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衣種類 » 皮衣被寫字筆劃了怎麼辦
擴展閱讀
蘇州什麼市場批發旗袍 2025-01-11 06:32:01
綠茶裙子搭配什麼鞋 2025-01-11 06:28:53
皮衣怎麼保管好看 2025-01-11 06:28:30

皮衣被寫字筆劃了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4-11-19 11:50:00

㈠ 衣服被染上彩色墨水怎麼洗掉

用食鹽、肥皂粉、84消毒液、洗衣粉、洗潔精都可以去除。

1、食鹽,首先將被染色的衣服放到清水裡打濕,然後再放入食用鹽,用手反復輕搓,被染上墨水的地方就會被洗掉,最後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


㈡ 介紹一下歐陽詢啊~~~~~~~

史上著名楷書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楷書《蘭亭記》行書有《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八訣」。

中文名: 歐陽詢
別名: 歐陽率更
出生地: 衡州
出生日期: 557年
逝世日期: 641年
職業: 太子率更令
主要成就: 楷書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 《九成宮醴泉銘》、《蘭亭記》

目錄

生平簡介
書法造詣
常見歐書碑刻
相關碑帖
相關故事
書法理論傳授訣
八訣
用筆論
結字三十六法
日本《朝日新聞》報頭
藝術特色
作品欣賞 行書千字文生平簡介
書法造詣
常見歐書碑刻
相關碑帖
相關故事
書法理論 傳授訣
八訣
用筆論
結字三十六法
日本《朝日新聞》報頭
藝術特色
作品欣賞 行書千字文展開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歐陽詢(557一641年),漢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隋時官至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他的字有多人評論。 歐陽詢聰敏勤學,讀書數行同盡,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通《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尤其篤好書法,幾乎達到痴迷的程度。據說有一次歐陽洵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他騎在馬上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但剛走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贊嘆多次,而不願離去,便乾脆鋪上氈子坐下反復揣摩,最後竟在碑旁一連坐卧了3天才離去。 歐陽詢練習書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後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被後代書家奉為圭臬,以「歐體」之稱傳世。唐代書法品評著作《書斷》稱:「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擾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籠之勢,幾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書,出於太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之致。」 歐陽詢 九成宮帖
宋《宣和書譜》譽其正楷為「翰墨之冠」。據史書記載,歐陽詢的形貌很醜陋,但他的書法卻譽滿天下,人們都爭著想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犢文字,一旦得到就視作圭寶,作為自己習字的範本。唐武德(618-624)年間,高麗(今朝鮮)特地派使者來長安求取歐陽詢的書法。唐高祖李淵感嘆地說:「沒想到歐陽詢的名聲竟大到連遠方的夷狄都知道。他們看到歐陽詢的筆跡,一定以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歐陽詢以80多歲的高齡於貞觀(626-649)年間逝世,身後傳世的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等,都堪稱書法藝術的瑰寶。後人將他與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稱為「初唐四大書家」。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墜石, 如長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過筆」。歐陽詢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學書的經驗總結,比較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是我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
編輯本段書法造詣
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 內畫家 一丁(聶磊)楷書作品
《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瓘《書斷》中說:「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寵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水,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 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遠揚海外。進入唐朝,更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讀碑臨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佇立在碑前,反覆地觀看了幾遍,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歐陽詢坐卧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 歐陽詢臨蘭亭序
