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衣種類 » 潛水艇士兵為什麼穿皮衣
擴展閱讀
旗袍美探楚越怎麼死的 2025-02-12 09:10:05
恆泰和世貿童裝怎麼樣 2025-02-12 09:09:18

潛水艇士兵為什麼穿皮衣

發布時間: 2023-08-20 00:39:01

『壹』 穿真皮的皮衣有什麼好處

穿真皮的皮衣有防寒、美觀、高貴、不容易臟等好處。由於皮衣是用皮革製成,因而它的清潔與護理都要採用專用清潔劑、護理劑。

由於牛皮、羊皮,豬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所以都容易受潮、起霉、生蟲。因此,在穿著皮裝時,要避免接觸油污、酸性和鹼性等物質。無論是皮衣表面還是里襯,都容易積聚大量的污垢、黴菌和各種病菌。

應定期送到專業皮革保養店中進行徹底清洗、消毒,在那裡運用專業設備和工藝清洗,加入去霉、殺菌的專用葯劑,可以將各種病菌、黴菌徹底清除,從根本上避免發霉現象的產生。如果皮衣不慎沾上油污,絕對不要使用刺激性強的污斑去除劑、水溶劑、松節油或清潔劑等。

(1)潛水艇士兵為什麼穿皮衣擴展閱讀

注意保養

在日常生活中,皮衣、皮包等真皮製品發霉的環境條件是:潮濕、存在動物體污垢及適合黴菌生長發育的溫度,因而日常生活中的皮衣防霉,應將皮革製品存儲於乾燥的環境中,收藏前要徹底清潔干凈,最有效的方法是真空隔絕保存,但這種方法,難於實行。

最好實行也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是:先用皮模擬油的美皮王或美潔王皮革清潔劑,將真皮製品徹底清潔干凈,再上一層美皮王皮革防霉劑,然後把皮衣、皮包等真皮製品放於乾燥環境中保存。注意:磨砂皮、絨面革不適用皮模擬油的皮革清潔劑及防霉劑。

