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人提問___有關棒球的手套 大蝦進!
棒球手套分為分指的和不分指的兩種。其中不分指的手套除拇指外其餘四指不分開,規則規定只有一壘手和捕手可以使用不分指手套,因為不分指手套較大而厚,適合他們接投球和傳球(他們也可以使用分指手套,但是正式比賽里捕手基本沒有用分指手套的,一壘手也很少使用)。連指手套其大小自四指頂端經掌心至手套下端不得超過30.5厘米,手套的幅度以食指內側下端縫線部分經由各指下端至小指外沿應在19.7厘米以內。分指手套重量不限。(分指手套見下圖,點擊看大圖)
baseballglove可以統稱棒球手套,mitt常用於連指手套。
在具體使用時glove指分指手套,包括投手手套(pitcher'sglove),內場手套(infielder'sglove)和外場手套(outfielder'sglove)。
mitt或者mitten專指不分指手套,包括捕手手套(catcher'smitt)和一壘手套(firstbaseman'smitt)。
再來就是各個守備位置手套差異:(回答問題只能上傳一張圖片,所以我以下各種手套類型圖片只能給你連接地址)
棒球規則上無明確的規定手套的差別,關於各個野手手套的差異,是因為適應各守備位置傳接球的需要,我將找到的說明列出來給你參考:
棒球手套共分:1.投手2.捕手3.一壘手4.內野5.外野。
1.投手球檔為了防止球種被看到所以多屬密閉式,在虎口這個區塊的皮革一般都不做空格,且規定不能有白色線條(多為12.5~12.75吋)。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D%B6%CA%D6%CA%D6%CC%D7&in=18814&cl=2&lm=-1&pn=10&rn=1&di=23137601085&ln=1&f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
2.捕手:主要為接投手的快球,所以手套厚度也較厚接球手套是最常見的手套,一般戴在左手上,也有特製的右手用手套,供守場員使用。接手所用的連指手套,周長不得超過96.5厘米,上下端不得超過39.4厘米;虎口的上沿不得超過15.2厘米,下沿長不得超過10.2厘米,上下沿長不得超過15.2厘米。虎口處可用整塊的皮革縫制,也可用皮條編成,但不得編成網兜狀。手套重量不限。其主要功能有:1.緩沖球的巨大能量。2.更好地牢牢接住球。棒球手套在場上的不同位置有著不同的形狀。其中接手(捕手)的手套最為特殊。其相對於其他位置的接球手套的不同點為:除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是連在一起的,為了緩沖投手投出的球的巨大力量以便接住球,裡面的海綿內襯也相對其他位置用的接球手套要厚很多。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2%B6%CA%D6%CA%D6%CC%D7&in=21485&cl=2&lm=-1&pn=15&rn=1&di=24680859885&ln=1&f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
3.一壘手:主要為接內野手的傳球,所以較長,也蠻厚的(多為14吋左右)。由於一壘關繫到出局的次數很多,都是在跟跑者比看球先到還是人先到,因此一壘手手套都會做得長且大,有一點像削薄的捕手手套,因為夠大才能把傳不好的球接的好一點,夠長就會比較先接到球,而且會給一種錯覺好像球先進去了。一壘手所用的分指手套或連指手套上下端不得超過30.5厘米,掌面上部寬不得超過20.3厘米;虎口上沿長不得超過10.2厘米,下沿長不得超過8.9厘米,上下沿長不得超過12.7厘米。虎口處可用整塊的皮革縫制,也可用皮條編成,但不得編成網兜狀。手套重量不限。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2%BB%C0%DD%CA%D6%CA%D6%CC%D7&in=1411&cl=2&lm=-1&pn=1&rn=1&di=2725028175&ln=1&f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
