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皮手套什麼時候開始流行
擴展閱讀
一般皮帶速度多少 2025-01-20 05:52:43
怎麼畫雲肩旗袍裙 2025-01-20 05:40:20

皮手套什麼時候開始流行

發布時間: 2024-05-29 10:28:41

㈠ 真皮手套作為時尚達人不可缺少的單品,有什麼適合秋冬的真皮手套可以推薦

1、Polo Ralph Lauren 。這款黑色羊絨和羊毛襯里皮革手套非常適合要求手套優雅和簡約的紳士。

4、奧斯汀·里德。這款經典的棕色手套採用 100% 優質義大利皮革製成,內襯精美羊絨,貼身柔軟。這款手套設計簡單,帶有凸起的針腳細節,經典、永恆。

5、倫敦哈羅德。哈洛德百貨在1834年成立於於倫敦的東區。1849年,為了遠離城市中心的臟亂,並把握1851年在海德公園 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所帶來的商機,哈洛德 便頂下騎士橋附近的一個小商店,也就是現今百貨所在的位置。開始經營時,店鋪只有一個房間,只僱用兩名助理和一名傳信者,但哈洛德的兒子查爾斯·迪比·哈洛德(Charles Digby Harrod)仍將生意發展的有聲有色,販賣葯品、香水、文具、水果和蔬菜,此後哈洛德百貨迅速的擴張,並收購相鄰的建築,僱用了100位的員工。現在的哈羅德除了是世界頂級的商場,也擁有眾多自營產品線。Harrods of London 的這款手套內襯兔毛,確保在您冒著惡劣天氣時盡可能貼身。

㈡ 皮手套哪些品牌好

皮爾卡丹的

如果要從時尚品牌中,找出一個極簡設計,又能充分掌握流行元素的牌子,那非TRUSSARDI莫屬! 「SIMPLE CHIC極簡摩登」確實是對TRUSSARDI服裝風格最好的形容,TRUSSARDI的服裝無論在剪裁或設計上都非常地簡單,幾乎看不到多餘的綴飾,只是單純地以布料原有的質感,來表現服裝經裁剪過後樣貌,而另一個TRUSSARDI的特色,則是運用搶眼色彩,來凸顯個人風格;於是,在眾人之中,穿著TRUSSARDI的時尚分子,總是顯得特立突出!事實上,TRUSSARDI最早也是以皮革起家,在1910年代TRUSSARDI家族是從事皮手套的生產,到了1960年,TRUSSARDI才開始轉型生產其它如:皮件、個人用品的煙斗、鋼筆、旅行箱、鞋類等配件精品品項。到了1973年,正式將TRUSSARDI的LOGO符號—灰色長身獵犬,帶入TRUSSARDI的產品中,亦成為識別符碼。幾年過後,TRUSSARDI推出了第一條服裝線路線,同樣是以其擅長的皮革製品來出發,即為男性皮衣系列,日後,陸陸續續拓佔了服裝系列的線路,女裝、男裝、休閑系列、童裝等一一問市。雖然皮件仍被視為是TRUSSARDI最經典的代表,有別於一般皮革的柔軟觸感,讓TRUSSARDI的皮件充滿了無窮的魅力,然而TRUSSARDI家族在設計領域中,也是擁有極高的名望,他們曾經參予了airline company Alitalia的內部裝潢設計,Alfa Romeo的車型設計,甚至是電話、直升機等多方面的涉入,1981年時,更生產出該品牌的腳踏車。品牌小簡介 1.在簡單的設計中加入流行的元素(像這一季的光澤感、動物圖紋),是TRUSSARDI服裝的最大特色。 2.特殊突出的色彩,如:紫、桃紅、黑、白,都是TRUSSARDI常用的服裝顏色。 3.被視為TRUSSARDI經典的皮件,觸感非常地柔軟舒適。

㈢ 為什麼現在的羊皮幾乎沒人要,30年前一張羊皮要60—70元

三四十年前,我們出差去澳大利亞,最喜歡帶回來的東西就是羊皮,又厚實又干凈又便宜。買回來的作用,一是給老人做皮襖,二是當褥子鋪在床上,三是奢侈的人家當沙發墊或者地毯。羊皮的毛病是有味和生蟲。現在哪裡還有這些需要啊,防寒禦寒的東西多了去了,仿毛地毯比真皮還好,還漂亮。所以羊皮的作用基本上都被替代了。誰還用真皮呀。我還有好幾塊存著呢,不知道派什麼用場。

估計70後都對羊皮大衣和皮夾克有著很深的印象。對於70後來說,小時候是看著父輩穿羊皮大衣長大的,等到自己長到20來歲時,肯定是想要一件羊皮夾克和西服,因為皮夾克和西服是90年代街頭的流行色。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姥爺來我家住,臨走的時候老爸為了表示一下孝心,特意跑去給姥爺一套羊皮襖和羊皮褲,就是那種羊毛在裡面,羊皮在外面的衣褲,這在當年這一套要30多元,接近我父親一個月的工資。

