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大年初一穿新衣服呢
1. 為什麼過年要穿新衣服?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新年穿新衣象徵著辭舊迎新,寓意著新年的新氣象和美好開始。因此,在大年初一這一天穿上新衣服,代表著對新年的慶祝和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2. 春節穿新衣的含義有哪些?
- 慶祝:在過去,由於生活條件有限,人們平時很少購買新衣服。春節則成為了一年一度奢侈一下、享受辛勤勞動成果的時刻。
- 辟邪:穿新衣還具有驅邪降吉祥的寓意。不論貧富,新年時穿上新衣,都是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 新氣象:新年穿新衣,從形象到心態,都是丟棄過去的不好,迎接新的好運和機遇。
3. 春節穿新衣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 適量穿衣:冬季需要適當的衣物層數和厚度。例如,羽絨服和羊毛衣物能夠提供適宜的保暖環境,而皮衣則能有效阻隔內外空氣對流,保持溫暖。
- 控制室內溫度:過高的室內溫度會導致人體適應困難,容易引發感冒等疾病。適宜的室內溫度不僅讓人感覺舒適,還有助於保持健康。
- 避免衣領過緊:緊綳的衣領會壓迫頸部血管,減少腦部和眼部的血液供應,影響視力和頸椎健康。
- 兒童適量穿衣:給小孩穿衣不宜過多,過多衣物可能會導致兒童不適。特別是避免穿著化纖衣物,因為它們容易產生靜電,加劇皮膚乾燥。
② 論語鄉黨全篇翻譯,謝謝
10.1 孔子於鄉黨,恂恂⑴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⑵言,唯謹爾。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非常恭順,好像不能說話的樣子。
他在宗廟裏、朝廷上,有話便明白而流暢地說出,只是說得很少。
【注釋】⑴恂恂——恂音旬,xún,恭順貌。 ⑵便便——便舊讀駢,pián。
1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⑴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上朝的時候,[君主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君主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步安祥的樣子。
【注釋】⑴誾——音銀,yín。
10.3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⑴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⑵,襜⑶如也。趨進⑷,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面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快起來。向兩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卻很整齊。快步向前,好像鳥兒舒展了翅膀。貴賓辭別後一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了。」
【注釋】⑴躩——音矍,jué,皇侃義疏引江熙雲:「不暇閑步,躩,速貌也。」 ⑵前後——俯仰的意思。 ⑶襜——音幨,chān,整齊之貌。 ⑷趨進——在行步時一種表示敬意的行動。
10.4 入公門,鞠躬如⑴也,如不容。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過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氣⑷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沒階,趨進⑸,翼如也。
復其位,踧踖如也。
【譯文】孔子走進朝廷的門,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不踩門坎。
經過國君的坐位,面色便矜莊,腳步也快,言語也好像中氣不足。
提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來,降下台階一級,面色便放鬆,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好像鳥兒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內心不安的樣子。
【注釋】⑴鞠躬如——這「鞠躬」兩字不能當「曲身」講。這是雙聲字,用以形容謹慎恭敬的樣子。論語所有「□□如」的區別詞(區別詞是形容詞、副詞的合稱),都不用動詞結構。清人盧文弨龍城札記說:「„.且曲身乃實事,而雲曲身如,更無此文法。」 ⑵過位——過舊音戈,平聲。位是人君的坐位,經過之時,人君並不在,坐位是空的。 ⑶攝齊——齊音咨,zī,衣裳縫了邊的下襬;攝,提起。 ⑷屏——音丙,又音並,bǐng,屏氣卽屏息,壓抑呼吸。 ⑸趨進——有些本子無「進」字,不對。自漢以來所有引論語此文的都有「進」字,唐石經也有「進」字,太平御覽 居處部、人事部引文,張子正蒙引文也都有「進」字。
10.5 執圭⑴,鞠躬如也,如不勝⑵。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⑶。
享禮⑷,有容色⑸。
私覿⑹,愉愉如也。
【譯文】[孔子出使到外國,舉行典禮,]拿著圭,恭敬謹慎地,好像舉不起來。向上舉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給別人。面色矜莊好像在作戰。腳步也緊湊狹窄,好像在沿著[一條線]走過。
獻禮物的時候,滿臉和氣。
用私人身分和外國君臣會見,顯得輕松愉快。
【注釋】⑴圭——一種玉器,上圓,或者作劍頭形,下方,舉行典禮的時候,君臣都拿著。 ⑵勝——音升,shēng,能擔負得了。 ⑶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縮,「蹜蹜」,舉腳密而狹的樣子。「如有循」,所沿循的應當是很窄狹的東西,所以譯文加了「一條線」諸字以示意。 ⑷享禮——古代出使外國,初到所聘問的國家,便行聘問禮。「執圭」一段所寫的正是行聘問禮時孔子的情貌。聘問之後,便行享獻之禮。「享禮」就是享獻禮,使臣把所帶來的各種禮物羅列滿庭。 ⑸有容色——儀禮 聘禮:「及享,發氣焉盈容。」「有容色」就是「發氣焉盈容」。 ⑹覿——音狄,dí,相見。
10.6 君子不以紺緅飾⑴,紅紫不以為褻服⑵。
