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如下:
1、洗手與衛生手消毒原則:
(1)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應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
(2)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2、洗手或衛生手消毒指征:
(1)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後,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2)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
(3)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4)進行無菌操作、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
(5)接觸患者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後,處理污物後。
(6)處理葯物或配餐前。
3、外科手消毒的原則:
(1)先洗手,後消毒。
(2)不同患者手術之間、手套破損或手被污染時,重新進行外科手消毒。
4、手套的使用
(1)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當可能接觸血液或其他有潛在傳染性物質、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時,應戴手套。
(3)當診療、護理活動結束或不同患者之間,或懷疑手套破損時,取下手套並洗手。
(4)一次性手套應一次性使用。
(5)醫務人員手部皮膚有破損時應戴雙層手套。
5、手衛生效果的監測
監測要求:每季度進行監測,當懷疑流行爆發與醫務人員手有關時,及時進行監測。
監測方法:被檢人五指並攏,用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浸濕的棉拭子,在雙手手指曲面從指跟到指端往返塗抹2次,一隻手塗抹面積約30cm2,塗擦過程同時轉動棉拭子;將棉拭子用滅菌剪刀剪去操作者手接觸部位,投入10ml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試管中,送檢。
手衛生效果的要求:洗手、衛生手消毒,細菌總數衛生標准≤10cfu/cm2。外科手消毒,細菌總數衛生標准≤5cfu/cm2。
2. 面試題: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接診過程中遇到一位外傷艾滋病患者,你將如何處理
因為血液傳播是艾滋病傳染途徑之一,所以要阻斷傳播途徑 1. 進行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工作時,必須戴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應立即洗手;
2. 進行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的診療和護理操作過程中,醫務人員除需戴手套和口罩外,還應帶防護眼鏡;當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有污染操作者身體的可能時,還應穿上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服;
3. 醫務人員在進行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若手部皮膚存在破損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 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不能刺穿的利器盒內或毀型器內進行安全處置;抽血時建議使用真空采血器,並應用蝶型采血針;禁止對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復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過的針頭、刀片等
5、用過的器械必須放到特殊的容器中。用千分之五的「84」消毒液浸泡後再經高壓滅菌,敷料要進行焚燒處里,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針頭經消毒毀形處理後由衛生局指定廠家回收。被血液、體液污染的被服類經高壓消毒後再與一般同類物統洗
3.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要注意哪些方面
後1-2小時之內開始。
5、隨訪
不論暴露者個人有否進行暴露後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對暴露者進行定期血清學隨訪。
6、咨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緩解其心理壓力,採取必要防護措施,防止進一步播散。
二、醫務人員防護的原則
1、醫院內所有區域應當採取標准預防。 2、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
②脫去手套手後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觸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後應當立即洗手;
④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到時,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穿隔離衣或圍裙;
⑤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3、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醫用級標准,如防護服、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面罩、隔離衣、手套、鞋套等。
4、醫護人員的分級防護
⑴一級防護:適用於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①、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②、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粘膜的防護。
⑵二級防護:適用於進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觀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屍體的工作人員,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⑶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病人實施吸痰、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務人員。
除二級防護外,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三、實驗室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
1、實驗室安全性的認識:
⑴、對設備和實驗室進行安全性評估,並提出改進意見。 ⑵、檢查安全標准操作規程,這些規程應適用於現有的條件,並與其它的規則和操作過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發生和新的危險出現,均要定期對安全標准操作規程及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2、減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針頭、刀片、玻璃製品、載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實驗室使用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訓
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包括上崗培訓和復訓),所有工作人員均有責任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個人保健
⑴很小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的敷料覆蓋。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嚴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不應進入醫院生物安全P2級實驗室。
⑶進入P2實驗室者,要穿隔離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觸物傳染
性危險大,可戴兩付手套以增加保護。
⑷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修剪長的、帶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脫去隔離衣後、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洗手。 ⑹應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觸膜面部。
⑺在有危險化學品濺出或爆炸可能時,應配戴安全眼鏡和面罩,如把樣品管移出液氮時。
⑻嚴禁在HIV和相關實驗室用嘴吸取液體。嚴禁在實驗室內吃、喝、吸煙。
5、建立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
⑴在處理緊急事件中要包括設備管理員、實驗室主任、調查員、實驗室工作人員、設備安全員。
⑵要依據實驗室應用的生物材料種類通知警察、消防員和其他緊急事件處理者,以幫助他們制定緊急事件發生時的處理方案。
⑶實驗室緊急處理要考慮到包括炸彈威脅、嚴重氣候狀況(颶風、洪水)、地震、停電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災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潔或作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採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學消毒
① 次氯酸鈉:如含氯消毒劑包括84消毒劑、優氯凈等。 ② 醇類:如乙醇
③ 醛類: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 HIV實驗室中常用的消毒劑:
廢棄缸:用10%(v/v)次氯酸鈉(10 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櫃操作表面/工作台/離心機/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採用含有效氯的水噴撒或使用10%次氯酸鈉或10%
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於消毒單一生物安全櫃或整個實驗室.
