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清朝明朝時代的各個方面的材料
1583-1587年科爾沁翁阿岱等攻打了滿人的哈達部。
1593年為滅女真,嫩科爾沁右翼翁阿岱、左翼芒古斯、明安等科爾沁王和一些反建洲的女真人組成聯軍向諾爾哈赤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九部聯軍之戰,在和諾爾哈赤為首的建洲女真第一回和的較量當中蒙古人就以殘敗告終~就這樣嫩科爾沁部成了第一個向自元滅以後向女真人開戰的蒙古部落,當然也是第一個戰敗的,從此以後蒙古人就在無狹余時間和精力來限制女真人的崛起了。
1594年內喀爾喀部落老薩同科爾沁明安遣使通聘諾爾哈赤。(內喀爾喀是繼嫩科爾沁以後又一大與愛新國建立聯盟的蒙古政治集團。)
1604年,年少的林丹汗繼承蒙古大汗位,稱呼圖克圖汗。
1605年內喀爾喀巴約特部恩格德爾台吉與愛新國建立了貿易關系。
1606年還是此人引領內喀爾喀五部使者到建洲女真引駝馬,並給諾爾哈赤上汗號。
1612年諾爾哈赤與科爾沁的明安連姻,從此後科爾沁與女真人聯合變成為可能。
1614年內喀爾喀扎魯特貝勒鍾嫩以女妻諾爾哈赤子大貝勒代善,不久內齊汗以妹妻愛新芒古爾泰貝勒。
1616年諾爾哈赤建立愛新國(AISIN GURUN,滿語,意為「金國」,為了區別歷史上的女真金朝,也稱後金)。
1619年,愛新國取得擊敗明軍的薩爾滸大捷。
1619年愛新國攻佔開原後,繼爾又攻下鐵嶺,但此兩城是東蒙古與明朝進行貿易的互市。愛新國此舉必然遭東蒙各部的報復,隨後科爾沁與內喀爾喀的弘吉拉特和扎魯特組成聯軍,去攻打在女真人手裡的鐵嶺,結果聯軍在次殘敗。而且還被愛新國俘虜了眾多東蒙首領,此役在歷史上的影響重大。最重要的是愛新國在此役俘虜了內喀爾喀的宰塞,並把此人扣為了人質,以此來威脅誘惑內喀爾喀諸部,並離間其與察哈爾的關系。最後內喀爾喀以一萬牲畜的代價(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換回了宰塞。通過此役諾爾好赤有效的鉗制了內喀爾喀諸部,更穩定了與嫩科爾沁部的關系。
1619年8月趁愛新國滅葉赫部之際明安三子又掠奪了愛新國俘虜的牲畜。
1919年11月1日在愛新國與東蒙各部匯聚噶爾察莫岡干塞忒勒黑,此次會盟以後正式確立了愛新國與東蒙各部(科爾沁、內喀爾喀等)對共同敵人的攻守同盟關系。
1621年愛新國攻陷遼陽、沈陽,正式成為了能抗衡明朝、並威脅蒙古的新興政治力量。
1621年,察哈爾本部出現裂痕,察哈爾8大部里的兀魯特部達爾漢巴圖魯台吉以及明安(並非科爾沁的明安,而是察哈爾無路台吉的後人)等十名台吉因對林丹汗不滿。率領所屬部落投奔女真。
1622年-23年間傳來內喀爾喀與察哈爾要聯合征伐科爾沁的消息,諾爾哈赤向奧巴致書建議組成反察哈爾聯盟。
1623年林丹汗征討嫩科爾沁部。這種為淵驅魚的做法,最終使得東蒙古各部落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更給了女真人向蒙古各部滲透和控制的可能。
1624年愛新國與科爾沁部正式聯合成立反察哈爾聯盟。
1625年林丹汗親征科爾沁部奧巴,諾爾哈赤派病解圍,進一步鞏固了反察哈爾聯盟。
1626年諾爾哈赤授(註:不是封)奧巴以土謝圖汗名號(註:是汗,而不是王,至此在反察哈爾聯盟的科爾沁與滿洲並非從屬關系,而是平等的),並妻之以女,建立了姻親關系,使科爾沁成為愛新國最忠實的「盟友」。
1926年四月由於內喀爾喀諸部從明朝那裡領取了可觀的賞金後便斷絕了與愛新國的關系,並堵截愛新國的使者。於是愛新國以武力相對(科爾沁部落並沒有參加此次戰役,甚至還幫助內喀爾喀諸部),其覆蓋面為巴林、巴約特、烏齊葉特三部,10月又重創扎魯特部,幾乎與此同時林丹汗也趁火打截,開始兼並內喀爾喀諸部,愛新國與察哈爾同時攻打內喀爾喀,無疑等於巨石壓卵,戰爭的結果導致扎魯特、巴林兩部逃亡嫩科爾沁(這也是為何內喀爾喀諸部里惟有這兩部能在其後延續的原因),巴約特被愛新國所並,其餘兩部(烏濟葉特與弘吉拉特)則被滅。蒙古草原的一大政治集團從此退出歷史舞台。但林丹汗的兼並內咯爾喀的行為必然唇亡齒寒。
1627年繼兀魯特之後,同為察哈爾八大部里的奈曼與傲汗兩部投奔愛新國。