老爸當年買回來的羊皮襖和羊皮褲還得不到姥爺的滿意,因為他嫌衣服和褲子的結頭太多,而且有幾塊皮子太軟,說是明顯的「肚囊子」皮,為這被我媽罵著又跑去換了一遍。要知道當年賣羊皮襖褲的百貨商店離我家有30多里地,這把我爸折騰的夠嗆,因此當年把姥爺送回老家後,他還經常翻翻這件事,嫌老頭太難伺候。

羊皮大衣當年更是家裡的一大件,並不是任何家庭都能有的。羊皮大衣其實就是那種外表是軍大衣類型,裡面襯著羊毛的大衣。

這種大衣只有在駐守比較寒冷地區的軍人才會發放,也有的單位也會給從事海上作業或室外工作的人員發放。這種大衣穿在身上特別沉,而且行動起來特別不方便,但是因為暖和,而且也只有特殊工作的人才能擁有,因此當年能夠穿著一件羊皮大衣走在大街上,回頭率是很高的,因此當年很多人穿羊皮大衣時都喜歡敞著懷,就是怕別人不知道他大衣的里子是羊毛的。

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又流行起了一股「皮簍子」風,就是用羊皮做的類似今天羽絨服一樣的棉大衣,外表的顏色可以漆成各種顏色。也在當年乾洗衣服的洗衣店開始流行,其中皮衣保養和上色是很重要的一項業務。

記得我有個同學攢了半年多的工資花1000多買了一件「皮簍」,打上油後去擠公交,下車後那件衣服鋥亮鋥亮的。

一,羊皮的用處

①.羊皮以前主要是用來加工皮革製品,像皮夾克、皮鞋和羊皮大衣等,尤其是90年代初的時候,皮鞋、皮大衣和皮夾克在當年是特別流行的,不論男女當年都已擁有一件皮夾克和皮大衣為榮。

②.九十年代以前也流行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羊毛衫,其中以上海出產的最為有名,至今我還記得一句經典的廣告詞「恆源祥,羊羊羊!」還有什麼「發羊財」。可見當年羊皮和羊毛的受歡迎程度。

二,為何現在羊皮沒人喜歡要了

我家門口有家燒烤店,他家的招牌就是每天現殺活羊,都有專門供貨的拉著活羊來殺,這些殺羊的會把頭蹄和下貨拿走,羊皮以前就鋪在店家門口的桌子,用來招徠顧客,不過因為場面太血腥,現在已經不允許出現了,但是這些殺羊的是不願回收羊皮的。主要原因有這幾點:

1.羊皮清理太麻煩: 羊皮需要加硝肉質進行熟皮,這個過程比較麻煩,而且也非常的耗時,主要原因還是回收羊皮的少了,而且熟不好人家也不要。

2.羊皮現在零星回收的幾乎沒有: 現在大多數售賣羊肉的都是集中從屠宰場拿貨,屠宰場里都是集中宰殺羊,這樣羊皮多了收購商才值得來回收,小散戶的羊皮回收都不夠物流費,因此才會出現羊皮人們不願意要的原因。

3.羊皮現在已經被更先進的材料所替代: 人們現在穿衣帶帽講究個休閑和舒服,因此輕便的 旅遊 鞋和羽絨服以及戶外品牌服裝開始成為流行色,羊皮製作的衣服沉還不透氣,因此逐漸被人所淘汰。

4.羊皮製品缺乏個性化: 羊皮製作的服裝太單調,在追求穿衣帶帽個性化的今天,羊皮製作的服裝鞋帽顯然是有些過時了。

30年前羊皮是人們保暖禦寒和製作服裝鞋帽的上好材料,但是隨著 社會 的進步和 科技 的發展,比羊皮更加新型的材料越來越多,因此羊皮人們不願意收購也是情有可原的。

以前人們喜歡穿皮夾克,現在喜歡穿羊絨大衣,羊皮降價。

94年花了一千多買了件羊皮夾克,當時差不多三平方房價,換成現在應該4、5萬。而且羊皮夾克又重又不保暖,已經有十來年沒穿了

席夢思上鋪著6頭澳羊皮縫制的非形墊子,10幾年前約3500元,南京廠家生產。一年四季使用,黃梅天後曬曬、拍打,有時用電吹風梳理壓扁的羊毛。背脊受寒沒了。羊毛床墊的認知因人而異和價格貴,故少有問津。