當暑,袗絺綌⑶,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⑷。
褻裘長⑸,短右袂⑹。
必有寢衣⑺,長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⑻,必殺之⑼。
羔裘玄冠不以吊⑽。
吉月⑾,必朝服而朝。
【譯文】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鐵灰色作鑲邊,[近乎赤色的]淺紅色和紫色不用來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著粗的或者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裹著襯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黃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襖身材較長,可是右邊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覺一定有小被,長度合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墊。
喪服滿了以後,什麽東西都可以佩帶。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禮帽都不穿戴著去吊喪。
大年初一,一定穿著上朝的禮服去朝賀。
【注釋】⑴紺緅飾——紺音贛,gàn;緅音鄒,zōu;都是表示顏色的名稱。「紺」是深青中透紅的顏色,相當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紅少,比紺更暗的顏色,這裏用「鐵灰色」來表明它。「飾」是滾邊,鑲邊,緣邊。古代,黑色是正式禮服的顏色,而這兩種顏色都近於黑色,所以不用來鑲邊,為別的顏色作裝飾。 ⑵紅紫不以為褻服——古代大紅色叫「朱」,這是很貴重的顏色。「紅」和「紫」都屬此類,也連帶地被重視,不用為平常家居衣服的顏色。 ⑶袗絺綌——袗音軫,zhěn,單也。此處用為動詞。絺音痴,chī,細葛布;綌音隙,xì,粗葛布。 ⑷緇衣羔裘等三句——這三句表示衣服裏外的顏色應該相稱。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這罩衣就叫做裼(音錫)衣。這裏「緇衣」、「素衣」、「黃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緇,黑色。古代所謂「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 ⑸褻裘長——褻裘長為著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連。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襖就做得比較長。 ⑹短右袂——袂,mèi,袖子。右袖較短,為著做事方便。有人認為衣袖一長一短,不大好看,孔子不會如此,於是對這一句別生解釋,我認為那些解釋都不可信。 ⑺寢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⑻帷裳——禮服,上朝和祭祀時穿,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餘的布作褶疊(褶疊古代叫做襞積),猶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男子上衣下裙。 ⑼殺——去聲,shài,減少,裁去。「殺之」就是縫制之先裁去多餘的布,不用褶疊,省工省料。 ⑽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種禮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喪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著去吊喪。 ⑾吉月——這兩個字有各種解釋:(甲)每月初一(舊注都如此);(乙)「吉」字誤,應該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歷者以下月初一告之於君(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羣經平議);兩說都不可信。今從程樹德論語集釋之說。
10.7 齊,必有明衣,布⑴。
齊必變食⑵,居必遷坐⑶。
【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釋】⑴布——現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紡織的,但古代沒有草棉,布的質料,王夫之四書稗疏說:「古之言布者,兼絲麻枲葛而言之。練絲為帛,未練為布,蓋今之生絲絹也。清商曲有雲:『絲布澀難縫』,則晉 宋間猶有絲布之名。唯孔叢子謂麻薴葛曰布,當亦一隅之論。」趙翼陔餘叢考說:「古時未有棉布,凡布皆麻為之。記曰:『治其絲麻,以為布帛』是也。」 ⑵變食——變食的內容,古人有三種說法:(甲)莊子 人間世篇說:「顏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齊乎?』曰:『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有人據此,便把「不飲酒,不茹葷(葷是有濃厚氣味的蔬菜,如蒜、韭、蔥之屬)」來解釋「變食」。(乙)周禮 天官膳夫:「王日一舉„.王齊,日三舉。」這意思是王每天雖然吃飯三頓,卻只在第一頓飯時殺牲,其餘兩頓,只把第一頓的剩菜回鍋罷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會頓頓吃新鮮的。若在齋戒之時那就頓頓吃新鮮的,不吃回鍋的剩菜,取其潔凈,這便是「變食」。(丙)金鶚求古録禮說補遺說,變食不但不飲酒、不食蔥蒜等,也不食魚肉。 ⑶遷坐——等於說改變卧室。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寢」;齋戒之時則居於「外寢」(也叫「正寢」),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還規定著舉行大祭,在齋戒之時官吏不宿於正寢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這或者猶是古代風俗的殘餘。
10.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⑴,魚餒而肉敗⑵,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⑸。
