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教各位師兄:在家裡穿著睡衣拜佛念經上香
佛法利益從恭敬中求,穿睡衣面對佛像、經書有失恭敬,正信的佛弟子不應如此,居士做修行佛事,穿著海青方顯莊重如法。
❷ 一些風流人物
1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詩歌在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同時在帝范和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2
■康熙簡介
康熙帝,滿族,全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聖祖,「康熙」為其年號,清朝習慣以年號稱呼皇帝。康熙系滿清入關後第一皇帝順治皇帝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卒於1722年11月13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執政長達61年。康熙穩固了滿清開國時的統治,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封建統治,並大大加強了君主集權,以文字獄等方式大大降低了士大夫自宋、明以來的地位。
康熙8歲即位,14歲時鏟除了權臣鰲拜,開始親政。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從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手中收復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作為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從此建立會盟制度和避暑山莊外藩朝覲制等,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滿清初年殘酷的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並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並大蠲賦稅。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文化上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同時他對西學也有濃厚的造詣,在天文學、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物理學、化學、葯學(曾在宮中推行可治療瘧疾的金雞納(現書籍多記載為金雞納霜,誤,金雞納霜到十九世紀才被提取出來))、醫學(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種痘,以預防天花)等方面都畢生的學習,但是這一對西學的愛好僅限於其個人,漢族士大夫階層獨尊儒術的傳統不可動搖,康熙並未採取推動西學的措施。康熙為了孤立台灣,先後實行海禁,但也首開閉關鎖國之始。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件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康熙61年11月13日病死於暢春園。 謚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葬於今河北遵化清東陵 「景陵」。
3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南明詩人,愛國英雄。明松江府華亭縣人(現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園浜。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天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當時陳繼儒曾寫詩贊:「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從陳子龍為師,又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時即胸懷大志,至十一、二歲,已「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涌;談軍國事,鑿鑿其中。」一次他問岳父錢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讀何書?」丈人驚愕,一時無從回答。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系,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就,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賜謚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系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 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得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處斬。臨刑,立而不跪,神色不變。死年才17歲。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盪灣村夏允彝墓旁。
4蘭陵王
蘭陵王——高長恭(?~573)
全怪一部胡言亂語的電影,把蘭陵王搞成了雲南的野人。真正的蘭陵王名高長恭,又名高孝瓘,是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高歡長子高澄在父親死後當上東魏第二任權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強干,卻於29歲死在奴隸手裡,丟下六個嗷嗷待乳的兒子,老四就是成為千古傳說的蘭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實記錄了另外五兄弟的母親出處,就長恭例外:「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書史的遺漏,還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隱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繼任,乾脆一腳踢走皇帝,自己稱帝,北齊建立。這是個出了名的野獸世家,群交亂性,酗酒暴虐,以殺人為樂。高長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錯的,只留下一樁八卦:皇帝賞他20個侍妾,他只收下一個。原因是起原本就並非好色之徒,但若拒絕皇帝則會使皇帝有失顏面,遂只挑選了一個。
高長恭驍勇善戰,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里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蘭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後來的編舞者編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故事的戲劇性。),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
史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木蘭從軍最好是投到蘭陵王帳下。女兒家驚艷,為面具摘下瞬間的絕世風華,然後跟他一人一半分個紅蘋果。噢,心都醉了!
老天造人,總不願造得太完美,高長恭染了個大毛病:貪財。門口常有行賄的進進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說三道四。屬下尉相願問他:「王既然俸祿那麼高,何必如此貪?」長恭答不上來。相願說:「您是不是因為怕功勞高,被主上忌諱,故意給自己抹點污垢?」嘿嘿,什麼理由?這位老兄說話技巧一流!長恭見有台階下了,才開口:「是的。」相願說:「朝廷如果猜忌王,這正好給他留了一條辮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禍。」長恭淚下,跪膝,請他給個安身的法子。相願說:「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養病,別干預政事了。」 長恭聽了勸告,便偶爾裝裝病。完全隱退,又不甘心。正處盛年的男子,誰願意退休?何況高長恭不是當隱士的個性。
北齊末代皇帝高緯一天聽了《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長恭無心快語:「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高緯一聽「家事」這兩個字,心生警覺。叫人給他送去毒葯一杯。皇帝殺人,連理由都沒扯。高長恭死時的年齡沒有記載,估計才三十齣頭。留下個悲痛欲絕的遺孀鄭妃,守著佛門孤燈,度此殘生。四年後,失去了支柱的北齊就為宇文氏所滅,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偶這鍵盤上死人都死麻了。這是段怎樣的歲月:有廣陵散的高潔,有蘭亭序的瀟灑,有敕勒歌的豪邁,種種浪漫都只是逃避苦難現實的一醉。潑墨漢家子,走馬鮮卑兒,紅塵里一道道風景線皆在噩夢中毀滅。神傷,為焚琴煮鶴般的凄艷。恨不能一把火燃燒掉千年的帷幕,一卷風吹乾凈中原的黃土,去賞那時的桃花,梧桐,碧竹,尋那人的麈尾,冠帽,面具。用恬淡換去他的功利,用善良換去他的毒暴,用自足換去他的貪殘,可否能將結局改善?
