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56個民族的服飾各有什麼特點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裝多為蘭、棕色,女裝則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用綢緞或棉布製成。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
2、回族
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禮拜帽,一般用白布製成,式樣為無檐小圓帽,現成為民族標志。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姑娘用綠色,中年用青色,老年用白色。
3、苗族
苗族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衣料在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使用蠟染、刺綉工藝。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
4、傣族
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團編織在衣物上。
5、傈傈族
傈傈族男子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系圍裙,青布包頭,背手工縫制掛包,頭戴「噢樂」。
6、藏族
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幫典」。牧區男子多穿皮袍,外束腰帶;婦女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呢鑲寬邊。
7、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扎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下著黑色寬肥褲子。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8、朝鮮族
朝鮮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滲穿寬腿、肥腰、大檔的長褲。外出時喜歡穿斜襟長袍,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女服則為短布長裙,叫「則、契瑪」。喜歡用黃、白、粉紅色布料。
9、高山族
高山族服飾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斷骨啊,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裙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頭戴木製八角頭盔。喜歡佩戴飾物。
10、納西族
以自織的麻布或粗布為衣料,青壯年喜穿白色,老人喜歡黑色。女子喜穿紅藍紫色、釘雙排扣字的上衣,淺藍或白色衫里的雙層擺著長裙。腰束紅、黃色綵帶,腳穿情不綉花鞋。最具特色的是「七星披肩」。
11、布朗族
現在布朗族服飾與早期服飾有了很大差異。男子上著圓領對襟長袖的青布衣,下穿寬腳長褲。頭飾因年齡有所差異。服飾的用料多為自織的土布。
12、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背「簡帕」和「戶撒刀」。未婚女一般穿短衣、長褲,將辮發盤於頭頂。已婚婦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並用黑布或藍布纏成高達尺許的包頭,戴各種銀飾。阿昌族喜歡把鮮花插在頭上。
13、怒族
男子服飾為交領長衫,及膝長褲,穿時前襟上提,束腰帶。蓄發,並用青布或白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婦女穿右開襟上衣,衣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喜歡用紅藤做纏頭或腰箍。
14、鄂溫克族
服裝樣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等。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
15、鄂倫春
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男女冬季皆穿長袍。皮帽用狍油皮頭精製而成。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淺穗。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數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16、赫哲族
魚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標志。喜歡穿大襟長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褲子多用懷頭或哲羅、狗魚皮製成,腰上端為斜口。婦女的褲子多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各種花邊。男女都穿魚皮靰鞡。
17、門巴族
門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皆穿藏式的氆氌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腳穿筒靴。墨脫地區喜穿棉麻衣服。男子留長發,佩耳環和腰刀。婦女穿花色裙子,發辮盤於頭頂,以彩色的線裝飾。
18、白族
