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拳擊比賽不戴拳套,威力有多大為啥非要戴手套
不過大家有沒有好奇,為什麼拳擊運動員比賽時都要戴著砂鍋大的拳擊手套呢?為什麼不裸拳比賽呢?那麼戴拳套是為了保護拳手自己的手部,還是為了不把對手打殘?
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個中緣由。
原來最早的拳擊比賽,選手的確是裸拳上陣的,但是場面卻比較血腥和拖沓。因為對手的臉部只要挨上一拳,立即就會皮開肉綻,頭破血流;另一方面,由於人手部骨骼遠沒有頭骨結實,出拳的一方其手部可能因此扭傷手腕,甚至手骨骨折,所以裸拳比賽時,對戰雙方一般都心有顧忌,不會全力出拳。
一個有名的例子是,拳王泰森曾與另一個拳手因瑣事在賽場外打架,泰森一拳將對方鼻樑打裂當場暈厥,但自己也掌骨骨折,不得不推遲了日後的比賽。這樣早期的拳賽場面就是你看到兩個拳手「互虐」幾十甚至上百回合,但是卻打不出一個KO。這讓拳擊比賽極大的失去了觀賞性。
所以綜合來看,拳擊比賽戴拳擊手套的目的,既是為了保護拳手手部,也是為了不把對手打得太慘。最後說一句,拳擊運動提倡用來健身,不要用來打架哦。
Ⅱ 帶有諧音的歇後語
飛機上吹喇叭-----想(響)的高。四兩棉花-------談(彈)不上。老虎拉車----誰敢(趕)。膝蓋上釘掌------離題(蹄)太遠。騎自行車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Ⅲ 需要熟語,請幫忙
天哪~那簡直太多了!
各給你10個,不夠的話去給你的網址找吧~
歇後語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東邊日出西邊雨----說他無晴(情)也有晴(情)
無病呻吟---裝模作樣
孔夫子穿西裝---又土又洋
水仙不開花---裝蒜
反穿皮襖---裝羊(洋)
一個人拜把子---你算老幾
一張紙畫個鼻子---好大的臉
七歲伢兒看了八年牛---裏手不過了
宰相肚裡能撐船---寬宏大量
衣食不愁想當官,得了皇帝想神仙---貪得無厭
……
http://www.1dnet.cn/1djoke/joke/xh/xhy.htm
諺語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根據內容,可以分為三類:
(1)認識自然和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大雨要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2)認識社會和總結社會活動經驗的諺語: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3)總結一般生活經驗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十年練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為。
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湖裡游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
http://xxhboke.blogchina.com/3677700.html
熟語
廣義的熟語是一種包括成語在內的,具有一定固定結構、特定含義的,在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語言形式。 狹義的熟語是一種長時期在民間流傳的,包括慣用語、俗語、民諺、歇後語等在內的定型語類。
哀莫大於心死
愛博而情不專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安於故俗,溺於舊聞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八九不離十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八字沒見一撇
……
http://www.ynhzyz.com/ywyd/cjs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