不用說了,面對歷史,改了過程,改不了結尾。
5萊昂納多
更多資料請看【網路】萊昂納多吧:http://post..com/f?kw=%C0%B3%B0%BA%C4%C9%B6%E0
中文名: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中文全名:萊昂納多·威爾海姆·迪卡普里奧
英文名:DiCaprio Leonardo
英文全名:Leonardo Wilelm DiCaprio
昵稱:Leo
生日:1974年11月11日
身高:182cm
星座:天蠍座
出生地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最喜歡的書籍:《老人與海》
最喜歡的運動:籃球、棒球
最喜歡的音樂:說唱音樂
最喜歡的樂隊:Pink Floyd、Beatles、Led Zeppelin
最喜歡的男演員: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傑克·尼克森
最喜歡的女演員:梅格·瑞恩
最喜歡的電影:《教父》
最不喜歡的食品:肉
最喜歡的電視節目:《邊緣地帶》
最喜歡的度假地:德國
最喜歡的球隊:洛杉磯湖人隊
最喜歡的事物:檸檬汁 健怡型可口可樂 義大利面
最喜歡的顏色:綠色,紫色,黑色
最喜歡的時裝設計師:Vintage
最喜歡的城市:紐約,舊金山
最喜歡的樂琴:風琴
其他愛好:收集棒球和籃球卡片
最大的願望:保護環境,生活在和平之中
最喜歡的童年回憶:用惡作劇使鄰居驚恐不安
最好的生日:16歲生日,因為從那天開始,我可以開車了
最好的品質:我擁有極好的幽默感
最壞的習慣:常常有意地,習慣性地拖延做事情
習慣。撥弄頭發,啃指甲
演奏的樂器:過去常常彈風琴
以前擁有的汽車:69年產小野馬敞蓬汽車,鑽藍色切諾基大吉普和灰色寶馬單排座轎車
親友:父親喬治,義大利人,連環畫出版商;母親,艾米琳,德國人,律師助理;繼母,職業是健美運動員;同父異母兄弟亞當,演員
喜歡的女孩:善良,開朗和外向型的女孩
對童年生活的描述:有趣,可笑,聰明伶俐
生活的重要目標:成為一名成功的演員
名言:人們想要你成為一個瘋狂,失去理智的壞小子。他們想看到你的處境和他們一樣悲慘。他們不需要英雄,他們需要的是看到你墮落
6桑蘭
桑蘭
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中國奧委會官網特約記者,中國體育界的「陽光女孩」,「奧運之星保障基金」的發起人
桑蘭在國家女子體操隊時曾多次獲得國內國際比賽金牌,然而在1998年7月22日,她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的一次跳馬練習中不慎受傷,此後,堅強的她在輪椅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生奇跡。
1999年1月她成為了第一位在時代廣場為帝國大廈主持點燈儀式的外國人,1999年4月榮獲美國紐約長島納蘇郡體育運動委員會頒發的第五屆「勇敢運動員獎」,2000年5月點燃中國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火炬,2000年9月代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赴美演出。2002年9月,桑蘭加盟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下屬的「星空衛視」,擔任一檔全新體育特別節目《桑蘭2008》的主持人,她用這樣的方式繼續著自己的奧運之路。也是在2002年9月,桑蘭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破格免試錄取,就讀廣播電視專業。
2007年桑蘭與互聯網結緣,她的全球個人官方網站上線,同時她也被聘為中國奧委會官方網站特約記者。
桑蘭在2007年6月作為「奧運之星保障基金」的發起人,加入到了「奧運之星保障基金」的籌建工作中,為了讓更多曾做出突出貢獻的傷殘運動員有個更好的歸宿,她將為退役運動員的社會福利事業展開各方面的工作。
命運的多舛沒有讓桑蘭低頭,面對新的人生境遇,她艱難而又堅毅地開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作為曾經的中國體操的旗幟性人物,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後,桑蘭始終用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自己,不幸只會讓她更加的成熟。她的輝煌訴說著她的成長,她的人生低谷,也得到好心人不斷地鼓勵。她說,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是大眾給了她站起來的勇氣。
桑蘭傳播著中國的奧運之夢,她此生註定要和奧運結緣。
桑蘭憑借自己頑強、樂觀的心態,用她自己的行動和事跡感染著世界,她是最富奧運精神的女性榜樣。
7武則天
歷史上唯一的女皇
8李清照 (1084.2.5.-1155.4.10.)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濟南歷城(歷下)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