崇尚白色。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活藍色手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或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19、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藍灰色長褲,頭戴布制圓頂小帽;婦女穿大襟襖、坎肩,喜愛紅色、綠色等色彩,一般要戴蓋頭。保安腰刀是最具特色的佩飾。
20、布依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足蹬尖鼻綉花鞋。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服飾以袍式為主。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婦女以布衣為主。顏色多為藍色、黑、灰。婦女擅於手工刺綉。發式及裝飾品因地而異,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巾包頭,佩帶各式耳環。
22、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寬而短的褲子,戴黑布或白布頭巾,兩端掛綵球。婦女服飾有地域和支系的區別。通常分衣褲式和衣裙式。德昂族服飾最醒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艷麗的小絨球。
23、東鄉族
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等。婦女多穿綉花衣服,式樣為圓領、大襟、寬袖。下穿套褲。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時戴絲綢蓋頭。首飾以銀耳環、銀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24、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兜領」;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喜佩戴銀質飾物。衣料多為自織自染「侗布」。
25、獨龍族
獨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獨龍族的佩飾頗具特色,均喜歡把藤條染成紅色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男子出門比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婦女頭披大話毛巾,項戴料珠。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長袍,冬天則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婦女夏季習慣於穿粗布襯衣,對襟長袍,下穿毛織長裙。男女都穿氈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歡戴呢帽和帶耳罩的毛皮帽。
27、哈尼族
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衣裙和長、短褲。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褲、襯衣、長褲、坎肩、袷袢等。皮褲肥大。襯衣、長褲多用白布。婦女穿以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縫制的連衣裙,喜歡選用紅、綠、淡藍色。婦女的帽子、頭巾頗有講究。
29、基諾族
男子穿白色圓領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長布包頭,戴竹木或銀質的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短上衣,內襯緊身衣或胸兜。下短裙,裹綁腿,頭戴尖頂帽。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
30、京族
京族服男子一般穿及膝長衣,袒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31、景頗族
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子穿對襟短衣。褲子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用白布包頭。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婦女上衣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綴滿銀袍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護腿,喜佩銀質物。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黑布沿邊。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女子服飾寬大無領,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皮或布制的坎肩。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
33、拉祜族
拉祜族服飾以黑為美。男子穿對襟短衫、黑布長褲,戴黑便帽或頭巾裹頭。婦女穿開襟、開叉長衫,下著長褲,頭纏長頭布,兩端彩色長穗,裹綁腿。婦女戴銀環,掛「普巴」。男子則佩戴葫蘆、火槍。
34、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穿黑色圓領貫頭衣,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或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頭系黑布頭巾。