楷書,是歐陽詢得意的作品,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立。 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其「八訣」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豎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
編輯本段常見歐書碑刻
1、《九成宮醴泉銘》:楷書,是歐陽詢的代表作,學歐書多以此為範本,魏徵撰文,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623年)立碑。書法嚴謹峭勁,不取姿嵋之態。 2、《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也稱《溫彥博碑》:楷書,書此碑文時,已80高齡。唐大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3、《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稱《皇甫君碑》: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於陝西西安。 4、《化度寺塔銘》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
編輯本段相關碑帖
化度寺塔銘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溫彥博碑 皇甫誕碑 黃帝陰符經(現藏於徐州市博物館) 薦福寺碑(已佚) 張翰思鱸帖 夢奠帖 卜商帖 正草千字文 行書千字文
編輯本段相關故事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譯文: 唐代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編輯本段書法理論
傳授訣
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思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又不可瘦,瘦當枯形,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授訣。
八訣
丶[點如高峰之墜石。 L[豎彎鉤似長空之初月。 一[橫若千里之陣雲。 丨[豎如萬歲之枯藤。 [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丿[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ㄟ[捺一被常三過筆。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虛拳直腕,指齊掌空,意在筆前,文向思後。分間布白,勿令偏側。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微言,孰為不可也。
用筆論
有翰林善書大夫言於寮故無名公子曰:「自書契之興,篆隸滋起,百家千體,紛雜不同。至於盡妙窮神,作范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惟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數百年之內,無人擬者,蓋與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筆運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歟?」公子從容斂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稟命輕微,無祿代耕,留心筆硯。至如天挺、功力,誠加大夫之說。用筆之趣,請聞其說。」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難能也,子欲聞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長,凝情翰墨,每覽異體奇跡,未嘗不循環吟玩。抽其妙思,終日臨仿,至於皓首而無退倦也。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夫用筆之法,急捉短搦,迅牽疾掣,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閑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若上苑之春花,無處不發,抑亦可觀,是予用筆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餘論,善無所加。然仆見聞異於是,輒以聞見便耽玩之。奉對大賢座,未敢抄說。」大夫曰:「與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異同,焉得不敘?」公子曰:「向之造次,濫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異述,達者共傳,請不秘之,粗陳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緩頰而言曰:「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緩紲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口吻而口口,麗則綺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鴦之沉浮。