:圓領、大襟、馬蹄袖、四開裾長袍,以素色暗花衣料縫制。

穿著場合:平時穿著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5553128.jpg[/img]

[img]http://www.kangyong.net/UploadFile/2005-4/200546205613615.jpg[/img]
入關前的滿族,生活在寒冷的東北地區,是以狩獵和半游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其衣服寬大,衣袖窄小,並呈馬蹄袖形式。入關後,這種衣飾形式不僅得到保留,而且還對不同階層人的衣著作了明確的規定。皇帝身為「真龍天子」,衣飾享受最高等級,在不同場合穿不同的衣服。重大典禮活動穿袞服,平時上朝理政穿朝服,喜慶節日穿吉服,平時起居穿常服(亦稱便服),外出巡幸穿行服。穿不同服裝時戴不同的冠,如朝冠、吉冠、便帽等。不同季節更換不同質地的衣服,如冬季穿皮棉,夏季穿紗綢,春秋兩季為袷服。服飾色彩上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皇帝的朝服、吉服「色用明黃」,並綉以歷代皇帝所專用的金龍紋飾、十二章紋飾和海水、流雲等象徵江山萬代的吉祥圖案。皇帝的行服、便服多選用藍紫、醬、駝、姜黃等隨意顏色,或織團龍、或織福壽,處處體現服飾的高貴與豪華。

http://www.wenyi.com/culture/FUSHI/fsjs/qing.htm網站上有。。。。

㈤ 中國古代女子別稱有:紅袖;紅裙;紅粉;紅顏;粉黛;裙釵。想一想,為什麼這樣稱呼呢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對婦女有很多代稱,這些代稱大多是從婦女的容貌和服飾兩方面著眼的 解釋如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紅袖。本指女子紅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對酒吟》:「今夜還先醉,應煩紅袖扶。」 二、紅裙。本指婦女穿的裙,也指婦女。如唐代韓愈《醉贈張秘書》:「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 三、紅粉。本指婦女化妝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隱《馬嵬》:「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白成灰。」 四、粉黛。本指婦女塗在臉上的白粉和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五、蛾眉。本指女子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借為美人的代稱。如唐代高適《塞下曲》:「盪子從軍事征戰,蛾眉蟬娟守空閨。」 六、紅顏。本指婦女美麗的容顏,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吳偉業《圓圓曲》:「痛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七、裙釵。因婦女著裙插釵,因此稱婦女為裙釵。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 八、巾幗。本指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後成為婦女的代稱。如清代湘靈子《軒亭冤?賞花》:「新世界,舊乾坤,巾幗英雄叫九閽。」

㈥ 清代女裝有哪些要求

清代服裝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可以說這種變革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復,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清代漢族婦女服裝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 垂肩。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 詬桑 糯┖焐 R燦寫┖煲攏 潯呦獍錐欣 詬桑 糯┖焐 寤ㄐ R燦械拇┫庥瀉詒呤蔚奈櫱轂 渡 掄擼 笄骯蟻閂埔淮 凵瞎沂背獎懟⒀狼 ⑾憒 刃‖錛 R燦械腦諞路 餉娼嶠芻粕 櫻 乖諮 枇講嚶肷榔耄 擁畝送酚行邐啤;褂邪咨春股潰 誑愫煅 ⒑於嵌擔 蟾 刑嶸唷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為低領藍衣紫裙,裙子外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 詬桑 淇諳獍椎茲 市迥檔だ 摺R燦械男淇諍鴕路 棺酉飫 詬桑 勾 怪料ハ攏 纈邢夤鱸萍紜R燦型嘔 桃慮澈焐 梗 溝木得嬪閑逕儺碚壑 ㄊ 洌 萍緔沽魎鍘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裙褲都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多,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婦女的上衣其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是前代遺留。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清代女子服裝