唯酒無量,不及亂⑹。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糧食霉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喫。食物顏色難看,不喫。氣味難聞,不喫。烹調不當,不喫。不到該當喫食時候,不喫。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喫。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喫。
席上肉雖然多,喫它不超過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
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喫。
喫完了,姜不撤除,但喫得不多。
【注釋】⑴饐而餲——饐音懿,yì;餲,ài;飲食經久而腐臭。 ⑵餒,敗——餒音「內」的上聲,něi,魚腐爛叫「餒」,肉腐爛叫「敗」。 ⑶不時——有兩說:(甲)過早的食物,冬天在溫室種菜蔬,在漢書 循吏召信臣傳和桓寬鹽鐵論 散不足篇裏便稱為「不時之物」。但在漢朝,也只有「太官園」和其他少數園圃才能供奉,也只有皇上和極為富貴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時,不但不必有溫室種菜的技術,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夠享受。(乙)不是該當吃食的時候。呂氏春秋 盡數篇:「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卽此意。 ⑷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殺豬牛羊時肢體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說本王夫之四書稗疏。 ⑸食氣——食音嗣,「氣」,說文引作「既」。「既」、「氣」、「餼」三字古書通用。「食氣」,飯料。 ⑹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雲:「亂者神志昏亂也。左傳宣公十五年傳:『疾病則亂』。論語 鄉黨篇:『唯酒無量不及亂』。易象傳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得其恉矣。」
10.9 祭於公,不宿肉⑴。祭肉⑵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譯文】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別的祭肉留存不超過三天。若是存放過了三天,便不喫了。
【注釋】⑴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禮。天子諸侯的祭禮,當天清早宰殺牲畜,然後舉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繹祭」。繹祭之後才令各人拿自己帶來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貴賤等級分別頒賜祭肉。這樣,祭於公的肉,在未頒下來以前,至少是放了一兩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 ⑵祭肉——這一祭肉或者指自己家中的,或者指朋友送來的,都可以。
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喫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10.11 雖疏食菜羹,瓜祭⑴,必齊如也。
【譯文】雖然是糙米飯小菜湯,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時候還一定恭恭敬敬,好像齋戒了的一樣。
【注釋】⑴瓜祭——有些本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錯字。這是食前將席上各種食品拿出少許,放在食器之間,祭最初發明飲食的人,左傳叫氾祭。
10.12 席⑴不正,不坐。
【譯文】坐席擺的方向不合禮制,不坐。
【注釋】⑴席——古代沒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鋪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葦、蒯草、竹篾以至禾穰為質料。現在日本人還保留著席地而坐的習慣。墨子 非儒篇說:「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則「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漢書 王尊傳說,「[匡]衡與中二千石大鴻臚賞等會坐殿門下,衡南鄉,賞等西鄉。衡更為賞布東鄉席,起立延賞坐„.而設不正之席,使下坐上」雲雲,那麽,「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禮制之意。
10.13 鄉人飲酒⑴,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這纔出去。
【注釋】⑴鄉人飲酒——卽行鄉飲酒禮,據禮記 鄉飲酒義「少長以齒」。王制也說:「習鄉尚齒」。既論年齡大小,所以孔子必須讓杖者先出。
10.14 鄉人儺⑴,朝服而立於阼階⑵。
【譯文】本地方人迎神驅鬼,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注釋】⑴灘——音挪,nuó,古代的一種風俗,迎神以驅逐疫鬼。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人,還有雇請巫師以驅逐疫鬼的迷信,叫做「沖儺」,可能是這種風俗的殘餘。 ⑵阼階——阼音祚,zuò,東面的台階,主人所立之地。
10.15 問⑴人於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譯文】託人給在外國的朋友問好送禮,便向受託者拜兩次送行。
【注釋】⑴問——問訊,問好。不過古代問好,也致送禮物以表示情意,如詩經 鄭風 女曰雞鳴「雜佩以問之」,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問弦多以琴」,因此譯文加了「送禮」兩字。 ⑵拜——拱手並彎腰。
10.16 康子饋葯,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譯文】季康子給孔子送葯,孔子拜而接受,卻說道:「我對這葯性不很了解,不敢試服。」
