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神話傳說
第一章 太昊伏羲紀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號太昊,為三皇之首,人稱天皇。
其母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九河神女華胥氏去雷澤郊遊,途中發現了一個本屬於雷神的巨大足印。出於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一種被蛇纏身的感覺,回家之後就有了身孕。這一懷就是十二年,後來便生下了人首蛇身的伏羲。
伏羲天生聰慧,自幼就有因風而動的神力,還能夠沿著生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於天」。
那時侯,人們靠採集食物、捕捉野獸為生。當一個地方的野生果實和野獸吃光了,人們就要移居到其它的地方,逐水而居。如果哪天沒有摘到野果、捕到野獸,那麼就要挨餓。看到這種情形,身為部落首領的青年伏羲氏便引導人們建造房屋,放棄穴居、巢居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拒吃生食而選擇熟食,用狩獵獲得的獸皮製作皮衣用來抵禦風寒。他又模仿蜘蛛網,創制了捕魚的網。他的臣子句芒,則根據這個原理,創制了捕鳥的羅。人們有了網羅,就可以把空中飛的、陸上跑的、水裡游的,活生生的捕獲,然後通過人工訓練成為家畜後飼養、繁殖,這樣就可以暫時緩解一下食物緊張的問題。伏羲又用樹木製作了樂器琴瑟、發明了陶隕,並創造了《駕辯》的樂曲。後來他還發明了書契,取代了以往的結繩記事;又以日月的運行規律為標准製作了歷法,用來記時。伏羲還將其統治的疆域劃分為小部落,並任免官員分而治之。各部落又規定姓氏,並制定了一整套婚姻制度,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男女必須經過結婚儀式方可成家,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
太昊伏羲氏憑著無窮的智慧幫助人們過上了更安定的生活,得到了萬民的景仰,被擁為聯盟的「共主」,定都宛丘,以龍紀官。
伏羲晚年有一天來到卦台山上,突然聽到一聲奇怪的吼叫,只見卦台山對面的山洞裡躍出一匹龍頭馬身、身上還有非常奇特花紋的龍馬。這匹龍馬凌空一躍就躍到了卦台山下渭河中的一塊大石上。這塊石頭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使得伏羲感悟頓生。他仰觀天象、俯查地理,有感於人們對狂風驟雨、電閃雷鳴的困惑,參照千年白龜的背紋,依仗飛禽走獸的足跡,總結一生的成敗得失,窮畢生智慧,畫出了(干)、(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掛符號的先天八卦圖。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卦衍生,包羅萬象,含括世間因果關系。
後來,伏羲肉體仙逝,精魂升天後作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木神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句芒人頭而鳥身,駕馭著兩條龍。他們共同管理著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一萬二千里的疆域。
第二章 神農紀
一、炎帝神農傳
太昊伏羲氏成為東方的天帝以後,又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蘆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等十五世,皆襲太昊之位成為聯盟首領。期間最為優秀的首領是葛天氏,他教民自治,各有分工。其部落成員均能歌善舞,被譽為當時的「和諧社會」。經十五世數百年之後,又一個大神神農氏降世,後來成為繼伏羲氏之後又一個「天下共主」。
