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要注意哪些方面
後1-2小時之內開始。
5、隨訪
不論暴露者個人有否進行暴露後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對暴露者進行定期血清學隨訪。
6、咨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緩解其心理壓力,採取必要防護措施,防止進一步播散。
二、醫務人員防護的原則
1、醫院內所有區域應當採取標准預防。 2、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
②脫去手套手後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觸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後應當立即洗手;
④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到時,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穿隔離衣或圍裙;
⑤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3、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醫用級標准,如防護服、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面罩、隔離衣、手套、鞋套等。
4、醫護人員的分級防護
⑴一級防護:適用於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①、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②、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粘膜的防護。
⑵二級防護:適用於進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觀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屍體的工作人員,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⑶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病人實施吸痰、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務人員。
除二級防護外,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三、實驗室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
1、實驗室安全性的認識:
⑴、對設備和實驗室進行安全性評估,並提出改進意見。 ⑵、檢查安全標准操作規程,這些規程應適用於現有的條件,並與其它的規則和操作過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發生和新的危險出現,均要定期對安全標准操作規程及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2、減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針頭、刀片、玻璃製品、載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實驗室使用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訓
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包括上崗培訓和復訓),所有工作人員均有責任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個人保健
⑴很小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的敷料覆蓋。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嚴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不應進入醫院生物安全P2級實驗室。
⑶進入P2實驗室者,要穿隔離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觸物傳染
性危險大,可戴兩付手套以增加保護。
⑷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修剪長的、帶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脫去隔離衣後、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洗手。 ⑹應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觸膜面部。
⑺在有危險化學品濺出或爆炸可能時,應配戴安全眼鏡和面罩,如把樣品管移出液氮時。
⑻嚴禁在HIV和相關實驗室用嘴吸取液體。嚴禁在實驗室內吃、喝、吸煙。
5、建立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
⑴在處理緊急事件中要包括設備管理員、實驗室主任、調查員、實驗室工作人員、設備安全員。
⑵要依據實驗室應用的生物材料種類通知警察、消防員和其他緊急事件處理者,以幫助他們制定緊急事件發生時的處理方案。
⑶實驗室緊急處理要考慮到包括炸彈威脅、嚴重氣候狀況(颶風、洪水)、地震、停電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災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潔或作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採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學消毒
