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護士消毒工作間戴什麼手套
擴展閱讀
旗袍1920怎麼變化的 2025-04-03 02:54:52

護士消毒工作間戴什麼手套

發布時間: 2025-04-01 23:46:26

『壹』 無菌手套的戴法_戴無菌手套

戴無菌手套

(1)開包正確(1分);

防止包內側清潔面的污染。

(2)取手套正確(2分);

從手套包內取出手套,捏住手套反折處。

(3)第一隻手套戴法正確(2分);

右手對准手套五指插入戴好,並將右手四個手指插入另一手套反折處。亂祥族

(4)第二隻手套戴法正確(2分);

左手順勢戴好手套,兩手分別把反折部翻至手術衣袖口上。

(5)戴好手套後雙手位置姿勢正確(1分)。

雙手、前臂置手胸前向上,不能接觸胸腹部,防止污染。

十六、穿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

(一)適用范圍

任何一種洗手方法,都不能完全消滅皮膚深處的細菌,這些細菌在手術過程中逐漸移行到皮膚表面並迅速繁殖生長,故洗手之後必須穿上無菌手術衣,戴上無菌手套,方可進行手術。

(二)准備工作

1.在穿無菌手術衣與戴無菌手套前,手術人員必須洗手,並經消毒液泡手和晾乾。

2.無菌手術衣包事先由巡迴護士打開,無菌手套亦由巡迴護士備好。

(三)操作方法

1.穿無菌手術衣方法

(1)從已打開的無菌衣包內取出無菌手術衣一件,在手術間內找一較空曠的地方穿衣。先認准衣領,用雙手提起衣領的兩角,充分抖開手術衣,注意勿將手術衣的外面對著自己。

(2)看準袖筒的入口,將衣服輕輕拋起,雙手迅速同時伸入袖筒內,兩臂向前平舉伸直,此時由巡迴護士在後面拉宴巧緊衣帶,雙手即可伸出袖口。

(3)雙手在身前交叉提起腰帶,由巡迴護士在背後接過腰帶並協助系好腰帶和後面的衣帶。

2.戴無菌手套方法

(1)穿好手術衣後,取出手套包(或盒)內的無菌滑石粉小紙包,將滑石粉撒在手心,然後均勻地抹在手指、手掌和手背上,再取無菌手套一副。

(2)取手套時只能捏住手套口的翻折部,不能用手接觸手套外面。

(3)對好兩只手套,使兩只手套的拇指對向前方並靠攏。右手提起手套,左手插入手套內,並使各手指盡量深地插入相應指筒末端。再將已戴手套的左手指插入右側手套口翻折部之下,將右側手套拿穩,然後再將右手插入右側手套內,最後將手套套口翻折部翻轉包蓋於手術衣的袖口上。

(4)用消毒外用生理鹽嘩弊水洗凈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四)注意事項

1.戴干無菌手套時應先穿衣後戴手套。

2.戴濕無菌手套時應先戴手套後穿衣。

『貳』 醫務人員三級防護標準是什麼

三級防護標准

1、一級防護標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穿一次性使用隔離衣、戴一次性使用手套。

2、二級防護標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醫用防護口罩(N95及以上)、護目鏡或防護面罩、外罩一件醫用防護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3、三級防護標准: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加戴面罩,或將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換為全面具或帶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標准預防措施

1、手套: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和受損的皮膚、粘膜時,應戴手套,手套可防止醫務人員將手上的細菌傳染給病人。

2、洗手:當接觸到可能被污染的血液、體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時,應在取下手罩後洗手或使用快速洗手消毒劑。

3、口罩、護目鏡、口罩:戴口罩、護目鏡還可以減少病人體液、血液、分泌物等液體的感染性物質飛濺到醫務人員的眼睛、口腔、鼻黏膜上。

4、手套可以防止醫務人員成為微生物感染的媒介,也就是說,可以防止被病人或環境污染的病原體在人群中傳播,兩個病人之間必須更換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叄』 如何正確佩戴一次性醫用手套 醫用一次性手套佩戴注意事項

一次性醫用手套是醫療工作者的重要防護裝備,通過佩戴它,可以有效防止病菌的傳播,確保患者與醫護人員的健康安全。正確的佩戴方法不僅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還能保護醫護人員的健康,甚至減少家人接觸病菌的機會。