⑶高壓蒸汽消毒
7、感染性樣品的接收和發放 ⑴潛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應該有合適的包裝並有醒目的標記。
②應該送到合適的實驗室,不能在收發地點和倉庫等地點打開。 ③未標記的包裹應作為潛在感染源處理。
④包裹必須在下列情況下才能打開:在處理感染源方面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具有處理感染源設備的實驗室;穿戴防護衣的工作人員;應用後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領導和專家。 ⑵潛在性感染材料的發放
①必須送到預定的接受站的地點,並清楚地標記為感染性的。 ②必須放在密閉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險罐中,罐里含有足夠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裝的體積不得超過50ml。
⑤所有發放的第三類微生物病原體必須有記錄。 8、實驗室安全事故處理方案
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檯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
⑴緊急處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種小的損傷,包括皮膚的破損或刺傷等都可能與傳染性物質接觸,必須用肥皂和水沖洗,如果可能盡量擠出損傷處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膚消毒劑,立即進行醫療處理;
②皮膚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沖洗,並用適當的消毒劑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膚消毒劑(外科用葯)。
③針刺和切割傷:懷疑皮膚有損傷或針刺時,建議盡可能擠壓傷
口,然後用大量的水沖洗;
④眼睛濺入液體:眼睛濺入液體,立即用水沖洗。必須迅速。避免揉擦眼睛。連續沖洗至少十分鍾。
⑤衣物污染:盡快脫掉隔離衣以防止感染物觸及皮膚並防止進一步擴散。脫掉防護手套。洗手並更換隔離衣及手套;如果個人衣物被污染,應立即將污染處浸入消毒劑。
⑥重大事故是指嚴重損傷或暴露,應有主管領導和專家到場並提供指導。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損傷及潑濺
發生潑濺事故後應立即採取措施保護易污染物質;如果懷疑有嚴重事故,應按較嚴重情況處理並採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員,防止污染擴散;控制污染,並防止人員再進入;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安全負責人,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
1、充分利用各種防護器材:例如鉛圍裙、手套和防護眼鏡等。 2、控制原發射線:例如選擇適當的曝光條件,縮小曝射病;透視前暗適應,間斷透視縮減曝光時間等。
3、減少散射線:例如加強X線管消散措施,按標准設計機房,擴大散射線的分散面並削弱其強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檢查,建立體檢檔案。 5、佩帶防護計量儀,定期檢測放射輻射劑量。
6、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法規、專業技術的知識培訓。
4. 以下人員中需佩戴雙層乳膠手套的有哪些人員
摘要 需佩戴雙層乳膠手套,一般是疫情防控人員。
5. 醫務人員防護分為幾級
一、級別防護
(一)一級防護:適用於預檢分診、發熱門(急)診、感染性疾病科的醫務人員。
防護要求:
1.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一次性隔離衣,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後須進行手衛生。
3.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黏膜的防護。
(二)二級防護:
適用於:
1.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病人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 科收治病人的隔離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
2.接觸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用 後物品和死亡病人屍體的工作人員;
3.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防護要求:
1.進入隔離留觀室及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穿戴一次性 工作帽、護目鏡(屏)、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穿一次性鞋套。
2.嚴格按照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 防卸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鼻腔黏膜及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三)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病人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病人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的醫務人員。
防護要求:
1.應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 醫用防護口罩 (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 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2.達到二級防護的所有要求。
二、不同崗位人員的防護要求
注意事項:
1.檢驗人員在給病人采樣時一般可選擇戴雙層手套;消毒人 員在進行消毒時應使用橡膠手套,必要時穿長筒膠鞋。戴手套前 應檢查手套是否有破損。
2.戴口罩時應注意檢查其佩戴時的嚴密性。N95 口罩使用6~8 小時應更換。
3.佩戴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時可無需戴戴護目 鏡或防護面屏和醫用防護口罩(N95)。
4.嚴格遵守標准預防的原則。
5.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6.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6. 為什麼檢驗科要戴雙層手套
%,而雙層手套盡管外層手套也有著8.85%,但是內層穿孔率僅為0.52%。
2、在大於2個小時的手術中,單層手套和雙層手套的外層均有大於50%的幾率破損,而內層手套的穿孔率僅為5.26%,明顯低於單層手套穿孔暴露的機會。因為術中很多時候手套穿孔破損都很微小,可能完全沒有察覺
3、誰的手套最容易破損呢?答案是手術醫生和洗手護士!
4、手套哪個部位最容易破損呢?答案是左手的示指,左手示指穿孔為36個,占穿孔手套總數的40%, 明顯多於其他部位。
7. 需佩戴雙層乳膠手套的是
浙江省執業醫師綜合考試准考證上面的注意事項有提讓自備一次性外科口罩和乳膠手套。
改革內容:2019年6月15日零時,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正式啟動實施。屆時,北京全市近3700所醫療機構將「齊步走」參與改革。
「此次改革是在醫葯分開綜合改革基礎上,取消醫用耗材加成。」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將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五個一」,即「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購、一改善」。
分類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明文規定: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療或外科用儀器及設備、鍾表、樂器的零件、附件為第18類(共22類),涉及醫療相關商品又細分為電氣醫療裝置及儀器、機械療法器具、矯形器具、放射用器具、教學示範用器具等。
現階段國家對於醫用耗材沒有統一分類標准:
一是由中小醫院主管人員根據工作經驗進行分類。
二是根據廠家標准分類,各廠標准各異。
三是完全按照國家葯監局和地方葯監局所發放的注冊證名稱進行分類。
四是由醫院主管人員參照國家葯監局分類目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醫用耗材