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手套在中國古代稱為什麼
擴展閱讀
兒子穿裙子說明什麼 2024-10-06 19:02:45
穿睡衣買衣服說明什麼 2024-10-06 18:48:22

手套在中國古代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7-08 20:23:45

A. 服裝類專有名詞

其同義詞有「衣服」和「衣裳」。中國古代稱「上衣下裳」。最廣義的衣物除了軀干與四肢的遮蔽物之外,還包含了手部(手套)、腳部(鞋子、涼鞋、靴子)與頭部(帽子)的遮蔽物。

依據服裝的基本形態與造型結構進行分類,可歸納為體形型、樣式型和混合型三種。

二、根據服裝的穿著組合、用途、面料、製作工藝分類

(一)按穿著組合分類
大致有如下幾種分類:
1.整件裝 上下兩部分相連的服裝,如連衣裙等因上裝與下裝相連,服裝整體形態感強。
2.套裝 上衣與下裝分開的衣著形式,有兩件套、三件套、四件套。
3.外套 穿在衣服最外層,有大衣、風衣、雨衣、披風等。
4.背心 穿至上半身的無袖服裝,通常短至腰、臀之間,為略貼身的造型。
5.裙 遮蓋下半身用的服裝,有一步裙、A字裙、圓台裙、裙褲等變化較多。
6.褲從腰部向下至臀部後分為褲腿的衣著形式,穿著行動方便。有長褲、短褲、中褲。

(二)按用途分類
分為內衣和外衣兩大衣。內衣緊貼人體,起護體、保暖、整形的作用;外衣則由於穿著場所不同,用途各異,品種類別很多。又可分為:社交服、日常服、職業服、運動服、室內服、舞台服等。

(三)按服裝面料與工藝製作分類
中式服裝、西式服裝、刺綉服裝、呢絨服裝、絲綢服裝棉布服裝、毛皮服裝、針織服裝、羽絨服裝等。

三、其他分類方式
除上述一些分類方式外,還有些服裝是按性別、年齡、民族、特殊功用等方面的區別對服裝進行分類。

(一)按性別分類
有男裝、女裝。

(二)按年齡分類
有嬰兒服、兒童服、成人服。

(三)按民族分類
有我國民族服裝和外國民族服裝,如漢族服裝、藏族服裝、墨西哥服裝、印第安服裝等。

(四)按特殊功用分類
有耐熱的消防服、高溫作業服、不透水的潛水服、高空穿著的飛行服、宇航服、高山穿著的登山服等。

(五)按服裝的厚薄和襯墊材料不同來分類
有單衣類、夾衣類、棉衣類、羽絨服、絲棉服等。

(六)按服裝洗水效果來分類
有石磨洗、漂洗、普洗、砂洗、酵素洗、雪花洗服裝等。

四、按HS編碼的分類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簡稱協調制度(HS),它是在《海關合作理事會分類目錄》(CCCN)和聯合國《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的基礎上,參酌國際間其他主要的稅則、統計、運輸等分類協調制度的一個多用途的國際商品分類目錄。HS編碼,以六位碼表示其分類代號,前兩位碼代表章次,第三、四位碼為各該產品於該章的位置(按加工層次順序排列),第一至第四位碼為節(Heading),其後續接的第五、六位碼稱為目(Subheading),前面六位碼各國均一致。第七位碼以後各國根據本身需要制訂的碼數。服裝屬HS分類制的第十一類及第61、62章,第61章為針織或鉤編製品,編號從6101.1000-6101.9000共120個,第62章為非針織或非鉤編織服裝及衣著附件。適用於除絮胎以外,任何紡織物的製成品。編號從6201.1100-6217.9000,共155個編碼,分別是按款式、性別、年齡、原材料的不同來進行分類,如棉製男式羽絨大衣的HS編號為:6201.1210,棉製女式羽絨大衣的HS編碼為6202.1210。服裝HS編碼分類中對成衣性別的規定有具體要求,即性別分男式、男童、女式、女童、嬰兒;左門襟在右門襟之上歸男性,反之歸女性,中性成衣歸女性類別。針、梭織成衣及衣著附件其編序依照產品特性由外套類至內衣類,針、梭織相互對應,再次則為其他產品。如6203.1100為羊毛或動物細毛制男式西服套裝(為外衣),6207.1100為棉製男內褲(為內衣、編碼在後),又如:6104.3100為羊毛或動物細毛制針織或鉤編的女式上衣,與此相對應的6204.3100為羊毛或動物細毛制女式上衣。