神農氏,姓姜,名伊耆,又號烈山氏,以火德王,故稱炎帝。
炎帝的母親名女登,是創世大神女媧的女兒。她在夢中夢到有神龍纏身,後來便懷孕生下了炎帝。炎帝自幼聰慧,三歲就懂的稼穡之事。剛出生時,完全不需要半點人力,自然涌現出了九眼井。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連,若是取出其中一眼井的水,其它八眼井的水都會波動起來。
炎帝人身牛頭,龍顏大唇。身高八尺七寸,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以及五臟六腑之外,都是玲瓏透明的。
炎帝部落居住在岐山姜水一帶,原為西戎族的一支游牧民族,靠採集狩獵為生。當時,山上的五穀和雜草生長在一起,葯物和白花開放在一塊兒,哪些糧食可以食用,哪些草葯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人們每天上山打獵、下水捕魚,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連水中的魚兒也被捕的失去了蹤跡。人們弄不到食物了,就只好挨餓。如果誰要得了病,那就只有等死了。
到炎帝時,大地上的人口已經繁育的很多了,狩獵捕魚得到的食物和地上出產的被人們熟悉的糧食作物都已經不夠人們食用了。炎帝便領著臣民們到山上嘗百草,一連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九九八十一條山嶺,終於辨認出百草中「稻」「黍」「稷」「麥」「豆」也能充飢,世稱「五穀」。於是,炎帝和他的臣子們教會了部落所有的人辨認出這五穀,以便於以後採集。
後來有一天,炎帝外出,發現空中出現了一隻遍體通紅的大鳥。炎帝奇怪地端詳著這只從未見過的大鳥,發現鳥的嘴裡還銜著一束九個穗頭的穀子,就更加奇怪了。這只神奇的大鳥彷彿認識炎帝似的,飛到炎帝身邊,輕輕一晃頭,穀粒紛紛落在地上。大鳥又繞著炎帝飛了三圈,然後飛走了。炎帝認為這裡面定有蹊蹺。於是他就天天守在地邊觀察起來。沒幾天,泥土裡鑽出一棵棵小苗,小苗一天天長高,接著每棵苗上都結了一個穗,沉甸甸的,迎風擺動。這真是人們平時吃的穀子。炎帝終於明白:原來糧食是可以種植出來的!炎帝決定自己去教導人們如何自己種植糧食。一段時間以後,炎帝部落不再四處遷徙過游牧生活,開始定居下來過上了農耕生活。
在炎帝的領導下,人們不斷總結農耕生產經驗,改進生產工具。最原始的刀耕火種,只能廣種薄收,而且一塊地經過多次種植後,土地就變得貧瘠起來,收獲的糧食也越來越少。一段時間過後,部落又要重新遷徙到一個新的地方。為了不再讓人們遭受遷徙之苦,炎帝決定改進這種耕作方法。
一次,炎帝和大家一起來到一片林地圍豬。林地里,兇猛的野豬正在拱土,長長的嘴巴伸進泥土裡,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一路拱過,留下一片被翻過的鬆土。野豬拱土的情形,給炎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經過反復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橫著綁上一段短木,先將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腳踩在橫木上加力,讓木尖插入泥土裡,然後將木柄向後扳,尖木隨之將土塊撬起。這樣連續操作,便耕翻出一片鬆土。這樣一改進,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將種植由穴播變為條播,穀物的產量也大大增加。這種工具,炎帝稱之為「耒」。
後來,在一次翻土過程中,炎帝發現彎曲的木柄比筆直的木柄用起來更省力,於是他將「耒」的直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彎度,成為曲柄,使勞動強度大大減輕。為了多翻土地,後來又將木「耒」的一個尖改為兩個,成為「雙齒耒」。經過不斷改進,用來翻土的木「耒」,其尖部又被改做扁形,成為板狀刃,稱為「木耜」。木耜的刃口在,破土的阻力大為減小,還可以連續推進。木製板刃不耐磨,容易損壞。後來有逐步將它改成石制、骨制或陶制,有的製成耐磨的板刃外殼,損壞後,可以隨時更換,這就是犁。為了適應不同的耕播農活,有將耒耜的主要組成部分製成可以拆裝的部件,使用時,根據需要進行組合。有了先進便捷的農具,炎帝部落開始大面積播種百穀。