清代服裝

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變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婦女日常衣有嚴格規定,並受法律限制。對奴僕、唱戲的、苦力等人限制不得使用絲、絹、紗、綾、緞、 和羅等檔次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細皮、細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隨便使用珠、翠、金、銀、寶石等貴重的裝飾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繭 、貉皮和羊皮等較粗質地的低級原料。 道光之後花樣愈出愈新,但是新時興的服裝式樣雖多,卻只能在貴族之間流行,平民不能隨意模仿。 自乾隆、嘉慶以後,不少旗女仿效漢服,在原來窄長的衣衫外面加上寬大袖子的馬褂,或加寬衫袍的衣袖,並學纏足等陋習,引起仁宗和宣宗動怒,連續下諭禁止,並申明滿洲八旗、蒙古、漢軍督統、副督統隨時檢查,違者治罪。

禮服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許多細節上的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

㈦ 清朝女子服飾特點

1、漢女服飾

漢族婦女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

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尚保存著明代的馬面裙,康熙年間馬面裙開始著重裝飾裙門,後來裙褶又改為長梯形接片。

2、滿族及宮廷婦女服飾

清初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前後開衩的長衣,後來改為左右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旗袍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

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初期旗袍無領,穿著時需加上領巾,後來加上假的元寶領。

3、後宮服飾

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的稱為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皇後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為石青色:

第一種飾五爪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兩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

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樣。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加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條,襟變四龍。

(7)清代女的穿的裙子有什麼說法擴展閱讀: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

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旗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馬甲,這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裝束。這種馬甲與男式馬甲一樣,也有大襟、一字襟、對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長度多到腰際,並綴有花邊。

滿族婦女的發型稱為旗頭,清中期開始有二把頭,清末滿洲貴族婦女在二把頭上加上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

㈧ 關於清朝時期的女性服裝

滿族的衣著服飾,基本上是沿襲女真族。
滿族人喜歡穿「旗袍」,清朝統一全國以後,旗袍主要為婦女穿用,樣式有所發展並講究裝飾,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清代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袖裡的下半截彩綉採用多種與袖面不同顏色的花紋,然後將它挽出來,別致、美觀。滿族婦女一般都穿長度到腳的寬長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天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上下較寬, 中間細圓,類似花盆。
清代滿漢婦女多穿裙裝和套褲,裙子以長裙為主,群式多變。如早期時興「月華裙」,在裙中褶襇內有花紋圖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期流行的「鳳尾裙」用金銀線將各裙片拼和連接,宛如鳳尾。乾隆年間,婦女喜歡穿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下配綉花邊的裙子和褲子。咸豐、同治年間在鳳尾裙基礎上改革成為「魚鱗百褶裙」,即在裙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在清朝前期,男從女不從的變動政策,使清初滿漢女裝保留各自的形制和特色。隨著滿漢兩族交往的日益頻繁,女性服裝漸趨融合。
清帝服飾完全介紹(超級漂亮圖圖
袞服
型制:前後及兩肩共四團金龍,左肩日,右肩月,並飾有萬壽篆文和五色雲紋。
穿著場合:祭圜丘、祈谷、祈雨

㈨ 清朝女裝的特點是什麼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變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㈩ 古代女子能穿紅裙嗎有什麼講究嗎

在古代對於女子的約束是非常多的,而且在清朝的末期直接規定了女孩子不可以隨意的穿紅裙子。在一本書當中直接有著這樣的記載,女子需要夫婦雙全才可以穿紅色的裙子,否則的話永遠都不可以穿紅色的裙子。當時對於女子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比如說一些女子等到自己年紀非常大了,並且已經到了兒孫繞膝的情況之下才可以穿黃色的裙子,但是直到死都不可以穿紅色的裙子。

古代女子的地位

在以往穿錯了顏色的衣服就有可能會引起一些糾紛,而今大家卻是可以穿各種各樣的顏色。不得不說在古代的時候女子的地位確實是非常低的,因為當時的女子穿衣服要特別的講究,而且還需要裹腳。這些都是非常畸形的設定,所以說當時代變革了以後這種設定就被淘汰了,而女子也終於可以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