1627年(下半年)奈曼與傲漢的兩大宗支投奔愛新國後,迫使林丹汗率主力鄂脫克西遷,西遷時蘇尼特、烏朱穆沁、蒿奇特(浩齊特的屬部的一部分)等部因不滿林丹汗統治,越過翰海投奔喀爾喀部左翼車臣汗部,而察哈爾八大營里的阿喇克綽特部留駐於舊牧地,並未西遷,於是在第二年(1628)被愛新國所滅(註:此次戰役非常重要,在下我將具體解釋—嫩科爾沁此次沒有參加連軍),至此,察哈爾八大部(浩齊特、蘇尼特、烏朱幕沁、克什克騰、阿喇克綽特、兀魯特、傲漢、奈曼)里的兀魯特、傲漢、奈曼三大部投奔愛新國,而阿喇克綽特部被滅,蘇尼特、烏朱幕沁、甚至部分浩齊特屬部(浩齊特,是是8大部里最強大的一部—大汗本部,蒙名:HUUCHID)投靠了喀爾喀的車臣部。從此察哈爾一落千丈,以無實力在和愛新國正面交鋒,從此陷入了被動的局面。
1627年9月奈曼部奧齊爾台吉出征察哈爾,殺百人。
1627年林丹汗的被迫西遷,導致喀喇沁部離散,土莫特首領博什克圖汗退入河套地區,部眾藏匿山野。年底喀喇沁部聯合了一些右翼額脫克發起了對察哈爾部的反擊,一度佔領了庫庫和屯,但很快被林丹汗擊潰。蒙古人在生死關頭卻消耗著自己最後一點的力量。
1628年在愛新國征滅阿喇克綽特部後(這場戰役由於嫩科爾沁部沒有參加,於是愛新國也未能在擴大戰爭的范圍),與此同時喀拉沁部也和愛新國建立了聯盟(此時喀拉沁萬戶已經在林丹汗凌厲的攻擊下已經陷入非常危險的境界),正式參加反察哈爾聯盟。東土莫特直到1629年才歸附愛新國(由於距離較遠些),從此以後喀拉沁萬戶實際失去了獨立自主的地位,成為愛新國的附庸。
( O6 p" ]9 x# e$ y8 H* E* u2 l0 S0 v
PS:至此,愛新國不但成功的孤立了林丹汗,而且還大大的削弱了林丹汗的實力,並把林丹汗趕到了西面,於是眼下的最大問題就成了如何在反察哈爾聯盟里爭奪真正「主子」的地位~。征討阿喇克綽特部在對嫩科爾沁部與愛新國的關系史上,有重大意義。嫩科爾沁部在接到愛新國要求會兵攻擊察哈爾的召書以後並沒有和愛新國的軍隊會師,而是擅自行動在察哈爾的阿喇克綽特部的邊境附近「象徵性的走了一圈後回了老家」——皇太極聞之大怒(〈舊檔〉第六冊2840-2841頁,〈老檔〉太宗一,177頁),很明顯這是一種變相的通風報信的行為,雖然阿喇克綽特部並沒有在隨後逃脫厄運,但是由於嫩科爾沁部變相的抱信行為,使得阿喇克綽特部提早警覺,並讓正在西遷的林丹汗覺察到從後方來的危機,更由於嫩科爾沁部沒有參加愛新國的聯軍,使得皇太極不能在滅阿喇克綽特部以後乘勝追擊林丹汗,何況皇太極如果真追擊林丹汗,萬一在其後方的科爾沁人與察哈爾聯合,這樣愛新國將陷入背負受敵的不利局面,自己的老家也肯定將被科爾沁掏空,所以形勢迫使他沒有進行更深一步的行動,這樣就給正在西遷的林丹汗提供了喘息的機會,畢竟科爾沁的目的也僅僅是保全自己,而不是要滅察哈爾。自反察哈爾聯盟成立開始嫩科爾沁首領奧巴就與諾爾哈赤開始明爭暗鬥來爭奪此連盟里的主動權,可以說在諾爾哈赤時期算是打了個平手,那時嫩科爾沁部與愛新國都只是平等的聯盟關系,但是皇太極跟其父比起來更具英謀也更具攻擊性,他繼位後逐漸掌握了聯盟的主動權,上面提到在第二次反察哈爾聯盟對察哈爾部用兵時,科爾沁部沒有參加,雖然這樣可以說減輕了察哈爾人的壓力,但是卻在客觀上鞏固了愛新國在此聯盟里的地位。由於這次對察哈爾的討伐嫩科爾沁部並沒有參加,使得這次參加行動的其他反察哈爾聯盟里相對弱小的成員:奈曼、傲漢、(內)喀爾喀(指巴林和扎魯特)、喀拉沁部通過此次戰爭被懷柔到了愛新國一邊,〈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五,一月15日條記載:科爾沁、傲漢、奈曼、(內)喀爾喀、喀拉沁五部落,盡入滿法——這是在科爾沁部落沒有參加連軍時,愛新國立的一條法律。這條法律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此律條的真正意義為以上所提諸部將和愛新國成為主僕關系,「盡入滿法」的另一個意思是要受帶滿法的制約,也就是說要受到皇太極的調遣,愛新國利用這次嫩科爾沁部沒有參加聯軍行動的有利時機,在此次戰役中對除科爾沁以外的其他反察聯盟的蒙古部落充分實施了這個權利,也就是說愛新國在次戰役以後最起碼可以對除嫩科爾沁部落以外的所有反察聯盟的蒙古部落充分實施這項權利,且還讓這些部落首領承諾戰時聽從愛新國調遣,等回師以後,皇太極做的第一件大事兒就是遣使往奧巴處,嚴厲譴責了自九部連軍以來嫩科爾沁部以種種借口與機會來反對愛新國,不斷的破壞反察哈爾聯盟的行動,甚至還暗示其他反察連盟的部落都將以「反察聯盟的利益」誓死孝忠愛新國,必要時愛新國會動用武力等來威脅奧巴(〈舊檔〉第六冊2846-2852頁,〈老檔〉太宗一,181-185頁)。奧巴見勢無奈於天聰三年一月親自「來朝謝罪」(〈舊檔〉第六冊2852-2860頁,〈老檔〉太宗一,185-191頁)。就這樣皇太極以強大武力使奧巴屈服。自然嫩科爾沁部也就入了「滿法」,從此以後蒙古人和滿人正式成了主僕關系,皇太極退一步卻進兩步……當然在南蒙古的事兒搞定以後,南蒙以北的AR MONGOL諸部(指嫡系各黃金家族部落-其中有URAD、DURBUN HUHED-現在烏盟的四子王,MUUMIANGAN,AR HORCHIN等四部為左翼科爾沁王BOLNOI的後代屬部-NUUN HORCHIN也為BOLNOI後代的屬部,AVAG AVAGNAR為CHINGIS的弟弟比勒古台的後代屬部,UUNNIUD、YISUD、HARCHERIG為成吉斯汗三第哈赤溫後代的屬部),成為了愛新國新的獵取對象。