五、根據針織服裝的生產和加工特點分類

(一)毛針織服裝分類

1.按原料成分分類
(1)純毛類(包括毛類混紡類):可分為羊毛衫、羊絨衫、駝毛衫、羊仔毛(短毛)衫、兔羊毛混紡衫、駝羊毛混紡衫、氂牛毛羊毛混紡衫等。
(2)混紡類:可分為羊毛/腈綸、兔羊/腈綸、馬海毛/腈綸、駝毛/腈綸、羊絨/錦 綸混紡衫、羊絨/蠶絲混紡衫等。
(3)純化纖類(包括化纖混紡類):可分為彈力錦綸衫、彈力丙綸衫、彈力滌綸衫、腈綸膨體衫、腈綸/滌綸、粘纖/錦綸混紡衫等。
(4)交織類:可分為羊毛腈綸、兔毛腈綸、羊毛棉紗交織衫等。

2.按紡紗工藝分類
(1)精梳類:採用精梳工藝紡制的針織絨、細絨線、粗絨線織制的各種羊毛衫、粗細絨線衫等。
(2)粗梳類:採用粗梳工藝紡制的針織紗線織制的各種羊仔毛衫、羊絨衫、兔毛衫、駝毛衫、雪蘭毛衫等。
(3)花色紗毛衫:採用花色針織絨(圈圈紗、結子紗自由紗、拉毛紗)織制的花 色毛衫。這類毛衫外觀奇特、風格別致、有藝術感。

3.按編織機器類型分類
毛衫類織物一般為緯編織物,有圓機產品和橫機產品兩種。
(1)圓機產品:是指用圓型針織機先織成圓筒形坯布,然後再裁剪加工縫製成的毛衫。
(2)橫機產品:是指用手搖橫機編織成衣坯後,再經加工縫合製成的毛衫。也可指電腦橫機織成坯布,經裁剪加工縫製成毛衫。

4.按坯布組織結構分類
一般分為單面、四平、魚鱗、提花、扳花、挑花、絞花等多種。

5.按修飾花型分類
可分為印花、綉花、貼花、扎花、珠花、盤花、拉毛、縮絨、鑲皮、浮雕等。
(1)印花毛衫:在毛衫上採用印花工藝印製花紋,以達到提高美化效果之目的,是毛衫中的新品種。印花格局有滿身印花、前身印花、局部印花等,外觀優美、藝術感染力強、裝飾性好。
(2)綉花毛衫:在毛衫上通過手工或機械方式刺綉上各種花型圖案。花型細膩纖巧,絢麗多彩,以女衫和童裝為多。有本色綉毛衫、素色綉毛衫、彩綉毛衫、絨綉毛衫、絲綉毛衫、金銀絲線綉毛衫等。
(3)拉毛毛衫:將已織成的毛衫衣片經拉毛工藝處理,使織品的表面拉出一層均勻稠密的絨毛。拉毛毛衫手感蓬鬆柔軟,穿著輕盈保暖。
(4)縮絨毛衫:又稱縮毛毛衫、粗紡羊毛衫,一般都需經過縮絨處理。經縮絨後毛衫質地緊密厚實、手感柔軟、豐滿,表面絨毛稠密細膩,穿著舒適保暖。
(5)浮雕毛衫:是毛衫中藝術性較強的新品種,是將水溶性防縮絨樹脂在羊毛衫上印上圖案,再將整體毛衫進行縮絨處理,印上防縮劑的花紋處不產生縮絨現象,織品表面就呈現出縮絨與不縮絨凹凸為浮雕般的花型,再以印花點綴浮雕,使花型有強烈的立 體感,花型優美雅緻,給人以新穎醒目的感覺。

(二)棉針織服裝分類
1.按面料的生產方式分類 針織服裝面料按生產方式分為經編和緯編兩大類。
2.按面料的組織結構分類 經編針織面料的單梳節經編基本組織有經平組織、經緞組織、經絨組織等。但在實際生產中,作為外衣或襯衫等一般多用雙梳或多梳經編組織。雙梳經編織物中用途較廣的是經平絨組織、經平斜組織和經斜編鏈組織等。緯編針織面料的基本組織主要有緯平針組織(俗稱"汗布")、羅紋組織(俗稱:"彈力布")、雙羅紋組織(又稱雙正面組織,俗稱「棉毛布」)、雙反面組織(也稱"珍珠編")等。還有襯墊組織、集圈組織、毛圈組織、菠蘿組織、紗羅組織、波紋組織、長毛絨組織、襯經襯緯組織等花色組織以及復合組織等。

