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玩滑板的時候手裡拿的減速東西,接觸地面可以擦出火花的東西,叫什麼名字
不一樣的,樓主你的是雙翹板,用來做動作的。你描述的是長板滑手速降時用的手套。
② 女生玩滑板要注意什麼
注意事項:
1、滑板的選擇:
這是玩滑板最重要的工具,有專業、非專業之分。不可買玩具板,危險度很高,玩具板非正規板,容易摔跤,造成體驗感差。
2、滑板鞋:
滑板鞋的好壞,對一名滑手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板鞋的強度:滑板鞋的鞋底和鞋幫的材料最好是聚胺脂的,鞋面最好是厚實的翻毛牛皮,這樣比較耐磨。注意你平時Ollie帶板時所用到的鞋的位置,在選鞋時盡量避開這些位置有接線的鞋,這樣可防止板鞋過早的因脫線而報廢。
板鞋的舒適性:「對於一些技巧細膩的滑手,他們比較喜歡用較溥的板鞋。這些板鞋鞋底比較薄,但通常都有比較厚或帶氣墊的鞋墊,鞋面所用的皮質比較軟,做動作時能清楚的感受到板面上的砂貼著腳面而過。而做動比較猛的滑手一般都選擇比較厚實的滑板鞋。比如鞋底帶氣墊或油墊,鞋舌比較厚實,這樣穿著起來感覺比較裹腳。
3、護具:
滑板護具包括頭盔、護膝、護腕(護肘)等 ,建議初學者採用,或者做難度動作時使用,一般在比賽中都要求佩帶護具。
頭盔:一個質量過硬的頭盔是您最重要的安全裝置,如果您玩滑板時沒有戴頭盔,刮傷扭傷可以很快恢復,但頭部的損傷將極大的影響您以後的生活。
護膝: 對於護膝來說最有意義的便是塑料護膝的發明。
手套: 滑板手套有很多種形狀和尺寸,在美國和日本有些人就拿摩托車手套當滑板手套,也有人拿園藝手套來替代,比較理想的手套是既合適手又能使您在摔倒時手掌免受傷害。
護腕(護肘): 和護膝一樣,有塑料帽檐的護腕是最好的護腕,同時有很多替代品的功能也是一樣的。
(2)長板手套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滑板技巧:
板在腳下,危險在身上。玩板的朋友離不開板,更脫不了摔。特別是初學者,對板還是很陌生,重心還是很難控制好,稍不留神便板損人傷,有如下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一、如果你是初學者,上板之前,請先多看看基礎動作資料例視頻文章等。
二、初學時一般摔倒都是重心不穩,若滑行時失去重心,乾脆跟重心,腳使勁壓板端或板尾,使板端或板尾擦地急停。
三、若做技巧性的動作如騰空落地等時,且摔倒難已避免時,盡量綣身曲體,頸部張緊,向上伸遠離地面。
四、建議去玩板的話,最好帶上護具,特別是初學者,別嫌煩。
心態:
滑板練習時,有很多問題都是屬於心態問題:
1、首先要知道滑板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為何你要選擇滑板,因為你決定挑戰自己。如果你是那種無法接受挑戰的個性,也許你應該考慮放棄。
2、練習要勤,地面最好要平沒有棱,頻率要高。
3、不要怕丟臉,初學本來就要專心自己的練習,只要小心自己不要撞到人,或是擋到別人的路線,至於別人對你的看法不重要。
③ 枷具什麼時候開始出現
