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酒泉特產有哪些
酒泉特產,主要是一些手工業產品,漢唐以來,玉器、皮革、氈毯、毛褐等製品,傳世不絕。夜光杯,肅州窩窩久負盛名,其它如土紙、栽毛絨毯、毛氈。、靛張布、肅州水煙,芨芨草席等也暢鋪各地。近些年來,由於機制產品的增多,手工產品多被代替,有的已氣息奄奄。而其獨特風格,精巧手藝,仍有保持與借鑒的必要。
一、夜光杯;夜光杯它是產於酒泉的各貴酒器,取材於祁連山的硌臣石。(又名酒泉玉),精工雕琢而成,雕法細膩,造型生動。色彩斑爛,盛酒味美醇香,為中外人士所喜愛。唐傅詩人王瀚作涼州曲而贊之,詩以杯名,杯以詩傳,頌為午秋佳話。實為陳列,宴賓和饋送親友的好禮品。
二、酒泉酒(肅州燒酒):酒泉酒是以小麥培制的高溫大麴為糖化發酵劑,以高梁、玉米、大米為原料,汲名泉之水,採用獨特工藝精釀而成,酒液清澈透明,芳香濃郁,綿甜醇厚,諸味協
調,別具一格,為宴請賓客,饋贈親友的佳品。
酒泉酒,歷史悠久,清末已暢銷蘭州、青海、新疆等地,得到酒家好評。
三、栽毛絨毯:栽毛絨毯,由來已久,古時月氏族散居酒泉,月氏人善織絨毯。古樂府《隴西行》「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戳毹」,約在西漢時,酒泉已能織栽毛絨毯,織毯原料以優質羊毛
或駝毛為主,採用傳統工藝,紡織而成,色彩典雅,圖案別致,壯觀大方,經久耐磨,具有民族特色,譽為珍品,深受中外顧客的歡迎。
四、肅州水煙:肅州水煙的主要產地在城郊討賴河一帶,因土肥水足,所產煙葉色澤金黃,氣味芬芳,水煙的配料、炮製稚很講究,除煙葉外,還加油料香草、薄荷、當歸、川芎、冰片,
麝香等葯材,別具特色。清末就有幾家作坊,如王家煙坊,陸家煙坊等,產品行銷河西各地。
五,肅州窩窩:肅州窩窩(毛制棉鞋),為明、清時代的肅州特產,以牛毛滲水洗搓而成,俗稱毛窩窩,形厚拙而禦寒力強,經久耐用,人多喜愛。
六、府州麻紙:肅州麻紙(土紙),俗稱麻紙,明、清時就有作坊,以破布、馬蓮、芨芨草、麻為原料,質地精細,柔軟而堅韌,細紙可供書寫印刷用,粗紙可供包裝或其他雜用,尤以白家
紙坊、焦家紙坊等幾家為著,現已組成土紙社,根據市場需要,製造多種質地不同的紙張。
七、芨芨蔗:酒泉境內到處都能生長芨芨草,農民就地取材,利用農閑,根據用途,編織成席,金色明亮、光潔整齊,修房、造橋、鋪炕都不可少,結實可靠,省錢耐用。
八、毛氈:酒泉各族人民雜居,農牧業兼營,多畜產品,尤以毛氈最出名,製造工藝精細,毛質純正,有紅黑白諸色和羊毛牛毛之分,製成後,富有彈力,柔軟耐用,隔潮保溫,為各族人
民喜愛的生活必需品。
九、靛張布:自明代以來,河西農業生產穩定,家家男耕女織,農民種靛者甚多,因此,染布作坊在肅州崛起,城內及農村堡寨,都有人經營染坊,大都以藍靛為主要染色原料,印染手工
織的棉布,色彩蘭中泛紫,還能印染蘭底白花的靛張布,抗日戰爭時期,靛張布又盛極一時,後因機制布暢銷,靛張布被淘汰,染坊倒閉。
十、黑瓜籽:黑瓜籽也是酒泉的特產之一,具有個大肉厚,皮黑肉白,油多芳香的特點,深受省內外顧客的歡迎.