B. 中國傳統服飾的歷代演變

1、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這個時期的服飾變遷為歷史過渡時期。其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男子的常服為襆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

2、宋代的服裝趨於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前唐,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還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

3、遼金元時期服飾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有漢人的禮服制度又有本民族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袖的缺胯袍,著長統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交領袍,也有本民族的質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褶襇,形如現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襕。

4、明清時期服飾變化

明朝的服飾在唐朝服飾的基礎上結合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元素,而生成了自己朝代服飾風格。因為明朝的政治思想達到了中國歷代前所未有的保守,明朝服飾風格也變得束縛閉塞。

5、民國時期至近現代

直到鴉片戰爭後,世界強行打開中國大門,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後,中國人的服飾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末時期在中國境內隨處可見西洋服裝和長袍馬褂並存現象。自辛亥革命後,中山裝和旗袍的出現,是中西結合的最有力的時代產物。

(2)手套在中國古代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文化: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C. 歐洲人打戰都用鐵手套,為什麼中國鎧甲卻缺乏手部防護

在人們的印象中,歐洲的板甲騎士有著完整的防護,從頭到腳都覆蓋著鐵甲,就連手部都有著華麗的鐵手套作為防護。比如下圖中的義大利的哥特式鐵手套。還刻有浮雕,非常的華麗。

近些年冷兵器格鬥開始慢慢流行起來,只要是玩過兵器類格鬥的朋友都會發現,手部是最容易被打到的部位。而手指由於骨骼纖細,且神經密集,手部被擊中更加疼痛且更容易受傷,甚至致殘。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西歐有防護嚴密的鐵手套,而中國古代卻從未見過手部防護?難道中國古代的人就不怕被擊中手部嗎?

首先要說一點的是,古代中國人是有手套的。畢竟中國北方的冬天冷,行軍打仗都會凍掉手指,所以凍傷膏都發明出來了,怎麼會不戴副手套?

▲戰國中期楚地持兵器時所戴皮手套

比如在1973年湖北江陵縣藤店1號墓,就出土了一雙皮手套。湖北省江陵縣藤店公社社員在興修水利時發現一座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中期墓葬。經研究,墓主生前的身份相當於大夫一級。當時與刻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劍」的烏書銘文銅劍等300餘件隨葬品同時出土的,還有一雙皮手套。

▲北朝時期的玫紫色地刺綉菱格紋手套

手套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也有出土。墓中隨葬的一件九子漆奩里,就裝著三副手套。其中一副「硃色菱紋羅手套」,長26.5厘米,直筒露指頭形,大拇指套分縫,掌面為朱紅色菱紋羅,掌部上下兩側飾「千金絛」,絛上有篆書白文「千金」字樣。所以禦寒用的手套在中國是不缺的。在馬王堆漢墓中,由於墓中所有的隨葬品都登記在簡冊上,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知道漢代人稱手套為「尉」。

但雖然有禦寒用的手套,古代中國卻的確沒有戰斗中用來防護的鐵手套。事實上,除了歐洲,其他地區也都沒有這種防護用的鐵手套。也就是說在世界范圍來看,出現這種防護的鐵手套的西歐騎士才是非主流,是另類。之所以沒有鐵手套,不是因為其他地區的古人的手指砍掉了能再生,而是因為戰爭形態以及軍制的不同。

▲唐代壁畫中的士兵

我們先看一下戰爭形態,首先中國古代戰爭對弓箭非常重視。我們看看《新唐書?6?兵志》中的唐代士兵的裝備記載:「人具弓一,矢三十」,??麥飯九斗,米二斗,皆自備,並其介胄、戎具藏於庫。有所征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看到了沒?人手一把弓,30支箭。即便宿衛也要必備弓矢和橫刀。

再看看明末《從征實錄》中記載鄭成功鐵人軍:「每班帶班長六員,配雲南斬馬各二、牌?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帶戰裙、手臂、披掛隨後,遇戰便穿帶,行伍免勞頓。」鄭成功的軍隊里,有的部隊是所有人都拿弓箭,有的是四成配備弓箭。