9三毛簡歷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農歷2月21日)生於四川重慶。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對書本的愛好,5歲半時就在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堅實的基礎。並先後跟隨顧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習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
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國,受張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餘,再次離開,又到西班牙。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她潛藏的寫作華,並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且開始結集出書。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潛水意外事件喪生,回到台灣。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系,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後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誠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確夙願。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歲。
三毛作品欣賞: 《逃學為讀書》、《孤獨的長跑者》、哭泣的駱駝、背影、稻草人手記、送你一匹馬
台灣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確切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近日,一本名為《三毛死於謀殺》的圖書紛紛出現在上海各家書店中。但其中對三毛的很多事都進行質疑,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動機。
三毛一生「流浪」過54個國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台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進入7樓婦產科單人特等病房,打掃浴室的時候,看見坐廁旁點滴架的吊鉤上,懸掛著三毛被尼龍絲襪吊頸的身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
法醫推斷三毛死亡的時間是凌晨2時。第二天,台灣所有的報紙都報道了三毛的死訊,香港80餘家報紙也對此作了詳細報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對三毛的死因提出疑問,認為警方的現場勘察太匆忙、「因病厭世、自縊身亡」的結論太武斷,會不會有真正的兇犯逃脫法網三毛崇敬愛情。1973年,三毛與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結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潛水時喪生,三毛哭得死去活來,從此生活在對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熱愛祖國。她很早就提出「兩岸不能再分離了」。1985年,她在一個幾千人參加的演講會上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她是在台灣第一個把《義勇軍進行曲》公開唱出來的人。唱後台下一片肅靜,許多人替她擔心。
三毛對大陸文化名人張樂平、姚雪垠、賈平凹、王洛賓等有著非同一般的友誼。1989年,三毛到上海與畫家張樂平相見,認畫家為「爸爸」。她用上海話告訴畫家:「我3歲多就離開了上海,那時我剛懂事,看的第一本書就是《三毛流浪記》,那個到處流浪、永遠也長不大的男孩對我影響可大了。許多年以後,當我在異國他鄉寫第一本書的時候,我就取筆名用了『三毛』這個名字。」
三毛寫過一首《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這首歌在台灣被禁唱了十幾年,因為當局認為歌詞中「遠方」指的就是中國大陸。1990年12月,三毛編劇的電影《滾滾紅塵》參加台灣金馬獎角逐,奪取8項大獎,卻沒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編劇獎。《滾滾紅塵》引起台灣某些當權者的憤怒:「刻意歌頌中共、肆意攻擊政府、醜化國軍……」有人認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為政治犧牲品。
書中把對三毛死因的各種猜測,比如絕症無望說、孤單寂寞說、為情所困說、江郎才盡說及自殺情結說等,都一一予以駁斥。書中還引用了10位著名人士對三毛的談論,認為三毛死得怪異、突然,她沒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釋成自殺是對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對她人格的污辱。
10古龍,本名熊耀華,「古龍」是其筆名,祖籍江西南昌,1937年出生於中國大陸(或說1936年出生於香港),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灣。華語文壇現代新派武俠小說家。