10.17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孔子的馬棚失了火。孔子從朝廷回來,道:「傷了人嗎?」不問到馬。
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⑴之。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譯文】國君賜以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坐位先嘗一嘗。國君賜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進供。國君賜以活物,一定養著它。
同國君一道吃飯,當他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自己先喫飯,[不喫菜。]
【注釋】⑴薦——進奉。這裏進奉的對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不能看為祭祀。
10.19 疾,君視之,東首⑴,加朝服,拖紳⑵。
【譯文】孔子病了,國君來探問,他便腦袋朝東,把上朝的禮服披在身上,拖著大帶。
【注釋】⑴東首——指孔子病中仍舊卧床而言。古人卧榻一般設在南窗的西面。國君來,從東邊台階走上來(東階就是阼階,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國君自以為是全國的主人,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從阼階上下),所以孔子面朝東來迎接他。 ⑵加朝服,拖紳——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只能蓋在身上。紳是束在腰間的大帶。束了以後,仍有一節垂下來。
10.20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國君呼喚,孔子不等待車輛駕好馬,立卽先步行。
10.21 入太廟,每事問⑴。
【注釋】⑴見八佾篇。
10.22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⑴。」
【譯文】朋友死亡,沒有負責收斂的人,孔子便道:「喪葬由我來料理。」
【注釋】⑴殯——停放靈柩叫殯,埋葬也可以叫殯,這裏當指一切喪葬事務而言。
10.23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朋友的贈品,卽使是車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時候,不行禮。
10.24 寢不屍,居不客⑴。
【譯文】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直躺著],平日坐著,也不像接見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樣,[跪著兩膝在席上。]
【注釋】⑴居不客——「客」本作「容」,今從釋文和唐石經校訂作「客」。居,坐;客,賓客。古人的坐法有幾種,恭敬的是屈著兩膝,膝蓋著地,而足跟承著臀部。作客和見客時必須如此。不過這樣難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所以說文說:「居,蹲也。」(這幾個字是依從段玉裁的校本。)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說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10.25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凶服者式⑴之。式負版⑵者。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迅雷風烈⑶必變。
【譯文】孔子看見穿齊衰孝服的人,就是極親密的,也一定改變態度,[表示同情。]看見戴著禮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見,也一定有禮貌。
在車中遇著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體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著車前的橫木,[表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手伏車前橫木。 108 論 語 譯 注
一有豐富的菜餚,一定神色變動,站立起來。
遇見疾雷、大風,一定改變態度。
【注釋】⑴式——同「軾」,古代車輛前的橫木叫「軾」,這裏作動詞用,用手伏軾的意思。 ⑵版——國家圖籍。 ⑶迅雷風烈——就是「迅雷烈風」的意思。
10.26 升車,必正立,執綏。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孔子上車,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著扶手帶[登車]。
在車中,不向內回顧,不很快地說話,不用手指指畫畫。
10.27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⑴之,三嗅⑵而作⑶。
【譯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幾只野雞。]孔子的臉色一動,野雞便飛向天空,盤旋一陣,又都停在一處。孔子道:「這些山樑上雌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又振一振翅膀飛去了。
【注釋】⑴共——同「拱」。 ⑵嗅——當作狊,jù,張兩翅之貌。 ⑶這段文字很費解,自古以來就沒有滿意的解釋,很多人疑它有脫誤,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釋之較為平易者翻譯出來。
③ 大年初一,怎麼穿才適合
其實穿著方面我覺得可以隨意,小時候喜歡穿新衣,爸媽會提前買好過年的衣服,在初一那天凌晨五點把我從床上揪起來,睡眼惺忪換上新衣服,走街串巷去拜年。
過年的幾天總是吃肉的好時候,年前年後許多天吃肉像是一種儀式,這頓有魚下頓就有雞,而你哪怕每次說著不要不要老夫不能再吃了,嘴巴還是會很誠實地塞進各種臘肉臘腸,紅燒排骨,燉魚,燉雞。
新年還是請珍重啊,珍惜你現在的體重,畢竟胖上去可就瘦不下來了!
開個玩笑,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年年有餘!
