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手部皮膚破損的帶什麼手套
擴展閱讀
獒犬為什麼戴手套 2025-02-02 09:44:37
皮帶烘乾機有什麼好處 2025-02-02 09:24:03

手部皮膚破損的帶什麼手套

發布時間: 2023-10-24 10:07:10

㈠ 接觸患者黏膜或破損的皮膚時應戴無菌手套是否正確

醫務人員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識

1、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因該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目前為止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除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命名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還有6種。其中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症狀;另外2種是我們熟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但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樣,不同病毒之間雖然是近親,但性情、態度、處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臨床表現

一般症狀: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

嚴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征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

3、什麼是密切接觸者

(1)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

(4)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

(5)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二、個人防護

醫務人員在開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診療活動時要做好職業防護工作,應當按照標准防護和加強防護的原則,根據其傳播途徑採取飛沫隔離、空氣隔離和接觸隔離。

1、個人防護用品通用准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感染風險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當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後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時,應當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防護面屏),穿隔離衣。

(3)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時,應當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

(4)當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所有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必須在使用後仔細棄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資源有限無法獲得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則使用可再利用的裝備(如布料的隔離衣或防護服),每次用完後正確消毒。在摘脫及拋棄任何個人防護用品後,總是立即執行手衛生措施。

2、個人防護用品

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個人防護用品應該包括保護軀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裝置。

(1)一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預檢分診處和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從事一般性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患者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區患者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鞋套。

(3)三級防護:適用於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區為患者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衛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患者前。

b.清潔、無菌操作前,包括進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體液風險後,包括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後。

d.接觸患者後。

e.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包括接觸患者周圍的醫療相關器械、用具等物體表面後。

(2)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或可能接觸艱難梭菌、腸道病毒等對速干手消毒劑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時應洗手。

(3)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4)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傳染病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b.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後。

洗手方法: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的「六步洗手法」執行。

手消毒劑:首選速干手消毒劑,過敏人群可選用其他手消毒劑;針對某些對乙醇不敏感的腸道病毒感染時,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劑,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項:戴手套不能代替手衛生,摘手套後應進行手衛生。

4、面部防護

進行有可能造成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飛濺或噴出的操作時,應佩戴面部防護裝置,包括外科口罩和護眼裝置(面罩,護目鏡),以保護眼結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與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打噴嚏)的患者近距離接觸時,可能會有分泌物噴出,應佩戴護眼裝置。注意普通的眼鏡不能用於防止液體濺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護。

5、安全注射與防針被刺

操作結束後處理針頭、手術刀和其他銳器或設備時防止被刺傷或者劃傷,銳器放置在硬質材料的銳器盒中,容器應放置在靠近操作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暴露。

㈡ 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時要帶什麼手套

雙層乳膠碰手差手套。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時是有很多細菌的,所以是要帶雙層乳膠手套薯返,為了更好的防護,醫務人員笑皮是指經過考核和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和承認,取得相應資格及執業證書的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

㈢ 如何防護銳器傷

《北京市優質護理服務評價標准(2017年)》中對護理工作風險控制的一個重要考察內容就是職業防護,並明確指出:「護士配製化療葯、銳器處理、為隔離患者實施治療護理時防護措施到位;發生意外傷害後,職業健康監護措施到位」。

可以看到,「防護措施以及在發生銳器傷意外之後如何處置」是職業防護的重點評價內容,接下來,本文將圍繞《標准》重點回答這些問題。




Q1:銳器傷有什麼樣的危害?

銳器傷是指在工作中被針頭、手術器械、玻璃製品、醫療儀器設備、醫療廢棄物及其他銳利物品刺傷和割傷皮膚,從而導致有病原微生物感染風險的意外事件。由於護士最基本且最常見的臨床護理工作就包括有各種注射、輸液等操作,因此銳器傷是臨床護士最常見的職業損傷,也是導致護士發生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最主要職業性因素。目前已經被證實有20多種病原體可以通過銳器傷接觸傳播,如HBV、HCV、HIV等。在臨床工作中,特別是護理實習生,剛剛接觸一線工作,對很多工作並不熟練,容易發生銳器傷,且對銳器傷的認識程度也較為薄弱,因此在科室管理中,對新入科室的護理人員更應多加培訓。



Q2:如何避免銳器傷?

