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下雨騎行戴什麼手套
擴展閱讀
讀書時為什麼要穿睡衣 2025-02-05 17:45:13
國字型臀部適合什麼裙子 2025-02-05 17:42:15

下雨騎行戴什麼手套

發布時間: 2023-09-16 08:53:33

① 一個騎車愛好者應該准備一些什麼裝備,掌握些什麼常識

1、(強烈推薦!)毛巾的另一種用途。就是最常見的純棉毛巾,比較厚的那種。在劇烈運動之前貼身墊在背上,用來吸汗,結束後立即取出來,你會感到非常舒服,而且內衣變乾的速度快多了。配合排汗內衣的效果更好,多帶幾條,可以多換幾次。
2、廉價化纖內衣。曾經見到有人穿普通的保暖內衣爬山,恐怖!專門的排汗內衣最好,如果暫時還沒有,那也不要穿棉織品,到地攤或者超市上找那種化纖(一般是晴綸的)內衣吧,雖然趕不上排汗內衣,但比針棉內衣強得多!
3、(強烈推薦!)拒絕牛仔褲。這個其實不需要多說了,但是我注意到還有很多新手穿著牛仔褲玩戶外,大概一些人的觀念里仍然認為牛仔褲耐磨結實。其實棉製品即不結實也不耐磨,物理性能也很不適合戶外運動。一旦下雨、涉水或者大量出汗,你就知道牛仔褲的壞處了。趕緊脫了吧,那怕穿一條二十多塊錢的化纖西褲都比它強。
4、鞋碼的選擇。幾乎所有的教材上都說登山鞋的碼子要大1到1.5號,我的體會不是這樣,我穿鞋的體驗從來是越穿越松,新鞋緊舊鞋松,早上緊晚上松,行進的時間越長越松。因此認為買鞋一定不要買大了,太大的鞋既不舒服又容易打皰,合腳才是最好的,當然前題是穿著厚襪子試鞋。
5、鞋帶易散。這個小毛病比較煩人,其實用橡皮筋扎一下就解決了。或者用各種家電的電纜線上帶的那一小節捆紮線也可以,捆得更牢固。
6、鞋墊打皺。鞋墊在鞋子里打皺的問題很多人遇到過,我有一個辦法:用一塊尼龍砧板(就是那種很薄、半透明、可以彎折的,關鍵是材料,類似就行)剪成鞋墊形狀,然後和鞋墊簡單地縫在一起,OK,徹底解決。此外,推薦一種超市裡賣的所謂保健鞋墊,表面帶顆粒的,牌子忘了,只要幾塊錢,比在戶外店裡花幾十塊錢買的鞋墊還結實。有人可能對它的顆粒心存疑惑,別擔心,就是這顆粒才舒服。
7、沖鋒衣的命門。只要質量沒問題,沖鋒衣的結構是嚴格防水的,不過它有個命門袖口,我見過的沖鋒衣,袖口和袖子的連接處都沒有壓膠。淋雨時間一長,此處必然滲水。始祖鳥這個地方倒是設計得很好,可是太貴了,買不起,所以對這個問題暫時還沒找到好辦法,好在小臂出汗不多,襯個塑料袋對付一下拉倒。
8、(強烈推薦!)解放鞋。這實在是一個性價比非常高的東西。便宜,防滑性不錯,體積小。你腳上的登山鞋再好,晚上宿營時總得換下來放鬆一下吧?幾百塊的涉溪鞋在溪流里卻有個無法避免的毛病:鞋幫的網眼老是進沙子,倒是解放鞋挺頂事。(不過解放鞋保護性太差,穿時間長了腳痛)
9、(強烈推薦!)找路。除非你原本打算搞一次無人區穿越,從物資和思想上做好了自行開路的准備,否則,不管是暫時找不到路、還是打算抄點近路,都不要在明顯沒路的地方強行穿越。這樣做你不僅可能受傷,而且根本節省不了時間和體力,老老實實轉身、繼續找那條已經存在的路才是明智的。不信的話可以多試幾次。
10、(僅供參考)行進節奏。看到比較多的說法是行進30分鍾休息5分鍾或者行進一小時休息10分鍾。個人覺得這只能作為參考,每個人的體力和習慣不一樣,適合的節奏也不一樣,節奏比較快的,最痛快的走法是持續行進大約3個小時休息20分鍾(水平移動)。此外,就幾天的安排而言,最好第一天比較慢,第二天再回復正常。必須讓身體適應一下,否則很難受。
