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用麵包機做出的麵包像饅頭怎樣做麵包能夠更松軟
做麵包要揉到擴展階段,麵包機基本揉不到擴展階段,揉不出膜,所以做出來像饅頭。
主料:麵包粉300克、耐高糖酵母4克、煉奶60克、蛋液30克、黃油25克、細砂糖36克、鹽4克
輔料:牛奶142克、水13克
1、先做中種,溫牛奶溶解酵母,倒入210克麵粉,和成面團即可,可以用手揉,也可以用麵包機揉幾分鍾。蓋上保鮮膜,在室溫下發酵3倍大。
⑵ 初次製作麵包後,為何感覺我的麵包吃起來像饅頭呢
麵包和饅頭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吃到的兩種食物,兩者都是非常蓬鬆柔軟的口感,質感非常相似卻有所不同。有人提出疑問,麵包和饅頭的區別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做的麵包口感像饅頭,兩者究竟哪裡相似,又有哪裡不同呢?下面我就為大家總結一下麵包和饅頭的區別,弄清楚下面這幾點,以後想做饅頭或者想做麵包的時候就知道具體該怎樣操作了。
雖然麵包和饅頭口感上各有千秋,但是終究製作原理相同,只不過饅頭用料和做法更簡單,麵包的配方和製作手法要求更高,但是兩者並沒有嚴格的界限。有人說烤箱烤的就是麵包,蒸鍋蒸的就是饅頭,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並不嚴格。用麵包的配方和製作手法,哪怕放到蒸鍋上面蒸熟,也一樣松軟香甜,口感接近麵包。而用饅頭的配方和製作手法,放到烤箱烤熟也一樣不松軟也不香甜。所以我覺得配方和揉面手法更加重要,這兩點才是兩者口感不同最關鍵之處。
⑶ 揉出了手套膜為啥還是像饅頭
揉出了手套膜還是像饅頭是因為揉面團的時候沒到位。做麵包最讓人頭疼糾結的莫過於手套膜了。手揉太累,機器揉很多時候又不會判斷狀態,一不小心就會導致面團揉斷筋,面團的干濕配比對手套膜有直接影響。
面團的攪拌階段
水化階段。乾粉類和水性食材放進廚師機後,充分混合所形成的粗糙且粘濕的面團,整個面團不成型,無彈性,面團粗糙。
成團階段,此時面團中的麵筋開始形成,麵粉中的蛋白質充分的吸水膨脹,由於面團的形成,此時麵包已不再粘連攪拌缸的缸壁,用手觸摸面團時仍然會粘手,沒有彈性,延展性也不好。
麵粉充分形成階段隨著繼續攪拌,面團逐漸變軟,面團表面逐漸乾燥而有彈性,且表面有光澤,有延展性,但面團用手拉時易斷。面團攪拌成熟階段,此時面團很快變的柔軟,不易粘手,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彈性,表面乾燥而有光澤,用手拉麵團能拉成薄片且拉破的口邊整齊。
⑷ 揉出了手套膜為啥還是像饅頭
原因是它自己進行發酵了,只能用死面揉好了直接去烤,不給它發酵的時間,就不是饃了。
相關介紹:
雖然人人都在追求手套膜,但可能不是全部小夥伴都知道,其實並不是全部麵包都需要拉出手套膜才算成功,例如披薩的面團就完全不需要拉膜,小餐包的面團也可以不追求完美手套膜。
拉膜是判定麵筋是否完全擴展的一個方法。一塊面團能拉出手套膜,可以證明這塊面團已經到了一個完全擴展的階段,如果再繼續揉下去,面團可能就會出現斷筋的狀態,斷筋的面團才是失敗。
當面團能拉出手套膜後,做出來的麵包組織會更加的拉絲好吃。所以說,學會做能拉出手套膜的面團,還是需要的。
有些新手會以為,全麥麵包就是全部用全麥粉做的麵包,其實並不是的。全麥麵包也需要用到高筋麵粉。而全麥麵包的面團,可以不糾結是否能揉出完美的手套膜,因為相對來說全麥麵包是比較容易揉過頭的,也就是容易斷筋。
⑸ 做麵包為什麼要揉出手套膜
沒有薄膜的話,那就是不是麵包,是烤饅頭。其實按照物理和化學的解釋來說,出膜是為了讓麵包中黏性最高的部分(就是麵筋的部分)揉出來,具有很強的拉力和黏性。這樣放入的酵母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才會被包裹在黏性很大的麵包的氣孔中而逐漸長大,體積變到2倍以上。如果不出膜,黏性沒達到,就很難包裹住而二氧化碳,也就體積難以膨脹,就會做出一團死面,就成了饅頭了。
⑹ 面團怎麼揉出手套膜 面團揉出手套膜要多久
我們都知道,很多人做麵食的時候都會揉面,揉面是有一定技巧的,尤其是揉面的程度。有些面點對揉面的要求比較高,需要讓面團揉出膜。那麼面團怎麼揉出手套膜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為什麼面團能拉膜
