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務人員三級防護標準是什麼
三級防護標准
1、一級防護標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穿一次性使用隔離衣、戴一次性使用手套。
2、二級防護標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醫用防護口罩(N95及以上)、護目鏡或防護面罩、外罩一件醫用防護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3、三級防護標准: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加戴面罩,或將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換為全面具或帶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標准預防措施
1、手套: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和受損的皮膚、粘膜時,應戴手套,手套可防止醫務人員將手上的細菌傳染給病人。
2、洗手:當接觸到可能被污染的血液、體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時,應在取下手罩後洗手或使用快速洗手消毒劑。
3、口罩、護目鏡、口罩:戴口罩、護目鏡還可以減少病人體液、血液、分泌物等液體的感染性物質飛濺到醫務人員的眼睛、口腔、鼻黏膜上。
4、手套可以防止醫務人員成為微生物感染的媒介,也就是說,可以防止被病人或環境污染的病原體在人群中傳播,兩個病人之間必須更換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❷ 乙類乙管醫務人員防護用品選用原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暴露風險和開展的診療操作,正確合理使用醫用外科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手套、隔離衣或防護服等個人防護用品,確保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到位。
以下是乙類乙管醫護人員防護用品選用原則:
(一)醫用口罩的使用
1.應根據不同的操作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口罩。
2.一般醫療活動可佩戴紗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科口罩;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
3.紗布口罩應保持清潔,每天更換、清潔與消毒,遇污染時及時更換。
4.應正確佩戴口罩。
(二)護目鏡、防護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況應使用護目鏡、防護面罩:
(1)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
(2)近距離接觸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
(3)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
⒉佩戴前應檢查有無破損,佩戴裝置有無鬆懈,每次使用後應清潔與消毒。
(三)醫用手套的使用
1.應根據不同的操作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清潔手套。
(2)進行手術等無菌操作、接觸患者破損皮膚、黏膜時,應戴無菌手套。
(3)操作者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
2.一幅手套只用於一個患者的一項操作。
3.應正確戴脫手套。脫手套後應洗手或手消毒。
(四)隔離衣與醫用防護服的使用
1.應根據診療工作的需要,選用隔離衣或防護服。防護服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規定。隔離衣應後開口,能遮蓋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膚。
2.下列情況應穿隔離衣:
(1)接觸經接觸傳染的傳染性疾病患者如傳染病患者、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等時。
(2)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大面積燒傷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的患者的診療、護理時。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漿時。
3.下列情況應穿防護服:
(1)臨床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
(2)接觸經空氣傳播或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漿時。
4.應正確穿脫隔離衣和防護服。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並一次性應用。
2.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時和從緩沖間進入負壓病室時應穿鞋套。
3.應在規定的區域內穿鞋套,離開該區域時應及時脫掉。發現破損應及時更換。
(六)防水圍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物噴濺、進行復用醫療器械的清洗時,應穿防水圍裙。
2.防水圍裙受到明顯污染、遇有破損或滲透時,應及時更換。
3.重復使用的圍裙,每班使用後應及時清洗與消毒。
(七)帽子的使用
1.進入污染區和潔凈環境前、進行無菌操作等應戴帽子。
2.帽子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立即更換。
3.布制帽子應保持清潔,每次或每天更換與清潔。
❸ 醫生在給傳染病患者做手術時,需要做好哪些防護措施
醫生在給傳染病患者做手術時,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最基本的防護要做到選用手套,穿隔離衣,戴口罩和護目鏡。特殊情況下還必須佩戴防護面罩才可以。傳染病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這些都有可能危害醫生的身體健康,所以醫生在給傳染病人做手術的時候,必須做好防護。
在術後處理傳染病患者做手術所需要的器械和材料的時候也要小心謹慎才行。這些也都是潛在的傳染源,一定不要讓實習生去接觸,一定要讓經驗豐富的醫生去處理這些。
❹ 醫護人員一二三級防護標准
醫護人員一二三級防護標準是有一級防護標准、二級防護標准和三級防護標准,具體如下:
1、一級防護標准,指的是日常工作防護,醫護人員必須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等;
2、二級防護標准,指的是常見傳染病防護,醫用防護服或穿工作服外罩一件醫用防護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3、三級防護標准,指的是烈性傳染病防護,換為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更高級別帶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條
醫療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規范,防止傳染病的醫源性感染和醫院感染。
醫療機構應當確定專門的部門或者人員,承擔傳染病疫情報告、本單位的傳染病預防、控制以及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承擔醫療活動中與醫院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監測、安全防護、消毒、隔離和醫療廢物處置工作。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指定專門人員負責對醫療機構內傳染病預防工作進行指導、考核,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第二十二條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的實驗室和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的單位,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和技術標准,建立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對傳染病病原體樣本按照規定的措施實行嚴格監督管理,嚴防傳染病病原體的實驗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擴散。
