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這衣服是什麼款式像睡衣一樣
看不全衣服,你這圖片很顯然也沒想人看清衣服款式吧,就圖片而言就是睡衣!
2. 古代人穿的睡衣叫什麼 歷代對睡衣的叫法
解釋
內衣,貼身之衣。《禮記·檀弓下》:「 季康子 之母死,陳褻 衣。 敬姜 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 衣何為陳於斯?』命徹之。」 漢 司馬相如 《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 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內閣三·籍沒二相之害》:「其婦女自 趙太夫人 而下,始出宅門時,監搜者至揣及褻 衣臍腹以下。」 茅盾 《子夜》三:「她的緊裹著臀部的淡紅印度綢的褻 衣,全都露出來了。」
3. 為什麼現在還有女生戴套袖
女人帶袖套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覺得男人如果天天穿白襯衫的話,內心也是想帶袖套的吧,只不過怕被人說娘里娘氣吧。
在我們小的時候,幾乎每一個女同學,甚至男同學,都會在書包裡面放一個袖套,平時就會套在袖子上,不管是寫作業還是課外玩耍,都能幫我們保證衣服的干凈,清洗起來也是特別方便的。
直到這兩年市場上出現了防曬袖袖頓,看跑男里每個人幾乎人手一雙,帶著還不醜,我當時也買了一雙,覺得跟胳膊還是很服帖的,套上去冰冰的感覺,搭配什麼衣服都不違和,當時覺的這簡直就是夏天開車和戶外的必備應景之物啊!清洗也特別方便,下車後到了室內,就可以脫下來放到包里,非常的輕便,不像以前穿襯衫,如果背小包的話就沒地方放。
有需求才有市場,所以又方便又經濟實惠的東西當然滿足大眾需要。
4. 關於不同睡衣的叫法
扣扣子的睡衣:開襟睡衣
從頭上套進去的睡衣:套頭睡衣
5. 什麼是睡衣三件套
背心,外套,睡褲
6. 望城有什麼民風民俗
花鼓戲
長沙地區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起源於民間歌舞——地花鼓,以長沙話為統一舞台語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曲調多樣,詼諧朴實,戲劇台詞採用人民群眾的口頭語、歇後語,生動、明快、幽默。表情動作活潑自由,接近生活,不受程式的約束,且有一些獨特的舞蹈身段。望城縣花鼓戲劇團成立於1949年,40多年坎坷歲月里,共演出傳統劇目250多`個,現代劇目120多個。70年代80年代《春草闖堂》、《淚灑相思地》轟動湖南,創長沙市戲曲舞台空前記錄。近年來雖受花鼓戲不景氣沖擊,但望城縣花鼓戲劇團仍保持一定的實力,極力保護傳統劇目,以饗觀眾。全縣各鄉、村大都有些打擊樂器和大筒等弦樂。不少業余花鼓戲愛好者,每逢喜慶、喪事、喬遷,便邀攏這些人,唱起「地花鼓」來,群眾喜聞樂見。 花鼓戲
皮影戲
皮影戲又叫燈影戲或影子戲。是以特製的透明牛皮或驢皮,現改用皮紙襯殼雕鏤繪制而成的影人來表演的,在燈光透射的屏幕後面做出各種動作,表演戲劇情節和故事,伴之以音樂、唱腔和道白,是一種民間藝術。此戲始於漢,盛於宋,用湘劇和花鼓戲唱腔,在長沙等地頗為流行。長沙皮影戲以造型生動,製作精巧,操作細致著稱。其劇目有歷史劇、神話劇和現代劇。其中寓言劇和兒童劇更為精彩。如《龜與鶴》、《兩朋友》、《采蘑菇》、《烏鴉與狐狸》、《哪吒鬧海》等。望城縣城關鎮被譽為「皮影之鄉」。
湘綉
湘綉是湖南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在望城農村流傳尤為突出、經久不衰。湘綉構圖優美、銹藝精湛,色彩鮮艷,風格豪放,與蘇綉、粵綉、蜀綉並譽為中國四大名綉。有「超級綉品」之譽。湘綉起源於湖南民間刺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58年長沙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紀以前的楚墓中,就有精緻的龍鳳刺綉品。1972年馬王堆出土的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古墓隨葬物,有更多的綉衣、綉料。1898年前後,許多優秀畫師參與湘綉技藝的改革,使湘綉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湘綉是以絲線在綢緞等高級材料上綉制而成的精細工藝品。它同其它刺綉工藝品一樣,具有以繪畫為基礎,運用各種針法與色線刻劃形象的共性,又有其顯著獨特特點,即強調用概括、寫實的手法,突出綉線的光學特性,抓住本質,精細入微的刻劃物象的外形和內質,以造成遠觀氣氛濃厚,近看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湘綉的畫稿以中國畫為基礎,「以針代筆,以線景色。」在針法上,以摻針為主,現已發展到有七十多種針法,以表現不同物象、不同自然紋理的特點。在銹線上,運用豐富多彩的色彩 湘綉
,十分強調色級變易,明暗自然變化。一幅優秀的湘綉作品,能融會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綉、詩詞、書法、金石藝術於一體,使詩情畫意溢於針線之間。高超的藝術境界,真有綉鳥鳥語,綉花花香之妙。 湘綉的名牌產品一獅、虎,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被視為藝術珍品。用湘綉特有的毛針綉的老虎,體毛宛然有根,象長著的活毛,質感很強,毛下筋骨雄健。再配以「虎視眈眈」的雙眼,把猛虎的粗纊神威刻劃得淋漓盡致,無怪乎這種綉品在國外被稱為「巧奪天工」。 近年來湖南省湘綉研究所的藝人在藝術上孜孜追求,創造出了難度更高的「雙面異色綉」。它是在一塊透明的綉料上,一次綉成兩面完全一樣的、兩面同形異色的,甚至兩面異形異色的作品。刻劃人物神態精細入微,綉面不露針痕,轉動框架,宛如立體雕塑。在國際展覽中,轟動一時,被贊為「魔術般的藝術」。 湘綉產品分日用品和欣賞品兩大類。如作為大型客廳陳設的氣勢宏偉的大中堂、大掛屏,小客廳掛的小幅條屏,書案上擺設的精緻小巧的座屏,沙發上鋪的華麗椅墊、靠墊,床上用的雅緻床罩、被面,婦女們穿的綉花禮服、梳妝用的鏡套、披肩,外出用的提包及綉花睡衣、晨衣、小孩用的披風等等。湘綉畫面有花鳥,走獸,人物,山水,蟲魚,書法,肖像等。不論工筆畫,兼工帶寫畫,版畫,水彩畫,油畫,照片,無不可以刺綉。
紙剪