11、(僅供參考)步幅問題。多數教材上說要用較小步幅邁步,我的體會不同,長時間的行進中習慣於用較大的步幅(比平時走路的步幅稍大),這樣感到更輕松一些。(因為減少了總的邁步次數,或許有利於減輕腳底的磨損?)
12、中途休息時不要脫鞋。長時間行進腳一定會浮腫,脫了鞋一旦再穿是比較難受的。
13、背包防水。登山包本身都有一定的防水性,防雨罩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用東西。但是,如果你被雨水持續不斷地淋過三四個小時以上,你就知道防雨罩也不是完全可靠的。防水袋雖好但是容量有限,推薦用大塑料袋(家電包裝的那種,夠大)包裹衣物和睡袋。溯溪活動這樣做就更有必要了。
14、(強烈推薦)怎麼裝睡袋。絕大多數人都喜歡用壓縮袋來裝睡袋,錯!這種辦法早就拋棄了。睡袋反正放在最底層,不要額外包裝,直接塞進背包里,然後上面該裝什麼裝什麼,只管使勁壓。這樣才能充分利用空間,裝好的包內部充實,外觀飽滿。
15、GPS與指南針。這個話題其實有點多餘,因為已經有很多人談過了。GPS是個好東西,也很專業,可惜使用中的限制因素太多了:太耗電、太容易受天氣和地形影響、反應速度慢。
很多人還喜歡攜帶軍用指南針,比較流行的是62、65式。推薦定向越野用指南針(其實不是專業定向用的,是那種有機玻璃的,跟手機面積差不多的)。實際上軍用指南針並不適合戶外,偏重偏大,坡度計、里程計、速度盤、精確定向、測距等功能發揮不了太大用處,定向越野指南針輕巧簡單實用,二三十塊錢的質量就足夠好了。
16、開路刀。狗腿當然很威風,但是對付山路上柔韌的荊棘和雜草,這玩藝兒實在老牛攆兔子有勁使不上。砍樹當然不錯,但是個人認為只要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都不應當動它們。我使用的是一把瑞典ASE,長,細,薄,輕,鋒利,開路非常好使。
17、水袋咀。鴨嘴獸水袋的吸管咀子是裸露的,容易臟,背包上肩時不小心還容易擠出水來弄濕後背。這個水管的吸咀是可以拔下來的,用裝膠卷的塑料盒做個套子很容易。建議用富士的,白色半透明的比較醒目。
18、水壺。要亮騷、表明你是一頭戶外驢,LAKEN、SIGG必備,要實用,軍用套壺最好。性價比高,非常結實。LAKEN、SIGG倒是輕了那麼一點點,可惜一撞就癟,瓶塞子又很容易滑絲,而且,你需要將一壺水保存一個星期再喝嗎?當然,飲料瓶子也非常好。
19、不銹鋼小口杯。超市有賣,7cm口徑的比較合適,幾塊錢,用不壞。宿營時用這個,行進時用帶吸管的水袋,搭配得非常好。不用時用小塊掛掛在背包上,途中在溪流里舀水喝也很方便。
20、太陽鏡。一般沒必要,有頂帶檐的帽子就夠了,在山裡實在沒甚麼晃眼的東西。冰雪地帶太陽鏡自是必不可少,不過那時你或許更需要一隻雪鏡,而且必須是防霧的。在低溫條件下,不能防霧的雪鏡基本上就是廢物。
21、簡易冰爪。也就是所謂的四齒冰爪,便宜,簡單,只要幾十塊錢。DIY水平高的可以自己做一個。這玩藝兒名字叫冰爪,但真正在雪山上沒幾個人用4齒的,倒是在一般的山路上,遇到路面非常滑的時候,這個簡單東西可以起到關鍵作用。個人覺得登山杖都可以不帶這東西一定要帶。
22、燈箱布。地席這玩藝兒主要是冬天用的,防止冰雪天氣帳篷底部和底面凍在一塊。推薦到做招牌的小店裡扯一點廣告燈箱布替代,有幾種顏色,很便宜,也很結實,缺點是比重大了點。