彷彿兮若神仙來往,宛轉兮似獸伏龍游。其墨或灑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勢,隨其變巧,藏鋒靡露,壓尾難討,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紙棱,撇娘密紹,務在經實,無令怯少。隱隱軫軫,譬河漢之出眾星,昆岡之出珍寶,既錯落而燦爛,復逯連而掃撩。方圓上下而相副,繹絡盤桓而圍繞。觀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筆之趣,信然可珍,竊謂合乎古道。」 大夫應聲而起,行吟而嘆曰:夫游畎澮者,詎測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寧知泰山之峻。今屬公子吐論,通幽洞微,過鍾、張之門,入羲、獻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後昆。中心藏之,蓋棺乃止。」公子謝曰:「鄙說疏淺,未足可珍,忽枉話言,不勝慚懼。」
結字三十六法
後人根據歐陽詢的結字特點總結了三十六種結字的法則,稱為歐陽結字三十六法。 排疊: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類,《八訣》所謂「分間布白",又曰「調勻點畫」是也。高宗《唱法》所謂「堆垛」亦是也。 避就: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當相同;「府」字一筆向下,一筆向左;「逢」字下「辶」拔出,則上必作點,亦避重疊而就簡徑也。 頂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輕者,頂戴,欲其得勢,如「曡」、「壘」、「葯」、「鸞」、「驚」、「鷺」、「鬐」、「聲」、「醫」之類,《八訣》所謂斜正如人上稱下載,又謂不可頭輕尾重是也。 穿插:字畫交錯者,欲其疏密,長短、大小勻停,如「中」、「弗」、「井"、「曲"、「冊"、「兼"、「禹"、「禹"、「爽"、「爾"、「襄"、「甬"、「耳"、「婁"、「由"、「垂"、「車"、「無"、「密"之類,《八訣》所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是也。 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類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類是也。 偏側: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側、欹斜,亦當隨其字勢結體。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幾"之類;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類;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之類。字法所謂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訣》又謂勿令偏側,亦是也。 挑¤:字之形勢,有須挑¤者,如「戈"、「弋"、「武"、「九"、「氣"之類;又如「獻"、「勵"、「散"、「斷"之字,左邊既多,須得右邊¤之,如「省"、「炙"之類,上偏者須得下¤之,使相稱為善。 相讓: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方為盡善。如「馬"旁、「糹"旁、「鳥"旁諸字,須左邊平直,然後右邊可作字,否則妨礙不便。如「羉[上無四]"字,以中央「言"字上畫短,讓兩「糹"出;如「辦"字,其中近下,讓兩「辛」出;如「鷗」、「鶠」、「馳"字,兩旁俱上狹下闊,亦當相讓;如「嗚"、「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妨礙,然後為佳,此類嚴也。 補空:如「我」、「哉"字,作點須對左邊實處,不可與「成"、「戟」、諸「戈',字同。如「襲」、「辟',、「餐',、「贛',之類,欲其四滿方正也,如《醴泉銘》「建"字是也。 覆蓋:如「寶」、「容」之類,點須正,畫須圓明,不宜相著,上長下短。 貼零:如「令"、「今"、「冬"、「寒"之類是也。 粘合:字之本相離開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顧揖乃佳,如諸偏旁字「卧」、「鑒」、「非」、「門」之類是也。 捷速:如「鳳"、「風」之類,兩邊速宜圓¤,用筆時左邊勢宜疾,背筆時意中如電是也。 滿不要虛:如「園"、「圃」、「圖"、「國」、「回"、「包"、「南」、「隔」、「目」、「四"、「勾」之類是也。 意連:字有形斷而意連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類是也。 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雲"頭、「穴"、「宀」、「榮字頭」頭,「奢」、「金"、「食"、「夅」、「巷」、「泰」之類是也。 垂曳:垂如「都」、「鄉」、「卿」、「卯」、「夅"之類,曳如「水"、「支」、「欠"、「皮"、「更」、「辶」、「走"、「民」、「也"之類是也。 借換:如《醴泉銘》「秘」字就「示」字右點,作「必"字左點,此借換也。《黃庭經》「¤」字,「¤」字,亦借換也。又如「靈,,字,法帖中或作「¤」、或作「小",亦借換也。又如「蘇」之為「蘓」、「秋」之為「秌",「鵝」之為「¤[上我下鳥]」,為「¤[左鳥右我]」之類,為其字難結體,故互換如此,亦借換也,所謂東映西帶是也。 增減:字有難結體者,或因筆畫少而增添,如「新"之為「¤」、「建」之為「¤」,是也。或因筆畫多而減省,如「曹"之為「¤」、「美」之為「¤"。但欲體勢茂美,不論古字當如何書也。 應副: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如「龍」、「詩"、「讐」、「轉」之類,必一畫對一畫,相應亦相副也。 撐拄:字之獨立者,必得撐拄,然後勁可觀。如「可"、「下」、「永"、「亨"、「亭"、「寧"、「丁」、「手"、「司"、「卉',、「草"、「矛」、「巾」、「千」、「予」、「於」、「弓」之類是也。 朝揖: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顧,兩文成字者為多,如「鄒」、「謝」、「鋤」、「儲」之類,與三體成字者,若「讐」、「斑」之類,尤欲相朝揖,《八訣》所謂迎相顧揖是也。 救應:凡作字,一筆才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何救應,如何結裹,《書法》所謂意在筆先,文向 歐陽詢臨九成宮醴泉銘