『貳』 看書有看到,每個士兵的甲胄很有講究,裡面會加絲綢,用處是什麼

[盔甲]
冷兵器時代頭部和軀干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它的名稱繁多,但基本上分為護頭的盔和護身的甲兩部分。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
(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煉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
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
鋼盔等取代。
[鏡甲]
一種護劈的防護甲。形似襯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帶或薄金屬片縫在皮衣上做成。有時鎧甲用絲絨覆蓋,飾以壓制花紋和雕刻圖案。門世紀出現了鎖子甲和魚鱗甲13世紀起逐漸被鎖子甲和細密鎧甲所代替。在俄羅斯,鎧甲是用小環通常是小鐵環緊密連接起來的長衫。
[鎖子甲]
古代作戰時保護身體的防護裝具。一般用鐵鍛製成小片,再以小片鐵用鐵鏈子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狀,穿起來柔和輕便。盛行於中國唐代。
[葉片甲]
一種防備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防護裝具。最初使用的是結實的麻布衣或皮衣,隨著金屬的出魏,裝上了銅片、背銅片、鐵片和鋼片。古代東方各民族早已有葉片甲,金金屬葉片甲就產生於那裡,後來為羅馬人廣泛使用。葉片甲分葉子甲和魚鱗甲兩種。火器廣泛使用以後
(14世紀起),葉片甲變為分別保護軀乾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屬局部護甲。
[臉甲]
頭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襲擊軍人臉部用。古代和中世紀使用臉甲。臉甲嚴密地與頭盔連在一起,有的是活動的。由鐵或鋼製成,呈整塊瓦片狀或鱗片狀。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一2個鼻、嘴孔。古俄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下垂在臉部中央。古俄羅斯軍人,也戴球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頸甲]
護具的一種配件。使用於古代和中世紀,用以保護軍人的後腦、脖頸、肩膀和肩腫骨兔受冷兵器傷害。在套環盔甲中,頸甲成鎖狀圓定茬軍人頭盔邊緣,垂於雙肩。在葉片甲中,頸甲用環索連接整塊的鐵板或者數塊金屬板製成。在中世紀無縫隙的騎士盔甲中,頸甲是防護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頸甲連接葉片甲、披膊和頭盔,按尺寸和武士體形精工製作,分前後兩部分,左面用活動鉸鏈聯接,石面用暗拍聯接。
[胸甲]
用於保護軍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滬具。由兩塊堅固的彎板-----胸板和背板組成。古代胸甲用密實的氈片外包皮革製成。後來出現了鐵制胸甲,其前半部與後半部上面用環拍和鉸鏈或包鐵皮帶連接,下面用腰帶系緊。胸前點綴以壓制紋或鑲嵌飾物,且鍍金或鍍鍍,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國軍隊申,胸甲於1731年裝備重騎兵,經短時停用 (180a一!812年)之後,作為護具一直沿用到19世紀60年代,後僅在近衛騎兵第一師各團用作禮服。御林軍騎兵團的士兵、軍官及其他人員的胸甲茬結構和飾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軍的胸甲表面光滑帶有銅制飾物。俄軍胸甲騎兵僅茬乘馬隊形申穿胸甲。由於火器的不斷改進,胸甲變成了近衛騎兵的儀仗裝具 (至1917年)。
[鎧甲手套]
古代鎧甲中護手配件。古代鏡甲開始沒有手套,後用度革、氈片等護住手背。精緻的金屬鎖子甲、鍛甲出現後,在護臂甲的下端躥出一塊葉片護住手背。歐洲是在13世紀初翻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後又制出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
[中國鐵鎧甲]