① 次氯酸鈉:如含氯消毒劑包括84消毒劑、優氯凈等。 ② 醇類:如乙醇
③ 醛類: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 HIV實驗室中常用的消毒劑:
廢棄缸:用10%(v/v)次氯酸鈉(10 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櫃操作表面/工作台/離心機/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採用含有效氯的水噴撒或使用10%次氯酸鈉或10%
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於消毒單一生物安全櫃或整個實驗室.
⑶高壓蒸汽消毒
7、感染性樣品的接收和發放 ⑴潛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應該有合適的包裝並有醒目的標記。
②應該送到合適的實驗室,不能在收發地點和倉庫等地點打開。 ③未標記的包裹應作為潛在感染源處理。
④包裹必須在下列情況下才能打開:在處理感染源方面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具有處理感染源設備的實驗室;穿戴防護衣的工作人員;應用後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領導和專家。 ⑵潛在性感染材料的發放
①必須送到預定的接受站的地點,並清楚地標記為感染性的。 ②必須放在密閉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險罐中,罐里含有足夠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裝的體積不得超過50ml。
⑤所有發放的第三類微生物病原體必須有記錄。 8、實驗室安全事故處理方案
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檯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
⑴緊急處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種小的損傷,包括皮膚的破損或刺傷等都可能與傳染性物質接觸,必須用肥皂和水沖洗,如果可能盡量擠出損傷處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膚消毒劑,立即進行醫療處理;
②皮膚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沖洗,並用適當的消毒劑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膚消毒劑(外科用葯)。
③針刺和切割傷:懷疑皮膚有損傷或針刺時,建議盡可能擠壓傷
口,然後用大量的水沖洗;
④眼睛濺入液體:眼睛濺入液體,立即用水沖洗。必須迅速。避免揉擦眼睛。連續沖洗至少十分鍾。
⑤衣物污染:盡快脫掉隔離衣以防止感染物觸及皮膚並防止進一步擴散。脫掉防護手套。洗手並更換隔離衣及手套;如果個人衣物被污染,應立即將污染處浸入消毒劑。
⑥重大事故是指嚴重損傷或暴露,應有主管領導和專家到場並提供指導。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損傷及潑濺
發生潑濺事故後應立即採取措施保護易污染物質;如果懷疑有嚴重事故,應按較嚴重情況處理並採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員,防止污染擴散;控制污染,並防止人員再進入;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安全負責人,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
1、充分利用各種防護器材:例如鉛圍裙、手套和防護眼鏡等。 2、控制原發射線:例如選擇適當的曝光條件,縮小曝射病;透視前暗適應,間斷透視縮減曝光時間等。
3、減少散射線:例如加強X線管消散措施,按標准設計機房,擴大散射線的分散面並削弱其強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檢查,建立體檢檔案。 5、佩帶防護計量儀,定期檢測放射輻射劑量。
6、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法規、專業技術的知識培訓。
② 如果宇航員要到月球上去探險,應該攜帶什麼裝備,為什麼
液體的罐頭食物,宇航服,航天服內裝有飲水袋,專供太空行走的航天員飲用。飲水袋由聚胺脂橡膠製成,袋子上裝有進水閥、飲水閥和飲水管,用尼龍搭鏈將飲水袋貼附在服裝上身的裡面。飲水管穿過服裝頸部進入頭盔,直到航天員嘴巴的右下角。飲水管頂端裝有一個飲水閥,航天員只要用嘴一吸閥門,水就流進嘴中。飲水袋內可裝1.9千克的飲用水。另外,在飲水管的旁邊還有一個放置食物棒的長孔,航天員需要進食時,只要一伸嘴即可吃到美味可口的棒狀食品。
不同型號的艙外航天服結構和組成不同。我們這里以美國太空梭艙外航天服為例來說明服裝的結構和組成部分。太空梭艙外航天服又稱為「艙外機動裝備」,主要組成部件有16項,包括主生命保障系統、第二氧氣瓶、顯示控制盒、生理測量系統、臍帶式軟管、服裝內大氣污染控制盒、服裝的上身和下身、服裝上肢、手套、頭盔、尿收集袋、頭盔上的遮陽板、飲水袋、通訊裝置和氣閘艙內服裝固定裝置等。這種艙外航天服全套重127千克,體積為激知0.125至0.153立方米,服裝內為0.29個大氣壓。一套太空梭艙外航天服價值1200萬美元。
一套完整的太空梭艙外航天服由以下部件組成:
(1)服裝:由14層組成:最里層是用尼龍經編織物製成的液冷通風服襯里;襯里外是液冷通風服;液冷通風服外是加壓氣密層,用塗氨基甲酸乙酯的尼龍製成;然後是限制層,限制加壓氣密層向外膨脹埋鉛辯,用一種稱為「大可綸」的聚酯纖維製成;加壓氣密限制服的外面是防熱防微隕塵服,由8層組成,其中最里層是塗氯丁橡膠的防裂尼龍,其餘7層是用塗鋁的聚酯薄膜製成;最外一層是外套,也起防熱防微隕塵作用,用正原纖維製成。
太空梭航天服是按上半身、下半身和手臂分開裁剪縫制的。上半身還有一個硬質玻璃纖維殼,是服裝的支架,可支持主生命保障系統、服裝的顯示與控制盒、手臂、頭盔、服裝飲水袋、太空行走電氣連接裝具以及腰部密封環。下半身包括褲子、靴和腰部連接環。下半身在腰部還裝有軸承,可保證身體的旋轉和活動。