35、珞巴族
珞巴族男子穿藏式氆氌長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及腹部。背披野牛皮。頭戴熊皮圓盔和藤條圓盔。佩掛弓箭、腰刀。婦女穿無領窄袖對襟上衣。圍緊身筒裙。男女赤腳、蓄發,頭發後面披散,額前齊眉。
36、滿族
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初是長馬甲形,後演變成寬腰直通式。坎肩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滿族把深絳色看做福色,崇尚白色。
37、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著唐裝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婦女則穿右襟上衣,寬腳滾褲邊。上衣襟邊及袖口有三道鑲邊。衣料多為青、藍色。」頂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產品中的精品。
38、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樸素。婦女穿大襟上衣、長褲。姑娘梳辮,婚後結髻。老婦用青布包頭,腰扎圍裙。男子穿對襟上衣、長褲,戴碗形青布帽。多穿草鞋或布鞋。面料是自紡自織的藍靛染成的土布。
39、普米族
普米族婦女服飾有地域差異。蘭坪、維西一帶穿大襟短衣,長褲,外套黑褐色坎肩,系圍裙,梳辮子。寧蒗、永勝一帶穿右襟短衣,白色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帶。發辮以粗大為美,沖上白色。
40、羌族
羌族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男子長衫過膝,梳辮包帕,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佩掛火鐮和刀。女子衫及踝。腰束綉花圍裙與飄帶。腳穿雲雲鞋。挑花刺綉久負盛名。
41、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圓頂帽。婦女穿短上衣,套黑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綉花布鞋。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42、畲族
畲族男子過去一半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不同,款式各異,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畲族對自然色蘭色和綠色具有特殊的愛好。紅、黃、黑也是常用的顏色。
43、水族
水族男子穿大襟長衫、長褲、青布包頭,草鞋或布鞋婦女穿圓領大襟藍色寬大半長衫、長褲,青色綉花圍裙,綰發,頭纏青布或白布帕,綉花鞋,盛裝時戴各種銀飾。水族紡織和印染技術有相當高的水平。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愛穿襯衣,外著無領對襟的黑色長外套,冬天著光板羊皮大衣。婦女喜穿連衣裙。男戴黑絨布圓形高筒帽。女戴圓頂綉花棉帽。男女皆穿皮靴。塔吉克族婦女擅長手的工技藝是刺綉。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男子多套頭、寬袖、綉花邊白襯衣,齊腰黑色坎肩或對襟、無扣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長褲。婦女穿寬大荷葉邊連衣裙,多黃、白、紫紅色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戴綉花小帽或圓形平頂花帽。婦女戴嵌珠小花帽加披頭巾。
46、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佩戴金、銀、玉質飾物。現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穿傳統服飾。
47、仡佬族
男女皆穿裙,男子裙短,女子群長。用一幅布圍於腰際,無褶皺,如桶狀,謂」桶裙「。
48、土族
土族男子冬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他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黑或紫色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穿綉花布鞋。婦女坎肩以黑、紫或鑲邊的藍色衣料縫制,腰系花紋綵帶。緋紅色鑲白邊百褶裙,套鑲白布褲筒。足蹬彩雲綉花長筒鞋。頭飾用五色瓷珠把銀耳環串起,垂在胸前。
49、佤族
佤族服飾有地區差異,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無領短款上衣,黑或青色大檔寬筒褲,黑、青、白、紅色布包頭,出門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領緊身無袖短衣,條紋筒裙,披發,戴銀、竹、藤製飾物。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男子穿綉花襯衣,外套斜領、無紐扣」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婦女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套綉花背心,男女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頭皮靴。用料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男子夏穿綢制的套頭短袖襯衣。春秀穿長過膝蓋的長」袷袢「,腰束綢緞或三角形的綉花腰帶。冬穿毛衣毛褲、羊皮襖。婦女夏穿絲綢襯衣、連衣裙等,冬穿毛衣、毛褲、呢子大衣,和狐皮、裘皮大衣。一年四季都戴」朵皮「帽子。