中國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鐵甲。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鎧,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申已普避裝備鐵甲。河北滿城西漢申山靖王劉勝墓出主的魚鱗甲。重約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時期,憲耍酪行兩當鏡稱碉光鎧。兩當鎧丙形制和服飾中的兩當形狀相近似麗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組成。明光鎧胸前和背後都有大型鏡子樣金屬圓滬。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鋸《宋史·兵志》記載:宋代一套鏡甲的總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葉有飛25片,製造時費工作日120個,花用經費三貫半。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綿甲]
以紡織品製造的甲。主要使用於申國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區。以棉、麻、織布等材料製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組成,還有小臂,小腿護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釘有大顆的銅、鐵甲泡。綿甲用材比較輕軟,審衣寬大,戰斗申較著鐵甲行動較為自如,沾濕後還可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20世紀初,清王朝編練"新軍",使用近代槍炮,綿甲與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國頭盔。胄,戰國以後稱兜黎,宋代以後稱盔。中國傳說最早的胄由造尤創造。人們用獸角、藤條獸皮製成頭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銅胄為商代青銅胄,皆用青銅整體范鑄,飾有獸紋。銅盔也稱胄,古代作戰時用以防頭部的防護裝備,其形如帽,可以同時防護頭頂、面部和頸部,盛行於商周時期。周代銅胄也是整塊范鑄,左有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護耳,有的在周邊寬頻上凸出一羊排圓泡釘。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實。戰國出現鐵兜鑒,用鐵甲片層層編壓而成。此後至宋代,頭盔一般為整塊范鑄,鐵甲片編綴,或二者結合製成。"明代夫盔大體承襲宋制,有所改進。明朝御林軍用鎖子盔,鐵缽象一頂便帽,下沿裝鎖子鋼絲網,盔高八寸許,網長一尺左右,網環極為細密。士兵的鐵盔較簡單,裝飾不多,鐵缽高大,肩庇較寬,整個盔面上寬下窄,形如尖塔形。軍官用的鐵盔雕刻有龍虎圖紋,有的用金銀鑲嵌,盔上有賞,可插貉纓。及至火器廣泛應用後,鐵盔的形制趨向輕體化。清中葉以後,甲胄成為儀仗、校閱時著用的裝飾品,實戰中較少應用。清朝末年,西式鋼盔傳人中國,成為步兵通用的防護器具。皮條編綴而成。甲均塗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鱉魚皮、水牛皮等為主。幾乎每個武士均裝備甲,有的馬匹也著甲。春秋戰國之交,鐵兵器出現後,皮甲不能抵禦鋒利兵器的打擊,逐步讓位於鐵鎧甲,但皮革作為輕便防護裝具仍沿用達千年之久。
[鞨]
中國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輕罪人蘭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蘭,即所謂蘭拾,兵架也。拾革,重革,當心著之,可以御矢。"
[中國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戰中人馬防護裝具。中國傳說堂尤發明甲,在夏代常備軍已裝備甲。早期的甲以藤條·木片、皮革等原料製成,以皮革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護驢干,四肢不著甲。由於整片皮裹身不便於作戰,至遲到春秋末期已出現由小塊皮革聯綴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塊、甲袖三部分組成,每部分由小塊革以絲帶連接。