(2)服裝上肢:包括肩關節、上臂及手肘關節的軸承,有連接圈與服裝上半身的玻璃纖維硬殼相連,航天員可多軸轉動手臂。手臂有不同尺寸,因此能適合不同身材的航天員穿用。
(3)手套:有腕關節的軸承,由連接圈與服裝手臂相連,使轉動更方便。手套的手指由橡膠材料製成,便於航天員抓拿物品。手套內襯用化學纖維製成,可使航天員穿戴舒適。
(4)頭盔:是由透明防撞的工程塑料製成,由連接圈與服裝上半身相連,但並不會隨航天員頭部而轉動。氧氣先由航天員的後腦勺通過,再經過頭頂,最後到達航天員面前。當需要使用緊急供氧時,頭盔的一個凈化閥門會打開,除去頭盔內的二氧化碳。航天員在出艙前,頭盔面窗的內部要噴上防霧劑。
(5)頭盔面窗組件:連接頭盔,並由以下物品組成:金屬護目鏡、透明防撞罩以及用來阻擋陽光的遮陽板。
(6)主生保系統:位於服裝背包內,包括主氧氣瓶(容納0.54千克氧氣、以518大氣壓力儲存)、二氧化碳過濾器、冷卻水(4.6千克)、無線電裝置、電池、風扇和警報裝置。氧氣經航天員的後腦勺流進服裝內、再從腿部及手肘的位置流出。在主生保系統中,空氣先經活性炭盒除去部分臭氣,再進入過濾二氧化碳的裝置。隨後空氣經過一個風扇,通過一個純化器除去水蒸氣。空氣的氣溫維持在攝氏12.8度。該系統可提供長達7小時的氧氣供應及二氧化碳的清除。
(7)第二氧氣瓶:為應急供氧裝置,由兩個氧氣瓶組成(裝有1.2千克、壓力為408大氣壓力的氧氣)。當服裝內的氧氣壓力低於0.23大氣壓力時,該裝置便會自動地啟用。這些氧氣可供呼吸30分鍾,以保障航天員返回氣閘艙。
(8)顯示及控制組件:安裝在服裝的胸前,組件包括開關、計量器、閥門和液晶顯示器。這套組件一般情況下航天員能看到,如果不能看到,則需要藉助於鑲嵌在衣服手臂上的一面小鏡子。
(9)臍帶式軟管:軟管內有水管、電線和氧氣管,可向航天員提供水、電力及氧氣。臍帶式軟管只在氣閘艙內使用,目的是節約服裝生保系統的資源,航天員完全離開氣閘艙後即被斷開。
(10)氣閘艙掛衣架:是一個被鑲嵌在氣閘艙壁上的框架,當航天員穿艙外航天服時,先將航天服固定在衣架上,然後從下往上鑽進去。
(11)頭盔照明和攝像組件:由四個照明燈和一台攝像機組成,用彎缺以幫助航天員及地面控制中心人員在黑暗中看清物體。
(12)裝在服裝袖套上的小鏡子和小手冊:幫助航天員察看數據和提示航天員工作程序。
(13)通訊與生理測量裝置:提供通訊及生物遙測的連接,生物遙測用於監測航天員在太空行走過程中的生理狀況,如呼吸、心率和體溫。
(14)頭盔通訊帽組件:直接戴在航天員的頭上,外面再戴頭盔,此組件包括供通訊用的麥克風和耳機等。
(15)尿收集裝置:收集航天員尿的裝置。
(16)飲水袋:提供飲用水給正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員。
③ 檢驗科的制度 職責,都有什麼
一、檢驗科工作制度:
1.認真執行檢驗技術操作規程,保證檢驗質量和安全,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2.普通檢驗,一般應於當天發出報告,急診檢驗應在檢驗單上註明「急」字,隨采隨驗,及時發出報告,對不能及時檢驗的標本,要妥善保藏。標本不符合要求者,應重新採集。
3.認真核對檢驗結果,填寫檢驗報告單,做好登記,簽名發出。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符或可疑時,應主動與臨床醫生聯系,重新檢查,發現檢驗項目以外的陽性結果,應主動報告。
4.檢驗結束後,要及時清理器材、容器,經清洗、乾燥、滅菌後放原處,污物及檢查後標本妥善處理,防止污染。
5.采血必須堅持一人一針一管,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6.檢驗室應保持清潔整齊,認真執行檢驗儀器的規范操作規程,定期保養、檢測儀器,不得使用不合格的試劑和設備。
7.建立並完善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開展室內質量控制,參加室間質量評價活動。
8.配合臨床醫療工作,開展新的檢驗項目和技術革新。
9.應制定檢驗後標本保留時間和條件,並按規定執行。廢棄物處理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10.加強檢驗室安全管理和防護,做好生物及化學危險品、防火等安全防護工作,遵守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二、檢 驗 科 職 責:
1.完成上級和技術指導部門下達的疾病預防控制和科研任務,提供有關檢測數據。
2.負責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調查、信息收集和結果報告。
3.開展病原微生物常規檢驗和常見污染物、毒物和化學污染因素的檢驗。
4.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託的與衛生執法相關的檢驗任務,包括食品、化妝品、水質和涉水產品等健康相關產品的微生物檢驗;作業場所、公共場所和生活居住環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檢測;寄生蟲病的檢測;飲用水和水源水的水質分析。
5.承擔從業人員體檢和職業健康體檢的相關檢驗工作。
6.按標准規定的各項檢驗程序、規范進行檢驗,搞好實驗室質量控制體系的管理。
7.負責檢驗儀器、設備的管理。負責本科室各種試劑、劇毒品、危險品和菌(毒)種的管理。
8.負責實驗室各項制度、措施的完善、實施、督促和檢查工作。
9.完成中心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務。
(3)計量員為什麼要戴口罩和手套擴展閱讀
檢 驗 人 員 守 則
1.嚴格按照國家標准、規程、規范進行檢測。
2.檢測工作中在質量與數量、時間有限時,堅持質量第一方針,對所有檢測結果負責。
3.在檢測過程中,如發生故障或停水停電等外界干擾,或對檢測結果有疑義,應重新進行檢測。
4.對所有用戶都保證同樣的服務水平,不受社會關系、行政干預、經濟干預以及其他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5.為所有用戶保密。
6.嚴格執行收費標准,不亂收費。
參考資料網路——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