1629年為了拉攏AR MONGOL諸部,皇太極以探親的名義派遣早先投誠愛新國的察哈爾諾顏昂昆紳杜棱前往阿巴噶、阿巴噶那爾等部通好,獻馬十匹,從此阿魯部開始於愛新國交往。————《清太宗實魯》卷三。
1630年,阿魯阿巴噶(阿巴噶)、阿巴噶那爾、翁牛特、阿魯科爾沁四部的濟農、台吉們派使通好愛新國。——————《滿文老檔》(下)第1084頁。 8 C. m& I2 S. A0 v
' f0 h1 g2 x7 m. I
1630年3月24日在於愛新國結為同盟的誓書里出現了里翁牛特、阿魯科爾沁等首領的名字。
1630年4月11日阿魯部落四子部落率部歸愛新。——見《太宗實錄》卷七。
1630年的4月27日阿魯的伊蘇特部被察哈爾所敗,又趕愛新國使臣察漢喇嘛游說,於是投奔愛新國。這樣本屬於翁牛特屬部的伊蘇特部也正式歸附了愛新國。——見《太宗實錄》卷七。
至此阿魯諸部的大部都於愛新國建立了聯盟關系。都已經有了於察哈爾為敵的意像。
1631年春皇太極開始策劃和實施征討察哈爾部的行動,但是由於嫩科爾沁奧巴以蒙古馬不中用等理由拒絕了隨愛新國出征的要求。這樣又給予了林丹汗喘息的機會。—〈藩部要略〉卷一。
自然征討察哈爾的事宜,不得不推遲到來年進行了。——見《舊滿洲檔》3425-3426頁。
1631年察哈爾逃人帶來了林丹汗得到明朝賞賜後由哈喇汗(進正藍旗境內)一帶往東北一代移動,試圖攔截阿巴噶濟濃投奔愛新國,並伺機搶掠翁牛特與四子部的消息。——見《舊滿洲檔》3442-3443頁。
1632年初為防止嫩科爾沁部奧巴在找理由推辭出征而耽誤對察哈爾的行動,皇太極專門對其上書敦促,並讓其調整駐地。——〈滿文老檔〉太宗2,596頁。
1632年四月在精心准備後,皇太吉開始征討察哈爾部。此次西征直到歸化城,又入明邊,導致察哈爾的徹底崩潰,在次迫使林丹汗西遷到今天青海境內。——見《滿文老檔》天聰64月初九日條、十三日條。
1633年阿魯蒙古哈薩爾科爾沁部後代屬部的的烏喇特和毛明安(今天達貌旗的MUUMIANGANCHUUD)正式歸降愛新國。
d1634年林丹汗病死,察哈爾部完全潰散。於是同年6月就有1000察哈爾人來歸愛新國(皇親開國方略,卷19),察哈爾額林臣岱青等王宰桑兩千七百餘人來歸愛新國,緊接著巴圖JIONON 和阿牙克等人也率前余戶歸愛新國,就連察哈爾部最有實力的貴族多尼庫魯克四大宰桑也率眾六千及家口歸附愛新,進十一月甲午一次「來歸」的即達五千戶兩萬口。此時察哈爾汗室還在困守大漠深處。
1634年5月23日嫩科爾沁部噶爾珠塞特爾、海賴、布顏代、白谷壘、賽布壘等台吉因不滿愛新國的統治,試圖往征北方索倫部落,取貢自給,向北叛去。得知消息後皇太極令索倫部來朝首領巴爾達火速返回部落,防止噶爾珠塞特爾襲擊佔領索倫部(〈內國史檔案〉天聰八年檔)。此事同年6月21日被愛新國搞定……
1634年10月間皇太極派人到外藩蒙古,大會於碩翁克爾,完成了巴旗蒙古與外藩蒙古的編旗化地一事兒
1635年林丹汗三福晉蘇泰率部眾東遷到今天烏伸旗脫里圖蘇木,皇太極發精兵一萬將其包圍,額哲母子見大勢以去,也隨降了愛新國。黃金家族的統治與蒙古汗國正式告終…… 改國號為大清,改元為崇德,改族名為滿洲,成了滿蒙大汗……
1636年年底降滿蒙古諸部隨滿人征朝鮮。結果使朝鮮成為愛新國的附庸。
1638年正月外喀爾喀的扎撒克圖汗率兵逼進歸化城,皇太極親征
1639年二月降滿蒙古諸部隨皇太極征明。
1642年九月降滿蒙古諸部隨皇太極征明贏得了史上著名的錦洲、松山大捷。
1643年征明克捷。
1644年降滿蒙古諸部隨多爾滾入山海關征李自成。
關於蘇尼特:
1639年開始歸附喀爾喀的蘇尼特諸部開始叛降滿清,1640 年清朝賜給來降的蘇尼特MERGEN TAIJ騰吉斯於僧色格格,於是此人成了清朝的額附,後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固山貝子博勒為妻,後又被封多羅莫爾跟郡王,但1646年春騰基斯又帶所部去投*當時並未歸清的喀爾喀車臣汗,但是被四子部(今天烏盟的四子王)發現,四子部首領額木布等人派兵追擊。殺蘇尼特烏班岱等5名台吉和同夥。
『貳』 滿族有那些風俗習慣
婚姻家庭�
滿族婚姻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子女隨父姓。滿族人十分重視修家譜,家譜按輩分,從祖 上一代代排下來,只記男子名,配偶只記某某氏。
見面禮節�
滿族有孝敬長輩,講究請安問好,重視禮節規矩的傳統。男子請安要「打千」,左膝前屈,右腿下彎,上身前傾,右手下垂,問好。過年行跪拜禮。女子問安要雙腿並立,雙手放右膝上,曲膝弓腰,問好。此外還有相抱禮、執手禮等。
居室
滿族的傳統建築形式是院落圍以矮牆,院內有影壁(照牆),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東、中、西三間,其中東、西兩間為正房,門向南開。西間稱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為尊,俗稱「萬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牆上有祖宗神板。
服飾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的馬蹄袖長袍馬褂,頭頂後束辮垂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腳著呈船形的雙鼻皮條布鞋,大拇指戴搬指;婦女則多喜穿旗袍,梳京頭或「盤盤轡」,戴耳環,腰間掛長手帕,天足,蹬花盆底鞋。
滿族的帽子有禮帽(也稱官帽)和便帽(現在叫的帽頭),又分暖帽和涼帽;婦女戴"坤秋"帽或"卧兔",後來婦女頭飾不斷改進,貴族婦女多戴鋼子,飾以絹花球翠。
滿族入關後,滿漢服裝漸趨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魁力流傳下來。經過不斷改進,旗袍的樣式逐漸成為直領、窄袖、右大開襟、釘扣拌、緊腰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穿上後既能體現身姿,又可顯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睡扁頭
滿族的一種育兒習慣。即幼兒出生後,讓他(她)仰面睡覺,枕頭內裝上小米之類的囊物。因為,幼兒在學會走路以前骨骼很軟,有意識地"睡扁頭",可使後腦約扁平美觀,背部寬板健美。也可令幼兒的鬢角突起,不致成凹鬢角。這一習俗後被漢族普遍接受。
悠車
這種悠車是滿族撫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車形似船,用繩子系在大樑上。當孩子要睡覺時,母親就把他抱進悠車里,邊唱邊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神石、神竿、照牆
滿族人家庭院里迎大門立一約6尺高的神竿,竿的頂端是包著一塊紅布的風磨銅頂,竿頂下約1尺左右,橫置一短竿。神竿根部放三塊石頭,叫「神石」。神竿後築影壁,影壁牆頭飾有雨搭。傳說,這些是祭祀先祖努爾哈赤的。努爾哈赤曾上山挖過人參,神竿就是他挖人參時用的索撥拉棍,即「索絡竿」;神石就是野炊支鍋用的石頭;影壁就是背人參用的背夾。
禁忌�
滿族人不吃狗肉,不打狗,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這與滿族的犬圖騰崇拜、祖先崇拜有關,也與狗在滿族人生活、生產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有關。
『叄』 古代歐洲、日本和中國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古代歐洲、日本和中國的服飾特點分別是:
《歐洲古典服裝 》
服飾是文明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體現著民族文化特色,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