炎帝種植莊稼時,曾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草死!苗長……」。很有效,好多人都模仿他這樣做。後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在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人變懶了,草也不死了。沒辦法,人們只好有拿上鏟子去地里鏟草。地曬幹了,鏟草也費力氣。有的使勁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繼續扒,居然比鏟著更得力。從此又發明了鋤。
工具改進了,農業生產技術也得到顯著提高,糧食連年豐收,一度有了剩餘。
後來,過上了安定的農耕生活的炎帝部落越來越強大,部落中心也開始向東遷移,最後定居在中原地區。炎帝部落入住中原以後,引起了原本就居住在中原地區而且勢力也很強大的黃帝部落的強烈不滿。黃帝軒轅氏為了驅逐炎帝部落以獲得更廣闊的領地,公然向炎帝部落發起攻擊。大戰再所難免。炎帝以蚩尤為大將,誇父為先鋒,統領所有炎帝部落聯盟、蚩尤部落的九黎族和誇父部落的誇父族全體成員,迎戰以黃帝親自掛帥,應龍、力牧為先鋒的黃帝部落於阪泉。戰斗你來我往,互有損傷。但終究因黃帝計高一籌,炎帝部落不敵而落敗。失敗後的炎帝接受了黃帝的提議,兩部結盟,聯盟再次擴大,歸順的部落也越來越多。然而原屬於炎帝部落的蚩尤所帶領的九黎族不齒炎帝的懦弱,始終不服黃帝的領導。大戰再一次發生了。黃帝帶領著炎黃聯盟與蚩尤帶領的九黎族在冀州和涿鹿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最終,強大的炎黃聯盟擊敗了九黎部落,並擒殺了其首領蚩尤。
蚩尤被滅以後,黃帝的威望空前提高。於是,炎帝將天下共主的帝位禪讓給黃帝,炎帝則和自己的得力助手火神祝融遷往南方,教民農墾。定都不老山,成為南方一萬二千里的天帝。
炎帝時代後期,炎帝為了解救病痛之苦,決定再次遍嘗百草,希望能夠分辨出可以醫治百病的草葯用於救死扶傷。炎帝有一條郝鞭,用來鞭打各種各樣的葯草。葯草一經它的鞭打,不管有毒無毒、或寒或暑,各自的性質都自然地顯露出來。他根據這些葯草的不同秉性,給人治病。為了能更准確的掌握各種葯草的性質,他又親自去品嘗葯草。嘗草的時候,曾經一天身中七十二次具毒。由於炎帝的身體是玲瓏透明的,從外面就能看見五臟六腑,所以盡管嘗葯中毒,也能夠預先知道中毒在哪一部分,並能及時找到解救的方法。
一次,炎帝在深山老林里采葯,被一群毒蛇圍住。毒蛇一起向炎帝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炎帝於死地。炎帝終因寡不敵眾,被咬傷在地,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呼:「西王母,快來救救我!」昆侖山上的西王母聽到炎帝的呼救聲後,立即派青鳥銜著一枚救命仙丹在天空中盤旋窺瞰,終於在一片森林中找到了炎帝。毒蛇們一見到王母的使者大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
青鳥將仙丹喂到炎帝的口中,炎帝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過來。青鳥完成使命後翩然騰雲駕霧而回。炎帝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一張口,仙丹落到地上了。落地的仙丹頃刻間就生根發芽,長出一棵青草來,草頂上還長著一個紅珠。炎帝仔細一看,與仙丹完全一樣。放入口中一嘗,身上的余痛全消。於是他高興地自言自語:「終於有治療被毒蛇咬傷的葯草了!」人們給這味葯草取名「頭頂一顆珠」,又叫「延齡草」。
