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紙做鎧甲手套怎麼做
擴展閱讀
電瓶皮帶異響是什麼原因 2024-10-07 13:00:42
皮帶扣頭寬度有什麼尺寸 2024-10-07 12:49:57

紙做鎧甲手套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4-10-07 10:29:32

⑴ 歐洲人打戰都用鐵手套,為什麼中國鎧甲卻缺乏手部防護

在人們的印象中,歐洲的板甲騎士有著完整的防護,從頭到腳都覆蓋著鐵甲,就連手部都有著華麗的鐵手套作為防護。比如下圖中的義大利的哥特式鐵手套。還刻有浮雕,非常的華麗。

近些年冷兵器格鬥開始慢慢流行起來,只要是玩過兵器類格鬥的朋友都會發現,手部是最容易被打到的部位。而手指由於骨骼纖細,且神經密集,手部被擊中更加疼痛且更容易受傷,甚至致殘。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西歐有防護嚴密的鐵手套,而中國古代卻從未見過手部防護?難道中國古代的人就不怕被擊中手部嗎?

首先要說一點的是,古代中國人是有手套的。畢竟中國北方的冬天冷,行軍打仗都會凍掉手指,所以凍傷膏都發明出來了,怎麼會不戴副手套?

▲戰國中期楚地持兵器時所戴皮手套

比如在1973年湖北江陵縣藤店1號墓,就出土了一雙皮手套。湖北省江陵縣藤店公社社員在興修水利時發現一座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中期墓葬。經研究,墓主生前的身份相當於大夫一級。當時與刻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劍」的烏書銘文銅劍等300餘件隨葬品同時出土的,還有一雙皮手套。

▲北朝時期的玫紫色地刺綉菱格紋手套

手套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也有出土。墓中隨葬的一件九子漆奩里,就裝著三副手套。其中一副「硃色菱紋羅手套」,長26.5厘米,直筒露指頭形,大拇指套分縫,掌面為朱紅色菱紋羅,掌部上下兩側飾「千金絛」,絛上有篆書白文「千金」字樣。所以禦寒用的手套在中國是不缺的。在馬王堆漢墓中,由於墓中所有的隨葬品都登記在簡冊上,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知道漢代人稱手套為「尉」。

但雖然有禦寒用的手套,古代中國卻的確沒有戰斗中用來防護的鐵手套。事實上,除了歐洲,其他地區也都沒有這種防護用的鐵手套。也就是說在世界范圍來看,出現這種防護的鐵手套的西歐騎士才是非主流,是另類。之所以沒有鐵手套,不是因為其他地區的古人的手指砍掉了能再生,而是因為戰爭形態以及軍制的不同。

▲唐代壁畫中的士兵

我們先看一下戰爭形態,首先中國古代戰爭對弓箭非常重視。我們看看《新唐書?6?兵志》中的唐代士兵的裝備記載:「人具弓一,矢三十」,??麥飯九斗,米二斗,皆自備,並其介胄、戎具藏於庫。有所征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看到了沒?人手一把弓,30支箭。即便宿衛也要必備弓矢和橫刀。

再看看明末《從征實錄》中記載鄭成功鐵人軍:「每班帶班長六員,配雲南斬馬各二、牌?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帶戰裙、手臂、披掛隨後,遇戰便穿帶,行伍免勞頓。」鄭成功的軍隊里,有的部隊是所有人都拿弓箭,有的是四成配備弓箭。

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對於遠程武器的裝備率是非常高的。玩過射箭的人就能明白,戴鐵手套是沒法射箭的。所以出於射箭需要,我國古代盔甲並沒有出現鐵護手。歐洲的著名的英格蘭長弓手,也沒有任何裝備鐵護手的記載。而歐洲的板甲騎士也沒有騎射的記錄。所以因為戰爭形態的不同,護具產生了不同的變化。中國頂盔摜甲的將軍們都以能開幾石弓來彰顯勇武。而重步兵們,以宋代穿著步人甲的重步兵為例,大多使用長槍和重弩,手部的防護需求其實並不高。至於那些穿號衣的雜兵,誰會在乎他們手指會不會被砍掉?