『叄』 部隊服裝有什麼特點

軍人著用的制式服裝。亦稱軍裝。有統一規定的式樣、顏色、用料和穿著方式。主要包括軍上衣、軍褲、襯衣、軍帽、大衣、軍鞋、標志符號等。按著裝場合的不同,軍服分為常服、禮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類。按軍種分,有陸軍服、海軍服、空軍服等。按穿著季節分,有夏服和冬服。軍服有防護、識別和象徵三大功能。軍服的式樣通常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式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
簡史 中國古代軍隊出征作戰時,穿著具有防禦和識別作用的盔甲。西周以前的鎧甲,有皮甲,西周出現青銅甲,戰國後期出現鐵甲。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用短衣袍窄袖,代替寬松博大的中原服裝。秦漢時期,軍隊除用甲胄外,還有赤黃色絮衣及紅色褲子。南北朝時期,步兵著錦緞或野獸皮製作的褲褶,緊而窄小,長與膝齊。唐代有將帥用袍、軍士用襖之分。宋朝軍服有步軍服裝和馬軍服裝之分,春衣、冬衣也有不同。如步軍春衣有皂綢衫、白絹汗衫、白絹夾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白絹襯衣、麻鞋;步軍冬衣有皂綢綿披襖、黃絹綿襖、白絹綿襪頭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麻鞋。馬軍用緋絹勒帛取代藍黃搭膊,冬衣增加白絹夾襪頭褲,其餘與步軍同。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和1909年(宣統元年),分別制定了陸軍和禁衛軍的軍服式樣。陸軍服裝分禮服和常服,禮服上衣為藍色,褲子是黑色。冬夏常服均為青灰色,對襟,軍官四個口袋,士兵兩個口袋,同樣顏色的大檐帽。禁衛軍軍服,夏季為土黃布料,冬季為瓦灰呢料。
古羅馬軍隊的軍人主要是著用白色衣服和盔甲,並在頭盔上帶有不同顏色的羽毛,以識別各軍團。1670~1672年,法軍推行制式服裝。18~19世紀軍服式樣、顏色不斷變化,其中有過單純注重式樣,而實際使用很不方便的情況。如歐洲不少國家的軍隊戴熊皮圓筒帽,穿燕尾服,扎白十字帶,穿高腰長筒靴。這種華麗的軍服到19世紀中葉達到高潮。隨著火器的改進,這些國家的軍隊不得不改變那些對實戰沒有任何益處的軍服。19世紀末20世紀初,軍服顏色注重戰時的保護作用。1880年,英國駐印度的軍隊著用土黃色軍服。不少國家軍服為灰色、茶色或綠色。1895年,英軍首次著用草綠色軍服。1905年,日軍把戰時穿的黑色軍服改為土黃色。在此期間有的國家把軍服分為平時穿的和戰時穿的兩種。1898年,美國陸軍的軍服分為禮服和野戰服兩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數交戰國的軍隊穿著具有保護色的野戰服。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首先使用三色迷彩服,後來美軍裝備了四色迷彩服。80年代,世界上通用五色迷彩服,平時則著用常服或禮服。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發展概況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部隊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系紅領巾以示區別。早期的工農紅軍軍服,為灰色中山裝(部分部隊是青色或藍色),打綁腿,穿布鞋或草鞋,戴八角帽,佩帶紅領章、紅五角星帽徽。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軍服為土黃色中山裝,新四軍為灰色中山裝,軍帽為直筒加帽圍的圓頂帽,左臂佩帶「八路」或「N4A」字樣的臂章。