《歐洲古典服裝發展》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我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勞動者上衣較短。法國查理大帝"只披法蘭克人之衣服--用帶束緊之麻布褲,用帶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35 年版53 頁)。冬天穿水獺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貴族腰間有寬大飾帶,用以束緊衣服和佩戴寶劍,平民不準佩劍;衣料以麻布,毛織物為主。東方絲綢價格昂貴,以等量黃金計價,只有少數貴族能穿。《羅蘭之歌》(法)、《亞瑟王之死》(英)有所記述。服裝的等級差別主要表現在衣服質地和產地不同,貴族穿細麻布,穿義大利產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貴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織物。女式服裝為長至腳踝的緊身長衣,兩袖長而窄,外面穿一件寬松長袍,袖短於長衣。長衣領口較寬大,領口衣袖衣縫可有各種裝飾鑲邊。斗篷從頭頂披下來。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紀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
一塊大布不同。
13 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14、15 世紀後,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花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男女服裝都講究裝飾。男褲與鞋連成一體,腳掌以皮革為底,腳下還穿無底長靴,靴上帶有馬刺。緊身男褲是兩條褲管分開穿著,前後有長外衣遮擋。後來上衣越來越短變成夾克式外衣,15 世紀外衣更短,成為不能遮羞的服飾。婦女的袒領晚禮服與男人的短外衣服裝遭到神父的反對。
14 世紀時興一種染色服裝,上衣左邊一種顏色,右邊一種顏色,褲子左右腿各為一種顏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別染色。15 世紀初見習騎士的服裝從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淺綠三色互相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紅、黑、綠、紫幾種顏色。褲、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褲子可以內側為紫,外側為黑。
中世紀衣服上綉的花紋以家徽為最常見。家徽本來是十字軍東征識別敵我的記號,後來成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記號。14 世紀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風,婦女衣上多綉大型家徽圖案,已婚婦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別綉在衣服左右。
15 世紀婦女服裝向男裝靠近,寬松的長衣腰間系帶,外衣用寬大綵帶束腰,上掛有短劍,頭戴男士小罩帽,腳穿尖頭鞋。
中世紀婦女發式及帽式。12 世紀婦女習慣地把頭發梳在後面,扎兩個辮子順兩頰垂下。13-14 世紀婦女以方形白麻布包頭,在頭頂打結,或在耳際用發夾別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紀頭巾式樣很多,有的與現代修女頭巾相似,一直圍到頸部以下。年輕姑娘可以在節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許的。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相似的審美觀的服飾,V 字領、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使其成型,尖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著薄紗(用高級麻布作),帽有圓環固定,前沿還可加天鵝絨。帽子價格昂貴。帽子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紀的鞋種類很多,有皮、長統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帶、腕帶用皮革、麻羊毛織品製作。農民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鞋尖極長,鞋尖長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規定為六英寸,紳士十二英寸、貴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貧民不準穿。