有調查顯示發生銳器傷的原因主要有自我防護意識薄弱,操作技術生疏,職業防護做的不充分等。因此,在實際工作中:

1)首要牢固地樹立防護意識,從思想上避免銳器傷的發生。

提高預防銳器傷的自覺性,將每個針頭都當做是感染針頭對待。在科室培訓時,注重自我防護的相關知識和上報流程的培訓,並印發相關的防護宣傳手冊,定期進行考核;同時在日常工作中,科護士長、病房護士長或者主班護士檢查和監督病房工作時,多加強調;多注意病房護士是否按照安全手法進行操作,如有危險操作,應進行案例分析與講評。

2)同時,從技術上避免銳器傷的發生。

對於不熟練臨床工作的護士,任何操作都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在考核通過之後再進行獨立操作;不要將針頭面對自己或他人;抽吸葯液時,嚴格使用無菌針頭,抽吸後必須單手操作帶上針帽,用過的針頭禁止回套針帽;正確使用銳器盒,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內,且注意銳器盒的不能超過總體積的3/4;必須戴手套:進行任何接觸血液體液(如抽血、穿刺)的操作應戴手套,在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Q3:發生意外怎麼辦?

發生意外者保持鎮靜不慌亂,盡快按步驟採取安全處理措施;

若戴有手套,立即按規范脫去手套(用戴著手套的手捏住另一隻手套污染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戴著手套的手握住脫下的手套,用脫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隻手套清潔面(內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用手捏住手套的裡面丟至廢物容器內)。

處理傷口:傷口遠端擠出血液,用肥皂液沖洗,並在自來水下反復沖洗數分鍾,以75%乙醇或碘伏局部浸泡5分鍾。(如果是特殊科室,應注意對特定病毒的預防措施)

填寫銳器傷登記表並上報負責人、預防保健科及醫院感染管理科。

評估銳器傷,進行相關血清學檢查並做出必要處理,如,血清HBsAg、HIV等檢查。如若被HIV污染的針頭刺傷,在4小時內最遲不能超過24小時內必須進行預防用葯;若是乙肝:立即注射乙型肝炎高效價免疫球蛋白,另側同部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按0、1、6個月免疫接種程序注射3次,注意接種劑量按首劑加倍。

㈣ 手指脫皮乾裂怎麼保養

手老是乾燥蛻皮,其原因大致可以分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主核顫歷要考慮為清洗過度或護理不當,病理性因素則包括乾性濕疹、手癬等疾病。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排除生理性因素後明確具體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1、清洗過度:如果平時有經常洗手的習慣,如每天洗很多次,並在洗手時使用刺激性的洗手液,有可能會導致手部皮膚水分流失,從而引起皮膚乾燥以及脫皮,出現手老是乾燥起皮的情況;
2、護理不當:如果在冬天天氣較乾燥的季節,洗完手後沒有及時塗抹護手霜,也可能會導致手部皮膚水分流失,從而出現手老是乾燥起皮的情況,嚴重時還有可能會引起皸裂,導致出現疼痛。
二、病理改搜性因素:
1、乾性濕疹:乾性濕疹通常是由於皮膚老化、洗浴次數過多等因素,導致皮膚表面過度失水或油脂減少所引起的,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乾燥、脫皮的現象,導致手老是乾燥起皮的情況,並且還會伴有瘙癢,嚴重時還會引起皮膚出血;
2、手癬:主要是由於真菌感染所引起的,其會導致手指或者是手指縫等部位出現脫皮的現象,導致手老是乾燥起皮的情況,還會引起瘙癢。如果洞培病情較嚴重,甚至會引起糜爛或者是滲液等問題。

㈤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如下

1、洗手與衛生手消毒原則:

(1)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應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

(2)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2、洗手或衛生手消毒指征:

(1)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後,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2)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

(3)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4)進行無菌操作、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

(5)接觸患者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後,處理污物後。

(6)處理葯物或配餐前。

3、外科手消毒的原則:

(1)先洗手,後消毒。

(2)不同患者手術之間、手套破損或手被污染時,重新進行外科手消毒。

4、手套的使用

(1)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當可能接觸血液或其他有潛在傳染性物質、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時,應戴手套。

(3)當診療、護理活動結束或不同患者之間,或懷疑手套破損時,取下手套並洗手。

(4)一次性手套應一次性使用。

(5)醫務人員手部皮膚有破損時應戴雙層手套。

5、手衛生效果的監測

監測要求:每季度進行監測,當懷疑流行爆發與醫務人員手有關時,及時進行監測。

監測方法:被檢人五指並攏,用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浸濕的棉拭子,在雙手手指曲面從指跟到指端往返塗抹2次,一隻手塗抹面積約30cm2,塗擦過程同時轉動棉拭子;將棉拭子用滅菌剪刀剪去操作者手接觸部位,投入10ml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試管中,送檢。

手衛生效果的要求:洗手、衛生手消毒,細菌總數衛生標准≤10cfu/cm2。外科手消毒,細菌總數衛生標准≤5cfu/cm2。

㈥ 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時

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時需要佩戴雙層乳膠手套,使用紅黴素眼葯膏。因為醫護人員的手每天都需要經過多次的消毒,會有被針頭,刀等尖銳的醫療用具割到導致手部皮膚發生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