解放戰爭後期軍服顏色有土黃色和灰色兩種,胸前佩帶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個黑字的白底紅邊胸章,帽子改為解放帽,佩帶「八一」銅質紅五角星帽徽。1950年,全軍服裝式樣統一為開襟式(戰士夏服為套頭式),大檐帽。服裝顏色陸軍為綠色,空軍為上綠下藍色,海軍單衣為上白下藍色,棉衣為全藍色。1955年,隨著軍銜制實行,軍服分為禮服和常服。禮服,元帥和陸軍、空軍為海藍色,海軍為藏青色,西服式,領邊、袖口、褲縫飾不同顏色的軍種牙線。陸軍常服為棕綠色,海軍常服為上白下藍和全藍兩種顏色,空軍常服為上棕綠下藍色,均為立翻領,軍官上衣為四個口袋,陸軍、空軍士兵為兩個暗胸袋,海軍士兵為套頭式水兵服;軍官為大檐帽,士兵為船形帽,女軍人為無檐軟帽,冬季均為栽絨帽或皮帽;校以上軍官為毛料,尉官為斜紋布,士兵為平布。1965年,官兵一律改為佩帶紅五角星帽徽、紅領章,戴解放帽,海軍軍服式樣與陸軍、空軍相同,顏色為灰色。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制度,換發87式軍服。1994年軍服著裝實行區分種類統一編號,夏常服著裝分三種,冬常服著裝分四種,作訓服著裝分四種。參加操課、執勤或集會、校閱等統一著制式軍鞋。著裝具體要求,按條令和有關規定執行。1997年5月1日開始在駐香港部隊中試穿新一代軍服。
軍服系列 包括軍常服、軍禮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類: 軍常服 供軍人在平時和一般禮儀場合著穿的制式服裝。每種常服官兵有別。各國軍隊的常服式樣、顏色和材料,因經濟條件、地理位置和民族習慣不同而各有特色。
中國人民解放軍87式常服有軍官夏常 服、冬常服,士兵夏常服、冬常服。①軍官夏常服。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上白下藏青色,空軍為上棕綠下藏青色。上衣為小翻領,兩個上貼袋,兩個下挖袋,西式褲;女軍官上衣是兩個下挖袋。用料為毛滌凡爾丁。配帶色襯衣,系藏青色領帶(女軍官為玫瑰紅色),金屬製成的領花作為軍種符號。制式襯衣,陸軍為米黃色,海軍為漂白色,空軍為月白色,獵裝式,開領,短袖,四個貼袋;女軍官制式襯衣是兩個下貼袋,夏季配藏青色仿毛西服裙。制式襯衣用料為精梳滌棉紗咔。大檐帽有軍種牙線,帽牆外套人造絲帶,陸軍為正紅色,海軍為黑色,空軍為天藍色;帽飾帶,將官為金黃色,校尉官為銀灰色;帽徽為圓形,圖案為「八一」軍徽。②軍官冬常服。顏色,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藏青色,空軍是上棕綠下藏青色。上衣為立翻領,四個挖袋,西式褲;女軍官是開領,兩個下斜挖袋。用料為毛滌馬褲呢,海軍艦艇尉官為呢服。將官大衣,陸軍、空軍為棕綠色,海軍為藏青色,兩個挖袋,有後腰帶,帶活里防寒層,用料為馬褲呢。校官大衣為風衣式,顏色與將官大衣相同,帶活里防寒層,用料為滌棉咔嘰。尉官、士官大衣,陸軍、空軍為草綠色,海軍為藏藍色,栽絨領,兩個上斜挖袋,兩個下貼袋,中腰有抽帶和後腰帶,絮片作防寒層(寒區為皮大衣),與校官大衣布料相同,艦艇尉官為呢大衣。冬帽是咖啡色栽絨帽或皮帽。③士兵夏常服。陸軍、空軍士兵夏常服,顏色與尉官冬常服相同。上衣為開領,四個貼袋;女士兵夏常服式樣與女軍官夏常服相同。用料為滌棉平布。士兵制式襯衣為開領,短袖,兩個上貼袋,女士兵制式襯衣與女軍官制式襯衣相同,用料、顏色與所在軍種的軍官制式襯衣相同。士兵大檐帽,式樣與軍官大檐帽相同,帽牆絲帶陸軍、空軍為墨綠色,中間分別加1厘米正紅色或天藍色裝飾線,海軍為黑色;帽風帶為黑色人造革。海軍士兵夏常服為上漂白下藏藍色,上衣是套頭式帶披肩水兵服,褲子為旁開口水兵褲,用料為滌棉平布。帽子為帶飄帶的無檐大頂帽。④士兵冬常服。