神父一直穿黑色長袍戴風帽;但發式有變化。8 世紀開始為修士剃發,其儀式為"削發式",希臘或東歐的削發式樣是把頭發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稱為"聖保羅式",羅馬削發式樣是在頭上剃掉圓圓一片,四周仍留發,稱為"聖彼得式"。修士剃發是代表對上帝的謙恭及獻身的標志。`
14、15 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面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此時人用三千頭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奧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細珠以綉一首詩歌於襟袖之上。"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運來絲綢衣料,或以絲線原料加工成薄綢,製成衣服。男式服裝有緊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鎖服飾做為裝飾,衣長過膝,衣袖長短不一。腰間系有腰帶。長身斗篷為正式慶典服裝,斗篷前後鑲有美麗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塊有褶的長形布塊,固定於雙肩。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
《日本服飾》
日本傳統民族服裝。日文稱著物。
日本古代曾長期使用附袖貫頭衣,稱"小袖",是結合南方"身頃"、北方"筒袖"所創制,袖裉下有"身八口"(通風口)。從公元3世紀開始,中國袍傳入日本並產生影響,"小袖"不斷吸收吳服(中國三國時期吳國服裝、五代十國時期吳國服裝)、唐衣(中國唐代服裝)和中國明代服裝特點,在室町時期(1338~1573)發展成擺長過膝、袖口寬大的"長丈小袖",確定了和服的基本形式。
和服分男用、女用、兒童用和單衣、夾衣,有"表著"(外袍)、"下著"(內袍)等種類。和服長度一般齊踝,交領,右大襟,寬袖,留身八口,上下無扣無襻,系腰帶,衣上印有家族徽記。男和服採用黑、褐、灰、深藍等色的布料,或用細格、圓點、鳥眼圖案的布料。女和服通常採用色彩艷麗的絲綢面料,有精細的刺綉、繪畫及附加飾物。女和服腰帶(奧比)質地為織花或綉花的綢緞,長約3~5m,寬約25~40cm,通常單條織造而不加裁剪,用時裹於腰胸之間,在背後打結,結眼考究,有200多種。腰帶後中部有一小墊襯,用以撐住腰帶的褶飾。在各種社交活動中,和服一直深受日本人民喜愛。
《和服的特徵》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對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點綴有精緻的花紋,它是中年婦女的禮服,一般在比較隆重、庄嚴的場合,如婚禮、宴會時穿著。
3."色留袖"是有各種顏色的和服,穿著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輕,也是隆重場合時穿著的禮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婦女的傳統服裝,比較豪華,一般只在慶賀典禮、畢業,以及新年時穿著(今天,即使在這種時候也很少有人穿著這種和服)。"振袖"就是長袖,往往長達1米左右,垂至腳踝。
5.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色無地"的和服,在平時穿著。"色無地"沒有花紋圖案,但有顏色。
《中國服飾》
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一項,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治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社會服飾》