生平
古龍生長於破碎的家庭,1952年父母離異,古龍獨自住在台北縣瑞芳鎮,造成他的浪子個性。少年時期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古龍說「我喜歡從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說偷招」,師大附中初中部、成功中學畢業,淡江英專(即淡江大學前身)畢業後開始從事小說創作,1949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1960年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當時,台灣俠壇卧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三人名噪一時。1964年出版《浣花洗劍錄》,是古龍武俠小說的一個里程碑,代表著他武俠創作的成熟期。1967年所寫的《鐵血傳奇》(首三部楚留香傳奇),集武俠、文藝、偵探、推理於一身,閱讀起來有如「福爾摩斯探案」。一生創作大量武俠小說,其中《浣花洗劍錄》、《楚留香傳奇》、《多情劍客無情劍》(也就是香港無線電視劇《小李飛刀》的原著)、《絕代雙驕》、《蕭十一郎》、《七種武器》、《陸小鳳傳奇》、《三少爺的劍》、《歡樂英雄》、《白玉老虎》等作品,廣受讀者歡迎。到了創作後期,他依然不斷求變,多次說「武俠小說到了要變的時候」;曾在小說滲入散文的句法,寫出《天涯.明月.刀》等小說。然而,這類作品並不為讀者評家欣賞。
古龍嗜酒牛飲,1977年染上肝病,健康逐漸走下坡,1980年在北投吟松閣飲宴時遭人砍傷,失血2000cc。1982年5月,古龍與華視簽了兩年的製作人合約。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引起食道瘤大出血,撒手人寰,享年48歲。出殯時,友人林清玄在他的棺材裡放了48瓶XO酒(威士忌)陪葬。其中一副輓聯是:「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
古龍生前情歸多處,學生時代即與舞女鄭莉莉同居,後來又迷上舞女葉雪,不久又跟高中生梅寶珠結婚,最後以離婚收場,第二位夫人是於秀玲,長伴至古龍病逝。古龍的大弟子丁情說:「因為古大俠寂寞,所以他便追求新奇,所以他的婚姻不能長久。古大俠生性是浪子。」
古龍與48瓶XO共葬於台北極北之地北海明山墓園
古龍去世後,小說的版權糾紛開始由法院審理。
2005年,台灣淡江大學舉辦第九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為武俠小說,集中討論古龍的作品。之後林保淳編了一部論文集,由學生書局出版:《傲世鬼才一古龍:古龍與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ISBN 9571512974)。
影視改編
古龍多部小說極受導演青睞,不斷改編成電視、電影,當中包括《楚留香》、《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陸小鳳》等。在邵氏年代,楚原拍攝的古龍作品最多。
❸ 在家居士可穿帶什麼全真衣服
建議不穿! 如是僧侶 修女 每個宗教! 好比警察制服! 居士就穿居士服裝或者常服裝就好,如是喜歡,可以和全真教儀軌關照!或請教教內人士!
❹ 僧衣的種類
僧衣的種類及來歷 作者:釋迦昌願
袈裟(五衣、七衣、大衣、糞類掃衣、金縷衣、縵衣)
「袈裟」是梵語,到了晉朝葛洪撰寫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羅沙曳」,義譯是「濁、壞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義。
「袈裟」是僧尼們的「法衣」,它是從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壞色衣」或「染污衣」。又因為「袈裟」的縫制方法,必須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塊,然後縫合起來;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雜碎衣」或「割截衣」。又據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說:「袈裟」是由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制而成。世田種糧,以養形命。法衣之田,長養法身慧命,堪為世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義的。第一:印度地點處於熱帶,人們多著白衣。佛教為了僧俗有別,所以規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裝,比較亮麗;法衣壞色,不求美艷。第三:割截縫制,能以杜防典賣,且無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雜碎,能除愛美心理。第五:割截染壞,可息盜賊奪衣之念。