現在羊皮沒人要,應該是羊皮製品被替代了。如羊皮上衣少有人穿,多數喜歡穿輕巧的便宜的羽絨上衣。羊皮鞋、羊皮手套還是受歡迎的,而且便宜,估計生產過剩。

一般市場常見就是綿羊皮,綿羊皮優點就是軟柔。缺點就是容易破。這年代牛羊豬的消費量實在是大,進而帶動養殖業數量。羊皮自然多多,但是現在的人卻不喜歡穿皮衣,顯老。消費需求和產品數量不匹配,自然價格下降

替代物多了,特別是抓絨衣,保暖,輕巧、貼身,另外羽絨服的質量也提高很多,不像以前那樣四處鑽絨。皮衣擋風,缺點也多,我的第一件皮衣是飛行皮棉夾克,大毛領,那會能穿一件那樣的衣服,用現在的話說叫潮品,第二件是單層的,有陽光的日子貼在身上,腋下的透氣孔感覺效果不大,後來我再沒穿過皮衣。不過擁有一件皮衣,是很多人的夢想,昨天遇到一位,皮夾克、牛仔褲,馬克鞋,精神頭十足,就像看到年輕時候的自己,作為經典,依然會有市場需求。

㈣ 古代的手套有什麼用途呢

手套在漢代並不被叫做手套,而是被稱為“手衣”或者“糹尉”。手衣,顧名思義,就是手上的衣服。這個詞其實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里都有所記載。

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的《居延漢簡》里,不時會出現“手衣”一詞,比如有一封名叫“初”的戍卒寫給自己丈人的書信,其中有一句是“幸甚幸甚,丈人遺初手衣已到”,意思就是太好了,您寄給我的手套已經收到了。不難想像,對於遠在苦寒之地戍守的士兵來說,無論站崗還是野外勞動,手套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副手套長28.5厘米,五指分開,皮質柔軟,應當是當時的貴族才能使用的。

至於樣式上的區別,除了受到等級、身份等因素的影響,可能也和具體的用途有關。

㈤ 手套是誰發明的

手套是個很特別的東西,當初它的產生並不是為了實用,只是到近代,它才成了寒冷地區保溫必備之物,或是醫療防菌、工業防護用品。

查閱手套的歷史記載,它最早見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荷馬史詩,古希臘人進食時,同今日的印度或中東人一樣,是吃抓飯的,不過他們用手抓飯之前,要戴上特製的手套。所以,手套曾是歷史上的用餐抓飯工具。

歐洲宗教界接過手套後,改變了它的功能,神職人員戴白手套,表示聖潔和虔誠,至今仍有某些教派的宗教儀式,必須戴白手套。十九世紀前,白手套的神聖作用擴大到國王發布政令、法官判案都要戴上,甚至將軍、騎士們也戴起白手套表示為神聖而戰。不僅西方如此,近百年的中國軍閥混戰、日軍侵略中國等,軍官們也戴白手套,成了軍人標榜尚武聖戰的裝飾。而今各國軍隊儀仗仍戴白手套,就逄赤道上的軍人也忍熱保持傳統。

歐洲曾用手套象徵權威和聖潔,所以早年的歐洲騎士,將白手套戴上,表示執行神聖公務;摘下手套拿在手中,表示瀟灑閑暇;把手套扔在對方面前,表示挑戰決斗;被挑戰的騎士拾起手套,宣示應戰……

女人戴手套多為高雅美麗,所以古歐洲有絲綢、絲絨等質地的裝飾手套,黑白彩色長短俱全。十九世紀還出現手繪和黑色網織手套,給人以神秘的感觀

㈥ 手套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手套在中國古代並不很普遍。一個原因是漢服的袖子寬大,可以遮擋暖手,或者雙手抄在胸前的袖筒內。 但湖北省江陵縣出土過戰國中期墓葬中的皮手套。另外,馬王堆漢墓中的西漢女屍手上戴有絲?的無指手套。

㈦ 中國古代發明使用手套沒

考古發現證實,古代中國在戰國時代就有手套,湖北江陵藤店1號楚墓發掘出土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劍」的鳥書銘文越王劍,同時還發現有一雙皮手套。皮手套長28.5厘米,五指分開,套口稍長,與現代手套的通常樣式非常接近。這當然是那會兒貴族們所用的好東西,平民們也許還沒有可能用它,至少是沒有皮手套。
古代還有絲絹菱羅縫制的手套,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出土。墓中隨葬的一件九子漆奩里,就裝著三副手套。其中一副「硃色菱紋羅手套」,長26.5厘米,直筒露指頭形,大拇指套分縫,掌面為朱紅色菱紋羅,掌部上下兩側飾「千金絛」,絛上有篆書白文「千金」字樣。
在馬王堆漢墓中,由於墓中所有的隨葬品都登記在簡冊上,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知道漢代人稱手套為「尉」。尉,按《通俗文》說,「火斗曰尉」。火斗就是熨斗,這個尉就是熨,看到這個字就已經有溫暖的感覺了。手套取名為尉,與這個火斗關聯很大。