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距今約1萬年,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發明,服裝材料從此有了人工織造的布帛,服裝形式發生變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貫頭衣和披單服等披風式服裝已成為典型的衣著,飾物也日趨繁復,並對服飾制度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在紡織品出現之後,貫頭衣已發展為一種定型服式,在相當長時期、極廣闊的地域和較多的民族中普遍應用,基本上替代了舊石器時代部件衣著,成為人類服裝的粗型。新石器時代除有籠統式服裝外,還從一些陶塑遺物發現有冠、靴、頭飾、佩飾。
《商周服飾》
由商代到西周,是區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確立的時期。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提花幾何紋錦、綺,和絞織機的羅紗。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王室公卿為表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戰國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緻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鞋,多用小鹿皮製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綉手套,無不異常美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便於騎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這些都與多彩的社會生活相關。
《秦漢服飾》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腰間束帶。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
《隋唐服飾》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odong.com/wiki/%E5%8D%8A%E8%87%82'>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宋代靈鷲球紋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襆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
《明清服飾》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分,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薙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肆』 孝庄秘史中為什麼多爾袞總是帶著手套
多爾袞熬鷹,需要戴手套,避免抓傷。
『伍』 真皮包包發霉了怎麼辦
你現在可以用濕布擦乾凈,陰干後再擦油就好了,沒事的 真皮皮包的使用及保養 1、保持乾燥、存放於通風清涼處。 2、切忌曝曬、火烤、水洗、銳物撞擊和接觸化學溶劑。 3、手袋未經任何防水處理程序,沾濕手袋,請即用軟布抹乾,以防留有污漬或水印而使表面出現皺摺。如果在雨天使用,應特別注意。 4、不宜隨便使用鞋油。 5、磨沙皮切忌濕水,應以生膠擦及特別用品清潔護理,不應使用鞋油。 6、應小心保護所有金屬配件,潮濕及鹽份高的環境會造成氧化。保存真皮皮包妙法 7. 真皮皮包不用時,最好置於棉布代中保存,不要放入塑料袋裡,因為塑料袋內空氣不流通,會使皮革過干而受損。包內最好塞上一些軟衛生紙,以保持皮包的形狀。若沒有合適的布袋,舊枕套也很合用。 8. 皮包和鞋子一樣,是另一種型態的活性物質,每天都使用相同的皮包,很容易造成皮質的彈性疲乏,所以要像鞋子一樣,好幾個交互使用;皮包如果不小心弄濕了,可先用干毛巾吸干水分,裡面再塞些報紙、雜志之類的東西陰干,千萬別直接在太陽下曝曬,那會使得你心愛的包包退色、變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