「袈裟」雖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顏色如何,卻是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三種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木蘭色(或作「茜色、棧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這三種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謂「壞色」,有一種解釋說:「青、黑、木蘭」皆屬「壞色」。比丘著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種解釋說:必須把「青、黑、木蘭」混濁一起,才能算是「壞色」。更有一種解釋說:必須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壞色」。——如法藏大師梵綱經菩薩戒本疏說:「『袈裟』此雲『不正色』。謂將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為『壞色』」。
另據毗尼母經第八說:「諸比丘衣色脫褪,佛聽用十種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樹皮、三者婆陀樹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樹皮、九者施設婆樹皮、十者種種雜和之色」。
關於「袈裟」的顏色問題,還有一些闡述,不過一時無法作更多的介紹了。總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於「毀其形好,僧俗有別」。如梵綱經卷下說:「無論在何國土,比丘服飾,必須與其國人俗服有別」。
裁製「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體」或「衣材」。關於這一項,佛制也有一些規定。據善見律毗婆沙第十四所舉示的。有「驅磨、古貝、句奈耶、欽婆羅、娑那、婆興伽」等六種材料。十住毗婆沙論第十六所舉示的,有「劫貝、芻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種材料。摩訶僧只律第二十八所舉示的,有「欽婆羅、劫貝、芻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第七種材料。更據四分律第三十九所舉示有十種材料。
另外十住毗婆沙論第十六曾經提到過「糞掃衣」之名,這種衣服,在阿含部藏經說:它是從曠野間拾取包里屍體用過的布塊,或是其他破舊布縷,洗凈之後縫合而成的。
「袈裟」的種類,主要的凡有三種,它們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稱為「三衣」。現在把它們分別介紹於下:
一、「五衣」:「五衣」梵語「安陀會」,義譯為「中著衣」。此衣是用五條布料,每條一長一短做成,共計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語「郁多羅僧」,義譯為「上衣」。此衣是用七條布料,每條兩長一短做成,共計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語「僧伽黎」,義譯為「眾聚時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兩長一短。「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三長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四長一短。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條,每條三隔,共計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共計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處:——「五衣」是平常起卧時用的。也有說是工作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務衣」。不過在我國來說,僧尼們在工作時,都穿著國式的褲襖,並未著用「五衣」。「七衣」是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或是大眾集會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眾衣」。「大衣」是說法、論辯、羯磨,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用的。
「三衣」的縫制方法,據摩訶僧只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說均有細說。
原始的「袈裟」,本來是沒有裝配「衣鉤」的。後來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家,恐風吹袈裟落地。由於這一因緣,佛才聽許諸比丘們,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鈕,以便系牢袈裟。後來才演變成現在這樣的「如意」形的「衣鉤、衣環」。
「三衣」的穿著,必須繞身三匝。並且可以視乎天氣的冷熱,隨穿一件、兩件、三件。如果夜裡太冷,也可以把「大衣」蓋在身上。