防護措施注意事項有哪些
1、手衛生,洗手和手消毒;
2、正確穿戴防護用品,戴帽子、醫用外科口罩、手套、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靴套、護目鏡、面罩等;
3、遵循呼吸道衛生,患者佩戴外科口罩、距離超過1米、紙巾或肘部衣袖遮口鼻、手衛生;
4、診療器械消毒及保證物品安全,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5、安全注射,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
6、醫療廢物規范處置。
❺ 醫務人員進入發熱門診和留觀病室應執行標准預防和額外預防應選用哪些防護用品
按照《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三版)》規定,醫務人員進出發熱門診和留觀病室,應當戴醫用防護口罩、工作帽、手套、靴套或鞋套(防護服如已有靴套則不需另行加穿),穿隔離衣或防護服(留觀病室應當穿防護服),根據診療操作選戴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並嚴格按照穿脫防護用品規范流程,正確穿脫防護用品。發熱門診醫務人員要指導患者及其陪同人員在健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規范佩戴醫用防護口罩。接診入境、國內中高風險地區以及集中隔離點發熱患者等高風險人群的發熱門診,所有工作人員要嚴格閉環管理。
❻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如下:
1、洗手與衛生手消毒原則:
(1)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應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
(2)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2、洗手或衛生手消毒指征:
(1)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後,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2)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
(3)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4)進行無菌操作、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
(5)接觸患者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後,處理污物後。
(6)處理葯物或配餐前。
3、外科手消毒的原則:
(1)先洗手,後消毒。
(2)不同患者手術之間、手套破損或手被污染時,重新進行外科手消毒。
4、手套的使用
(1)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當可能接觸血液或其他有潛在傳染性物質、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時,應戴手套。
(3)當診療、護理活動結束或不同患者之間,或懷疑手套破損時,取下手套並洗手。
(4)一次性手套應一次性使用。
(5)醫務人員手部皮膚有破損時應戴雙層手套。
5、手衛生效果的監測
監測要求:每季度進行監測,當懷疑流行爆發與醫務人員手有關時,及時進行監測。
監測方法:被檢人五指並攏,用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浸濕的棉拭子,在雙手手指曲面從指跟到指端往返塗抹2次,一隻手塗抹面積約30cm2,塗擦過程同時轉動棉拭子;將棉拭子用滅菌剪刀剪去操作者手接觸部位,投入10ml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試管中,送檢。
手衛生效果的要求:洗手、衛生手消毒,細菌總數衛生標准≤10cfu/cm2。外科手消毒,細菌總數衛生標准≤5cfu/cm2。
❼ 醫務人員在進行哪些操作前後應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劑擦手,操作時戴口罩和手套
規范洗手操作 用流水規范洗手,避免共用毛巾擦手。強化洗手制度落實,反復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督促和教育醫務人員加強洗手。嚴格六步洗手法洗手。在每張床邊放置手消毒液和手套,以便醫務人員交叉接觸、診療、護理患者,防止病原的種植和傳播。 洗手,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去除手部的絕大多數細菌,對保持手部清潔,保證身體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生活中普通百姓,對正確的洗手方法,了解的很少。為使大家更好的講究手衛生,現在簡要介紹一下規范的六步洗手法。 ①掌心相對,手指並攏相互揉搓,洗凈手掌。 ②手心對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洗凈手背。 ③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洗凈指縫。 ④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洗凈指背。 ⑤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洗凈大拇指。 ⑥將一手五指掌尖並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洗凈指尖。 當然,在六步洗手法前,要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在六步洗手法後,要用清水把手沖洗干凈,用清水將水龍頭沖洗干凈後關閉,最後用干凈的毛巾或紙巾把手擦乾。
❽ 醫生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工作中應當嚴格遵照標准預防的原則做好自我防護:認定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應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物質,必須採取防護措施。
可能接觸到血液或體液或自己手上有傷口或皮損時,則應戴上手套。脫手套後認真洗手或手消毒。
醫護人員要安全處置銳利器具,不要直把用過的銳利器具傳遞給別人。在進行侵襲性操作時,要保證足夠的光線並盡量減少創口出血。縫合創口時,要特別小心被意外創傷。
有可能發生噴濺時要戴護目鏡、口罩等,必要時穿隔離衣。
使用後的銳器(針頭、刀片等)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利器具。
任何地方物體表面污染到血液或體液時,應就地消毒後再做清潔處理。
當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後,應嚴格按照發生職業暴露後的局部處理措施
進行緊急處理:
(1) 用流動水和肥皂液在流動水下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
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傷口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動水沖洗;禁止進行對傷口的局部擠壓。(3) 傷口沖洗後用0.5%碘伏或碘酒進行局部消毒,並用無菌敷料包紮傷口;對暴露的粘膜應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發生職業暴露實施局部處理措施後,及時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並進行登記。
院感科向主管領導報告,並盡快與有關專家取得聯系,由被暴露人直接向專家講敘暴露的具體細節,由專家根據其暴露的程度決定是否採取預防性用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