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服裝材料的特點是什麼
最早的服裝應該是在勞動中起源的。相傳,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形象是:身著紅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東西,小腿著綁腿,頭戴鳥羽帽,足踏皮製鞋,手執農具,儼然是一幅農人的畫像。而傳說中老百姓民頭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圓筒高帽。
傳說中的形象描繪可能是出自對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無記錄,確實難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於後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黃帝、堯舜時期開始有了衣裳,結束了史前那種圍披狀態。人們穿著這種式樣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們從經驗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時,天空是黑色(稱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為黃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
遠古時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這種深衣形式在那時男女沒區別。 魏晉服裝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胸前和背後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
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所以這樣稱呼。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 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南北朝服裝,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並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 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 、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1)為什麼古代皇帝要求穿皮衣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飾特點及演變:
中國人習慣把日常生活概括為「衣食住行」,服飾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見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在這個歷史悠久的衣冠大國,不僅有豐富的考古資料記錄其服飾發展的歷史,在古代神話、史書、詩詞、小說以及戲曲中,與服飾有關的記載也隨處可見。
伴隨著民族間的相互融合,服飾的樣式和穿著習俗不斷演變,歷代服飾不僅朝代之間有明顯的差別,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顯著的變化,種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服飾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
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演化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
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
秦漢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
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訓,對農民採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初,由於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長足提高。當時民間手工業最普遍的就是紡織業。這一時期絲綢錦綉產量極多。漢代的紡織工藝也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舍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魏晉和南北朝時期。
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大紅〕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
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
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
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圖卷。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
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
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
叫做「東坡巾」。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男服服飾: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女服服飾: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
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
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明清時期,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
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
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筒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
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
皇帝有時還賜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縱觀服飾在中國古代的大致演變,可以看出,服飾與社會文明的發展變化休戚相關。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由於物質生產的匱乏,文化不夠發達,服飾功能強調以「用」為主。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完善,服飾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國家和社會意識的載體。
因此服飾的倫理功能得到強化。隨著封建社會發展達到鼎盛,如唐朝,思想的開放,物質的豐裕使服飾開始重視審美功能;安史之亂後 ,整個封建王朝開始走下坡路,與之相適應的是服飾也開始呈現出一片暮相唐時的服飾體現出來的生命力和欣欣向榮之氣象被宋以後的保守。
拘謹和對人性的壓抑所代替。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封建王朝的結束。由此可以看出,服飾這一層薄薄之布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具血肉之軀,它還承載著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和歷史,體現著我們華夏民族的精神和意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服裝
❷ 中國的傳統服飾十分繁復,古人所穿體衣有哪些種類
中國的傳統服飾真的是十分繁雜的,因為中國歷史悠久,而且每個朝代都有記錄,都很講究。中國又地大物博,民族很多,風俗也都不一樣,穿衣來說,各個民族,各個時期,各個階層都是不一樣的,真的要是細說起來,那真的是列舉不完的。中國的服飾主要就是分為上衣下裳和衣裳連體兩種形式,上身穿的主要就是深衣,袍,裘,襖,襦,衫等,下身穿的有裳,裙,褲等。
❸ 沒有秋褲毛衣古人如何過冬
這幾天,我們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之中,不知道白雪在情人節和春天還有個約會,悄悄的來到人間,親吻久違的大地,氣溫驟降,看來一時半會,還離不開棉服。
我們現在禦寒有棉服,毛衣,毛褲,那麼古代人是穿什麼過冬的呢?