④ 誰知道民風民俗
德昂族「潑水節」
■ 節日時段
公歷4 月中旬左右
■ 節日來源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 慶祝方式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蒙古」最初只是眾多的蒙古地區部落中的一個,後來演變成民族的名稱。他們的生活方式獨具特色。他們冬季穿皮衣,外罩絲綢或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開叉,俗稱蒙古袍。他們居住的是圓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歡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紅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以及新疆、青海、甘肅、河北和東北三省等地區。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貴州畢節等地也有少數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區地處雲貴高原,氣候溫和,適宜農業,號稱「糧棉之區」。
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國」稱。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古人把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春節習俗——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因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這個節日就叫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人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俗話說「正月十五鬧花燈」,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宵節這天,到處張燈結綵,熱鬧非常。夜晚一到,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去觀賞花燈。五光十色的宮燈、壁燈、人物燈、花卉燈、走馬燈、動物燈、玩具燈……匯成一片燈海。有的花燈上還寫有謎語,引得觀燈人爭先恐後地去猜。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這種食品了。元宵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圓球,裡麵包著用糖和各種果仁做成的餡,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因為這種食品是在元宵節這天吃,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國人希望諸事圓滿,在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幸福、圓圓滿滿。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農歷三月(公歷4月5日左右),此時正是春光明媚,空氣潔凈的季節,因此,這個節日叫做「清明節」。
清明節人們有掃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習俗。
中國人有敬老的傳統美德,對去世的先人更是緬懷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去祭掃祖先的墳墓。人們為墳墓除去雜草,添加新土,在墳前點上香,擺上食物和紙錢,表示對祖先的思念和敬意。這叫上墳,也叫掃墓。
清明時節,山野小草發芽,河邊柳樹長葉,到處一片新綠,正是戶外遊玩的好時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習俗,這叫「踏青」;還要折根柳枝戴在頭上,叫「插柳」。據說插柳可以驅除鬼怪和災難,所以,人們紛紛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現在,殯葬方式有了很大改變。實行火葬,廢止土葬後,田野里的墳墓越來越少了。但是,清明節祭祖踏青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到這一天,人們還是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懷念自己的祖先,也會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觀賞藍天、綠樹、小草和鮮花。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也叫「五月節」。過端午節時,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據說,舉行這些活動,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中,秦國最強,總想吞並其他六國,稱霸天下。屈原是楚國的大夫,很有才能。他主張改革楚國政治,聯合各國,共同抵抗秦國。但是,屈原的主張遭到了壞人的反對。楚王聽信了這些壞人的話,不但不採納屈原的主張,還把他趕出了楚國的國都。屈原離開國都後,仍然關心祖國的命運。後來,他聽到楚國被秦國打敗的消息,非常悲痛,感到自己已經沒有力量拯救祖國,就跳進汨羅江自殺了。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農歷的五月初五。
人們聽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後,都劃著船趕來打撈他的屍體,但始終沒有找到。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百姓們就把食物仍進江中喂魚。以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要這樣做。久而久之,人們又改為用蘆葦的葉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進江里。於是。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按照中國的歷法,農歷七八九三個月是秋季。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間的一天,所以這個節日叫「中秋節」。中秋節這天,中國人有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
秋季,天氣晴朗、涼爽,天上很少出現浮雲,夜空中的月亮也顯得特別明亮。八月十五的晚上,是月圓之夜,成了人們賞月的最好時光。人們把圓月看作團圓美滿的象徵,所以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按照傳統習慣,中國人在賞月時,還要擺出瓜果和月餅等食物,一邊賞月一邊吃。因為月餅是圓的,象徵著團圓,有的地方也叫它「團圓餅」。中國月餅的品種很多,各地的製法也不相同。月餅餡有甜的、鹹的、葷的、素的,月餅上面還各種花紋和字樣,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在中國數字中,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為陰數。因此,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或重九。中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等。
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古人認為,九九重陽,登高可以避禍免災。後來,重陽節登高爬山,逐漸演變成了人們放鬆心情、鍛煉身體的體育和旅遊活動。
插茱萸和賞菊也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茱萸是一種植物,果實可以吃,莖、葉都是葯材。菊花在九月盛開,有「長壽花」的美稱。為了避免瘟疫,驅除惡氣,重陽節這天,人們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還要觀賞菊花,飲菊花茶和菊花酒。
重陽糕是一種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棗、銀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鹹的,講究的還要做成九層,再在上面做兩只小羊,以諧「重陽(羊)」之音。
現在過重陽節,已經見不到插茱萸等風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會在這一天登高賞菊,觀賞秋天的美景。近年來,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敬老節」。每當佳節來臨,人們都要舉辦各種敬老活動,祝願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長壽。
⑤ 大年初一,穿什麼衣服
當然是大年初一穿新衣啦,預示著新年新氣象!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
過年,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圖個喜慶,也就是破舊立新的意思。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財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初一拜年的習俗: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
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