做麵包的過程中,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手套膜,這一步難倒了很多人,像製作吐司、小餐包、甜甜圈、可頌等這些需要用到高筋麵粉的西式糕點,面團都需要多多攪拌,直到面團拉開可以出現薄膜,只是所需的狀態略有不同。
一般麵粉能拉開膜,說明筋性很好,而麵粉起筋的程度主要跟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有關,小麥粉在加水之後,它的蛋白質在攪拌下能形細致、充滿彈性的結構,所以麵粉能拉出膜,跟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有關,在高、中、低筋三種麵粉中,高筋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最高,最容易拉出膜。
如果沒有揉到位,面團拉不出膜,即使面團發酵成功,烤出來的麵包吃起來就像饅頭,口感不蓬鬆也不細膩,沒有麵包獨特的口感,也不能拉絲,這就是面團需要攪拌的原因。
面團怎麼揉出膜
1、後油法後油法指的是黃油不要一開始就加,等面團揉好,醒面一段時間,等麵筋形成後,再把黃油加進去開始攪拌,這樣更容易出膜,這是因為黃油會阻斷麵筋的形成。
2、後酵母法後酵母法指的是和面時,酵母和黃油先不要添加,其他食材混合揉好面團,蓋好放入冰箱冷藏醒發,最好是放置一晚,這樣麵筋形成,再把酵母用少量水融化後揉進面團中,黃油也加進去,一起揉搓,更容易出膜。
3、攪拌的手法想要輕松揉出手套膜,當然最好有廚師機,如果沒有廚師機,手工揉就比較費力,可以像搓衣服一樣,一隻手按壓一端的面團,另一隻手把面團反復往前搓,如果面團粘案板上,可以用刮刀整型,等面團不那麼粘手了,可以時不時摔打面團,後繼續揉搓出膜。
手工揉面是非常費力的,最好找一個力氣比較大的人來揉,因為在揉面團的過程中,面團因為反復摩擦,溫度會升高,面團可能在這過程中已經發酵起來了,也不容易出膜,最好的方法是大力、短時間出膜。
面團揉出膜要多久
一般至少需要半小時左右。
1、我們揉面的方法要正確,類似於我們平時在搓衣板去洗衣服的一個手法,按住面團的一端,想洗衣服一樣在案板上搓面團,要用巧勁
2、面團一開始是硬的,揉一會你會發現越來越粘手,不僅粘手還黏案板,黏在上面掉不下來的那種,沒關系我們准備一個刮板,黏在案板上我們給他刮下來,重新揉,手法不要變,堅持揉10分鍾左右情況會稍微好點
3、這時候我們拿起面團捏住一端,在案板上摔打,摔打幾下你會發現面不怎麼黏了
4、就這樣揉一會摔打幾次,大概持續20分鍾,你會發現面團不粘手了,變得很有彈性
5、再接著揉幾分鍾,手套膜就出來了
6、這就是一整套揉手套膜的一個過程,大概估算一下有半個小時的時間
7、用手揉還是很累人的,如果有條件我們可以選擇機器揉面
手工揉面技巧
1、麵粉的選擇很重要,做麵包首先要用高筋麵粉或做麵包的專用麵粉。
2、揉面的過程中,要把面團盡可能的抻長,如果面團水分過少,是不容易拉抻的,所以這里的技巧是要掌握好面團的水分。
3、和面前加入適量的鹽,有助於麵筋更早形成。
4、揉出了麵筋後就可以加入黃油了,先慢慢揉,重復折疊面團,也可以適當摔打面團直到面團光滑不沾手。
正常情況這幾個步驟做完10來分鍾左右,可以嘗試著用手掌撐膜,如果撐膜效果不佳,可以繼續揉面,摔打,直至成膜。
⑺ 為什麼用麵包機做出的麵包像饅頭怎樣做麵包能夠更松軟
首先,家用麵包機不同品牌、型號,做出的麵包口感都不太一樣。
更重要的是,看看每次烘焙展上琳琅滿目的各類添加劑,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自己做的麵包不如外面賣的松軟。
二發注意保持發酵的溫度和濕度,發到合適的狀態後,預熱烤箱,待溫度穩定方可放入。
這些操作過程,一坑連一坑,每一個細節的失誤都會導致麵包的不完美。可是手工的美妙也在於此,一股腦交給麵包機,就很難再在每一個環節上調整,沒辦法做出更好的麵包。
⑻ 請問為什麼做麵包要揉出手套膜
手套膜對於麵包烘焙而言,不但使得烤制的麵包組織更細膩,口感更松軟,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面團掌握能力的考驗,所以麵包製作中,烘焙者都會強調要揉出手套膜。
⑼ 麵包做成了饅頭怎麼回事
一、可能是麵粉不對,做麵包要高筋麵粉,二、揉面時你可能沒有揉到起筋,也就是常說的手套膜,揉面一定要揉出手套膜才會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