紙剪是一種民間藝術,長沙望城是湖南的重要產地之一。每逢節日和婚壽喜慶。婦女們用彩紙剪成《百鳥朝鳳》、《喜鵲登枝》、《福壽圖》以及吉祥如意、人壽年豐等圖案,張貼於門窗,以增添歡樂氣氛。望城的剪紙表現手法,風格粗獷淳樸,干凈灑脫,多以禽獸為題材,饒有鄉土氣息,多不需畫稿,信手剪來。另有一種較精細復雜的作品則先有畫稿,剪刻並舉,重富麗秀美,講究構圖,以裝飾風格見長。這里的人物剪紙,受皮影戲影響較大,動態感強,生活情趣濃郁。望城縣書堂、友仁是有名的「剪紙之鄉」。有民間老藝人200多個,中國剪紙學會會員3人,湖南省剪紙研究會會員24人。
棕編
長沙地區的傳統工藝品,系用棕櫚葉編成的各種動物,種類很多,如鳥、蟲、魚、蝦、鶴、蛇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曾參加德國萊比錫世界博覽會,人們贊嘆它「不可思議」,法國藝術館特意收購珍藏。棕櫚為常綠喬木,望城縣湘江東及長沙縣農村各地都有種植,藝人們採集棕葉,編織成各種小動物,成為「江南一絕。」6、
銅官陶瓷
距長沙銅官古窯2公里的湘江下游,有一座小集鎮叫銅官鎮,這里山巒起伏,陶瓷資源豐富,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產地之一,有「陶都」之稱。 銅官陶瓷,歷史悠久,在馬王堆漢墓中就有銅官的陶製品。至唐代陶業生產達到極盛,生產的陶製品有100多種。產品器物以釉下才彩為主要特徵,同時與貼花、印花、雕塑、刻劃等技藝結合。當時這里生產的陶器經絲綢之路運往國外。 銅官陶業雖然歷史悠久,卻到建國以後才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舊時落後的龍窯,已被先進的隧道窯、方窯和圓窯所代替。現在銅官陶器分建築用陶、日用陶和美術陶三類。建築陶中有翠綠欲滴的琉璃瓦,挺拔秀麗的竹節,精巧玲瓏的花窗,五彩繽紛的雕欄以及造型優美的麒麟、獅、虎、龍、鳳和玉兔等,特別是各種陶制建築構件,用以組裝樓台亭榭,鋪設通幽曲徑,具有濃郁的東方藝術魅力。日用陶瓷講究款式新穎、系列配套、設計精巧、美觀實用。有花枝俏麗的食品缸、小巧精巧的旅行,蒸飯、炒菜、盛菜的三用缽,配套齊全的酒具、茶具等。特別是仿古茶具,釉以琉霞、風格別致,即使茶具,又是古玩,實用鑒賞兼備。翡翠「綉墩」「壽星」及「財神」、「太白醉酒」等藝術陶品。令人十分喜愛。1976年研製成功的炻瓷,它是以精製陶土作胎,用制瓷工藝加工,外面採用彩釉裝飾的新型產品。細膩如瓷,潤澤如玉,堅固如石,耐鐵打碰撞和高溫蒸煮,此種杯盤碗碟鐵落地上,可完好無損,且不含鎘、鉛之類有毒物質,深受中外各界的歡迎。
糯米粽子
是民間的風味小吃,糯米1000克,純鹼3克,鮮蓼葉500克,白糖適量。將糯米淘洗干凈,浸泡上時,取出攪拌。將鮮蓼葉用開水煮十分鍾,剪去蒂,將大小葉搭配好疊成「十」字架,用繩捆成把,放在清水中泡四、五小時,去除澀味。然後將蓼葉摺成三角形斗狀,灌入糯米,包成菱角形,用細麻繩扎緊,人鍋煮兩小時左右,熟透後拌白糖食用,其味清香可口。現在還有加入綠豆、紅豆、蓮仁、火腿肉等多品種的。粽子在長沙望城縣是五月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吃粽子也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習俗,表示對屈原的祭奠。
湘粉
湘粉,又名「南粉」,因產地在湖南而得名。望城縣湘江西岸是主要產區,人們又稱做「西粉」。望城縣製作湘粉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龍口粉,北京的清河粉同享盛名,暢銷國內外市場。 湘粉是以蠶豆、川豆、綠豆、飯豆、赤豆、四季豆等作原料,又以蠶豆為主。不論採用那種豆類,都必須以少量的綠豆作芡粉,才能做出優質的粉絲。它的生產過程要經過泡、磨、洗、炕、曬等。 湘粉營養豐富,烹調簡便,味道鮮美,既柔軟,又爽口,是人們喜愛的一種名菜。佳節喜慶,常有湘粉上席。現在生產的湘粉,絲條均細,潔白透明,拉力強,耐煮等優點。包裝講究,攜帶方便,暢銷國內外。
格塘毛尖
產於望城縣格塘,此茶在穀雨前採摘鮮葉,做工精細,外形均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葉片柔軟,香味持久。
民間燈彩
燈彩是望城普遍流行的民間工藝品,在節日和喜慶時懸掛於門首和廳堂,以渲染氣氛。相傳始於西漢,以後歷代都有制燈工藝。民間藝人利用本地所產竹、木等材料,製成各色花燈,加以彩繪或刺綉裝飾,結構精巧,古樸雅典,美觀大方。 望城流行的燈彩主要有: 走馬燈:是民間紙扎藝術,是用蔑做骨架,用彩紙糊成方形或圓形的燈籠,用紙片剪成人、馬,貼在紙輪上,把紙輪安放在燈籠中間。利用燈光熱氣,沖動紙輪旋轉,於是,人和馬表成動感。 宮燈:是特種手工製品。它是以雕竹、雕木、雕漆、鏤鐧等框架,鑲以絹紗、玻璃或牛角片,加以精緻彩繪或嵌以翠玉珠寶。現今則採用鋁合金等金屬,有機玻璃璐珞、塑料等新式材料製作。宮燈是一種豪華照明藝術裝飾。 花燈:花燈是民間各種藝術燈籠的總稱。望城縣流行的有各種幾何形、動物抽象形等象徵吉祥花燈,一般用於民俗節日。
姜鹽芝麻豆子茶
望城縣銅官、靖港一帶愛吃薑鹽芝麻豆子茶,是民間一種風俗習慣。將生薑(搗碎),放(小量)食鹽、炒熟的芝麻、黃豆或黑豆(倒入)茶罐內,然後手提茶罐搖均倒入茶杯待客,香脆可口,味勝「湘西擂茶「。
黑麋峰雲霧茶
產於望城縣旅遊風景區的黑麋峰,茶味獨特,清涼可口回味無窮,色澤清晰葉枝細膩,但產量不高,受地勢條件所限,當地人們用作招待上乘之客,惜日用作貢品。
黑麋峰野生動物
黑麋峰因山勢險峻,氣候宜人,生態保護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山上已發現有狐狸、山豬、野豬、野貓、狗犴、白面子、刁鼠、冰狸、貓頭鷹、紅腹錦雞、鷓鴣等100餘野生動物。
黑麋峰珍惜動物
黑麋峰山上許多名貴植物鮮為人知。有中華獼猴桃、絨毛皂菜、楊梅、板栗、楨楠、青檀、銀鵲樹、石櫧、五味子、龍膽、黃皮樹、柴桂、黃山葯等,僅中草葯已查明就由00餘種。
丁字灣麻石
產於望城縣湘江東丁字灣一帶,麻石(又名花崗岩)質地堅硬,色澤鮮明,是製作雕塑和建築材料的上乘材料,本世紀初就遠渡重洋銷往倫敦。
7. 壯族有什麼風俗壯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1.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
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