52、錫伯族
錫伯族男子服飾是大襟長袍或對襟短衫。喜青、藍、棕色,腰系青布帶。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領、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喜歡穿多褶連衣裙,外套短坎肩。男子戴圓頂帽,婦女喜歡戴各色頭巾。男穿厚底鞋,女穿綉花鞋。
53、瑤族
瑤族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主,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或交領長衫,扎頭巾、打綁腿。婦女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圓領短衣,百褶裙;或長衫配褲。服飾挑花構圖,頭飾特點更為突出。
54、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穿高領、大襟有衽的長袍。男子束紅、藍腰帶,佩帶腰刀、火鐮、小佛等;婦女長袍下擺開衩,以綠、藍色為主,套高領坎肩,系腰帶,配手帕。冬戴狐皮風雪帽,夏秋戴圓通平頂白氈帽或禮帽。
55、彝族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56、漢族
華夏族成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形象。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㈡ 魚皮衣的介紹
「魚皮衣」是赫哲民族服飾中最具特色、最為顯象性的服飾,也是識別這一民族唯一的標志,它起著族徽的作用。其精湛的鞣製技藝堪稱一絕,雖製作繁瑣,但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實用性,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㈢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㈣ 魚皮衣的傳統服飾的款式
赫哲族傳統服飾的原料多採用抗寒耐磨的狍、鹿、貉、貂等獸皮或魚皮。由於居住區域不同和民族自稱不同,製作衣服的獸皮和魚皮也各有不同,松花江流域的主要以狍皮、鹿皮為衣料,魚皮次之;而居於松花江下游、烏蘇里江沿岸的多以魚皮為衣料,鹿皮、狍皮兼之。為了適應當地四季分明自然環境,冬季和夏季的服飾款式略有差異,但都極具民族特色。
赫哲族男子傳統服飾款式,冬季多為狍皮、鹿皮縫制的長袍,寬袍大袖,袍長及膝,毛朝里、皮朝外,外系綉花腰帶;下著皮褲或棉褲,腳穿狍皮、鹿皮或魚皮靰鞡,頭戴貉(俗稱「孬頭」)皮帽、狍頭帽、狗皮帽等,戴狍皮手套。長袍的衣袖、衣襟、領口均用黑色雲紋鑲滾。穿時將衣袖、領口的皮毛翻於外面,即保暖又有裝飾的效果,充分顯示出狩獵民族英勇剽悍的性格。夏季多穿光板皮或魚皮縫制的衣服,其服飾款式多為對襟式短衣,立領、長袖,並在領口、衣襟、袖口處,鑲綉黑色雲紋、回形紋,對襟處綴飾兩排鯰魚骨磨製的扣子。頭戴樺樹皮製作的遮陽帽,其造型似斗笠,尖頂大檐,既遮擋陽光又能擋風雨,帽檐上還綴飾魚紋或花草紋。
赫哲族女子傳統服飾款式,冬季多著鹿皮或狍皮縫制的長袍,也有用皮布混制的長袍。受滿族的影響,服飾款式形同滿族的旗袍,無領斜襟,衣擺長過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成扇形,袖肥而短。領口、袖口、衣襟、下擺鑲滾黑色雲紋或魚鱗紋寬邊,並在衣擺下墜飾銅鈴或海貝。夏季女子傳統服飾質料多為魚皮或布縫制,款式多為短衣長褲、收腰長袍或短衣長裙等,並在領口、袖口、衣襟處鑲綉黑色雲紋寬邊,頭上多戴三角綉花頭巾或樺樹皮帽。
㈤ 哪個民族會做魚皮衣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㈥ 魚皮衣是哪個民族的標志性服飾
魚皮衣是赫哲族的標志性服飾。
長年生活在水邊、山裡,棉布衣料之類想必無法運達。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一邊捕魚、食魚,一邊還要用魚皮蓋房、造舟、制衣,成為世人皆知的「魚皮部落」。年復一年,他們穿著魚皮,守著魚皮,等來了豎著美麗犄角的鹿,也等來了裹著沙塵的風。魚皮服上的花紋隨著年輪漸漸變淡,點點斑痕日益凸顯出生存的艱辛和歲月的滄桑。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目前總共只有4600多人,世代生活在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他們掌握的魚皮服製作技藝,是當今世界上的「唯一」。
魚皮衣的製作工具
1、木槌床:碼雀飢造型別致,狀如元寶。用一根直徑約50㎝的實心木鑿制,底部削平,兩歲拆頭上翹,上部鑿成凸凹狀,長約62㎝,寬約35㎝,主要用於放置魚皮,棰打鞣製魚皮之用。
2、木棰:造型如鐵頭錘,用約35㎝的整段粗柞木砍制,柄與棰連接,柄長19㎝,棰厚6㎝,棰長16㎝,主要用於棰打魚皮之用。
3、木刀:造型似一彎月,用柞木削制,一面薄一面厚,長約65㎝,主要用於剝制鮮魚皮,因鐵質刀易碰壞魚皮,影響魚皮質量。
4、木齒鋸:造型如同鐵鋸,一面薄一面厚,薄面鑿成鋸齒狀,遲返長約56㎝,寬約5㎝,主要用於刮魚鱗。
5、鐵鏟:造型如斧型,鐵頭、木柄,鐵鏟成倒三角形,柄長約48㎝,鏟長約20㎝,寬約13㎝,用於鏟除干魚皮上的油脂、魚肉等。
6、木鍘刀:造型如同現代鍘草用的鐵鍘刀,是赫哲族經改良後的鞣製魚皮工具,只是鍘槽、鍘刀全用木質鑿制。鍘槽長51㎝,鍘刀長57㎝,主要用於鞣製魚皮,用此工具,鞣製魚皮效果較高,即省時又省力。
㈦ 魚皮衣是哪個民族的
魚皮衣是赫哲族服飾。
赫哲族的獨特服飾,距今已攔鬧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專家們表示,赫哲族生活在黑龍江的饒河縣和撫遠縣等地,他們也一直沿江而居以捕魚為也的古老民族。對赫哲族人來說魚就是生活的一切,不僅可以用來吃,烹飪出各種不同的美食,還會用魚製作生活器具,比如魚刺可以做縫衣針,魚骨可以做裝飾品,最厲害的還是魚皮做衣服。