北宋徽宗時曾謫監岳陽酒稅的范致明,在其所撰《岳陽風土記》中載:「江岸沙磧中有冶鐵數枚,俗謂鐵枷,重千斤。古人鑄鐵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竅徑尺許,不知何用也。或雲以此壓勝,避蛟蜃之患;或以為石丁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舉也;或以為植木其內,編以為柵以御風濤,皆不可知。」這是今存關於鐵枷最早的記述。明《隆慶岳州府志·岳州府圖》,在岳陽樓城門之下繪有四大一小鐵枷五枚,稱「鐵枷」。明萬曆癸未(1583年)張元忭撰《巴陵游覽記》雲:「城外有鐵鑄方佛五枚,陷沙磧中」,稱「方佛」。府、縣志中還有稱「鐵木丑」、「鐵械」的。其用途除范致明所述外,還有以為「蓋晉伐吳,吳人以鐵鎖橫截之,此殆植標系鎖之具耳」。更有說為岳飛征楊么時系鎖橫江之物,則是張冠李戴。范致明記鐵枷時為北宋,岳飛征楊么是南宋,孰先孰後,不辯自明。
綜上四說,略加辯證。石丁石之說范致明已然否定。「石丁」是「碇」的異體字,石丁石是船停泊時沉落水中固定船隻的石塊,即起今日錨的作用。鐵枷重數千斤,古今確實無人能舉,或偶爾系舟卻有可能。致於植木編柵以御風濤,以此五枚,能護城垣幾許?豈不是螳臂擋車!若系鎖橫江攔截敵艦,則對岸亦應置此物,然迄今卻無發現。況湖面寬10餘公里,湖水落差又大,實際操作與效果均難於想像。此三說似難成立,唯壓勝避蛟蜃之患頗切當時實際。它與洞庭湖的變遷,以及唐開元以後對龍神的崇祀和岳陽樓常罹水患密切相關。
晉代以來,隨著古夢澤的淤叢握積升高和築堤圍墾,而洞庭湖則沉降擴充,長江泄洪水口增多,使洪水期洞庭湖水域達6000多平方公里。「洞庭天下水」,波瀾壯闊,風濤詭譎,水患連年。當時人們對自然災害既無法抵禦,又無法科學的解釋,原本篤信佛、道教的封建帝王如唐玄宗輩,便只好藉助神的力量了。他們從開元年間的修龍池祭龍神,進而制定祭五龍的制度,不斷加封江河湖泊水神。民間,自漢晉以來佛、道教卻已盛行,對水神的崇祀更是由來久遠。此時,岳陽樓自張說與文士登樓賦詩後已名聲大著,更兼西門城樓乃防衛重地,確保安全已是至滲敬慶關重要,於是以鐵枷震懾蛟蜃,護衛名樓與城防。
持壓勝說者,古已有之。南宋王梅溪於1168年自夔州移知湖州,途經岳陽有詩雲:「岳陽樓前鐵為械,古人慾斷蛟螭害。蛟螭為害盛巴蛇。遺冢猶存足為戒!」他認為蛟螭興風作浪之害,遠勝吞象食人的巴蛇,岳陽人面對巴蛇冢,前事不忘,鑄鐵壓邪,以絕禍患,亦乃情理中事。另一位南宋人張世南,則在《遊宦記聞》中寫道:「紹定癸巳(1233年)七夕後一日,予甥董若金忽語予雲:『適有自弋陽(今江西東北部)來者,言縣境桃花步漁人,入水見一物、長如半月、非鐵非石,圖形以示雲』……予應曰:『此不難別,其制絕類岳陽樓下鐵枷,必縣傍溪中,古有龍祟,時得道之士如許旌陽者,鑄為此物,以鎮妖蛟蜃穴。歲月深許,水所漬,故不類鐵』。」通過論證,他認為其它各說皆與弋陽縣傍溪中鐵枷無關,得出「以此驗彼,壓勝之物明矣」的結論。對此我們還可以明代巴陵人胥文相《物類相感志》所雲:「蛟龍之性,畏鐵愛玉而嗜燒燕」為佐證,鐵枷鑄成燕尾相向引蛟龍就範而鎮壓之,是道家特有的作法。其實,「鐵枷」、「鐵木丑」、「鐵械」、「鐵鑄方佛」這些名字都含有囚鎖、桎梏、鎮懾的意思。民間傳說鐵枷由來,是觀音菩薩經洞庭湖時,見百姓頻遭水患,便用黃草紙剪成枷形,擲於湖中鎮稿蔽懾湖妖水怪。年深日久,便變成了鐵枷。這神話故事亦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1980年5月,岳陽樓公園從樓下湖灘移一枚置樓下五平台左右側,其形狀如古代囚系犯人的枷具,兩端呈燕尾形,長2.4米,寬1.88米,厚0.34米,中間大竅直徑0.26米,外側燕尾上的兩個小竅直徑0.12米,三竅皆圓形空間,重約7.5噸。僅從范致明記載時算起,至今已近900年。它漲水時浸泡水中,水落又倍受雨雪風霜侵襲,卻不銹不蝕,呈黑褐色,光澤照人,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研究古代冶鐵技術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