如果留心影視劇里的穿著,就能注意到寒冬臘月時節,不論皇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身著毛皮衣。從殷墟甲骨卜辭中的「裘」字也可以了解,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來禦寒的。
古代的毛皮衣是有比較粗劣的,窮人富人的毛皮衣有天壤之別。貴族的一般是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珍貴美觀的動物皮毛所製成,保暖效果極好。貂皮大衣由於十分珍貴,一般人是不允許著貂裘的,到明清時,官方輿服禮制仍有嚴格規定。
而老百姓們的毛皮衣更多是用鹿的毛皮、羊皮、狗皮製作的,如果連這些也消費不起,在棉花沒有普及之前,禦寒就只能靠麻衣,古人在袍子里填充亂麻或舊絲綿用以取暖,其實效果非常差。直到元明時,棉花逐漸部份取代絲麻。
第二就是利用動植物絮狀物。因為動物的皮雖然有很好的禦寒擋風的功效,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講還是十分昂貴的。所以古代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選擇使用動物的毛或者一些植物的毛。其中柳絮就是一件很好的禦寒物品,柳絮和現在的棉花差不多,但是柳絮的質量非常小,經常被風一吹就飛了。
但是柳絮有很好的保暖的特點,古人常用柳絮來製作衣服,穿起來也十分暖和,甚至不亞於如今的棉服。但是柳絮只有在春天的時候才有,所以用柳絮禦寒也不是那麼的理想。
除此之外,動物的毛也被用來當做冬天衣物的填充物,因為動物的毛皮在製作皮革的時候,毛是沒有用處的,所以價格也十分低廉。除了山中的野獸之外,人們家養的動物的毛也就成為了很容易就能得到的材料了,人們養的鴨子、鵝等家禽就能產出一種絨毛,被稱為鴨絨鵝絨,十分輕盈,防寒效果也很好!
我們祖先的智慧不可小覷,現在穿的羽絨服不就是用鴨絨填充嗎?舒不舒服,誰都知道!
希望我的拙見,給你在閑暇之時帶去一點樂趣和知識,謝謝!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代過冬並不容易。
在中國北方,一到冬天的老百姓就要有兩種生活必需品,一是糧食,二是燃料。
糧食維持吃飯,燃料則要取暖。
如果沒有燃料取暖,中國北方人是難以度過寒冬的,有可能會被凍死。
古人不到冬天就開始儲存大量木柴、茅草,就是用於取暖。
茅草比較容易搞到,缺點是不耐燒,以生火做飯為主。
木柴則比較耐燒,缺點是不太容易搞到,只是生火區域要有樹林才可以。
有了這些燃料。北方古人沒有秋褲也是可以度過冬天的。
原因如下:
第一,古人冬天很少出門。
古代絕大部分老百姓都是農民。
農民春種秋收,到了秋天收割完以後,一年的農事就結束了。
北方農民在冬季不需要干什麼活,只需要吃存糧度過冬天就行了。
不需要幹活,就不需要長時間暴露在野外,也不需要很厚的衣服,而且家裡有燃料取暖,也就足夠了。
第二,古人也有禦寒衣服。
古人沒有這么蠢。
雖然古代是很久之後,從明代開始普及棉花,之前還是有取暖衣服的。
常見的是這幾種,一是毛皮。
毛皮的取暖效果最好,尤其是羊皮,今天也是保暖的好東西。二是麻衣。麻衣很厚,具有一定禦寒能力,但效果不太好,畢竟價格便宜。對於窮人來說,高級的皮毛買不起,麻衣就很好了。
古人取暖主要就是這兩樣,自然還有諸如絹、毛、絮等五花八門的衣服,不過不是主流了。
這些衣服還是能夠禦寒,畢竟真正非常寒冷的時候,沒人會出門。
第三,古人抗寒能力比較強。
其實人類的適應能力很強,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弱。
因紐特人生活在極圈內,經常氣溫零下40度,他們也能生存。
為啥?
人要適應環境啊。
中國北方除了東北以外(東北大部分時間都是異族盤踞),大部分地區在古代並沒有今天這么冷。
直到宋代,河南還曾發現過零星的野生大象。
謝謝大聖相邀!
沒有秋褲毛衣古人是怎樣過冬的?
大聖.您怎麼這樣健忘呢.您不是赤身裸體出世羞於出門.您聞知棉軟不如皮.比秋褲毛衣暖和.打死老虎剝皮後.草草縫制一件叫虎皮裙的嗎.您一穿上到現在也沒見您換洗一次.所以您已成為金鋼不壞之身了!
至於其他凡人嘛.沒有秋褲毛衣早就凍死完了.所以現在地球上沒有一個古人?