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2.婚姻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3.喪葬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前述壯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裝儲骨灰,然後擇地而葬,也屬於二次葬式。
4.壯拳
壯拳是古代廣西狼兵在戰場上格鬥的武術,拳術主要以強調拳,腳,膝,肘,咬等使用,完全放棄掌法,勾手等招式,因為戰場格鬥不可能出現這一類的技法。壯拳的動作彪悍粗獷,形象朴實、功架清晰准確,沉實穩健,拳剛、勢烈、多短打、擅標掌、少跳躍,稈拳時結合使用壯語發音,借聲氣摧力。
壯拳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5.風俗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
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吃飯時忌用嘴把飯吹涼,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間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門檻中間。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服飾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
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7)湖南人手一套的睡衣叫什麼擴展閱讀:
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岩(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域),發現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墊布"的植物纖維編織紋,它是到目前為止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
8. 中國56個民族服飾特點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měng gǔzú)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以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2、回族(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3、苗族(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銀飾品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
4、傣族(dǎi zú)
傣族服飾充分體現其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女飾追求輕盈、秀麗,服裝的色彩極為出色。
5、傈僳族(lì sù 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區。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
6、藏族(zàng zú)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
7、壯族(zhuàng zú)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8、朝鮮族(cháo xiǎn zú)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
台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綉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製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
10、納西族(nà xīzú)
「披星戴月」的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
11、布朗族(bù lǎng zú)
布朗族穿著簡朴,婦女的服飾與傣族相似,上著緊身無領短衣,下穿紅、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髻並纏大包頭。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
12、阿昌族(āchāng zú)
阿昌族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
13、怒族(nù zú)
怒族服飾的風格古樸素雅,婦女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綉有花邊。婦女頭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的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於肩部。
14、鄂溫克族(è wēn kè zú)
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
15、鄂倫春族(è lún chūn zú)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綉、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
16、赫哲族(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受滿族服飾的影響,赫哲族的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
17、門巴族(mén bāzú)