赫哲族人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找到仔正了一些適合做衣服的魚皮,如胖頭魚,鱘魚,大馬哈魚和草根魚等等。製作魚皮衣服的第一步就是捕魚,根據要做什麼樣的衣服,捕捉大小合適的魚。第二步就正式進入製作過程,第三步就是裁剪衣服樣子,第四就是縫合,用魚皮線將衣服樣子縫合即可,此時可以搭配不同的魚皮形成美麗的圖案,讓衣服顯念衡悔得更華麗。
赫哲族介紹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爾字母來記錄語言,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
由於居住地域廣闊,赫哲人的自稱較多,如「那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為族稱最早出現於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出版後,「赫哲」作為族稱開始廣泛傳播。
㈧ 少數民族服飾
廣西少數民族的服飾風格
壯族服飾:在壯族聚居的農村,特別是在比較偏僻的壯族山區,服飾仍保存本民族的特色。男子多穿青布對襟上衣,有的還以布帕纏頭。女子服飾則別具一格,因地區不同而式樣各異。壯族婦女多穿無領斜襟綉花滾邊的上衣,下身穿綉花滾邊寬腳的褲子或青蠟染的褶裙,腰束綉花圍腰,腳穿綉花鞋,有的頭上還纏著各式方巾,喜歡戴銀首飾。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喜穿無領斜襟的黑色上衣和黑色寬腳的褲子,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壯族婦女擅長織布和刺綉,所織壯布和壯錦,花樣新穎,服飾增添不少色彩。
瑤族服飾:瑤族服飾式樣豐富多采。在不同自稱的各部分瑤族之間,服飾又各有差異。他們大都穿黑色或深藍色衣服,衣料多為自織白布,用藍靛浸染。男子上衣有對襟及斜襟兩種,一般均束腰帶,褲子長短不一,有的長至腳面,有的短至膝蓋,大都用深色而較長的包頭布包頭。南丹縣大瑤寨男子穿長至膝蓋的白色燈籠褲,下纏腳腿布,人們稱之為「白褲瑤」。瑤族婦女擅長刺綉,衣服多綉滿各色,鮮艷奪目。婦女服飾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上穿過胯的長衫,無領對襟,在襟邊袖口旁均有綉花及挑花,腰系五彩絲綉滿帶,胸前懸掛長方形布一幅,上面綉滿花紋,褲的長短不一,褲邊也刺有花紋,兩鬢發較長,以青布纏頭,外束白線編成的扁帶,還喜歡以成串的彩色料珠、銀或銀鏈掛在鬢邊或腰帶上;另一種是上穿無領無袖短衣,兩襟綉花,腰系帶,下著青色碎花白邊的百褶裙,用布條裹腿。瑤族婦女都盤發髻,發式各式各樣,如有的「盤瑤」婦女只留頭頂上部頭發,而將周圍的頭發剃去,把辮子留在頭頂,用長的黑布包上,形似草帽; 喜戴各種銀飾,裝飾品有項圈、手環、耳環、銀牌、銀包、戒指等;頭飾花樣繁多,如「平板瑤」頭頂六寸長、三寸寬的一塊木板,中扎紅繩,上蓋花帕,前後垂細珠;「 藍靛瑤」發結細辮,盤於頭頂,串集竹片為圓板綴以五色細珠,蓋在頭上,再復花帕;金綉大瑤山的茶山瑤婦女頭上戴有三條(每條約一斤重)弧形大銀釵。
銀飾與中國民族服飾特點
中國許多民族都有佩帶銀飾的習俗,北方民族與南方民族,由於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不同,顯示出迥然不同的裝飾風格,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間,銀飾也有很大差別,這些差異極大的豐富了銀飾的種類。銀飾可分為頭飾、耳飾、項飾、胸飾、鐲、戒以及裝飾衣物的銀片、銀花等等。銀飾的製作工藝十分復雜,有鑲嵌、鏨花、鏤空、花絲、鍛造、點珠等金工技法,嫻熟的技藝從另一方面成就了豐富多彩的銀飾。
若論飾銀之風盛行,以苗族為最甚。在清水江、都柳江、潕陽河流域,那裡的苗族是一個被熠熠銀光包裹著的民族。清水江畔的蘆笙場上,苗族少女們佩戴的銀飾重逾十公斤。貴州並非白銀產地,地處偏僻、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苗族將銀飾作為本民族的群體選擇,無疑是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這種現象涉及到圖騰信仰、歷史遷涉、民俗生活等苗族文化的本質。苗族崇巫,由「萬物有靈觀」產生的崇拜行為以及「生成維護」的避邪巫術,共同構築起苗族社會的宗教氛圍。崇拜與巫術,兩者在苗族銀飾上的反映都很充分,特別是後者,它所造成的特殊的審美意識直接影響到苗族銀飾的造型,於是有了鼓釘銀額帶、鼓釘銀鐲、鼓釘銀梳這類銀飾。苗族相信一切銳利之物都可以避邪,銳角鼓釘象徵的是閃電和光明。又如銀角頭飾,牛角形,但卻是龍角。龍在苗族民俗中主要是以保護神的身份出現,幾乎每個人都相信有一條龍在庇護著自己的村寨。銀角是苗族服飾中的又一奇觀。雷山大銀角,寬約85厘米,高約80厘米,造型簡朴,最具古風。佩戴時,要在銀角兩端插上白色羽毛,伴著姑娘的舞步,羽毛隨風搖曳,使銀角在巍峨壯觀中兼有輕盈飄逸之美。施洞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兩角間設四條銀片形似扇骨而得名。其上飾有「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造型栩栩如生。銀片間立有6隻鳳鳥,展翅欲飛,頂端有蝴蝶、垂穗。施洞銀角是苗族銀角中最為華美之作,此外還有三都式、舟溪式、榕江式、革一式各類銀角。苗族的銀冠、銀角、銀鳳釵、銀花梳、銀項圈、銀鐲、銀耳飾等都是無與倫比的佳作。苗族銀飾種類之豐富、工藝之精湛,堪稱世界一流。