而且,歐洲騎士早期的比武風氣可能也有著對於手部防護的需求推動。畢竟只是比武,在比武中死去還能獲得榮譽和賠償,但沒人希望在比試中掉幾根手指致殘,那代表以後生活可能都無著落。而且比武和戰斗也是有區別的,比武的公平比試的環境下,雙方實力接近,這就導致想要一下擊中對手要害其實比較難以做到,而攻擊對方手部則更方便打擊,且能解除對方武裝取得勝利又不傷及對方性命。所以在比武的環境下,比起戰場上廝殺環境對於手部的攻擊招式就更多。

而且這也跟歐洲與其他國家不同的軍隊制度也有很大的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州大陸的戰場上,雖然意識形態已經從中世紀發展為文藝復興時期,但是軍制仍然是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自備裝備的軍事貴族們充當騎兵。所有的武器裝備都是騎士們自行准備,而不是國家統一招募、訓練和裝備。

即便是在後期的法國敕令騎兵團中,國王也只是給騎兵們支付薪餉,而士兵的裝備需要按照「置裝敕令」自行購買。這種情況就導致從中世紀延續而來的騎士階層普遍具有較好的經濟能力,因此對於自己掏錢保護自己的小命積極性還是很充足的。而到了17世紀,歐洲的軍制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自備武器裝備的雇傭兵團逐漸被常備軍團所代替。常備軍團的裝備則由國家承擔。別說昂貴的板甲了,普通的士兵們能領到制式軍服都算不錯了,更不用說鐵手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⑵ 看書有看到,每個士兵的甲胄很有講究,裡面會加絲綢,用處是什麼