門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門隅地區和墨脫縣,其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氌氆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氌氆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
18、白族(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姑娘的頭飾非常有特點,有著「風花雪月」的含義。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19、保安族(bǎoān zú)
保安族的服飾,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20、布依族(bù yīzú)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綉圖案裝飾。
21、達斡爾族(dá wòěr zú)
達斡爾族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冬戴皮帽。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婦女穿以藍色為主的長袍,夏日喜穿白襪、花鞋。達斡爾服裝受蒙古族和滿族影響較大,穿大襟皮袍,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著皮靴。
22、德昂族(dé áng zú)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剃光頭後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環,銀項圈,穿藍、黑色對襟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下擺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飾。
23、東鄉族(dōng xiāng zú)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也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
24、侗族(dòng zú)
侗族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侗族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一般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25、獨龍族(dú lóng zú)
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後披齊肩,左右蓋耳。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
26、俄羅斯族(é luó sīzú)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的傳統服飾豐富多彩,人們在不同季節里,會選擇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衣著。
27、哈尼族(hāní zú)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綉五彩花邊,系綉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28、哈薩克族(hāsà kè zú)
哈薩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
29、基諾族(jīnuò zú)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
30、京族(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婦女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
31、景頗族(jǐng pōzú)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
32、柯爾克孜族(kēěr kè zīzú)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頭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女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過膝,綴銀中,多褶的長裙下端鑲皮毛。也有穿連衣裙者,裙子下端帶雛襇,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3、拉祜族(lā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
34、黎族(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黎族服飾不論在審美和實用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綉著精緻的花紋圖案。
35、珞巴族(luò bā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藏東南,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
36、滿族(mǎn zú)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既具有東方色彩,又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
37、毛南族(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毛南族衣飾基本上與附近漢、壯族相同。婦女穿十分漂亮的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並滾著花邊,女裝在袖口、褲腳上鑲有紅色或藍、黑色的邊條飾,不著裙。