炎帝嘗百草時,隨身還帶著一隻能看到五臟六腑、七經八脈、幫助他識別葯草葯性的獐鼠。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瀉不止。炎帝把它放到一棵青葉樹下休息,過了一夜,獐鼠奇跡般地康復了。原來是獐鼠吮吸了青葉樹上的露水解了毒。炎帝摘下青樹上的青葉放進嘴裡品嘗,頓感神志清爽、甘潤止渴。炎帝便教人們廣種這種青樹,並取名叫「茶樹」。
炎帝晚年還發明了陶器,創造了五弦瑟,最後不幸誤嘗斷腸草中毒,由於毒性太強,終於不治身亡,死後葬於長沙的茶鄉之尾。終年五百餘歲,在位一百二十多年。炎帝和其正妃,赤水氏之女聽沃生有兒子炎居,炎居有兒子節幷,節幷有兒子戲器,戲器有兒子火神祝融。祝融降生在長江流域,娶妻生下了水神共工。共工天生與父親性格不合,後犯上作亂,與父親祝融大戰三天三夜,不敵後怒觸不周山。共工有個兒子術器,天生異相,他的頭頂平整如削;另外還有一個兒子叫後土,乃土地之神,後成為中央天帝黃帝的屬神。後土生下時間神噎鳴,噎鳴有十二個孩子,他們是困敦(子年)、赤奮若(丑年)、攝提格(寅年)等十二太歲神。後土還有位孫兒,即逐日的誇父。
炎帝仙逝後,被黃帝冊封出任南方的天帝,和屬臣、獸身人臉的火神祝融及其它幾個護身臣子,共同治理著南方一萬二千里的疆域。
二、火神祝融傳
祝融,姓姜,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
從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到了炎帝時,人類已經普遍用火燒烤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趕毒蟲猛獸,用火打仗。可在當時,雨季很長。長時間降雨後,找不到干木材,鑽木取火的方法就不能奏效了。這對早期靠游牧漁獵的炎帝部落來說極為不便。人們在雨季遷徙中必須帶著火種謹慎行路,到一個新的地方,頭件大事就是燃火燒飯,過後還得把火種小心保存起來。
後來,炎帝部落的祝融部再一次東遷途中遭遇大雨,火種被撲滅了。人們陷入了又冷又餓的境地,只好在一個大石洞里暫住下來,等雨過天晴之後在做打算。誰知一連幾天,雨絲毫沒有停的意思。人們在石洞里飢寒難忍。失去了火種,無法生活作飯和取暖。餓的實在支持不住了,青壯年人們便開始吃生肉,老人和小孩卻只能用冷水泡蘑菇吃。祝融著急萬分,想用鑽木取火的的方法取火,可是帶來的木材在途中全被澆透了,鑽了很長時間,也沒鑽出火星。眼看天就快黑了,祝融累得滿頭大汗,毫無效果,一氣之下,便把手裡的石鑽狠狠地扔了出去,不料,石鑽碰擊到石洞的岩石上,濺出了好多的火星。
祝融心裡頓時由憂變喜。他一時忘記了疲勞,他把纏在腰間的腰圍解了下來,用勁撕開,從容掏出一團花絮,又找來好多岩石塊,將這些蘆花絮放在石塊下面,然後用力相互碰擊,只見火星不斷飛濺。再擊石,火星濺落得越來越多,點燃蘆花絮的聲音也越來越大。祝融用口輕輕一吹,隨著一股濃煙,躥出了火苗來。取火成功了!有了火的人們又重新燃起了生存的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無不歡呼雀躍起來。
祝融發明了「擊石取火」,比燧人氏的「鑽木取火」更先進、更便捷了一步,人們也不再為保存火種而發愁。因為祝融的巨大貢獻,人們尊稱祝融為「火神」。
三、水神共工傳
共工,姓姜,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人面蛇身而朱發。
共工是繼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而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共工氏是個治水專家,他的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鏟平、低地填高。在平坦的地面上修築堤壩。