正確佩戴一次性醫用手套的方法多種多樣,根據手套的狀態不同,操作方式也會有所區別。例如,對於乾燥的手套,首先在手上塗抹少量滑石粉或醫用澱粉,方便戴手套。接著,用一隻手握住手套反折部分的內側,取出雙手套。然後,一隻手先插入左側手套,確保手套完全覆蓋手部,再將另一隻手伸入右側手套反折部分的外側,戴好手套後,將手套反折部分拉到袖口之上,確保不露出手腕。佩戴完畢後,用無菌鹽水清洗掉手套上的滑石粉,再進行操作。

對於濕手套,首先對手部進行消毒,然後從盛有濕手套的盆中取出手套,讓手套內部充滿水。左手先插入左側手套,確保手套完全覆蓋手部,再將右手伸入反折部分的外側,戴好手套後,抬起右手,讓積水順著手腕流出。同樣地,左手伸入右側手套反折部分的外側,戴好手套後,抬起右手,讓積水順著手腕流出。佩戴完畢後,將手套反折部分拉到袖口之上,確保不露出手腕。

當需要佩戴雙層手套時,可以增加防護效果。在特定的操作中,如化療和骨髓穿刺術,需要佩戴雙層手套,以便將一隻手套套在另一隻手套上。

正確佩戴一次性醫用手套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手套的使用不能替代洗手,在佩戴手套前後,務必要洗手並用酒精消毒。在使用手套期間,應盡量避免接觸非干凈的物品或表面,如果手套破損或穿孔,應及時更換。護理或診療操作時,一個以上患者不應佩戴同一副手套。如果從患者身上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應更換手套。醫用一次性手套不可重復使用,因為重復使用手套會增加感染風險,還會導致手套磨損和穿孔。使用完手套後,應從手腕處開始逐步脫下手套,避免接觸手套外部。使用完畢的手套應當在特定垃圾桶中廢棄,避免污染其他地方和其他垃圾。

『肆』 醫務人員防護分為幾級

一、級別防護

(一)一級防護:適用於預檢分診、發熱門(急)診、感染性疾病科的醫務人員。

防護要求:

1.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一次性隔離衣,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後須進行手衛生。

3.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黏膜的防護。

(二)二級防護:

適用於:

1.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病人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 科收治病人的隔離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

2.接觸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用 後物品和死亡病人屍體的工作人員;

3.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防護要求:

1.進入隔離留觀室及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穿戴一次性 工作帽、護目鏡(屏)、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穿一次性鞋套。

2.嚴格按照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 防卸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鼻腔黏膜及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三)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病人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病人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的醫務人員。

防護要求:

1.應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 醫用防護口罩 (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 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2.達到二級防護的所有要求。

二、不同崗位人員的防護要求

注意事項:

1.檢驗人員在給病人采樣時一般可選擇戴雙層手套;消毒人 員在進行消毒時應使用橡膠手套,必要時穿長筒膠鞋。戴手套前 應檢查手套是否有破損。

2.戴口罩時應注意檢查其佩戴時的嚴密性。N95 口罩使用6~8 小時應更換。

3.佩戴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時可無需戴戴護目 鏡或防護面屏和醫用防護口罩(N95)。

4.嚴格遵守標准預防的原則。

5.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6.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伍』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要注意哪些方面

後1-2小時之內開始。
5、隨訪
不論暴露者個人有否進行暴露後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對暴露者進行定期血清學隨訪。
6、咨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緩解其心理壓力,採取必要防護措施,防止進一步播散。
二、醫務人員防護的原則
1、醫院內所有區域應當採取標准預防。 2、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
②脫去手套手後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觸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後應當立即洗手;
④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到時,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穿隔離衣或圍裙;
⑤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3、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醫用級標准,如防護服、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面罩、隔離衣、手套、鞋套等。
4、醫護人員的分級防護
⑴一級防護:適用於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①、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②、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粘膜的防護。