式樣與軍官冬常服基本相同,上衣口袋改為四個貼袋。陸軍、空軍士兵冬常服顏色與夏常服相同,海軍為藏藍色。用料為滌棉咔嘰。防寒層與尉官冬常服相同。海軍艦艇士兵為套頭式水兵服。大衣式樣與尉官大衣基本相同,但有風帽、護膝,寒區為皮大衣,水兵為呢大衣。絨帽或皮帽有帽耳孔。軍士長、專業軍士、學員冬夏常服式樣與尉官相同,用料與士兵冬夏常服相同;佩帶軍士長、專業軍士、學員肩章。 軍禮服 是軍人在重大節日、典禮、檢閱和重要外事活動時著穿的制式服裝。有的國家還有宴會服(晚禮服)、節假日禮服和常禮服等。多數國家軍隊只配發軍官。軍禮服用料講究,多用純毛或毛滌混紡織物,製作精細,色彩鮮艷,裝飾注重民族風格。許多國家的軍隊還有儀仗隊、軍樂團禮賓服及演出服。中國人民解放軍禮服有軍官禮服,儀仗隊和軍樂團禮賓服,文工團演出服。軍官禮服分夏禮服和冬禮服兩種,均為西服式,採用方下擺。夏禮服為平駁頭凡爾丁上衣和褲子,陸軍為米黃色,海軍是本白色,空軍是淺天藍色,領邊、褲中縫有軍種牙線。禮服領花將軍為五星和松枝葉,校官為五星和麥穗,尉官則是五星和寶劍形光芒線組成。大檐帽飾有金黃帽檐花,著用常服的襯衣、領帶和肩章。冬禮服為尖駁頭禮服呢上衣和褲子,陸軍為海藍色,海軍是藏青色,空軍是寶藍色,領邊、褲中縫的牙線與夏禮服相同,配冬禮服大檐帽。配套服裝與夏禮服相同。
作訓服 亦稱野戰服。是軍人作戰、訓練、勞動和執行軍事勤務時穿著的制式服裝。特點是輕便耐用,具有良好的防護性能,適應野戰條件下的需要。一般按軍種分類,有的國家軍隊還有兵種作訓服。按保護色分,有單色普通作訓服和多色組合迷彩作訓服,通常是官兵通用,多採用合成纖維與棉花混紡織物製作,也有用純棉織物和經過特殊處理的純化纖織物製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普通作訓服包括夏作訓服與冬作訓服兩種,陸軍為草綠色,海軍為藏藍色,空軍為上草綠下藏藍色。夏作訓服上衣為夾克式、開領,有兩個帶拉鏈的前胸挖袋和兩個帶袋蓋的下貼袋,貼袋外有兩個帶拉鏈的斜插袋,有臂袋和標志袢,下擺有松緊帶。褲為寬松式西式褲,前後各有兩個貼袋,褲腳口有扣袢。軟體立帽牆寬帽檐的作訓帽,帽子兩側分別有一組兩粒裝飾扣,用料為滌棉平布。帽徽採用軟塑料,易於隱蔽和戴鋼盔。冬作訓服,上衣為開關領,有兩個胸袋、兩個下貼袋和臂袋、標志袢,下擺、袖口和褲口有抽帶,防寒層與冬常服防寒層通用。用料為滌棉咔嘰。迷彩服顏色,夏季為林地型色,冬季為荒漠草原色,式樣、材料和防寒層與普通作訓服通用,配迷彩作訓帽。
工作服 為工作方便和防護需要著用的制式服裝。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工作服包括普通工作服和特種工作服,並區分軍種工作服和冬夏工作服,不同工作崗位著用的工作服用料有別。普通工作服主要有機械操作服、裝甲兵工作服、醫護人員工作服、炊事工作服等。機械操作服,陸軍為草綠色,海空軍為藏藍色。上衣為夾克式,緊袖口,兩個胸袋,暗扣,有護肘;褲子有護膝、護襠。面料夏為維棉平布,冬為維棉咔嘰。裝甲兵冬夏工作服均為夾克式上衣,有護肘,褲為馬褲,顏色、用料與冬夏陸軍機械操作服相同,與冬工作服配套的有棉內膽和皮棉內膽。蘇軍的普通工作服包括在特種工作服內。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特種工作服,分為特殊環境防護服和有害物質防護服兩類(見特種工作服)。
發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軍服的作用日益向著功能綜合和特殊防護方向發展。如作訓服由單色改為偽裝迷彩色,並將成為具有防火、防雨、防寒、防熱、防偵視和透氣性好、穿著舒適的多功能野戰服。注重研究特種工作服。軍服用料,多採用化纖混紡或純化纖織物及絮料,以減輕服裝重量。軍服的結構,採用多層次配套,使其具有良好的防寒保暖性能和調節性能。對常服、禮服主要是改進外觀和穿著的舒適性,同時注重經濟性和服裝號型。