思後是也。 附離:字之形體,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離,如「形」、「影」、「飛"、「起」、「超」、「飲」、「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類,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回抱: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之類,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類是也。 包裹:謂如「園"、「圃」打圈之類四圍包裹者也;「向"、「尚",上包下,「幽"、「凶"、下包上;「匱」、「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類是也。 卻好:謂其包裹斗湊不致失勢,結束停當,皆得其宜也。 小成大:字以大成小者,如「門",「辶」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則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謂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後一「\[捺]",「寧」字只在末後一「]",「欠」字一拔,「戈"字一點之類是也。 小大成形:謂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勢也。東坡先生曰: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若能大字結密,小字寬綽,則盡善盡美矣。 小大 大小:《書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寬猛得宜。譬如「日"字之小,難與「國"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畫與密者相間,必當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帶得宜,然後為上。或曰:「謂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稱。"亦一說也。 左小右大:此一節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結字,易於左小而右大,故此與下二節,著其病也。 左高右低 左短右長:此二節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謂單肩。左短右長,《八訣》所謂勿令左短右長是也。 褊:學歐書者易於作字狹長,故此法欲其結束整齊,收斂緊密,排疊次第,則有老氣,《書譜》所謂密為老氣,此所以貴為褊也。 各自成形:凡寫字欲其合而為一亦好,分而異體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於疏密大小,長短闊狹亦然,要當消詳也。 相管領:欲其彼此顧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應接:字之點畫,欲其互相應接。兩點者如「小"、「八"、「忄"自相應接;三點者如「糹"則左朝右,中朝上,右朝左;四點如「然"、「無"二字,則兩旁二點相應,中間接又作灬亦相應接;至於丿、\[捺]、「水"、「木"、「州"、「無"之類亦然。 已上皆言其大略,又在學者能以意消詳,觸類而長之可也。
編輯本段日本《朝日新聞》報頭
《朝日新聞》報頭出自唐代歐陽詢之手
《朝日新聞》是日本綜合性報紙之一。這張創刊百餘年的報紙經過發展壯大,目前已經成為全日本知名度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然而,有很多人並不知道,《朝日新聞》的報頭四個字,並非是日本人題寫,而是出自中國古代書法家歐陽詢之手,由他所寫的字合成的。 歐陽詢(公元557~641年),唐初大書法家,字信本,官至太子率更(音:綠京)令,所以後世亦稱其為「信本」或「率更」。歐陽詢自幼喜愛書法,初學王羲之、王獻之,後又摻和了六朝北派書法余韻,博採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其「秀骨清相」而達到了「自成一家」的藝術高度。歐陽詢在楷書、隸書、草書等書體上均有造詣,其中尤以楷書為最,他的楷書作品體勢縱長,結構獨異,筆力險勁,後人尊稱為「歐體」。他寫的《張翰思鱸帖》《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等作品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對於歐陽詢的書法作品,古人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唐人張懷瓘《書斷》中稱贊歐陽詢說:「詢八體盡能……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評價恰如其分。 由於歐陽詢的書法獨樹一幟,因此贏得了海內外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和尊崇。當時,高麗王就曾派使者前來中國專門求其墨跡;日本人對歐陽詢的書法更是景仰萬分,所以《朝日新聞》創刊時,便想到了請歐陽詢來「題寫」報頭四個字。可是,《朝日新聞》於1879年創刊,而歐陽詢死於641年,兩者相差1200多年,千餘年前的古人如何替後人題寫報頭呢?原來,《朝日新聞》在日本大阪創刊時,有幾位籌備委員是當時日本國內有名的書法家,他們尊崇歐陽詢的書法,便找出歐陽詢的《宗聖觀記》書法作品,從中選出「朝」、「日」、「聞」三個字,用雙鉤法描成「填本」,但帖中沒有「新」字,他們就找出「親」字(繁體)和「析」字,分別剔除「見」和「木」旁,合成一個「新」字。