38、仫佬族(mù lǎo zú)
仫佬族,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風格素樸簡約。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美麗大方,經久耐用。
39、普米族(pǔmǐzú)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現代大多用棉布,以白黑紅三色居多,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成年婦女都披皮披肩,披肩大多選用潔白的毛皮製成,美觀大方。
40、羌族(qiāng zú)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男女都在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稱「皮褂褂」,晴天毛向內,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41、撒拉族(sālā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婦女服飾多為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綉花布鞋。
42、畲族(shēzú)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其服飾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43、水族(shuǐzú)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禦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綉花棉帽。
44、塔吉克族(tǎjí kè zú)
塔吉克族服裝多用皮毛、氈褐為面料。塔吉克婦女膚色白皙,俏麗健美,喜穿紅色或綉飾花邊的大紫、大綠色調的連衣裙。少女則愛戴用紫色、金黃、大紅色調的平絨布綉制的圓形帽冠。
45、塔塔爾族(tǎtǎěr zú)
塔塔爾族的服裝很別致。男子喜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綉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外面再罩上一塊大紗巾,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紅珠項鏈為裝飾。
46、土家族(tǔjiāzú)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現在屬於重慶市)。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
47、仡佬族(gēlǎo zú)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圍於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
48、土族(tǔzú)
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
49、佤族(wǎzú)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50、維吾爾族(wéi wúěr zú)
「維吾爾」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
51、烏孜別克族(wūzībié kè zú)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飾,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花帽為硬殼、無沿、賀形或四棱形,帶稜角的還可以折疊。花帽布料彩墨綠、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帽子頂端和四邊鄉有各種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做工精美,色彩鮮艷。
52、錫伯族(xībó zú)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錫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開襟的大襟長袍和對襟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腿帶。婦女穿戴要講究些,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粘花邊或綉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
53、瑤族(yáo zú)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
54、裕固族(yù gù zú)
「衣領高、帽有纓」,是裕固族服飾的一大特點,生活和文化傳統形成了服飾上的審美標准,服飾的樣式、花色、刺綉圖案、花紋都按其民族習慣形成並代代相傳。
55、彝族(yí zú)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56、漢族(hàn zú)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9. 如何洗衣服才能不褪色
1,把衣服放進水盆里,用清水浸泡。
(9)湖南人手一套的睡衣叫什麼擴展閱讀:
護色小妙招:
1,用涼茶水浸泡衣服,洗衣服前,將掉顏色的衣服挑出來放到一個盆里,在這個盆中倒入適量的涼茶水將它們浸泡,浸泡一段時間後,然後再正常清洗,就可以避免衣服掉色的現象了。
2,特別是對於牛仔衣服掉色來說,用食鹽水浸泡是最管用的,將牛仔衣服在食鹽水中浸泡兩個小時以上然後再按照洗衣服的正常方式來進行清洗,就可以防止衣服掉色的現象。
3,洗衣服前可以將衣服放入醋水中浸泡二十分鍾,這樣不僅能夠防止衣服的掉色,並且還能夠起到對衣服的殺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