共工和他的兒子後土對農業都很精通。他們都專著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灌溉問題。在詳細考察了土地情況以後,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水淹沒。為了改變這種不利於農業生產的局面,共工通過長時間的實踐,終於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添平。這樣將窪地添平以後可以擴大種植面積;高地削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極為有利。
由於共工和他的兒子後土對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得到了廣大世人的尊敬,被擁戴為部落首領。
然而此時在南方,由於火神祝融發明了擊石取火的方法,使人們不再遭受洪澇與飢寒之苦,因此火神祝融部落深受廣大民眾的愛戴,火神祝融的威名更在水神共工之上。這引起了共工的強烈不滿。
他難以下咽這口氣,在屬臣九頭怪相柳和熊羆怪浮游的鼓動下,共工帶領著自己的水神部毅然向祝融的火神部發起了強烈的攻擊。其子後土並不贊同父親的做法,並竭力勸阻。然而其做法並不被共工所理解。他依然向火神部落發起了攻擊。
大戰之時,共工和祝融鬥了起來,上天入地,頓時天地間狂濤滾滾、烈炎騰疼,水火交融,互不相讓。戰爭一直持續著,從天上一直打到凡間,九頭怪相柳和熊羆怪浮游也來幫助共工。相柳人面蛇身,渾身青色,長著九個腦袋,雖然性情殘酷貪婪,但是卻對主子共工很忠誠;浮游全身棕紅色,形狀象只大熊,足智多謀,什麼壞點子都想得出,唯一的缺點就是專聽主子的話。面對共工上下三人的攻擊,祝融也臨危不懼,謹慎的迎擊著他們的一招一式。
入夜後,共工鼓動起大江大河裡的各種水族生物,組成浩浩盪盪的兵馬,前來攻打祝融。沒多久,火神祝融的援兵也到了,個個腳踏火輪,手持火把。祝融隨即整頓好陣容,擺開了日月雷火天雷陣,自己也邊回到人面獸身的本相,親自坐上雲車,前面駕著兩條火龍,鬥志昂揚地向水神共工的陣營沖殺過去。他們噴出的火焰映紅了九重雲霄,那火是乾坤火,那煙是紫霞煙,那雷是流星雷,雷火交加,隆隆作響,地為之動容,天為之變色,連地獄中的十殿閻羅也被驚嚇的魂不附體。
水神共工終於敵不過憤怒的火神祝融,敗下陣來。隊伍四處潰散,性急的浮游正想逃跑,卻被突如其來的無行真火燒著,頓時三魂盪盪,七魄悠悠,被地獄泰山王收去了。相柳早於浮游一步逃走,一直逃到昆侖山北面躲了起來。
由於共工師出無名,所以在這場戰爭中,人們的立場都站在火神祝融這一邊。失敗的共工仍舊不甘心,不甘心失去人們的理解和支持。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換取自己的尊嚴。他來到不周山下,為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他決定用自己的頭顱將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他駕起雙龍飛到半空,猛地一向將頭向不周山撞去。一聲巨響,可憐的不周山,這根撐天用的大柱子立即攔腰折斷了,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頓時世界陷入一片汪洋,人們又陷入到災難之中。
共工倒下了,雖然其行為不被人們所理解,然而這種為了尊嚴不怕犧牲的精神,卻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共工死後,中央天帝黃帝念其精神可嘉,冊封他為永遠的水神,並冊封共工之子後土為社神,出任黃帝的土正之官。
四、邪神蚩尤傳
蚩尤,姓姜,是炎帝神農氏的苗裔。是九黎族(夷)的首領,上古的邪神。
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分為八十一個氏族。個個身高數丈、銅頭鐵額、四眼六臂、牛腿人身,滿口鋼牙利齒,每日三餐以鐵錠、石塊為主食;頭上雙角崢嶸,耳旁鬢發倒豎,堅利勝過鐵槍銅戟,一頭抵來,神鬼莫擋。而且個個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蚩尤還善於製作兵器,他們通過在廬山腳下發現的金屬礦藏,製造了銳利的長矛、牢固的盾牌、輕巧的刀劍、沉重的斧鉞、強勁的弓弩。後來,在與黃帝的三大戰役中,由於蚩尤的九黎部裝備優良,使得在戰爭的初期,一度使黃帝陷於苦戰。涿鹿之戰中,蚩尤作法,使得雲霧四起,黃帝部頓時陷入混亂之中,戰斗節節失利。幸得黃帝部的風後發明了指南車,及時扭轉了敗局,並且一度大敗而生擒了蚩尤。黃帝擒住蚩尤之後,詔告天下,將其在青丘之地殺死了。為杜絕其靈魂重聚之後在造冤孽,將其身手異處而葬。