手套的名稱,顯然是晚近出現的。現代南方人俗稱手套為「手籠」或「手籠子」,手籠這個名字明代就有。今貴州安順屯堡明代移民後裔仍用手籠,這是600年前的風尚。手籠又指稱一種筒狀護手,或稱手筒、暖手筒,雙手對合筒中,可保暖,但不如手套那樣便於執事。

現代使用的手套,有合指和分指式樣的不同,也有露指與不露指的區別,這些式樣都有不短於2000年的歷史傳統。

㈧ 拳擊運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早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就有許多有關拳擊的記載。在古代奧運中,拳擊運動就已經是比賽項目之一。到第三屆在聖路易斯舉行的現代夏季奧運會,男子拳擊正式被列入比賽項目。

現代拳擊運動始於英國,公元十七世紀末,拳擊在英國復興起來。公元十八世紀初在英國出現了有獎的拳擊比賽。約翰·布勞頓於公元一七四三年八月十六日針對拳擊比賽的混亂局面,制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擊規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職業拳擊運動比賽規則,並被命名為「布勞頓規則」。規則主要規定不準打擊已倒地者和不準打擊腰部以下任何部位。同時,布勞頓又在一七四七年設計了拳擊手套,發明了第一種軟皮手套以保護臉部皮膚。後來布勞頓還在倫敦建造了一所大型競技場,作為專門教授拳擊和組織拳賽的中心。由於布勞頓對近代拳擊運動的開展做出了貢獻,為拳擊運動提出了新的方向;同時對拳擊的健康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後人稱他為「拳擊之父」。

㈨ 切爾西歷史上不帶手套的門將是誰

切爾西歷史上有過不帶手套的門將,可是時間太久,無法證實也無人知道。不過,門將考斯特拉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沒有戴手套。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振奮全隊士氣!在獲得了勝利之後,他覺得這樣或許能給球隊帶來好運,接下來他就沒有再佩戴手套。以下有些門將手套的資料,給你參考——早期流行徒手上陣溫布利球場,1934年足總杯賽,曼城隊2比1勝朴茨茅斯隊,曼城隊的守門員弗蘭克.斯威夫特在比賽中大放異彩撲出了不少險球,而這位於1946年成為英格蘭隊歷史上第一位守門員的門將——當時手上拿著的是棕櫚葉!他的手套呢?被丟在球網里,因為在這樣的大賽里,他戴上手套就會找不到感覺,手就會打顫!盡管他賽後承認:沒有擋住朴茨茅斯進的那個球與未戴手套也有關系。守門員可以戴手套被訂入到足球游戲規則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但除了斯威夫特之外,不願帶手套的守門員一直大有人在,二十年代的法國隊門將夏依里古埃就寧願光著手而不戴柔軟的毛手套。總體來說,在「二戰」以前,歐洲足壇門將流行的是徒手或用皮手套。那時,手套對於門將的主要作用是禦寒!1949年法國《隊報》的記者丹尼斯還寫了一篇名為《門將的盔甲》文章,建議各隊的守門員應該像中世紀的騎士一樣披掛上陣——頭頂鴨舌帽,手上戴著手套。七十年代法國隊的門將卡爾紐斯說:「我當時在巴黎俱樂部踢球期間,有一天無意中走到一家名為『小水手』的海上用品商店,在那裡我發現了海員用的毛手套,戴上去感覺很好,我就戴著它來守門。後來,其他隊的守門員也一下子都效仿起來,海員的手套成了那時賽場上的時髦物。不過,總的來說當場地不滑、而且比賽是在星期六下午舉行時,我們總是光著手參加比賽,而只有在晚上比賽時我們才流行戴手套。」也就是在那個時期,一種新的理念出現了,有網眼的手套似乎更管用,而以前有些守門員為了抓牢球,甚至還往手套上塗樹脂。「以前我們沒有訂立特別的合同條款,手套也不是用什麼特別工藝製造的,俱樂部只給我們錢,讓我們自己去買。而一雙手套幾乎可用一個賽季。」一位那時的法甲球隊門將回憶道。不過,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手套開始與門將分不開了,守門員們開始承認,「沒有手套我們漏球的可能性會更大,那樣就有可能犯更多的錯誤。抓球時更需異常小心,尤其是在場地濕滑時。」今年剛從法國隊退役的門將拉瑪是在里爾隊開始其職業生涯的頭3個月的,在此期間他甚至一直是光著手上場的。他說:「與以前相比,現在我們在拿球、撲球的整體技術上都有了很大進步,而在今天守門員不戴手套就像身體有缺陷一樣,尤其是在足球製造工藝完全改變了以後,足球飛行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不聽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