23、一次性桌布。低檔餐館里用的那種薄膜型的,超市有賣,便宜,輕,多用途。
24、zippo打火機。很多人認為zippo跟戶外有點掛鉤,其實這玩藝兒在戶外不好使,比一次性打火機差遠了。還是把它留在家裡,用一次性吧!而且要多帶幾個,放在不同的地方
25、地圖保護。先復制一份(彩色列印最好),途中的標記作業就用這張圖,然後到裝潢店買一點玻璃膜,要無花透明的,或者到做招牌的小店裡買一點轉移膜(其實就是玻璃膜),把地圖原件鋪平粘上去,這份原件就變的即防水又結實。
26、勞保手套。現在勞保商店裡有一種覆膠的手套,手套本身是棉線織的,手心和手指部分覆蓋一層又厚又軟的橡膠(橡膠多數是黃色的,也有白色的)。這種手套做工粗糙,但是防滑防扎性比任何勞保手套都好,帶著也很舒適。
27、奶糖和巧克力。這兩樣東西用於臨時補充體能有明顯效果,途中一旦因為消耗過大、補給欠缺感到體力不足的時候,吃上幾塊,過個十來分鍾就有效果,當然沒感到體力不足時也可以吃。現在超市裡有一種叫「干奶片」的奶製品,葯片狀的,也很好。
很多葯房裡還可以買到口服的葡萄糖沖劑,在水壺里和一點這東西也是個好辦法。當然現在有專用食品了,能量棒什麼的,沒試過,不知道怎麼樣。
28、飲水。書上從來都說不要在感到口渴的時候才喝水,不管怎麼喝,人體的需水量都是一定的,不渴也喝有浪費的可能。
29、不要准備太多吃的東西。其實你根本吃不完,這些東西有多少是進到肚子里發揮作用了的?咱們玩的是戶外運動,不是組織晚餐會,也不是野外生存訓練,咱們要去的地方有哪一處是真正的無人區?這些東西你只吃得了一部分,剩下的要麼送給農民朋友,要麼半道上供奉土地公公。記住:別把自己的背包當「超級市場」。
30、穿多少衣服睡覺。以前聽說的經驗是睡覺時穿多了反倒冷,穿少一點才睡得暖和。後來發現這根本就是錯的!絕對穿多一點更暖和,如果你的睡袋溫標不夠高,最好穿著羊毛衫抓絨睡。當然,穿得太多睡袋會太緊,不舒服。
31、剪指甲。這個主要針對MM。比較艱苦的戶外活動中不要留長指甲,影響勞作,容易藏污納垢,還容易受傷。
32、腳部打皰的防治.鞋要合腳就不說了,如果行進途中發覺腳底不適,局部位置火辣辣的,那一般就是打皰的前兆,最好不要心存僥幸,趕緊在痛處邊緣貼上足夠厚的紗布膠布,改變一下腳底的受力。如果已經打皰,那麼有必要把它扎破放水(老人教的辦法是用一根馬尾穿在水皰上),但是一定不要把水皰的皮剪掉,否則第二天走路你會疼死的!
33、高錳酸鉀。這玩藝兒多用途。除了消毒,它還是催吐劑,萬一吃了有毒的東西,化一點水和下去立馬嘔吐。此外,很少有人知道它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外用蛇葯,可以迅速地中和蛇毒(對神經毒血液毒都有效)。被蛇咬之後立即捆紮、清除斷牙,用小刀擴創(別太深!),然後把高錳酸鉀粉劑填在創口(少量即可),片刻再繼續其他急救。
戶外旅行科學裝包圖解
裝包的關鍵在於對裝備的了解(體積、形狀、重量),合理的布局以及最小的個體體積。實現最小的個體體積可以在購買裝備時有所選擇,也可以在收拾裝備時加以控制。另外,多使用壓縮袋、防水袋等分別為零散物件打包。(以下的方法主要針對內架形背包) 合理地分布重量
一般最好將背包的重量集中在臀部,以避免重量落在肩部或背部。而且無論你走在何種地形,盡量保持較重的物品靠近你的背部,重心保持在兩肩之間。
走在普通的山路,可以讓較重的物品放在背包的上層,這樣有助於集中力量在你的臀部上面,這是身體能承受較重背負的部分