獸皮、山洞、火。
在宋朝之前,其實已經有棉花傳入中國了,只不過沒有大量普及,當時的棉花是屬於舶來品,從外面進口而來。 在沒有棉花之前,中國古代的人取暖非常困難,因為沒有棉花,他們在面臨冬天的時候,非常難熬,但是古人智慧不容小視,他們有自己方法禦寒。
在古代沒棉花普及的時候,人們取暖一般都是靠房子,房子當時沒暖氣,沒地熱,但是房子能遮風擋雨,相比沒有來說,還是作用很大。 當時的房子建造和現在的房子不同,當時的房子都採取了半地下的形式,這樣做是為了能夠保暖,減少被冷風吹的面積,同時能夠借住土地保暖。 在屋子裡還冷,怎麼辦呢?點火盆啊,可以取暖,如果沒有碳可以燒,那就只好和家人抱在一起,多蓋幾層棉布衣服在身上,這樣取暖效果不好,但不致命。
睡覺的時候他們雖然沒有棉被,但是他們有羽絨被。因為當時農業 社會 ,家裡都養了動物,雞鴨鵝啥的,可以從他們身上取絨毛,積累足夠之後,做一床羽絨被,或者做一件羽絨服都可以,唯一不方便的是,這種羽絨被它跑毛,畢竟當時能穿絲綢的不多,主要還是照顧生活辛苦的人。 窮人家做不起羽絨服咋辦?很簡單啊,直接存一些感干稻草鋪床,在把一些碎稻草放入被子裡面,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的保暖了。
出門的時候,古代人就會做一個類似熱水袋的東西做成一個小爐子的樣式,然後用手拿著,可以借住外來熱量取暖。 如果古代人想要出去逛街,盡管去吧,因為除了羽絨服之外,他們還有皮大衣。
在古代雖然沒有先進的 科技 ,但是動物皮毛卻存在,一些獵戶每天都打獵,售賣打回來的皮毛,有很多人家,直接就購買嗎做成皮大衣,既舒服又保暖,但是和今天沒法比,畢竟 科技 差距太大。 通過半地穴房子、草墊子、皮大衣,羽絨被等等物品來取暖,古代人無法保證溫暖,所以當時影響了人口的發展。
古代的冬天有多寒冷,現代人當然沒法身臨其境地去體驗的。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古人留下的文字中略知一二。
李白在《北風行》中這樣描述他眼中的風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白居易也曾記載了夜半大雪壓斷竹枝的景象:「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那麼,在沒有羽絨服、暖氣、空調,甚至連棉花也沒有的古代,人們是怎樣禦寒的呢?
(至今還存在的火炕)
一、燒火取暖。
古代人雖然保暖材料缺乏,但他們擁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人們常用火塘、火牆、壁爐和爐灶等設施來取暖。
在考古發掘中,我們經常可以在遺址現場發現古人取暖用的灶坑。這種灶坑一般設置在距離門口較近的位置,既可以充分吸收門外的氧氣,還能把取暖和做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灶坑經過繁衍,變成了現在人們還在使用的火塘。
早在秦朝,貴族就開始使用「壁爐」和「火牆」來取暖。在咸陽宮遺址上,專家們發現了三座壁爐,其中有兩個壁爐是供洗浴使用,另一個則緊挨著一間較大的房間,估計是專供皇帝取暖的。壁爐里燃燒的材料是木炭,它不但能長時間燃燒,產生的煙氣較少,還巧妙地設置了外通煙道,避免中毒。
同時,專家們還在秦興樂宮遺址中發現了火牆,但製作較為粗糙,只是在前臂內側中用兩片筒瓦環扣,做成筒狀,連接壁爐或火塘,讓暖氣能順利進入室內,起到保暖的作用。
火牆發展到清代,演變成了空心的夾牆,外牆下設置火道和燒火的炭口。在牆外點燃木炭後,熱氣就會沿著煙道進入火牆之中,使整個房間暖和起來。煙道還可以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妃子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捧手爐的皇妃)
二、精巧實用的手爐足爐。
唐代的富貴人家還是用手爐取暖,手爐是銅質的,呈橢圓形,裡面置放木炭或炭灰,外面加上面罩,捧在手裡能長時間讓手暖和,還可以放在袖籠里取暖。
足爐比手爐稍大,在裡面灌上熱水,睡覺時放在被窩里暖腳,俗稱為「湯婆子」或「腳婆」。蘇東坡曾把一個製作精美的腳爐送給好友,「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