就這樣,四個飽滿瘦勁的「朝日新聞」便成為日本人至今仍愛不釋手的報頭之一。[1]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歐陽詢相貌雖很醜陋,但聰悟絕倫,讀書能數行俱下,博覽經史,尤精三史。其書法初學王羲之及北齊三公郎中劉珉,後漸變其體,筆力險勁,自成面目,人稱「歐體」,為一時之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人們得其尺牘文字,咸以為楷范,故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張懷瓘《書斷》稱其書「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後世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 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此法雖然摻人了後人所作的若於解釋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歐陽詢的:他的研究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傳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溫彥博碑》等。行書墨跡有《張翰》、《卜商》、《夢奠》等貼。編有《藝文類聚》一百卷。《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貞觀六年(632)。楷書24行,行49字。碑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6字。碑在陝西麟游。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趙崡《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卜商帖》,無款,傳為歐陽詢書。紙本,縱25.6厘米,橫16.6厘米。行書6行,共53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本是作為《史事帖》而流傳的,後來《史事帖》分離流散,此即為其中之一。書法挺拔俊麗,結體嚴密方勁,確為歐陽詢書法之上乘。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 行書千字文
歐陽詢《千字文》
無論是初唐四家(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或是楷書四大家(與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元趙孟頫)都是個領軍人物。他的書法從北碑得法,又學王(羲之、獻之)而參以隸意,形勢俊勁,意態精密,於平正中見險絕,自具面目,世稱「歐體」。他的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碑,更是楷法精絕,結體平和而險勁,不可有一分增減,成了楷書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在歐陽詢看來,一切都應是典雅、庄嚴的,一切變化都須按照法度而表現得充分、堅實、完整,趨於盡善盡美。所以即使偶然奔放一下,像他的《草書千字文》,仍然保持毫釐不逾的法度,更不待說此卷《行書千字文》了。 《行文千字文》的用筆十分理性,處處注意點畫之間的主次、穿插、避讓,運腕用筆的周正、凝重、緊密,高華渾穆有餘而意態略遜,不及他在行書《夢奠帖》中那種「蟬聯起伏,凝結遒聳」,向背轉折,出於自得的風氣。這又不可不知。

㈢ 六書的結構分析

漢字結構「六書」說

關於漢字的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書」古代指寫字,也指寫下的字,故「六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六種字的意思,六書說就是關於六種漢字的學說。「六書」之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至於六書的細目,到漢代才有記載。後人在闡述六書理論時,多依朱宗萊的主張,從許慎六書的名稱而遵班固六書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 象形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畫,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

「日」字篆文象太陽形,中間一短橫是填空隙的飾畫,無實義;「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間一畫,也是飾畫。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然而許慎未見過商周文字,僅據篆文來作分析。
許慎的定義和例字,表明象形字有如下特點:
1. 是獨體字,即《說文解字·敘》中所謂「文」。
2. 由象形符號構成,字形近於圖畫,所畫即為字義所表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部分象形字中有飾畫。
象形字例如:
人 甲骨文象人體的側視形。
女 甲骨文象交手曲膝的婦女形。
首 甲骨文象人頭側視形。金文則突出一個眼睛,以代表整個面部,上加一層頭皮幾根頭發,以示頭蓋。
目 甲骨文象人眼形。小篆改橫為直,形已失真。
臣 甲骨文象豎目形。字形畫順服的奴隸俯身時的一隻眼睛,本義指奴隸。
自 甲骨文象鼻子形。小篆形已失真。後加聲符成形聲字「鼻」,以表其本義。
又 甲骨文象右手形。
馬 甲骨文、金文、小篆,象馬的側視形。
牛 甲骨文象牛頭形。
羊 甲骨文象羊頭形。
鹿 甲骨文象鹿側視形。
木 甲骨文象有枝幹根梢的樹形。
水 甲骨文象流水形,字內小點為水流過的山丘之屬。本義為河流通稱。
申 甲骨文、戰國璽印文象閃電形,本義是電。小篆訛作兩手持一物形。
眉 甲骨文、金文、小篆象眼目上的眉毛形。