『肆』 軍裝 常服 禮服的區別

軍裝常服和禮服的區別從配備的不同軍人,外觀和使用場合這三方面來看。

一,從配備的不同軍人看區別

禮服是配備給正常級別達到軍官或者以上的軍人,其次是配備給某些特殊部隊士兵。

常服是配備給正常普通軍人的軍裝,是入伍首先分發的統一服裝。

二,從外觀看區別

常服比禮服少了兩顆扣子和一條綬帶,禮服的袖子和褲腿上多了明黃飾的帶,常服的臂章由盾形臂章,底板為布面。

三,從使用場合看區別

禮服按條令規定在一些重大的紀念節日,各種國家級慶典活動、還有進行各種軍隊儀式時穿著。 常服就是軍人日常穿的非訓練日服裝,例如參加部隊政治教育課、節假日、慶功會等場合穿著。

(4)潛水艇士兵為什麼穿皮衣擴展閱讀:

軍人在參加重大禮儀活動(盛大節日、閱兵典禮、迎送貴賓等)時穿著的服裝。多數國家只配發給軍官。軍禮服用料講究,多用純毛或毛滌混紡織物,製作精細。其主要特點是庄嚴、美觀、色彩鮮艷、軍階標志鮮明、裝飾注重民族風格等。

由於各個國家的民族特點等不同,其禮服的樣式也不一樣。有的喜歡把禮服裝飾得絢爛多彩;有的設計得莊重大方。許多國家還有儀仗隊、軍樂團禮賓服及演出服。美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禮服式樣最多的國家,他們的軍隊有十多種禮服。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55年首次實行軍銜制時,校官以上軍官和海軍艦艇尉官、水兵配發禮服。1965年取消軍銜制,禮服隨之廢除。2007年7月3日,全軍軍服調整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這次是我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換裝,涉及禮服、常服、作訓服和標志服飾4個系列共644個品種,也是我軍最全面、最系統、最順利的一次軍服改革。07式軍服以威武莊重、陽剛俊美將中國軍人面向21世紀的豪邁、自信展現代世界的面前。

而與新軍服完美搭配、標識鮮明,彰顯軍人榮譽和身份的服飾系列,工藝精湛、系列配套、綴釘方便,順應了國際軍服潮流,同時又注入了中華民族和人民軍隊的特色元素,突出了整潔而端莊的軍人儀表。

07式軍服標志服飾一改87式軍服服飾品種少,服飾與服裝的整體搭配不夠協調,前胸較空,服飾表現力、表達力不強等不足。

軍官增加姓名牌、級別資歷章、綬帶,官兵增加胸標、臂章,士兵佩帶國防服役章,短袖夏常服上衣領尖、胸部分別增加領花和胸標,增強了識別功能,強化了軍服美感,體現了軍人榮譽。

服飾以金黃色為主色調,既符合民族傳統,又能體現軍隊威嚴。加工上採用金屬鑄造和靜電植絨等多種工藝,製作精細,綴釘方便。

標志服飾主體圖案,以「八一」軍徽、長城、盾牌、鋼槍、飛翅、鐵錨為主,象徵人民軍隊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鋼鐵長城,體現全軍官兵獻身國防的堅強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

軍人在平時和一般禮儀場合穿著的服裝,意為平常時候穿著的軍服。其主要特點是莊重、威武,能反映民族傳統習慣和精神,適合日常穿著。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七」式常服有軍官夏常服、冬常服,士兵夏常服、冬常服。

①軍官夏常服,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上白下藏青色,空軍為上棕綠下藏青色。金屬製成的領花作為軍種符號。制式襯衣為獵裝式,開領,短袖,陸軍為米黃色,海軍為漂白色,空軍為月白色。

②軍官冬常服,將校官冬常服顏色與夏常服相同,陸軍尉官為草綠色,海軍尉官為藏藍色,空軍尉官是上草綠下藏藍色。將官大衣,陸空軍為棕綠色,海軍為藏青色。

校官大衣為風衣式,陸空軍為棕綠色,海軍為藏青色。尉官、士官大衣,陸空軍為草綠色,海軍為藏藍色,栽絨領;艦艇尉官為呢大衣。冬帽是咖啡色栽絨帽或皮帽。

③士兵夏常服,陸軍士兵夏常服為草綠色,空軍士兵為上草綠下藏藍色,上衣為開領,四個貼袋。制式襯衣為開領,短袖;女士兵制式襯衣與女軍官制式襯衣相同。

海軍士兵夏常服為上漂白下藏藍色,上衣是套頭式帶披肩水兵服,褲子為旁開口水兵褲。帽子為帶飄帶的無檐大頂帽。

④士兵冬常服,其式樣與軍官冬常服基本相同,上衣口袋改為四個貼袋。陸軍士兵冬常服為草綠色,空軍士兵為上草綠下藏藍色,海軍士兵為藏藍色。海軍艦艇士兵為套頭式水兵服。

士兵大衣式樣與尉官大衣基本相同,但有風帽、護膝,寒區為皮大衣,水兵為呢大衣。絨帽或皮帽有帽耳孔。軍士長、專業軍士、學員冬夏常服式樣與尉官相同,用料與士兵冬夏常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