[盔甲]
冷兵器時代頭部和軀干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它的名稱繁多,但基本上分為護頭的盔和護身的甲兩部分。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
(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煉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
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
鋼盔等取代。
[鏡甲]
一種護劈的防護甲。形似襯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帶或薄金屬片縫在皮衣上做成。有時鎧甲用絲絨覆蓋,飾以壓制花紋和雕刻圖案。門世紀出現了鎖子甲和魚鱗甲13世紀起逐漸被鎖子甲和細密鎧甲所代替。在俄羅斯,鎧甲是用小環通常是小鐵環緊密連接起來的長衫。
[鎖子甲]
古代作戰時保護身體的防護裝具。一般用鐵鍛製成小片,再以小片鐵用鐵鏈子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狀,穿起來柔和輕便。盛行於中國唐代。
[葉片甲]
一種防備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防護裝具。最初使用的是結實的麻布衣或皮衣,隨著金屬的出魏,裝上了銅片、背銅片、鐵片和鋼片。古代東方各民族早已有葉片甲,金金屬葉片甲就產生於那裡,後來為羅馬人廣泛使用。葉片甲分葉子甲和魚鱗甲兩種。火器廣泛使用以後
(14世紀起),葉片甲變為分別保護軀乾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屬局部護甲。
[臉甲]
頭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襲擊軍人臉部用。古代和中世紀使用臉甲。臉甲嚴密地與頭盔連在一起,有的是活動的。由鐵或鋼製成,呈整塊瓦片狀或鱗片狀。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一2個鼻、嘴孔。古俄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下垂在臉部中央。古俄羅斯軍人,也戴球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頸甲]
護具的一種配件。使用於古代和中世紀,用以保護軍人的後腦、脖頸、肩膀和肩腫骨兔受冷兵器傷害。在套環盔甲中,頸甲成鎖狀圓定茬軍人頭盔邊緣,垂於雙肩。在葉片甲中,頸甲用環索連接整塊的鐵板或者數塊金屬板製成。在中世紀無縫隙的騎士盔甲中,頸甲是防護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頸甲連接葉片甲、披膊和頭盔,按尺寸和武士體形精工製作,分前後兩部分,左面用活動鉸鏈聯接,石面用暗拍聯接。
[胸甲]
用於保護軍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滬具。由兩塊堅固的彎板-----胸板和背板組成。古代胸甲用密實的氈片外包皮革製成。後來出現了鐵制胸甲,其前半部與後半部上面用環拍和鉸鏈或包鐵皮帶連接,下面用腰帶系緊。胸前點綴以壓制紋或鑲嵌飾物,且鍍金或鍍鍍,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國軍隊申,胸甲於1731年裝備重騎兵,經短時停用 (180a一!812年)之後,作為護具一直沿用到19世紀60年代,後僅在近衛騎兵第一師各團用作禮服。御林軍騎兵團的士兵、軍官及其他人員的胸甲茬結構和飾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軍的胸甲表面光滑帶有銅制飾物。俄軍胸甲騎兵僅茬乘馬隊形申穿胸甲。由於火器的不斷改進,胸甲變成了近衛騎兵的儀仗裝具 (至1917年)。
[鎧甲手套]
古代鎧甲中護手配件。古代鏡甲開始沒有手套,後用度革、氈片等護住手背。精緻的金屬鎖子甲、鍛甲出現後,在護臂甲的下端躥出一塊葉片護住手背。歐洲是在13世紀初翻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後又制出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
[中國鐵鎧甲]
中國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鐵甲。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鎧,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申已普避裝備鐵甲。河北滿城西漢申山靖王劉勝墓出主的魚鱗甲。重約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時期,憲耍酪行兩當鏡稱碉光鎧。兩當鎧丙形制和服飾中的兩當形狀相近似麗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組成。明光鎧胸前和背後都有大型鏡子樣金屬圓滬。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鋸《宋史·兵志》記載:宋代一套鏡甲的總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葉有飛25片,製造時費工作日120個,花用經費三貫半。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綿甲]
以紡織品製造的甲。主要使用於申國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區。以棉、麻、織布等材料製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組成,還有小臂,小腿護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釘有大顆的銅、鐵甲泡。綿甲用材比較輕軟,審衣寬大,戰斗申較著鐵甲行動較為自如,沾濕後還可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20世紀初,清王朝編練"新軍",使用近代槍炮,綿甲與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國頭盔。胄,戰國以後稱兜黎,宋代以後稱盔。中國傳說最早的胄由造尤創造。人們用獸角、藤條獸皮製成頭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銅胄為商代青銅胄,皆用青銅整體范鑄,飾有獸紋。銅盔也稱胄,古代作戰時用以防頭部的防護裝備,其形如帽,可以同時防護頭頂、面部和頸部,盛行於商周時期。周代銅胄也是整塊范鑄,左有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護耳,有的在周邊寬頻上凸出一羊排圓泡釘。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實。戰國出現鐵兜鑒,用鐵甲片層層編壓而成。此後至宋代,頭盔一般為整塊范鑄,鐵甲片編綴,或二者結合製成。"明代夫盔大體承襲宋制,有所改進。明朝御林軍用鎖子盔,鐵缽象一頂便帽,下沿裝鎖子鋼絲網,盔高八寸許,網長一尺左右,網環極為細密。士兵的鐵盔較簡單,裝飾不多,鐵缽高大,肩庇較寬,整個盔面上寬下窄,形如尖塔形。軍官用的鐵盔雕刻有龍虎圖紋,有的用金銀鑲嵌,盔上有賞,可插貉纓。及至火器廣泛應用後,鐵盔的形制趨向輕體化。清中葉以後,甲胄成為儀仗、校閱時著用的裝飾品,實戰中較少應用。清朝末年,西式鋼盔傳人中國,成為步兵通用的防護器具。皮條編綴而成。甲均塗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鱉魚皮、水牛皮等為主。幾乎每個武士均裝備甲,有的馬匹也著甲。春秋戰國之交,鐵兵器出現後,皮甲不能抵禦鋒利兵器的打擊,逐步讓位於鐵鎧甲,但皮革作為輕便防護裝具仍沿用達千年之久。
[鞨]
中國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輕罪人蘭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蘭,即所謂蘭拾,兵架也。拾革,重革,當心著之,可以御矢。"
[中國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戰中人馬防護裝具。中國傳說堂尤發明甲,在夏代常備軍已裝備甲。早期的甲以藤條·木片、皮革等原料製成,以皮革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護驢干,四肢不著甲。由於整片皮裹身不便於作戰,至遲到春秋末期已出現由小塊皮革聯綴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塊、甲袖三部分組成,每部分由小塊革以絲帶連接。

⑶ 魔獸世界怎麼鍛造啊

需要學習專業技能,在准備材料,就可以鍛造了,以部落為例,步驟如下:

1、首先玩家需要回到主城,選一個衛兵,詢問鍛造。

⑷ 中國古代對手套的稱呼是什麼

你好!

古代鏡甲開始沒有手套,後用度革、氈片等護住手背。精緻的金屬鎖子甲、鍛甲出現後,在護臂甲的下端躥出一塊葉片護住手背。歐洲是在13世紀初翻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後又制出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