果 甲骨文象樹上結有果實形。小篆將甲骨文上的三個果實省為一個,同時加上飾畫「十」。
血 甲骨文象用牲血祭祀時盛在器皿中的血滴形。
雷 甲骨文象閃電中發出雷聲形。金文加形符雨成形聲字。小篆是一個聲符被部分省略的形聲字。
甲骨文象口中門齒形。戰國金文加聲符止成形聲字。
元 商代金文、甲骨文象側視之人形,突出特大的頭部,以表頭。甲骨文先把金文的上部變做一橫畫,後又在其上加一飾畫。
從「人」到「申」,各字的結構,全部皆象物形;從「眉」到「元」,各字的結構,則將物形附於另一物形上,以後者為限制性條件,來讓人能判斷前者之所象。段玉裁說:「有獨體之象形,有合體之象形。」(段玉裁《說文解字》卷十五上)就是指的「人」和「眉」這兩類結構不同的象形字。然而凡是一物,體積無論大小,或獨立,或附於它物之上,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構成的象形字都是獨體字,故對象形字作「獨體象形」和「合體象形」的分類,實無必要。定名也不科學。
二、 指事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意思是說,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的意義,上字和下字就是這種字。
他們把指事分為純粹符號性質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字上加抽象的指示性符號的指事字兩類。前者基本上是由早期的符號演變而來,由極簡單的點劃所構成,如「上、下」二字以及「一」至「九」的紀數字,後者僅有一個獨立的偏旁,而附以並非正式偏旁的極簡單的點劃,如「本、末、刃」等字。據此可知指事字顯然有如下特點:
1. 是獨體字。
2. 有抽象的指示性符號,用以指示字義所要表達的事物。
指示字例如:
上甲骨文以弧形為基準線,代表某一事物,其上方的短橫為指示性符號,表示字義是位置在高處。金文改弧形為長橫,或加一豎作飾畫。小篆改短橫為豎。
下 甲骨文構造與「上」相似而方向相反,本義是位置在低處。金文、小篆的字形變化也與「上」相同。
本 金文、小篆在木下用點或橫指出樹根之所在,本義指樹根。
末 金文在木上用一橫畫指出樹梢之所在,本義指樹梢。
朱 金文、小篆在木中用點或橫指出樹的主幹之所在,本義指樹干。後加木旁作「株」,表其本義。
亦甲骨文在正面人形(大)的兩腋下加兩個點,以指明人的臂腋之處,本義為腋。「腋」是從肉夜聲的後起形聲字,其聲符「夜」是從夕亦聲的形聲字。
亡 甲骨文在刀上加一豎畫,以示其鋒芒之所在,本義為刀的鋒芒,是「鋩」字的初文。小篆字形有變化,《說文》誤釋為「逃也。從入從乚。」 「逃」為其假借義。
寸小篆作又下加一橫,以指出中醫所謂寸脈或寸口之所在。林義光《文源》:「又,象手形,一識手後一寸之處。」本義為寸脈、寸口。因其距手的距離,後借表長度單位,十分為一寸。
中 甲骨文在帶有或不帶有漂斿的旗桿中央加一個圈,以指出中央部分,本義是中央、內里。
厷 甲骨文在一條人臂上加弧形指示符號,以指人胳臂自腕至肘的一段部位,本義是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是「肱」字的初文。
孔金文作子上加一符號,指示小兒頭角上有孔洞,本義當為囟門,即嬰兒頭頂骨未合縫處,也稱腦門兒。《說文》訓孔為通,應為詞義的引申,字形的假借。
身 甲骨文作人上加一弧形符號,指出身體的軀幹部分之所在,本義是身體的軀幹部分。金文字內增加了裝飾性點畫。
亟 甲骨文作人上下各加一橫畫,表示極端,為「極(極)」字初文。後篆文加口和又或攴,表疾速。
匈 甲骨文在卩上加乂,表示人的胸部所在,本義是胸膛,是「胸」字的初文。
曰 甲骨文在口上加一橫畫,表示話從口出,本義是說。小篆把上面的橫畫變為豎折。
尤 甲骨文在又上加一橫畫,又為右手形,上加符號以表示手指上生出的瘤狀物,本義是一種皮膚病,是「疣」字的初文。
指事字和象形字都是獨體字,二者區別在於字內有無抽象性指示性符號。凡字內有抽象性指示性符號的獨體字為指事字,字內除飾畫之外,只有象形符號的獨體字則為象形字。
旦金文象旭日初升,下邊還連著地面(一說為雲氣)之形,本義為天明、早晨。小篆字下一橫由地面(和雲氣)變來,是象形符號。因而旦字為象形字而不是指事字。
至 甲骨文象矢落下至於地面形,本義是到、到達。字下的一橫象地面形,為象形符號,所以至字不是指事字而是象形字。
清人段玉裁稱表示某一類事物的獨體字為指事字;(參見8)明人王應電把字形象人處理的事的字稱為指事字,現代學者徐中舒發展王說,把字形象人為的事物的字稱為指事字;(參見9)清人王筠把為無形可象的事而造的獨體字稱為指事字;(參見10)明人吳元滿、清人朱駿聲把用其他五書都無法解釋和歸類的字都稱為指事字。
三、會意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並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這種字。
「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組成,許慎引《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止戈為武」,把「武」的本義解釋為制止干戈(即戰爭)。「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會合成意,許慎釋其本義為誠實,人言必須誠實。而按現代學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腳,在別的會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進,所以止戈會意是持戈前進,即征伐用兵的軍事行動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聲符的形聲字,而非會意字。
從許慎的定義和例釋中,可以發現其所謂會意字的特點:
1. 是合體字,由可獨立成字的偏旁組合而成。
2. 偏旁都是形符,即表義的偏旁。
就《說文解字》中對具體字的分析來看,會意字有兩種類型:
1. 以形會意,即通過偏旁的形象意義來會意。例如:
休 息止也,從人依木。
杲 明也,從日在木上。
2. 以義會意,即通過偏旁的獨立詞彙意義來會意。例如:
雀 依人小鳥也,從小隹。
肰 犬肉也,從犬肉。
從漢字的實際情況來看,西周春秋以前產生的會意字,絕大多數是以形會意的,戰國秦漢以後產生的會意字,則大體上是以義會意的。班固所謂象意,大概是說的前一類會意字吧。
