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戰時期大青山支隊為什麼三伏天還穿著皮衣
三伏天穿著皮衣是為了方便運輸皮衣。
上級考慮到大青山區冬季最低氣溫可降至零下30多攝氏度,荒山野嶺滴水成冰,在背陽的地方,1米多厚的積雪半年時間都融化不了,所以想法設法為大青山支隊籌措、趕制了1400多件皮大衣。
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以下簡稱大青山支隊)支隊長李井泉和參謀長姚喆經過商量,決定由後者帶領1營和騎兵3連回去接冬裝。姚喆率部經過大小10餘次戰斗,挫敗了日寇攔截企圖,與負責運送皮衣的120師警備6團會合。
起初,這批冬裝由碧扒100多頭毛驢馱運,目標大行動慢,很難穿越敵人多道封鎖線,於是姚喆決定讓指戰員每人穿1件皮大衣,剩下的再用毛驢馱運。當時正值盛夏,大夥除背負武器彈葯、干糧背包外,還要裹一層厚重的皮外套,非常悶熱。
姚喆以身作則,抓起一件皮大衣就穿到身上,官兵們見狀無話可說,紛紛效仿。之後,又經過突破平綏鐵路封鎖線等戰斗,姚好簡喆最友慧褲終帶領這支「三伏天穿皮衣」的奇兵,勝利抵達大青山腹地與李井泉指揮的主力會師。
㈡ 歷史上的陳賡總穿著皮夾克
有些是國民黨朋友送的,彭德懷也有一件皮大衣,好像就是衛立煌送的,陳庚當時在國民黨是很有名氣的,尤其是在中高級將領中名氣很大,救過老蔣的命,搞件皮衣很方便的,當然,只是猜測。
㈢ 披皮是什麼意思
「披皮」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思是「穿上皮衣」。在歷史上,披皮是一種常見的裝束形式,常用於過冬或征戰時穿戴。在現代漢語中,「披皮」這一詞已不再使用,但在一些歷史小說和史書當中仍會出現。
披皮起源於古代人們為了應對天氣寒冷而發明的一種保暖裝備。最早的披皮是從獵物身上取下的毛皮和獸皮經過加工製成的。在歷史上,許多軍隊也使用披皮作為士兵的戰斗裝備,以提供更好的保護和隱蔽效果。
如今,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已經有了更加高效的保暖裝備,披皮的地位也逐漸被取代。然而,披皮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依然被人們所欣賞和傳承。一些古代文物和藝術品中,仍然可以看到披皮的出現。同時,在一些主題咖啡館和主題酒店中,也可能會使用披皮作為裝飾元素,以增添特殊的風格韻味。
㈣ 我為什麼穿皮衣就覺得不透氣不舒服了
皮衣和皮靴一樣,屬於機動部隊的裝備,不是運動裝備。運動出汗多,就不合適。
運動和作戰時,是帆布的解放鞋,或改良型牛皮+尼龍軍靴,傘兵和嚴寒季節、閱兵時,才穿全皮的軍靴。
皮衣和皮靴,適合陰雨天,開車、摩托車、坐車、寒冷季節、活動量相對少的。
溫暖天,穿有夾層(夾一點點棉)的皮衣,篷松、吸濕、保暖。
單層的、綿羊皮的、無夾棉薄皮衣,也不是不能穿,它適合春秋天,但是,穿它的時候,襯衫和內衣、毛衣,最好是厚實篷松,或粗糙、透氣的作為緩沖。
寒冷天,穿羽絨內膽最好,皮毛一體也可以。切忌穿單層的,反而會冷。
分析一下原理:
穿真皮、頭層皮的鞋(雖然有毛孔)卻不透氣、感覺冷、出冷汗,但夾海棉的超纖皮運動鞋,反而透氣、舒服、吸濕、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