4.內野(又分二壘手、游擊手與三壘手,但是皆可通用)(多為11.5~12吋)。
(1)二壘手:為封閉式,比投手手套短一些,基本上二壘手大多都是用工字或是十字為主,主要選擇為手套稍短,球擋(手套接球的虎口部分)比較淺、目的是希望手套可以靈活移動接球,接到球之後可以快速的將球從手套中拿出,約11.25~11.75吋。二壘手由於打來的球都比較軟弱(因右打者多),還有需要搭配演出雙殺,因此接球的口袋都會比較淺,有一點像縮小版的投手手套,方便接到球後可以較快把球拿出來再傳給一壘。
(2)游擊手:為工字狀,基本上游擊手的手套,用工字的不多,大多數都是用十字或是短網的為主,也有少數例外,像是洋基的jeter和現在大都會的小松井,他們兩個守游擊的時候都是用類似投手手套的封閉式,巨人隊的二岡有時候也會拿封閉式的手套上場手游擊,約11.25~11.75吋。
(3)三壘手:為十字狀,多以單片或是工字為主,用十字的也有,不過三壘強襲球多,有時候不小心十字檔球線會斷掉或是發生棒球卡在手套上面的情況,約11.5~12吋。
內野手套: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FE%C0%DD%CA%D6%CA%D6%CC%D7&in=18564&cl=2&lm=-1&pn=40&rn=1&di=25260042225&ln=1&f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
5.外野:由於外野防區極大,主要是接高飛球,因此手套也跟著做得比較大,一般都會做成雙十字型的,可以方便接高飛球時不會因手套擋到而接不到,越大也就越容易撈到球。(多為12.5吋以上)
外野手套: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D%E2%D2%B0%CA%D6%CC%D7&in=18564&cl=2&lm=-1&pn=8&rn=1&di=44668526670&ln=1&f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
另附:擊球手套:是專供擊球手使用的手套,其作用為:1.防止手上出汗沾到球棒使球棒打滑脫手。2.在某種意義上說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擊球手套這一偉大發明在棒球運動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打擊手套: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0%F4%C7%F2%BB%F7%C7%F2%CA%D6%CC%D7&in=10677&cl=2&lm=-1&pn=17&rn=1&di=14631213855&ln=1&f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
⑵ 棒球手套有幾種 棒球手套怎麼戴 棒球手套尺寸怎麼選
棒球手套有幾種
棒球手套是打棒球時佩戴的手套。起初,隊員都是赤手空拳參賽。1896年,棒球比賽上出現了第一雙棒球手套,最初是為了保護接球手。隨著棒球手套的發展,逐漸成為必備裝備。根據位置不同,手套分為以下幾種:
1、捕手手套
常見手套,戴在左手上,也有特製的右手手套,供捕手使用。主要用來緩沖球的能量,幫助捕手接球。捕手手套的特點是除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連在一起,內襯較厚。
2、投手手套
為了防止球被看到而設計,多為密閉式,虎口區域皮革不做空格,皮條、縫線和指蹼顏色一致。
3、擊球手套
專供擊球手使用,防止手上出汗使球棒打滑,保護手部。
4、一壘手套
關繫到出局次數,手套長而大,方便接好傳不好的球。
5、二壘手套
接球口袋較淺,方便迅速將球傳給一壘。
6、三壘手套
口袋較深,方便接住強勁的球。
7、游擊手套
介於二壘和三壘之間,手套模式也在兩者之間,工字型較多。
8、外野手套