十一,洋蔥:洋蔥,是酒泉著名的特產,農民群眾積累了一整套裁培經驗,種植范圍日漸擴大,它的特點是皮薄肉厚瓣肥碩,有清白的光澤,既是餐桌上的佳餚,更是健身良葯,可炒食、煮食,其味香甜,與大肉溫炒,香味特殊。
十二、皮革:酒泉土法製革,由來已久,其方法是先將獸皮浸泡數日後,以硝與黃米粉拌為稀糊,塗於皮上,復浸泡十餘日後取出綳起,用刀刮剝脂肪,勻稱柔軟為度,做皮衣、皮帽及車
馬免具等,柔韌耐久,為用者所喜愛。原組織皮革組從事生產,現又成立皮革廠採用科學方法機器製做,精巧美觀,供應需要。酒泉特色食品--點心、燒餅、蒸饃類:
1、香酥火燒取燒餅與京式點心的特點,將點心餡與食油和於面中,入火鏊烤炙而成。色呈淺黃色,大於點心,小於一般烤餅,最好是在飯館中乘熱食用,酥軟香甜,油而不膩,作早點夜宵皆宜。清真火燒則用胡麻油配製。
2、油酥饃(也叫糖酥饃)用燙面投入姜黃、紅曲等味料,通過揉、卷、盤、壓等技藝,形呈扁圓,有層次,中間凹下置糖漿適量,圓周面層盤繞,面上灑白糖粒,入鏊燒炙,色黃鮮亮,酥脆香甜,冷熱皆可食之,多在街頭巷尾叫賣。
3、油塔子開水燙面,然後再摻入少量發面和食油,用力揉和多次,醒面適時,擀成薄餅,抹油一層,撒上油麵子,捲成筒狀,切成均勻的面劑,再擰成螺旋形塔狀,上籠蒸制,出籠後,色呈深黃,一捏滲油,食用時,夾入盤中,提頂一抖,便綻成薄條片,酥軟味香,故稱「熱油塔子」。適口不膩,冷熱食皆宜,熱食更佳。
4、油老鼠兌好的面做皮,包入熱葫麻油拌成的油麵,捏成老鼠形狀,上籠蒸制,出籠後面呈白色,心是焦黃,味香適口,冷食更佳,多在正月十五食用,饋送親友亦稱佳品。
5、甜水麵蒸饃(也稱罐罐饃)不加鹽糖等佐料,面團要揉多次,成長圓形尖頂,上籠蒸熟色白亮為佳,食用松軟,耐嚼慢咽則有天然麥香,切片夾鹵肉,其味更佳;吸水性極強,一經開水浸泡,即成海綿狀,是喂養嬰幼兒的佳品,亦最宜老人食用。
6、油_子分大油_子和小油_子兩大類,味道也分咸甜兩種。其花樣單憑巧婦手藝,把兌好的面團採用翻、轉、擠、壓、搓、擰、攥、挑等技藝,做成各種花樣圖形,統用葫麻油炸制而成。在油_子繁多品種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巧婦用姜黃、紅曲、菠菜汁等色料,和成五色面團,然後顯出手段,製成指頭蛋大小的蜂蝶昆蟲、魚蝦蜻蟹、蟲蛹蝌蚪、龍虎馬羊、鳥鼠雞鵝、花卉草果等形狀;經清油炸出色彩艷麗,形態逼真;端上桌面,五彩繽紛,琳琅滿目,使人眼花繚亂,吃起來香脆酥甜,極為適口。這種小_子,只是在年節時,婦女才精工細作,所以市場上尚不多見。另外,酒泉回族同胞製作的清真油_和饊子,更是高出一籌,十分講究。
7、鍋盔是酒泉烤餅類中的一個大家族,入鏊烤制的叫鍋盔,上籠蒸制的叫蒸餅,它的大小要根據鏊籠大小而定,厚度則在5-10厘米,加紅棗的叫棗兒鍋盔,加沙棗兒的叫沙棗鍋盔,還有捲入姜黃、紅曲或香豆(酒泉特有的一種豆科香料植物),用刀切開後,紅黃綠相間,層次分明,煞是好看。上市出售切塊稱斤。其他以形狀不同而又有各自的名目,如長圓稍彎曲的叫「牛擔角」,長方扁形另加茴香鹵油等佐料的叫「笏板饃」,入鏊燒烤的花捲叫「燒疙瘩」,也叫「燒殼子」,所有這些上市出售時是論個不論斤。
8、甜米黃是用黃米(糜子)磨成粉,入_發酵,略有酒香後,放在小碗里,按瓷成半圓形米面團,上籠蒸制而成,色淡黃,其味松軟微甜有天然異香,且有醪酒的清香味。甜米黃易消化,健脾胃,老少皆宜,城鄉人均喜食。
9、灶干糧子其實是一種家庭做的點心大小的小燒餅。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晚上,家庭主婦洗手、凈口後獻供「灶干糧子」等供品於灶君神像前,念道:「灶君爺,吃干糧,吃飽喝足上天堂」。
