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德軍東線的裝備是什麼為什麼不禦寒
納粹德國是沒有想到戰線會拖得那麼長,時間會拖得那麼久,所以夏天還在節節勝利,當戰場更深入到俄羅斯境內,冬天又來了的時候,許多德軍的戰士都穿的仍然是夏裝。所以並非不禦寒,而是裝備准備不足。
德軍的野戰褲相比上衣的復雜演化,在生產過程中改良變化較少,分為M37 式和M43式。在蘇德戰爭初期,穿M37褲的士兵需要穿著長筒行軍靴。M43式野戰褲配發時,考慮到皮質重型Y帶已經大批配發到前線,實際穿著時既可以搭配內用Y型吊褲帶使用,也可以搭配普通腰帶使用。戰爭後期,前線官兵對於短幫野戰靴的熱衷,常見到這兩種搭配。
Ⅱ 二戰的德國軍官為什麼帶眼罩
德國軍官在常服上所戴的是風鏡,不是眼罩。在二次大戰時候,這種眼鏡主要是配發給騎兵和裝甲兵軍官使用的,還有摩托化步兵使用的,因為他們長期處於高速賓士的狀態,而西歐尤尤其是在冬季的時候風雪彌漫,為了保障官兵的視力不受損害,避免風沙血渣等侵害官兵的勢力不利於作戰,所以說給德國陸軍中的騎兵,摩托化步兵,嗯,裝甲兵的軍官配發了風鏡。比如說德國著名的裝甲兵將領古德里安就長期在坦克上佩戴這種風鏡。
Ⅲ 為什麼過去日軍和國軍的軍官都喜歡戴白手套
白手套往往是身份的象徵,尤其是非戰斗場合。
過去乃至現在包括未來,軍官都會和士兵相區分,一方面代表威權,一方面也刺激士兵上進。
白手套白制服,肯定是不幹臟活的,是指揮人的,並且強調了整潔肅穆干練,這在西方海軍中尤其明顯。因為除了海盜,海軍軍官都是貴族和富家子弟從小學習訓練出來的,而海軍士兵不少是流放的罪犯,軍服本身要具有威懾力。
其他顏色、面料的往往是「勞保手套」,防寒、隔熱、吸汗、增大摩擦力、摩擦防護等等。
Ⅳ 為什麼軍官大多要帶白手套呢
白手套是身份的象徵,區別於士兵,凸顯出指揮官至高無上的地位
同時,在戰斗中,白手套起到顯眼,醒目的作用,在炮火紛飛的戰場,炮彈聲掩蓋了指令聲,烽火硝煙阻礙了視野,唯有長官那雪白無比的白手套,指揮著士兵一齊進行反攻,或防守,或其他指令
樓主你應該也看到了,只有軍官才有資格佩戴這個白手套
所以,他一定代表了軍官在部隊里的地位,是高於士兵的,是一個營,一個團,乃至一個師的領袖
其次,白手套還有著防化防毒的作用
在二戰期間,鬼子曾經多次使用化學武器,你試想一下,若你自己不做好防備措施,直接投擲毒瓶,自己不也遭殃嗎?但是戰爭時期畢竟物資短缺,所以只有軍官有佩戴也是應該的。
Ⅳ 二戰德國有哪些高級軍官不用摘手套就可以和希特勒握手的
不摘白手套可以和希特勒握手的德國軍官只有一個人:倫德施泰特元帥,是當時德國軍官中資歷最老的軍事指揮官之一,出身軍事世家,敢於直言頂撞希特勒,一生四起四落,手下涌現出了大批優秀的軍事將領
Ⅵ 二戰德軍陸軍步兵師裝備(一定呀全面)
德軍1942年制的步兵師
武器裝備:
手槍-3681支 步槍-12609支 沖鋒槍-321支 反坦克槍-90支 輕機槍-425挺 重機槍-110挺 50毫米迫擊炮-84門 81毫米迫擊炮-54門 75毫米炮-20門 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 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 火焰噴射器-9具
然後下面找到的是分散到團的裝備編制:
1939年第一線的主力師: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一個步兵團的火器包括26挺重機槍、85挺輕機槍、18門81mm迫擊炮、27門50mm迫擊炮、12門37mm反坦克炮、6門76mm 步兵炮和2門150mm步兵榴彈炮。炮兵團由3個105mm野炮大隊組成,大隊各3個4門制的炮連。一個150mm中型炮大隊原來是配屬的,後來歸入第1 波步兵師編制。
1944年步兵師:步兵團支援武器為:24挺重機槍、107挺輕機槍、4門120mm迫擊炮、6門81mm迫擊炮、2門150mm步兵炮、6門75mm步兵炮、3門75mm反坦克炮、36件輕型反坦克武器。實力已經大大的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