會意字例如:
析 甲骨文從木從斤。斤為斧的象形。本義是破木,即劈開木頭。
伐 甲骨文從戈從人,表以戈刃砍人的頭。本義是砍殺。《說文》據小篆釋形為「從人持戈」,非是。
及 甲骨文從人從又,表一隻手把前邊的人抓住。本義是趕上逮住。
光 甲骨文從火在人上,表人頭頂上有火光照耀。本義是光輝。
只 甲骨文從又持隹,表捕鳥在手。本義是獵得禽獸。為後世獲字初文。《說文》釋義為「鳥一枚也」,是後起義。
秉 甲骨文、金文從又持禾。本義是執持。
疒 甲骨文從人從爿。爿象床形,為「牀」之初文。人旁或有數點,象人有病出虛汗。本義是疾病。小篆人訛作一。
宗 甲骨文從宀從示,表示室內置示(即神主)。本義是宗廟。
毓 甲骨文從女從倒子,表婦女生小孩,本義是生育。為「育」字之初文。
男 甲骨文從田從力。力象耒形。表示用力在田間耕作的人。本義為男子。
婦 甲骨文從女持帚。表示從事家務勞動,侍箕帚的女性。本義為婦女。
從 甲骨文從二人相隨,本義是相聽從。
比甲骨文從二匕。匕象飯匙形,二匕放在一起,表示並列。本義是並列。因人與匕字形近,故古人常把「比」和「從」字形混淆。《說文》釋為「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親密當是詞義的引申,字形的假借。甲骨文中「比」與「從」二字各自都正反無別,故「反從為比」非是。
步 甲骨文從二止。以一前一後的兩腳表示徒步行走。本義是步行。
北 甲骨文從二人。以一左一右背對著的二人表示背離。本義是背離。作北方講,是字形的假借。
友 甲骨文從二又。以兩只右手放在一起來表示友好相助。本義是朋友,即同志友好的人。
劦甲骨文從三力。力象原始的農具耒形。三耒並耕,表示合力。本義為合力。後起字恊、勰、協,一表同心之和,一表同思之和,一表同眾之和。
森 甲骨文從三木。以表林木繁茂。本義是樹木眾多的樣子,即樹木叢生茂密。
以上會意字均為以形會意。它們有的形符不同,有的形符相同,人們或稱前者為異文會意,後者為同文會意。
劣 從少力,本義是羸弱少力。
耷 從大耳,本義是大耳朵。
歪 從不正,本義是偏斜不正。
岩 從山石,本義是山上的石崖。
甦 從更生,本義是復甦。這個意義初借用蘇草之「蘇」表示,後造此字。現在已作為異體字被廢除。
尟 從是少。也寫作「尠」,從甚少。本義是少見、少有。這個意義最早借「鮮」字表示,後造此字。現已作為異體字被廢除。
嵩 從山高,本義是高山。後藉以表中嶽的山名。
昶 從日永。永有長義。本義是日長。
以上會意字均為以義會意。其形符多可連讀成語,所成語即其本義。方言區的人為了書寫方言詞語的需要,古今都造過一些方言字,其中有不少這類會意字,例如:
從不長,本義矮。音矮。
從不生,本義死。音終。
從大坐,本義隱。音穩。
從不大,本義瘦弱。音恩。
從小人,本義小兒。音鳥。
從人水,本義人在水上泅水。音泅。
從大衣,本義寬大。音寬。
躉 從萬足,本義整、整數、整批。音旽。
四·形聲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這種字。
「江」字許慎認為其本義是長江,「從水,工聲」。「河」字許慎認為其義是黃河,「從水,可聲」。二字是用與其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水」字作形符,分別取音同音近字「工」和「可」作聲符來配合成的。
從許慎的定義和例字,可以看出其所謂形聲字的特點:
1.是合體字。
2.偏旁有的表義是形符,有的表音是聲符。
考察形聲字的形符,會發現它表示字義有兩種情況:
1.表示形聲字的本義。例如:「輝」 、「爸」 、「斧」 、「狗」等字的形符「光」 、「父」 、「斤」 、「犬」的意義,就是它們的本義。
2.表示形聲字字義的類屬。例如:從玉的形聲字中,據《說文解字》,「璧「本義是瑞玉環,「瑗」本義是大孔璧,「璜」本義是半璧,「瑛」本義是玉光,「玲」本義是玉聲,「理」本義是治玉,諸字字義不同,但跟玉都有關,「玉」作為形符,表示出它們的字義類屬。
在所有形聲字中,前一種字數極少,絕大部分均屬後者。
形聲字例如:
裘甲骨文初文是象皮衣形的象形字,後加聲符「又」成為形聲字。金文、小篆形符被「衣」字同化,成為從衣、又聲或求聲的形聲字。本義是皮衣。
其甲骨文是象簸箕形的象形字。金文後在字下加聲符「幾」成為形聲字。本義是簸箕。小篆又在字上加形符「竹」,成為從竹其聲的形聲字,以表其本義。
星甲骨文、金文初為象繁星形的象形字,當隸定為「晶」;後加聲符,成為從晶、生聲的形聲字「曐」;隸變省形為「星」。本義指天空上除太陽和月亮以外發亮的天體。晶字後來專用來表星光明亮。
罔甲骨文象漁獵用的網形,是象形字。小篆加聲符成從網、亡聲的形聲字「罔」。本義是漁獵用的網。後又加形符糸,成為從糸、罔聲的形聲字「網」,以表其義。
以上形聲字都是在一字上增加聲符形成的,它們跟原字一般是一字異體的關系。增加聲符的字通行以後,原字多被廢除,少數二者分化成兩個字,如星和晶。
暮甲骨文,從日在四屮(草的象形字)或四木中,會意字,本義是日將落時,隸定為「莫」。後在「莫」下加形符,成為從日莫聲的形聲字「暮」,以表其本義。
溢甲骨文象器皿中有水漫出形;小篆從皿從水。二者均為「益」字,本義是水漫出。後在「益」字旁加形符,成為從水益聲的形聲字「溢」,以表其本義。
俘甲骨文有三形,從又或廾、從子,即「孚」字,本義為俘虜、俘獲;金文從爪從子。有一形從行省、孚聲,即「俘」字的正體,義與「孚」相同。《說文解字》謂「俘」字「從人孚聲」,「從人」當為「從彳」的訛變。
以上形聲字都是在一字上增加形符形成的,它們跟原字一般是古今字的關系。表原字的本義,其字內聲符具有表義示源功能。
唯甲骨文象鳥形,即「隹」字,與「鳥」本為一字。甲骨文、金文常藉以表發語詞,後世加形符「口」,成為從口、隹聲的形聲字「唯」,其本義為應答聲。
貞甲骨文為象鼎形的象形字,即「鼎」字,甲骨卜辭中藉以表卜問之「貞」。後期甲骨文、金文、小篆在鼎字上加形符,成為從卜、鼎聲或鼎省聲的形聲字,以表卜問義。
祐甲骨文象右手側視形,即「又」字,本義是右手。甲骨卜辭藉以表有無的「有」、保佑的「佑」、福祐的「祐」等。後在字左加形符,成為從示、又聲的形聲字,其義為天神給予的幫助,是從示、右聲的「祐」字的初文。
以上的形聲字都是在一假借字上增加形符的,它們跟原字雖不是一字異體的關系,兩者本義不同,但其字內聲符仍有表義示源功能,只是跟聲符字所表示的本義無關聯罷了。
釜 小篆從金、父聲,本義是一種鍋。今省作「釜」,從金省、父聲,形符被部分省略。
亭 小篆從高省、丁聲,本義為設在路旁的有樓的公房。
島 小篆從山、鳥聲,本義為海洋中有山的陸地。今字形從山、鳥省聲,聲符被部分省略。