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對於遠程武器的裝備率是非常高的。玩過射箭的人就能明白,戴鐵手套是沒法射箭的。所以出於射箭需要,我國古代盔甲並沒有出現鐵護手。歐洲的著名的英格蘭長弓手,也沒有任何裝備鐵護手的記載。而歐洲的板甲騎士也沒有騎射的記錄。所以因為戰爭形態的不同,護具產生了不同的變化。中國頂盔摜甲的將軍們都以能開幾石弓來彰顯勇武。而重步兵們,以宋代穿著步人甲的重步兵為例,大多使用長槍和重弩,手部的防護需求其實並不高。至於那些穿號衣的雜兵,誰會在乎他們手指會不會被砍掉?

而且,歐洲騎士早期的比武風氣可能也有著對於手部防護的需求推動。畢竟只是比武,在比武中死去還能獲得榮譽和賠償,但沒人希望在比試中掉幾根手指致殘,那代表以後生活可能都無著落。而且比武和戰斗也是有區別的,比武的公平比試的環境下,雙方實力接近,這就導致想要一下擊中對手要害其實比較難以做到,而攻擊對方手部則更方便打擊,且能解除對方武裝取得勝利又不傷及對方性命。所以在比武的環境下,比起戰場上廝殺環境對於手部的攻擊招式就更多。

而且這也跟歐洲與其他國家不同的軍隊制度也有很大的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州大陸的戰場上,雖然意識形態已經從中世紀發展為文藝復興時期,但是軍制仍然是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自備裝備的軍事貴族們充當騎兵。所有的武器裝備都是騎士們自行准備,而不是國家統一招募、訓練和裝備。

即便是在後期的法國敕令騎兵團中,國王也只是給騎兵們支付薪餉,而士兵的裝備需要按照「置裝敕令」自行購買。這種情況就導致從中世紀延續而來的騎士階層普遍具有較好的經濟能力,因此對於自己掏錢保護自己的小命積極性還是很充足的。而到了17世紀,歐洲的軍制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自備武器裝備的雇傭兵團逐漸被常備軍團所代替。常備軍團的裝備則由國家承擔。別說昂貴的板甲了,普通的士兵們能領到制式軍服都算不錯了,更不用說鐵手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D. 中國古代對手套的稱呼是什麼

你好!

古代鏡甲開始沒有手套,後用度革、氈片等護住手背。精緻的金屬鎖子甲、鍛甲出現後,在護臂甲的下端躥出一塊葉片護住手背。歐洲是在13世紀初翻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後又制出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

E. 手套和襪子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查閱手套的歷史記載,它最早見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荷馬史詩,古希臘人進食時,同今日的印度或中東人一樣,是吃抓飯的,不過他們用手抓飯之前,要戴上特製的手套。所以,手套曾是歷史上的用餐抓飯工具。
手套:手套是個很特別的東西,當初它的產生並不是為了實用,只是到近代,它才成了寒冷地區保溫必備之物,或是醫療防菌、工業防護用品。按材料分有棉紗、毛絨、皮革等;按式樣分有長、短、單指、分指;有僅護手背而露十指的,也有全護十指的。有些精緻的長手套或網眼手套,主要是用於禮儀和裝飾。男女都戴用,清代時已流行根據古代資料考證,在中國夏朝就出現了最原始的襪子。《韓非子》一書中有「文王伐崇,至鳳黃(凰)墟,襪系解,因自結」的記載,是指周文王系襪子的帶子散開了,自己手扎襪帶的情節。可見在這個時期襪子已經在我國上層人士中出現,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兩周時期,襪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的,富貴人家可穿絲質的襪子。襪高一般一尺余,上端有帶,穿時用帶束緊上口。其色多白,但祭祀時所著襪,則用紅色。襪最精者用絹紗,並綉有花紋。 秦漢時有進門脫鞋襪的習俗。在屋中,多跣足行於席上。不僅平日宴居如此,上殿朝會也是如此。能劍履上殿,則為殊榮,漢時唯蕭何、曹操等少數人曾享受此種待遇。(下文有專章論及) 另外,從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中出土的兩雙絹夾襪,均採用整絹裁縫而製成,縫在腳面和後側,底上無縫。襪面用的絹較細,襪里用的絹較粗。襪筒後開口,開口處附有襪帶,襪帶是素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