⑵二級防護:適用於進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觀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屍體的工作人員,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⑶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病人實施吸痰、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務人員。
除二級防護外,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三、實驗室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
1、實驗室安全性的認識:
⑴、對設備和實驗室進行安全性評估,並提出改進意見。 ⑵、檢查安全標准操作規程,這些規程應適用於現有的條件,並與其它的規則和操作過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發生和新的危險出現,均要定期對安全標准操作規程及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2、減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針頭、刀片、玻璃製品、載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實驗室使用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訓
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包括上崗培訓和復訓),所有工作人員均有責任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個人保健
⑴很小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的敷料覆蓋。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嚴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不應進入醫院生物安全P2級實驗室。
⑶進入P2實驗室者,要穿隔離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觸物傳染

性危險大,可戴兩付手套以增加保護。
⑷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修剪長的、帶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脫去隔離衣後、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洗手。 ⑹應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觸膜面部。
⑺在有危險化學品濺出或爆炸可能時,應配戴安全眼鏡和面罩,如把樣品管移出液氮時。
⑻嚴禁在HIV和相關實驗室用嘴吸取液體。嚴禁在實驗室內吃、喝、吸煙。
5、建立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
⑴在處理緊急事件中要包括設備管理員、實驗室主任、調查員、實驗室工作人員、設備安全員。
⑵要依據實驗室應用的生物材料種類通知警察、消防員和其他緊急事件處理者,以幫助他們制定緊急事件發生時的處理方案。
⑶實驗室緊急處理要考慮到包括炸彈威脅、嚴重氣候狀況(颶風、洪水)、地震、停電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災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潔或作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採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學消毒
① 次氯酸鈉:如含氯消毒劑包括84消毒劑、優氯凈等。 ② 醇類:如乙醇
③ 醛類: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 HIV實驗室中常用的消毒劑:
廢棄缸:用10%(v/v)次氯酸鈉(10 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櫃操作表面/工作台/離心機/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採用含有效氯的水噴撒或使用10%次氯酸鈉或10%

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於消毒單一生物安全櫃或整個實驗室.
⑶高壓蒸汽消毒
7、感染性樣品的接收和發放 ⑴潛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應該有合適的包裝並有醒目的標記。
②應該送到合適的實驗室,不能在收發地點和倉庫等地點打開。 ③未標記的包裹應作為潛在感染源處理。
④包裹必須在下列情況下才能打開:在處理感染源方面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具有處理感染源設備的實驗室;穿戴防護衣的工作人員;應用後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領導和專家。 ⑵潛在性感染材料的發放
①必須送到預定的接受站的地點,並清楚地標記為感染性的。 ②必須放在密閉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險罐中,罐里含有足夠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裝的體積不得超過50ml。
⑤所有發放的第三類微生物病原體必須有記錄。 8、實驗室安全事故處理方案
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檯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
⑴緊急處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種小的損傷,包括皮膚的破損或刺傷等都可能與傳染性物質接觸,必須用肥皂和水沖洗,如果可能盡量擠出損傷處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膚消毒劑,立即進行醫療處理;
②皮膚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沖洗,並用適當的消毒劑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膚消毒劑(外科用葯)。
③針刺和切割傷:懷疑皮膚有損傷或針刺時,建議盡可能擠壓傷

口,然後用大量的水沖洗;
④眼睛濺入液體:眼睛濺入液體,立即用水沖洗。必須迅速。避免揉擦眼睛。連續沖洗至少十分鍾。
⑤衣物污染:盡快脫掉隔離衣以防止感染物觸及皮膚並防止進一步擴散。脫掉防護手套。洗手並更換隔離衣及手套;如果個人衣物被污染,應立即將污染處浸入消毒劑。
⑥重大事故是指嚴重損傷或暴露,應有主管領導和專家到場並提供指導。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損傷及潑濺
發生潑濺事故後應立即採取措施保護易污染物質;如果懷疑有嚴重事故,應按較嚴重情況處理並採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員,防止污染擴散;控制污染,並防止人員再進入;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安全負責人,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
1、充分利用各種防護器材:例如鉛圍裙、手套和防護眼鏡等。 2、控制原發射線:例如選擇適當的曝光條件,縮小曝射病;透視前暗適應,間斷透視縮減曝光時間等。
3、減少散射線:例如加強X線管消散措施,按標准設計機房,擴大散射線的分散面並削弱其強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檢查,建立體檢檔案。 5、佩帶防護計量儀,定期檢測放射輻射劑量。
6、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法規、專業技術的知識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