「三衣」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縷衣」的;這種「袈裟」實際上就是「大衣」的一種。不過它的質料珍貴,是用金縷織成的。這種「金縷衣」的來歷,說法不一。據禪林象器箋「服章門」引中阿含經說:「金縷衣」是佛的姨母摩訶波暗波提夫人,獻給佛的「袈裟」。另據菩薩瓔珞經說:「金縷衣」是用天人福蓋獻給佛八萬四千金縷,所織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紹的種種「袈裟」,都是出家僧尼們所著用的「法衣」。除了那些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縵衣」的「法衣」。這種「法衣」,是用大塊整幅布料製成,它是給出家還未受戒的「沙彌(尼)」,和受過「在家戒」的男女居士們著用的。因為他們都還沒有受過出家「大戒」,不堪「為世福田」。所以他們著用的「縵衣」,不能裁縫「田相」。又沙彌輩不諳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縵衣」。
再者:搭衣、抽衣(穿脫袈裟)、捧持、折疊,也有一定的制式,同時還得誦持「偈、咒」。這些儀軌,在佛教儀式須知第三章(搭持衣具儀式)里,都有很詳細的說明。在此,不多敘述了。
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有關於「袈裟」的傅統規則。佛教東來以後,由於空間的轉移、和時間的變遷,「袈裟」的原本形象,已經有些破壞!現在的「袈裟」:幅面已經縮小,質料日越浮華;著用時也只是繞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最後還須要向大家提示的一點,那就是「袈裟」的功德。——據戒壇經說:「五衣表斷貪,凈身業也。七衣表斷瞋,凈口業也。大衣田相,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並表斷痴,凈意業也。」又據悲華經說:「佛於寶藏佛前,發願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者:若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摘自釋氏要覽)
另據大般湼槃經說:「龍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鳥之難」。地藏十輪經說:「有一犯人,被判綁縛棄置曠野之間。頭頂袈裟指許,得免鬼魅之難」。又經雲:「有一獼猴,趁僧不在,戲著袈裟;歡喜跳躍,失足墮谷,命終得生天上。後九十劫,得出世道」。阿含經說:「破舊袈裟,不堪更用,懸於曠野山林;人畜鳥獸,若有見者,得種福善」。
「袈裟」乃佛教之標幟,是聖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豈是尋常可比?不怪清主順治皇帝贊歡它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卧具
「卧具」也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釋氏要覽說:它的梵稱叫做「尼師壇」。根本毗奈耶說:它的梵稱叫做「尼師但那」。在有關的典籍里,「義譯」有把它譯作「坐具」或「卧具」的,也有把它譯作「敷具」或「隨坐衣」的。也有簡稱做「具」的。
「具」的量度尺碼,據禪林象器載:遇到身量高大的人,也准許向四邊酌量放大裁製。
「具」的顏色,和袈裟同樣地須要染成壞色。所謂「壞色」,也就是「染污色」。「具」的質料,應該使用舊布,用以破壞它的美觀。
「具」的縫制方法,是用兩重布料復疊一起,四邊加貼布條縫制而成。據日本的無著道忠大師(禪林象器箋編著者)說:四邊貼布,可能就是為了破壞它的美觀。
「具」的用途,究竟是做甚麽呢?唐代道宣律師認為:「具」是禮拜僧所用之具。義凈大師則說是:「具」乃坐卧所用,不宜敷地拜佛。——這兩位古德的說法,他們各有所據。
按照律制:「具」也是比丘們所必須隨身攜帶的用具。使用時應該自己展敷、自己收起,不應假手於人。攜帶時,摺疊安置左臂袈裟之下,或放入衣囊之中。至如禮儀上的「持具、展具、起具」的姿式,使用文字不易表白,最好有人來做「示範動作」。
道宣律師所撰戒壇圖經曾經說道:「尼師壇如塔之有基,比丘受戒,即身是五分法身之塔」。若從這里體認,「具」還有一種神聖的意義呢!
海青
「海青」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它的款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大袍」。
「海青」這一名詞,在辭源里解釋它說:「吳中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按李白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言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今亦稱僧衣曰『海青』」。另據星雲法師所著無聲息的歌唱解釋說:「海青本是雕類的鳥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遼東海邊飛翔,其狀類似衫之大袖。因此,把海青鳥名,借來當做大袍的名字」。
「海青」的服式,它原是從我國漢唐時代的服式衍流而來的。在從前,無論僧俗都穿用它。不過由於世界潮流的演進,生活方式的變革,世俗大眾都早已改穿「滿服」、「西服」、以至於穿著多彩多姿的「時裝」了。
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較保守。同時為了整肅儀容、庄嚴道風,所以「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