五、戰神刑天傳
蚩尤慘死的噩耗傳到南方天庭,炎帝抑不住淌下了兩行凄清的淚。炎帝的眼淚本為蚩尤而流,無意中卻激起了一位巨人的雄心。那巨人是炎帝的武臣,酷愛音樂,曾創作《扶犁曲》、《豐年詞》,為炎帝祝壽。炎、黃大戰,他在帝都留守。
蚩尤二次舉兵北伐,他躍躍欲試,卻被炎帝制止了。此刻,聽到蚩尤的死訊,看到炎帝的老淚,他再也按捺不住那顆悲憤的心,冥冥中似有聲音在回盪,召喚他去北方,去找黃帝決斗。
那巨人左手持盾牌,右手提戰斧,悄悄離開南方天庭,踏上了不歸路。他知道,路途的盡頭就是生命的盡頭,但他義無反顧,他要用勇氣和熱血向天地間的一切證明,炎帝不可侮,炎帝的後裔和部屬不可侮。
巨人孤身行千里,勢如破竹,直殺到中央天庭的門外,指名道姓,要與黃帝單挑獨斗。黃帝忖道:炎帝部下,個個桀傲難馴,此人單騎闖關,尤其大膽,若不立斬樹威,恐南方臣服無日。他親自出馬,舞動昆吾劍來斗巨人。兩個在雲端里劍斧交加,各賭平生本事,劍起如閃電破空,天為之變色,斧落似流星墜毀,地為之動搖,從天庭殺到凡界,又一路殺至西方常羊山,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黃帝一時間贏不了那巨人,急中生智,朝巨人身後瞪了一眼,大聲喝叱:「五虎將還不上來拿下那廝?」巨人一驚,心神微散,手中的戰斧略鬆了一松。說時遲,那時快,黃帝的昆吾劍已削在他的脖子上,轟的一聲巨晌,碩大的頭顱落地,把堅硬的山地砸出了個大坑。
巨人一摸頸上沒了頭顱,心中慌張,急忙放下斧、盾,彎腰伸手,往地上亂摸。那高挺的大樹,突兀的岩石,在那雙巨手的觸摸下折斷了,崩裂了,直弄得塵土紛揚,木石橫飛。黃帝怕巨人摸著了頭顱接上,趕緊手起劍落,將常羊山一劈為二,那頭顱骨碌碌滾入山內,大山又合而為一。
黃帝得勝回朝了。摸索不到頭顱的巨人撿起斧、盾,復挺身直立,他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刑天。刑天不甘心,不服氣,他還有足夠的勇,足夠的力,他只不過被陰謀的劍偶然砍去了頭。刑天赤裸上身,把兩只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他的雙乳似乎冒出了凶光,他的肚臍似乎唱起了戰歌,他揮舞著盾牌,掄圓了戰斧,與看不見的敵人作殊死拼殺,在無物之陣中戰斗不息。直到最後戰死。
刑天倒下了,但其英勇的戰斗精神永遠被後人贊賞,世人譽其為戰神。
六、帝女傳
炎帝共有三個同父異母的女兒,大女兒不知其名,世人稱之為少女;二女兒瑤姬;三女兒女娃。
大女兒少女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美貌超俗絕倫,無與倫比。她沒有別的嗜好,卻偏偏嗜好學習道家的仙術。他的師傅就是很有名氣的赤松子。
她向赤松子問道,赤松子告訴她:「凡世間青、赤、黃、白、黑五色,容易使人眼花繚亂;宮、商、角、征、羽五音,容易使人耳聾發聵;甜、酸、苦、辣、咸無味,容易使人胃口傷敗。如果能只求溫飽,不求聲色之欲,對人類就有益了。」
少女被赤松子那清風道骨的神韻所吸引了,同時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於是,一有時間,她就向赤松子問道的所在。
赤松子又對少女說:「你看見外面的那掛車了嗎?三十根輻聚集安在一個轅上,在轅中有空處,這才有車的作用。就象揉合陶土製成器皿,在器皿中有空處,這才有器皿的作用;象開鑿門窗建造房屋,在屋室中有空處,這才有屋室的作用。所以說,任何一個東西,如果它那實有的部分能夠給人帶來便利,必須靠它的空虛部分起重要的作用……」
後來,赤松子教導少女服食一種叫水玉的寶貴葯物來鍛煉身體。又在自己自己升仙之際,讓少女親自來觀看。她看到赤松子在熊熊的烈火中猛烈地燃燒著,赤松子本人的身體也隨著煙氣忽上忽下,終於脫胎換骨,成了第一個將凡體修煉成仙人的人。
