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漢服是左衽右領
2. 左衽右衽你暴露的正是對服飾史的蠻橫無知!你知道怎麼區分么
左側在上,右側在下叫右衽,反之為左衽。
除了對衿、圓領、立領,其餘99.99%都是右衽。我只見過明朝初期士人女子的〔緣襈襖〕,因延續元末風格,所以才是左衽的。
漢服 右衽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與之相反,我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統治。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異族的奴隸,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發。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古代中原漢族服裝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 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雖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並不能說明漢人傳統習俗中沒有逝者穿左衽的禮制。
3. 古人衣服的左右紉襟怎麼分為什麼這樣
衽,衣襟。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不同於中原一帶人民的右衽。
右衽 漢族的服飾,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與之相反,我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統治。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異族的奴隸,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發。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4. 左衽右衽如何區分
左側在上,右側在下叫右衽,反之為左衽。
除了對衿、圓領、立領,其餘99.99%都是右衽。我只見過明朝初期士人女子的〔緣襈襖〕,因延續元末風格,所以才是左衽的。
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 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雖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並不能說明漢人傳統習俗中沒有逝者穿左衽的禮制。
考古發現的服裝實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裝是很難長期保存到今天的,因此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除出土服裝實物外,還要靠出土的人物雕塑、繪畫等間接資料作為補充。
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的服裝實物:
(1)袍類裁法有正裁、斜裁兩種。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兩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寬各32厘米,雙袖各3片,寬42厘米、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後,再從下邊縫合。在雙袖與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塊長37厘米、寬24厘米的長方形,便於手臂上下活動。領緣用緯起花的絛帶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兩片各寬45厘米,其他三片各寬41厘米.裾緣下擺緣直裁另拼縫。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雙袖均斜裁,共8片,寬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緣、領緣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寬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5. 為什麼古代胡人皆左衽,而中原人皆右衽
古代胡人皆左衽,主要是為了方便,左衽能夠方便胡人搭弓射箭,較少影響右臂的活動;而中原人皆右衽,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這一穿衣方式背後是我國「尊右卑左」的傳統文化。
另外中原人選擇右衽還受「尊右卑左」的影響。古代以右為尊,比如右遷是陞官,而左遷是貶官;右衽代表的是生人,左衽代表的是故人。這樣的文化塑造了以右衽為核心的漢代服裝體系,並且一直傳承下來。
6. 左衽和右衽的區別是什麼
1、意思不同。右前襟掩向左腋系帶,將左襟掩覆於內,稱左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
2、代表不同。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右衽,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
3、意義不同。北方異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上古時代,上衣多為交領斜襟,華夏崇尚右,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為右衽。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
(6)為什麼睡衣是左衽擴展閱讀:
漢服右衽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與之相反,我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統治。
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異族的奴隸,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發。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7. 為什麼漢服衣襟有左右之分
右衽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是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與之相反,中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稱為左衽。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異族的奴隸,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發。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右衽並非漢文化圈獨有,一些非漢文化圈的民族,例如藏人、蒙古人、不丹人,在歷史上以至流傳至今的傳統服裝亦有交領右衽。例如現任不丹國王穿著傳統服飾會見公眾照片中見到其服裝為交領右衽。而如今流傳之成吉思汗及以後各元代皇帝畫像,其衣著打扮為傳統服飾,但皆為交領右衽。而在西亞蒙古人建立的伊兒汗國,丞相拉施德主編的《史集》中插圖,顯著反映當時蒙古人都是交領右衽的。
8. 左衽是什麼意思
左衽指的是我國古代部分少數民族或是明代初期漢族女性所著的服裝,前襟向左掩,不同於中原一帶人民的右衽。
上古時代,上衣多為交領斜襟,中原人崇尚右,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為右衽;而北方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與中原服飾明顯有別。
但明代初期,除少數民族服裝外,左衽也非常常見,尤其是女裝,但華夏服裝依舊以右衽為主。現出土古代服裝絕大部分也為右衽,故左衽為死者穿著的說法實為誤傳。
(8)為什麼睡衣是左衽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披發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解釋: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淪為夷狄,現多指落後不文明的狀態。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釋義: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發穿左衽的衣服了!
典故:披發左衽是蠻夷的服飾,自古漢人的服飾規矩是生右死左,就是漢人的漢服交領的開口都是右衽,左衽壓右衽,領子呈y形;發式是束發,不披發。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