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民族佩戴的銀飾具有華麗之美,其鑲嵌有珊瑚、松石、琥珀、珍珠、翡翠等珠寶,精工製作,崇尚華貴。藏族的金工技藝,隨文成公主入藏時傳入,此後代代相傳,名匠輩出,繼承了唐代金銀采礦、冶煉、製作工藝的卓越成就。至今藏族工匠仍保持著唐代傳統的金工技藝,其銀飾上的花紋,幾乎包括了唐代流行的裝飾花紋的全部。水族銀飾以花絲著稱,其工匠善於花絲點珠,盤龍團鳳,工藝精細至極。水族女子,一身青衣,無綉飾,通身上下以銀飾裝扮,黑白輝映,也能達到至美境界。雲南地區的景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等民族以代表星月的銀泡裝飾衣物。在民俗信仰中,星星象徵多子,月亮是主生育的女神,服飾上綴銀泡為飾,便是祈求人丁興旺,世代昌盛。侗族、瑤族、土家族、壯族等民族也是崇尚 銀飾裝扮的民族,其銀飾亦各有特色。
銀飾,一方面顯示富有和美麗,另一方面則具有更深的社會含義:作為民族的標志,它起到維系群體的作用。在同一民族同一支系中,人們都必須佩帶同樣的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的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志,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民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根植於民族土壤中的文化的復合體。
銀飾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它們在型制,紋樣和工藝技術上顯示出的豐富內容,是其他質量的器物無法比擬的。沒有哪類物品像傳統銀飾那樣造型別致,種類繁多、紋樣豐富、工藝精緻,中國民族在銀飾的製作上傾注的熱情和聰明才智遠遠超過對其他物品的投入。銀的自然魅力和永恆價值使古今中外的人們對其發生興趣。它們一經被認識和利用,便始終與人類社會生活緊密相伴,從未衰落,如同它們自身的價值一樣,是藝術的物質世界中「永恆」的題材。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般特點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認真的科學識別,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此外,還有一些尚待進一步進行民族識別的人們共同體。
中華各民族的形成,經歷了至少兩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過程。從我國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現的「夏」、「戎」、「狄」、「荊蠻」、「夷」、「諸濮」、「百越」等族別名稱來看,我國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秦王朝封建專制制度的建立,使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高度統一在中央政權之下。正因此,我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長期發展的歷史傳統,包括服飾文化在內。從現實的情況來考察,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具有下列五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
第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分布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咨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
我國55種少數民族,居住在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百分之七十的縣,分布廣闊。在這些少數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眾多的支系,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僅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 字串4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無論從質料、色彩來看,也無論從式樣、塔配來看;都是十分豐富的。有著25個少數民族的雲南省舉行民族藝術節,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文藝隊伍也就是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服飾表演隊。昆明民族歌舞團以「日月風火」為題的民族服飾抒懷舞會,分「春日生輝」、「夏月溶溶」、「秋風送爽」、「冬火熊熊」四個場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飾,其品種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艷、花樣之繁令人驚贊。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表演,令人信服地證明:雲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數民族服飾的海洋。而這,正是多民族中國的一個縮影。