10、熱糕油餅子將糯米紅棗製成的米糕,放入鍋中,上面放炸好的油餅,蓋上籠布,鍋下加火,要始終保持米糕和油餅的軟、熱,食用時,將蒸軟的油餅上抹上米糕,香甜可口。
11、釀皮子是酒泉人特別喜愛的夏令吃食。製法主要耍的就是調料:醋鹵(熬制時加大料、紅辣皮、粉汁勾芡,用火鍋盛裝,冬季火煨,夏季去火)、十香醋(加大料熬制不勾芡,熬好的醋里還泡幾枚草果)、蒜泥(大蒜搗成泥狀,加水攪拌,淡黃色)、紅辣子(辣面子潑熱熟油和稀,鮮紅明亮)、芥沫子(芥沫子搗細,開水和稀)、炒鹽(食鹽干炒後搗細)等。
12、涼粉蠶豆(俗稱大豆)粉製成,製法簡單而普遍,主要是調料要好,與釀皮子的調料相同。在家宴時把粉製成薄塊,捲成筒狀,切成一寸厚的圓圈,澆調料,有時還加炒制好的肉沫,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13、熱豆粉黃豆磨粉,上鍋蒸熟,調料以雞湯芡成鹵。這種食品老少皆宜,易消化,營養豐富,四季皆宜。
14、蒸粉(也叫蒸餅)小麥面和軟揣硬,擀成圓形薄餅,上籠蒸制而成,晾冷後切成細條,裝碗拌上各種調料,即可食用,是家庭中常見冷食之一。
酒泉特色食品--熟肉類:
1、脂裹:有板油脂裹和腸脂裹兩種。板油脂裹的做法是,宰羊開膛時,把蒙在肚子表層油(叫蒙肚油的油皮)款款扯下留作外皮,再選肥瘦相間的精肉剁碎,加蔥、蒜、姜等佐料,攪拌做成餡,用油皮裹好後,用麻皮或棉線將兩頭扎緊,中間還要斜繞幾道捆好後,入鍋煮熟。稍涼切片即食。食之不膩,較一般煮羊肉更是香味濃烈,晾冷後,切片再入炕鍋,煎熱食之,其味更佳。腸脂裹的做法是,把羊腸翻洗干凈後,將羊的下水和血塊等剁碎,加佐料和適量的炒麵,攪拌成糊狀,裝入腸內,兩頭扎緊,水開後入鍋煎煮,煮時要適時地用針在腸壁上扎眼兒放氣,以免崩裂,稍涼後切斜片即食。
2、羊雜碎湯(也叫羊頭湯):將羊下水煮好,切碎;在原湯中,配以姜為主的佐料粉,湯呈白色,不可混濁,再把退肉的羊頭骨入鍋,切好後的羊雜碎肉裝碗澆湯淤熱即食。湯要滾燙,肉要爛嫩,若把煮熟的小麥粒或大麥粒投入湯中,舀碗與肉同燴,其香味更濃。羊頭湯是當地人喜愛的早點和夜宵。
3、臘羊肉和臘牛肉:把羊牛肉切好,肥瘦摻勻,拌調料後分別裝入各自的肚子里,封口入鍋煮熟,撈出後,乘熱放在適當的盆子里,上面加力壓實,到完全冷卻為止,食時切成薄片並撒以鹽面,肉色紅白黃相間,引人食慾。這是一種色、香、味俱佳的冷肉食品。
4、炕羊腸:是一種具有西部特色的小食品。將新鮮的羊血摻少許麵粉,加料後灌入羊腸內,投入沸水內緊燙片刻撈出涼冷,切成一厘米薄厚的斜片,放入油鏊中炕炙,現炕現吃,熱吃為佳。炕羊腸有止痢、止瀉的功能。
還有一些民間吃頭,諸如燒葫蘆、麥索子、碾珍子、燜餅子等,不一而足。酒泉人在不同的節日里,食品都很有講究,如正月初一到初五,一般不再動刀生火做飯,宴客時也只是將備好的菜餚半成品炒蒸而成;正月十五吃元宵、包子或油老鼠,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月二日吃煎餅;驚蟄吃油炸雞蛋;五月端午吃粽子、米糕、喝雄黃酒;八月十五吃月餅、油鍋盔、葫蘆鍋盔;冬至節吃葷食;臘八吃臘八冰、臘八豆、臘八粥、豆豆飯,冬至節不吃素,臘八不吃葷,有葷冬至素臘八之謂;臘月二十三祭灶過小年,吃灶糖、棗餅、灶干糧;臘月三十吃稍面、餃子,半夜還要吃一頓餃子叫做「裝倉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