外野防區大,手套大,做成雙十字型,方便接高飛球。
棒球手套怎麼戴
正確佩戴棒球手套才能起到保護手部和輔助接球的作用。戴法如下:食指通過手套背部開口放在外部,其他手指伸進手套。大拇指位置與其他四指隔開,可通過調節大拇指處的皮帶來調整松緊。
棒球手套戴在左手上,並非強制,但一般右手扔球者會戴在左手上,左撇子會定製右手手套。
棒球手套尺寸怎麼選
根據國際棒球賽事標准,棒球手套長度不超過39.4厘米,周長不超過96.5厘米。選擇手套時,根據場地和位置選擇合適尺寸。二壘、三壘、游擊等內野手套一般是11.5-12英寸,外野手套一般是12.5-13英寸,捕手手套和一壘手套也是11.5-12英寸,要求稍有不同。棒球手套可調節松緊,試戴一下即可。
⑶ 棒球規則的幾個疑惑
1,不是的。
在一個半局中,守隊一共上場9人且必須9人,但攻隊最多隻能上場4人
我們知道棒球場內野有四個壘,按照逆時針方向分別是本壘、一壘、二壘、三壘
也就是說當進攻隊所有壘上都有人——即所謂滿壘情況時,就是他們在場人數最多的時候
除了本壘的那名揮棒的隊員叫做擊球員/打者外,其他壘上的隊員叫做跑壘員/跑者
2,首先強調兩點:
首先,攻隊若想得分,必須有一名隊員依次踏過一壘、二壘、三壘,然後回到本壘,漏踏哪一個壘都不會得分
其次,一個壘包上最多隻能有一名攻隊球員
再次,後位跑壘員不可超過前位跑壘員
因此若只有二壘或三壘有跑壘員,那麼打者將球擊出後跑向一壘時,跑壘員可以選擇不跑
而擊跑員(打者將球擊出後自動變為擊跑員)最多隻能跑到已經有人的壘位的前一個壘位
換句話說若二壘有人但沒跑,則擊跑員只能跑到一壘而不能跑到二壘,更不能超過二壘跑上三壘、本壘
但由於一個壘上不可以有兩個人,因此若一壘有人,那麼擊跑員跑向一壘的時候,一壘跑者必須跑向二壘
若二壘也有跑者,那麼這個二壘跑者就必須跑向三壘,以此類推
這就是所謂的被動進壘,即壘上跑者由於擊跑員跑向一壘的行為,而不得不進壘的情況
封殺就是在且只能在被動進壘情況中出現的
3,不一定
只不過內野地滾球傳一壘在沒有失誤的情況下幾乎必殺擊跑員,所以有時候為了先奪一個出局數,所以就會先傳一壘
但當處於被動進壘局面時,很多時候會根據情況先傳二壘再傳一壘(經典的一壘有人時出現內野地滾球),或先傳三壘再傳一壘(一壘、二壘同時有人時)
成功的話就是雙殺
甚至有時候當2出局前三壘有人盜本壘時,還必須先傳本壘,而放掉一壘
所以以上情況都不是一定的,所有的守備行為都必須根據場上變化來進行判斷
4,前面說過了,任何情況沒跑四個壘都不能得分
另外沒有四壘
5,這個問題基本上在2里基本已經解答了
如果壘上的跑者都想回到本壘得分,那麼他們就必須依次踏過所有壘包,後位跑者絕對不可超過前面的跑者
6,沒太看懂這個問題的最後一句
擊跑員永遠都是有地方的,那就是一壘
如果一壘有跑者,除非擊跑員在跑到一壘前出局了,那麼一壘的跑者就必須跑向下一壘給擊跑員讓位置,這就是被動進壘
滿壘時一次殺四個人只是理論存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出現
首先攻方累計3個出局數就會攻守互換,所以沒必要四殺
其次雖然理論存在第四齣局甚至第五齣局,但滿壘四殺的難度近乎無窮大,根本不在理論第四齣局數的考慮之內
「不是沒個壘上只站接球的嗎?」不懂你說的啥意思
7,上面解釋了,看懂上面的回答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8,觸殺就是在【活球時】守隊球員【持球觸碰】【沒有安全在壘】的攻方球員【身體的任意部位】,而令其出局的行為
觸殺成功的必要條件如上中括弧中的內容,觸殺可以在活球時的任意時刻發生
【只有球在空中飛行時】【使用手或者手套(除了這兩樣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行)接住球】,才能令{擊跑員直接出局},但其他人是不可以的
上面兩個中括弧中的內容是接殺的必要條件,大括弧中的內容是接殺的對象
換句話說,如果球碰到其他物體反彈了,那就不能直接將擊跑員殺死了,必須傳一壘封殺或者觸殺
因此接殺比觸殺條件要苛刻,而其針對象不是所有人
聯系比賽看看規則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