第二,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中國的自然條件南北迥異;北方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分點在其間的北方少數民族多靠狩豬畜牧為生;南方溫熱多雨,山地益嶺相間,生活在其間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飾風格和服飾特點。生活在高原草場並從事畜牧業的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數民族,穿著多取之於牲畜皮毛,用羊皮縫制的衣、褲、大氅多為光板,有的在衣領、袖口、衣襟、下擺鑲以色布或細毛皮。藏族和柯爾克孜族用珍貴裘皮鑲邊的長袍和裙子顯得雍容厚實。哈薩克族的「庫普」是用駝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輕暖。他們服裝的風格是寬袍大袖、厚實莊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宜於植麻種棉;自織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科。所用工具多十分簡陋,但織物精美,花紋奇麗。因天氣濕熱,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輕薄,其風格多生動活潑,式樣繁多,各不雷同。總之,風格的多種多樣,不同的特點十分突出,構成了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字串9
第三,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直到本世紀中期仍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相應的生產力水平上,由此而帶來的差異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數民族服飾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中國少數民族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經具有了明顯的資本主義萌芽,有的卻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現了社會發展的極不平衡。在這方面,被民族學者稱為「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的雲南省,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資本主義因素已經相當發展;廣大的壯、哈尼、納西、白、彝等民族都已進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進入了封建領主制;小涼山彝族是比較典型的奴隸制;而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如基諾、布朗、景頗、獨龍、怒、部分僳僳族、佤族等卻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寧納西族(摩梭人)仍保留著母系制殘余。在別的少數民族聚居省區,這種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過不象雲南省這樣完整和典型而已。這樣,少數民族服飾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內容也就具有層次性。同時,這一層次性還決定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層次性。有的人有一種誤解,好象凡是少數民族服飾中的特出之處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體表現,是明顯地不合乎事實的。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層次性,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具體分析。
字串8
第四,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面臨著社會全面現代化進程的沖擊和改革的要求,一些傳統服飾已經發生變化。
改革開放給全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給原來封閉落後的少數民族山區注入了活力並傳來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許多現代新潮時裝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正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由於某些少數民族服裝用料多,裝飾繁瑣,工藝復雜,製作困難,穿著不便,難於洗滌,不少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年人已改穿漢族服裝,個別地區甚至已經見不到民族服裝。針對這一情況,一方面要積極而緊迫地搶救少數民族服飾資源,以免出現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的消失;同時,還要主動地,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少數民族群眾進行服飾改革,組織一些專家學者和服裝設計師在廣泛聽取本民族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設計出新的民族服裝,在保持基本的民族用飾特點的前提下力求大方、美觀、簡潔、適用,便於生產生活,便於今後組織大規模機器生產,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可以說,這既是現階段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所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現階段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