「海青」雖然是脫胎於漢服,但是它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海青」的衣領,是用三層布片復疊縫制而成的;這樣子叫做「三寶領」。在衣領的前面中段,還俥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這叫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些說詞,其實都是穿鑒附會之談。實際上,無非是為了加強衣領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而「海青」的袖口,卻是縫合起來。這也是僧袍和俗袍彼此不同的一點。
「海青」縫合袖口,也有一種傅說。據說:「梁武帝的後妃郗氏,她不信奉佛教,時常想用方法誣害僧尼。有一次她命宮人做了一些豬肉包子,召請寶志禪師師徒用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門。如果僧眾當時不吃,就會構成違逆皇後旨意之罪。寶志禪師乃是得道高僧,早已預知其意。於是事先命令門徒,都把『海青』袖口縫合起來,先把饅頭預藏袖筒之中。當進宮接受午宴之時,一手把包子放進空袖筒里,一手取出饅頭來吃。這樣子才逃過了郗氏的詭計」。——這一種傅說是否屬實,還須要一番查證。
至如「海青」的顏色,一向是以青黑色為主。只有少數名位崇高的長老——如「方丈、首座、法師……」之流,才穿著黃褐色的「海青」。
在我國的僧團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勝的僧服了。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由於「海青」體量龐大,用布過多;而且寬松搖擺,動作不便,同時又非「佛制」;所以近世以來,已經有人提議改革。民國太虛大師等,就曾經倡導過新式的僧裝。不過在同時也有一些人士,抱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傅統的服式,肅穆庄嚴,不宜輕言改革。因此,在「見仁見智」的情形下,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結論。
長衫、二衫、三衫
「長衫」也是我國僧尼們的服裝之一。它的款式,是用「三寶領」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起來而製成的。紐扣在腋下的右襟邊沿。「長衫」的顏色,有黑色的、灰色的、和褐色的。「長衫」的長度:長及腳背的,叫做「長衫」。長僅過膝的,叫做「二衫」。長未及膝的,叫做「三衫」。
「長衫」是僧尼們的外出服裝,從前在華中華南地區,最為流行。「二衫」是平時在寺院里穿用的。「三衫」則是在工作時穿用的。四十年來,在台灣的佛教界,「長衫」還有最為流行。至如「二衫」和「三衫」,則早已不見了。
羅漢褂
民國以來,我國民間的服式,都逐漸地趨於簡便適用了。只有僧尼們的服裝,還是那麽寬松長大、動作不便。因此,遂有一部份出家人,有意加以改革。太虛大師並且還設計了一種新式的長衣和短衫褲。他所設計的長衣,長度剛剛及膝。領子是用兩層布片復疊縫制的。胸前中間開啟對襟,紐扣釘在對襟的邊緣上。這種長衣,因為是太虛大師所倡導,所以當初都管它叫做「太虛褂」。不過近些年來,業已遍地改稱它為「羅漢褂」了。
「羅漢褂」既省布料,行動又較利便。但是它的款式格調,卻不如偏襟的大長衫庄嚴雅緻。因此,穿它外出的人,仍然為數不多。
短衫褲
「短衫褲」:上身是短短的衣衫,下身是肥長的褲子。這種衣褲,是我國僧尼們的里層服裝,它是穿在「長衫」裡面的。同時也當做「睡衣褲」穿用。
「短衫」的長度,僅僅過於臀部。它的裁製式樣,完全和對襟的「羅漢褂」的上半身一樣;從前則是偏襟式的。「褲子」原本是我國民間的古式常褲,只是比較肥長而已。穿著時,必須把膝下的褲管納入僧襪之中。
僧鞋
因為印度地處熱帶,所以一般人都以為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期,僧尼們是不曾穿用鞋子的。其實不然,據禪林象器箋卷下列舉鴦掘摩羅經文說:「如有施主,牛死賣與屠生,轉買皮,令人做革屣,許受用著。」又據釋門歸敬儀說:「天竺國中,地多濕熱。以革為屣,制令服之。如見上尊,即令脫卻。」根據這些考證,可以知道:古印度的佛教僧尼們,是准許穿用鞋子的。
我國的領域屬於溫寒地區,人們為了禦寒,當然是更需要穿著鞋子了。有關鞋子的著用。在日用軌范、四分律行事鈔、敕修清規、祖庭事苑等典籍里,都曾有過一些規制。
我國僧尼們所穿著的鞋子,大致有三種類型:一種是「芒鞋」、「芒鞋」是用草類編織而成的,所以也叫做「草鞋」。從前居住在大陸的鄉間或山林中的出家人,平時多半穿用這種鞋子。第二種是「羅漢鞋」,「羅漢鞋」是用布料做的。這種鞋子的鞋面——尖部,是用三片布條排列縫牢,鞋幫縫綴一些方孔,和「芒鞋」的式樣差不多。現在的出家人,人人都穿用這種鞋子了。據說這種鞋子是寓有教人看破一切的含意。第三種是「僧鞋」,這種「僧鞋」也是用布料做成的。這種鞋子全身無孔,只是在鞋面前端縫起一條硬梁可以了。這種「僧鞋」的式樣,和世俗間的「便鞋」無異。
「羅漢鞋」和「僧鞋」,其實都是「僧鞋」。「僧鞋」的顏色,有黑色的、灰色的、黃色的、褐色的、其中的黃褐兩色,在習慣上來說,似乎是被人們看得高貴了些。
僧襪
我國的僧尼們,於「僧鞋」之外,還穿著長筒的「僧襪」。所謂「僧襪」,實際上也就是我國的古裝襪;於今並且有人把它叫做「羅漢襪」了。「羅漢襪」的顏色,在習慣上都是以灰色為主。穿著「羅漢襪」,不但可以冬季禦寒、夏季防範蟲蛇;並且可以庄嚴威儀。
說起「僧襪」之制,也有它的出處。四分律說:「寒聽著襪」。釋氏要覽說:「鈔雲:襪亦是衣」。又說:「釋名雲:襪,末也;在腳末也」。又五代人馬縞撰中華古今注說:「三代及周,著『角襪』,以帶系於踝。至魏文帝,吳妃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