時 小篆從日、寺聲,本義是四季。今字形由「時」省作「時」,從日、寺省聲。
以上形聲字都是偏旁不完整,被部分省略的字。其中形符被部分省略者,後人稱為「省形形聲字」;聲符被部分省略者,後人稱為「省聲形聲字」。它們跟不省形或不省聲的初文是一字異體的關系。
五.轉注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假借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意思是說,假借字是語言中一個表達某事物的詞義,本來沒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據讀音去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字來寄託這個詞義所要表達的事物,令字、長字就是這種字。
假借字例如:
而甲骨文、金文象頷下有胡須形。本義是胡須。本為象形字,甲骨文卜辭中藉以表地名,後世典籍中藉以表第二人稱代詞和連詞。
我甲骨文象一種帶齒的兵器形。本義是一種兵器。本為象形字,甲骨文卜辭中藉以表第一人稱代詞、方國名和貞人名。
余甲骨文象以木柱支撐屋頂的房舍。本義是原始的地上住宅。本為象形字,甲骨文卜辭藉以表第一人稱代詞。
無甲骨文象人手持舞具跳舞之形。本義是跳舞。為「舞」字本字,是象形字。從西周金文起藉以表有無之「無」。其本義另造下有兩足(止)的跳舞人形的金文即「舞」字表示。
以上假借字假借義侵奪了本義的字形。
叵 「可」字甲骨文正反無別,金文除與甲骨文同形之外,或上加一橫作飾畫。丂本象斧柯形,借表可否之「可」,後增加形符,成從口丂聲的形聲字,金文或增飾畫。甲金文正反字義均無別,可知二字本來是異體字關系,至戰國文字也如此。《說文解字》(大徐本)釋「叵」為「不可也,從反可。」因是把此字作新附字來附在丂部字之後的,故可知它表不可的意思當在《說文解字》成書之後,即東漢以後。
後「司」字甲骨文正反無別,從(象倒置的柶形)從口。本義是進食。正反字義無別,皆為「司」字。「君後」之「後」,甲骨文卜辭借「毓」字表示。金文中君後的意思則始借「司」字字形表示,正反字義也無別。由此可知二字是異體字關系,表君後則為假借。《說文解字》是「司」字之形為「從反後」,由此可知至遲在東漢時二字形已各有所屬。
「永」字甲骨文象人在水中游泳形,本義是游泳。為「泳」字初文。後人藉以表長久。直至戰國文字正反字義無別,可知二字是異體字關系。《說文解字》釋「」為「水之斜流別也,從反永。」說其本義是水的斜出的支流,從大河出來而分流。由此可知至遲在東漢時二字形已各有所屬。
夕「月」字甲骨文象弦月之形,字內或加一點作飾畫。本義是天體之月。因月為夜之象徵,故甲骨卜辭有藉以表夜義之「夕」的。甲骨文一至四期「月」字多不加點,「夕」字多加點;五期則「月」字以加點為常,「夕」字以不加點為常。由此可知二字是異體字關系,後來才各有所屬。
以上假借字假借義分取了本義的異體字形。這種字的六書歸類,文字學者歷來有爭議,各家歸類差別很大。例如:王筠歸入會意,呂思勉歸入象形,梁東漢歸入獨體會意,高亨歸入指事。我們認為,從字的形義關系看,用一字的異體字中的一個字形去專門表示本義之外的某種意義,依許慎假借說毫無疑義應歸假借,這樣歸類比起諸說來,似乎都要合理一些,恰當一些。
之甲骨文上象向前的腳,下象地面,表腳離開原地前進。本義是往,到某處去。本為象形字,甲骨文卜辭中也藉以表近指代詞和地名。
休甲骨文從人依木。本義是息止。本是會意字,甲骨文卜辭中也藉以表地名。
霖甲骨文從雨,林聲。本義是下雨三天以上。本為形聲字,甲骨文卜辭中也藉以表地名。
祭甲骨文初為從又持肉的會意字,後加註形符成為從示的形聲字。本義是祭祀。「祭」為殷代五種祭祀系統中一種祀典的專名。甲骨文卜辭中也藉以表方國名和地名。
以上假借字假借義和本義共同佔用字形。

漢字發展史表明,最早產生的漢字是獨體的象形字和指事字。由於復雜的人事、物體的名稱、動作狀態以及很多抽象的事物要一一畫出或簡單地用抽象符號標志出來,既不可能也不勝其煩,便有了憑借聲音的相同或極為相似以用代造,數義一字的假借字產生。但是假借義一多,就難以准確達義,區別性能就差,於是利用已有獨體字作形符的會意字形聲字以及借用其字形表義的假借字便逐漸產生,從而突破了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局限,使漢字的數量大增。然而,會意字以獨體字為意符,靠並合表示相關事物的獨體字而成,而象形字、指事字為數很少,同時並非每個獨體字都能用會意方式隨意並合成新字,因而會意字的可增數量很有限。形聲字以獨體字為形符來表示字義的范疇,再加上聲符而構成,形聲方式能產性很強,但獨體字的數量很少,這就意味著形聲字所能運用的形符很少,所能表示的字義范疇也有限,隨著社會的發展,人事物日繁,造形聲字去記錄語言中不斷產生的新詞就越來越困難。因為數量有限的獨體字無法較准確地表示出某些形聲字字義的范疇。借用會意字和形聲字字形的假借字,與借用象形字和指事字字形的假借字一樣,也不能無限制地產生,因為一字數義,兼職越多,表意越難明確。為了使漢字的數量和區別性能與記錄漢語的要求相適應,以合體字為形符的轉注字以及借用其字形表義的假借字便逐漸出現了,它們擴大了漢字形符的選擇范圍,使字與字並合成新字以表示一個新意思的可能性增多,形符容易較准確地表示字義的范疇了。顯然漢字字形的發展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數量由少到多的過程,經歷了由獨體字即象形字、指事字,到以獨體字為形符的合體字即會意字、形聲字,再到以合體字為形符的合體字即轉注字三個階段,假借字不是一個獨立的發展階段,它在上述三個階段的每一個階段都產生,並促進著漢字的形體結構向下一個階段發展。
傳統六書說對於人們認識和研究漢字的形義關系、構形發展和創造新字是很有價值的,許慎在完善和宣傳六書說,創建傳統的文字學理論方面功不可沒。然而六書說畢竟是一、二千年前古人對漢字形義關系的認識和總結,不可能十全十美。首先漢字的形義關系就不止六種,古今漢字中都有不少用六書說無法解說者;其次許慎的定義用八字韻文來下,解說有不夠明確之處,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和錯誤,一個字屬於哪一書往往各人有各人的說法;再者就合體字而言依許慎等古人原意分成兩個層次三個類別,雖有助於認識漢字形體結構的發展,但分類也有瑣細之嫌,不如後人作一個層次兩個類別處理來得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