赤松子成仙之後,少女決定前往西海昆侖向西王母求道。一路上,巧伏巨莽,智滅烈豹,為的是心裡只存在一個「道」字,這一切的磨難通通被西王母看在眼裡,深深地被她的這顆一心向道的誠心打動了。於是,派青鳥將她迎到瑤池,親自賜予她白玉膏和視肉,以助她早日修道成仙。
二女兒瑤姬心地純潔,相貌美麗,人小心大,多思好動。就象是雲中的雁,永遠不甘寂寞。
她好憧憬,好做花季少女粉紅色的夢,幾度夢中,英俊的公子已經騎著馬來接她了,卻屢屢被靈鵲兒驚醒。常言道天嫉紅顏,佳人薄命,四姑娘無端地竟纏綿床塌,患起那無名的絕症,花園里、小河邊,再也聽不到她銀鈴也似的笑聲。炎帝雖是醫葯之神,但葯能醫病,不能醫命,姑娘終於香消玉殞。她的屍身葬在花團錦簇的姑瑤山上,香魂化作芬芳的莖草。莖草花色嫩黃,葉子雙生,結的果實似菟絲。女子若服食了莖草果,便會變得明艷性感,惹人喜歡。
莖草兒在姑瑤山上,晝吸日精,夜納月華,若干年後,修煉成巫山神女,芳名瑤姬。大禹治水,一路鑿山挖河,來至巫山腳下,准備修渠泄洪。陡然間,颶風暴起,直颳得暗無天日,地動山搖,飛沙走石,層層疊疊的洪峰,像連綿的山巒撲面而來。禹措手不及,撤離江岸,去向巫山神女瑤姬求助。瑤姬敬佩禹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哀憐背井離鄉、傾家盪產的災民,當下傳授給禹差神役鬼的法術、防風治水的天書,幫助他止住了颶風;又派遣侍臣狂章、虞余、黃魔、大翳、庚辰、童律、鳥木田,祭起法寶雷火珠、電蛇鞭,將巫山炸開一條峽道,令洪水經巫峽從巴蜀境內流出,湧入大江。飽受洪災之苦的巴蜀人民,因而得到了拯救。
瑤姬站在高高的崖上,舉目眺望,凝視著七百里三峽,凝視著滔滔東進的流水,凝視著江上的鳥,江畔的花,江心的帆,協助大禹指導人們治水。後來,由於勞累過度,瑤姬終於倒下了。倒下的瞬間,變成了十二座秀峰,即名為翠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凈壇、上升、起雲、飛風、聖泉、登龍和瑤姬的巫峽十二峰。
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兒,聰明伶俐,調皮可愛。
有一次,女娃象往常一樣又乘船到東海來玩,她看著海上碧藍的天空,,天空中潔白的雲朵,雲朵下深邃的海水,海面上翻飛的水鳥。這一切,都讓她那麼開心。她喜歡大海,是因為海洋也象她的性格一樣沉靜。
忽然,海面波濤翻滾,掀捲起排天的巨浪,眨眼間就一萬里遠、一千里高,奔騰呼嘯著從四面合攏,把女娃困在了驚濤駭浪之中。
原來,女娃乘小船誤闖進東海海眼的禁區,邪惡的東海魔王乘機激活了守護海眼的海陣。大浪滔天,撲面而來,然而面對猛烈的風浪,女娃也沒有絲毫畏懼,她沉著地劃著槳,順著風濤巨浪的走向,穩穩地撐著船。巨浪將她掀到高處,又拋向低谷,她努力地掙扎著,奮爭著,想從風濤巨浪中擺脫出來。但是,四面合圍來的風浪太兇猛了,太猙獰了,太無情了,她被風浪旋卷地筋疲力盡,永遠也回不來了。
女娃就這樣葬送在東海之中了。她死後,她的靈魂迅速浮出水面,化做了一隻飛鳥,在海水中破浪騰空,飛翔在無邊無際的海面上。這飛鳥的形狀生的花頭、白嘴、紅足,人稱精衛,住在北方的發鳩山上。
精衛站在山頭上,每天都能看見海水。她現在痛恨海水,痛恨海水奪去了她的生命,更痛恨那邪惡的東海魔王。她決定要憑著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填平東海。
她每天從發鳩山飛到西山,銜來小石子、小樹枝,再投到東海里;然後再飛到西山,再去尋找小石子、小樹枝,每天往返數十次……累了,停下來,擦一擦眼淚,梳一梳羽毛,又展翅飛向天空了。
她迎著長風,借長風的力量;迎著流雲,借流雲的速度;迎著暴雨,借暴雨的長嘶;迎著雷霆,借雷霆的怒吼。日日穿梭在西山和東海之間,勢必要把東海填平!她向大海投去憤怒,投去仇恨,投去積怨,也投去了青春和生命的代價。第一部分 上古競於道德篇
第一卷 創世卷
第一章 盤古紀
一、盤古傳
萬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