② 騎行手套怎樣選擇

騎行手套怎樣選擇

手套不但可減少因手汗濕滑而產生的危險,手套上厚墊的部分可吸收騎乘時的震動沖力,減低手麻。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騎行手套選擇方法,歡迎大家點擊查看。

一、騎行為什麼要戴騎行手套

騎行為什麼要戴騎行手套?因為手套不但可減少因手汗濕滑而產生的危險,手套上厚墊的部分可吸收騎乘時的震動沖力,減低手麻。此外,手套還可用來擦汗水,甚至在摔車時提供防護,怕曬黑的女車友還可防曬、冬天則能禦寒。別看手套小小一枚,因應手部穿戴部位的不同,該部位材質的選用便有所不同,例如手背部分一般由透氣、吸汗、防曬、防寒等多種材質拼接而成;手心部位則多強調防震、防滑耐磨等功能,因此別看手套小,每處的設計都是體貼且用心的。

二、選購騎行手套時要注意透氣功能

為了避免戴手套悶熱,表面材質採用網狀布、萊卡布與俗稱三明治網布的三層布和由三層布料組合的三層貼合布,其中萊卡布擁有伸縮彈性也透氣,運用最廣泛。三層貼合布由最外層的網布、中層的防水透氣膜與里層的刷毛布構成,防潑水也防寒,歐美等嚴寒地區較常使用。

二、選購騎行手套時要注意吸震功能

手套內襯的吸震效果依序為泡綿、EVA、記憶泡綿、吸震凝膠(Gel),專業自行車手套常用為記憶泡綿與吸震凝膠,購買時可做簡單辨識:按壓襯墊處,彈性不佳的為泡綿,可緩慢彈起的為記憶泡綿,有彈性和有滑動感的為吸震凝膠。記憶泡綿因為會呈現握住的形狀,可更佳握牢自行車握把,與吸震凝膠相比吸震性能略差,但適用於騎乘平坦地形的公路車或休閑車手套。越野車、極限運動用車則較適合使用吸震膠來防震,並提供滑倒時的支撐保護。EVA材質較硬彈性差,專業手套已少使用。

三、選購騎行手套時要注意吸震功能

附加在主體上的材質,多用在手部握拳的突出部位,早期使用較不環保但成本低的PVC,近來已被日、歐等禁止使用,因此衍伸出現在最普遍的PU材質,價格較PVC高但符合環保。另外還有防滑效果更佳的矽膠,但因加工難度較高製作成本也高,采少量製作,多應用在高級手套及特殊用途手套。

四、選購騎行手套時要注意防滑功能

附加在主體上的材質,多用在手部握拳的突出部位,早期使用較不環保但成本低的PVC,近來已被日、歐等禁止使用,因此衍伸出現在最普遍的PU材質,價格較PVC高但符合環保。另外還有防滑效果更佳的矽膠,但因加工難度較高製作成本也高,采少量製作,多應用在高級手套及特殊用途手套。

五、選購騎行手套時半指和全指的選擇

到底要購買全指還是半指,須端視個人的`需求選購。天不冷的時候,以半指的需求量較大,優點是涼快、靈活,從口袋拿小東西、使用手機都很方便,但缺點就是無法防水、防寒及防曬,車友最好兩種手套都有,出門騎車前看看天氣再決定戴哪一種手套。到底什麼尺寸才適合自己?通常手套的尺寸與身高相關,但是每一家廠商的刀模結構不盡相同、甚至男女性、孩童的比例有別,因此最大的重點是合適即可,不須為了怕變松而買小一號,也不須怕洗了之後變緊而買大一號。至於手指較胖的車友,買手套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尺寸,在款式(手背部分)上則要挑選整片式或采直線切割的手套,彈性較大,因車縫線本身彈性差,直線切割的手套在穿戴時還能保有橫向的延展彈性,就不至於緊綳。若因手胖而購買大一號的手套,整體穿戴起來反而會太大不合手部,失去自行車手套貼合靈活的特性。