三、皇宮取暖豪華設施——溫室椒房。
在《漢書》中有關於溫室的記載:「王入朝太後還,乘輦欲歸溫室。」說的是昌邑王劉賀,在向太後問安回家後,就直接進到了溫室裡面。當然了,溫室絕對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享受的,只能是王侯公卿或者帝王在冬天的避寒之所。
這種溫室將花椒剁成泥狀塗抹在牆壁上,這種材料能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還很芳香,因此也叫椒房。椒房內布置奢華,牆上掛著製作精美的錦綉壁毯,室內設雲母屏風,有「鴻羽帳」,也就是用大雁的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還鋪著西域進貢的鮮艷毛毯。
這樣的椒房溫馨豪華,《漢宮儀》中如此評價溫室:「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
(燒炭取暖)
四、專門的供暖機構。
在清代時期,皇宮里有三個專門負責宮廷里供暖的機構。其一為爇火處,專職負責安裝火爐和運送柴炭,由兩名太監首領帶領近20名小太監承擔。其二為柴炭處,專職負責柴炭的購買儲存和分發,有大約10名太監。其三為燒炕處,專職負責在各個宮殿外點燃炭坑,並保證整個冬天不熄滅。
當然了,上述這些取暖措施只能是達官貴人或皇室成員的待遇,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在棉花還沒有用於取暖之前,普通人家就只能靠著粗布麻衣勉強抵禦寒冬。麻這種材料,不但可以用於紡織衣物,還可以用來填充袍子。
在紙張出現以後,出現了專門加強禦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叫做「紙裘」。紙衣的原料一般由較厚的楮皮紙縫制而成,這種紙衣相當牢實,不但可以遮風避雨,還能起到保溫作用。
當然了,隨著棉花種植技術的普及,紙衣這種特殊的服飾就退出了 歷史 舞台。
(參考資料:《漢書》《清史稿》等)
沒有毛衣秋褲古人過冬可以用火牆和手爐 像故宮裡面有為皇帝專門供暖的地龍通過燒煤烤熱上面的石板散發的熱量取暖,
草原羊皮,深山虎皮,中原狗皮。長江以南當然是蠶絲被!
在古人類階段人在會生火以後,火就一直是驅寒的主要工具。沒有房屋的時代,人就是在很深的山洞裡抵禦寒風,生火驅寒的。類似北京人的遺址等等 都發現了非常厚的灰燼層,說明那時候是大量長期生火保暖的。
後來房屋的出現,其實就是為了更好抵禦獸類和寒冷的。有了房屋,有了爐灶等等,寒冬更容易熬過了
去看過東北地區的先民遺跡,有6000~8000年的,也有遼金時期的,部分被保護起來了進行考古,也有的沒有保護價值荒蕪了
他們用夯土壘成土牆和房屋,附近有很多大型獸類的骸骨,都已經風化了,應該用獸皮做衣服禦寒,附近草木都比較多,燒火取暖應該不成問題。而且有土陶,最原始的那種,都已經碎片了,技藝很原始,不過儲存東西應該不成問題
以前物產比較豐富,食物不會是太大問題,嚴寒的話,因紐特人都能在北極圈生活,所以在北方也算不上太大問題,夯土的房子比較厚實,防風還是不錯的,而且以前的人用烏拉草做鞋,比棉花防寒效果好
有錢人可供選擇的多一點,窮人可就沒那福氣了,像動物的皮毛,做起來的衣服叫做「裘」這也是古代冬天最常見的皮衣,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外套,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種多樣,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後來還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像這些都是古代的「名牌」啊,就相當於現在的庫奇啊、LV啊什麼的,一般都是些達官貴人才穿得起。像我們現代進入小康 社會 的人,如果換到了古代,估計能有這種實力的可能就少了,像鹿裘、羊裘這些一般的皮衣,就很普遍的流行,因為比較容易得到,但是窮人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他們頂多就是穿麻衣啊,像一些簡單的棉衣就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