六、騎行手套的穿戴技巧

由於自行車手套是較貼合手部的手套,為了方便穿脫,部分手套會在手心最下方處加縫較粗糙的防滑片,戴上時方便往下拉合。脫掉時,可利用指間縫的拉線上拉即可輕松脫卸;若無拉線,建議拉住手心部位而不是手背部位布料上脫,由於手心部位布料較耐位,可保持手套不致變形。

;

③ 怎樣解決下雨天騎車的問題的

1/9
1. 穿著適當,注意保暖。
雨天騎行,保暖防寒很重要,否則很容易感冒,雨衣雨鞋自不必說,最好是顏色鮮艷的雨衣,不僅可以防雨,還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保證自己安全。秋、冬季騎車時,可以穿著穿脫方便的抓絨衣、沖鋒衣。迎風時,要帶上口罩,以防吸入太多冷空氣,導致喉嚨不適,同時要注意胸膛的保暖,很多騎行川藏線的朋友都碰到過這些問題,另外,購買一雙保暖防水防滑的手套也是不錯的選擇,同時防水眼鏡、防水背包、有沿的頭盔等也要帶上。
2/9
2. 過彎道時要小心。
下雨天,濕滑的路面以及沙子、碎石等會使得車胎打滑,使得過彎道時更加危險。因此,要提前剎車,同時要注意其他騎行者的位置,防止撞車,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過彎道時,上半身要更為挺直,車速也要放慢點,如遇緊急情況趕緊提前下車。
3/9
3. 爬坡時避免抽車。
如果爬坡段比較陡(坡度10%+)時,一定要小心,不能抽車,避免後輪打滑,因為潮濕的路面會使得後輪的摩擦力變得很小,這時應盡量保持坐姿,使重心後移,增加後輪的承受力,同時要小心路面上有沙子、碎石和落葉等。
4/9
4. 提前了解路況。
聽起來簡單,但我們經常會忘記這些細小而又簡單的事情,出發前,要先了解當地的路況,上坡路段有多長,下坡路段有多長,是泊油路、水泥路還是碎石土路,要計算好時間,多長時間能騎行多少里程,以免天黑了還沒到達目的地,這點對遠距離騎行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同時,要避開路上有積水的地方,因為水下可能有大坑或者石頭。
5/9
5. 安裝擋泥板。
安裝擋泥板,這樣可以避免甩的你滿身都是雨水和泥。
6/9
6. 保持視線清楚。
雨中騎車時,黃色或透明鏡片的眼鏡是不錯的選擇。黃色鏡片在視線不好時相當有用,有照明的效果,而且景物的形體會更清楚,這是透明鏡片比不上的,同時在車後安裝醒目的警示裝置,以免被追尾。
7/9
7. 打開車燈。
有照明作用,同時也讓汽車駕駛更容易看到你以及其他同騎的人。
8/9
8. 一定要注意安全。
雨天騎行,一定要注意安全,此時道路濕滑,容易滑倒,如遇雷雨天,雨勢較大,最好找地方避雨,不要在樹底下避雨,也不要在沒有接地的鐵皮房內避雨,以免雷擊,也不要在有危險的山坡下避雨,以防會有滑坡或泥石流發生,打雷時,不要站在位置較高的地方。
9/9
9. 一杯熱飲驅寒。
到達目的地後,趕緊換掉身上的試衣服,喝一杯熱姜水等熱飲,驅寒,以防感冒。

④ 下雨天騎自行車該注意什麼

我們在下雨天騎自行車出行很危險,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穿雨衣出門:下雨天我們要汽車出門,最好穿雨衣,不要一手打傘,一手扶車把。
專心騎車:下雨天氣里,路面濕滑泥濘,所以,我們雨天騎車更加要精力集中。
保持距離:雨天我們騎車出行,應注意與車輛和行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雨雪天氣里,我們騎車出行,要把車輪的氣打足,這樣可以增大車輪與地面的摩擦,不易滑倒。

⑤ 下雨天騎自行車要穿什麼裝備

首先,做好有個紅色的雨衣,這樣可防雨,主要的是顏色亮麗,可以更加安全,然後就是手套啦,防滑性好的,可以的話給車頭上裝個手電筒,這樣在雨中可以看清路線,還可以是別人注意到自己,出門檢查車子的狀況也很重要,主要是剎車和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